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十二】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十二,得十中之二。”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贾公彦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颜师古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南朝齐王融《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典
【滩】1. 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头。~涂。河~。海~。盐~。 2. 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险~。 典
【险】1.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风~。冒~。探~。保~。铤而走~。 2. 可能发生灾难的:~象。~情。~境。~峰。~恶。 3.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隘。~厄。~固。天~。 4. 存心狠毒:~毒。阴~。 5. 几乎,差一点:~胜。~些。
【莫】1. 不要:~哭。 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 4. 古同“漠”,广大。 5. 姓。 | ◎ 古同“暮”。
【支】1. 撑持,伸出,竖起:~撑。~援。体力不~。 2. 受得住:乐不可~。 3. 领款或付款:~付。 4. 调度,指使:~使。~应。~着儿。 5.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总~。~流。~离。 6. 〔地~〕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 量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