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杵】“碪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南朝宋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诗:“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唐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诗:“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宋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之二:“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元商衟《新水令》套曲:“愁闻砧杵敲,倦听宾鸿叫。”清纳兰性德《浪淘沙》词:“野宿近荒城,碪杵无声。”汉
【声】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催】1. 使赶快行动:~促。~办。~讨。 2. 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化。~生。~眠。~奶。~肥。
失散了的寻找
用词巧妙,砧杵声显得有力而不刺耳,动态而不乱。此外,“催”还寓意着时间的紧迫性,暗示着日复一日的劳作不容有懈。
眼泪倒着掉
“砧杵声催”这句诗,既展现了景象,更寓意深刻。这句诗运用了平仄相间的韵律,既使语言更加优美,也增强了砧杵的声音效果,使人感官愉悦。
宇宙的守护者
“砧杵声催”,这句诗句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简短的四个字却传达了深厚的寓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诗的五段点评吧! 第一段:这句诗里面的“砧杵声”即是指古人用来敲衣服的工具,因为早年家家户户都要亲手洗衣服晾干,所以听到“砧杵声”就知道晾衣服的人要再次出现了。说起来很生活化,如果现在出门听到发布公告说“咖啡机声催”或者“电视机声催”,那么出门的人也许会找到新的期待。
漫步青丝
第五段: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句诗被翻译成了各种不同语言,也被现代人用在各种场合。哪怕早上在床上被父母一篇晨读的诗集"打扰",通过“砧杵声催”这句话都不会感到无言以对了。
琴心剑魄
第三段:这句诗的“声催”可以有多种翻译,比如“提醒”,“唤醒”等。我翻译成了“催”,稍显土鳖,但是带有一丝可爱。毕竟,我们长大了,也需要外界的鞭策,所以“砧杵声催”不仅是对古人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