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突】亦作“搪揬”。冒犯;抵触;接触。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体别》:“是故彊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晋法显《佛国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清黄宗羲《避地赋》:“谁谓莫来莫往兮,亦有麋鹿之搪揬。”清昭槤《啸亭杂录·洪稚存》:“朱正色曰:‘吾为君之师辈,乃敢搪突若尔?’”
【鼍】◎ 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 网 方言集汇
【獭】1. 〔水~〕哺乳动物,脚短,趾间有蹼,体长七十余厘米。昼伏夜出,善游水,食鱼、蛙等,毛棕褐色,是珍贵的袭皮。 2. 〔旱~〕哺乳动物,前肢发达善掘土,毛皮可制衣帽。是鼠疫的传播者。亦称“土拨鼠”。 3. 〔海~〕哺乳动物,体圆而长,毛皮很珍贵。生活在近岸的海洋中。通称“海龙”。
【瞋】1. 睁大眼睛瞪人:~目叱之。 2. 同“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