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闕也,遂侵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唐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闕。”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清姚鼐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闕塞眺黄河”之句。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
【天泉】1.星名。《史记·天官书》:“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曰天泉。玄色甚明。”2.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晋陆翽《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又引晋戴延之《西征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江宁,为南朝宋元嘉年间造。唐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天泉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丙午,华林园天渊池二莲同榦,园丞
【复】1. 回去,返:反~。往~。 2. 回答,回报:~命。~信。~仇。 3. 还原,使如前:~旧。~婚。~职。光~。~辟。 4. 再,重来:~习。~诊。~审。~现。~议。 5. 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繁~。~杂。~姓。
【几】1. 小或矮的桌子:茶~儿。 2. 将近,差一点:~乎。~至。 3. 苗头:知~其神乎。 | 1. 询问数量多少(估计不太大)的疑问词:~个人?~何(a.多少,如“人生~~?”b.研究点线面体的性质、关系和计算方法的学科,如“平面~~”)。 2. 表示不定的数目:~本书。~百人。
【回】1. 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家。 2. 掉转:~首(回头看)。~顾。~眸。~暧。妙手~春。 3. 曲折,环绕,旋转:~旋。~肠。~廊(曲折回环的走廊)。 4. 答复,答报:~信。~话。~绝。 5. 量词,指事件的次数:两~事。 6. 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且听下~分解。 7.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族。~教(中国称伊斯兰教)。 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