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1.坦途;大道。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平津苟不由,栖迟詎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唐昙翼《招隐》诗:“连峯数千里,修林带平津。”2.古地名。汉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后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前蜀贯休《酬韦相公见寄》诗:“空讽平津好珠玉,不知更得及门么?”宋欧阳修《寄题相州荣归堂》诗:“不须授简樽前客,好学平津自有文。”清吴伟业《东莱行》诗:“侍中叩阁数彊諫,上书对仗弹平津。”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茅盾《欢迎古物》:“平津尚未陷落,而古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唐韩愈《歧山下》诗:“自从公旦死,千载閟其光。”清昭槤《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纯皇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惭颜】亦作“慙顏”。1.愧色;面有愧色。南朝齐王融《秋胡行》之七:“彼美復来仪,慙颜变欣瞩。”唐裴铏《传奇·孙恪》:“恪既被责,惭颜惕虑。”明李东阳《屠兵来》诗:“死兵易,立孤难,九原下报无惭颜。”2.指被人羞辱的脸皮。《类说》卷二一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杨光远干索权豪无厌,或遭挞,略无改悔。时人云:杨光远慙颜厚如十重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