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梅花。 5. 姓。
【上】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5. 去,到:~街。 6. 向前进:冲~去。 7. 增加:~水。 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9. 涂:~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11. 拧紧发条:~弦。 12. 登载,记:~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
【因】1.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 2. 理由:~为(wéi )。~而。 3.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依】1. 靠,仗赖:~靠。~傍(a.依靠;b.摹仿,多指艺术、学问)。~恋。~偎。~存。~附。归~。 2. 按照:~照。~旧。~据。~次。 3. 顺从,答应:~从。~顺。~允。 4. 亲密的样子:“有~其士”。
【见】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典
【寒】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2. 害怕:~心。 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鸟】◎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类。候~。益~。~语花香。
南山小蓝猪
诗歌呈现甚至超越了寒鸟和树木本身的意义所在,深刻引导人们带着心灵来看待赏析自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多看一眼,多感受一下,多领悟一些,都有益于我们的成长。
SilverShade
《树上因依见寒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诗中“因依见”两字,意为因为倚靠,所以看见了寒鸟,顿显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敏锐感受。诗人借助树、鸟、风等自然元素,抒发了一种意境抒情,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诗人敬畏自然的印象,不仅有感物之美、道出人类面对自然场景的主观情感,也深层次地折射了作者崇尚自然、佩服自然的高尚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所在。
岁月如歌
王之涣诗的主题及风格一般是以抒发境遇及批判现实为主,与唐诗大多是题材各异、形式多样的特征区别明显,而其中的《登鹳雀楼》、《凉州词》、《山中问答》、《登科后》、《登高》等更是名篇佳作矣。
夜里看珠宝
从整个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来看,古人关于自然的东西或者是风景的描述,已经不单单是物质的表现,而是蕴含了一种精神,蕴含了一种意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织梦者
创作灵感的来源于大自然之中,这也许便是自然为王之涣提供着无尽的灵感余波。自然之美需要王之涣这样有才华的人来诠释,如此的创作对于整个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