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君了心法释义


【疑】1. 不信,猜度(duó):~惑。~问。~心。~团。~虑。~窦。~点。~端。猜~。怀~。半信半~。  2.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案。~难。~义。存~。 | 1. 安定,止息。  2. 古同“拟”,比拟。

【君】1.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主。~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王。~上。国~。~权。~临。~侧。  2. 古代的封号:商~。平原~。信陵~。长安~。  3. 对对方的尊称:张~。诸~。 典

【了】1. 明白,知道:明~。一目~然。  2. 完结,结束:完~。~结。  3.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办得~。  4.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得! | 1.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写完~。  2. 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刮风~。

【心法】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唐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菩提达摩降及大照禪师,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俞紫芝﹞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宋朱熹《<中庸>章句》:“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

疑君了心法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