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如wǎnrú(1)[asif;justlike;asthough]好像;仿佛绚烂的晚霞,宛如一幅锦绣(2)[beobedient]∶委曲顺从的样子典
【宣和】1.疏通调和。三国魏嵇康《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翫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於师焉。”2.借称宋徽宗赵佶。宣和为其年号。金元好问《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宣和笔,留得华清《按乐图》。”明吴宽《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宣和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清赵翼《读史》诗之十九:“伯时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见】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典
【宣底】诏书的底本。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予读梁宣底,见敬翔、李振为崇政使,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凡公家文书之藁,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今秘府有梁朝宣底三卷,即正明中崇正院书也。”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詔誥,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録之於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