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國語卷第二十一-國語注
國語卷第二十一
越語下
1 越王句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一〕,范蠡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二〕,有定傾〔三〕,有節事〔四〕。」王曰:「為三者,奈何?」對曰:「持盈者與天〔五〕,定傾者與人〔六〕,節事者與地〔七〕。王不問,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八〕,盛而不驕〔九〕,勞而不矜其功〔一0〕。夫聖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一一〕。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一二〕;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一三〕。今君王未盈而溢〔一四〕,未盛而驕〔一五〕,不勞而矜其功〔一六〕,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一七〕,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於天而不和於人〔一八〕。王若行之,將妨於國家,靡王躬身〔一九〕。」王弗聽。
〔一〕 句踐三年,魯哀元年也。
〔二〕 持,守也。盈,滿也。
〔三〕 定,安也。傾,危也。
〔四〕 節,制也。
〔五〕 與天,法天也。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
〔六〕 與人,取人之心也。人道好謙,傾危之中,當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
〔七〕 與地,法地也。時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彊成之屬。
〔八〕 陽盛則損,日滿則虧。
〔九〕 盛,元氣廣大時。不驕,不自縱弛。
〔一0〕勞,動而不已也。矜,大也。不自大其功,施而不德也。
〔一一〕隨時,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一二〕作,起也。攻者為客。起謂天時、利害、災變之應。
〔一三〕人事,謂怨叛、逆亂之萌也。先動為始。
〔一四〕未盈,國未富實而君意溢。
〔一五〕道化未盛而自驕泰。
〔一六〕未有勤勞而自大其功。
〔一七〕吳未有天災而欲伐之。
〔一八〕天應未至,人事不起,故逆於天而失人和也。
〔一九〕妨,害也。靡,損也。
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一〕;兵者,凶器也〔二〕;爭者,事之末也〔三〕。陰謀逆德,好用凶器〔四〕,始於人者,人之所卒也〔五〕;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六〕,先行此者,不利。」王曰:「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七〕!」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八〕,不勝,棲於會稽。
〔一〕 德尚禮讓,勇則攻奪。
〔二〕 言害人也。
〔三〕 言賢者修其政德,而遠方附事之德不行,然後用武,故曰:「爭者,事之末也。」
〔四〕 陰謀,兵謀也。勇為逆德。
〔五〕 始以伐人,人終害之。
〔六〕 淫佚,放盪。
〔七〕 貳言,陰謀、淫佚也。
〔八〕 五湖,今太湖。
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於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一〕?」對曰:「卑辭尊禮〔二〕,玩好女樂〔三〕,尊之以名〔四〕。如此不已〔五〕,又身與之市〔六〕。」王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曰:「請士女女於士,大夫女女於大夫,隨之以國家之重器〔七〕。」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復往,曰:「請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八〕。」吳人許諾。王曰:「蠡為我守於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守於國,與范蠡入宦於吳〔九〕。
〔一〕 已在傾危,故先問與人。
〔二〕 言當卑約其辭、尊重其禮以求平。
〔三〕 玩好,珍寶也。女樂,謂士女女於士,大夫女女於大夫。
〔四〕 謂之天王。
〔五〕 不已,謂吳不釋也。
〔六〕 市,利也,謂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
〔七〕 重器,寶器也。
〔八〕 委,歸也。屬,付也。管籥,取鍵器也。月令曰:「修鍵閉,慎管籥。」
〔九〕 宦,為臣隸也。
三年,而吳人遣之〔一〕。歸及至於國,王問於范蠡曰:「節事奈何〔二〕?」對曰:「節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三〕。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後受其名而兼其利〔四〕。美惡皆成,以養其生〔五〕。時不至,不可彊生〔六〕;事不究,不可彊成〔七〕。自若以處〔八〕,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九〕,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一0〕,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闢,府倉實〔一一〕,民眾殷〔一二〕。無曠其眾,以為亂梯〔一三〕。時將有反,事將有閒〔一四〕,必有以知天地之恆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一五〕。事無閒,時無反〔一六〕,則撫民保教以須之〔一七〕。」
〔一〕 句踐以魯哀元年棲會稽,吳與之平而去之。句踐改修國政,然後卑事夫差,在吳三年,而吳人遣之,此則魯哀五年也。
〔二〕 欲更修政,故問節事。
〔三〕 為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時也。
〔四〕 受其名,受其功名也。利,謂萬物終歸于地。
〔五〕 物之美惡,各有所宜,皆成之以養人也。
〔六〕 物生各有時。
〔七〕 究,窮也。窮則變,生可因而成之。
〔八〕 若,如也。自如,無妄動也。
〔九〕 不先唱,待其來而就正之。
〔一0〕功,農穡、絲枲之功。
〔一一〕貨財曰府,米粟曰倉。
〔一二〕殷,盛也。
〔一三〕曠,空也。梯,階也。無令空日廢業,使人困乏,以生怨亂,為禍階也。
〔一四〕時,天時。事,人事。反,還也。閒,隟也。時還則祚在越,而吳事有釁隟也。
〔一五〕恆,常也。制,度也。
〔一六〕吳事無釁隟,天時未在越。
〔一七〕保,守也。
王曰:「不穀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時節三樂〔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二〕,五穀睦熟,民乃蕃滋〔三〕,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四〕。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五〕,柔而不屈〔六〕,彊而不剛〔七〕,德虐之行,因以為常〔八〕;死生因天地之刑〔九〕,天因人〔一0〕,聖人因天〔一一〕;人自生之,天地形之〔一二〕,聖人因而成之〔一三〕。是故戰勝而不報,〔一四〕取地而不反〔一五〕,兵勝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而名聲章明,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為之〔一六〕。
〔一〕 三樂,三時之務,使人勸事樂業。
〔二〕 從事有業,故功不亂。因時順氣,故不逆。
〔三〕 睦,和也。蕃,息也。滋,益也。
〔四〕 交,俱也。
〔五〕 陰陽,謂剛柔、晦明、三光盈縮、用兵利鈍之常數。
〔六〕 外雖柔順,內不可屈。
〔七〕 內雖彊盛,行不以剛。
〔八〕 唐尚書云:「言無德行虐習以為常。」昭謂:德,有所懷柔及爵賞也。虐,有所斬伐及黜奪也。以為常,以為常法也。
〔九〕 死,殺也。刑,法也。殺生必因天地四時之法,推亡固存亦是也。
〔一0〕因人善惡而福禍之。
〔一一〕天垂象,聖人則之。
〔一二〕形,見也,見其吉凶之象。
〔一三〕因吉凶以誅賞也。
〔一四〕敵家不能報也。
〔一五〕不復反敵家也。
〔一六〕為,治國也。
2 四年,王召范蠡而問焉〔一〕,曰:「先人就世,不穀即位。〔二〕吾年既少,未有恆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吾百姓之不圖,唯舟與車〔三〕。上天降禍於越,委制於吳〔四〕。吳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五〕。吾欲與子謀之,其可乎?」對曰:「未可也。蠡聞之,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六〕,彊索者不祥〔七〕。得時不成,反受其殃〔八〕。失德滅名,流走死亡。有奪,有予,有不予〔九〕,王無蚤圖。夫吳,君王之吳也,王若蚤圖之,其事又將未可知也〔一0〕。」王曰:「諾。」
〔一〕 說云:「魯哀三年。」昭謂:四年,反國四年,魯哀九年。
〔二〕 先人,允常。就世,終世也。
〔三〕 好游田,故唯舟與車。
〔四〕 委,歸也。
〔五〕 那,於也。甚焉,言見困苦。
〔六〕 考,成也。言天未成越,當守天時,天時反,乃可以動。
〔七〕 索,求也。
〔八〕 言得天時而人弗能成,則反受其殃。夫差克越,可取而不取,後反見滅是也。
〔九〕 有奪,予而復奪也。有予,天所授也。不予,天所去也。
〔一0〕未可知,或時不得也。
3 又一年〔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二〕,亂民功,逆天時;信讒喜優〔三〕,憎輔遠弼〔四〕,聖人不出〔五〕,忠臣解骨〔六〕;皆曲相御,莫適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七〕?」對曰:「人事至矣,天應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諾。」
〔一〕 反國五年,魯哀十年。
〔二〕 樂,聲色也。
〔三〕 優,謂俳優。
〔四〕 相導為輔,矯過為弼。
〔五〕 聖,通也。通智之人皆隱遁也。
〔六〕 賈、唐二君云:「解骨,子胥伏屬鏤也。」昭謂:是時子胥未死。解骨,謂忠良之臣見其如此,皆骨體解倦,不復念忠。
〔七〕 御,猶將也,言皆曲意取容,轉相將望,無復相非以不忠正者也。偷,苟且也。
4 又一年〔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驟諫其王,王怒而殺之,其可乎〔二〕?」對曰:「逆節萌生〔三〕。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四〕,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五〕。王姑待之。」王曰:「諾。」
〔一〕 反國六年,魯哀十一年。
〔二〕 子胥數諫,王不聽,知吳必亡,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王聞之,賜之屬鏤以死。在魯哀十一年。
〔三〕 害殺忠正,故為逆節。萌,兆也。
〔四〕 形,見也,天地之占未見。征,征伐也。
〔五〕 雜,猶俱也。刑,害也。
5 又一年〔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遺種,其可乎〔二〕?」對曰:「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三〕,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四〕,妄其欺不穀邪?吾與子言人事,子應我以天時;今天應至矣,子應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對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五〕。今其禍新民恐〔六〕,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資財之不足以支長久也〔七〕,彼將同其力,致其死,猶尚殆〔八〕。王其且馳騁弋獵,無至禽荒〔九〕;宮中之樂,無至酒荒;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一0〕。彼其上將薄其德,民將盡其力〔一一〕,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一二〕,乃可以致天地之殛〔一三〕。王姑待之〔一四〕。」
〔一〕 反國七年,魯哀十二年。
〔二〕 蟹食稻。 案攷異卷四:「禮記月令疏引韋注『稻蟹,謂蟹食稻也』,疑此為韋注完本。」
〔三〕 謂飢困、愁怨之事,未盡極也。
〔四〕 固,故也。
〔五〕 參,三也。天、地、人事三合,乃可以成大功。
〔六〕 稻蟹,新也。
〔七〕 支,猶堪也。
〔八〕 殆,危也。言伐吳,於事尚危。
〔九〕 使越王為此者,示不以吳為念。
〔一0〕肆,放也。常,舊法。
〔一一〕言吳王見越馳騁射獵,不以為意;必不修德而縱私好,以盡民力。
〔一二〕怨望於上,而天又奪之食。
〔一三〕殛,誅也。
〔一四〕且待時也。自此後四年,乃遂伐吳。
6 至於玄月〔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諺有之〔二〕曰:『觥飯不及壺飧〔三〕。』今歲晚矣,子將奈何?」對曰:「微君王之言〔四〕,臣故將謁之〔五〕。臣聞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六〕。」王曰:「諾。」遂興師伐吳,至於五湖。
〔一〕 爾雅曰:「九月為玄。」謂魯哀十六年九月也,至十七年三月,越伐吳。
〔二〕 諺,俗之善語。
〔三〕 觥,大也。大飯,謂盛饌。盛饌未具,不能以虛待之,不及壺飧之救飢疾。言己欲滅吳,取快意得之而已,不能待有餘力。
〔四〕 微,無也。
〔五〕 謁,請也,請伐吳也。
〔六〕 蹶,走也。
吳人聞之,出而挑戰,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許之〔一〕。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臣聞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贏縮轉化,後將悔之。〔二〕天節固然〔三〕,唯謀不遷〔四〕。」王曰:「諾。」弗許。
〔一〕 不忍其忿。
〔二〕 贏縮,進退也。轉化,變易也。
〔三〕 固然,有轉化也。
〔四〕 謀必素定,不可遷易。
范蠡曰:「臣聞古之善用兵者〔一〕,贏縮以為常,四時以為紀〔二〕,無過天極,究數而止〔三〕。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四〕,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五〕。陽至而陰,陰至而陽〔六〕;日困而還,月盈而匡〔七〕。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八〕後則用陰,先則用陽〔九〕;近則用柔,遠則用剛〔一0〕。後無陰蔽,先無陽察〔一一〕,用人無藝,往從其所〔一二〕。剛彊以禦,陽節不盡,不死其野〔一三〕。彼來從我,固守勿與〔一四〕。若將與之,必因天地之災〔一五〕,又觀其民之饑飽勞逸以參之。〔一六〕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一七〕。宜為人客,剛彊而力疾;陽節不盡,輕而不可取〔一八〕。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陰節不盡,柔而不可迫〔一九〕。凡陳之道,設右以為牝,益左以為牡,〔二0〕蚤晏無失,必順天道〔二一〕,周旋無究〔二二〕。今其來也,剛彊而力疾〔二三〕,王姑待之。」王曰:「諾。」弗與戰。
〔一〕 謂若黃帝、湯、武。
〔二〕 以為常,隨其贏縮也。紀,猶法也。四時有轉運,用兵有利鈍也。周語曰「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是也。
〔三〕 極,至也。究,窮也。無過天道之所至,窮其數而止也。
〔四〕 皇皇,著明也。常,象也。
〔五〕 明,謂日月盛滿時。微,謂虧損薄蝕時。法,其明者以進取。行,其微時以隱遁。
〔六〕 至,謂極也。
〔七〕 困,窮也。匡,虧也。
〔八〕 隨其轉運、虧盈、晦明之常。
〔九〕 後,後動。先,先動。用陰,謂沈重固密。用陽,謂輕疾猛厲。
〔一0〕敵近則用柔順,示之以弱;遠則抗威厲,辭以亢禦。
〔一一〕後動者太舒靜,為陰蔽也。先動者太顯露,為陽察也。
〔一二〕藝,射的也。無藝,無常所也。行軍用人之道,因敵為制,不豫設也,故曰從其所也。 案述聞卷二一:「韋說非也。『用人無藝』,當屬上二句為義;『往從其所』,則屬下句為義。『用人無藝』者,人,猶眾也,言用眾之道無常也。『後無陰蔽,先無陽察,用人無藝』,三『無』字相應為文。『往從其所』者,『其所』,敵人之所也,言往從敵人之所,而彼尚能以剛彊禦我,則其陽節未盡,未可即滅,故曰『不死其野』也。『蔽』、『察』〔古讀若『際』〕、『藝』為韻,『所』、『禦』、『野』、『與』為韻,以是明之。」
〔一三〕言敵以剛彊來禦己,其陽節未盡,尚未可克,故曰不死其野。
〔一四〕勿與戰也。
〔一五〕彼有災變,則可。
〔一六〕言雖有災,民尚逸,飽則未也。
〔一七〕彼陽勢已盡,而吾陰節盛滿,則能奪之。
〔一八〕先動為客。於時宜為人客,剛彊力疾,陽數未盡,雖輕易人猶不可得取也。
〔一九〕時宜為主人,安徐重固,陰數未盡,雖柔不可困迫之。
〔二0〕陳其牝牡,使相受之。在陰為牝,在陽為牡。
〔二一〕晏,晚也。
〔二二〕究,窮也;無窮,若日月然也。
〔二三〕言吳陽勢未盡,未可擊也。
7 居軍三年,吳師自潰〔一〕。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二〕。使王孫雒行成於越〔三〕,曰:「昔者上天降禍於吳,得罪於會稽〔四〕。今君王其圖不穀,不穀請復會稽之和。」王弗忍,欲許之。范蠡進諫曰:「臣聞之,聖人之功,時為之庸〔五〕。得時不成,天有還形〔六〕。天節不遠,五年復反〔七〕,小凶則近,大凶則遠〔八〕。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九〕。』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王曰:「諾。」不許。
〔一〕 魯哀二十年冬十一月,越圍吳。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滅吳。
〔二〕 姑蘇,宮之臺也,在吳閶門外,近湖。或云:「賢,賢妃。良,良貨。」唐尚書云:「重祿,寶璧也。」昭謂:賢良,親近之士,猶越言君子,齊言士。吳語曰:「越王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賈侍中云:「重祿,大臣也。」
〔三〕 雒,吳大夫;王孫,姓也。
〔四〕 使越棲於會稽時也。
〔五〕 庸,用也,因天時以為功用也。
〔六〕 還,反也。形,體也。
〔七〕 節,期也。五年再閏,天數一終,故復反也。
〔八〕 小凶,謂危敗。大凶,謂死滅。近,五年。遠,十年或二十年。
〔九〕 先人,詩人也。「執柯伐柯,其則不遠」,以言吳昔不滅越,故有此敗,此戒亦不遠也。
使者往而復來,辭愈卑,禮愈尊〔一〕,王又欲許之。范蠡諫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而棄之,其可乎〔二〕?王姑勿許,其事將易冀已〔三〕。」王曰:「吾欲勿許,而難對其使者,子其對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應使者〔四〕,曰:「昔者上天降禍於越,委制於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以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今吳稻蟹不遺種,子將助天為虐,不忌其不祥乎〔五〕?」范蠡曰:「王孫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六〕,故濱於東海之陂〔七〕,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八〕。余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九〕?」王孫雒曰:「子范子將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雒請反辭於王〔一0〕。」范蠡曰:「君王已委制於執事之人矣〔一一〕。子往矣,無使執事之人得罪於子〔一二〕。」
〔一〕 愈,益也。
〔二〕 十年不收於國,勤身以謀吳也。
〔三〕 冀,望也。易望已,謂不勤難也。
〔四〕 提,挈也。
〔五〕 忌,惡也。
〔六〕 子,爵也,言越本蠻夷小國,於周室爵列不能成子也。周禮,諸子之國,封彊方二百里。
〔七〕 濱,近也。陂,涯也。
〔八〕 鼃黽,蝦蟆也。水邊亦曰渚。
〔九〕 靦,面目之貌。諓諓,巧辯之言。方欲距吳之請,故自卑薄以不知禮義。
〔一0〕請以辭告越王。
〔一一〕執事,蠡自謂也。
〔一二〕無使我為子得罪。
使者辭反〔一〕。范蠡不報於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於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二〕。
〔一〕 反報吳也。
〔二〕 「事將易冀」是也。
8 反至五湖,范蠡辭於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入越國矣〔一〕。」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謂者何也?」對曰:「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王曰:「所不掩子之惡,揚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於越國。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范蠡對曰:「臣聞命矣。君行制,臣行意〔二〕。」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一〕 勉王以德,欲隱遁也。
〔二〕 制,法也。意,志也。
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一〕,浹日而令大夫朝之,〔二〕環會稽三百里者以為范蠡地〔三〕,曰:「後世子孫,有敢侵蠡之地者,使無終沒於越國〔四〕,皇天后土、四鄉地主正之〔五〕。」
〔一〕 以善金鑄其形狀,而自朝禮也。
〔二〕 從甲至甲曰浹。浹,帀也。
〔三〕 環,周也。
〔四〕 此誓告也。
〔五〕 鄉,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當征討之,正其封疆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欧大任
(唐)徐炫
汉·张陵
(清)朱彭寿
(清)王晫
徐养浩
南朝梁·陶弘景
清·陆以湉
清·锡山
清·翁广平
王安石
唐·令狐德棻 等
(南朝宋)郑辑之
台湾杂记
好古主人
清·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