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有诗堪讽诵释义


【未】1. 不,不曾,没有:~必。~曾(cén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2.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3. 用于记时:~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4.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典

【必】1. 一定:~定。~然。~须(一定要)。~需(不可少的)。势~。未~。事~躬亲。  2. 决定,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  3. 固执:“毋意,毋~”。  4. 果真,假使:“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诗】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堪】1. 能,可以,足以:不~设想。~当重任。~以告慰。  2. 忍受,能支持:难~。不~一击。狼狈不~。疲惫不~。

【讽诵】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郑玄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2.朗读;诵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田鹏鸞﹞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明海瑞《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

未必有诗堪讽诵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