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黄】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唐独孤及《谢勅书兼赐冬衣表》:“緇黄载跃,斑白相欢。”宋洪迈《夷坚丙志·程佛子》:“每岁必以正月十六日,设斋饭緇黄,名曰龙会斋。”明李东阳《西山杂诗》之四:“山中岁月空寒暑,世外緇黄亦化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生》:“游食緇黄,往来寄宿,輒与倾谈,供给不厌。”
【諠】1. 同“喧”。 2. 古同“谖”,欺诈。
【讽诵】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郑玄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2.朗读;诵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田鹏鸞﹞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明海瑞《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