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4. 到,往:~厕。 5. 假若,假设:~果。~若。假~。 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与,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
【见】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典
【方召】“方邵”。西周时助宣王中兴之贤臣方叔与召虎的并称。后借指国之重臣。《宋书·王镇恶传》:“﹝镇恶﹞实扞城所寄,国之方邵也。”隋卢思道《劳生论》:“方邵重臣,外扬武节。”唐李华《卢中郎斋居记》:“庙堂有风力之臣,征镇皆方召之老。”《旧唐书·太宗纪上》:“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典
【与】1. 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 2. 给:赠~。~人方便。 3.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 〔~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人为善。 | ◎ 参加:参~。~会。 | ◎ 同“欤”。
【申甫】1.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诗·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2.借指贤能的辅佐之臣。《梁书·元帝纪》:“大国有蕃,申甫惟翰。”唐元稹《赠乌重胤父承玭等诰》:“载诞颇牧,降生申甫。”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文宗震悼,手詔曰:‘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尚冀其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