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1. 不偏斜,与“歪”相对:~午。~中(zhōng )。~襟危坐。 2. 合于法则的:~当(dāng)。~派。~楷。~规。~大光明。~言厉色。拨乱反~。 3. 合于道理的:~道。~确。~义。~气。 4. 恰好:~好。~中(zhōng )下怀。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在开会。 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面。~本。 7. 纯,不杂:~色。~宗。~统。纯~。 8. 改去偏差或错误:~骨。~误。~音。~本清源。 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
【可】1. 允许:许~。认~。宁~。 2.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3.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4. 适合:~身。~口。~体。 5. 尽,满:~劲儿干。 6.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 表示强调:他~好了。 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11. 姓。 | ◎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
【清言】1.高雅的言论。晋陶潜《咏二疏》:“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唐章八元《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独謡闻丽曲,缓步接清言。”王闿运《罗季子诔》:“甲寅之秋,常接谈燕,清言相酬,如对琼树。”2.指魏晋时期何晏、王衍等崇尚《老》《庄》,摈弃世务,竞谈玄理的风气。晋陶潜《扇上画赞》:“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晋书·郭象传》:“﹝郭象﹞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清姚鼐《<庄子章义>序》:“余观之,特正始以来,所谓清言耳!”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
【学】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a.学位名,大学毕业生;b.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
【夷】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 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 4. 弄平:~为平地。 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 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 7. 古代的锄类工具。 8. 古同“怡”,喜悦。 9. 古同“痍”,创伤。 10. 姓。
【甫】1.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台~(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 2. 刚刚,才:年~弱冠。惊魂~定。 3. 大:“无田~田”(不要去耕大田)。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