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 3. 指“外国”:~域。~宾。~商。 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 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 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7. 关系疏远的:~人。 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 9. 传统戏
【家】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 3. 居住:“可以~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 8. 学术流派:儒~。法
【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於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謁,徙其家长安中戚里。”司马贞索隐引颜师古曰:“於上有姻戚者皆居之,故名其里为戚里。”《文选·左思<魏都赋>》:“亦有戚里,寘宫之东。”吕延济注:“戚里,外戚所居之里。”北周庾信《春赋》:“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唐戴叔伦《长安早春赠万评事》诗:“春风归戚里,晓日上花枝。”2.借指外戚。《后汉书·张霸传赞》:“霸贵知止,辞交戚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秋》:“中贵戚里,取索供卖。”清吴伟业《圆圆曲》:“许将戚里箜
【见】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典
【招】1. 打手势叫人来:~唤。~呼。~手上车。 2. 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集。~收。~纳。~贤。~聘。~兵买马。 3. 应接:~待宾客。 4. 引来:~惹。~引。~揽。~致。 5. 承认自己的罪行:~供。~认。不打自~。 6. 同“着”。 7. 摇动:~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延】1. 引长:~长(cháng )。~续。蔓~。~年益寿。 2. 展缓,推迟:~迟。~缓。~宕。~误。 3. 引进,请:~聘(聘请)。~纳。~师。~医。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