藐藐大钧那可问释义


【藐藐】1.幼小貌。晋陶潜《祭程氏妹文》:“藐藐孤女,曷依曷恃?”《梁书·袁昂传》:“藐藐冲人,未达朱紫。”2.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中:“所谓子弟千百中,曷有一二顾省者,听之藐藐则皆是也。”孙中山《革命原起》:“劝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实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十餘人而已。”3.盛美貌。《诗·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毛传:“藐藐,美貌。”4.高貌;高远貌。藐,通“邈”。《诗·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晋左思

【大钧】1.指天或自然。《文选·贾谊<鵩鸟赋>》:“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李善注:“如淳曰:‘陶者作器於钧上,此以造化为大钧。’应劭曰:‘阴阳造化,如钧之造器也。’”晋陶潜《神释》诗:“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惻愴竟何道,存亡任大钧。”王闿运《愁霖赋》:“余以身心为策兮,大钧为轮;四时为马兮,百年为旬。”2.古乐中的大调。《国语·周语下》:“大钧有鎛无钟。”韦昭注:“大调,宫商也。”3.三国魏有《武始》、《咸熙》、《章斌》三舞,总名为《大钧之乐》。《宋书·乐志一

【那】◎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里。~个。~样。~些。~时。~么。 | ◎ 同“哪”(一)(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 | ◎ 义同(一),“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五年。 | ◎ 姓。

【可】1. 允许:许~。认~。宁~。  2.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3.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4. 适合:~身。~口。~体。  5. 尽,满:~劲儿干。  6.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 表示强调:他~好了。  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11. 姓。 | ◎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

【问】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典

藐藐大钧那可问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