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屈】。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鬱屈尚不平。”后以称代蛇。宋苏轼《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诗:“几欲烹鬱屈,固尝饌鉤輈。”2.屈曲貌。宋苏轼《怀贤阁》诗:“西观五丈原,鬱屈如长虵。”3.形容攒聚之状。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正阳门庙》:“正阳门庙者,祀汉前将军关侯……焦太史竑铭其庙碑曰:‘蒸哉文皇,鹰扬启土。奠鼎幽燕,飞龙九五。鬱屈觚稜,穹窿禁籞。’”4.郁积,郁结。清唐孙华《小病柬松》诗之一:“填膺鬱屈非能语,不遇长桑那得知?”
【蟠】◎ 屈曲,环绕,盘伏:~蜿。~萦。~结。~踞(亦作“蟠据”)。~道。~龙。~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虎踞。
【蛟螭】犹蛟龙。亦泛指水族。汉扬雄《羽猎赋》:“探巖排碕,薄索蛟螭。”明朱鼎《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倚天长剑泣蛟螭,那怕金垒汤池。”章炳麟《印度人之观日本》:“日本文化安所受之?儒书文艺近取支那,佛教乃自印度迆入,无二国者,日本则终古为蛟螭蜃蛤耳。”参见“蛟龙”。2.指器物上的螭形图案。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蛟螭露笋簴,縞练吹组帐。”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3.指形似蛟龙的拐杖。唐韩愈《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徽赤藤杖歌》:“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