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六因条辨-清·陆子贤
六因条辨目录:
六因条辨卷上
六因条辨卷中
六因条辨卷下
六因条辨卷上
崇明陆延珍子贤氏着绍兴表诗新昀初重校春温辩论尝按,《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语虽二致,理实一贯,所重在藏精而已矣。盖冬主藏,肾亦主藏,人能体冬之藏阳而藏精,则人不自伤于寨,寒岂遽伤乎人哉。故四气调神篇曰:逆冬气者,肾病,奉生者少;逆春气者,肝病,奉长者少,逆夏气者,心病,奉收者少;逆秋气者,肺病,奉藏者少。彼以春起论,而归本奉藏,可知奉时之藏以藏经,则四时生长收藏,于五脏各司一气,交相递运,无偏无胜,而顺一岁之气候也。若烦劳多欲之人,阳气疏泄,阴水先亏,时令之邪,易于凑袭,历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
...更多
六因条辨卷中
崇明陆廷珍子贤氏着绍兴裘诗新韵初重校 伏暑辨论 尝观医书林立,并无伏暑之名。惟(己任编)有秋时晚发,以感证之法治之一语,因着伏暑之称。盖人于盛暑之际,汗泄气疏,百节弛涨,设或有隙,邪乘虚入,《内经》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又云:春伤于风,夏必餐()泄,夏伤于暑,秋必发疟;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可知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古人治病立法,良有以也,藉后人语焉不察,漫不关心耳。予苦心
...更多
六因条辨卷下
崇明陆廷珍子贤氏着绍兴裘诗新韵初重校 伤温辨论 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考《难经》、《金柜》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殆伤则伤其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内也,四肢也;中则中其内,内者,乃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伤表则肢节必痛,中里则腕腹必闷。及湿与风搏,而周身痛楚,湿与热合,而烦闷热蒸,都甚于夏秋。 盖江南地卑气湿,沿江濒海,雾露风潮,较别处尤甚,且易感染。故医者,亦不务伤寒,专事湿温。 然比之伤寒,尤为琐屑,更难调治。所谓能医大江南之病者,思过半矣。矧其症,不独夏秋,四时兼有。其湿之盛者,犹有微热恶寒,身痛、舌
...更多
1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包拯
清·郑端
(明)张应俞 著
(清)吴下阿蒙
释念常
清·冯煦
宋·宋子安
(明)赵南星
宋·常棠
清·圆信
(清)赵执信
清·爱虚老人
(清)史册
明·张宇初
清·李江
清·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