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6部分-云笈七签
第6部分
##6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 中: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之』字。
##8 修: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之』字。
##9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 樂:原誤作『藥』,據下文例改。
##11 八石調正綱紀:按《周易參同契》無『調』字,疑衍。
##12 辨:原誤作『術』,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3 名:原奪,據《周易參同契》補。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一
內丹
太清丹經要訣并序#1
余歷觀遠古方書,僉云:身生羽翼、飛行輕舉者,莫不皆因服丹。每詠言斯事,未嘗不切慕於心。但恨神道懸邈,雲迹疏絕,徒望青天,莫知昇舉。始驗還丹伏火之術,玉醴金液之方,淡乎難窺,杳焉靡測,自非陰德,何能感之?是以五靈三使之藥,九光七曜之丹,如此之方,其道差近。此來握翫,久而彌篤。雖艱遠而必造,縱小道而亦求。不憚始終之勞,詎辭朝夕之倦?研窮不已,冀有異聞。良以天道無私,視聽因之而啟。不違其願,不奪其志,報施功效,其何速歟!豈自衒其所能,趨利世間之意?意在救疾濟危也。所以撰二三丹訣,親經試鍊,毫末之間,一無差失,並具言述,按而行之,悉皆成就。然人之志,所重者性命,其危春露,其脆秋霜,俯仰之間,相顧如失。榮華貧賤,誠為不住之容;憂悲娛樂,並是難留之事。以此而言,深可嘆矣!
余比讀諸方,故亦不少,觀其梗概,例多隱祕。味之者,翻增其惑,說之者,返益其迷。遂使修鍊之流,不見成功之處,豈其古人妄說耶?抑由學道之輩,自不能考其旨趣也。余所陳方意,於文記間,如視掌中,一試披尋,莫不洞照。相知之士,通鑒名人,有所不同,心之取證,故列為三篇耳。處士孫思邈撰。
諸丹目錄三品#2
初陳神仙大丹異名三十四種:
太一玉粉丹、太一召魂丹、返魂丹、更生丹、全生歸命丹、四神丹、太一神精丹、神變丹、神液丹、假使通神丹、五靈丹、昇霞丹、靈化丹、三使丹、捧香丹、太一丹、使者丹、奔雲丹、控鶴丹、八石丹、麗日丹,素月丹、度厄丹、持節丹、絳色紫遊丹、雄黃赤丹、赤雪流珠丹、紅景丹、赤曜丹、重輝丹、紅紫相間丹、艮雪丹、月流光丹、水銀素霜丹。
右所陳諸小丹法等#3,雖時所稱用,然其丹異名,未必各知之,所以今並列之。
次陳神仙出世大丹異名十三種:
黃帝九鼎丹、九轉丹、大還丹、小還丹、九成丹、素子仙童丹、九變丹、太仙霞丹、太和龍胎丹、張大夫靈飛丹、昇仙丹、神龍丹、馬仙人白日昇天丹。
右諸大丹等,非世人所能知之。今復標題其名,記斯篇目,而終始不可速值也。是以其間營構方法,並不陳附此#4。其#5有好事者,但知其大略也。
次陳非世所用諸丹等名有二十種:
八景丹、金華丹、玉味消灾丹、神光散馥丹、凝霜積雪丹、奔星住月丹、墮月驚心丹、金液玉華丹、茅君白雪丹、白雪赤雪丹、紅絳垂璧丹、七星辟惡丹、七曜靈真丹、流石鮮翠丹、金輝吐曜丹、太清五色丹、北帝玄珠丹、感靈降真丹、群鬼昇雲丹、太白精丹。
右按其方,服之神仙。既藥物難具,營作非易,所以但列其名,不復陳其法式。若好事者,宜以廣知其名也。
造六一泥法#6
凡飛金轉石,唯以六一為要。自遠代諸賢,銷鍊之流,莫不咸蔽#7其事。大都相傳法者,皆用礬石、赤石脂、左顧牡蠣、礬石、滑石、戎鹽、滷鹹等,或妄用蚯蚓糞者,以此等藥並亦具鍊作之方。其方法又各各不同,作之例皆不能精了。古來名方要術,無不備經試鍊,就此之中,未有不盡其理,不見一事近仿佛者。余常為之發憤興嘆,不能已矣!自謂古人隱祕斯術,且誑將來學者。又按古方,並用#8礬石用黃土泥,燒之經夕,即自然成其細粉。余遂依法燒之,經兩三日,竟不覺有異。謹因閑暇,更依古方燒鍊,可經十日已來,以指微捻,乃成爛粉,光潤可愛,亦細膩希奇。更取新礬石燒之,二十餘日到,加乾石,全不一種。始知一切方法,不可率爾輕試之,不依古法,即云無驗,如此者觸目皆是。又礬有種類不同,所出之處各異。並州與嵩嶽出者為良,自外者不堪入用。
鍊礬石法
凡鍊礬石器,以黃土作之,其狀似竹管,可長五六寸,闊三四寸。以礬二三分#9,其口已上,瓦作蓋蓋之。礬石內筒訖,別以細沙並黃土等分為泥,泥筒周遍,可厚一二分許,緩火炙之,令干。又更泥,泥又更炙,炙令干熱,然後入爐燒之。但使將息伺候得所,必萬無一失。
造燒礬石爐法
其爐壘高二尺,明闊一尺,其下四面各開一小門子,擬牽風擊火也。又時時去積灰。一頭別一個鐵釜,大小與藥筒相稱,高可三四寸許。即以鐵釜置爐中,筒於釜上,以炭燒之七日明,使晝夜火氣不絕,恰好,更不勞多。日滿取之,研極細。別以赤石脂粗擣篩,相和為泥作餅子,可厚半寸,闊四寸,曝之令干。內#10於礬石爐中燒之一日,更細擣篩,極細研之,別入生赤石脂細檮篩訖,與成鍊者等分相和。和訖,又以礬石及赤石脂二分和之為泥,稀稠得所,攪之令極熟,用之,泥釜固濟。一泥以後,即一手取藥,更不得重看,其藥氣永不畏失#11。先余用之多遍,唯覺善,莫能加焉。
礬石宜取敦煌者,輕手擣之,以馬尾蘿下篩之,訖,置鐵鐺中,以猛火熬令汁盡,又搗篩令細。每計赤石脂與礬石二分相和訖,計所和之粉五兩,內可加戎鹽一兩,滷鹹二兩,合和亦無妨,不著亦得。凡作六一泥者,只為固濟,欲使牢固。今只二種藥為泥,又加一二種亦損者#12,何煩多種?其六一之名,乃是古人隱祕之語,其六上加一,便是為七,以七種藥為泥,故云六一也。世人不識,不知何以名之六一也。滑石所出處,其石本出東華州,今人不究其根本,乃用崑崙所出者為六一泥,所謂圖北向南,於理殊非所允。又其石性有數種,硬者細細擣之,篩研令熟用之益佳。
左顧牡蠣法
左顧牡蠣者,意本取其細膩。比試向經二三度,亦#13經火鍊而用者,亦經不鍊而用者,皆無意。即知此一味乃是無用之物,若更有別法,用之為佳者,非余所知也。
戎盥法
戎鹽本方亦不的言#14出處,既不知所出,即知出戎鹽之地,亦不知用何者為良?見人皆云識之,實不能知孰是南人所出?以南土無有此鹽,故關中所出者為是。余復陳此愚見,亦不知是否#15識者,宜詳而用之。雖貴之有能,然用勢亦相似,好事君子知之焉。
滷鹹法
此物本出同州東北隅,去城可七八里,生陂澤中,其狀似河中細顆鹽,其味苦而不鹹,本方亦不言出處。人用平澤中地有鹹炁之處,因辯其土白嫩之色者為是。今推其所由,於理又全乖錯,用之無驗,特為於此。同州所出者,若入六一泥用,極理粘好。今但礬石、赤石脂、礬石等,並依所陳之法細用之,則不復須此藥矣,諸好事者,於此更勿猶豫也。本方亦云用蚯蚓糞為泥,亦曾用之,乃與常土不異,於理殊非所宜。
凡六一泥所言諸藥等,其有所用之徒,並不能精識其委曲。雖時有識者,又不閑將用之法,求爐火之妙理,亦難為具悉。今著條件六一泥者,味雖不多,用之極善。直云固際神膠,足得為上,何必要須六一也。凡按古方合鍊,多不見成者。古人但恐文繁,所以不能具載其事,以此,作者遂無一法能就。非深知其本末者,則孰能照其出處乎!
造上下釜法#16
右下釜鑄鐵作之,深三寸,明闊八寸,底厚六分,四面各厚四分,其唇闊半寸,厚三分,平穩作之,勿令高下之也。右上釜作之高一尺,明闊八寸,厚三分許,唯飛雄黃,上高五寸以外,不平,下釜並圓作。凡欲有心試鍊者,其上下釜並依樣作之,大都形勢更不過此法,其間上下釜但能將息用者,永無破壞之日。余自好道術已來,向二十載餘,種種歷試,備曾經涉,其中校殊,無所不為之者,並無成法,資財罄竭,不免至於困弊。今用此上下釜,始離其艱辛,其上下釜即須用以六一泥涂之。其泥和稀稠得所,□刷遍涂之,日曝令干。干後,依前涂。曝干之,可三四遍,計厚三分許,必無壞時。其上釜以泥一二遍亦好,不涂亦得。今以六一泥涂上下釜者乃久,亦何必須土涂釜也,糖和乃是舊法,用既無驗,雖舊何為?若有所不知,亦不簡於今昔。古人賢則賢矣,然不廢於此事,多不能知其理也。
造竈法#17
右其門高六寸,闊五寸,以鐵為之。其堗#18勿令向上,宜下開之,可高三寸半許,闊二寸半。若向上開者,火則微翳,向下開之為佳也。
用六一泥固際上下釜法#19
右留前所調和泥,用小鐵匙均厚三分以來,涂訖,又緣合下釜上輕手按之,勿令過度。即以六一泥周迴遍泥其際,干,即以文火細細使積慚就干。若有拆裂處,復以鐵匙取泥,泥之周悉。直至藥成以來,更不勞再視,此法易而且要也。
太一玉粉丹法
朱砂一斤 雄黃一斤 玉粉十兩
右玉粉極硬,難擣,但以生鐵臼擣之,以輕疏絹羅之再度,即得入用。磁石粉十兩,其性極硬,亦依玉粉法治之,以水沉取細者用之,篩用亦得。
紫石英五兩 白石英五兩 銀粉五兩 空青十兩 流艮雪一斤用銀雪
右以打作薄,以河東鹽合擣研令細,絹篩下,不盡者,依前更著鹽研篩,以盡為度。即以藥末等和,以釅醋,微濕拌之,曝干,可十遍餘上。先以白鹽為藉,次布藥末等,訖,又以鹽覆之。即以上下釜相合,以六一泥固濟,以文武火九日九夜,寒之一,日一夜,開看:煥徹如寒霜素雪之狀,又似鐘乳垂穗之形,五色備具,無可比象。又更還取藥三遍,以醋拌,如前以白鹽末覆藉,一依前法布之,更無別異。如此可四五轉訖,一依鍊《金英丹法》鍊之訖,然後將服。其勢力不若金英丹,二種藥並能延人壽命,愈疾。除此一小有陳丹消毒之者,並幽深難解,自非妙閑訣法,豈造次而可悟也?今所陳列,一無隱祕,冀有雅好之士,請於此無惑焉!
太一三使丹法
水銀霜一斤 朱砂十兩 石亭脂十兩 雄黃十兩
右朱砂等三味別擣訖,和,布置不異前法,還以銀霜布諸藥上,帛覆之,合上下釜,固濟飛之。凡用猪負革脂者,是老母猪近脊梁邊脂也。
造紫遊丹法
朱砂 雄黃 曾青 石亭脂各五兩
右別擣研,水銀十兩別研;石膽三兩,別擣篩,白石英別熬令沸,盡取三兩此別味恐是錯,多是日礬,石英不沸也;陽起石三兩,別擣;石膽六兩,別擣篩,取東嶽者用之;礬石五兩,直爾篩;生用之;樸消六兩,別研篩;磁石三兩,別擣篩,又樸消三兩,和諸藥,餘三兩,用覆諸藥上,自外者並依前法治理,如前醋拌,令依法十遍餘止,其布置飛鍊日數重轉,一依前,無異同也。凡承前已來飛鍊諸藥等精訖,皆須重轉三兩度,然#20可堪用。比見丹無驗,唯覺毒害者,為轉數不多,所以無驗矣。但飛鍊未曾重轉者,如此雜石未得丹者,氣盛在藥中,不毒何待?然聖人設法,意在救厄難。且世中庸愚,情在名利。先不閑藥理,復不究方書。或見淺方,或聞傳說,因即孟浪頑心,自謂更無比類。復有無知之輩,視聽未弘,疾疹既纏,豈與力惜未之於彼!又偃仰風神,旨#21在得物,為未欲,愧於容色。余亦不欲論之於此。然性命之事非輕,但雜石稍堪服食,實為非久,請有道君子審而詳之,忽有失理於毫一微,幸改之從正耳。
造小還丹法
水銀一斤 石硫黃四兩,飛鍊如朱色,依大丹法出毒了研如粉 光明砂三兩,別擣研 犀角末四兩,別擣研 麝香二兩,別研
右五味攪和令調,以棗肉和為丸,如大麻子許,每食後一丸,去心忪,熱風鬼氣,邪疰蟲毒,天行瘟瘧,鎮心,益五藏,利關節,除脹滿心痛,中惡,益顏色,明耳目。熱毒風服五百丸,瘟瘧服一百丸,天行飲下十丸,蟲毒准上,心忪二十丸,每食後只可二三丸,不可多服,壘至如前,功能不可具載。略而言之,余依本草。
又法
石亭脂四兩 水銀一斤 鉛黃華三兩 金一兩,成薄者
右水銀、金,鉛黃等,加功細研,取大鐵瓶瑩磨之末。硫黃三兩,先布瓶下為籍,次下前三味,訖,又布。餘一兩#22硫黃末為覆,次下蓋。都畢,以六一泥固濟,火先文後武,七日七夜止。又寒半日開之,其中盡化為丹,煥然暉赫,光曜眼目。準此丹一兩,用牛黃、麝香各半錢,重於洪州土鉢中,以玉鎚研之極細,用棗禳丸如梧子。每日食後,棗裹之食三丸,治風顛□,失心鬼魅魍魎等,久服凝骨髓,益血脈,潤肌膚,出顏色,安魂魄,通神仙也。
造艮雪丹法
汞一斤,以鍊成十三兩錫,破以次計之,即時合者八兩汞、六兩半錫,其中雜藥,謹錄如左:吴白礬六兩,於鐺中熔,以火熬沸,盡使干訖,即擣篩為末。用此鍊白礬,今時鍊六兩秤得五兩,黃礬四兩為末。於鐺中熬使干,更擣篩為末。太陰玄精二兩,擣篩為末。樸消二兩,擣碎熬使水氣盡為末。伏龍肝四兩為末,取一兩和鹽及諸藥。增鹽六兩,擣篩為末,於鐺中熬取干。初鍊錫三遍訖,更熔,投好醋中殺錫毒,更於鐺中熔訖,以水銀投錫中,以鐵杖攪使相和置薄,掘地作淺坑子,以一張紙籍下,取寫勿流於地上,紙上留者,水銀和銀是也。仍以好醋噴之使濕,即急蓋其上,次熬鹽使干訖,取黃礬、白礬、伏龍肝二兩總和擣,勿留於臼中,擣之為末,以粗篩度之,入少許醋拌,勿使濕;取二兩伏龍肝籍釜下,鐵匙按之,使平實;次以靈燥末二匙,按使平實;次樸消,還以匙撥使平實。即內藥,但平撥,不須實,以匙多少抿#23使平整。即以盆子覆上,固濟使密,著火三日兩夜,開藥收取。如恐不盡,所有惡者並鐺中藥滓,總和於一小盆中,取少醋噴之,使纔潤,細研之訖,以一匙內底,蓋靈,依初飛法固濟訖,著火兩日一夜,即開看,所有水銀並皆盡矣,取藥即休。此藥主鎮心安藏,除邪瘴惡氣、疰忤、風癲風癇等疾。飛藥三兩轉巳後,可研令極細,以棗禳和為丸,丸如麻子大,每日服四丸。若不覺有異者,漸加至六七丸。每旦服之,不過三二丸。其藥性微冷,若先患冷疾,不宜服之。治傳尸、瘧瘴、癘時氣,一切熱病,入口立愈,神效。若用入面脂,治皯黯。太陰玄精出河東解縣界,鹽池中,水採之,其色理如玉質無異,其形似龜甲,以殊黑重者不堪,黃明者上也。
造赤雪流朱丹法
右雄黃一斤擣,輕紗篩訖,以苦酒拌和之,令浥浥,日干,干更拌,如此十遍止。與白鹽末拌和,以靈覆藉,固濟,一日一夜後,以微火炙六一泥,令極干。漸加火,勿須猛,更一日一夜。即加猛火,令其下釜旦暮常須與火同色,不得暫時令火微弱,如此燒三日三夜止。寒之一復時,開取上釜藥精,更微研之。下釜餘滓亦擣,以藥精相和,飯拌令浥浥。依前布置,文武火一如前法燒之。藥成,煥然暉赫,並作垂珠色絲之狀,又似結綱張羅之勢,光彩鮮明,耀人目睛,見之者不覺心神驚駭,惟宜安心。若有卒暴之病,及垂死欲氣絕,及已絕者,以藥細研之,可三四麻子大,直爾雞子黃許酒灌之,令藥入口,即扶起頭,少時即差。其口噤不受藥者,可斡上齒而灌之,令藥入口,以手按之下腹#24,及搖動之,使其藥氣流散,須臾即甦。治其鬼邪之病,小小瘧疾,入口即愈。此藥神驗,不可具說,但恨造次,無人解鍊用之。
鍊太陽粉法
石亭脂十斤 鹽花五升 伏龍肝二斤 左味三斗
右石亭脂破如豆大,用鹽花和左味煮之七日七夜,其脂以布袋盛之,懸勿令著鐵,煮毒性盡出,研,和前伏龍肝令均入內釜中。先布鹽花,安亭脂盡,上還將白鹽為蓋了,固濟之,三日三夜文武火,依前法鍛訖,寒之半日開。謹案《本草》云:石亭脂味酸,溫有毒,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治頭禿、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嘔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兼下部漏瘡,止血殺疥蟲,治腳氣。男子陰痿、陽道衰弱,婦人體冷血氣、腹內雷鳴,但是患冷,諸藥不能療者,服之不過三五日愈。服之法,令#25研粉令極細,以飯和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服五六丸,酒送之,若兼餘草藥為丸,服之益佳也。
造金丹法
黃金八兩,錯#26碎為末 水銀八兩,以前金末水銀欖一宿,化為泥 雄黃一斤 雌黃一斤
右以前雄雌二味細研,如粉,乃和之,皆於六一土釜中密固濟,炭火九日九夜煅之,寒二日,刮取飛精。先別作筒,用淳左味鈆釵丹作泥,涂筒裹,令極干。又以左味飛精如軟泥內筒中,堅之。以銅蓋覆上,六一固濟。作鐵鈎懸筒,令底去地二三寸,馬通火煴之,常令筒底微煴六七十日。寒之,發取藥赤如丹,即成也。更研治,以棗禳和丸如小豆大,旦以井花水向日服一丸,七日玉女來侍,二百日行厨至,三百日壽與天地齊。此方似金液而小異,若馬通難得,用糠火亦得也。
造鉛丹法
治一切熱及鬼炁、癲僩病及瘧疾 鉛四斤,鍊熟使 水銀一斤,鹽研令净
右取黍穀二斗蒸之,令破蒸熟,以醋漿水投穀中,密蓋五六日,令為醋。次用車轍中土,篩安柈中,攪和似煎餅麵。取鉛銷之,投泥中拌半。即於好鐺中,更洋#27鉛令銷,暖汞投一斤鉛中,待瀉凝,以繩子系之,懸於鐺中二七日,其精自下醋中。收淘洗令净,和朴消、消石各一兩,如飛丹法三遍,飛之,每轉三日。收取精,以飯和為丸,丸如麻子大。每有諸熱病者,皆治之。
鍊紫精丹法
水銀一斤 石亭脂半斤
已上二味入瓶固濟,用黃土紙筋為泥,泥瓶子身三遍,可厚一大寸己。上用瓷盞合瓶子口,以六一泥固濟之,可厚半寸。用火三日三夜,一日一夜半文,一日一夜半武。日滿出藥,打碎,取新青竹筒盛,和醋於筒中,又於大釜中重湯#28煮之三日夜,常令魚目沸,日滿,以冷水淘去醋味,曝干一日,還內筒中,以清水和朴消,如前煮一復時,出藥、净淘,曝干,擣為末極細,用棗禳和少麝香丸之。欲丸時,和少酥及用涂手,不然即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上服之五丸,去諸風疾,明目補心。二斤已上變白,功力既多,卒難陳述。忌與《流珠方》同,亦用麝香一錢秤之。流珠方在後。
造流珠丹法
硫黃一斤,鐺中以小麻油煮之,取黑為度;即用灰汁煮之,去油訖,即研盥,於鐺中伏之,用六一泥固濟鐺口,以文火經一日兩夜,又用武火漸加,以鐺赤為度。去火,待寒出藥,清水淘去盥味,取酒七升,蜜半升,亦云一升蜜,一如《紫精丹》法煮之,三日三夜。出藥,清水淘去酒味,曝干擣篩,以棗禳丸之,更擣五六千杵,至萬尤佳。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每日三十丸,覺熱即减至十五丸,長年服者,每日只可五丸。所有冷風等病,無不愈者忌蒜米醋。
七返丹砂法
汞一大斤,安瓷瓶子中,瓷碗合之,用六一泥固濟訖,以文火漸燒,數至六七日,即武火一日成。如此七轉,堪服。其火每轉須减損之,如不减,恐藥不佳也。
造玉泉眼藥方#29
右取水精二兩末之,乳半合和,瓷瓶中盛之,蜜固濟,勿泄氣。埋地下百日,出之,置一竈孔,熏之一日。開之,青白如玉。取鉛錫成鍊者二斤熔之,以此藥丸如梧桐子大,投中攪之,為真白矣。若眼不見物及赤,但不損睛,取一丸如泰米大點目毗,尤良。
太山張和煮石法
章柳根六斤 杏仁五升 酸棗仁五升 槐子一升,別擣
右三味先擣,槐子以水攪之,去滓取汁,和前藥,內不津器中,埋舍北陰地,入土一尺,以土覆之,百日發取,名曰太一神水。取河中青白石,如桃李大者五升#30,取北流水九升,煮之一沸,以神水二合攪之,又煮一沸。候石熟,任意食。食之五日後,萬病愈,一年壽命延永,久服白日昇天矣!取神水二升,漬生鐵二斤,十日化為白銀矣!
添離用兌法凡四法
離一兩 兌半兩#31
石以堝洋之,先下離,次下兌,取柳木攪令均;次下黃礬一分,準前攪之,令均瀉出成鋌。取黃土和左味作堝,干之,即取黃礬硇砂,胡同律各一兩,赤土一升和左味為泥裹之,內中三四,固之令密,火之十餘遍,以氈拭令黑氣盡為度。如難盡,取赤鹽和左味為泥裹之,亂髮纏之,入火燒之,其赤鹽作聲、如是更為數遍,以黑盡為限。然取硇砂作漿,牛糞火燒之佳也。
又法
離一兩 兌七錢 熟銅一錢
右合洋成鋌,待冷,又入火燒之,令極熱。投馬通中冷,將錘錘之,入火燒之,又錘,令離錠薄如紙。剪破如指九,取黃礬一升末之,同律三分,硇砂二分擣為末,取黃土為泥作堝子、堝子蓋之訖,布離葉於中,以前藥重重裹之,密固堝口,於牛糞火中燒之一日一夜,常令堝赤,以好為度矣。
又法
離兌對作,波斯鹽、綠赤土、胡同律、硇砂等分,以左味為泥裹之,厚三分,猛火火之,如此五十遍已上。即以金牙一兩末之,以漿水三升煮之,從旦至暮時,以布裹離,橫木懸之,勿使著器,任用之。
又法
硇砂一兩 紫鉚一兩 石膽一分 胡同律一兩
右以猪脂和為泥櫬#32堝底,洋離出之,如朱而光,洋了為薄鋌,以赤土十兩末之,風化灰三兩、硇砂三兩、赤鹽五兩、赤石脂五兩、石鹽三兩,右已上藥必須精治之,以左味和為泥,可離鋌大小布紙上,厚一二分,裹三鋌寸,洋火之,以赤煙盡為度。開之,以左味洗之,準前裹火之,以漿洗之三十遍,即表裹赤光,為梵天寶也。
伏汞要法
夫汞遇火則飛,不能使住。凡所為者,蓋亦多矣。若非物制伏,不可為之。今以藥伏之,萬不失一。
烏頭 赤石脂 石鹽 白鹽 胡椒 雄黃 蓽撥 黃礬石 黃硇砂 黑盥
右擣為末,以左味和為泥,團作鍋形,以汞置中,巾裹之,以橫木穿之,入釜煮以左味,三日夜出之,入霜鉢中;還以左味和烏頭、硇砂、雲母等分研之,七日三易藥,洗之。以油鹽硇砂少許,入釜中煮之一日夜,任用也。
素真用錫去暈法
右以取白不限多少,打令薄厚似紙,方二寸,十斤已上始可為之,多則熱氣相蒸,少則不堪。取一瓷器,可物多少令滿,從下布之一重蒜韭,如此重重相次,令滿,器口大小蓋之,漆固令密,埋地中。經百日出,即成,不得欠一日。其馬通屋下安置,日滿出之。熔一斤和上鍮一兩,若軟加鍮,堅加白。其蒜取赤皮者佳,左味取三年者然可用,著少鹽一如食法。
素真用兌添白銅法
白銅一斤 錫一兩
右令洋之瀉酒中,出之打破,取伏汞一兩、胡同律二兩、油脂一升,煮令脂盡,胡粉色赤,即#33伏火。即以前兌體熔之投水中,取白黑二礬、胡同律、硇砂、白鹽各二兩合洋之,瀉安鋌池中,成矣。若脆不任用,即火之令赤,投牛脂中,十遍即柔矣#34。
赤銅去暈法
右取熟銅打作葉,長三寸,闊三寸,取牛皮膠煮之如粥,以銅葉內中,以鹽封之,內爐中火之,令煙盡極赤出,冷之,於砧上打之,黑皮自落,如此十遍已上止。即以醋漿水煮令極沸,燒葉赤,內漿中,出之,以刷刷之,於堝中洋之,瀉灰汁中,散為珠子,其色黃白,至十遍止。不須更瀉成。兌凡十兩,可得三兩成,入梅漿洗之,令白也。
波斯用苦楝子添鍮法
烏梅一石 苦楝子一石 硇砂一斤 波斯鍮二斤 雀糞一升 賀州鑞一斤 兌五兩
右取苦楝子二升,熟酒研之,新醋二升,雀糞半升研之,鹽一合,相和令調,取桑木作槽,長八寸,闊三寸,深七寸。置前藥於槽中,熔波斯鍮一斤,下少硇砂,熟攪之。候清,瀉槽中藥汁裏,冷出之,用氈揩洗令净,炙令干,明時用之,攪藥忌鐵物也。如此十遍,洋瀉藥槽中佳也。白兌十兩,波斯鍮四兩、鍊錫一兩,須先熔兌,次下波斯鍮,次下錫,下硇砂,攪之,瀉為錠甚妙。如脆,入牛脂中,煮柔之,色不明,以梅漿洗之。
素真用鍮要法
成鍊波斯鍮二兩 兌二兩 硇砂三豆許大鹽三指撮
右置堝中相和,熔之成,熔少時,又火之令赤,瀉著鹽水中,如此四五遍止。即以梅漿洗之六七遍,以白為度。入梅漿先燒令赤,然後投漿中,其漿亦瓷器中火之令熱。
素真用雄黃要法
此法內雌黃似合入近後伏二黃法內。
雄黃一兩 雌黃一兩
右置猪脂中,煮之三百沸,即取熱銅十兩、兌三兩令洋,攪之,取黑礬末投中佳也。
素真用鐵法
右取生鐵擣碎、篩、細研,十兩。打錫為薄,如杯形裹上末。用擸木為灰,熟研之令光。然後入錫杯了,重入甘堝中,入風爐內火之,候鐵欲動不動即取,勿令絕碎。紙裹著爐中鐵上,其鐵即沸,看錫凝定,即安兌添之沸,其兌以鐵上如不相入,即更下勿郎藤,其兌鐵即和。即以鐵鋒研兌下,掠却不净,看兌不動,即下爐中熱灰覆上。良久,還將錍抉餘熱氣,以竹筋#35點水沃兌上,三兩遍止,任意用之。勿郎藤,其莖大如指,其子亦堪食,稍飴少許,生在山中,或生平地,纏草而生,莖上有刺,刺相對生,葉如邊雁,齒大如指,葉葉相對。取時勿驚動,仍取其根,必須陰干,勿令日干,七月八月,子熟赤色。其鐵取犁頭鐵,白色佳,餘並不堪用。
伏雄雌二黃用錫法
據法合有雌黃,今元本內闕。
雄黃十兩末之 錫三兩
鐺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使碎,入甘堝中火之。其甘堝中安藥了,以蓋合之密固,入風爐吹之,令堝同火色。寒之,開其色似金,堪入伏火用之,佳也。二物準數別行。
造硇砂漿池法#36
硇砂五兩 烏梅半升碎 左味一升
右以土釜中煎之,五分减二,堪用。
造梅漿法#37
梅二升,去仁碎之
右以水一升、鹽半升,土釜煮之,燒令赤洗之。
鍊丹合殺鬼丸法
朱砂 雄黃 雌黃 黎蘆 鬼比目 桃仁 烏頭 附子 半夏 石硫黃 巴豆 犀角 鬼臼 麝香 白赤術 鬼箭 蜈蚣 野葛 牛黃
右各二分,擣篩為末,以菵草汁合為丸,丸如雞子大。燒一丸,百鬼皆卒。抱朴子用此藥飛三奇丹也。
鍊礬石伏汞法
並州礬石十斤,擣為末,以瓜州礬和左味拌之三十遍,入釜飛之。每二十一日一開,更加生礬石三分之一,還拌生者飛之。生者性利,相接即止。三十日已上者,螻蟻之狀,光明可愛,百日彌佳。右取帛裹之,內筒中蒸三日夜,末之。一兩粉制汞一斤,若令赤,左味煮之,令干,色紫赤止。釜中不上,準法燒之,以赤瑾上團之,入風爐火之,百日,風化為灰。準礬石三斤,用脂一斤,鐵器中炒之,以脂盡為度。汞十斤、礬石、鐵器猛火火之,攪令煙入即成。然後土團前汞,密封,內釜中,火之九日夜止,任用之。能先以脂熟熬,後入堝中火之一百日,彌勝。取鐺中熬之,加礬石末一度,如錫,再度如石。
造白玉法
右取大蛤蒲擣為末,細研之,取一斤內竹筒中,復內消石,密固之,內左味中,二十日成水後,取白石英半斤擣作末,投筒中,即凝。出之,好炭火火之,令赤,即成白玉,亦服餌之也。
造真珠法
右取光明蚌殼削去上皮,以醋中煮之令熟,出,細條之,丸作珠大小,任意取鯉,破腹開,內珠置中,還隨令合,蒸之令極熟,出珠。未蒸前鑽孔,以猪毛穿中。又取雲母,以白羊乳煮之數沸,出令溫,以珠著中漬之,經宿然後洗令净,成矣。
又法
以鰾膠#38和蚌屑作珠,隨意大小,鑽孔,近草火後炙令干。以兩塼支一甖,置珠瓦上,復以一瓦蓋上,泥塼四邊作竈形,以草火燒之令赤。出之,取蚌屑盛筒中四個口,內於瓷器,以左味浸之十日,即色變珠成。
造石碌法
銅青一斤 石黛半斤 雌黃五兩 柏汁一斤
右和合,日干,入盡,用之精妙也。
造石黛法
蘇方木半斤,細碎之
右以水二斗煮取八升,又石灰二分著中,覺之令稠,煮令汁盡出訖。藍
汁浸之,五日成用。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一
#1 『太清丹經要訣并序』一章:叢刊本、四庫本無。
#2 諸丹目錄三品:叢刊本、四庫本作『太清真人大丹孫思邈撰』。
#3 等:叢刊本、四庫本均無。下同。
#4 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 造六一泥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7 蔽:隱祕。
#8 用:原誤作『同』;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分:按叢刊本、四庫本當作『斤』。
#10 內:原誤作『右』,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 失:原誤作『先』,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2 損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善矣』。
#13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有』。下同。
#14 的言:明言。
#15 否:原誤作『人』,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6 造上下釜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17 造竈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18 堗:煙囪。叢刊本、四庫本作『突』。
#19 用六一泥固際上下釜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20 然:叢刊本、四庫本作『方』。
#21 旨:叢刊本、四庫本作『真』。
#22 兩:原誤作『曰』,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3 抿:原誤作『泯』,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4 腹:原誤作『夏』,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5 令:叢刊本無。
#26 錯:磨礪。叢刊本、四庫本作『銼』。
#27 洋:叢刊本、四庫本作『烊』。下同。
#28 大:原誤作『火』,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9 造玉泉眼藥方: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0 升: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斤』。
#31 兌半兩: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以赤鹽鍊作白銅為兌』九字。
#32 襯:通『襯』,鋪墊。
#33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4 即柔矣: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注文『胡粉即胡同律』六字。
#35 筋:叢刊本作『筋』。
#36 造硇砂漿池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造梅漿法:紫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8 鰾膠:用魚鰾或猪皮熬的膠。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二
內丹
大還丹契祕圖并序
叙曰:大還丹者,乃日之魂,月之魄,二曜精氣之所致也。本乎南方火位,襲化北方壬癸之中,歷涉五行,包含五彩,功齊天地,難可備書。混沌為先,象其元氣,分判清濁,以神為助,八卦相配,日月光曜,合成大丹。所論火候,以朔望為據,言藥物,則鉛汞為先。爐鼎華池,真人定位,神仙證讚,類成十二章,以象十二月,用曉求真之士,將傳志道之人耳。
混沌華池第一
夫華池者,玄元始初之氣,造化天地之象,三一之數,雄雌而未分,清濁浮沉不定,處乎濳龍之位,故君子守道候時。得之者,分析有無,超凡入聖。經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是知玄為萬物母,聖人祕之,不形文字,口口
相傳,知其訣者為仙耳。
青
白金黃牙第二
言白金黃牙者,非金、銀、銅、鐵,鉛、錫、水銀,朱砂、五金,八石鉚鉛之類。是乾坤媾精,太玄流液,感氣而成。且如人之有身,皆因父母傳氣而生,非肉所化。至藥亦然,坎男離女,情性相依,結氣而成,白金黃牙,為天地之先。經云:有名萬物母。時象九二見龍在田,如修得之者,即仙道,俯拾而取之,益人顏色,堅固骨髓。如人食玉,如玉之潤,此之是也。
白金
五行第三
夫五行者,水生木、水銀也,非世問水銀;木生火、朱砂也,非世問朱砂;火生土、神氣化生,非世間土;土生金、白金也,非世間金;金生水、黑水也,非世間水。金伐木,水剋火,土王四季。終始相因,五行相生相尅,共成至藥。若取外金木水火土,何得聖人偏贊三五與一之功,故知迷者素絲可悲,歧路可泣,無師執文,萬無一得。求真之士,可不勉力精脩勤志乎。
四象第四
卷內除己注說
外餘并取宜裝
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捨,濳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剖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降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雀之稱也。
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剛,經云:上善若水,非鉛非錫,非眾石之類,水乃河車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藥不可暫捨。能養育萬物,故稱玄武也。
如志士燒鍊丹鼎,知此四象者,十方天人莫不贍奉。古經云四神之丹,此是也。明鉛汞真偽第五
外黑內紅色
汞砂
議論河車水之象內
有所受成真之道
夫言鉛汞者,離流液為汞,坎結白為鉛。世人以黑鉛鉚鈆,夾生銀蜜、陀僧、銜鉛、鉛黃花、黃丹等為鉛,此大謬也。且鉛中有金,金中有還丹,是知黑水中生白金,白金變黃金,黃金變紫金,紫金含五色,名曰大還丹,豈不明乎?何得更將水銀、汞,以成質之物為鉛。經云: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又云:虎嘯龍吟,物類相感,豈謬言哉?且汞為情,鉛為性,情性相合,曰常道。道曰自然,誠非外物也。幸願精思其理,天不遺於志願也。
歌曰
鼎鼎不用鼎,藥藥元無藥。用鉛不用鉛,意向鉛中作。賢者審思之,用鉛依前錯。
日月第六
夫日月者,天地之至精也,藥中即以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中有烏屬陰,月中有蟾屬陽。白金產於河車中,即陰中有陽,水銀生於朱砂中,即陽中有陰。此二者,聖人相傳,賢人相授,寶訣具明,非凡常術士所能窺也。
月 日
如知日月在乎手,造化萬靈事無難也。訪神仙,瞻日月之精,為長生之道,實可重矣。
明藥色第七
青色白色得此白金服者,可為地仙。
黃色得此黃金服者,為中仙。
紫色得此紫金服者,為上仙。
夫藥之權輿者,玄水生白金,白金變黃金,黃金變紫金,紫金含五色,名曰大還丹。
又古歌曰:一物有五彩,永作仙人祿。按今之修藥,但以匱盛,用火養之,永無變化,兼不伏火,餌之,便隨大腸而出,返喪天年,實可悲哉!終不可得之也。但在精之審之,神仙必無所誤,義理曉然,即人粗心不細詳得此意,與陰丹合義,理即不同,互有修制。唯可久而披尋,方可見真也。
外青中黃心白色大還丹之象
朱雀
青龍 白虎
玄武
大哉無粗不包,無細不通。若懸象於天,則十方天人莫不瞻奉,若懸象於地,則冤魂得離涂炭,若懸象於身,則身神並為飛仙。
排雲、控鶴、壽杖,殺活自由。鑄鏡殺一切魑魅,十方神仙,以此為無價珠,乃如意神珠也。無可無不可,勉力修之。
九還七返第八
夫九還七返者,大而論之一年,小而論之一日。只如北斗一日一夜,一周天。天降地騰,生化萬物,從寅至申為七返,子至坤為九還,此則不曰還丹。大還丹須得三千六百年,氣候亦如是,以小而明大。只如一日有十二時,六時陽,六時陰,陽象春夏,陰象秋冬。若然者,一時象一月,一月有三十日,三十日有三百六十時,亦象一年;即一日十二時,象十二年;三百六十日,象三千六百年。還丹之功畢。人以十月成身,丹以十月脫胎,人道相通,超凡入聖,豈不了然乎!
擇友第九
君無友喪國,臣無友失忠,庶人無友喪家,道無友失真。所以玄元與尹喜宿契,孔子與漁父合機,馬明生與陰君闇合,青牛與惠遠而會同,豈非良友者乎?且今之求道,上至王侯,下及庶民,萬無一得者,何?皆由不擇其友也。夫至藥由心所感,志士應感而歸者,表天道無所不燭。時機未精,多生疑慮,又失前功,為靈官之所呻。何以然奈何王侯心希早成,情無專志,返疑術人,轉託所使監守,致今凡眼所窺,而擬成至藥。若然者,即率土可為仙耳。
又古經傳授至藥,先須清齋七日,立置壇宇,燒名香,掛十方繒彩,用黃金百兩,以為心信,投簡破券,向天設盟,方可傳授。若不然者,獲賊天機之罪,殃及九玄七祖,身被天、地、水三官所誅,豈合輕師喪得;自從胸襟造次而窺真聖至藥者哉!夫人臣得遇此圖,兼曾受口訣者,隱而不獻君父,信為老耄,是為不忠之臣,不孝之子矣。
金鼎第十
夫言金鼎者,上應天,下應地,中應人民。天平地正,人民昌泰,天歌地盈,萬物喪害。故《易》云:先天而天弗違,後先而奉天時。可明矣。世人所修,多用黃金、白銀、銅鐵、鉛錫之類為鼎,此即#1大謬矣。又於諸色鼎內用鹽,或磁石錫粉,或枯鉛,或黃花、曾青、石膽之類為匱焉。巧言云:天中復有天,人飾詞也。此聖人又何謬?若然者,黃帝不合鑄鼎於荊山,其鼎高下、尺寸,錙銖、厚薄,十病如後。
鼎法:高一尺二寸,重七十二兩。其數有九:內圍一尺五寸,當有放腳,下去地二寸半,底厚二寸,身厚一寸半,深六寸,內受三升半,蓋厚一寸,耳高一寸半。鼎有十病:一忌秋夏,鐵不精好,鑄不及時;二不懸胎鑄;三肚大;四腳短曲;五口大耳小;六上下厚薄不勻;七沙竅漏氣,八不潤滑;九不依尺寸;十鐵皺。有此十病,並不宜用。
造爐第十一
夫爐者,是鼎之城郭,如無城郭,為邪氣所侵。高象蓬壺,橫象五岳。壇有三層,爐有八門,十二支月隨斗建,厚薄尺寸,高下,一一自有圖樣,莫不開露聖意者乎。
華池爐象此爐也
高四尺,厚六寸,內圍三尺五寸,門周二寸,亦有八門也。
太一爐於壇上,高二尺,厚六寸,內圍不一尺五寸,門高二寸,闊半寸,十二支周迥一寸,闊壇隨便宜。又華池爐高四尺,厚六寸,八門,周迴二寸。壇隨便宜,餘象圖也。
火候第十二
日月凡一斤藥有十六兩,每兩有二十四銖;一斤有三百八十四銖;《易》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一年有三百六十日,有二十四氣。每月合一兩一銖半。一絫陰陽之氣候,從冬至建子日辰起火,此年日月大小數,至陽生合得多少兩分錙銖,分毫如爻,動時開閉,門戶相應,月隨斗建,生殺有時,不逾月例之如後。若仙如綫貫珠,明者省悟矣。
開驚門應杜門斗建子支應午
其一日冬陽生一兩一銖半絫
其年三百六十日此、月終陽
氣合得三十二兩初九龍濳也
候時而行確乎其不可拔也小
數三日
開傷門應塞門斗建丑支應未
其月終陽氣六十四兩時象九
二見龍在田君德也小數六日
開開門應生門斗建寅支應申
其月終陽氣九十六兩時象九
三君子進德可存義其小數九日
開休門應殺門斗建卯支應酉
其月終陽氣一百一卜八兩時
象九四或躊在淵欲及時也藥
中水銀上下無定小數十二日
開休門應殺門斗建辰支應戌
其月終陽氣一百六十兩時象
九五飛龍在天得其志也藥積
陽為天小數十五日
開傷門應塞門斗建巳支應亥其月終得陽氣一百六十二兩時象上九亢龍有悔此時藥火
盛須密防護其日積在前月耳
開開門應生門斗建午支應子其月一日陰生一兩一銖半一絫陽滅亦然至月終陰生三十二兩時象初六履霜堅冰繫于金棍#3明藥花凝也小數十八日
開休門應殺門斗建未支應丑其月終陰生六十四兩時象六二直方大明藥至此欲成白金地道光也小數二十一日
開開門應生門斗建申支應寅其月終陰生九十六兩時象六三含章可貞智光大也藥不動
如山嶽小數二十四日
開傷門應塞門斗建酉支應卯其月終陰生一百二十八兩時
象六四括囊無咎藥至此否泰未定須勞心力未相形即慎之吉也小數二十七日
開開門應生門斗建戊支應辰其月終陰生一百六十兩時象
六五黃裳元吉此#4藥物文而自美亨之極也小數三十日後日月亦寄此也
開休門應殺門斗建亥支應巳時象上六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陰生一百九十二兩并陽之數三百八十四兩日積在前月至此生藥周畢也
已上從子月冬至日起火至亥月,有三百六十日,都計得一百六十四兩。陰陽氣候#5,內外兩月沐浴,即三千六百年。此以小明大,大還丹之功畢。
歌曰
聖人奪得造化意,手搏日月安爐裏。微微勝倒天地精,鑽簇陰陽走神鬼。日魂月魄若箇識,識者便是真仙子。鍊之餌之千日期,身已無陰那得死。
又歌曰
九還七返三五一,龍虎相將入神室。灰池閉鍊天地間,方知大還功已畢。乾坤不合相違避,志士元知在天地。十月懷胎母子分,賢者何曾更運氣。
此先聖之象,莫令凡俗輕聞,恐不曉其真道之情,錯#6毀微祕,前人暗銷福壽,神仙考罰,折筭奪紀,殃及九玄七祖,慎之。
又歌曰
不須勞力別求仙,碧落雲梯在眼前。曾效鼎湖延日月,豈嗟東海變桑田。三清未降蒼梧印,五帝驚書火候篇。深屬瑤臺珠珮客,還丹莫妄與人傳。
真元妙道修丹歷驗抄
草衣洞真子凝#7述
夫至道真旨,以凝性鍊形,長生為上。所謂凝性者,心靈也。乃內觀不動,湛然無為焉。雖雲凝心一也,乃有二德。二德者,謂住心、空心。若凝住心,則身境與道同,形性俱超,此真得長生不死,高真妙道也;若凝空心,即性超而身沉,此得脫腔尸解之下法也。蓋住心、無心,即真道自會,名虛無之身,實有之質矣。此得性遺形之妙,不得鍊形之要,名為清虛善爽之鬼,故經云:下仙者,即脫腔尸解之法是也。凡此二說,成道之旨。若得性遺形,雖速成,然不契道旨,蓋上士保生者,以為斃法而不修也。凝住心神,形氣俱得,得者壽延萬歲,名曰仙人。又鍊身成炁萬年,名曰真人;又萬年鍊氣成神,名曰神人;又鍊神三千年,名曰至人;又鍊至人三千年成道人,而證高真之果。此道為上品之真爾、及三萬六千年,至真方具。然初學凡人,習之者如毛,成之者如角。於是無上法母為太上道君說《元精經》,令救度好生保命之人?蓋古有《龍虎經》,旨天地自然。野生還丹者、案上經說,一千八十年生真金礦,真金礦一千八十年生真丹砂,真丹砂一千八十年生真水銀,真水銀一千八十年成還丹,為得天地陰陽五行真氣,都合四千三百二十年,元精結成,出名山幽靜岩石之間,自成。成時,光照千里,上真仙官降下採之。凡學者難得之。又無上元精法母愍念修行之人,遂令以時代年,採虛無之氣成真金,真金成丹砂,丹砂成水銀,合三才為用,以法促捉四千三百二十年陰陽元氣,就十二個月感應而生成,還丹備矣。服之,便登無上至道,白日昇天。又古仙得道聖人,猶恐初學之士,一年之內,寒暑侵傷。又令將初地聖藥成制凡藥成靈藥,生小紫河車、天生黃牙,為延駐還丹。服餌者定命長生,漸可登真,唯未有羽化之大功。此並依師口訣,及解真經之要妙不顯者,今略而顯之,以凡證聖,以外曉內,述易鑒難,集為圖論,將俟好生君子比驗。立十二圖表,十二辰位,全聖功神明之道。《陰符經》云: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此之謂也。乃各證注如後。
三十輻共一轂圖第一
經曰:三十輻共一轂。河上公曰:古者之車,三十輻共一轂,轂中有孔,故輻共輳之,法一月之數也。蓋以小制大,以寡御眾。《陰符經》云:日月有數,大小有定是也。經曰:當其無,有車之用。《莊子》曰:無用之用矣!一輻者,凡車亦無用也。
《日月要訣》三十七字法曰
一爻、三爻、五爻、七爻、九爻、十一爻、十三爻、十五爻、十七爻、二十爻、二十三爻、二十五爻、二十七爻、三十爻,周而復始,四千三百二十年,元氣生此。歌曰:時代日月應替年,周而復始道自然,十月脫胎九轉滿,卯卯者玉兔之位。火木為赤日,陽符用事酉酉者,金雞之位。金水為黑月,陰符用事二意左旋右轉對相看。三萬六千神炁足,正元在內正#8元者,四千三百二十年元氣也共成丹,驅除邪毒因玆盡,服之便上大羅天。
日火月火法曰
今法及元君、陰君、古嵩子、碧通子等行符,開落三花在上弦,花即符也。古法:開落三花在下弦。法曰:律呂者,陰陽之位也,陽為律,陰為呂。青霞子曰:一陽生為春夏,一陰生為秋冬,陰終坤,陽終乾。子丑寅為春,卯辰巳為夏,午未申為秋,酉戌亥為冬。
凡此圖者,日月火鏡之妙也。若不悟此法象,即還丹遠矣哉!
從外,第一暈黃、地卦炁紅,第二暈白,第三暈青,第四暈淺紅,第五暈白,卦炁並心並紅色。
採真鉛汞圖第二
夫鉛者,玄元之泉;泉者,水之源也。人但見泉水流出於石窟之中奔騰,莫知泉源,自何而至?亦如元氣生有萬物成熟,莫見元氣從何而來也!故《道經》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是無狀之狀焉。夫天輪左旋,五星與日月右轉。火鉛象日;珠汞象月。月行疾,一日一夜行十二度,日行遲,一日一夜行一度。月一月一周天,日一年一周天。凡日月一年十二合成歲,生化萬物,要在十二卦,周而復始,九還氣足,鉛汞神具,而成金丹矣。故經云:日月有遲疾,藥性有燥慢,此之是也。歌曰:
遲為日,疾為月,何用多羅亂分別!真鉛本是火宗精,真汞好飛含赤血。男精女血既相包,血生肉兮精產骨。全籍良媒與結婚,養成赤子方堪悅。
經云:汞者,洪元之光,萬物之宗也;汞宗者,赤龍也;赤龍者,即丹砂也。非凡丹砂,乃太玄流液,二千一百六十年元氣所成,號曰虛無真丹也。
六通圖第三
六者,六候,一月之法也;通者,通十二辰,知龍虎行藏,六合六律,六呂,產見十二周之要也。
知陰陽六候昇降訣
三日兌,越於庚,微明;八日震,坤起戲於上弦,暫停;十五日乾,健見滿於田,享#9十六日巽,損入於辛;二十三日,艮上離,麗於丙下弦;三十日坤,順恂陷於坎革,革者隔也。夫此日魂月魄,若交精萬化,在天生萬象,在地生萬物,在人生萬神,在藥生萬靈矣。要假三花力,四子共相經。欲知黃老意,祕妙在中庭。此言俱說畢,學人醒不醒。
陰陽交映圖第四
外青中心黃色日月交,鉛汞合,故經曰: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又日:復歸其明,此之謂也。
古今大同小異配合
崔君使天鎮星呼辰星,會乾坤,立兩弦,生育萬物。三姓子與崔君法同。又元君亦有此法者,使此法當日,天地元氣交,立道之本。本即丹田也。經曰:本立而道生。此是也。
諸仙君使熒惑星呼辰星兩個,七十終三旬,元氣始交,大同不離,辰星為元首。
埏埴圖#10第五
埏者,和也;埴者,土也。經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為,和土為內外之器。內者,鼎器也,非凡用之器鼎也。乃受神汞之鼎器也。故《陰符經》曰: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此之謂也。鬼者,癸氣也;無用者,乃不用之器焉。留精於鼎內成三魂,魂者龍,龍者;木精之神光也。按《元精經》云:大道君曰:太陽元精,是左正之靈,與道合並。服之身輕而長生。又曰:火能固物,堅存元氣。服元精者,氣質永固,神合元和,以通靈焉。元者,則真火之精也。
爐郭圖#11第六
爐郭者,外埏埴也。如人之城邑,居君民也。故陰陽萬神,憑爐郭感應而立聖功,而成還丹,三極#12之道備矣。
鼎白爐紅色,臺青色,日月星綱取宜。
夫北斗隨天輪,一日一夜一周,行八方,鼎轉八門,同遊十二神,生化萬靈,二精交感,四象相生,五行相尅相反,萬物生矣。龍虎還丹,萬靈具矣。留隨於鼎內七魄,魄者,虎也;虎者,金精金液之神也。故玄女謂太一帝君曰:金液金水,流注五臟,堅滑四肢,調養百神,潤澤六腑,變易毛骨,延久生形,其力至神足矣。
神室圖第七
大九轉
第一品紫晨室
經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服上九轉丹,居上三天;服
中九轉丹,居中三天;服下九轉丹,居下三天。蓋道氣神感如然矣。
中九轉
第二品紫霞室
夫室者,非凡室也,謂三清神室也。經云:三清者,太清、上清、玉清之宮室也。謂紫微宮、紫霞宮、紫晨宮。三宮者,三丹田也。上中下三品也。三品者,小還、中還、大還。三丹立三宮,宮中各三神,三三成九,宮生三九,為大九轉之室。小九轉之田,中九轉之宮,乃神道所居。真人出入,居遊之門戶,睹視之窗牖也,皆有八卦大神營衛,扶持聖道,制惡興善之境也。
下九轉
第三品青真室一曰紫微室
《內景經》曰:瓊室之中八素雜。素者本也。八者,川#13也;室者,青真之室也。瓊霞晨微,同體異名也。夫曉之者即修生,修生者,必成真人焉。又雜者,九天之炁,合集之景也。
周易七十二候圖第八
周者,三周也。三三生九周;九周者,九還也。要者,三周,日周、月周、年周。產七十二候、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二十四氣者,旦暮一月二氣,十二月法產足,即運育鉛汞,成還丹之功也。
七星朱書
周易七十二候纏度訣
鶡鳥#14不鳴,《未濟卦》,斗宿五度。
虎始交,水山《蹇卦》,斗宿五度。
荔挺出,山雷《頤卦》,斗宿六度。
蚯蚓結,《中孚卦》,斗宿五度。
麋角解,山火《賁卦》,斗宿三度。
水泉動,地雷《復卦》。
雁北鄉,水雷《屯卦》,牛宿三度。
鵲始巢,地山《謙卦》,牛宿四#15度。
野雞始雊#16,火澤《睽卦》,女宿十一度半。
雞始乳#17,地風《昇卦》,虛宿七度。
鷙鳥厲疾,地澤《臨卦》,虛宿三度二十五分半。
水澤腹堅,地澤《臨卦》。
東風解凍,雷山《小過卦》,危宿六度。
蟄蟲始振,山水《蒙卦》 ,危宿四度。
魚上冰,風雷《益卦》,危宿八度。
獺祭魚,風山《漸卦》,室宿十二度。
鴻雁來,地天《泰卦》,室宿五度。
草木萌動,地天《泰》#18。
桃始華,水天《需卦》,壁宿五度。
倉庚#19鳴,澤雷《隨卦》,壁宿五度。
鷹化為鳩,火地《晉卦》,奎宿九度。
乙鳥#20至,雷水《解卦》,奎宿八度半。
雷乃發聲,雷天《大壯卦》,婁宿二度。
始電,雷天《大壯卦》。
桐始華,雷地《豫卦》,婁宿十一度。
田鼠化為鴽#21,天水《訟卦》,胃宿五度。
虹始見,山風《蠱卦》,胃宿九度半。
萍始生,澤火《革卦》,昂宿二度。
鳴鳩拂其羽,澤天《夫卦》,昂宿九度。
戴勝#22降於桑,澤天《夬卦》。
螻蟈鳴,火山《旅卦》,畢宿十一度。
蚯蚓出,地水《師卦》,畢宿五度。
王瓜生,水地《比卦》,觜宿一度。
苦菜秀,風天《小畜卦》,參宿六度。
靡草死,《乾卦》,參宿三度。
小暑至,《乾卦》。
螳螂生,火天《大有卦》,井宿八度。
鵙#23始鳴,風火《家人卦》,井宿十度。
反舌#24無聲,水風《井卦》,井宿二度。
鹿角解,澤山《咸卦》,井宿一十度。
蜩#25始鳴,火風《鼎卦》,鬼宿三度。
半夏生,天風《姤卦》。
溫風至,《巽卦》。
蟋蟀居壁,雷火《豐卦》,柳宿七度。
鷹始摯,風水《渙卦》,柳宿七度。
腐草化為螢,天澤《履卦》,星宿三度。
土潤褥暑,天山《遁卦》,星宿四度。
大雨時行,天山《遁卦》。
凉風至,雷風《常卦》,張宿十度。
白露降,水擇《節卦》,張宿九度。
寒蟬鳴,天火《同人卦》,翼宿八度。
鷹乃祭鳥,山澤《損卦》,翼宿七度。
天地始肅,天地《否卦》,翼宿四度。
禾乃登,天地《否卦》。
鴻雁來,《巽卦》,軫宿四度。
乙鳥歸,澤地《萃卦》,軫宿十度。
群鳥養羞,風天《大畜卦》,軫宿十五度半。
雷乃收聲,山火《賁卦》,角宿五度。
蟄蟲逐戶,風地《觀卦》,角宿八度。
水始涸,風地《觀卦》。
鴻雁來賓,雷澤《歸妹卦》,亢宿九度。
雀入大水化為蛤,天雷《無妄卦》,氏宿七度。
菊有黃花,地火《明夷卦》,氏宿九度。
豺乃祭獸,澤水《困卦》,房宿五度。
草木黃落,山地《剝卦》,心宿五度。
蟄蟲咸俯,山地《剝卦》。
水始冰,《艮卦》,尾宿二度。
地始凍,水火《既濟卦》,尾宿八度。
野雞#26入水,化為蜃,火雷《噬嗑卦》,尾宿七度。
虹藏不現#27,澤風《大過卦》,箕宿四度。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坤卦》 箕宿六度。
閉塞而成冬,《坤卦》。
胞胎證混元圖第九
在胎成人證,在藥成神證。
並金色
夫包者,爻也。爻者,五陰之下一陽,濳龍建子之初卦也。謂一生二,二者,丑也;一者,子也。子至丑,丑即臨卦也;至寅,三陽成胎。胎者,泰也。
陰陽二氣並和氣,三也。故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謂子丑寅,發生之氣也。故胎者,泰也,在混沌為天地間,在人為精血氣,在藥為水火土。鼠化牛,牛化虎,此三象者,希微也。三者混沌,出《太一經》云爾。
雞子石英證含光圖第十
在人證精血成形 在藥證鉛汞成丹
並白色
雞者,證金也。子者,證水也。金水者,鉛汞也。《 陰符》 中男少女之道。石者,堅汞#28止止,《艮卦》也。謂殘金衰木,含光之喻也。英者,暑也,清净一物,含五色玄英之令象也,故引凡而喻。此英出蜀岷山及中國華山,即白石英是也。映日而光生矣。
瑾瑜證神寶圖第十一
瑾瑜者,五色玉,出西海密山,即生還丹之類也。以證本色之真鉛矣。《山海經》云:瑾瑜之玉為良,黃帝是食是饗,乃軒轅服而仙也。又經曰:五色發作,說寶玉之符彩,《玉子靈符》曰:應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凝脂,青如秦碧,黑如點漆。說此之玉德五氣,以喻還丹五行金木水#29火土之象。故引為神寶之證。神寶,即鉛汞也。
還丹五行功論圖第十二
還者,還其本質;丹者,赤色之名;五者,五星、五帝、五臟、五性、五經、五味、五金、五氣、五方、五色、五岳也;五行者,亨布也;功者,通曉之用論之如後。
圖青色下黃五臟
隨五方余取宜
西方庚辛金,色白,五音商,卦兌,神白虎,令主秋,五金主銀,五味主辛。氣臭腥,象傷,星太白,岳華,五臟肺口,性主義。五經《書》,始數四,成數九,此白元精,服之補肺《腑》經曰:玉堂尚書府,制鍊七魄,益言氣,增性義,
可通外五金,邪氣並害氣不能傷滯,能間德伏虎。金宿不能窺,謂金精神帝靈元之益也。
東方甲乙木,色青,五音角,卦震,神青龍,令主春,五金主鉛,五味主酸,氣臭羶,象生,星歲,嶽泰,五臟肝、膽,性主仁,五經《詩》,始數三,成數八,青元精,服之補目及內二肝膽也。經曰:肝為清泠宮,蘭臺府,膽為紫微宮,無極府,滋三魂,明目,令人遠視,益性仁,木氣不能淘,並害氣不能擊隔,得伏龍,木曜無能窺,蓋因木精神帝靈元之益也。
北方壬癸水,色黑,五音羽,卦坎,神玄武,令主冬,五金主鐵,五味咸,臭腐,象閉,星辰、嶽常、五臟腎,外耳,性主智,五經《易》,始數一,成數六,黑元精,服之補耳,益智神。經曰:腎為出,故宮太和府,固添髓血,滋洞聽,令人性智聰潤,鍊肌,毛髮綠,陰邪懼,水不能漂溺,通太陰而合隱,出不遊戶,月輝中無影,水曜不能見,蓋恃水玉鉛精紫微帝君靈元之益也。
南方丙丁火,色赤,五音徵,卦離,神朱雀,令主夏,五金主銅,五味主苦,氣臭焦,象盛,星熒惑,嶽衡,五臟心,通目,性主禮,經亦《禮》,始數二,成數七,赤元精,服之補心神,益陽光,補固肌骨,化陰滯。經云:心為絳宮元陽府,內滋此府,外滋目威,令人性禮,真行不踐迹,輕騰陵陽,是火不能燒,是陽毒不能熱,身與太陽通元而合,現化日光,類中無影,火曜不能察,蓋恃炎帝靈元之益也。
中央戊己土,色黃,五音宮,卦坤,神後土,令四季,五金主黃金,味主甘,氣臭香,象含,星鎮,嶽嵩,五臟脾,通,性主信,五經主《樂》,始數五,成數,黃元精,服之補中,黃宮太素府,脾神益志氣,滋性信,鍊五形,和九氣,加聖惠,伏萬凶,親五老,地嶽不能埋閉,土曜不能傍窺,蓋恃五星帝威,得靈元之益也。
夫還丹者,極一、冲二、和三、譽四、旋五、通六、達七、政八、靈九、極十,具無上之真#30道,豈不明明可睹其義乎?凡人有才貌不可學,若遇大丹即變見如意。故經云:無可無不可,皆可矣!按《參同契太易志圖》言:一象,此圖含象眾美,方得通靈。又古經及《元君訣》,並草衣子,碧通子《變化圖》,皆鍊丹之名,或號如意珠。天帝得之為絳宮珠,天龍得之為頂上珠,鑄劍則伏萬邪萬凶,壽杖則煞活自由。以一粒磨凡銅鐵鏡,能別一切精魅魍魎古藏之物,昔黃帝寶鏡亦是也。元君以一粒書符作法,尸解及召集五嶽靈神立至,驅策自由。
元陽子曰:乾動而還丹成,枯樹得再榮,人服而長生,雲遊紫府。
又古先真曰:土石,五金,悉化成寶。枯骨再返,朽肉重甦。
又古嵩子曰:服之者,日月長而命益延,大海竭而神轉壯。
又真白先生曰:服之,飛騰於太清之上,逍遙於造化之中,看海水為丘陵,睹凡生如聚沫,此非天地之功,實是還丹之力。
又葛洪曰:余學道三十餘年,覽諸經訣數萬餘卷,上古以來高真上仙,無有不以還丹金液為大要也。
又《元君金液訣》曰:服一橡斗子,立成黃金色身。故《黃庭經》云:五行參差同根節。
又曰:三五合氣本一。《八仙歌》曰:一物含五彩,永作仙人祿。
又《三景訣》云:至藥一氣不足,與瓦礫無殊。何以言之?蓋人五臟元神生命扶身。若五臟皆真,則臟腑氣和,身命昌鍊,質存精元,氣全形固,肌膚神明凝現,靈性相並,永無沉蕩之昧矣。若五氣不和,則勝負相刑,性超而形墮,性既歸空,身即沉朽。是以強弱奔散,闕足欺傷,不交沖和,終無久視之道。且如凡人身也,一脉乖,即眾脉亂而患生,况五行靈元闕一者乎?夫四黃八石五金等,非不是天地之精,蓋緣五氣不全,孤陰寡陽,頑滯之物,不拒#31五行,皆無定性,故得不可為至藥也,可以理病之小藥,終無長水羽化之用。若要長生,須服五色鉛汞、丹砂、黃芽之藥,包含五色、五味、五行者,乃是內明始無而真有也。
蓋《道經》曰: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又魏君曰:綿綿不斷,謂之黃芽;變化無窮,名曰丹砂。
又云:服之一生不死,造化汞了留根。
又青霞子曰:汞是砂之精,牙是鉛之腳,但了宗枝,用即不錯。
又古經曰:金丹留身,至道全神,萬般別法,徒勞苦辛。然若不遇師傳,不易措手。是故石藥損命,悔奚及哉!學人君子,幸請審之!真證旨略,無繆述矣。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二
#1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 日:原誤作『月』,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 柅:原誤作『桾』,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此:原誤作『比』,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 候: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 錯: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銷』。
#7 凝: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子玄』。
#8 正:原誤作『亞』,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享:四庫本作『亨』。
#10 埏埴:和土制作陶器。
#11 圖:原缺,據文例補。
#12 三極:謂火、水、候。
#13 川: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別』。
#14 鶡烏:即寒號鳥。
#15 四:原誤作『曰』,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6 雊:雉鳴叫。
#17 乳:產子。此謂產孵。
#18 泰:按文例,此下當有『卦』字。
#19 倉庚:即鶯。
#20 乙鳥:燕。
#21 鴽:鵪鶉類小鳥。
#22 戴勝:鳥名。狀似雀,頭有冠,五色如方勝。
#23 鵙:即伯勞鳥。
#24 反舌:即百舌鳥。
#25 蜩:蟬。
#26 雞:四庫本作『雉』。
#27 現:四庫本作『見』。
#28 汞:原誤作『永』,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9 水:叢刊本、四庫本作『腎水』。
#30 真:四庫本作『貞』。
#31 拒: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利』。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三
內丹
古龍虎歌
陰君真人注
四者混沌,五行之祖一曰曾青為使,使為氣,氣為筋;二曰陰中陽,為日之魂;魂為日之精,精為陽,陽為父,父為胞衣;三日從白液化為堅冰,冰是陰中陽,陽為骨,骨憑氣而化白液,白液化為髓;四曰水銀,為內之炁化#1為血,血化毛髮,毛髮憑皮膚為匡郭而成質。可知三個月成形,十個月生,余兩個月沐浴,合一年終。質察天成象,遞用五行而輪轉,得名天地至寶。如人受天地正氣,亦為至人。我大道仙人藥寶,不同在世有價之寶。祇如世間所用金、銀、珊瑚、瑪瑙、真珠之類,並量其功價,以貴賤論之。唯我仙丹,象日月之光明徹,此時法天象地之寶,令人服之,可得長生,天地齊畢。皆是憑自然混沌之氣,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泉源,如在碧潭之中,即是自然之道也。學仙之士,勿令錯用意,妄將變黃白藥錯服食。如道士得我自然之道,四氣混沌至藥,但服食一千日,則知神化#2路不遠矣。如四氣不足,即為神化無憑,亦象至人,日月不足,豈為至人?乃知至人合天地文理為聖,世人以時物文理為哲。哲者,自為聖人乎?乃自明其道,採世間機運動,以功成法焉。量其作事根性遠近,時至盡化為灰燼。唯我三清宮神化藥寶,即得保命長生,天地齊畢。其道不合傳之,如傳在得人,付之。緣道本無形,以五行氣相侵為根。人本無志#3,而心為志。如心惡即言凶,言凶即行疏,行疏即道不成。所以三品之丹,付賢不付愚。愚者心暗於世,終日覽仙方書訣而念之,不得其道性,性由心也。休粮、服氣、導引、忘治、穀神魂魄,魄#4凝神定思一法,已上並是道之空門,寶非長生之理。九鼎之丹,用四時火氣,張設文武,不絕火侯,而晚成大器,實貴難貨,至人難識也。
鉛為匡郭,周遭祐助。青瑤為使,能調風雨曾青能為一切金丹使,使為氣,氣為筋,筋成大力焉。夫藥不至者;由曾青之力為使。如人不食即無力,食象氣,氣象使,無食力,乃事不解矣。夫功皆從力而生成大壯矣,藥無力,即無靈而安身。白液金花,水生龍虎龍虎本從虛無氣中相承,龍虎正道#5感化,運得四時大地,成象之器。然龍虎#6自然生,猶四時薰蒸,各有所歸。生於無始,啟道本元者,得名龍虎。龍虎緣陰陽二性和合相吞伏之氣所知,從虎氣中生有象之質,自然修善去惡,即成之﹞,三一昇騰,必定規矩三者,準上三丹田,各有歸魂守一之法,論至藥門中四氣,筋骨血肉相承之法,不差毫屋,勿令其陰陽時侯差錯。每月初發火,從一日數九九之法,此三一法,並是內三一之法,用十二個月火侯,管十二時,配十二位,行九宮,象八卦,合五行。黃帝於皇人處請問三一之門,因此流傳口訣,受之如世世有仙士付之,亦勿令載於書,方訣止#7以口付之。若不依此三一規矩,縱解萬般小法,能變黃白救世,財寶如積山,亦未免身死矣!終不是保命之法,學而知之者為善矣!。赫然還丹,日月光顧。星辰透明,雲中見路其還丹成,赫然分明。亦如木中有火,火雖不露其色,如青中帶赤氣,服之一千日,化肉質,換骨通靈,安身定魂,反老成少,感天神助之通神明,不得輒妄泄露,卻如未得道之日,可以成道矣。雖未滿陰功之間,且得度世不死矣。可知大道無邊,不失其根本二人不失其父母之遺體。陰此一方外,其妄制伏水銀黃白,不得為真道之門也。訣中思深,會者有數。百歲之間,生死不住。仙士傳之,遞相保護。哀哉流言!更無別故訣中至藥,教人長生之門。至藥與世寶別,仙人藥寶,千鍊萬化。金丹再鍊,令人服食,可得神靈,得長生之路,所以我惜時、貴命、輕財也。愚者即惟貴世之有財寶,救一朝一夕妻妾榮華,行尸走鬼輕命,而時至自滅亡,百歲之間,死者莫知其數。元君所以哀哉!世人流行藥中,妙道已化,真人勿令妄運動,各令四人歸業,守道安貧,共成實命之藥。亦名卯酉二八,二八成一斤之數。白液,白雪是也,白雪壓冰是也。所以言將卯酉二八,合入二性,同於丹砂,勿令常人知之。以火候九九,午之位也。然三一中雲,三日一候,三三如九數足,其紫帶黑色者,元君讚之,惜於後世仙士所論歌訣,原明於師,勿令心二,可以長生備矣。可知天本無親,以心為親;天本無私,以心為私;天本無灾,由人與,非天與。人學不違於師,子莫逆於父母,即天道長久矣,即人師轉備矣。所以論至事不二,至藥無雙,天人合道,明然可增其福,大不雜矣。若骨多即肉不勝骨,肉多即骨不勝肉,骨肉俱由筋可壯,其力猶增也。如無力,即如有袋不盛物,豈能立焉?無嬰兒不戀母,嬰兒失母,即如藥無筋,為藥由主力也,無力自無神化之功。如會者,一言見三枝枝條;不會者,即經歷千書萬訣,不免為愚人。好求仙求黃白,不尋讀仙書,究其至寶者多,好黃白,未見一兩,不覺身亡。賢者好其至藥,雖未見藥之玄門,且積善如然。神無愛利之心,守道安貧,天不可罰矣。善慶從人師,自感其至,且從羲軒之前後。累代求仙者,得之幾人哉。
又歌曰
生成數極一百八,陰氣相從自凝結。赫然紫色成還丹,服餌長生不可說。
又歌曰
丹砂一味更無別,子母相生無休歇。人世不知費財寶,悟者為之大還訣。
源真銘
有訣不彰,有序不述。得之感之,可傳可說。
藥異名
一名土之父,二名水之母,三名號黃牙,四為七十二石晶。
又歌曰
黃芽天生物,子母相汨沒,子母不相拋,母向子中出。
和合相假歌
玄之又玄在眼前,陰中有陽道自全。陰陽不離得和合,練之服之得神仙。
又歌曰
一名準中成,二號大道名。採續不斷,添之自靈。
又藥歌
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泉源。數盡陰陽盡,得之終不言。
又歌曰
甲子下火當旬候,辯得子母仍依舊。旬候數足自周旋,從此堪為兩分首。
又藥歌
一名真源秋石,二名大道精魂。還丹採之合宜,離塵是真仙客。
又歌曰
日月非我形,陰陽自成質,乾坤造化中,六合皆歸一。
又室歌
壇竈為宮,濛之又濛,一旬方一候,一沐又還濛。數足自靈聖,乾坤處處通。
金丹金碧濳通訣
神室者,丹之樞紐,眾石父母,砂汞別名,出陽入陰,流曜二方,列數三軸,法象水火。制猶王者,武以討叛,文德懷柔,土德為王,提劍偃戈,以鎮四方。坎離數一二,南北獨為經,故冠七十二名之長。剛柔稟自然,金火當直事,水土相含受,雄雌並一體,用之有條理。變化既未濟,終即復更始。初九為期度,陽和準早晚。周歷合天心,陽爻畢於己。正陽發丙午,自丁終於亥。水火列一方,守界成寒暑。東西表仁義,五行變四時。如是陰陽之互用,順三一而得其理。神室設位,變化乎其中。神室者,上下釜也;設位者,雌雄配合之密也。變化為砂汞,砂汞者,金土二用。二用無定位,張翼飛虛危,往還性不定,上下以為常。獨居不改化,獨處於中宮。包囊眾石,為丹祖宗。有無相制,朱雀炎空,紫華耀日,砂汞沒亡。訣不輒造,理不虛擬,約文申奧,叩索神明,演爻征卦,五行為諷。
坎雄金精,離雌火光,金火自伐,水土相尅,土王金鄉,三物俱德。四海輻輳,以致太平,並由中宮土德黃帝之功也。金火者,真也。丹術著明,莫大乎金火。窮微以任化,陽動則陰消,混沌終一九,寶精更相持。藥有三百八十四銖,銖據一斤為十六兩也。金精一化,青龍受符。當斯之時,神室鍊其精,火金相運推。雄陽翠玄水,雌陰赩黃金。陰陽混交接,精液包元氣。萬象憑虛生,感化各有類。眾丹靈迹長,莫不由於是。
元君始鍊汞,神室含洞虛,玄白生金公,巍巍建始初。三五以相守,飛精以濡滋。玄女演其序,戊己貴天符,天符道漸剝,難以應玄圖。故演作丹意,乾坤不復言。丹砂硫汞父,戊己黃金母。鐘律還二六,斗樞建九三,赤童戲朱雀,變化為青龍。《坤》初變成《震》三日月出庚,龍虎自相尋。《坤》再變成《兌》,八日月出丁,上弦金半斤。《坤》三變成《乾》,十五三陽備,圓照東方甲,金水溫太陽,赤髓流為汞,汞者弄明璫。月盈自含虧,十六轉將减。《乾》初缺成《巽》,平明月見辛。《乾》再損成《艮》,二十三下弦。下弦水半斤,月出於丙南。《乾》三變成《坤》,《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月役於乙#8地。《坤》 乙月既晦,土木金將化。繼《坤》生《震》龍,《乾》、《坤》括始終。如上三十日,《坤》生《震》、《兌》、《乾》,《乾》生《巽》、《艮》、《坤》,八卦列布曜,運移不失中。調火六十日,變化自為證。
神室有所象,雞子為形容。五嶽峙濳洞,際會為樞轄。發火初溫微,亦如爻動時。上戴黃金精,下負坤元形,中和流汞情,深合應三才。乾動運三光,坤靜含陽氣。神室用施行,金丹然後成。可不堅乎!鍊化之器,包括飛凝,開合靈戶。希夷之府窟,造化之泉源。陽氣發坤,日晷南極,五星連珠,日月合璧#9。金砂依分,呼吸相應。華蓋上臨,三臺下輔,統錄之司,當密其固。火鍊中宮土,金入水北方,土水金三物,變化六十日。自然之要,先存後亡。或火數多,分兩違則,或水不定,同處別居。剛柔亢行,不相涉入。非火之咎,責譴於土。土鎮中宮,籠罩四方。三光合度,以致太平。五臟內養,四肢調和。水涸滅影,含曜內明。金水相瑩,潤色#10沉耀。調火溫水,發之俱化,道近可求。土水獨相配,翡翠生景雲,黃赤混其精,紫華敷太陽,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金德尚白,鍊鉛以求黃色焉。為生中宮,黃金不飛灼,土煙雲起後。有無互相制,上有青龍居。兩無宗一有,靈化妙難窺。鍊銀於鉛,神物自生。銀者金精,鉛者北靈。水者道樞,陰陽之始,始故生銀。鉛化黃丹,寄立五金。為錯外黑,色稟北方,內有銀精。披褐懷玉,外似狂夫。銀為鉛子,子隱鉛中。汞者鉛子,子藏母胞#11。素真眇漠,似有似無。灰池炎灼,鉛沉銀浮,潔白見寶,可造黃金。殼為金精,水環黃液。徑寸以混三才。天地初分,混若雞子。圓高中起,狀似蓬壺。關閉微密,神運其中。爐竈取象,固塞周堅。委曲相制,以使無虞,自然之理,神化無方。磁石吸鐵,間隔濳應。何况雞子,配合而生!金土之德,常與汞俱。自《火記》不虛作,已下重解前文。丹術既著,不可更疑焉!故演此訣,以輔《火記》焉!庶使學者取象。下文云,文字鄭重說與世人,豈不熟思?是其義也。
陰丹慎守訣#12
叙曰:世上之人,率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同。然不自防,悔將無及。仙經曰:夫人臨終而思遷善,病成而方求藥,天綱已發,何可追之?故賢哲上士,惜未危之命,懼未來之禍,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攝心歸道。道者炁也,炁者身之主。主者精也,精者命之根,故愛根重炁,然後知幾乎生矣。《黃庭經》曰:方寸之中謹蓋藏,三神還精老復壯,養子玉樹命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償。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若當决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長生久視,未有不愛精保炁而能致之也。陰丹,百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炁,而不絕欲者,亦未免殆哉!故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修養君子,深宜自省也。
大還心鏡
《寒山子至訣》云:但悟鉛真,藥必自神;但記汞正,藥如自聖。修之合聖,天地同慶;得因師傳,為道之經。所以古之聖人,不直言之,愚容易托之《周易》#13,寄之五行,合之符契,真仙之理,莫若大丹之神歟!大凡人間之大丹#14,疑誤萬端,有智者了解,用之一神,所以祕易成難,貴道不可輕也。昔三聖遺言,著之金簡,名曰《參同契》,世皆寫之,悟無一二。得其理者,未敢造,明其事者猶豫因循,疑來,倏忽而邁,榮華閃目,金玉縈心,財色介懷,百年空棄,長生之道,罕有留心,不知為色欲勞神,光陰侵歲,以此之故,遞有多疑。或至人述以遠近之丹,愚者便說秦皇漢武。秦皇即口是心非,貪情肆欲,漢武乃雖慕玄境,心在色情,何得而長生不死?何不言黃帝與上古人乎?黃帝傳玄女還丹之術,言補金汞於丹田。後人不訣真宗,誤入御女之道。豈太上仙女,必無對心說傳色之心?愚者惑之,仿於萬古,其歌訣書在《金丹論》中者,得可明矣。
余早年慕道,幸得傳真,克奉仙師,親承旨教。只論鉛汞之妙,龍虎之真。去四黃之大非,損八石之參雜,要在鉛汞。合天地之元紀,包日月之精華,上冠於乾,下順於地,總七十二石,統天地精光,修鍊成丹,服之延駐,何不信乎?且五穀既能救命,豈可不奉神丹?黃精猶服長生,勾吻服之必死,目擊可見,真聖奉之。然神丹至寶,萬人之中,得者皆宿契道合,久留心志,非一朝一旦可致耳!然還丹之靈,不救自刑之禍,聖人慈愍,不救宿業之殃。此亦在人心弘道旨,又不可信任狂,非惑之神術乎!今以《大丹心鏡》者明心,彼心明,丹中至藥不惑他物。物非其類,丹必不靈。心非道心,修成必禍,此深可戒而省己修性也。
論#15大丹,唯一陰一陽謂之道,即合天機也;一金一石謂之丹,亦合天地也。一金者,真鉛中白虎是也;一石者,丹砂中水銀是也。陶埴真人云:若用世間水銀化白煙。此真言也。神符白雪門馬真人曰:汞與水銀別,迷人用之拙。即知此言,從凡化聖,聖不離凡,因凡入聖,凡中有聖,聖中出凡;即知水銀,本在丹砂中,出合鉛、汞成至寶,色還本丹,丹更不能却歸水銀,即真汞矣。既至真汞,即從凡入聖,可以統領萬靈,即馬真人云汞與水銀別也。自後之學者寡學,生疑至此矣。陶真人云:若言非世間水銀。又云:砂產於金也,汞生於鉛也,此非世間,何不審之妙旨矣!自古真人皆從凡入聖,與大丹同契,以至上昇。而迷者多惑,如丹,唯一陰一陽龍虎二物。鉛是水一之名,北方河車,金生於水,金數四,水數一,共為五也。汞是青龍,東方木,木生火,木數三,火數二,丹砂火之名,二與三共為五也。五土無定位,四季立名。水與金共五,木與火共五,故曰三五道還丹,道之玄也。還丹之妙,罕有玄解,知之者聖人乎!可#16為造化在乎心,變轉自由耳。不知真訣,假如#17念誦真歌,不遇師受,終無成理。余憶昔年迷謬,徒歷山川,一事不為,虛棄財貨。忽然指悟,如醉醒焉。目前可致煙霄,足知大道不遠。蓋人祕易為難,恐愚者侮之容易,即天官减筭,神道奪壽。故《真人誡經》云:世皆延年,為人身命,漸被陰境侵之,以至陰死也,豈陽生之神術乎!夫不修行益生,損人侵物,何長生乎!雖遇至人,道不相契,固不傳其非人乎#18!《科儀》云,希長生,還丹取。成大丹,不可不知爐鼎也。知爐鼎,又不可不知火候也。知火候,又不可不知心也。既知心,又慮多難與宿殃也。萬一自知,又不可妄傳授於人也。道不傳即廢,傳非人即殃。故知萬妙不得其心也。心為出世之宗,丹為延年之藥,服之陽宮,即陰司落名,已後縱往,亦神解上仙,此真聖之言不惑矣!余悟古賢真旨,至《參同契》、《金碧經》、《古文龍虎傳》,三聖遺文,眾真歌訣,不離真妙之鉛汞乎?恐後之有疑未决者,更序之於心鏡,必欲明其大道,昭一曜真元,滌學者凝滯之旨,曉愚者惑誑#19之說,悟而見受,可披#20青雲,可致朗月#21當明序而說之#22,知不惑眾者矣。
太清神丹中經叙#23
元君曰#24:元君者,上帝之師也。其人大神,能調和陰陽,驅役風雨,進退五星,斟酌寒暑,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隸之焉,人生死成由之矣。猶言,本亦學道,服神丹之所致也,非自然爾,况小兆乎!勉力求生,勿得懈怠。上士得道,昇為仙官;中士得道,棲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間。賢者勤之,吾不虛言。
元君曰:凡言聖人、神人、仙人,些二人者,皆是學而得道者也,非天生自然矣。但德有優劣,官有尊卑,故雖神、雖聖、雖仙,猶言人者,明其素是人也。天神之自然生者,則但言神不言神人。言神者,以光氣為體,言人者,猶有骨肉也,但已得道,能隱翳變化不見聞耳。凡初得仙者,但言仙人;若得昇天往來大神之處,則位為真人;若得補天曹官職,乃位為神人也。老子及太一問元君曰:凡服神丹而長生者,豈神靈候之乎?將自藥之力也?元君曰:長生之事,功由於丹。丹之成,由於神。神不祐,則作丹不成也。故將合丹,必正身心,守善不履罪過,神明哀之,作丹必成。神丹入口,壽無已矣。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三
#1 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氣』。
#2 神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神仙』。
#3 志:原誤作『至』,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魄: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魂』。
#5 龍虎正道: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浸法天道』。
#6 龍虎: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各稟』。
#7 止:原誤作『上』,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 乙:原誤作『已』,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璧:原誤作『壁』,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0 色:原誤作『塞』,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 胞:叢刊本、四庫本作『胎』。
#12 陰丹慎守訣: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托之周易:此上原衍『愚容易』三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4 大凡人間之大丹:此起至『省已修性也』凡四百六十六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論: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蓋』字。
#16 可: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欲』。
#17 假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徒然』。
#18 乎: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19 惑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狂惑』。
#20 披:原誤作『謂』,據四庫本改。
#21 月: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
#22 當明序而說之:此起十二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23 太清神丹中經叙: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元君曰:疑為衍文。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四
方藥
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飯上仙靈方
王君注解
青精上仙靈方太極法#1,使二千二百歲中得傳十人#2。無其人,祕之勿泄。一日有其人,聽頓授之十人,過限不得復授。受之者,皆立盟約,誓啟不宣漏,脆有方之師,青帛三十尺,金?兩雙,代歃血之信。傳非其人,宣泄寶文,身考三官,死為下鬼,撻濛山之石,填積夜之河。凡受書,齋十日,授者亦然,然後乃得對傳之。
太極真人曰:夫受生炁於五穀者,結胎育物,必抱穀氣之流精也,含真萬化,亦陶五穀之玄潤也。若子寄形於父母,將因所生而攝其生矣#3。不緣所生之始本,而頓廢其所因者,未嘗#4不枯竭於偏見,斷年命以雕傷乎#5!當宜因其所由,順其精源,凝滌柔和,微而散根,使榮衛易鍊於日用,六府化谷於毫漸也。故因穀以斷穀者,乃衛明之良術,緣本以去本者,乃攝生之妙迹耶!於是扇南燭之東暉,招始牙之朱靈,五液夷泯,關百通盈,神樂三宮,魂柔魄寧。復以晨漱華泉,夕飲靈精,鳴鼓玉池,呼吸玄清。華腴童於規方,胃滿填乎空青。所以千筭一啟,壽隨年榮,歲與藥進,飛步仙庭也。服盡一劑者,命不復傾,五雲生身,體神氣清,亦能久食,百關#6流亭。亦能終歲不飢,還老反嬰。遇食即食,不食即平。真上仙之妙方,斷穀之奇靈矣#7!
生白粳米一斛五斗,更舂#8治,折取一斛二斗,得稻名有青者,如豫章西山青米、吴越青龍稻米是也。青米理虛而受藥氣,故當用之,盛治,勿令雞犬穢物臨見之。
南燭草木葉五斤,燥者用三斤或都用三斤,亦可雜用莖及皮益佳,多取令淹潚一斛二斗米耳,不待斤兩之制度也,以意消息之。其樹是木,而葉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也,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名山皆有之,非但數處而已。江左吴越尤#9多,其土人名之曰猴叔或染叔,粗與其名相仿佛也。煮取汁極令清冷,以繡米米釋炊之,灑護皆用此汁,當#10令飯正作紺青之色乃止。預#11作高格,暴令干。若不辦雜#12得他藥者,但作此亦可服。日二升,勿服血食。亦以填胃補髓,消滅三蟲,為益小遲,但當不及眾和者耳,亦神仙食也。《上元寶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此之謂也。合藥之始,當先齋三日,乃得為之。尤禁房室穢漫,藥不行也。此上真之方,不同他事,山林諸道士但按此而用耳#13。若不辦諸雜物,及貧者又或無米,但單服此葉,或擣為散,或以蜜丸,服之皆得仙也。近易之草而俗人不知,知猶不用,可不哀哉!初欲服者,要當先作和者三二劑,劑盡無復和,乃單行耳!先宜填胃關#14故也。有資力者,自可常和,而服之得效尤速,百害灾病不復犯也。單以米合,猶為小遲,要自愈於胡麻、術、桂之單行也,服之使人童顏聰明,延年無病,又不令人有憂思之心矣。禁食血肉生之物,若噉脯不害也。若無和而單行者,當三蒸三曝,極令干,旦以清水漬二升或一升,再服之如食狀,亦可水送餐。及以葉擣此飯為屑,以和白蜜,重擣萬杵,丸如梧桐子大,日再服,服五十丸乃佳,有愈於干飯之益也。其日遇食亦食,無苦也;如不得食,平平耳。又常當漱玉池之華,以益六液。
和用空青七兩精鮮者,先細擣,重絹羅之。夫空青者,虛曜而益真,填胃而明眼,強筋而補液,增精而童顏,上仙品石也。若施之以房室,則氣穢而神亡,害殺立驗,可不慎哉!又用丹砂一斤精徹者,先細擣,絹簁之。夫丹砂者,朱明而陽煥,填骨而益血,強志#15而補腦,增氣而理肺,使人百節通利,關樞調和,上仙品石也。忌血食履殗濁及房室,犯之者上氣,生癥積骨枯之病。
又用伏苓二斤白好而不冰者,以水五升煮之三沸,焙干而細擣,重絹簁之。伏苓者,通神而致靈,和魂而鍊魄,明目而益肌,厚腸而開心。又與南燭二炁相養,調榮理衛,亦可單以干飯和之尤良。禁食酸及猪犬肉,忌見血腥,犯之者藥勢不行,無益於身。單干□飯合狹苓檮篩,蜜丸如前,服之良。
又用荊木杪軟葉華陰干者五兩,干葉益佳,細擣千下,重絹簁之。荊木葉華通神見鬼精,取刑之時,勿令雞犬見也。
凡合此藥者,皆宜靜密,勿以藥名字以語不同志者,所將使人不得不示之耳,慎之!凡四物擣篩都畢,又合內臼中,重擣一萬杵畢,乃以合溲青干飯中,善令調市,盛以布或絹囊,著甑中蒸之,微火半日許,令釜中水多少如干飯,斗數數反側,囊四面令通熱市,若釜中水竭而飯不市者,更以意增水微火也。畢,出囊飯著高格,日中曝之,取令極燥以藥沒干飯訖,又以清酒合溲飯令浥浥耳,然後內囊中。當得大甌內囊飯畢,以蓋密甑上,勿令氣泄塵入。又曝飯,當善分解之,勿令相滯,令極干,歷歷可耳亦可擣之為屑,丸以白蜜,梧桐子大,日服八十丸,日再服,使人長生延年。又和用白蜜二斗,清酒一斛。
右二物皆令精好,以蜜投酒中攪之,調和畢,以薄溲□飯於大器中,皆令通市浥浥爾。乃出,日中曝,令極干,干復內如前。凡一斛二斗,令作十過溲飯,或七八過沒之,取令浥浥調市,亦務欲薄溲使調,而數於日中暴#16也。用酒溲□飯,都畢。乃內囊中,復蒸如前。畢,出,干令燥,於此亦可擣而丸服,如梧桐子大,日再服八十丸。又和用一斗酒、一斗清水若井花水淋沃之,極令清徹。以南燭葉一斤或二斤,漬之或煮之一沸,出,令汁正作紺青色,小令濃也。又內白蜜五升或一斗,著青汁中,攪令勻,和畢,又以溲□飯,如前溲,令調市,日中干之,唯欲多溲干也,須盡清汁乃止。又輒復蒸畢,日中干之極燥,青精□飯之道都畢矣。
若釜甑蒸之不相容者,亦可分蒸之也#17。合藥當用月之上旬於寅卯日,別安釜竈也。若藥歷歷者,但服五合,送以飲;若藥相結謾不解者,乃擣密丸,計五物合為八十丸,平旦一服或再藥成,封著蜜器中,數出干暴之,若作丸,亦當頓作之也,服畢,聽得食腑。初服之始,不便絕穀也。當减穀,以二升半為限,一年後减為二升,三年後减為一升,四年後减為半升,减之以至都盡,至於五年,令人輕明大驗。自此以後,亦能一日九食,亦能終歲不食食面乃易為减。服□飯,百害不能傷,疾病不能干。去諸思念,絕滅三尸,耳目聰明,行步輕騰。十年之後,青精之神,給以使之,令坐在立亡,能隱化遯變,招致風雨。一劑輒益筭一千,長服不死。凶年無穀,或窮不能得米者,皆單服南燭,或和茯苓,或以蜜和南燭,或雜松栢葉,會用相參,非但須穀也,但當不得名之□飯耳。皆宜參以吐納咽液,以和榮衛,常當如此。□飯須雲牙之用,雲牙不須□飯而行事也。若和用古秤者,日服二合半耳#18。服不患多,唯患不可供,故二合半以自節限耳。初服藥,不便斷穀也。此上仙之名方,去食之妙道矣。
太上巨勝腴煮五石英法
一名太帝君鎮生五藏訣#19
南嶽真人告曰#20:吾昔有入室弟子仙人趙成子者,初受吾《鎮生五藏上經》,乃按而為之。成子後欲還入太陰,求改貌化形,故自死亡於幽州上谷玄丘中石室之下。死後五六年,有山行者見白骨在室中,露骸冥室,又見腹中五藏自生,不爛如故,五色之華,瑩然於內。彼山行人嘆曰:昔聞五藏可養,以至不朽,白骨胸中生華者,今睹其人矣。此子將有道不修,中道被試不過乎?因手披之,見五藏中各有一白石子鎮,生五色華,如容狀在焉。彼人曰:使汝五藏所以不朽者,必以五石生華故也。子已失道,可以相與。因取而吞之去。復四五年,而成子之尸當生。彼人先服石子,以成子當生之旦,而五石皆從口中飛出,如蟬狀,隱隱雷聲,五色洞明,徑還死尸之藏。因此成子改形而起,如一宿醉睡之間。其人心懼恍惚,因病汨甚,乃至入山尋視死尸所在。到石室前,方見成子偃據洞嘯,面有玉光,而問之曰:子何人哉?忽見有五老仙翕,披錦帶符,手秉羽節,頭建紫冠,言於成子曰:昔盜吞先生五藏寶石者,此人是也。言畢,彼,人面上即生惡癩,噤而失言。比歸達家,癩瘡亦匝,一門大小,同時俱死,族亦遂滅矣。
訣曰:太極金華真人以此經文,刻於太微帝君紫微宮玄珠玉殿,東壁牖上。其文曰:五石異方,津光合形,有終而死,有始而生。萬類反本,千條歸真。氣適浮煙,血奔流精。哀哉!兆身飛真不成,何不竭以雲草玄波,徊以卉體華英,會以七白靈蔬,和以白素飛龍?沐浴平旦,正心向東,凝精厲魂,上帝五公。再拜朝靈,鎮固五方,長生天地,出入流通。各安其位,生華五藏。
此文乃上清八會龍文大書,非世之學者可得悟了者也。太素真人顯別書字,受而服之,求其釋注於太極帝君焉!雲草玄波者,黑巨勝腴也,一名玄清;卉醴華英者,蜜也;五光七白靈蔬者,薤菜也;白素飛龍者,白石英也。法當種薤菜,使五月五日不掘拔者,唯就鋤壅護治之耳。經涉五年中,乃取任藥,名為五光七白靈蔬。取薤白精肥者十斤,黑巨勝腴一斛五斗,白蜜凝雪者五斗,高山玄岩絕泉石孔之精水二十六斛,,白石英精白無有厲□者五枚,光好,於磨石上礪護,使正圓如雀卵之小,小者好瑩,治令如珠狀,勿令有礪石之餘迹。先清齋一月或六十日,令齋日訖,於九月九日。先築土起基高二尺,作竈屋,屋成,作好竈,口向西,屋亦開西戶也。當得新大鐵釜安竈上,於九月九日申酉時,向竈口跪,東向,內五石子於釜中。於是乃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青帝公石,三素元君。太一司命,玄母理#21魂。固骨鎮肝,守養肝神。肝上生華,使肝永全。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白帝公石#22,太一所憩。元父理
精,玄母鎮肺。守養肺神,使氣不朽。肺上生華,十萬億歲。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赤帝公石,帝君同音。玄母理神,桃康鎮心。守養心神,無灰無沉。心上生華,華茂玉林。次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黑帝公石#23,太一同筭。玄母元父,理液混變。守養腎神,使無壞亂。腎上生華,常得上願。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黃帝公石,老君同威。太一帝君,理魂鎮脾。守養脾神,使無崩頹。脾上生華,白日上昇。
投石時,皆各閉氣五息,然後乃投石。都畢,起向竈五再拜,又取薤白五斤,好積覆於五石之上#24。畢,內蜜灌薤上。畢,內腴一斛五斗灌蜜上。畢,乃格度腴入釜深淺高下處所也。然後稍入清水,使不滿釜小許止,木蓋遊覆釜上。
九月十日平旦發火,當取直理之木熇燥好薪,不用蠹蟲及木皮不净薪也。微火煮之,纔令陷劣沸而已,勿使涌溢大沸,大沸則五石消爛。當屢發視,謂#25其下火,當先視腴格處所,若煮水煎竭,輒當益水,使盡二十六#26斛水而止。又水盡之後,更加煎,令减先腴二寸格疇量,以意斟酌視之,都畢,成也。寒之於釜中,下火灰,密蓋其釜上。
五日,乃徐取五石。平旦向五方各拜,拜畢,跪以此腴雜以東流水,以次服之,餘水及腴,取令送石子,入口下喉中耳聞之#27。再服時,亦如初投石於釜中時,一一按祝而服之也。畢,又五再拜,畢。若藥煎既成,而視無復石者,非有他也,直五精伏散,隱靈化形,故自流逐於雲腴之中,無所疑也。但當日服五合,以酒送之,神變反質,各自鎮養五藏矣!自於五藏之內,更生成五石也。慎不可猛火,火猛,石精飛去,滓濁壞爛,雲腴熬臭,殆不可服御。
又雲腴之味,香甘異美,強骨補精,鎮生五藏,守炁凝液,長魂養魄,真上藥也。以好器盛之,密蓋其上,即日服二合為始,日以為常。若腴蜜煎強者,亦可先出,服石後加腴,更和腴煎取,令凝如割肪也。人亦有丸服之者,三十丸,大都丸不如腴服佳也。趣復#28任人所便,便則安於體,體便則無不佳。常能服此腴者,乃佳。
若先腴盡,當更合如前,內白石英五兩鎮釜底,一兩輒一枚,祝說如法,但不復礪石使員,而重服之耳。藥成,出,此石沉東流水中不常熇竭之淵。若不欲更此合腴者,亦無損於前五石。
此腴名玄女玉液,一名飛龍雲腴,一名鍊五石之華膏。服之十五年,內外洞徹,壽長天地,役使鬼神。三年之後,眼可夜視。
真人#29云:此方愈於鍊八石之餌,全勝於玄水雲母之玉漿。既服此五石,石之喉徑寶鎮五藏中,輒有一石以守藏孔,藏孔之上,皆生五色華也。
若其人或暫適太陰,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脉散者,而猶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三魂守宅,三元權息,大神內閑,太一錄神,司命秉節,五老扶華,帝君寶質,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隨意而出。當生之時。即更收血育肉,生津結液,復質本胎,成形濯質,乃勝於昔死之容也。真人鍊身於太陰,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太微天帝君詠曰:太陰鍊身形,勝服九轉丹。華容端且嚴,面色合靈雲。上登太極闕,受書為真人。
太上肘後玉經方八篇
霞棲子盧道元
昔巢居子奉事東海青童君,以#30節苦心,寂奉師禮,具暑雨祁寒,無懈無怠。僅二十年,乃口授玄法,手錄聖方,曰:若求跨鶴昇九霄,未易致也。若優遊乾坤之內,守顥然之氣,容色不改,心目清朗,壽數百年,不歸可得矣!然神仙祕術,不可傳失#31其人。長安年中,巢居子以寒棲子賢人也,使沐浴齋戒,乃授其事。至貞元八年,寒棲子以余不揆陋微,遊放自適,所從來者,匪世俗之士,無聲利之交。若天與之正性,謂不虛授,乃傳之。余以隱棲子文華之士,昔登上科,忽遺馳鴦,息心道門。僅六七年,其玄法祕術,無不得之。而至理之要,曾似未遇。顧余有此遺禮,留愛久之而言。余知其志士也,心忘爵祿,遯時稱《騷》、《雅》之什,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者哉!必當羽化雲飛,豈止龜鶴齊壽?寶歷乙未歲,霞棲子盧道元敬持《太上八方》細蘊玄寶一軸,以授隱棲施君,敬之哉!戒之哉!
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坤,風後四扇散方第二;
艮、王君河車方第三;
巽,龜臺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離,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兌,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坎,南嶽真人赤松子苟杞煎丸第七;
震,青精先生□米飯方第八。
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竹實三大兩九蒸九曝,主水氣,日精 地膚子四大兩太陰之精,主肝,明目 黃精四大兩戊己之精,主脾臟 蔓菁子三大兩九蒸,主邪鬼,明目 松脂三大兩鍊令熟,主風狂痺濕 桃膠四大兩五木之精,主鬼忤 苣藤五大兩九曝,五穀之精
右方,昔黃帝服之上昇,後欲傳者,立壇焚香,啟告。上帝,然#32可授之,立盟不泄,四十年一傳之爾,若違誓傳之,太上奪筭,七代受考於水官,慎之。
坤,風後四扇散方第二
五靈脂三大兩延年益命 仙靈皮三大兩強筋骨 松脂三大兩主風癇 澤瀉三大兩強腎根 朮二大兩益氣力 乾薑二大兩益氣 生干地黃五大兩補髓血 石莒蒲三大兩益心神 桂心三大兩補虛之不足 雲母粉四大兩長肌膚,肥白
右方,風后傳黃帝,黃帝傳高丘子,高丘子傳大茅君,大茅君傳弟固。凡欲傳授,誓不妄泄。若輕授非道之人,考延七祖。右藥十物,各如法擣簁,仍擣三萬杵,同鍊過白蜜和擣一二萬杵,酒服,日三十丸。
艮,王君河車方第三
紫河車一具《王母歌》曰:紫河車一,龍濳變易,却老還童,枯楊再益。下文注曰:紫河車者,首#33女是也,東流水洗斷血一百遍,酒洗五十遍,陰干曝,和合, 生乾地黃八大兩補髓血 牛膝四大兩主腰膝 五味子三大兩主五臟 覆盆子四大兩主陰不足 巴戟天二大兩欲多世事加一,女去之 訶黎勒皮三大兩主胸中氣 鼓子花二兩膩筋骨 苦躭二大兩治諸毒藥 澤瀉三大兩補男女人虛 菊花三大兩去筋風 甘草、莒蒲三大兩益精神 乾漆三兩去肌肉五臟風,熬令黃 柏子仁三兩添精 茯苓三兩安神 雲英三兩縮腸 黃精二兩補脾胃 蓯蓉三兩助莖力,女人去之 金釵石斛二兩添筋 遠志二大兩益心力,不忘 杏仁四大兩炒令焦,去尖皮,去惡血氣 苣勝四大兩延年,駐形神
右二十二味,共擣散,鍊蜜丸,如梧桐子大,日以酒下三十丸,服三劑,顏如處子。昔王君傳蘇林子,當傳,立盟歃血。不爾,違太上之科,延灾祖考。
巽,龜臺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丹砂七兩 朱砂三兩 胡麻四大兩九蒸九曝,煎令香 天門冬四兩 茯苓五兩 术三兩 干黃精 五兩桃仁#34四兩去皮尖
右八味,合簁擣三萬杵,冬月散服,夏月丸之,服以蜜丸如梧桐子大。志服八年,顏如嬰童之狀,肌膚如凝脂。昔王母傳大茅君,大茅君傳弟哀,立盟契約,誓不慢泄、泄#35則太上科之,慎歟慎歟!
離,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麋角三兩,具不限多少,解開,厚三分,長五寸許,去心並惡物。用米泔浸之,夏三日,冬十日一換泔,約一月已上,似欲軟,即取出;入甑中蒸之,覆以桑白皮,候爛如蒸芋,曝乾,粉之。每斤入伏火硫黃一兩麋食莒蒲,其精實入角也。以酒調服三錢。
右方,彭君服之,壽七百七十九歲,後入地肺山,去不知所在。今人云彭逝,謬耳。別自有傳此方者,又有人於鵠鳴山石洞獲此方,文法皆同,不可宣也。
兌,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杳子六斗,水研之,取一石八斗,入鐵釜中煮之。先以羊脂#36揩鐵釜,令三斤脂#37盡,即下杏子汁,以糠火煮之四十九日,乃取構子煎,丸如大豆,日服一丸,三兩為一劑。夏姬服三劑為少女,後白日上昇。此方出於《羨門子上經》,立盟勿泄,傳者殃及七代,慎之慎之!
又杏金丹方
取杏子三斗,去其中兩仁者,作湯纔三四沸,內杏子湯中,便須手摩令皮去,熟治之,置盆中折之,清其汁,度得七八斗,棄其滓。取一石釜置糠火上,以羊脂四斤摩釜中,令膏脂盡著,釜熱,復摩之,令盡四斤脂。內汁釜中,熬以糠火並蠶砂火,火四五日藥成,其色如金狀。如小兒哺服如雞子黃,日三服,百日父母不能識,令人顏色美好。
坎,南嶽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枸杞根三十斤,取皮別著,九蒸九曝,擣粉。取根骨煎之,添水可三石,後並煎之,可如稀餳。即入前粉和丸,如梧桐子大。服之一劑,壽加百年。北方赤松子以傳李八伯,立盟不泄,如妄傳,天殃將罰。
震,青精先生□米飯方第八
白粱米一石,南燭汁浸,九蒸九曝干,可三斗已上。每日服一匙,飯下。一月後用半匙,兩月日後可三分之一。盡一劑,則腸化為筋,風寒不能傷,鬚鬢如青絲,顏如冰玉。此方若人服之,役使六丁,天兵衛侍。祕之勿傳,當獲神仙,切慎妄傳?
太一餌瑰葩雲屑神仙上方並引說
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苣勝者,玄秋之沉靈也;丹棗者,盛陽之雲芝也;茯苓者,絳晨之伏胎也。五華合煙,三氣淘精,調安六氣,養魂護神。能用得其方,位為天仙。老者復壯,反嬰童顏,千害不傷,延壽萬年。
三春茂實一斛,名曰茂者,茂於陽精也,故為藥首。若三春不得合藥者,藏茂實於密器中,封泥之,須用乃開之。到來春不佳者不復用,敗者勿取,注蟲,茂也#38。此物難藏,當素精盛,燥器盛之。若茂實變成水者,當絞去滓,以茂水和藥也。
黑巨勝屑三斗,先熬令香,乃擣為屑。
茯苓十斤,細擣,下簁為屑。白蜜五升。
乾棗一斗,大者剝皮去核,蒸過,擣令相和。調清美酒五斗。
凡六物合攪令和,內一釜中,微火煎,令凝如糖,以可丸者乃出#39。著蜜器中,更分擣三千杵,丸如雞子中黃大,日服三丸。夫擣藥為屑,皆令極細,輕絹篩,又內釜中煎之,當數攪和之,以蓋釜上。合藥欲得別處,不欲得人多聞見。服此藥者,六年白髮還黑,面有童子之色,行步如飛,身生玉光,灾害不傷,駕雲上昇,位為真人#40。
又說藥逐年功效#41:服藥一年,目明耳聰,強志而通神;二年,愈勝;三年,瘢靨皆滅,四年,體休氣充;五年,行步如飛;六年,白髮還黑,面有童嬰之色。此藥補胎益氣,充精開明,上仙方也。道士有單服此藥而昇度#42者,不可勝數#43。此不比於常方#44,而宜用合餌之#45。
靈飛散方傳信錄雲母法附#46
余與憲臺察史博陵晦叔,有遺世保形超蹈山海之契,嘗共話求學之士,探擬賒謬,恥營近實,虛務遐闊,未易凡鄙,便冀飛昇,謂金丹坐延而仙籍立致。夫處心不寘於道,練形未異於常,齒髮不駐,顏色隨謝,是氣血內耗而容狀外變,疾病未脫,嗜欲交煎,天生速死,不及常理,區區晨昏,多此類也。今所為異,必求良方。先驗容齒,與俗流自別。知常限不迫,方可冀久視修仙,練神清虛,求餌芝玉。因約索精要,近拯形骸,有新聞閱,互相曉導。
晦叔異日謂余曰:有客話裴都尉者,鶴髮早垂,童顏近復,訪其所餌,曰:《靈飛散》之功,共知此方在《千金》第二十八卷。
晦叔又曰:聞勛曹員外郎范陽君彝,常與修氣道客吴舍人丹講求此方戶丹曰:《千金》近略,率多不真定。此方本出《太清仙經》,可求正文,如法合餌。君彝私誌,亦未卜所獲。時寓累於故李中書泌之宅,暇日偶入小佛室,有釋籍盈幾,皆斷爛罕全,雜委無次。軸閱將半,忽遇一軸,標首完整,文墨甚華,題曰《太清真經》,發視,乃《靈飛散》方卷。君彝執讀,欣契誠懷,即齎靈文驟告於丹。丹焚香頂奉,滌手持捧,謂君彝曰:此真官曲遺靈應,特延紀於仙書,足觀後學。
晦叔以余與君彝莫逆,分至傳信,可憑約就咨訪,便求傳寫。余驅乘詣門,問與聞葉,因得抄錄,與晦叔同之。又方中味以雲粉為主。
是歲余授鐘陵奏辟,而廬阜在封部之內,爐峰跳波,脉注群壑。居人方士皆引湍春雲,水沐日曝,流霜瑩雪,九珠旋螺,宛若天造,貨於村市,資為衣食,常肆所積,日取無限。此方難要,唯玆一物,有是行也,實天借心謀,亦將旁利同志,不然,何契會如此?似先約話。
余私貯靈感,不忘寢興,行商洛數程,息豹藏郵。舍客有自內鄉來者,曰:有鄧掾融攝宰前邑,年踰從心之五,而姿鬢不老,目童不昏,理劇接賓,與強仕等力。問其所得,曰:常獲神方。余至邑徵訪,乃靈飛散所致。考其傳授,乃藥力驗應。云:昔歲見唐主簿,有道流口付說是靈仙上方,欲窺功用,可立變鬢髮。融有親客,顏鬢已衰,將試靈驗,因求合分。服三十日,客之容髮頓易前狀。融半劑之效,亦保數十年不改。恨其藥力未成,便闕服餌,又遠謫窮頓,資貨多乖,今比凡流,猶有所異。復說:在長安日,傳張裴二駙馬,皆目變效,重符前聞。則此方神奇,驗實相接,眼覿口問,積為明徵。又孫處士道門上流,精窮方要,掇此編錄,固非偶然。
余與晦叔幸君彝之遇,果求而得之,約誓心服之,以邀效證,他日之異,續此編書。元和七年四月五日高陽齊推書心記實。
靈飛散方出《太清經》第一百五+三卷
凡欲致萬神,求昇仙,皆先潔齋清己,香水灌頭,沐浴五體益善。百日之後,乃可致神明。欲求仙者,當從北嶽西嶽中嶽真人靈飛散,得而服之,必得神仙矣。
真人曰:凡欲求神仙不老,長生久視,白髮更黑,齒落更生,面目悅澤,肌肉有光,從表睹裏者,當服靈飛散。
老君曰:此方術之要,神仙之道,必化之本。道士服之,神仙不難;術士服之,遊於華山;凡夫服之,年去更還;老翁服之,返生童顏。
老君曰:服此藥者,可以不老。十日服之,三年不食。服之五年,可壽二千六百二十四歲。我非一人,皆得真道,保成神仙。
雲母一斤成鍊者 茯苓半斤亦可一斤 栢子仁七兩 石鍾乳七兩 菊花五兩亦可一十五兩 术四兩一本人參七兩 乾地黃十二兩亦可十五兩 桂心七兩 續斷七兩
以九物治下簁訖,以生天門冬十九斤擣糜,絞取汁,以丸此藥,汁多可和之,汁少者溲之。著銅器中,懸著甑下蒸,黍一斛二斗,熟出藥,曝乾,更治擣之令細,簁。服一方寸匕,旦服,無毒可多服餌。當食十日,身輕;二十日,耳目聰明;七十日,髮白返黑,故齒皆去。若落去者而得更生。取藥二七,七七以白蜜和之,擣二百下止,丸如梧桐子,可得八十一丸。曝令燥訖,視丸表裏,相見如明月珠,或似瑩火精珠,或赤或白,此仙人隨身常所服藥也。欲令頭髮時生者,日服此七丸,至髮生,不白不落。若入深山不食,亦可作此丸,日七丸,不飢也。若頭髮不落未白,但可服散,可壽五六百年,不白耳。白者如前法,已白,服藥,可至一百一十七年乃落耳。求道必仙,要至神仙,髮齒更生,如三十時。求道服藥,不頭白。齒落者,老而服之,得仙之要。齒骨尸解,道之下者。凡作此《靈飛散》,服之三日力倍,五日血脉盛,七日身輕,十日面目悅澤、智慮聰明,十五日力作不知極,徐行及馬,二十日力不復當,三十五日夜視有光。
治雲母法
白盛一斤和合 雲母一斤並擣之
右雲母糜,勿簁,內重布囊中授埏之,水汰盥味盡,內絹囊中,懸令干,即成粉。一法以鹽湯煮之,盡解如泥狀,埏之為粉。
又法:雲母一斤,大鹽一斤,漬之銅器中三四日#47,蒸之一日,於臼中擣之為粉。
又法:用樸消水三升,煮治雲母一斤,取成粉,燥舒之,向日光看無芒便好,有芒勿服,服之久後,病殺人,宜精治之。此本於盧司勛所得《正經上傳》寫記。經中云:擣雲母糜,後入重布囊中,接埏之,令須入皮囊中授埏,大底不如取廬山水磑舂擣者,最為輕細。自造恐功#48不至,忽有粗芒者損人,慎之!服藥後,禁食鯉魚,能斷一切魚為上,恐刀砧所相染害不輕。
又禁食血,是生肉、生乾脯之類,血羹是熟血,却非所忌禁。生葱、蒜,生韮、釅醋、桃、李、木瓜、酸物並等不宜食。又忌流水,若江行及溪澗無井處,但煎熟食之亦得。大麥損雲母力,亦宜慎之。服此藥能斷薰血,兼靜修心氣,得效尤速。不得面受,故此批上。
孫處士進《養生祕訣》云#49:臣遇此方已來,將逾三紀。頃者但美而悅之,疑而未敢措手。積年詢訪,屢有好事人曾餌得力,遂即服之,一如方說。但能業之不已,功不徒棄也。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四
#1 青精上仙靈方太極法:此九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 使二千二百歲中得傳十人:此起至『然後乃得對傳之』凡一百零八字,叢刊本、四庫本移在段末『斷穀之奇靈矣』之後,並無『使』字。
#3 將:叢刊本、四庫本作『亦』。矣:叢刊本、四庫本作『耳』。
#4 未嘗:叢刊本、四庫本作『未有』。
#5 乎:叢刊本、四庫本作『也』。
#6 百關:此二字原倒,據叢刊本、四庫本乙正。
#7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 舂:原誤作『春』,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 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 預: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要』。
#12 雜: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之』。
#14 關:叢刊本作『問』,四庫本作『問』。
#15 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智』。
#16 暴: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曝』。
#17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8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9 太帝君鎮生五臟訣:此訣亦收入本書第八十六卷,題為『洞生太帝君鎮生五臟訣』,文句略有出入。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0 南嶽真人告曰:此起至『族亦遂滅矣』凡三百八十三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此段亦收入本書第八十六卷,題作『趙成子』。
#21 理:原誤作『埋』,據本書第八十六卷引文改。
#22 白帝公石:此起四十二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3 黑帝公石:此起四十二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又取蓬白五斤』兩句:卷八十六作『又取蓬白五斤好者,覆於五石之上』。
#25 謂:卷八十六無,疑衍。
#26 二十六:卷八十六引作『三十六』。
#27 『入口下喉中耳聞之』兩句:卷八十六引作『入口下喉中耳聞之時,亦如初投石於釜中時』。
#28 趣復:叢刊本、四庫本無。
#29 真人: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趙成子嘗服此得練質成仙,事見南嶽夫人誥及奇事抄』二十二字。
#30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1 失: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非』。
#32 然:叢刊本、四庫本作『方』。
#33 首:原誤作『百』,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4 桃仁:叢刊本作『杳仁』。
#35 泄:原誤作『進』,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6 羊脂:此下叢刊本、四庫本作『三斤』二字。
#37 三斤脂: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8 注蟲茂也:叢刊本、四庫本皆作注文。
#39 以要丸者乃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可丸乃出』。
#40 駕雲上昇,位為真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1 又說藥逐年功效:此起至『上仙方也』凡六十八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2 昇度: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上昇』。
#43 不可勝數: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4 此不比於常方哺.叢刊本、四庫本作『不比常方』。
#45 而宜甩合餌之:叢刊本、四庫本作『宜用合餌』。
#46 靈飛散方傳信錄(雲母法附):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7 四日:原本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48 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工』。
#49 孫處士進養祕訣云:此起至卷末凡六十四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五
方藥
神仙鍊服雲母祕訣序
《本草經□玉石部》云:雲母,味甘平,無毒。主身皮死肌,中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精明目,下炁堅肌,續絕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
少炁,止利。久服,輕身延年,悅澤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雲珠,色多赤;一名雲華,五色具;一名雲英,色多青;一名雲液,色多白;一名雲沙,色青黃;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山谷、齊雲山#1及琅琊北定山石間。二月採澤瀉為之使,畏魚甲反流水。案《仙經》,雲母乃有八種:向日視之#2,色黃白多青者為雲英,色青黃多赤名雲珠,如冰露乍黃乍白名雲沙,黃白晶晶名雲液,皎然純白明徹者名磷石;色青白多黑名雲母,此六種並好,服而各有時月。其白晶晶、色晻晻,純黑若有黑文,斑斑如鐵者名雲膽,色雜黑而強肌者名地碌,此二種並不可服。鍊之有法,唯宜精細,不爾入腸大害,人令虛勞,為丸散用之,並正爾擣篩,殊為末。出琅琊,在#3彭城東北,青州亦有,今江東唯有廬山者為勝。以沙土養之,歲月生長。今鍊之用礬石,則柔爛如粉極細。畏百草上露,乃勝東流水,亦用五月茅屋水制之也。
《本草經》云#4:雲母,上品藥,味甘,無毒。生太白山谷、齊雲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間,二月採。澤瀉為之使,有八種,各有名。向日視,乃別之。色黃白而多青者名雲英,宜春服之,令人身輕,入水不寒,增壽四千年。
色青黃煌煌而多赤者,名雲珠,宜以夏服之,令人身輕,耐寒暑,增壽三千年。
色如承雲,乍白乍黃,名雲沙,季夏服之,身輕生光,耐風寒,增壽二千年。
色黃白晶晶,名雲液,宜秋服之,堅筋骨,通經脉,增壽一千年。
色青白多黑,名雲母,宜以冬服之,身輕,入火不灼,增壽五千年。
多皎然白而明徹者#5,名磷石,四時皆服,堅筋骨,通經脉,增壽五千年。
色晻晻純黑,若有黑文斑斑如鐵者,名雲膽,不可服,令人患淋發瘡。
色雜黑而厚強肌者,是銅鐵間雜,名地碌,不可服,伐人命。
又赤色厚重,名陽起石,是五雲之根,別將入藥用,不可服。凡五雲之根,厚一寸,有一千八百年,重以土沙埋新盆,蓋,著陰地,歲月既久,便自生長。
又雲母五名:第一精者名雲光,第二名雲英,第三名雲珠,第四名雲母,第五名磷石。
鍊雲母法凡十方
鍊之法,先薄擘去沙土,亦可先以東流水漬數日,乃槌破而擘之。訖,又以水淘沐百許過,極令清,乃隨遲速用之。遲用者,當以五月久茅屋漏水,於白瓷器中漬之,百日灑出。若有水垢不潔,更以東流水浴之數過,漉令燥,其浮濁細者,亦別器盛之。八月中,以新布兩人各持一端,亦可繫竹竿頭,於山野净草上拂取朝露絞汁,隨復拂汁,足淹雲母乃止,不必一朝取足。又以漬雲母,六十日已外,便可取用。著溫暖處,勿令寒凍。欲為粉者,便漉取令燥作熟,皮囊盛,急繫口,手授捺之。從旦至中,碎靡靡出,以絹篩過,餘滓更授捺,取盡止。若猶不細,以指撚看,尚見炅炅星文者,更於大木盆中,以少水溲如泥,研之良久,以水淘沐,細絹濾漉取餘滓,更研淘取盡,清澄之;亦可授竟旦,以紗葛粗篩之,乃於白瓷燥盆中研之,絹漉如法,亦善;亦可先研,以粗絹澄,令燥,乃用皮囊授,細絹篩之;亦可露水漬,百日出,令燥,擣,以絹囊於水中漉汁,澄乾治之。凡如此,皆成粉,唯令極細如面,指撚無復光明,乃佳。若猶嫌不精,可以露水煮粉散沸,出,口懸燥,乃更臼擣,重絹篩之。速用者,取洮竟薄擘,絹囊盛,內湯中,出,浮寒水中又內湯,又浮水中,如此十過易水,令冷,候視軟,出曝乾,革囊,槌便成粉。
又法:取礬石三斤,皮囊盛,沒湯中,令消釋,乃以雲母漬汁中一宿,則軟如紙。更水洮去沬,研授,所宜,急成粉。礬石有微毒,特須洮去。
又法:礬石四斤,以東流水四斗漬之,取汁,以黃瓷器盛。雲母十斤,燒令赤,內汁中,又出更燒,使三過止。加鹽如雞子大,內汁中燒;投令汁盡乃止。水洮去沫,漬澄自碎成粉。若不甚細,更授篩之。用硝石亦佳#6。
又法:雲母十斤,葱白五斤,鹽三升,水淹煮之。葱出,以水洮去鹽味,研挼隨意,則成粉,務其#7精至也。
又法:擣麻母葉汁,以漬五雲母,則糜如泥,研成粉。麻母生山谷,其樹如梓樣,純白色,葉似樗而細,折之有白汁,山人蒸食之。
又法:露水八升作湯,分半洮洗雲母二十斤,如此再過。又取二升作湯,內芒硝十斤,以雲母漬中,二十日出,絹囊盛,懸屋頭,使見風日,令燥,以水漬漉,皮囊槌之,從旦至中,乃細絹篩,滓復槌,令得上好粉五升。
又法:薄擘雲母十斤、硝石二斤,絹囊盛,置銅器中,酒一升、水二升半,合炭上煮之沸,出囊,投寒水中,用酒復煮。如此十上十下,靡靡然,於水中槌汁出,清澄成粉。此出《玉清法》。
又法:取成伏雲母,以地榆灰汁漬一月,細濾,治碎令熟,又以沸湯濯之,去灰炁,十餘過,凝乾。取十斤煮,以桂五斤,細槌研,以水二升半煮之,令桂無味乃止。去滓取汁,以解雲母如糜。此《崔文子法》。
又法:苦酒漬雲母,四十五日,出,治之水漬,攪去酸味,凝之,單絹袋盛,水中授,令汁出,澄之。此《越師法》。
又法:以茅屋水三升,銅器煮沸,同礬石三兩,掏滓,內雲母一斤,煎五六沸,出,乾治,洮為粉。凡鍊治五雲,惟宜精熟,不爾傷臟致疾,或於腸中生長、不可復治,故方家殷勤備說治之以火不如湯,多服不常,不如少服而長久也。
眾仙服雲母法二十六方
中山叔卿栢桂下玉匱素書雲母方
取雲母五色具者一斤#8細擘之,以茅屋溜水,惹秋百草上露以漬之百日,內革囊槌之,絹篩,著竹筒中,塞口懸飯下,白沙一石填其上,蒸之一日,炁達,去之;更內黍稻米一石,蒸一日,炁達,又去;更內稷稻米一石、蒸一日,炁達,去之。乃以白蜜一升和合於銅器中,湯上煎令可丸,丸如麻子。以星宿出時,一服三丸,日再。三十日加如梧子大三丸,常以雞嗚服一丸。三十日身輕目明,五十日腹中癢,七十日三蟲去,八十日皮膚光,九十日入水不溺,面白、易骨,三百日走及奔馬,一年為真人。又云:年七十已上,四百五十日已後,乃得仙。此是用一斤法,多合者益之。一云用二升。
堯師方回自服雲母方
取雲母粉三斤、雲滋五升,煎之且竭,內松脂三升洋,又內崖蜜三升合蒸之。從旦至暮下,寒暑自凝。如餌服,如彈丸,日三服,可飲水而食棗七枚。久服騰山越海,神仙長生,寒暑不侵也。
又韓眾服雲母方
雲母粉一升,大麥屑二升,合煮令熟,去滓。服其汁,身光長生,亦能度世也。
赤松子服雲母方凡二方
雲母三斤,硝石一斤,以醇醞酒漬雲母三日,細破,內生竹筒中;以硝石俱內。復以升半醇醞酒內中,火上煎乾,攪勿住,須臾如膏。出置板上半日,當細成粉。平旦,以井華水服寸匕,日一服,百日三尸下,正黑如泥,盛以筒,葬之於冢。次百日許,惆悵不樂,過此乃佳。二百日還少如童子,藥盡更合。
又方:葱白蒸擣,絞取汁二升,桂屑、雲粉各一斤,合內生竹筒中,安一石米下,蒸之成水,曝凝干,服之,還老如少童。雲母、澤瀉為之使。
又方:雲母一斤 澤瀉二兩末 天門冬八兩末 茯苓八兩末
右四味和為散,每日清旦服方寸匕,漸至三七日,酒下佳。九仙君曰:以白露水和,露粉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一百日光生,二百日三蟲伏尸下,其惡血從鼻出。夫人稟性不同,受炁亦異,或虛或實,有熱有寒。初服時皆有覺觸,以意消息:如覺體中熱,唇口乾燥,即須加三兩味冷藥,和粉服之;若覺冷,即加熱藥,候炁宣通,臟腑調適,然#9可單服,服時乍少,常令不絕。初服粉,苣勝一升蒸,曝乾,研碎,水淘取汁,以粳米和汁作粥,稀稠得所。如人腹內暖,用粉一匕和服。緣粉膩。苣勝粥,得滑利,流向下。凡人皆上#10熱下冷,然久可依方服之。
《九仙經》云:雲母者,千二百種之精,七十二氣雲之英,體精而光,不為水毀,不為火焦,天地相終,日月同耀。採雲母,取山陽面者為佳也。
炅先生服雲母方凡二方
薄削生竹筒,盛白盥半升,木盆蓋,漆之,埋井傍濕地,深五尺,十餘日為水;又內硝石一升,化為水;乃內雲母粉二斤#11,復漆固口,埋之十日出,與白蜜分等,鐵器中蒸之凝。如餌服或丸如梧子,日三服,身光耐寒暑。
玉清服雲母法
取前方所捶成粉者一斤,麥門冬屑半斤,白蜜半斤,合和,內生竹筒,蜜蓋之,蒸三斗粳米下,半日許出,當如餳狀。常服彈丸大,日三服,長生不死,惟志服之。
崔文子服雲母方
取前地榆灰所漬成粉者,用青竹筒各長尺五削去皮,盛之,令不滿五寸,以縑掩口,悉住甑中,細沙壅之,竹口出沙上五寸,蒸之一日。可復悉取置新瓷瓶中,縑塞口,漆周密之,以春分日內井底,秋分日出之。先取白蜜一升,鍊牛脂二升,蠟半斤於銅器中,微火煎,和合,乃內雲母。又煎,可丸止。吞如梧子大三丸,日三服之,三年則不飢渴,耐寒暑,不畏風濕,五年白髮却黑,形體輕強,長服神仙。
越法師服雲母方
取前苦酒漬成粉者,以生竹汁微火煮之,三日三夜已。更以清水鍊之,乾,三十日後,以葱涕和如#12糜,於瓦器中蒸之半日已。出乾之,和以白蜜,服如梧子大三丸,日三服,神仙度世#13。
越女元明服雲母方凡九方
雲母粉十斤,先取竹汁一斤內器中,肉桂半斤勿屑之,合盛蒸之五日五夜,當水盡為度。出,內銅器中,真丹二斤、白蜜三斤,攪令相得,復蒸一日,當如餳狀。盛以竹筒,丸之如酸棗大。每日服一丸,一月服之還年,滿一歲成童子。
又法:擣葱白華,絞取汁二升,肉桂屑、雲母各一斤,合內生竹筒中,蒸之一石米下,成水,曝凝乾治。服一刀圭,日三服,二十日還年十歲,有童子色;四十日似嬰兒,百日入火不熱,入水不寒。
又方:先以桂屑一升蒸成水,乃內蜜、雲母於中,又蒸之成膏。服,美酒下之,一月覺效。
又方:桂十斤,削取心,得三斤,擣篩,葱白花四十斤,熟擣,絞取汁,和桂屑,內生竹筒中,蓋實,密口,懸蒸黍米五斗,熟即化為水。又內雲母粉一斤,一日復化為水。日服一橡斗,日三服,二十日貌如童子。
又方:葱涕和桂屑,漬之三日,絞去滓,以和雲母粉,內於薄竹筒中,密#14固口,內醇苦酒中,二十日成水。服之一橡斗,日三服,壽數無極。
又方:葱涕三升、桂屑二斤、雲母屑五斤,合擣,和內生竹筒中,埋陰地,入土三尺,百二十日盡化為水。服一橡斗,日三服,服之長生。
又方:葱涕五升、桂屑半斤,合和,銅器蒸之,又內雲母一斤溲,埋地中與地平,密蓋三日,盡為水。服一勺,日三服,長生不老。
又方:雲母粉一斤、白蜜三升,內銅器中,漆固口,埋北垣下,三十日出之,器中已化成漿水。飲之多少自在,服二十日身生光,三十日風濕不傷,百日成童子。
又方:雲母五色具者,細擘,於硝石湯煮沸,即投寒水中,如是九度止。乃以日乾之,盛鐵器中,燒之與火同色,即出,注白蜜中攪之,相得如糜,乃以絹絞去滓,取汁,寒凝如膏。先食,服如彈丸,日三服,神仙長生。
老君餌雲母方凡六方
雲母粉一斤、硝石白者一斤,擣篩,白蜜三升,都合,攪如粥,內生竹筒中,漆固口,埋北墻下,三十日出之,盛銅器中,稍稍似水若酒中。服二十日身生光,三十日露不著身,五十日入山辟虎狼、水火不能害,百日出窈入冥,縱橫反覆,便成仙人。
又方:雲母粉一斤,蝦蟆脂如彈丸,白硝石、寒水石各如彈丸,春內竹筒中,牢密封口,埋濕地,深四尺。九日出,以涂手,執火不熱;如熱,更埋七日乃成。可服之。服藥一升,日再服,百病除,身面潤澤,二百日與天通達。
消玉石法:取美玉一斤,細末之,內雲母水中,十日乃消,可服半斤。諸石屑內中皆消,不但是玉。此方祕妙,勿傳。
又方:雲母粉二斤、硝石一斤,合擣如泥,內甖中,漆固口,濕地埋深三尺,亦可懸井中,去水三尺,十日化為水。服一橡斗,日三服,稍加之,却老還少,身形光澤。
又方:雲母粉一斤,薄削生竹筒盛之,樸硝二兩,置上。密封其口,內蠶屎中,七日化為水。出凝,蒸之,填以黃土,三夜或至四五日入消。更以黃帛三重密固,置陰花池中,七日又為水。出曝屋上三日,下內五六丈井,勿至底,十日成餌潤澤,名雲液。服一刀圭,日三服,洞視千里,百日長生。
又方:雲母粉、天門冬屑、茯苓屑各三斤,合治白蜜,丸如梧子大,服三七丸,稍增至三十丸。十日後,日再服,二十日後,日一服。欲服雲母,先須作此法服,然後可單服餌。凡服雲母,禁房室,履淹穢,及食五辛血腥之炁。
仙人鍊食雲母方
此方所以不依古方,是東海女子賣鹽與蒙山隱居,遂求隱居得之。方云:凡服雲母粉,須煮一碗粳米粥,稀稠得所。著一匙雲母粉,熟攪和,服之。《仙經》云:此藥多能,述之難盡。凡欲合藥,先須祭竈。辦以種種香華、五果、酒漿、酥蜜油等,大須潔净。藥成之後,百無所忌。凡合藥必須擇神臨日。案經,用除、成、收、開、建、滿日#15,神必來臨,藥何不有神驗?不得用執、破、閉之日,合藥不好,服無驗不效。又欲得春夏合佳,或初秋七月亦得,八月半已後不得,承玲,雖成不佳。又不用近火,亦不用湯漬,藥大忌。其藥欲得,瓷器盛服之佳。又云:欲玉碗鎚研藥益人,漬雲滋最佳。已前並神仙祕法,傳者勿傳非人,藏之金匱。臣法臧言:臣少長寒微,早嬰疾療,遂投山谷,尋訪良醫,因之服餌,綿歷年載,云云。
真人常服雲母方
擣葱白莖汁二升,桂心半斤,以葱汁和雲母一斤、蜜半斤,總內生竹筒中,蒸一石米飯中,藥成為丸,服三十丸,日再服之,獲神仙雲母上藥為君。主治萬病,略之#16如前。唯禁血、葫荽、生鯉、魚膾,迎三送七,已後任食。
凡服雲母粉,老人服之三七日,骨髓填滿,舌聲清亮,丈夫彌健,是藥之驗也;少年服之,二七日有驗。已前雖明服法,未明冷熱。大便祕澀,和飲服之,如冷,大便滑,和酒服之,良。
劉鍊師服雲母方
採得雲母,禮先以木槌側打,令葉葉開,去沙石,訖。以布袋盛瓮中,取東流水浸之,每五日一易水。浸二十日已來,便漉出,於大木盆中淘洗,以净為度。然即卻入布袋盛之,內釜中,依前法煮一二十日,候水减即添之,每五日一易釜中舊水。第一度易水即除却,第二度易水即須澄。取雲母粉,卻入袋中,煮,但候釜中雲母捻如麵即止。還入木盆中淘洗曝乾,以木杵臼擣為粉。其擣時須紙帳中,勿令風塵入擣。了即依前法,入絹袋,擺入瓮盛。欲煮雲母時,先須煮五茄、地榆,取濃汁,以大瓮盛之,用此水旋旋添入釜中,依前法煮之。如無消石亦得,校難爛。每斤五茄,即取二斤地榆,觸類而長。凡擇雲母,須去黑硬及瑕翳者,但向日看光明透徹,青白者為上。
化雲母為水法凡三方
取葱涕,如無涕,取葱熟研代之。挼取桂心擣為末,消石研之,以二味拌雲母粉,埋向墻陰地,一月日並化為水。李夫人云:但取葱汁,和蜜,拌雲母,化為水,尤勝硝石。云:硝石損骨。如上二法,皆應以青皮竹筒中盛之,密固其口也。
又方:雲母粉二斤、硝石一斤,合擣如泥,內甖中,漆固口,埋地探三尺,二七日外,取,懸井中,七日化為水。
又方:雲母一斤,白蜜三斤,合和於銅器中,微火煮之令沸,以一器覆上,漆固之,埋北壁下,入地三尺,四十日化為水,名曰雲母漿。服法:粳米飲下。
李大夫化雲母粉法
取雲母側敲,重重劈開為葉,便入銅器中,煮十數沸,令暖炁徹。即以滋布縫作夾袋,以前件雲母入袋中盛之。又於盆中瀉暖水相和,熟挼,若得白汁,旋旋傾入別盆中。又用暖水和挼之,候得濃汁,即瀉入別盆中。以雲母汁盡為度。即取諸盆中,合入一盆,又重入裌布袋中重挼過,還依前法瀉入通油盆中,以雲母汁盡為度。又取前件雲母,重入裌絹袋中過,依前法授之,候雲母汁盡為度。如此兩遍,入裌絹袋中挼盡汁過,其粉始精細。都向裌絹袋盛之,懸於空處,瀝水盡,即以瓷鉢收之。
道者鍊雲母法白雲明徹者為上
雲母不得用鐵器修,砂盆中煮鍊為上。雲母一斤,白礬四兩,以研碎,百沸湯化為漿。初但礬汁拌雲母,袋盛,蒸七日後,更入礬汁,漬之,一月日並為粉,訖。以三重絹囊濾之,水飛,澄停為粉,訖。即以黃溪砂中蒸之七日,亦以礬漿拌之。
成粉雲母一斤,用白蜜二升鍊蜜澄濾,訖。入竹筒,以漆固口,埋入地三尺,一月化為漿。如未成漿,濁在,更埋半月日時,寒即一月,成也。服法:每日空腹,以井花水二合,調雲母漿一合服,飲少酒無妨,忌羊血。
煮雲母法凡二方
雲母五十斤,硝石半斤,取雲母側打,擘成葉訖,便入粗布袋中,於清水中擺洗,去穢令盡。然始入釜中,和硝石煮六七日,當爛成粉。
又取五茄皮及葱涕煮雲母,但得一復時,便爛成粉。其成粉雲母即入絹袋中,洗過尤妙。
真人服水雲母法凡三方
葱莖取汁,桂一斤治下篩,雲母一斤粉之,合盛#17竹筒中,蒸之一石米,頃减火使凝,令乾。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顏如玉,服百日入水不溺,入火不燒。雲母有五種色,今時人多不能別。法當向日看其色,詳瞻視之,乃可用耳,正陰視之不見,其雜色並見。如多青者,名雲英,春宜服之;五色並見。如多白者,名雲液,宜秋服之;五色並見。多黑者,名雲母,宜冬服之;但有異色多者,名雲沙,宜季月服之;其色晶晶純白多者,名磷石,宜四時服之;色如黃而堅者,名雲精,春秋冬夏常服餌之。
五雲母之法,或以桂、葱、玉和之為水;或於鐵器中以玄水漬之為水;或以硝石合內竹筒中,埋之為水;或以蜜酪為水;或以秋露漬之百日,以韋囊盛之為粉;或以無心草汁合餌。服之一年則病愈;三年,老翁化為童子;五年,役使鬼神,入火不燒,入水不溺,枳棘不傷,與仙人相見。又他物埋之則腐,火之則焦,雲母內火中,至時不然,埋之不腐,故能令人長生。
又云:服之十年,雲母炁常覆之,純黑起者,不可服,令人淋、發瘡。唯當以餌之,皆當以茅屋雨水,東流水,若露水漬之,百日沙汰去土石,乃可用耳。
又方:擣葱莖絞取汁二升,桂一斤擣下篩,雲母一斤粉之,三物都合,成竹筒中蒸之,炊一石米頃,一日化為水。出凝之,曝乾治,服一方寸匕,五十日作童子,百日入水不溺,履冰不寒。
神仙服雲母方
取雲母五色具者十斤,細擘去黑者,取精光明净者。八月露時,以露粉成,務令細熟,向日看無芒,乃可用也。取成粉二升,內生竹筒中,密塞其口,甑中蒸之,又以白沙覆上。蒸之一日一夜,去沙,更裝一斛黍米,復蒸一日一夜。去黍米,覆裝稻米,復蒸一日一夜,乃出雲母,內銅器中,加雲母一升合和之,浮於鑊湯上,煎之半日,雲母消盡,令可丸,丸如小豆大。以星宿出時服三丸,日三服,至十五日後體輕;雞鳴時服三丸,復十五日後,增四丸,日三服,十五日後體輕,目明;五十日後腸化為筋;七十日三蟲伏尸盡下;八十日身光潤;九十日入水不溺,入火不燒;百日後皮膚更生;二百日更易筋骨毛髮;三百日後行如飛龍,走過奔馬;一歲仙道成矣。二十至四十,服三百日得仙;五十至七十,服之三百六十汨得仙;八十已上,服之四百日得神仙矣。雲母者,五石之精,天之精氣,日月之光,神仙之藥,非賢勿傳。
真人食雲母方凡四方
雲母五斤、松脂十二斤、茯苓十斤、附子四十五枚、蜜□十斤,凡五物#18合擣三萬杵,細末,曝乾,作三斗淳苦酒,內中封令清,使得一斗五升。不津器盛著,眾手攪令相和,埋著地中,滿千日乃出,藥自成無疑。藥成時,其香三里聞之。服之一斤,身中三蟲伏尸盡下,百病皆除;服之五斤,身中空虛,顏色甚好十五時;服之六斤,身飛行,手摩日月;服之七斤,無所不能,出沒自在,在處隨形入道,教化群生,密過人間,諸有厄難者,皆能救脫之。領立諸仙,興顯大法,隨所教化。此藥神祕,非賢勿傳。
又方:葱涕和桂屑漬三月,絞去滓,取水和粉,內竹筒中。筒須削却皮令薄,密內浮醯中為釀酒瓮,二十日成水。服之當神,不復衰老矣。
又:雲母粉一斗,大麥二升,合煮熟,去滓。服其汁,身即生光,長年不老。
又方:桂一十斤,削取肉,以得三斤,欓篩。葱白四十斤熟擣,布絞取汁。桂屑內竹筒中,覆蓋上,密封口,懸蒸五斗黍米下,熟為水。內雲母粉一斤,一日復化為水。日服一盞,四十日,狀貌如童子。
雲漿法凡二方
雲母粉一斤,硝石四兩、朴硝二兩、白蜜五升,右蜜煎令相得,和雲母粉如煎餅麵,以竹筒盛之,用蓋蓋之,以泥四邊,勿令炁洩,埋地中一二尺許,一百五十日熟。服之,光澤肌膚,顏如童子。
又方:雲母粉一大斤,澤瀉四兩,蜜五升煎去二升,取三升,朴硝四兩,硝石四兩,桂心三兩,右件雲母粉等,和如煎餅面,以竹筒盛之。其竹筒去青皮,漆,固濟其口。待漆乾,即埋於井北,去井三尺五寸,深七八尺,用手下土實之。埋一百五十日乃出。其色凝碧,洞徹清明,可服之,百病立愈,久即長生。
赤松子見授雲實母神散方
吾見上仙真人學道,遊山下,戲大海之濱,見一丈夫沐浴,光白鮮明異常,而問之,云:吾服神散,而得身光白鮮,如是也。因見遺方,云:日取雲母粉,清旦,以井華水服之方寸匕,即身生光澤。
蒸雲母法
法須東南作竈,釜上燒桑柴,蒸之九日九夜。凡煮雲母一斗,用鹽花二升和之。
終南衛叔卿栢桂下玉匱中素書服雲母粉方
右以雲粉一斤、白蜜一升,合於銅器中,重湯上煎令可丸,丸如麻子。以明星出時服三丸,雞鳴服七丸,三十日身輕目明,五兩腹堅,七兩三蟲下,八兩皮膚光澤,九十日入水不濡、入火不灼,百日易骨,二百日走及奔馬,一年飛行自在,便可昇仙。
雲母長生斷穀丸方
雲粉三斤、白蜜二升,銅器盛,湯上煎,以淡竹瀝三升漸添令盡,用篦左右攪之,勿令停手,以竹瀝盡為度。合時,須護净,勿令雞犬婦人見。服時先喫一頓好飲食,任意食之,盡飽。明旦,空腹,即取藥一丸如雞子大,向生炁方服。渴任飲,食淡麵餅、枸杞、蔓菁、苜蓿、龍葵等。服兩劑,萬病出,齒落勿怪,不經月必更生平復。凡欲食面時,皆著三兩匙雲粉,相和作食,不覺有別異。
雲漿法
雲母粉一斤,白蜜三斤,右和合銅器中,火上令沸。停冷,以內新瓷器中密封,以板覆上,乃埋北壁下,入地三尺,四十日化為水,名雲漿。先齋戒三十日,以王相日平旦,取井花水一升、雲漿一合,和飲之,日三服,身出光澤,臨雲不著,降玉女,感神仙。
服雲母畏忌法
芹菜、葫荽、猪肉、鱔魚、大麻子、名?魚、諸陳臭等味,不畏觸藥,但恐損粉力。黃衣米醋亦不可喫,制粉力難行#19,糠醋稍通喫。若但擬求治病補益,延年增壽,亦不假須斷葷茹血肉。若修仙道,須特慎之為佳。
韓藏法師療病法
療人五勞七傷、,虛損發汗出,以粉粉身,手摩之,雲粉入肉不見乃止。加食即汗出,並是虛也,數數粉摩之。欲除肌膚中風,能多涂身,令人骨膩。療人疳濕癬瘡,以粉和梗米粥,服之,差即止?療人金瘡,以少許內瘡中,粉和梗米粥,兩服當差,如差,永除痕跡。下部病五十年不差者,日服粉二度,二十服永差。十餘日斷五辛、葫荽、猪肉、生冷。
療時行疫毒、壯熱頭痛、心腹脹滿及患黃,以粉三兩和粥半碗,稀稠得所,冷暖如人體,日三度,服之立斷。
療金石發動、頭痛身體壯熱,以粉一匕,和冷水二合服之,日三度即止。療患偏風、半身不遂、口喎面捩、精神悶亂。每日以兩七和飲服之,以差為度。兼以粉摩身,極佳也。
療七種風氣冷熱炁、心腹脹滿、連胸徹背、痛無常處、胸中逆氣,以粉一匕和酒三合及粥等,日三服,以差為度,神驗。
療骨蒸虛熱,唇口乾燥、四肢羸瘦、不能飲食,依前方服粉,不過三斤,悉皆除愈#20。
療十二種心痛飛尸,但依前服之,亦愈。
療白痢多年不差者,用三匕粉和粳米粥服之,二匕立效,忌血食。治帶下不止,服諸藥不差者,以粉內下部,兼依前法服,立愈,驗。
療刺風如行針刺,如前服,並以粉摩身,特忌房室、五辛等。
療蟲毒下血不止,及三蟲痔漏,如前服,驗。
療腹中冷,食不消,將粉摩身,并以方寸匕,好酒冷合和服,無不差。
療冷及痃癖、癥瘕者,但准前,以清酒服之,不過三斤,永除。曾有人被蛇咬踝上,通身腫,苦痛甚,不得屈伸,即以針刺歇其毒炁,以粉和酒,服三兩匕,兼將粉少許涂所咬處,少許時毒汁出,即當消歇。比見有人因醉亂,以刀刺著三處,皆深,腹漏,諸藥不能救。遂將凝粉三匕為兩服,服之,凝血內散,經一食久,即下部血出并鮮血片,便無痛苦,渙如冰釋,因知破血有驗。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五
#1 齊: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在』。雲山:按《別錄》作『廬山』。
#2 向日視之:此下一百三十六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向日視,乃別之』。
#3 在: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 《本草經》云:此起至『各有名』凡四十三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色:原誤作『多』,據叢刊本、四庫本改。白: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純白』。
#6 佳: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注文:『李夫人曰:硝石損骨』二句。
#7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 一斤:原本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9 然:叢刊本、四庫本作『方』。
#10 上:原誤作『土』,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 二斤:叢刊本、四庫本作『三斤』。
#12 葱涕:即葱汁。如叢刊本、四庫本無。
#13 神仙度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光澤肌膚,顏如嬰童』。
#14 密:原誤作『蜜』,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5 除、成、收、開、建、滿日:四庫本作『成、除、收、開、建、滿日』。《歷書》:『歷家以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凡十二日周而復始,觀所值以定吉凶。』
#16 略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大略』。
#17 盛:原誤作『成』,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8 凡五物:此起十八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9 力難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0 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六
方藥
靈寶還魂丹方并序
夫人生稟於五行,拘於五常,則為五味之所賊,八風之所攻,爰自飲乳至於耄年,莫不因風而喪命。或多食而過飽,或失食而甚飢,或飲啜太多,或乾渴乏水,或食鹹苦,或啜酸辛,或畏熱當風,或惡寒親火,或庭前看月,或樹下乘凉,或刺損肌膚,或撲傷肢體,或時餐燥藥,或多啜冷漿,或久絕屏幃,或日多施泄。自此風趨百竅,毒聚一支,遂使手足不隨,言詞蹇澀。或痛貫骨體,或痺襲皮膚,或癢甚蟲螟,或頑如鐵石,或多痰唾,健忘好嗔,血脉不通,肉色乾瘦,或久安牀枕,起坐須臾,語澀面虛,雖活如死,或總無疾苦,卒暴而亡。男即氣引於風,女即風隨其血,未有不因風而喪命者也。世人不能治其風,但以藥攻其內,安有風在五臟六腑之中,四肢百脉之間,而湯飲之類,曷能去乎?假令相疾,而醫用藥乖誤,雖《難經》、《素問》三世十全,欲去沉綿,其可得也?
余久居太白,抱疾數年,萬藥皆施,略不能效。後有一翁遺余此藥,服都五粒,疾乃全除。稽顙叩天,求其藥法,然#1肯傳授,誓不輕泄。余故錄於石,置諸靈室。後人得之者,宜敬之!無或輕慢,自貽殃咎。但依法修鍊,何慮不神。
夫炙藥制燒藥,燒藥制煮藥,煮藥制生藥,生藥使煮藥,煮藥使燒藥,燒藥使炙藥,遞互相制,遞互相使,君臣俱具,父子固全,遂得陰陽,各有其緒。陽藥制陰,以引其陰;陰藥制陽,而引其陽。此藥雖不能致神仙,得之者,但服一豆許,則壽限之內,永無疾矣!如己患風疾及撲傷肢節,十年五年運動不得者,但依法服之,一粒便效,重者不過十粒。有人卒亡者,但心頭未冷,取藥一粒以醋調,一粒摩臍中一千餘下,當從臍四面漸煖,待眼開後,熱醋下一粒,入口即活。但是風疾,不拘年月深遠,神驗不可具載其功力。每丸如芥子大,日曝乾,收之。凡疾人不問年月遠近,先次以紅雪或通中散荼下半丸,如或風澀甚者即一丸,良久,以熱茶投之,令患疾人瀉三兩行,依法潑薑豆湯下一粒,當以他人熱手更互摩之患處,良久熱徹,即當覺肉內有物如火走至痛處,所苦當時已失矣!一二百日及一年內風疾下牀不得者,服一粒後,當時可行步,一如不患人。至重者,每瀉後,服藥一粒後,歇三五日間,依前服紅雪,先瀉後服丹藥。但每日服不過一二粒,平復如本。打撲損多年者,天陰即疼痛動不得者,尤驗。只可一兩粒。服此藥多者,疾愈後,藥力當伏腳心下,男左女右,但有所苦,發心念藥,隨意則至。此藥神驗,功效非智能測。其法:
光明砂一兩一分,陽起石、磁毛石、紫石英、自然銅、長理石、石亭脂、雄黃,已上七味,各三大兩#2。
金薄#3二十四片,光明砂研如麵#4,以蕎麥灰汁煮三日,淘取秤;雄黃研如麵,醋煮三日,淘取秤;石亭脂研如麵,酒煮三日,淘取秤之。
已上五味#5,各四大分,研如麵,生用。
遠志 巴戟天 玄參 烏蛇 仙靈皮
已上五味,各五大分。
木香 肉豆蔻 鹿茸如乾柿者 肉桂
已上四味,各六大分。
延胡索 木胡 桐律
已上三味,各三分。
石硫黃 雄黃 朱砂 自然銅
已上四味,同一瓶子,入金薄覆藉,不固口,以火炙。三日,火常去瓶子三寸,不得甚熱。
陽起石 磁毛石 紫石英 長理石
已上四味,同一瓶子內,以金薄覆灰,埋瓶子一半歇口,燒三日。第一日火去瓶子二寸,第二日火去瓶子一寸,第三日火近瓶子,至夜鍛通赤,無火毒。
又鐘乳十兩,以玉槌研七日,如面即住,用熟夾絹袋貯,系定頭邊,懸於鍋中,煮以水二斗,煎取一斗#6,內减鐘乳水三合,研生犀角一千下,將此水別收貯,候入皂莢仁時同研用。又將其餘鐘乳水煎遠志等五味,仍加蔓菁子五大分,拍碎同煎,令水至七升,去滓,取此藥水,又煎青木香等四味,至四升,去滓、又取藥汁煎半夏。只以湯洗十度,拍破。當歸細剉,二味各一大兩,煎至三升,去滓,澄净。
又地黃汁一升、無灰酒一升、童子小便一升,此三味與藥汁三升,都計六升,於净器中,文武火養成煎候至一升,即下諸般金石藥,攪勿住手,待如稀粥、即去火,下雄黃#7等五味生藥末,熟攪令極勻,即下皂莢仁炒其子,打取仁,杵為末,秤取六大分,龍腦二分於盆內研如麵,入藥中。並所研犀角汁,同入於乳鉢中,令壯士研三千下,候可丸,丸如芥子大,不得太大。此藥功效,造化無殊。又此藥就後,分為三大分,如品字,取一口,即一分也。
又加鍊了芒消一大兩,名為破棺丹,芒消即上好蜀消,有鋒鋩者即得#8也。於銚子內火上鍊令汁盡,取為末,入於藥中。或有暴亡,不問疾狀,但肢體未變者,可破棺打齒,熱醋調下一粒,過得咽喉即活,十救八九。其丸如菉荳大,餘砂並依歌訣。
還魂丹歌
硫、雄、砂隔銅居上,磁、起、長排紫作頭。金上下三中各二,第一句說石藥四味,依此次第入瓶子。第二句說四味,亦依前次第入瓶子。第三句說金薄上下各三片,中間兩片隔石藥,此燒銅炙滿三休,一瓶燒,一瓶炙,依藥法,三日止,乳烹四五俱歸一。乳即鍾乳,烹即煎也,四五二十也,乃二斗水煎至一斗也,是歸一斗也,取一仍須十一修,即此一斗鍾乳水煎草藥十一味,云十一修也,煎到三時還要出即煎至三升也,地和童酉一時勾地黃、酒、童子小便三物是也,去火石歸安靜室是去火入石藥。待如肌肉五生稠肌肉,和入體也。五生,即生牛黃#9五味用也,別盛三合鍾間水,外邊千下轉犀牛此即鍾乳水磨犀也。
修金碧丹砂變金粟子方#10
治一切風,延齡駐顏,治萬病,兼化寶。#11
先作泥毬子,泥用黃丹、白土、瓦末、鹽、醋溲。用蠟為胎,不得令有微鄛。陰乾,傍邊安孔,去蠟更燒過。即取好光明砂研搗為末,以紙卷灌入了。用一大蚯蚓和毬子泥,擣泥令爛,却#12固濟孔子,待乾。更打一鐵鐶子,安於鐵鼎子中,安置鎔鉛汁入鼎中,其上可二寸己來。即以糠火養,長令鉛軟為候。如此一百二十日加火,取出,更於地上以火鍛過,候冷出之。其藥如青紫螺子,揀取#13黑末不中用者,分藥一半#14,以青竹筒貯,用牛乳蒸五遍,三度換乳,乳皮堪療黔黯。取出,入地坑子中三宿,細研,以粟米飯為丸,丸如粟米大。年四十,日一丸;年五十,日二丸;年六十,日三丸。其力更別,不得多服。治一切風,延齡駐顏,治炁益顏色。餘者細末於甘鍋中#15,用好黃礬一兩,以砂末上下布蓋,固濟頭,乾了,灰火中養四十九日,以大火鍛,候冷開,皆成金粟子。取鼠尾一寫,鍮三兩,用半分真庚,先於甘鍋內熔引鍮,乃下三四粒子粟,便化為真西方也。
將此去鼎中盛毬子一切臨時取毬子大小其毬孔頭向上安在鉛鼎之中
修羽化河車法
光明砂四兩,揀取如皂莢子大者,爪州黃礬半兩,已上取三年米醋拌,細勻如泥,將用一一裹其朱砂,待乾;別取上色西方半兩打作薄,剪作小片子,更裹砂子;然後取武都上色雄黃一兩,曾青一兩,細研,以左味煎,以膠調,將雄、青末,捏成小餅子,將裹前砂,待乾;搗鹽醋為膠泥,更裹一重;總了,直待乾。用真鉛為櫃鉛則別有法。更燒三遍出,寒之,乃擣篩如法。取鉛銀六兩,打作合子,其合子須相度。處口拒,深下二寸四分,探廣上一寸二分,即取真鉛鋪於合底,可二分,即排砂如蓮子樣,更以真鉛蓋,更鋪砂,重重取盡了,即以真鉛蓋,却取滿合,却先打銀束子束定,六一泥固濟,待乾。取五斤鹽,用消石鍊過兩度了,細擣篩。取鐵鼎可容得前合稍寬者,實其鹽,擣作陷合處,是為外櫃。以靈鎮持了蓋,却鐵筋貫定,固濟待乾,掘一地鑪,深一尺六寸,闊一尺四寸,以馬通火,糠火燒四十九日。開鼎,以鐵筋撥鹽櫃看銀合櫃變為金色,即去火取出。如未,更燒七日取。待冷開合,剝下黃礬及雄、青,留著。取一粒細研,水銀二兩於鐺中微火,取藥半豆大糝上,便乾,鍛成寶,且惜莫用。
別取光明砂十二兩研碎,和前伏火砂同研,依前用米醋煎,溲成團。取前內櫃細擣篩,築為櫃。即取前剝下者雄、青細研,鋪底了,安砂團,更以蓋子上了,便著櫃,未填滿,依前來固濟。待乾,入鼎,別泥鑪,著草灰半斤,火養#16一百二十日,以大火鍛,出鑪取藥,如前,當成上色西方也。此名第二轉紫金河車。
若要服食,出毒,入寒泉一月日,卻以乳蒸,用楮汁丸,丸如粟米大,延齡,治萬病,每日服只可一丸,若志心盡一兩,壽年五甲子,神祕。不得偶然輕泄,傳非道之人,受其殃考。
神室河車方#17
別取光明砂一斤細研,以左味拌。取一瓷鼎子可貯得藥者,將拌砂築成櫃,將伏了砂細,研,醋調泥櫃內。干了,著汞八兩,以二兩火#18入鑪,養一百二十日成紫金。即將投名山,不宜用,告上玄,書名仙籍也。其神室收取,要用時,坐於灰中,著汞六兩,用二兩火養一復時,成真上色西方也心《參同契外丹》亦云:龍虎之訣,即金華黃芽之品祕。
九轉鍊鉛法#19
取鉛十斤,汞一斤,以器,微火熔之,用鐵匙掠取其黑皮,直令盡。每一遍傾在地上,復器中熔之。凡如此九遍訖,即下汞,即用猛火熬作青砂色,如不散,即糠醋灑之,即變為青砂矣。更於一鐵器中盛醋,傾砂醋中訖,用鐵匙研令熟。又醋烹,添取鉛黃於瓦上令干。取黃牛糞汁,并小大麥麵亦得,和所熬青砂,作團如雞子大,或作餅,日曝干,一本云:陰干。於燎鑪火上鞴袋吹取鉛精,名鉛丹,其性濡,更著器熬,令至熟,其色盡赤,又出,醋中研,令熟至澄,著瓦上使乾,於器中熬令熟紫色。又別以一器,取好酒一升,下赤鹽二兩,和投器中,相得,即取紫色丹,一時寫著酒中,待冷出之,此即名九還鉛。丸為丹,名曰九轉紫鉛丹也。
金丹法#20
硫黃一斤通明者,細研如粉 山池石鹽二兩亦細研如面 伏火北亭汁三兩
右三味藥,並同相和令勻,便取鐵合,用米醋研上好香墨,濃涂鐵合內三遍,候干。便入此三味藥於合內,以文火逼合令熱,候藥化為汁,出盡北亭陰炁,住火。候凝冷,便用硝石四兩細研如粉,入於合足內,實按了,以粘紙封定合足。候干,方入於鼎內,用法泥固濟。其法泥用雁門代赭如雞冠色,左顧牡蠣、赤石脂等三味,各細擣如粉,入伏火北亭汁勻和,入臼內杵一千以來,方用。固濟相合,並足周迴,唯務緊密為妙。合鼎上用鐵關關定,切在緊密。候陰乾,便取鉛三斤於銚子內,鉛化作汁,用小鐵杓子抄於合足四面,候勻遍。又更消熔,熔鉛汁,漸漸灌於鼎內,直至鼎滿合上二寸以來。便選成合日,夜半子時起火,初六兩,日加一兩,至六十日滿足後。藥鼎冷定,用小鐵鑿子鑿去黑鉛,開合取藥,真如金色,便入於乳鉢內,研細如粉。
伏火北亭法#21
北亭砂三兩明白者,以黃蠟一分半熔作汁,拌北亭令勻,作一團子,以紙裹,炒風化石灰一斗。用一磁罐,先將一半風化灰入於罐內實築,內剜一坑子,放北亭於內,上又將一半風化灰蓋,准前實築。初用火三斤以來,漸漸加火至五、七斤,三復時足,乃起一弄十斤火鍛,令通赤。火盡,候冷取出,用生絹袋子盛。又掘一地坑子,可受五、七升,滿添水,候泣盡水,安一細磁碗於坑子內,上橫一杖子,懸釣北亭袋子於碗,上,更用一盆子合蓋,周回用濕土壅盆子,勿透氣。三復時並化為水,取此水,拌調前件二味藥。
化庚粉法#22
上好庚一十兩,汞五十兩,貯於一罐內,常用火煖,將庚燒令赤,投於汞內,柳篦攪,化盡為度。用鹽花三斤,與金泥同研,唯細。便入一大鐺內勻平,上用勘盆子蓋鐺,以泥固濟,周迴令密,慢火鍛之,却令汞飛上,以汞盡為度。次用煎湯沃鹽花,候鹽味盡為度。其庚粉於盤內,日曝乾後,細研入在藥內;雄黃八兩,如雞冠色者,研如粉;雌黃八兩,通明葉子者,研如粉;戎鹽四兩,研如粉;金粉十兩。右五味藥並細研如粉,別換鼎合#23。一依前法,用米醋濃研,香墨勻塗合內,還用文火逼合,令藥作汁。一依前法,用硝石四兩細研如粉,安在合足內,實按,以緬粘紙封定合足,便固濟合蓋,入於鼎內,准前法泥固濟合足,合上用鐵關關定後,陰乾。一依前法,先取鉛三斤,於銚子內鎔作汁,以杓子抄在合足四面,相次更鎔鉛汁,漸漸灌滿鼎內,至合子上二寸以來。一依前法,選成合日,夜半子時起火。火候准前,初起六兩,日加一兩,至六十日滿足。候鼎合冷定,用鐵鑿鑿去黑鉛,取合,其藥當作紫金色。每一分於乳鉢內細研,可制汞一斤,立成紫磨黃金。此非人世所有,是神仙祕授,若於助道,須知足乎!
伏藥成制汞為庚法#24
汞一斤,藥一分j 於新鐵銚子內,藥置汞上,用茶碗子蓋,固濟。如法,安銚子於火上,專聽裏面滴滴聲,即將銚子於水內淬底。如此十數度,其汞已伏。研砂如黑鉛砂子,別入甘鍋銷韛,當為紫磨金。其於變化,不可具載。
四壁櫃朱砂法
《四壁櫃朱砂》,其法能除風冷,溫暖骨體,悅澤顏色,久服無疾,延年益壽。
針砂一斤 硫黃四兩 朱砂三兩 白礬四兩 鹽一兩
右以濃醋一斗五升,煮針砂、硫黃二味,令乾,以火鍛之,待鬼焰出盡後,放冷,研。別入硫黃一兩,又用醋一斗五升更煮。候干,依前鍛之,鬼焰盡即止。放冷,以水淘取紫汁,去其針砂,澄紫汁極清,去其水,盡陰乾。即入白礬、鹽同研,內瓷瓶中,四面下火鍛之,侯瓶內沸定即止。待冷,出之,細研,以醋拌為櫃,先用藥一半入鉛桶中,築實,即以金薄兩重,朱砂入櫃上,又以餘櫃蓋之,築實,以四兩火養三七日,即換入銅桶中,密固濟,用六兩火養,三七日足,即用十斤火鍛之,任火自銷。寒鑪出藥,朱砂已伏。於潤濕地薄操,盆合一復時,出火毒了,細研,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日空腹,以溫水下五丸。以鉛作桶,可重二斤,以銅作桶,可重三斤忌羊血。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六
#1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方』。下同。
#2 三大兩:叢刊本、四庫本均置於各藥下。
#3 金薄: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金箔』。下同。
#4 『光明砂研如面』九句:所言三藥研煮法,叢刊本、四庫本均分別置於各藥下。
#5 五味:按四庫本當作『九味』。
#6 取:原本作『减』,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 雄黃:原本作『牛黃』,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 即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是』。
#9 牛黃:疑為『硫黃』之誤。
#10 修金碧丹砂變金粟子方: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重見於卷六十八,本卷則題作『修金碧丹砂方』,兩卷所錄略有出入。
#11 治一切風:延齡駐顏,治萬病,兼化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 却: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去』。
#14 分藥一半:此起至『益顏色』凡八十六字,叢刊本、四庫本卷六十八中均無,而本卷有。
#15 餘者細末於鍋中:此起至段末凡八十一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但見於卷六十八。
#16 火:叢刊本、四庫本置於上句『草灰』下。
#17 神室河車方:本章叢刊本、四庫本在卷六十八。
#18 二兩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火二兩』。
#19 九轉鍊鉛法:本章叢刊本、四庫本在卷六十八。
#20 金丹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在卷六十八。
#21 伏火北亭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在卷六十八。
#22 化庚粉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在卷六十八。
#23 合: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注文日:『合即鐵合』。
#24 伏藥成制汞為庚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見於卷六十八。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七
方藥
大洞西華玉堂仙母金丹法
右用凝白蜜三斗,真丹精明有白華者三斤,精雲母屑二斤,凡三物攪令和合,著銅器中,蓋器上#1,以器著大鑊湯中,令浮銅器,桑木薪微火煎鑊,令蜜及藥皆乾於銅器中,出器,凉之三日。又曝燥,擣為散。還內銅器中,又密蓋器口,以器著竈上甑中,好桑薪蒸之三十日,當以白日竟日火蒸之,夜不火蒸也。日數足出丹,作高格爆燥之,又擣三萬杵,細篩為散。又內銅器中,蓋器上,如初時法,著大鑊湯中,浮煮銅器三日三夜訖。都畢,名曰仙母金丹,一名西王母停年止白飛丹也。凉之三日,爆燥,更擣三萬杵,篩細為散,以凝白蜜,丸如小豆大。平日一服二十丸,日常服之者,長生不死,面有少容如女子。若讀《大洞真經》而服此丹者,萬遍既畢,立乘雲昇天,不得復住止世間,觀戲於風塵中也。其不誦《大洞經》者,而服此丹,便得長遊於世上矣。服此丹無所禁食,食飲之宜任意耳。常在人間周旋,俗中人不覺也。所謂真仙混合,隱化八方矣。先齋三十九日,以七月七日日中時,合此丹也。
鎮魂固魄飛騰七十四方靈丸
雲母四兩 雄黃四兩 真瑰四兩 硝石四兩 玄參四兩 槐子中仁四兩 龍骨五兩 猪零四兩 青丘霜四兩 虎杖花四兩陰乾 雞舌香二兩 青木香二兩 沉香二兩 薰陸香四兩 詹糖二兩 戎鹽三兩 空青八兩 丹砂八兩 石兌黛四兩 白石英二兩 太陽嬰童羽衣二兩 太陰精上素華二兩 桃華四兩
比結陰精流華一升二合當以九月建日取之盛別器中 結炁凝精素華丹一升二合當以十二月建日取之,盛別器中 神華陰精流珠一升二合當以冬節日取之盛別器中
合二十七種。已見二十六種,後入白寒,成二十七種,上二十四種,法二十四神,三種應以三元之精炁,上應九晨,結魄凝魂,五色硫黃,化形變景,無有常方,故人服之,神鎮氣安。當以三月建日合藥,五月壬日服丸。始合以次,從雲母起,各別擣三千杵,匝桃華,合二十四種,合七萬二千杵。畢,各置一拌中,未得擣藥,仍告齋三十日,訖。事令童女侍香,皆令少口,慎言、好性、善行、肉香、骨芳之人,置藥於二十四拌中,露著中庭三宿,勿令雞犬、外人見之,不使聞哭泣之聲。露畢,以次內藥著釜中,第一內雲母,次內雄黃,後內桃華,內二十四種都畢,皆當以次序相覆,令竟釜中,以#2北結陰精流華一升二合,次內結炁凝精素華丹一升二合,次內神華陰精流珠一升二合。畢以清稷□一斗二升沃藥,即以上釜蓋之,令上下、四面、四邊、內外密厚七分。故以雲母在下,其炁衝上,桃華在上,其色冠下。故有次第也。
當先作六一泥,泥土釜二枚。用東海左顧牡蠣、戎鹽、赤石脂、黃丹、滑石、蚓螻黃土六分皆等合治,擣細篩,和以百日米醋。和畢,搗令勻,以合成六一泥也。泥兩土釜內外,漸漸薄泥,日曝令燥,燥則再上,內外令厚二寸半。都畢,仍作竈南向,安?孤著竈中央,釜底令去地一尺二寸,米糠燒之九日九夕,令火去釜九寸;九日九夕進火,令近六寸;又九日九夕,令火至底三寸;合三九二十七日。畢。寒之三日,發開視藥,起飛精,仰著上釜,神藥成。若不起,更泥如初,又進火如先二十七日,寒之三日,無不成也。取三歲雄雞羽掃取之,仰著上釜,神藥則名飛丹紫筆華流精,有百變之色,玄光映煥七十四方,服之一銖,身生流光七十四色。左唾則三魂童子立見,右唾則七魄化生七形之童,衣飛羅羽裙,神輿玉輦,立到於前。盛之金柈,精凝釜底,則為玉胎瓊液之膏,和以白蜜,更合於臼中,東向擣之,令七萬杵。一銖為一丸,丸畢,密器封之,露著中庭三日三夕,畢。清朝服一丸,令三日服三丸,即能乘空步虛,出有入無。令至七日,合服七丸,即自能浮景霄霞,身生五色,五嶽神官,五萬人衛從身形。
東向服九丸,則致青霞綠軿,青龍控轡,青陽玉童九十人,青腰玉女九十人,東嶽仙官九千人,來迎兆身。
南向服八丸,則致絳霞雲軿,赤龍控轡,絳宮玉童八十人,太一赤圭玉女八十人、南嶽仙官八千人,來迎兆身。
西向服六丸,則致素霞玉輿;六龍控轡,耀靈玉童六十人,素靈玉女六十人,西嶽仙官六千人,來迎兆身。
北向服五丸,則致皂霞飛輦,玄龍控轡,太極玉童五十人、太玄玉女五十人、北嶽仙官五千人,來迎兆身。
向戊己之上服三丸,則致黃霞玉輿,十二飛龍控轡,中央黃機玉童十二人、黃素玉女十二人,中嶽仙官,一千二百人,來迎兆身。服五丸,即致五嶽仙官奉玉扎鳳章,請兆之身,上詣九官金闕之下,受署真仙之號,可謂靈丸之妙大哉乎!凡諸變化七十四種,金銀寶玉,赤樹絳實立生,水火,有妙於琅玕八景,四蘂絳生神丹之用,不能一二具處,特略其大化之微爾!
凡欲遊戲五嶽,周流八極,不拘仙官之勞,意憚典局之類,未欲昇天者,自可不須服五方之丸,但常服三丸、七丸之數,固魂鎮魄,飛騰七十四方,遨遊五嶽,壽同三光,餘可依五方之數耳!若服五方之丸,便為五嶽之司,五嶽之司,便有局任,不得適意也。
南嶽真人鄭披雲傳授五行七味丸方
《上皇保命固精丹訣》,用藥味配陰陽精氣。五行之精,君臣相佐,固精保命,養氣安神,調理五臟,補養六腑,虛敗自充,衰朽復潤,血脉壯盛,筋骨長堅,髮白重黑,胎髮却生。功效如神,錄不可盡。丹藥非道,無以延其壽,道非藥,何以養其身?道藥相扶,何慮不痊其沉痛?某自幼年好學經方,陟嶺穿崖,登雲渡谷,尋師訪道,僅二十餘年,暮齒五旬,衰劣尤甚。苦心既久,但渴至玄,遂到南嶽靈巖山,得遇志士#3,授傳某此術,盟誓丁寧,與某修合之門,服藥之法,忌雞犬穢惡腥膻葷血,莫非潔净,處精專心修制。某遂修合,依方服之,經三月已來,頓覺精神有異,五臟之內,調暢得安,氣力之間,自然強壯。又服經半劑,其效不可名狀,如年三十之人。服一劑,如十五童子。奇哉!靈藥具方如後:
硫黃二兩日之精 白龍骨二兩月之精 安息香半兩火之精 栢子仁二兩木之精 兔絲子二兩土之精 五味子二兩金之精 肉蓯蓉二兩水之精
右件七味藥,其香用胡桃人隔杵別擣,其餘並擣,羅為末和合,以魁罡日,用棗肉為丸,如小豆粒大,每日空心無灰酒下三十丸,忌雞猪魚蒜。欲修合服藥之時,須用丙寅、丙午日,或蜜日所合和以火,命人面東合之,忌孝子師僧,婦人雞犬,皆不得見。服藥日,王相方净潔房內。經半年後,若近房色,常泄穀炁,即精氣永固不泄也。神效不可具。
九真中經四鎮丸
太一神仙生五臟,填六腑、養七竅,和九關,鍊三魂,曜二童,保一身,長生萬歲。《四鎮丸方》:
太一禹餘粮四兩定六腑,填五臟 真當歸一兩以和禹餘粮,止關節百病 薰陸香一兩以和當歸,薰五臟內 人參一兩補六腑津液,助禹餘粮之勢 雞舌香一兩除胃中客熱,止痰悶
凡五種,以禹餘粮為主,四物從之。先內禹餘粮,擣一百杵,次內四物,合和為散。
丹砂四大兩攝魂魄,鎮三神,理和氣 甘草一兩以和丹砂,潤肌膚,去白髮 青木香一兩以助甘草,去三蟲伏尸 乾地黃一兩以和百髓,滿腦血 詹糖香一兩補目瞳,薰下關
凡五種,以丹砂為主,四物從之。先內砂擣一百杵,次內四物為散。
茯苓四大兩填七竅,補久虛,和靈關 白术一兩以和茯苓,潤神氣,明目瞳 乾薑一兩以輔術勢除熱痰,開三關,去寒熱 防風一兩補濕痺,除穢滓,止飢渴 雲母粉一兩澤形體,面生光,補骨血
凡五種,以茯苓為主,四物從之。先內茯苓擣一百杵,次內四物成散。
麥門冬四兩去心填神,精養靈液,固百骨 乾棗膏一兩以助麥門冬,凝#4血脉,去心穢 附子一兩炮,益腦中氣,填#5臟內冷,去痰 胡麻一兩熬,和喉舌液,填下關,泄澤三神 龍骨一兩潤六液,養窮腸,烏髮止白
凡四鎮神丸,合二十種藥,令精上者,其五物為一部,皆令成散。先取禹餘粮部,擣三千杵,次入丹砂部,搗四千杵,次內茯苓部,擣五千杵,次內麥門冬部,擣六千杵,又內白蜜四升,擣七千杵,又內白蠟十二兩,擣八千杵,更下鍊蜜令可丸。若剛硬,更下蜜令柔,復擣三萬杵,藥成。丸如雞子中黃許大,分為細丸而服之。以正月、九月、十一月上建日合之,滿日起服之。百日中籌量服五丸,當先一日不食,後日平旦乃服,服畢,然後乃#6飲食如故。千日之後,二百日中服七丸;二千日之後,三百日中服二十丸;三千日之後,四百日中服三十丸,計為率。鎮神守中,與天地相畢。此藥萬年不敗。若常服此藥,一切不同服雜藥餌之輩。若欲合此藥,先禁戒七日,永不得入房室,無令雞犬小兒婦人見。修合之時,當燒香,設一神席於東面,為太一帝君、太一君、太一上元君坐位,心常存呼咒之。服藥時,當亦心存之,以向月王。此所謂四大,以鎮四神,除百病,令人不老,遠視萬里之外,白髮却黑,齒落重生,面目悅澤,皮理生光。服之一年,宿疾皆除;二年,易息;三年,易氣;四年,易脉;五年,易體;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齒;九年,易形;十年,役使鬼神,威御虎狼,毒物不敢近。
黃帝四扇散方
大茅君以授中茅君。
松脂 澤瀉 乾薑 乾地黃 雲母 桂心 术 石上莒蒲
右八味,精治,令等分,合擣四萬杵,盛以密器,勿令女人、六畜諸污殗等見。旦以酒服三方寸匕,亦可以水服,亦可蜜丸如大豆許,二十丸至三十丸。此黃帝受風後四扇神方,却老還少之道者也#7。我昔受於高丘先生,令以相傳耳。
王母四童散方
胡麻四大兩九蒸九曝,黑肥者,去皮,熬令黃香 天門冬四兩高地肥甘者,乾之 白茯苓五兩白實者,亦當先煮,曝乾 术三兩時月採肥大者 桃仁四兩當用好者,仍須大熟桃,解核取人,熱湯浸去皮尖 乾黃精五兩高地宿根者,乾之
右六味,精治。先熬胡麻,後入諸藥,擣三萬杵,細羅為散。每日平旦以酒服三錢,暮再服,宜漸加之。亦可水服。如丸,即鍊蜜和之,更擣萬杵,丸如梧桐子大,自二十丸加至四十丸。
帝女玄霜掌上錄
一名帝女玄霜,二名瓊漿,三名玉液,四名地母乳,五名甘露漿,六名九轉陰丹,七名醍醐酥,自古神仙雖餌金丹,無不修此陰丹者。且如黑鉛屬水,其數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能生萬物,豈不因陰陽乎?夫大丹者,是陰陽龍虎及至修鍊了,號為正陽,如此即孤陽也。既孤陽,不可立身,須假陰丹而相負,以為梯航也,其數隨陽,數用九也。若論津潤五臟,灌注華蓋,上添泥丸,下補精元,大藥不得玄霜,服久而難見其功。大丹出於契中,陰元玄霜出自祕錄,所以術士難知也。今具著修陰丹白雪玄霜法:
取上好黑鉛一生者二斤,汞半斤,先於銚子中撥瀉,令細,絕灰,便將汞投在鉛中熟攪,鉛作堝子大小,臨時用瓷瓶子一口表裏通油者,便取上好醋五升貯在瓶內,即於穩便房內,明净處室向陽者,下手作,假陽極之時,當合道氣也。便安瓶子於土坑內,其口與地平,將鉛堝安瓶口上,更以紙三四重,紙上又安瓷碗蓋之。若是陽極之時,七日一度,取出。其堝上如垂雪倒懸,見風良久自硬,掃取後,其瓶內醋損,即須換。如此重重,取至一斤霜。即於瓷碗內入甜漿水,用柳木槌殺研,漸漸入漿水,如麵糊末,在碗四面安,在飯甑中蒸,蒸了又研,以清水淘澄,乾;又用清水殺研末,在碗上土甑內,又蒸、研、淘。準此法,五度入飯甑四度,入土甑蒸之。其土甑蒸時,碗口上別用一口碗合之。如此九轉足,即須用熟絹袋盛,以清水於銀器中擺過。後一復時用,却去清水,以綿蓋器口,日內曬乾掃下,又用柳木槌研了。其色始如春雪,亦如麵勃,其味甜澹甘美,捻在口中,冷如春冰。若有人修得者,以蜜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五丸,至一歲,萬病不侵,經夏不渴。但洗頭,生油調塗頂,須臾至腳心自冷,神功難述。若引大還丹,返老為少,蓋由津液行也。孫氏歌曰:
玄白霜,玄白霜,龍虎君中立為長。萬物不從陰所生,即問孤陽何處養?
螢火丸方
劉子南者,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也。從道士尸公,受務成子螢火丸,辟病,除百鬼、虎狼、蚯蛇、師子、蜂蠆諸毒,及五兵白刃、賊盜凶害。
其方用雄黃、雌黃各二兩,螢火、鬼箭、蒺藜華各一兩,鐵槌柄燒令焦黑、
鍛鑪中灰、羖羊角各一分,九物各如粉麵,以雞子黃并丹雄雞冠血丸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上,從軍者擊腰中,居家懸戶上,辟盜賊諸毒。
劉子南合而佩之,永平十二年行武威北,卒遇虜,大戰敗績,士眾奔潰,獨為寇所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尺,矢輒墮地,終不能中傷。虜以為神人也,乃解圍而去。子南以神方教其子及弟兄,為軍者,皆未嘗被傷,俱得其驗,傳世寶之。及漢末青牛道士封君達以傳安定皇甫隆,隆授魏武帝,乃稍傳於人間。一名冠軍丸,亦名武威丸,今載在《千金翼》中所稱也。
黃帝受黃輕四物仙方
一曰鴻光,二曰千秋,三曰萬歲,四曰慈墨實。合此四物,帝曰:此四物形狀若何?可得聞乎?黃輕曰:鴻光者,雲母也;千秋者,卷相也,生於名山之間;萬歲者,澤瀉也,慈墨者,莧實也,一雲兔絲子。
右件杵,羅為末,以白松脂和擣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下三十丸,服七年,效可壽千歲。久服之,與天帝相守。帝恭拜之。
真人駐年藕華方
右一物,七月七日採藕華七分,八月八日採藕根八分,九月九日採藕實九分,採合道畢矣,服方寸匕。授南陽劉長生,長生居清淵澤中北界,長生服藥七十餘年,不壯不老,長服神仙。藕實一名水丹芝,一名加實,一名芡實,一名蓮華,一名芙蓉,其葉名荷,其小根名芊,大根名藕,其初根名菱,與雞頭為陰陽。以八月上戊日取蓮實,九月上戊日取雞頭實,十月上午日取藕,各等分,陰乾百日治之。正月上寅日旦,井華水服一方寸匕,日四五,後飯服之,百日止。主補中,益氣力,養神,不飢,除百病,久服,輕身延年,不老,神仙。雞頭實,一名鴈實,一名天門精,一名天禹,一名曜。味甘,治濕痺、腰、脊、膝病,補益氣,強志,耳目聰明,久服,身輕,不飢,神仙也。
老君益壽散方
天門冬五兩去心,焙 白術四兩 防風一兩去蘆頭 熟地黃二兩 細辛三分 乾薑一兩炮裂,剉 桔梗一兩去蘆頭 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 桂心半兩 遠志一兩去心 肉蓯蓉一兩酒浸,去皺皮 澤瀉一兩 石斛半兩去根剉 柏實半兩 雲母粉半兩 石韋半兩去毛 杜仲半兩去麤皮剉 牛膝半兩去苗 白茯苓半兩 莒蒲半兩 五味子半兩 蛇牀子半兩 甘菊花半兩 山茱萸半兩 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
右件藥擣,羅為散。平旦酒服三錢,冬月日三服,夏平旦一服,春、秋平旦日暮各一服。藥後十日知效,二十日所苦覺滅,三十日氣力盛,四十日諸病除,六十日身輕如飛,七十日面光澤,八十日神通,九十日精神非常,一百日已上,不復老也。若能斷房,長生矣!
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
黑豆五斗 大麻子一斗五升 青州棗一斗
右件黑豆净水淘過,蒸一遍,曝乾,去皮,又蒸一遍,又曝令乾。麻子以水浸去皮,共棗同入甑中,蒸熟取出,去棗核。三味一處爛擣,又再蒸一遍,團為拳大,又再蒸之。從初夜至夜半,令香熟,便去火,以物密蓋之,經宿,曝乾,擣羅為末,任性喫,以飽為度。遇渴得喫新汲水、麻子湯、柏湯。第一服七日,三百日不飢。第二服四日,約二千日不飢。若人依法服之,故#8得神仙。若是奇人服,即得長生。甚是殊妙,切不可亂傳。若食,犯之損人。如要食,即以葵子為末,煎湯服之,其藥即轉下如金色,此藥之靈驗也。
文始先生絕穀方
雄黃半兩細研 禹餘根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白礬一兩燒灰 雲母粉一兩
右件藥擣,羅為末,鍊蜜和,擣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欲服藥,先作牛羊肉羹、稻米飯飽食,明旦服三十丸,以井華水下之,可一月不飢矣。
太清飛仙法
方曰:當取松脂、茯苓各一十二斤。先次水漬茯苓一七日,朝朝換水,滿日曝干;以醇酒二斗又漬茯苓七日,出,曝令乾,月食一斤。欲不食,即取松脂鍊去苦臭汁,以火溫之,內茯苓中治合,和以白蜜,三物合服之,月各一斤。百日身輕,二百日寒熱去,三百日風頭昫目去,四百日五勞七傷去,五百日腹中寒癖飲癖炁去,六百日顏色駐,七百日面?#9去,八百日黑髮生,九百日灸癜滅,千日兩目明,二千日顏色易,三千日行無跡,四千日諸痕滅,五千日夜視光,六千日肌肉易,七千日皮脉藏,八千日精神彊,九千日童子薄,萬日形自康,二萬日神明通,三萬日白日無影,四萬日坐在立亡。日服食,慎勿忘。但過萬日,仍縱橫,變名易姓昇天耳!
太白星官洗眼方#10
嘉州刺史張評士,中年已來,夫婦俱患瞽疾,求方術之士不能致,退居別墅,杜門自責,唯擣醮星辰,以祈所祐。歲久,家業漸虛,精誠不退。元和七年壬辰八月十七日,有書生詣門請謁。家人曰:主公夫婦抱疾,不接賓客久矣。書生曰:吾雖是書生,亦醫術人,聞使君有疾,故此來爾。家人入白,評士欣然曰:久疾不接賓客,客既有方藥,願垂相惠。書生曰:但一見使君,自有良藥。評士聞之,扶疾相見。謂使君曰:此疾不假藥餌,明日請丁夫十人;鍬釬之屬,為開一井,眼當自然立愈。評士如其言而備焉,書生即選勝地,自晨穿一井,至夕見水。令評士齋潔焚香,志心,取水洗之。評士眼疾頓勝輕,即時明净,平復如初,即其數年之疾,一旦豁然。夫婦感而謝之,厚遺金帛,書生辭曰:焉用金帛為?吾非世間人,太白星官也。以子抱疾數年,不忘於道,精心擣醮,上感星辰,五帝星君,使我降授此術,以祛子重疾,答子修奉之心。金帛之遺,非吾所要也。因留此法,今傳教世人,以救疾苦,用增陰德。其法曰:
子午之年,五月酉戌日,十一月卯辰日;丑未之年,六月戌亥日,十二月辰巳日;寅申之年,七月亥子日,正月巳午日;卯酉之年,八月子丑日,二月午未日;辰戌之年,三月寅丑日,九月未申日;巳亥之年,十月申酉日,四月寅卯日,取其方位,年月日時,即為福地,浚井及泉,必有良效。評士再拜受之,言訖書生昇天而去,此乃精誠通感之應也。
張少真鍊九轉鉛精法
青鉛二斤屎多者曰盃鉛,澤精者曰唐,並不堪用,唯伊陽及彼斯計紫者為上
右置一仰月鐵釜,量大小著鉛,用猛火炒之,候洋訖,徹底勻攪之,須臾,自成青砂,但勻攪不停,變盡即止。欲便成鉛黃花者,即將青砂猛火,不歇攪之,久之,即成鉛黃花。乃取青砂於盆中,少少益苦酒,漸添研之。苦酒即用#11糠醋,不全用釅者,澄濾細好訖,於火上爆乾,須臾,微微火逼之,取為汁,流漿入左味團之,磁粉入左味也。不得此法二團鼓之不成鉛。曝乾,即入鑄道鐵鍋內,上下用雙皮袋,猛火鼓之,其青砂須臾即變為鉛,從鑄道流出,下著一鐵器盛取,以盡為度。其色明白,名鉛孫,八返九轉成紫色。凡一斤鉛九轉,耗折十五兩,得一兩,強名曰金公丹,一曰紫河車,一曰金狗子,一曰九轉鉛精,可用之矣。別有經,在《清靈書》中及《龍虎正籙》中。
茯苓麨方
茯苓三大斤 去黑皮,剉如酸棗大 甘草二小兩剉
右以水六大升,先下甘草,煮取三升,灑出,去滓,澄棄濁者。又入白蜜三大升,牛乳九大升,和茯苓煎盡。及熱出,挼令散,擇去赤膜。又更熟授,令如麵,陰令乾。日三四服之,初服二方寸匕,稍稍加之任性。大忌松菜、米酢春秋合,不須著乳,臨時著乳下。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七
#1 器上:疑為『器口』之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此二字。
#2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次內』。
#3 志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至士』。
#4 凝:四庫本作『通』,叢刊本無。
#5 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真』。
#6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 者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 黑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黑』。
#10 太白星官洗眼方: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 用: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八
方藥
三品頤神保命神丹方敘#1
若夫胤#2者,五行之秀氣,二儀之純精。津液流,形體分,三品之別,剛柔為用,功標百鍊之奇。故能匿銳燕圖#3,白霓翹而貫日,濳芒豐匣#4紫靄發而衝星。在物之靈,莫斯為最。雖表名於兌域,實取效於離方。是以上古聖人,歷嘗諸味,甘而無毒,可以養神。遂變柔成剛,從麤入妙,或作規而寫圓璧,或為矩而象方諸#5。鑒同明月之輝,藏於《習坎》之地。金水相合,自表生成之數,玄臺吸引,用召太陽之精。因其自然而生,故即體之名為胤。麥合姿於酉德,為酒熱而且宣,棗成氣於震宮,為藥溫而又潤。以斯相和,合而服之。再餌晨哺,一無所忌。可以堅實骨髓,羸體變而成剛,可以悅澤肌膚,衰容反而為少。至於男女之道,房室之間,姬媵#6數百,取御之儀#7。俄頃,亦具辟鬼除邪,蠲疴去疾。風勞虛悸之輩,攣躄疽癩之徒,餌一劑而便廖,匝三周而並愈。復本質於平素,如舊姿而有佳。倚《震》柱而不驚,當離牖而寧#8懼?若能依八節,順四時,採百物之初生,合眾藥而為長。或乾或濕,為散為丸。適寒暑以調和,隨道引而消息。一服之後,萬事都捐,心若死灰,形同槁木。滓穢日去,清虛日來,通幽洞冥,驅神役鬼。純漿不覺其濁,絕粮不覺其飢。腸漸化而為筋,髓漸化而為骨。體生羽翼,身若虛空。駕鶴乘龍,將煙霞而迥騖,長生久視,與穹壤而相侔。斯則天仙之上品也。若也,不救物表,取足人間。初服之日,閉情無逸。一二三年,微用節宣#9。八九十歲,方始任使。耳目唯有聰察,神彩彌加精明。顏與日而俱新,智將年而共遠,力則拔山扛鼎,倒曳九牛,誦則一日萬言,五行俱下。蠲途靡乏,任意所為。偃仰六合之中,高視數百年外。雖未能觀東海以成桑田,詣西母而摘桃實,抑亦優遊自在,其地仙之亞歟?語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去病。總三者以為言,唯此可以備矣!豈與夫種石齊偶,功效相侔?膚體纔未充,虛發徹已通,中外可得同年而語哉!但代人迷於攝養,自致危脆,苟徇目前,不圖久遠。以為壽有定極#10,非關藥餌。所資自然者,飲鴆#11羽,寧得斯須?吞烏喙#12,行為丘死#13。既能促之使短,豈不能延之使長?信彼而不信此,斯為惑也,不亦愚乎!且食鐵之獸,得其麤獷,猶能猛健,有異毛族#14。况人為之,取其精粹,取其輕清,而無殊特之姿,不獲延長之壽,未之有也。余以胤丹之妙,功用無比,故申述舊方,更為新題,庶有識君子知此,評之不虛也。其有餘小功能,并合和節度,隨時附出,並論之於後。大唐開耀二年,歲次壬午正月乙未朔十五日己酉,蘇遊撰。
上品頤神保命篇第一#15
論胤功能第一
論曰:凡鐵胤丹,體性沉緩,若欲純服,獲驗多遲,蓋由臟腑先虛故也。若本充實,寧有是乎?麤藥服之,其效必速,何也?如兔絲子之得清酒,若鳶尾之佐黃菜,故#16以草藥先導之,冀相宣發也。又草性速發而易歇,鐵性遲效而長久,是以服藥之人,蹔餌便獲驗者,此皆藥力,非關鐵功也。鐵性沉緩,服者初未即效,謂言藥無功,中道而絕,此蓋同於棄井,勞而無益者焉!故三品方中,皆兼草木,以相宣#17佐耳。是以《本經》云:上中藥,並堪久服,今制三品,兼而用之。若姬後之獲太公,濟巨川而須舟楫者矣!鐵丹雖與金丹同類,而長服者終無發動之期,所以不言解療之法,喻如俗間食器盛鐵為之,未嘗聞有患鐵之人。以此而論,用堪久服。至如硫黃、雲母、乳石之徒,有為湯酒服之#18,或作丸散餌#19者,而服之者既眾,發之者猶多,莫不寢膳乖常,背穿腦裂。夏則重裘熱酒,未解其戰;冬則處泉寒食,寧釋其溫?少服猶弊於斯,多餌翻令壽夭,事皆目擊,今古共知,以此而論,詎堪久服!若欲方之鐵胤,豈可同日而語哉!故本方云,鐵主堅肌奈痛,明目鎮心,實髓充膚,安魂定魄,熱風虛損,驚悸癲癇,如斯等疾,悉皆除愈。能久服者,令人體氣壯勇,一人當百,志意剛决,心力無敵。每一見聞,終身不忘,延年長壽,絕粒休糧,鬢髮常黑,已白更變。又有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痺,莫不能愈。服滿千日,行及奔馬。又按《本草經》云:鐵味辛、甘平而無毒。熟鐵,鐵精稍溫,久服微熱,生鐵,鐵漿微冷。冷熱雖殊,俱至明目鎮心,安魂定魄,實五臟,堅肌膚,除心煩,去黑子,療熱風,皮膚中氣風,癲癇驚悸恍惚,惡瘡瘑疽疥癢,胸膈中氣塞,不能化食,諸下部惡病,陰□脫肚,蟯蟲五痔,皆悉主之。《別錄》云:鐵屑燒之,投酒中飲。主賊風,風疰。又云:以鐵團燒赤,投鹽醋中,青布裹之,熨腋下多時,除胡臰及汗氣。又鐵漿及鍛家磨鐵汁,澄清飲之,令婦人斷產。又以剛鐵合半夏湯,能療氣噎反胃等疾。又《仙方古錄》有鐵丹,既非常藥,人怯不能服。又以鐵化為水飲之,鎮心強記,除風去熱。又有服鐵末法,終不逮此。又按《古今經方》,唯金玉不可輒服,令人心腸焦爛,有毒故也。唯銀鐵二種,乃堪久服,無毒故也。常有人服胤,具一年之中少覺異常,二年中間氣力益健,三年之後十倍加常,自玆已往,漸更健壯,口鼻之中氣息衝逸,遍餌諸藥,皆不能過。至於房帷特苦強盛,行坐之間,莖不委歇。若去此弊,可依別方即余所造《開性閉情》者,今具《上品篇》中。又近代有增損此方,加諸胡藥,云益心力,不強陽道。余觀其方,多用胡椒、畢撥、蘇蜜、乾薑、蓽、澄茄等總十餘味,和胤丹服?尋其藥性,熱而且補,又兼下氣,寧有不強陽道乎?應是矯俗之人,故述斯詐,以惑凡庶矣。嗟乎!莫不由貴遠賤近之所致也。余制《開性閉情方》,藥既中華,不俟邊城,頻經試驗,今故出之,擬昭學道之賢,不傳矯俗之子。凡此功效,實珍奇異,合和等#20法,列之如左。
造胤丹法第二
凡欲合鐵胤神丹者,必先辯諸鐵性,擇其善者乃為之。古方多以雅州百丈,建州東瞿為上,陵州都盧為次,并州五生為下,又牂牁及廣郴二州所出,並不煩灌鍊,即堪打,用此即自然剛也。又嘉陵榮資四州所出,功力與廣郴相似,而灌剛之時,要須百丈者相參,乃堪服用。又蘄州及忠渝等州所出,並力薄不堪用。而硤州所出,與當陽連接,故亦其次矣。遍常用#21並不如荊州當陽者最佳。自古以來,楚金等一其性勁快,服者必俊快,江漢英靈,山水之應也。鐵者感山水氣以成其形,而服之者必當俊健。又說者云:遼左軍中有刀千口,用斬賊并甲俱斷,諸刀相刻皆不逮之,或問其故,云:是當陽鐵造,眾並奇異,咸共惜之。以此而論,其俊如是,今之合鍊,用此為佳。又灌剛之時,必須櫟栗等炭,餘皆不堪用。調停火色,唯須善別生熟,失宜即不任用。其方曰:剛鐵一百斤取自然成剛鐵上,次取擣剛,五灌已上者佳。
右取前件鐵打作鏡,中央開孔容指許,狀似璧形,面徑五寸已上,一尺已下,厚三分許,兩面刮削令極平净。亦有打作方鋏,長七寸,闊四寸厚三分,上微開孔,盡此百斤作鏡畢。
次作神水法
調和腑臟盛一升煎作亦得 玄臺引鐵磁石十兩毛亦得 清净花水一升半並大作兩
右以花泉和盥,攪令消,次內引鐵末。畢若用盡更作,准此數為之。以此神水噀鏡兩面令濕,穿於長鐵著上,片片相去三分許。先埋甕於地中為架,架上重重安之,以瓦盆合甕口其甕欲得貯物者良,若無,可用新者為佳。畢,盆上覆土,可厚一尺許,每日鹽水灑上,令濕,滿一百五十日發之,其面有胤如鐵衣之狀。以剛刀刮取,作紫赤色。於鐵鉢內以玉槌和清酒研之,唯須極細。畢,更添酒,泛取浮者,傾置別器中,澄取澱曝乾,更和酒研,泛澄,如上法,再三為之。畢,即堪服用。所有麤者更研令細,准前泛取,以盡為度。其埋甕處,勿使婦人、小兒、雞犬、污物犯之若先患冷氣癥癖並欲肥者,於前神水加鐘乳末十分,欲加增陽道者,加陽起石末十分,並須令極細,自非年七十以上者,不加。陽起石出太山黑白二色者,餘並不堪用。又法:清水一斗九月二日者佳。玄臺引鐵一斤毛亦得,和噀鏡面,令濃。自外如前。又一法:甕底穿作一小孔,甕下掘地作一小溝,內常使有水流,不得露風日,如是百日即成。有胤多前,若急須之,五十日亦得余謂此於山間,則可為之。又云:明日欲埋甕,今夜須宿齋净心。當埋之時,勿令婦人、小兒、雞犬、疾病人見之,又以成、滿、除日為之,復得福德建王盛潔等地埋之,最佳。
開性閉情方第三
論曰:余以至道幽玄,求之者寡,縱有好生君子,而鮮能終卒者,莫不由染習尚存,情欲仍在。致使南宮朱火,鍊質靡期,北府黑編,刊名何日?病斯等事,披覽經方,自制《開性閉情》,絕諸淫思,頻經試用,心若死灰。則於#22入道之賢,神安志定,攝生之士,髓實命延。因是#23眾疾自#24療,群妖斂迹,恒餌不絕,仙路可昇。故為之方,豈不務也#25。
胤丹三十二分 萱草根二十四分日乾 女貞實二十四分 龍葵子二十四分切,日乾 青木香二十四分 苦參十八分切,日乾 白瓜子十分甘者 乾蒲桃二十八分隴西者 菰首二十分八九月採 寄生實十八分諸木並得 杜苦根十二分切,日乾 蓮子三十二分去皮心,乾。
右十二味,合治如法。净室中,清潔童子擣篩之。諸子有脂潤者共處擣如膏,令細,乃和散更擣,令極細調。若春月合者,以櫻桃實汁和丸,非此時者,以大麻子汁煎為稀麵糊以丸之,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二服,以酒若蜜湯姜飲等下之。忌五辛、血味、陳臭之物。
其二
胤丹十二分 薤白一握乾之 槐子三合漬之七日 萱草根八分切炒 菰首三分八月採 甘草六分炙 韭子五合炒令黃 薏苡人六分
右八味,合治如法。於净室中,令童子擣篩,和以白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棗湯服二十五丸,日再服,漸加至六十丸,為恒,忌猪肉、蒜、魚、麵血羹、五辛、陳臭物。
四主保神守中安魂定魄可以去俗長服神仙方以建王日為始
胤丹一百二十分 茯神八十一分 人參三十六分 赤箭十分去心 麥門冬二十四分 牛膝三十二分
右六味,以棗膏若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酒服十二丸,日二服,加至二十四丸止。四時常服,滿千日,則腸化為筋,色如童子,髮白更黑,齒落再生,力敵十#26人。經三千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馬,能役使鬼神。滿七千日,形體骨髓皆易,更受新者,五嶽朝拜,青腰玉女,皆來侍衛。滿萬日,白日昇天,上謁太上玉宸君,拜為仙公,壽與天地相畢。忌大醋、陳臭物及遇死喪孝家,合藥時,勿使小兒、婦人、雞犬殘疾不足人見之。
五主留年還白堅實骨髓神通延命長服方以六丁日為始
胤丹一百二十分 茯苓三十二分 蓍目實八十一分 牛膝七十二分 桂心二十四分 天門冬三十二分
右六味,以棗膏若白蜜和丸,梧桐子大。若飲酒,酒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四丸止,四時不絕。若宿有風病者,加防風三十二分;有氣者,加橘皮二十八分;心復滿脹者,加枳殼二十四分;炙。皮膚枯乾者,加栢子人三十二分;無心力,加遠志二十四分去心;夢泄精者,加白龍骨二十四分;若精澀者,加桑寄生二十四分;有冷者,加乾薑二十八分;有熱者,加乾地黃二十八分生作之服經一月,皮膚內風並盡,滿百日,筋脉中風並盡;滿一年,體中風並盡;滿二年,髓中風並盡;服千日,五臟六腑中風並盡;滿三千日,形體皆易,瘡瘢總滅,白髮並變,齒落更生,顏如十五六童子,日日聰慧,漸漸自污俗間,神鬼皆悉見之,能役使六丁玉女,身輕如風,日夜見物,力能負重,經#27涉山川,妖邪惡魅,不敢近之,諸山林神,皆來謁見。深宜祕之,忌如前法。
六主鎮精神補髓肉堅如鐵氣力壯勇一人當百長服方以王日為始
胤丹一百二十分 乾地黃八十一分 兔絲子七十二分蒸 茯苓二十四分鍊黃用 徐長卿三十二分 巴戟天七十二分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飲酒,酒服二十四丸,日再服,日加二丸,至三十二丸為恒。服百日,雄氣大至,語聲寥亮,行步如風。經得一年,萬病消除,筋髓充實,力敵百人,帷#28房之間,夕能御百,亦不疲倦,面皮光悅,色如華英,通幽洞冥,監照一切,制伏鬼神,莫不從心,疫氣流行,身終不染。服經十年,輕舉雲霄,縱賞三清,遨遊五嶽,往來圓嶠,出入方諸,仙聖同居,永辭生死。有效不得語,大洩藥功能,仙家大忌。故古人服藥,要入名山大藪,良有以也。慎之!
七主開心益智一
胤粉一百二十分 莒蒲八十一分 遠志三十二分 人參四十九分 龜甲二十四分炙 署頂二十四分 龍骨一十二分
右七味,蜜和,丸如悟洞子大。酒服二十四丸,日三服,別加二丸,滿三十二丸,為恒。服得百日,心神開悟;二百日,耳目聰明;三百日,問一知十;滿三年,夜視有光,日誦萬言,一覽無忘,長生久視,狀若神明。忌羊血餳陳臭物。
八主無草藥和丹服者單餌防萬病方以甲子日為始
胤丹三百六十分
右件以棗膏倍之,和為丸,研令相入,丸和麻子大。一服七丸,酒服,或井花水皆任意服,旦朝日晚兩時服之,漸加至二十丸為恒。服經百日,腰腎實;三百日,五臟皆實;滿千日,骨隨堅強,夕#29御百女,終無所卷,若生男女,聰慧如神,顏色光華,若童子;滿三千日,日行三百里,力舉千斤,身重三百六十斤,樹徑尺者,拗拉折之。能萬日,必證神仙。雖然,要不如和上品藥三五種味,服之佳,其驗速耳!
九延命澄神論
論曰:凡上品藥養命安神,將服之人,須持上法。若能真心奉道,苦節求仙,如是修行,神仙可冀。若不求仙出俗,取樂人間,自服之後,一年斷欲。要令藥力成就,骨髓堅充。因此百病消除,真氣來入。身神既具,藏腑端嚴。表裏清澄,魂魄雄盛。內與道合,外以辟邪。所有功能,一如經說。若未能頓絕,躭淫世華,百日以來,微用宣泄,此之意况,以理可知。如不能慎,徒服無益,斯可謂揚湯止沸,不如離薪也。故說云:雞雛養蚤,續不供口,此之謂也。至於坐卧居處,極須清净。衣物眾具,並宜香潔。鞋履雜物,不用借人。恐#30雜氣相亂,正氣不居;則#31魂魄散越,多諸夢想,則神識不澄#32;神識不澄,則志誠不定;志誠不定,則情懷燥擾;情懷燥擾,則有始無終;有始無終,則於服餌養生,有能終卒者,鮮矣。若居處清净,衣香嚴潔,藥物精新,懷形一定,服餌不輟,志存長年,不雜交遊,唯知內視,依方禁戒,受氣寶精。如是十年,則諸仙畢至,青腰丞冀,成侍衛之。六甲直符,任其馳使,十二守士,應答俱臻,八使天官,隨懷即感。若能階此,已證神仙,何拘於長者焉!其葷辛血屬,仙家大忌,乃至凶穢之處,亦勿履之。若正療病,蹔時所不論耳。三品服餌丸散,任情隨時取宜,亦無恒,唯消息節度,觸類引之。上品養生,道盡於此也。
中品和形養性篇第二
十主頭面諸疾可以和形長服留顏還白方以立春日為始
胤丹三十六分 槐子十九分 夜千十二分 牛膝二十四分 防風十二分
右五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二服,別加二丸,以三十丸為恒。一服得百日,緣身頭面所有諸疾悉皆除愈。服得周年,白髮總變,色如童子,身輕目明。能滿千日,見諸鬼神,夜視有光。忌諸肉陳臭物。
十一主心腹諸疾可以和形長服駐年還白方以立春日為始
胤丹三十六分 蜚廉十二分 人參十一分 白术十二分 茯苓二十分
右五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二服,別加二丸,至三十丸為恆。服得百日,緣身心腹所有諸疾悉皆除愈。服得周年,白髮更黑,顏如十五女子,日可四五頓食,定心神。能滿千日,役使山精。忌桃李、大醋、陳臭等物。
十二主四肢諸疾可以和形長服反顏還白方以夏至日為始
胤丹三十二分 山茱萸十八分 牛膝十二分 石龍芮十二分 杜仲十二分
右五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二服,別加二丸,至三十丸為恒。服得百日,緣身四肢所有諸疾皆悉除愈。服得一年,腰腳輕利,陽道不衰,白髮更黑,耳目聰明。能滿千日,尸蟲並死,四大舒緩,調和關節,去諸頭寒,多生男女。忌惡魚肉、陳臭物。
十三主胸諸疾可以和形長服更還白方以立秋日為始
胤丹三十六分 白芷六分 防風十
二分 細辛六分 牛膝二十分 甘草十八分炙
右六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再服,別加二丸,至三十丸為常。服得百日,緣身胸背所有諸疾皆悉除愈。服得一年,耳目聰明,口氣香潔,肉色肥澤,眼目頭面輕利,風邪並除,九竅通爽,五藏安和,去諸煩滿。忌生菜、陳臭、菘菜等物。
十四主人福薄少媚令人愛念好容色延年方以立春日為始
胤丹七十二分 麥門冬三十二分 萬歲二十四分 牛膝二十四分 蓍實二十四分 獨搖草二十四分
右六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二服,服加二丸,至三十二丸為恒。服得百日,皮膚光悅。二百日,面如十五六童子。三.百日,媚好具#33足,見者皆愛,神彩縱逸,不可名之,有所好求,莫不依允。忌五辛、魚肉、陳臭、生菜等物。
十五主利關節四肢九竅通百脉令人能食輕身長生方以建日為始
胤丹八十四分 天門冬四十二分 苦參二十四分 白木二十四分 青木香十二分 兔絲子十二分 桂心二十四分 甘草十二分 茯苓二十四分 牛膝二十四分
右十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再服,服加二丸,至二十四丸止。欲得陰大而堅,加巴戟天二十四分。肉蓯蓉二十四分,欲得小便滑利者,加澤瀉二十一分。多風者,加防風三十分。多頭風,加芎藭二十四分,山茱萸二十四分,薯預二十分。若內傷絕者,加鹿角膠二十八分,炙續斷二十分。熱者,加乾地黃二十四分。忌桃李、蒜菜、陳臭、鯉魚、醋等物。
十六主安神強記方
胤丹八十一分 防風三十四分 遠志二十四分 天門冬二十一分 菖蒲二十四分寸九節者 人參二十四分 茯苓二十四分 通草十二分
右八味,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二十丸,日再服,加二丸,至二十八丸止。服得三百日,舊日之事,皆總記之;六百日,平生習學者,悉記儼然;九百日,誦萬言終身不忘,志氣虛豁,聲音柔和,所有熱風,皆悉除愈,身神具,腑臟安;服九年,聰慧若神,顏色充美;終身不惙,及獲神仙。忌羊肉餳、鯉魚、大醋、陳臭、五辛等物。
十七主心虛恐怖驚忪不定方以平定日合之
胤丹八十一分 茯苓四十九分 卷柏三十一分 龍齒十二分研 人參十二分
右五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十二丸,日再服,日加二丸,至二十四丸止。服得百日,恐怖即定;服二百日,迅雷不驚,臨危不懼,神安志定,延命無窮,肌肉充華,顏如童子;終身不絕,效驗若神。忌大醋、猪肉、陳臭等物。
十八主辟邪鬼魅山精魍魎等方以五月五日臘日合之
胤丹四十九分 蘇合香三十分 青木香二十四分 安息香二十四分 麝香十二分 生犀角二十四分 羚羊角十二分 白木香二十四分
右八味,以棗膏丸,如小豆大。一服七丸,日再服,不過七日,邪鬼病皆瘥。亦可七丸合為一丸,燒於香火上,薰病人隱處,若鼻孔中吸噎,日夕各一度薰香,即差。若山行野宿,燒之,則群妖斂迹,不能近。若欲召真神,燒之,則仙官並至,玉女衛形。若能久服,滿百日,衣汗皆香。千日,所卧林枕,吐氣言語,香氣遠聞,非說可盡。一云:迎風而立,香聞三十里,久久百邪不干,群妖速殄。萬日道成,白日昇仙,役使鬼神,拯濟無極,長生久視,與天地齊備。忌五辛、生魚肉、生菜、桃李及陳臭等物。
十九主荒年絕穀不飢去俗方以成滿日#34為始
胤丹一百二十分 白木三十六分 天花其三十分 天門冬九十一分去心 真蘇合二十四分 茯苓三十九分 松栢十二分 鍊蠟四十九分 青木香二十四 分 乾地黃三十六分 大豆黃四十九分 松根白皮二十二分
右十二味為散,好鍊酥三斤,入鼎為丸,如彈子大。日服五丸,久久不飢渴,飲冷水及醇酒為佳,身輕目明,力作不倦、可以入山往險,亦無所殆,久久服者,神仙也。其辟邪魅,毒蟲、蛇虺,皆不敢近。亦甚省睡,至夢相見如晨事,識與神通,久久諳知幽冥間事,當密之。忌血味、生菜、鯉魚、大飯、陳臭,若絕穀者,則都不食餘物。
二十養性宜食論
論曰:凡中品藥性為宗,至於服餌,皆須導引相助,能兼上法尤益。其性房帷之間,月惟一泄。年五十已上,四十日一交,此於藥餌,過無妨損,但為藥力未成,骨髓須實,所以制之。是三年一發,可御百女。然鐵有鑒形之明,鬼神懼觸其鋒,精魅魄彰其質,所以妖邪魍魎,終身免之。然三年始服一劑,劑即百斤,計有千餘日也。此非藥力將成,精靈自衛,其功效一如方述。四時消息,臨時制宜,所論服日,皆依下注。當服之時,須食牛羊獐鹿雉兔雞鴨鵝酒麵之屬,以助藥勢。大說如是,自外依常。中間亦有稟受,盛衰不同,強弱不等,或一年藥力乃盛,或數年始效,此並受性不同,氣侯有異,未可怪也。此謂單服,如兼草藥,則一依其方,所陳功效深淺。若修行上道,不顧妻學,可行上品閉情真法。此則強身益
智,永絕驕淫,朱室紫房,何能遠矣!子自服胤丹來,向欲周歲,中間獲驗,非筆能申,惟恨過之,失期晚也。今故具述,廣宣流布,有道君子,知我志焉。
下品療疾蠲痾篇第三
二十一主心風虛弱健忘心家諸病方以上戊己日合
胤丹三十二分 茯苓二十四分 遠志十二分 人參十二分
右四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十二丸,日再服,加二丸,至二十四丸止。服盡更合,病差仍停。忌大醋、陳臭等物。
二十二主脾風虛不能食脾家諸病方以庚子日合
胤丹三十六分 白术二十四分 甘草十二分 荳蔻十三分去皮
右四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
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為恒。忌桃李、蒜菜、生冷、難消之物。
二十三主肺風虛兼嗽或氣上肺家諸疾方以壬癸日合
胤丹三十六分 天門冬二十四分 五味子十四分 紫蘇子五合
右四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再服,漸加至二十一丸為恒。忌鯉魚、生臭、大酢、鹹等物。
二十四主腎風虛腰痛腎家諸疾方以定日合之
胤丹三十六分 杜仲二十四分 牛膝二十四分 鹿角膠十八分炙
右四味,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為恒。忌生菜、生魚。
二十五主肝風虛目暗肝家諸病方以丙子日合之
胤丹三十六分 車前子二十四分 槐子十八分 决明子十八分
右四味,蜜丸,一服十丸,漸加至三十丸為恒。忌五辛熱毒物。
二十六主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乏氣少力弱房方以四時常服
胤丹八十一分 肉蓗蓉三十九分 白膠二十四分炙 防風二十四分 蛇床仁十二分 兔絲子十八分 署預十二分 茯苓十二分 五味子十八分 杜仲十八分 桂心十二分 牛膝二十四分
右十二味蜜丸,一服二十五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為恒。忌大醋、生菜、陳臭等物。
二十七主房帷間衰弱方
胤丹八十一分 巴戟天皮二十四分 兔絲子二十四分 蛇床仁二十四分
右四味,雀卵和丸,一服二十丸,用雞子和亦得,漸加至三十丸。忌如前法。
二十八主宿食不消心腹冷痛脹滿虛嗚不能食方
胤丹十八分 當歸十二分 乾薑二十分 白术十二分 姜黃十分炙 甘草十分 厚朴十分炙 吴茱萸十分
右八味蜜丸,一服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為恒。忌同前法。
二十九主心腹積癥瘦腹大方
胤丹十二分 鱉甲十分炙 蟬甲十分炙 牛膝十分 大黃十分 附子八分炮 防葵八分 桑耳十分金色者
右八味,蜜丸,一服十丸,日二服,久疾根者即差。忌如前法。
三十主五尸九注骨蒸傳尸復連滅門方
胤丹二十四分 獺肝二具炙 安息香十分 蘇合香十分 鬼督郵十一分 白术十分 青木香八分
右七味,丸散任意,每服七丸,日再服,散即服一錢匕。忌如前法。
三十一主疥癩廱疽手足攣躄鼻柱斷壞者方
胤丹一百二十八分 天門冬八十分 蛇脯三十六分 茯苓三十六分 真木蘭皮三十分 苦參八十一分 栀子仁十四分 白术二十八分 蒼耳子二十分 乾地黃二十四分 牛膝二十四分 枳殼二十分
右十二味蜜丸,一服三十六丸,日二服,服之百日已外,周年以來,所患
無不愈者。如極重,不過千日。一差之後,色勝於未病前。忌法同前。
三十二主消渴中晝夜飲水乃至一石不能食方
胤丹四十分 苦參三十二分 知母二十八分 枯蔞三十二分 黃連三十八分 麥門冬二十四分去心
右六味,生地黃汁及竹瀝和丸,如梧桐子大。眾手為丸,曝乾,以荊根汁服三十丸,日再服,加至四十丸。己心如前法。
三十三主痢下黃赤水若鮮血無時度方
胤丹十二分 茯苓十八分 黃連二十四分 黃苓二十四分 黃蘗十八分 龍骨十二分 犀角十二分
右七味篩,飲服方寸匕,日再,漸加至三匕為度。忌如前法。
三十四主冷痢下濃血下部疼痛小腹脹滿方
胤丹十二分 乾薑二十四分 吴茱萸二十四分 黃連二十分 厚朴二十分炙 荳蔻二十分去皮 白术十二分 赤石脂十八分
右八味下篩,飲服方寸匕,日再服,漸加至二匕,疾愈當止。忌如前法。
三十五主小兒驚癇壯熱發作有時方
胤丹二十八分 龍齒十二分 牛黃十三分 茯苓六分 人參八分 蚺蛇膽八分 麥門冬八分 甘草六分炙
右八味下篩,以牛乳和五錢匕服之,日再,盡此一劑,但驚癇除差,亦終身不染時氣,永定心力,開聰明,強記不忘,亦不患溫氣無辜等疾。忌如前法。
三十六主目闇眼中三十六疾方以開日合之。
胤丹八十一分 薺子四十九分 車前子七十二分 决明子三十二分 槐子二十二分
右五味擣末,以麥門冬汁煎溲為丸。每食後服二十丸,日再服。盡更合,能滿千日,夜視有光,久久能跳赴深谷,身輕目明,心神清朗。忌五辛、酒肉、陳臭等物。
三十七主耳聾耳中三十六疾方以開日合之
胤丹八十一分 磁石三十八分 菖蒲十八分 通草十八分 玄參十八分
右五味,以葱涕沒為丸。一服二十八丸,日再服。滿千日,則聞百步中人語聲事。周萬日則神與物通,有所警誡皆聞語。忌如前法。
三十八主鼻塞鼻中三十六疾方以開日合之
胤丹八十一分 通草三十二分 細辛二十八分 乾薑三十八分炮 蒲黃十二分
右五味,以生地黃汁煎溲為丸。一服二十八丸,日再服。滿千日,聞百步內香。周萬日,人聞藥物則知善惡。
三十九主口舌青黑口內三十六疾方
胤丹八十一分 黃連七十二分 升麻三十二分 檀恒二十八分 天門冬二十八分去心
右五味,以砂糖和丸。一服二十八丸,日再服。滿千日,唇如朱丹,面色赤白,肌肉潤悅,滑膩異常,與人談論,見者歡喜,功能不可具言。忌如前法。
四十主身體麤皮膚甲錯多諸瘢疥身中三十六疾方
胤丹八十一分 千秋七十二分 乾地黃七十二分 人參三十分 麥門冬七十二分去心
右五味,以酥蜜和為丸。一服三十二丸,日再服。滿千日,則體生光白,行步縱闊,舉止生情,多有逸能。周萬日,則顏如十五女子,無問人鬼,見者欣愛。所為善事,莫不從心。
四十一主心虛悸戰慄多汗心中三十六疾方以定日合之
胤丹八十二分 人參七十二分 茯苓三十二分 高良薑八十分 赤石脂二十八分
右五味,以麥門冬汁煎和為丸。一服三十二丸,日再服。滿百日,所患皆愈。周千日,則問一知十,聞雷聲亦不驚悚,神安志定。萬日備通,觸目之事,見則自悟。若多以菖蒲代高良姜,可以常服。
四十二主陰癲疝氣等方
胤丹四十分 漢華子十二分 桃仁四十分 狸陰一具去毛,炙 海藻二十四分馬毛者,沉之
右五味,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服,訖任意。忌掩穢,百日外無忌。
四十三主少小脫肛或因虛冷者主之方
胤丹三十分 卷栢十二分 肉蓰蓉十分 兔絲子十分
右四味,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再服,無忌。又兼胤丹傳肛上,三五度差。
四十四主虛勞五痔方
胤丹三十分 兔絲子十二分 覆盆子十二分 五味子十二分 牛膝二十分乾地黃二十分 當歸十二分 桂心十二分
右八味蜜丸,酒服,滿百日即差。服既,更合之。忌行房、生菜、陳臭物。
四十五蠲痾禁忌論
論曰:下品療病,蹔服縱延時日,不過數劑。一差已後,能久服之,非惟療病# ,神仙亦可冀也。胤丹之體,特忌猪肉酒醉,變吐無所不至,於餘食並無妨廢。前知三品所論者,為兼草藥,所以須然。大凡論餌之法,傷慎猶好,既不損藥勢,得益彌速。其陳穢之物,凡人亦不宜多食,惟令昏濁精神,亂忤真氣。真氣既亂,邪氣反入,由是百病競生,死亡無日,而况求延年乎?而况求神仙乎?攝生之士,可不勖哉!此之教識,略舉綱目,服餌之法,觸類而長。凡正服藥,病未全療,必不得近房,一犯損十日藥,再犯百日,三犯畢劑力絕,乃更生餘病,何論於舊疾乎?有病君子,深須達之。子自服餌以來,今將二十餘載,其間禁忌節度,乃至犯誡違方,善惡備經,今具述,服餌之士宜知之。得者慎重而勿祕,陰德濟人,其功大矣。
胤丹二十八分 人參十分 石斛六分 兔絲子六分 苟杞子六分 牛膝六分 茯苓六分 桂心四分 遠志六分 署預六分 肉蓯蓉六分 蛇床子四分
右十二味,依常法服。
胤丹四分 人參二兩 茯苓二兩 遠志二兩 署預二兩 五味子二兩 杜仲二兩 甘草二兩 兔絲子二兩 牛膝二兩 續斷二兩#36 當歸二兩 棗膏八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巴戟天二兩 肉蓯蓉三兩
右十六味,准上,日再服,服二十丸,漸加三十丸為恒。
古鐵胤粉方
夫金玉之藥,停置積久,終無自壞,以其自然生。因其自生,故名為胤。凡斷割萬病,非胤不克,理藥化金,非#37鐵不成。勁利堅健,既剛既快。或光輝燭地,或銷鎔變化,邪精懼其鑒形,鬼神畏其剛利。夫人但貴玉石藥,不知鐵胤強筋骨,益氣力,使心健人勇,身體輕利,療五勞七傷,補腰腳不足,尤療虛損,反白變黑,延年益壽,補精填髓,起陰發陽,增長業命,無三五婦,則不可輒服。功效極多,難可具記。其法取精剛蒸鐵,打作片如笏形,兩面磨聾使净,作三四十枚,以水净拭,即側著瓮中,放簣上蓋頭,泥之,置陰潤處。百日開取,盡生胤也。以竹篦刮取,其丹色赤黃。於瓮鉢中玉磓研篩三遍,以酒浸三日,少渾,即轉瀉別器中,輕細飛過者,隨酒取,淀著下者棄之。其隨酒者又澄一日,更傾者酒,取下胤淀,日曝乾,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五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用所澄酒服益佳,百無所忌。
後代名醫造鐵胤粉
右取蒸剛鐵一百斤,任意大小打作葉,厚三分許,兩面刮削、平净如鏡,長短方圓任意作。訖,取白鹽一合,磁石毛一兩,磁石亦得,水一合半,和鹽攪令消,內磁石末,更若#38多,亦准此為數。以此鹽水潠,即側著瓮中,令蓋口。其瓮先盛醬者佳,新者不堪。蓋訖,埋瓮於北陰地下,使不見日,蓋瓮土可一尺許,每日以鹽水灑之,一如前法。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八
#1 三品頤神保命神丹方叔: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 胤:鐵胤粉。為鐵與醋酸作用後生成的鏽末。
#3 『鐵銳燕圖』兩句:意為鐵作匕首,其銳氣有如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
#4 『潛芒丰匣』兩句:意謂鐵鑄寶劍,雖濳埋丰城地下,其鋒芒紫氣直沖斗牛之墟。事見《晉書□張華傳》。
#5 方諸:正方形。《真誥□協昌期一》:『正四方,故謂之方諸』。
#6 姬賸:妻妾。
#7 儀:禮儀。
#8 寧:哪里,豈。
#9 節宣:節度宣散。
#10 極:定數和極限。
#11 鴆:毒鳥名,以其羽劃酒,飲之即死。
#12 烏喙:有毒植物,即烏頭。
#13 丘死:死於郊野。
#14 毛族:動物類。
#15 上品頤神保命篇第一:叢刊本、四庫本前有標題『上品頤神保命神丹方』。
#16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皆』。
#17 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先』。
#18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者』。
#19 作: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為』。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服』。
#20 等: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之』。
#21 遍常用: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然總言之』。
#22 則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3 神安志定,攝生之士,髓實命延。因是:叢刊本、四庫本均無,而另作『寶而服之自然』。
#24 自: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可』。
#25 故為之方,豈不務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6 十: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百』。
#27 經: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輕』。
#28 帷:原誤作『惟』,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9 夕: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多』。
#30 恐:原誤作『則』,據四庫本改。
#31 則:此前叢刊本、四庫本重有『正氣不居』四字。
#32 則神識不澄:此前按下文例當復有『神識不澄』四字。
#33 具: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俱』。
#34 日:原誤作『目』,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5 非惟療病:此起至『兔絲子二兩牛膝二兩』,叢刊本、四庫本移在卷末『後代名醫造鐵胤粉』章中『蓋壅土可一尺』句後。非,四庫本前有『多』,叢刊本前有『每』。
#36 續斷二兩:此起至章末『為恒』凡四十九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非:原本奪,據四庫本補。
#38 更若:四庫本作『若更』。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九
符圖
五嶽真形圖序東方朔
《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 流似於舊筆,鋒芒暢乎嶺愕。雲林玄黃,有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趣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子有《東嶽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長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嶽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謀惡我者,反還自傷;子有《中嶽真形》,所向唯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子有《西嶽真形》,消辟五兵,入陣刀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嶽真形》,入水却灾,百毒滅伏,役使蛟龍,長享福祿;子盡有《五嶽真形》,橫天縱地,彌綸四方,見我歡悅,人神攸同。黃帝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諸侯咸宗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木順者,從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有常處。察四嶽,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嶽獨孤峙無輔,乃章詞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濳山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寫形像,連五圖之後。又命拜青城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續,此道始於黃帝耳。
東嶽太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世俗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諸得佩《五嶽真形》,入經山林及太山,諸山百川神皆出境迎拜子也。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平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
南嶽衡山君,領仙七萬七百人,諸入南嶽所部山,山神皆出迎。南嶽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從群官來迎子。
中嶽嵩高君,領仙官玉女三萬人,道士入其中嶽所部,名靈皆來迎拜。中嶽君服黃素之袍,戴黃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陽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而來迎子。中嶽五土之主,子善敬之。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
西嶽華山君,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並來迎。華山君服白素之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而來迎子。
北嶽恒山君,領仙人玉女七千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皆來迎。北嶽君服玄流之袍,戴太真冥靈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而來迎子。
青城丈人,黃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嶽之上司,以總群官也。丈人領仙官萬人。道士入山者,見丈人服朱光之袍,戴蓋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車,從眾靈而來迎子。
廬山使者,黃帝所命,秩比御史,主總仙官之位,蓋五嶽之監司。道士入其山者,使者服朱緋之袍,戴平華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而來迎子,亦乘科車。
霍山南嶽儲君,黃帝所命,衡嶽之副主也,領靈官三萬人。上調和氣,下拯黎民,閱校眾仙,制命水神,是峻險之府,而諸靈之所順也。道士入其境,儲君服青錦之袍,戴啟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來迎子,或乘科車,或駕龍虎。
濳山儲君,黃帝所命,為衡嶽儲貳,時參政事,今職似輔佐者也。道士入其山者,濳山君服紫光繡衣,戴參靈之冠,佩朱宮之印,乘赤龍之車而來迎子。
諸佐命山君,並輔弼嶽君,預於位政。道士入其山,佐命服朱袍,戴仙華之冠,佩太上真形之章而來迎子,所乘無常。
東方朔言:古書《五嶽真形》首目者,乃是神農,前世太上八會群方飛天之書,法始於鳥跡之先代也。自不得仙人譯注顯出,終不可知也。凡道士欲佩圖,進取山象及書古文卷畢,以此題外面。
五嶽真形神仙圖記
《神仙圖》曰:一切感到,妙應備周。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飛或沉,或文或質,皆是真精之信,有字總號為符。符驗證感,皆由善功。功無妄應,其路莫因。因悟立功,其符必現。現而未得,兼者由功。行未充,方應修戒,積精存神,常想真形,受符佩服。妙氣入身,智慧通達。達士通人,勤密遵崇。消灾厭惡,精則有徵。徵則神降,所願必諧。是以三五,傳用至今。但後人善少,得之偏頗。或時遇值,旨訣不明。明之者希,希故為貴。貴不可妄得,得不可妄行。臣擇君而奏,君卜臣而傳。傳奏非人,兩受灾害。下未達者,上行之宜。奏未通者,下修之宜。濳密則各保元吉,詣和則俱享利貞。君臣父子,男女師朋,更相曉喻,疑則勿行。了然無惑,正信同心,上下和睦,必通神明。玉帛鍾鼓,禮樂外形。三牲百味,嗜慾之事。日損之教,止殺之科,明者驚悟,不復曲言。今錄古迹記時,不因風移俗易;三牲可停。觀妙之徒,勿拘文以翳理。緣本取悟,必守源以究流,源一生二,二為父母,不可忘常,當存念。
《老君中經》曰:東王父者,清陽之氣也,萬神之先。治東方,下在蓬萊山,姓無為,字君解。人亦有之在頭頂,精氣為日,在左目中,名伏戲,字偃昌。西王母者,太陰之氣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崑崙之金城,九重雲氣五色,萬丈之巔。上直北斗華蓋紫房北辰之下。人亦有之在右目中,姓太陰,名玄光,字偃玉。人須得王父母兩目中護之,乃能行步,視瞻聰明,別知好丑,下流諸神。如母念子,子亦念母,精明相得,萬世常存。人之兩乳,萬神精氣,陰陽之凑液,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王父母之宅,上治目中,遊戲頭上,止於乳下,宿於絳宮,此陰陽之氣。人欲長生神仙,務和陰陽之氣。氣中有神,神驗有符。符次於神,神為符本。本是誰乎?太一父母也。太一祖宗,源本之主,父為東帝,母為西君。應感赴救,隨念而來。來無所從而來,去無所至而去。眾生大感,都應有方。寓崑萊,並立宮殿大會,集乎大嶽,位居五嶽之端。符信之始,始於此方。元氣周迴,北斗分下,天地交泰,父母轉居。人能得者,混合玄黃,驅使六甲,正定五行。常以歲暮,三元之朝,諸王之辰,拜訊父母。練符建德,上乘玄元,制化一切,賞罰分明。始氣蕩滌,正之以符。常起王初,受符施行。應當拜者,皆迴向日晷。
《五嶽真形》、《神仙圖記》,並出太玄真人。漢初,有司馬季主師事太玄仙女太玄仙女,號西靈子都,居委羽石室大有官中,有諸妙法,《五嶽》備焉。諮受《五嶽》,以奏孝文帝。帝不能勤行,又教賈誼。誼未練習,粗諳本源。文帝受釐,坐於宣室。未央殿前正室也,祠還至福祚曰釐。因問鬼神事,誼具道之。帝日: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雖有此言,猶斥遠誼。誼既失志,法遂不行。後孝武好道,少君薦之,王母感降圖文,宣明不能專修,俄復散逸。季主同學,道士季守及西門君惠,圖讖兼精,知劉季當為天子,光武中興,詣上此科,帝務未遑,信用疏略。建武七年此年日蝕,積雨為灾,陰陽變怪,四方多壘,寇逆縱橫。及至八年,上自西征。穎川盜賊、河東叛逆,京師騷動,求福神明。方士道術,頗被信甩。乃徵道士郭憲,代張堪為光祿勳,從駕南郊,委以祭事,遍醮五嶽,行戒立功,後不能從,玆法又絕。至桓帝時,仲甫賣筭遼刀城市上,以供酒脯,為百姓祈福。外人齋禮,即皆設之,遠近歌恩,昏朝所忌。李公嘉遁,左生微行。葛孝先為孫權修之,多諸效驗。李方回為晋武修之,亦有休徵。世塵難蕩,善始少終。元帝過江,鮑太玄頻奏,王丞相雅重之。鮑為廣州長史,南海太守,化行丹天,傳授葛洪。洪傳滕叔,叔傳樂玄真,條流稍廣,約在至誠,修行唯密也。
王母授漢武帝真形圖
西王母既降漢宮,武帝見王母巾器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是仙靈方也。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昨青城諸仙就吾請求,今當過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祕禁重,豈汝穢質所宜佩乎?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志也。帝叩頭,請求不已,王母曰: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海河之長短,察丘山之高卑,名立天柱,安於地理。植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陵以舍靈仙,尊蓬丘以館真人,安水神乎極陰之源,棲大帝乎扶桑之墟。於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並在滄流大海玄津之中。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蕩群精。諸仙玉女,聚乎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乃因山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陵迴阜轉,山高隴長,周旋逶迤,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畫形秘於玄臺,而出為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裙靈,尊奉親迎。汝雖不正,然數詣山澤,扣#1求之志,不忘於道,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泄失凡人,必致禍考也。
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笈妙韞,發紫臺之文,賜汝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且貴,上帝之玄觀矣。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見此文矣。今雖得其真形,睹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遂靈玉女之錄》、《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一混洞東蒙之文》、《右庚素昭攝殺之律》、《壬癸六遯地八術》、《丙丁入火九赤斑符》、《六辛入金致黃水月華之法》、《六已石精金光藏影化形子午卯酉八稟十决六靈威儀》、《丑辰未戍地直曲素訣辭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已申亥紫度炎光內現中方》。凡關此十二事者,當何以召山靈、朝地神、攝萬精、驅百鬼、來虎豹、役蛟龍?子所謂適知其一,未見其他。
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民,不誠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遇會。聖母今當賜與真形,修以度世。夫人方今告徹,應須六甲六丁六戊致靈之術。既蒙啟發,弘益無量,唯願告誨,濟臣飢渴。使已枯之木,蒙靈陽之潤。焦火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陳,帝啟陳不已。
王母又告夫人曰:適《真形》寶文,靈官所貴。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虧科禁,將以與之。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眇邈,必須精潔至誠,逮非流濁所宜施行。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當愛之矣。吾當億與夫人共登玄隴羽野及曜真之山視童子,王子就吾所請《太上隱書》。吾以三九祕言,不可傳泄於中仙。夫人時亦有言見守,助子童之至矣。吾既難違來意,不獨執惜。至於今日之事,有以相似。後來朱陵食靈瓜#2味甚好,憶此久而已七千歲矣。夫人既已告徹篇目十二事,畢,當匠而成之,何緣令主人稽首謝某乙流血邪?
夫人曰:環不苟惜,向不持來耳。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別耳,又且宣得道者。恐徹下才,未應用此耳!
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泄,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夫人何向下才而說靈飛之篇目乎?妄說則泄,說而不傳,是為衒天道,此禁乃重於傳耶!別勅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泄也。吾《五嶽真形文》,乃太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復下授於劉徹也!直以徹孜孜之心,數請川嶽,勤修齋戒,以求仙之應,志在度世,不遭明師,故吾等有下眄之耳。至於教仙之術,不復限惜而傳。夫人但有致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神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誘進向化之徒。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吾意在此也。子性氣淫暴,眼時不紅,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參差乎?勤而行之,適可庶於不死乎!明科云:非長生難也,聞道難;非聞道難也,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必何足隱之耶?
夫人曰:謹受命矣!但環蒙倒景君,無常先生,二君傳靈文,約以四千年一傳,女授女,男授男,太上科禁,以表於昭生之符矣。環以來并賢大女郎,抱簡凡六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頃見#3浮廣山青真小童受《六甲靈飛》於太微中元君,凡十二事,與環所授者同。青真是環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別受於人,彼,男官也。今正勅取之,將以授徹也。先所以告其篇目者,亦是愍其有心,將欲堅其專氣,令且廣求,他日與之,亦欲與男,授男承科而行,使勤而方獲,令知天真之珍貴耳!非徒苟執,衒泄天道矣。願不罪焉!阿母《真形》之貴,愍於勤志,亦以授之,可謂大不宜矣!
王母笑曰:亦可恕乎!夫人即命侍女紀離容但到浮廣山,勑青真小童出。若《左右六甲靈飛》致神之方十二事,當以授劉徹也。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韞,以出《六甲之文》,曰:弟子柯昌言,向奉使絳河,攝南真七源君,檢校群龍猛獸事畢,過門授教,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不意天靈至尊,下降於濁臭。不審起居,此來何如?侍女紀離容至,云:尊欲得金書祕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封一通付信。且徹雖有心,實非仙才,詎宜以此傳泄於行尸乎?昌近在帝處,見有上言之者甚眾,云:山鬼哭於藂林,孤魂號於絕域,興師而族有功,妄兵勞而縱白骨,奢擾黔首,淫酷自恣,罪已彰於太上,怨已見於天氣,囂言玄聞,必不得度世也。值尊見勑,不敢有違耳。王母笑曰:言此子者誠多然,帝亦不必推也。夫好道慕仙者,精神志念,齋戒思愆,輒除過一百。尅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輒除過一千。徹念道累年,齊亦勤矣。累禱名山,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已相掩。但自今已去。勤修志誠,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復奢淫暴虐#4,使萬兆勞殘,怨魂窮鬼破掘之訴,流血之尸忘功賞之辭耳!夫人乃下席起立,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韞,仰天向帝而咒曰:
九天浩洞,太上耀靈,神照玄微,清虛朗明。清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神。役神形辱,安精年榮。授徹《靈飛》,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榮精》。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我傳有四萬之壽,徹傳在四十之齡,違犯泄漏,禍必族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示其福禍,敢告劉徹。師主是青真小童,太上中黃道君之司直,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名陵陽#5,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仙宮以青真小童為號。其為器也,玉朗洞照,聖同萬變,玄鏡幽覽,才為真俊。遊於浮廣,推此始運,館於玄圃,治仙職分。子在師君,爾從所願。不存所授,命必傾淪。言畢,夫人一一手指所願用節文,以示帝焉。
凡十二事都畢,又告帝曰:夫五帝者,五方之真精,六甲者,六位之通靈。佩而尊之,可致長生。此書上帝封於玄景之臺,子其寶祕焉。
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於紫陵之臺,隱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韞以蘭簡之帛,約之以紫羅之索,印之以太帝之璽,受之者,四十年傳一人,如無其人,八十年可頓受二人。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得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傳非其人,謂之泄天道;得人不傳,是為蔽天寶;非限妄傳,是謂輕天老;受而不敬,是謂慢天藻。泄蔽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泄者,身死於道路,受土形而骸裂;蔽者,盲聾於來世,命雕枉而卒歿;輕則禍終於父母,詣玄都而受罰;慢則曝終而墮惡,生棄疾於後世。皆道之科禁,故以相戒,不可不慎也。
王母因授以《王嶽真形圖》,帝拜受之。
五嶽真形圖法并序
弟子葛洪曰:夫至道無形,機妙難論,神仙之事,誠非小醜所宜緣尋。然世人不睹其門,皆謂之無。既見真驗,復肯以語人。是以清濁乖體,香臭絕倫。若道士得祕聖之書,皆當吐於一人口者,則靈真之文,將墜於獨見,何緣得存流於百代乎?洪謂傳授當必得其人,豈可都蔽邪?自江東都無有此書,若鄭君復祕而不出,則斯文永翳也。昔曾以此白鄭君曰:道書人皆有之,始《三皇天文大字》,及靈書至妙,修勤求慕時,忽聞見《五嶽真形》在目錄之首,吴越之人,無有得傳,將斯文之不出,文貴而不授乎?不審先生有此書與不儻,令魚目之珠,映於九陽之光;洿丘瓦石,暫眄南和之肆。若遂仰瞻天真,則洪心堅愈深。鄭君曰:此書吾似有之,傳授禁重,不可妄泄,傳非其人,罪咎必至。凡道士輩雖心希清正,而行多不備。不備則有慮禍詣,急令致禍之書而為刀鋸乎?是以先流得之者,-又不敢輕以授人,便自都絕,正如此耳。卿極有心,必能通玄暢昧,是故相告,且勿宣之。吾先此書受於青牛先生,自吾受《圖》以來,未傳一人。依仙科,當付一人,乃得絕身棄迹耳。世上波波,不可復停,行當以此文與卿。後復是一年許,七月閑夜見呼,告曰:吾方當去,可具素寫《圖》。洪乃齋戒祭受,今施用節度,皆出於鄭君也。
鄭君說:青牛先生,仙人封君達,本隴西人也。初服黃連五十餘年,入鳥鼠山中,服鍊水銀百餘年,還鄉里,年如三十者。常乘青牛,故號青牛道士。行聞有疾殆死者,識與不識,便以腰間竹管中藥與服之,或為下針,應手皆愈。世多得其驗效,都不以姓字語人,人通識乘青牛為名耳。人間復二百餘年,入玄丘山中,不知所在。青牛先生言:人家#6有《五嶽真形》,一嶽各遣五神來衛護圖書。所居山川近者,山澤神又常遣侍官防身,凶逆欲見傷害,皆反受其殃,辟除五兵五瘟,可帶履鋒刃。又司人之奸穢,言人之不正。不正者禍身,奸穢者禍門,是以宜深忌慎。人有帶此文及執持以履山林者,其山地源靈主皆出境拜迎。尊貴圖信,鬼神猶執卑降之禮,何况凡人而可慢墮哉!
鄭君言:在家一歲輒一祭《圖》,令人居家富昌,宦身昇隆,行來詣合,凶禍遠逆,求欲得願,長生延年。若山林獨處,可虧祭也。所以然者,山林幽寂,棲心無邪,又非酒炙所出,唯當恭而已矣。家居混雜,有婦女、雞犬、塵穢生於部界,墮慢出自言語,或污濁神炁,產乳堂宇。是故齋祭靈圖,為謝灾屬。以月建齋三日,又須夜半之時,出庭中,或密室中,西向,勿令人見。祭用白米粿脯二十五斤,清酒一斛,以十杯酒著一按上,無桉,新布巾上亦可。燔兩鑪香,大例祭,餘酒以別甖盛座左,隨杯奠粿花脯,餘脯著拌盛座右。取可食菜覆祭上,令花脯在菜下,有果尤良,安施既畢,主人立而不拜,因以朱書章紙著按上,《圖》著桉後。席上若別有所道,當令聲載出口,祭食,須訖也。祭畢,即於祭所室中燒章文,煙盡,取灰,以雜水湯中,令舉家各取少多,噴澡面目手足,令人目明無患,辟兵,却鬼,去尸,安神。若家富財豐,而歇盡珍寶,欲置腆於神明,益善也。亦如祠山川,務厚耳。古人祭多用大牢或少牢,飯粿之物,殆崇厚者也。其傳授,祭用粿花脯五斤,酒二斗。凡祭胙唯得與同志人,若大祭饌多,得分一家飲食之耳。食胙者,除灾辟禍,禳諸惡氣。《祭五嶽文》,以好紙朱書之。
請五嶽儲佐等君鄭君所出
年月歲在某日,子男生州郡縣鄉里某甲,年若干歲,謹依道明科告齋,請五嶽君、霍、濳儲君、青城丈人、廬山使者、諸佐命八山神君:
東嶽泰山君,羅浮括蒼佐命。
南嶽衡山君,黃帝所命霍山、濳山儲君。
中嶽嵩高山君,少室武當佐命。
西嶽華山君,地肺女几佐命。
北嶽恒山君,河逢抱犢佐命。
太嶽眾官君,千山百川諸墟陵真仙,地主源澤丘阜大神、有泰清三天玄錄飛精稱下土者,皆登遊降於某郡縣鄉里村中齋盛處,某昔以某年月日受先師真像如千年,按《九都千明之科》,九炁丈人昭生之符,五嶽君共遣二十五神,千山百源,皆遣侍官,營衛圖書,防捍某身。某身生長濁世,動多違離。才非通真,識淺術薄。未得遠避風塵,遊適林岫。抱持靈圖,汙染穢氣,文禁深重,懼以抵觸。謹告虔齋祠,誠照至心。當令某長生久視,所向無前。凶害藏匿,金石為開。精光神炁,常在身中。願欲如意,昌盛隆豐。謀議者反死,毀謗者反傷。令此二十五神、千靈侍官,長守某身,擁護靈文。日月代序,當復以聞。某居在郡縣鄉里中,因九光使者,威明大夫謹請祭文。如此細書,如道家章狀。其所書山神郡縣鄉村,上叙年月姓字,當如常法。自從後應所道,斟酌出入隨意耳。此是歲祭儀。若祭酒祭者,兼建道家之治位。鄭君云:神饗下是太上道君致神符,仙人祕魯女生所出,以付封先生者。
昔黃帝遊觀六合,後造神靈,見東、中、西、北四嶽並有佐命之山,唯衡山峙立無輔。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章詞,三天太上使霍山、濳山為南嶽儲君,拜青城山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嶽,以鼎鎮舉德真而為主。儲君者,衡山之副君也。吴越人或謂霍山為嶽,其實非正也。
授圖祭文
某以胎生肉人,白骨子孫。耽酒囂惡,流濁世務。運遇有幸,得奉大化。滌蕩穢俗,許以更始。修心慎違,希企靈真。夙夜馳競,不敢寧捨。昔以某年月日歲在某處,受先師甲乙《真形》,按《九都千明之科》,許得傳授。謹按道法,當付良密。今有同志道士,某郡縣鄉里男生某甲,年如干歲,小心勤翼,必能宣啟靈化,敷正神炁。即以今年月誓書,授其真圖,委繒告盟,禁以不泄。天親同心,常相愛護,不得棄元崇末,要榮希利。其五八大約,禍福所期,量己審人,任之處焉。謹齋祭以符,唯即一列上。
受圖祭文
某胎生肉人,枯骨子孫。生長濁世,染亂罪考。宿行積咎,禍高丘陵。天啟其衷,得聞聖化。心開改跡,好生樂道。仰慕靈感,思求真應。庶蒙清蕩,以延性命。常捨穢率善,願為種民。鑽求遐年,當須天啟。登山履川,亦賴靈助。注心道門,不敢携貳。並仰貢方,物自輔信。誠以今即日,受《五嶽真形》,藏戢一已,與之終始。五八有期,永無中泄。傳授相親,愛護同炁。蠲齊榮辱,天科所祐。不敢慢惰,抵犯禁綱。遵受#7法訣,付之於心。謹清齋告祭,以為其始,唯即一列上,三天章奏太上。除某三尸,登書生錄。刻題玉札,緘之絳府。五方靈嶽,各遣五神。千百山川,時差侍官。營守圖,永防護。某身使長生永存,壽延億千。
晉鮑靚施用法
靚按《黃帝九籥玉匱內真玄文》,此書是三天太上撰次所出。曾聞之於先達也,言西王母紫蘭宮室,通畫此象,在諸宮墉玉女仙人服衣,皆以此形畫之。昔遣中黃太一,以此圖下授名山隱逸有仙錄者,結約五八之年而傳也。自無運命之遇,莫見其篇目矣。如魯女生山中,受之皆此也。仙人玄道士佩此類文,入山林川澤,所經諸#8靈神,皆出郊境奉迎焉。然五嶽各有所部,東方之山則屬東嶽;其西嶽、南嶽、北嶽亦同。唯平地、江河、淮水及中央之山陵,皆統之中嶽之部也。諸入山採八石、石象、石腦、流丹珠、飛節、黃子,石髓、桂英、芝草諸神藥,自無《五嶽》佩之,此仙物終不可得也。欲佩之法,以青為繒,或用白為繒,或盛以紫囊,或帶之頭上,或帶之心前,或肘後。山無大小,皆有靈神。神來見形,自稱某山某甲來迎拜也。是太上真人以為竹使策文,五嶽衛此圖書,如今世人二監司之章節狀,所以丘山之神而來拜謁也。受付之法,限之四十年一傳,歃血委誓而約。人有此文在家者,五嶽君各遣五神來奉衛圖文,所居山川源澤諸靈各遣侍人營護子耳。他人僧嫉,謀議口舌、凶逆賊害、及官繫子者,五嶽所衛二十五神,及山川侍官,即白所居之部嶽君,嶽君即使鬼物反害彼人自中也。奉之者,不可不净身清神,若行邪亂慢,不尊所受,忽賤靈信,輕侮宗末者,禍至滅家,不可不慎。入山無其《真形》,則眾精壞人;採藥不得《真形》,則群靈蔽之;為道士不得《真形》,則魂炁不定,三尸亂干;術士不得此文,皆不成。但就有此文以佩身,乃是彌綸眾神,橫行天地。在家則神人奉衛,汰山則群靈奉迎,採藥服芝草則真仙營護,結疫涉害財妖灾自滅爾。乃虛往實來,真驗禍福,將有道者,其祕而尊焉!漢元封元年西王母授孝武皇帝#9。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九
#1 扣:『通叩』,請求。叢刊本、四庫本均誤作『如』。
#2 『後來朱陵食靈瓜』兩句:與文意不協,疑為衍文。
#3 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刻』。
#4 虐:原誤作『雪』,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 姓口名陵陽:四庫本作『姓延陵名陽』。
#6 人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人間』。
#7 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守』。
#8 諸:四庫本作『其』,叢刊本作『書』。
#9 漢元封元年西王母授孝武皇帝:四庫本無。叢刊本此下有『勿令有見之者矣。皆內視臨閉目而存也』十六字。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
符圖
洞玄靈實三部入景二十四住圖
大運告期,赤明開光,三景朗煥,五劫始分。元始天尊與十方大聖、至真尊神、無極太上大道君、飛天神人、玄和玉女、無鞅之眾,同坐南浮洞陽上館栢陵舍中,清淡空泊,素語自然。靈音十合,妙唱開真,諸天歡樂,日月停輪。星宿默度,九天徊關。河海靜波,山嶽吞煙。龍麟踴躍,人神歡焉。是時,太上無極道君稽首作禮,上白天尊:今日侍坐,太漠開昏。無極世界,一切見明。法音遐振,澤被十方。過泰因緣,劫劫化生,轉輪聖位,任居總真。方當玄御,部判六天。考劫理運,料度種民。推筭長夜,檢實三官。役勞任重,懽戚難言。敢附靈風,回響披心。前與元始天王俱於長桑碧林園中,聞天尊並告大聖尊神云:洞玄天文靈寶玉奧,有三部八景神二十四圖,上應二十四真,中部二十四炁,下鎮二十四生。靈章璀璨,妙絕空洞。睹之者,九天書名,金簡記錄,生死得仙,來運當促,三五傷喪。萬兆短命,流洩八難。風刀痛體,五苦備嬰。淪於長夜,不睹三光。無知受封,任運死生。撫之生化,痛感人神。今大慈道行,惠澤普隆。伏願天尊,有以哀矜。冀發玄科,教所未聞。使未見者見,未成者成。福流一切,億劫恩而蒙訓授,輒當承神鼓風,因流陽波,清蕩三界,肅檢眾魔,部正六天,馘斬群邪,安國育民,使陰陽寧,明化既興,道暢太虛矣。
於是天尊仰而含笑,有青黃赤三色之氣從口中而出,光明徹照,十方內外,無幽無隱,一切曉明。金書紫字,玉文丹章,文綵煥爛,在三炁之中。三部八景神二十四真,各從千乘萬騎,在空玄之上,輔衛靈文。諸天日月,流灑華光。眾津交灌,飛香八纏。萬聖稱慶,一時禮真。天尊告曰:今生一切懽樂,難譬傾心露蘊,情無遺隱。當依玄科,七寶鎮靈,黃金為壇,授子神真之道。道尊法重,四萬劫一行,下世度人,祕則真降,泄則禍臻。今已相告,明識之焉。太上道君欣喜惶懼,唯北向而立,叉手聽命。天尊登命九光太真、十方飛天、侍經玉郎,披九光玉蘊,出金書紫字玉文丹章,《三部八景二十四圖》,盛以戶玉立空之案,九色之巾,雲精空結,飛文錦蓋,懸覆經上。諸天大聖、無極天尊、飛天神王、三天真人,同時監盟,燒香散花,誦詠靈章,旋行官城,繞經三周,一依舊典,俯仰之格,自然威儀,付度道君。法事粗畢,三景復位,眾真退席。是明赤明天中,是男是女,莫不範德,歸心信向,皆得度世。
上皇元年九月二日,後聖李君出遊西河,歷觀八方。值元始天王乘八景玉輿,駕九色玄龍,三素飛雲,導從群仙,手把華幡,師子白鶴,嘯歌邕邕,浮空而來,同會西河之上,李君稽首請問天王:昔蒙訓授天書玉字《二十四圖》,雖得其文,未究妙章。雖有圖讚,而無其像,修之菴藹,妙理難詳。今遇天尊,喜慶難言,願垂成就,極其道真。於是天王口吐《洞玄內觀玉符》,以授於君。使清齋千日,五香薰體,東向服符。子形神備見,自當洞達,諸疑頓了。李君稽首,奉承教旨,具依天儀,長齋千日,東向服符,三部八景神並見,口吐金書玉字,《二十四圖》,空中而明,文彩光鮮,洞徹無窮,羅縷自然,是時,即命主圖上仙而畫圖焉。金書紫字玉文丹章,於此成音。自南極上元、九光太真王夫人、東西二華、南北真公、五嶽神仙、清靈真人所受真文並是,後聖所畫圖像,而各係之焉。
《真人沐浴東井圖》上部第一真
氣頌
天河灌東井,石景水母精。圓光拂靈曜,玄暉瑩高明。元始披重夜,天人逐月生。沐浴蘭池上,龍負長庚瓶。金童灑香華,玉女流五星,冠帶濯玉津,練度五仙形。體香萬神降,乘景登高清。
《神仙五嶽真形圖》上部第二真
氣頌
妙哉元始道,五靈敷真文。上開龍漢劫,煥爛三景分。十部飛天書,安鎮五帝神。靈嶽承玄宮,鬱勃吐寶雲。上有不死炁,殖牙練五仙。玉芝玄中奧,體潔自生薰。精思高靈降,交遊上帝君。
《通靈决精八史圖》上部第三真
氣頌
三景吐靈華,晃朗八門開。中有智慧神,被服飛天衣。八史通靈氣,玉符洞精微。寶雲映玉字,巨獸振天威。煥爛八會宮,紛紛靈人飛。思精招真氣,五符生光輝。八景策玉輿,上登入紫微。
《神仙六甲通靈圖》上部第四真
氣頌
靈宮飛天女,六真宴常陽。抱日負明月,仰攝三晨光。通靈究幽微,洞觀朗十方,招致自然厨,五芝六府昌。變化練萬神,分形改正容。乘虛步玄都,高奔入空洞。時降金霄人,解衿三素房。携契策飛蓋,逍遙昇玉京。
《神仙九宮紫房圖》上部第五真
氣頌
紫房映高清,宮室互相扶。香煙繞日月,飛天翳太虛。至真大聖眾,蕭條詠羽書。開度諸天劫,塵沙始一周。九氣固靈運,長保天地居。精思安能遠,紫宮生我軀。
《元始太清圖》上部第六真氣頌
太清無邊際,青氣鬱紫微。靈風迅七寶,琳樹何萋萋。紫鳳嗚長條,龍麟交橫馳,太上觀十方,諸天整法衣。旋行繞宮城,三周長夜開。若能思靈氣,自得乘景飛。
《神仙真道混成圖》上部第七真
氣頌
蕩蕩元始初,混沌氣未分。三色無中化,迴合靄慶雲。幽冥生真景,煥落敷靈文。豁朗長夜府,植立天地根。自然妙真氣,淳淳氣常存。運通九天界,開度諸天門。
《神仙西昇寶籙圖》上部第八真
氣頌
乘運迅靈氣,駕景昇西宮。之造玉那國,萬乘來相從。神魔稽首伏,天王並歸降。分金範正法,世恭道德王。故施正真氣,別號度一方。是時有道世,稱曰福德堂。
《靈寶神仙圖》曰:《上部八真神圖》,以洞天元始之氣,化生自然八景上真在人身中,致上元生氣。精心內思,八真見形,千乘萬騎,運致景雲,載人上昇。
玉符
第一景聰明神,名覺元子,字道都,色白。一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一景神。符並朱書。
第二景髮神,名玄父華,字道衡,色玄。《二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二景神。
第三景皮膚神,名通眾仲,字道連,色黃。《三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三景神。
第四景目神,名靈監生,字道童,五色。《四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四景神。
第五景項髓神,名靈謨蓋,字道周,色白。《五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五景神。
第六景膂神,名益曆輔,字道柱,白玉色。《六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六景神。
第七景鼻神,名仲龍玉,字道微,青黃白三色。《七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七景神。
第八景舌神,名始梁峙,字道岐,色赤。《八景玉符》上元洞天炁部八景神。
《神仙圖》曰:《八景神真玉符》,上元洞天自然之氣,以部上部八景,鎮在人身上元宮中。服之八年,八景見形,為已通達幽微之事,洞觀自然,坐在立亡。降致天仙,千乘萬騎,雲輿羽蓋,白日登晨。
《神仙通微靈化圖》中部第一真
氣頌
大道妙無像,運氣凝高真。結空自然生,靈化表三神。朝引五星精,中噏日中津,夕食黃月華,寢卧練五仙。變景隨空化,倏欻立自然。
《神仙躡靈九天圖》中部第二真
氣頌
蕭蕭九天氣,清澄自高玄。慶雲翳重虛,金闕承紫煙。中有太極官,道君羅大千。青林彌眾梵,十方並飛天。南陵福德堂,四座皆須賓。散華慶我願,逍遙無波津。
《神仙九變圖》中部第三真氣頌
妙化因空感,專思通至靈。上食九天氣,導引五雲精。三日練萬神,一日九變形。脫身遊九域,遊戲三界庭。乘景望太素,靈風扇綠軿。飛煙繞十絕,黃旛召萬靈。諸天降羽儀,鬱鬱入上清。
《神仙常存圖》中部第四真氣頌
默念招幽真,專靜神自歸。漏盡外應消,正氣自夷微。積感妙真降,六府生光輝。玄會空相和,萬物應嚮迴。八景浮雲蓋,煥落迅羽儀。載我大梵外,逍遙乘空飛。
《神仙守一養身圖》中部第五真
氣頌
導引九天氣,摩手熨身形。遏斷邪魔逕,瑩飾練光明。鳳翔通真氣,龍超制萬靈。辰旦眾真會,養身覺神生。恬淡還守一,靜思正氣停。神備景自飛,高昇入上清。
《神仙守神舍景圖》中部第六真
氣頌
泥丸置魄營,中元抱一宮。丹田三靈府,混合生神王。二關統九天,呼吸日月光。五星奧玄滋,流演六胃充。靜思萬氣歸,神安形亦芳。三部八景真,携我入太空。長居天地劫,無始永無終。
《神仙寂嘿養精守志圖》中部第七
真氣頌
清朝餐五星,專思守泥丸。正中咽日光,默念絳府薰。黃昏導月精,奧灌丹田君。三真生一景,變化形自分。一見萬神歸,攝氣景高奔。上登日月宮,出入觀八門。龍漢無終劫,妙哉《靈寶文》!
《芝英玉女圖》中部第八真氣頌
飄飄散靈氣,芝英隨風迴。諸天灑香華,日月灌靈暉。玉女擎金盤,粲粲乘空飛。仰思真顏降,咽芝五神開。導引光明徹,萬劫體不衰。
《靈寶神仙圖》曰:《中部八景神圖》,以元始靈寶洞玄之氣,化生自然,中部八景在人身中中元宮,致中元生氣。精思八年,八真見形,千乘萬騎,運致神仙羽蓋,飛行太空。
中真一景喉神,名百流放,字道通,九色。《洞玄中元一景》,真符部一景神。
中真二景肺神,名素靈生,字道平,色白。《洞玄中元二景》,真符部二景神。
中真三景心神,名煥陽昌,字道明,色赤。《洞玄中元三景》,真符部三景神。
中真四景肝神,名開君童,字道青,色青。《 洞玄中元四景》 ,真符部四景神。
中真五景膽神,名龍德拘,字道放,色青黃綠。《洞玄中元五景》,真符部五景神。
中真六景左腎神,名春元真,字道卿,五色衣。《洞玄中元六景》,真符部六景神。
中真七景右腎神,名象他元,字道主,白黑色。《洞玄中元七景》,真符部七景神。
中真八景脾神,名寶無全,字道騫,正黃色。《洞玄中元八景》,真符部八景神。
《神仙圖》曰:《靈寶洞玄中元八景真符》,以部中部八景神真,鎮在人身中元宮中。。服之八年,中元八景見形,為已通靈達神,洞觀八方,神芝玉漿,五氣雲牙,身中光明,神仙乘騎,飛行太空。
《神仙六陰玉女圖》下部第一真
氣頌
靈飛秀太微,玉女翠朱瓊。窈窕飛空出,飄飄乘空生。玄妙自然氣,六陰安常形,遐念希良會,仰眄#1降六丁。携景金房內,嬿婉娉精神。玄感自相求,豈期形與名。變化因款發,應嚮神自靈。
《神仙九元導仙圖》下部第二真
氣頌
玉清輝#2玄都,十聖迴紫微。神仙披雲出,紛紛流羽衣。香華隨風散,十天乘空飛。丹霄映輕蓋,日月灌靈暉。仰思妙真降,神感因心歸。
《神仙導引圖》下部第三真氣頌
鬱鬱五雲芝,玄暉吐玉光。凝津洞靈府,徘徊日月宮。五色理高真,流津灌十方。吸吸不覺疲,飛天並金容。導引餐靈氣,玄哺六胃充。精思易致感,安坐睹空洞。
《神仙洞中皇寶圖》下部第四真
氣頌
澄氣理太玄,蕭蕭群真居。下治諸名山,洞房清且虛。五色煥日月,列號眾仙廚。上統紫微宮,總錄天寶書。中有守一士,精思待洞開。五老監魔試,心端情自灰。身度水火宮,名入九天廬。苦哉有衿人,遂得乘景輿。
《神仙變化隱側圖》下部第五真
氣頌
變化空無中,五行兆身形。洞思自然氣,金木水火精。土為隱側府,六戊合景庭。玉女變衣裳,老壯應響生。細入毫騖裏,大包山嶽靈。種殖通神草,身與八史并。萬化隨所欲,逍遙可娛情。
《神仙採芝開山圖》下部第六真
氣頌
靈嶽鬱嵯峨,翠阜凌景霄。五芝秀玄嶺,仙草茂霜條。上有採芝人,被服乘羽飈。靈洞萬劫開,一煥諸天交。得妙安覺淹,塵沙如一朝。
《神仙明鏡圖》下部第七真氣頌
妙鐵生威光,流煥照八冥。洞徹方圓內,通真別鬼精。自然觀重陰,照耀諸天形。伏魔致神仙,變化入紫庭。
《神仙無極太一圖》下部第八真
氣頌
煥爛帝一真,身生龍鳳文。威光動九天,焰照天囿圓。上御諸天氣,總為萬仙君。巍巍至道宗,落落大範門。
《靈寶神仙圖》曰:《下部八真神圖》,以元始靈寶,洞玄之氣,化生自然。下部八景在人身中下元宮中,致下元生氣。精思八年,下元八真使千乘萬騎,運致神仙,羽蓋載人,俱昇七寶林中。
下真一景胃神,名同未育,字道展,黃色。《洞神下元一景》,靈符部一景神。
下真二景窮腸神,名兆騰康,字道還,黃赤色。《洞神下元二景》,靈符部二景神。
下真三景大小腸神,名逢送留,字道厨,赤黃色。《洞神下元三景》,靈符部三景神。
下真四景胴中神,名受厚勃,字道虛,九色。《洞神下元四景》,靈符部四景神。
下真五景胸膈神,名廣映宅,字道仲,白色。《洞神下元五景》,靈符部五景神。
下真六景兩脅神,名辟假馬超,字道成,赤白色。《洞神下元六景》,靈符部六景神。
下真七景左陽神,名扶流起,字道圭,青黃白色。《洞神下元七景》,靈符部七景神。
下真八景右陰神,名包表明,字道生,青黃白色。《洞神下元八景》,靈符部八景神。
《神仙圖》曰:《靈寶洞神下元八景靈符》,以部下部八景神真,鎮在人身下元宮中。服之八年,下元八景見形,為人養精補氣,鍊髓凝真,身生光澤,八景雲輿,載人飛行。
《玉清七寶神仙圖》總三八部真
氣頌
蕭蕭三清上,凝真大羅天。瓊林翠玄臺,日月煥靈軒。飛天梵綠氣,駕景乘紫煙。鬱鬱披雲出,紛紛靈寶仙。逍遙七寶林,五色煥金銀。振響眾真會,靈歌慶萬神。精思三八景,超步登霄門。
五稱符二十四真圖
案《五稱符上經》云:
子欲求道法,先沐浴臭穢,當得《東井圖》。
子欲定五帝,役山精,當得《五嶽圖》。
子欲通神靈,洗先訣八精,當得《八史真形圖》。
子欲通吾行厨,當得《六甲通靈圖》。
子欲存吾身,致天神,當得《九宮紫房圖》。
子欲奉道法,當得《太清圖》。
子欲奉順道,當得《混成圖》。
子欲通道機,當得《西昇寶籙圖》。
子欲通變化,當得《靈化圖》。
子欲躡大道,當得《九天圖》。
子欲脫身形,當得《九變圖》。
子欲隱存身守神,當得《常存圖》。
子欲定身心,守身神寶,當得《含景圖》。
子欲恬淡守一以存身,當得《養身圖》。
子欲寂默養其志,當得《精誠守志圖》。
子欲清靜潔白致芝英,當得《芝英玉女圖》。
子欲娉六丁,當得《六陰玉女圖》。
子欲致仙錄,當得《九元導仙圖》。
子欲食道氣,當得《導引圖》。
子欲治道術,當得《洞中皇寶圖》。
子欲為變化,當得《隱側圖》。
子欲臨鑪定九丹金液,當得《太一圖》。
子欲登五嶽求神仙芝藥,當得《採芝開山圖》。
子欲保神形,別邪精魔魅,當得《明鏡圖》。
凡二十四真圖,天之靈寶也。子能得之,必得長生,蕭蕭高仙,飛步太清也。
元覽人鳥山形圖
太上曰:無數諸天,各有人鳥之山,有人之象,有鳥之形。峰巖峻極,不可勝言。玄臺寶殿,尊神所居。林澗鳥狩,木石香花,芝草眾藥,不死之液,又難具陳。陳之無益於學,學者自應精尋。得一知萬,了然究知。教須題名,是故標文。妙氣結字,聖匠寫之,以傳上學,不泄中人。妙氣之字,即是山容,其表異相,其蹠殊姿,皆是妙氣,化為成焉。玄達之思,閉目見之,周覽既畢,行久有徵#3。妙氣既降,肉身能飛,久鍊得妙,肉去妙充。其翔似鳥,出遊三界之外;其神真人,入宴三清之中。總號人鳥。學者遊山,緣山至道,永保常存。自非至精,勿妄叩也。
人鳥山形圖
太上曰:人鳥山之形質,是天地人之生根,元氣之所因,妙化之所用。聖真求其域,仙靈仰其神。敬而事之,存而念之,受而帶之,精而行之,和而密之。無致懈怠,三氣調均,生身赤子,為道種民。在世行化,入山研方,出處自在,魔不敢當。於是朝致五嶽,使役八溟,從三天之君,佩日月之精。知之不死,習之永生,諦之合智,究之同神。其山之上,元始天王所居;其山之下,眾聖真仙所處。其山之氣,生五色之水,名反魂流液,成脂名震檀之香。西王母初學道,詣元始天王。三千年道成德就,應還崑崙之山。臨去,辭元始天王,共刻銘人鳥山上,虛空之中,製作文字,字方一丈,懸在無中,以接後學,於今存焉。九老仙都君,九炁丈人圖畫山形,佩之於肘。天帝寫空中之書,以附人鳥之體。百年一出,以傳真人。道士有此山形及書文備者,便得仙度世,遊宴崑崙。能讀此書萬遍,修行不負文言,天帝君即遣使雲車羽蓋來迎。不須服御丹液,無勞導引屈伸,精之不休,自獲昇天矣。
太上曰:凡能清齋三月,別於靜室修行,仙人當降,自以文字語人。受之密遵,速得成真。道士佩之,役使萬神。正月有甲子,二月有壬申,三月有戊子,一年之中,唯取三日,祭醮山形於金鏡之上。相傳口訣之事,慎勿妄泄書文。若年中無此三日,或有而邂逅,趣得甲子一年三醮也。醮時皆齋,清嚴禁斷,明月之夜,露出中庭,不須壇纂,不可他知。密自灑掃,净席南向,兆敷別席,向北施禮。先以明鏡九寸面者置座中央,紫紋復傘以罩座上,紫錦囊巾覆藉山圖,正安鏡中。清酒三碗置圖之前,香脯棗果圓施鏡外。酌酒半碗漱口,捻香即位,閉目叩齒三通,存思依常。鳴鼓發爐亦如常法。又三捻香,臨目見太上大道、十方天尊、元始真王、人鳥山元氣生神、大帝君,雲駕羅列,布滿空中,同來向座。良久,仍密稱名位臣妾姓名,奉請太上大道、十方天尊、元始真王、人鳥山元氣生神、大帝君一切諸靈官,今日吉時,良散薦芬芳,表獻至誠,仰希垂降。臣妾某等稽首禮拜仍禮三拜伏地,閉目存神降座,良久乃起。又三招酒,長跪稱位臣妾姓名,上啟:
太上大道君、十方天尊、元始真王、人鳥山元氣生神、大帝君一切神明,臣妾叨恩,得見今日,奉對尊神,喜懼交集。唯願大慈開度,當使臣妾學道得道,求仙得仙,神通自在,永保長存。小醜賤臣妾,不敢多陳,不勝踴躍屏營,謹稽首禮拜三拜畢,三招酒,招畢,又啟如此。三招三啟都畢,三捻香,啟起倚送神,稱位臣妾姓名上啟:太上大道、十方天尊、元始真王、人鳥山元氣生神、太帝君一切靈官,緣恩上請,紆迴雲儀,神駕已整,還昇三清,臣妾戀慕,俯仰屏營,唯願大慈,流布洪恩。臣妾得道,謁見王官。後宜有請,仰希重降。臣妾某稽首禮拜。訖,起復爐。某復爐畢,東一碗酒,瀉浸四周畢,依次斂之也。同志者還房進胙,不得妄與非法之人。夫妻接待,皆同此法。不同,不得交會。此禁至重,明各慎之!清齋千日,丹書山形於薄紙上,方三寸至五寸,玉池之泉,向王吞服。一服長生不死,二服神仙飛行,三服昇登尊位,與道合同。清齋起圖,佩之三年,晨夕誦文,吉日修事,慎終如始。一千日限足,遊行山澤,威制五嶽,三河四海,八溟九地,一切神靈,奉迎拜謁。功德流布,五年七年,不過九年,超登三清矣!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
#1 眄:四庫本作『盼』,叢刊本作『盼』。
#2 輝: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暉』。
#3 征: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微』。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一
庚申
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
凡二門又名解形遯變流景玉光三惡門。
三尸三惡門
第一門名色慾門,一名上尸道,一名天徒界。
第二門名愛慾門,一名中尸道,一名人徒界。
第三門名貪慾門,一名下尸道,一名地徒界。
此三惡之門,一名三尸之道,一名三徒之界。常居人身中,塞人三關之口,斷人三命之根,遏人學仙之路,抑人飛騰之魂。為學之本,而不落尸於三道之上,去慾於三界之門,真何由降?道何由成?夫學上法,宜遣諸慾,滅落尸根,道自然成。克得飛騰,上昇三清。
三尸五道門
第一門名色累苦心門,一曰太山地獄苦道。
第二門名愛累苦神門,一曰風刀苦道。
第三門名貪累苦形門;一曰撻山負石苦道。
第四門名華競苦精門,一曰作江河苦道。
第五門名身累苦魂門,一名吞火食炭鑊湯苦道。
此五苦五道之門,常居於人身,係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斷人修仙之門。為學之本,而不解形於五道之上,滅跡於五苦之下,眾累不斷,沉淪罪門,何由得脫?騰身遯變,流景玉光也!夫欲上學,當先斷諸累,絕滅苦道,真自然降,神仙自然成。克得變形,遊宴諸天。
落上尸之道,當青書《上玄滅慾斬尸變景流光玉#1符》著頭上,當於色慾之門,北向銜刀,請一杯清水,面臨水上,師於弟子後,叩齒九通,咒曰:上尸青慾,自號彭倨,變化九種,鳥頭蛇軀。混沌無心,或沉或浮。貪慾滋美,華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過咎。斷人命根,氣散神遊。放浪三宮,小蟲無劬。真人甲乙,佩籙帶符。色欲己斷,死路已除。元始有命,請斬尸頭。三台監形速出無留。滅根絕種,勿使遺餘。甲乙練真,三宮清虛。五帝監映,太一定書。北元沐浴,冠帶行疇。飛度天界,流景玉輿。遯變上清,乘空遨遊。畢,取所銜刀,師以繞弟子頭結九過,下所卷玉符,埋於色慾門下,以杯水灌上。行此之道,上尸即滅,色慾自除,身過天徒之界,形魂無復苦惱之患。太真上道,慎勿輕傳。
以次進中門,而落中尸。落中尸當黃書《中元滅慾斬尸變景流光玉符》著心前,於愛慾中門,向王捉刀向腹,請一杯清水著前,師於後,叩齒十二通,咒曰:
中尸彭質,號曰中黃。愛欲自居,依腹逃藏。沉浮變化,形無常方。執人魂魄,走作三宮。赤子馳競,使人發狂。慾性喪神,罪由小蟲。真人甲乙,上帝已徵。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圖,三慾已忘。元始符命,斬滅尸形。斷根絕種,勿得飛揚。甲乙受練,五符休糧。真仙安鎮,藏內生光。五帝監映,太一列行。中元沐浴,冠帶衣裳。解形遯變,流景玉光。飛昇上清,食息太空。長保自然,天地無窮。
畢,以次進下門而落下尸。落下尸當白書《下元滅慾斬尸變景流光玉符》著兩腳上,於下貪慾門,向南橫刀於兩足上,請一杯清水著足下,師於後,叩齒三通而咒曰:
下尸彭矯,貪慾自榮。白色混沌,體無常形。依人兩足,亢□動人情。言白得失,走作魂靈。三宮擾亂,赤子不寧。貪慾小蟲,賈備幽冥。真人甲乙,三鍊已清。慾門斷塞,不受邪精。元始急令,三台臨庭。速出無隱,及汝弟兄。九種子孫,一時斬形。五帝度真,太一記名。下元沐浴,冠帶羽青。玄度三界,上飲元精。解形遯變,流景上清。飛玄步虛,三界齊明。畢。三界既度,便度五苦之道。
《解形遯變飛度五道之法》,當作新衣一通,巾履並新,於第一色累苦心門上,黑書《解形遯變滅度地獄流景玉符》置兩足下,北向平立,師叩齒五通,咒曰:
解形遯變,落尸五難。三慾已清,神津內灌。脫故鍊新,體香氣蘭。玉符滅跡,地無拘攣。飛度天界,超凌雲端。魔王保真,氣合自然。七祖同昇,飛步天門。五帝監映,萬神咸關。畢,脫中解結,埋符於兩足下,脫履而去。
次進愛慾苦神門,於愛慾苦神門上,白書《解形遯變滅度風刀流景玉符》置兩足下,西向平立,師叩齒九通,咒曰:
雲行飛步,遯變玉光。解形脫跡,散髮翱翔。人界無拘,乘虛空行。天魔已保,五道開通。越度風刀,形昇上宮。畢,埋符兩足下,去之勿顧。
論庚申存童子去玄靈訣凡五法
《穎陽經》曰:童子者,心神也,眾神之主。玄靈惑人耳目鼻口身意。玄靈者,三尸六甲神,同遊內外。其神咸有色象,觸物皆欲,令人重車馬玄黃,聲利飲食,多有求欲,不知止足,行妨身辱也。先鍛鍊其心,使欲者不欲,令不欲者欲。觀欲如道,志道如欲。大底苦於色味。其色味者,情欲之府,喪亂之原。不得求言,亦勿求有。至道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或云,至人惜言,以制欲物。心因有而生欲,有者欲之主,言者,道之筌,道契則言忘,欲無則事息。此語無不如在,至人乃消息之。消一百刻,息一百刻。息减消加,稽古之道也。刻遍也,每遍為一欲。肇啟一門,就萬欲中窺離去聲一門。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動用消息,必齅其跡,注云:齅為委氣,練心根無為。有欲情廣施,至敬無私念。故文曰:敬勝欲者昌,欲勝敬者亡。審自詶難,專氣致柔。每尋一刻,皆以謙道而尋之。覺昏沉睡生,尋理不出,乃凝然內省。大丈夫懇責其心,節慕聖賢,興諭洗零。歷逕切。故經云:少則得,多則惑。注云:少謂退,方寸之源,本來無事,則可應萬物而不亂也。天道惡盈,神道託靈。知心惟微,達理至靜。積習有常,自成廣大,貞一會道之謂也。常思往者、來者、今者之事,注曰:往謂已過之事,來謂未然之事,今謂即日消息之事,了然自知。動無二過。常於欲者,擘不欲之,欲於心尤苦。當如割截肌膚、叩物懸解,乃可超生死之門,浴澄净之境。研之不止,聲參太極,大無不包,細無不入,以息情欲,節滋味,清五臟,通神明,至真久壽之要道。
制六欲神法
舌者,榮辱之機,禍害之閫亂之所生者,必言語以為階,故君子慎言語,節飲食也。六神各主其欲,斷欲斷識,於理成宜用平,若併平之,則弱塵生.矣。是以對境,先從欲制,六神謂六欲門,耳、目、鼻、口、身、意,泄亂神機之路也。意從內發,寄在於物,物從外入,經自何門?應接之時,心盡知見,常起悲敬,性本不生,此應物之義。文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當豫斷之,肇啟一門,消之於未形,息之於未亂,令心壯於欲。用壯處謙,壯乃全也。《黃庭》曰:負甲持符、開七門備,豫之謂也。夫性者本乎心,情者本乎性,情動則性亂,性亂則心荒,心荒則移神伐性,亡無日矣。故對物識交之際,於中不有情欲欲至識動,物之常情。若對心真無形,欲何用?能止而順,動不窮也。啟妙一門,復其生源。本無流動,神用澹泊。喘息安徐,令魂魄和通,意慮精密。養之以忘,欲之以生。若物應心搖,動亂而惑我,我乃息機深敬,介如石焉,不可轉也。久當委順遺形,言忘理析。言忘理析,故積其弱以為強,捨其美而自康矣。如覺物去情餘,進退未决,謂不欲之欲也。宜息心謙下,潔誠責己,超然離欲,氣靜安神。候心見欲如朽木虛空,是欲者不欲也。道之相應,必有所因。信乃心師,安為動主,動識生#2於無地,無地自是宜安。正尋理之時,萬緒躁心,乘念飛越,昏機內應,真興不彰。為爾心神,傳習成妄,濁氣薰灼,世業堅深。正用决邪,邪神戀欲,謂玄靈也。交戰於內,而致斯也。若不誓心惕慮,反偽還真,乃隨欲居心,是滋泄慢。以一柔之性馭六剛之情。情與物親,性與道合。堅正自理,去邪勿疑之也。又言:念玄靈,欲我懈怠。當建志弘願,苦節安貞。如謀必成,如戰必克。仁而能武,正以殺情。大丈夫天地同心,清寧無事。常自激勵,若對嚴君。肅然一門,謙以養德。煩結都盡,欲境不生,是不欲者欲也。欲不生,則神不死也。斯乃靜勝,欲消諸難,將解恒退,藏於密焉。夫能解難,釋險以處安也。險必處安,宜其對境悟心,為難於易,視無前欲,往有功也。功成身退天之道。得魚忘筌之道也。《黃庭》曰:經歷六腑藏卯酉,轉陽之陰藏於九,常能行之不知老。其此之謂乎!凡心者,公平之司,非親於欲,而疏於道。玄靈,習之然矣。欲心躁滑,道性深微。不自執為,任其浮動,情之所變,物莫能全,人有心識,不覺變動,得非濳慎玄靈之運哉!宜加懇倒也。至人哀其迷方,示其生理,見於不見,知於不知,感通神明,是謂道用。言之者甚眾,行之者罕及,實志之不至耳!且亡喪猶影響,履真豈獨遠哉!其三尸者,託陰氣以為靈,感私欲而致用,邪蘊臟腑,變生亂習,世相組織,流落貪昏,非天機清明至嘆沉濁者,不能易其心矣!觀我生無,無能彰有。色為空影,欲是影賓。欲生則三尸生,欲滅則三尸滅。古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反覆自明之謂也。去尸成道之速者,先外制聲色名利,內平喜怒愛惡,退心自察,徹底真無。真為實,無餘欲。動靜能知,身世不礙。宛其見情類,殉物而死。聖人興悲,於物兼濟。為心者,以此苦心零於情,卓然虛靜,尸乃無處濳留,則遯迹而逝。常思正道,朗然不寐,尸亦無再宅於心仍心。私言曰:所欲者玄靈之欲,不欲者玄靈不欲也。嚴心王而使之零,以身喻國,心則王也,王侯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尸其如子何?。故君子存而不忘亡,理而不忘亂。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神定而性命可全也。若荒怠不敬,冒於寢寐,貪於飲食,尸乃千變萬化,隨欲而歸,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道書》曰:勿與爭曲直,當减人壽筭也,爭尚如此,其况大者!淪於世務,非達者之莫棄。玄靈飛去,心神凝定,則五方秀氣入於靈臺,滋於童子。經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惟恍惟惚,而童子生焉。《黃庭經》曰:窺離去聲天地有童子。窺猶欺也,因欺其心,敬於天地之間,不欲一物,則神氣不喪也。夫天地者,陰陽列位也。童子者,人神至精也。非精無以崇其聖,非蕩無以長其愚。是故聖人修之以真,行之以勤。若能克己勵志,不出三年,道成矣!乃心中有白氣,拂拂然生光明,久習彌廣。
六甲存童子去玄靈法
又有甲子日辰,其人年月命筭日减,被玄靈伐命。至夜半,起坐端策,私誦玄靈名彭倨、彭質彭矯七遍,無令耳聞也。依守清净法,動用消息之宜,繼晝不睡,六甲庚申日守之亦耳。《黃庭》曰:晝夜不寐乃成真。此之謂也。
《穎陽書》下篇略例
容成公曰:凡等,先扣上古變日,六甲積日辰,變見天地甲子諸神,筭心清靜而應之,以十二律扣之。聲同於律者,先存童子,童子可以聽之。若存童子,先去三尸,可以合道。
治脾腎舌術
甲子旬玄靈多遊黃庭幽關靈根之內,令人好色、極欲、意亂、精施、貪滋味、妄言笑。
右旬內日辰及年月日,命筭日結,舌正言,閉目思神,依經肇啟一門,欲者不欲,不欲者欲。他旬仿此。即於靈根,却味保氣,靜意全真。脾藏主意。意者,氣之帥#3也,意寧即脾泰。其旬正五方秀氣,應律於心,而玄靈自化矣。其道閉精尤急,宜啄齒咽液,令靈根堅固。靈根,舌本也。其下有華池,通腎,池不欲枯竭,津液同源,腎舌相固耳。若人依法守之,心乃清零。去呼。其神日生。故經云:藏養靈根不復枯,閉塞命門如玉都。藏謂無言,養謂咽液。腎宮主壽,故曰命門。玉者,津液之狀,都猶聚也。容成公曰:凡人兩腎,有日月命門,左男戴日,右女戴月,虛無相生,寒暑相成,男女相形。中有二神,皆衣青,子能見之可長生。晝敬玄光,夜履真跡,久視道也。
治鼻口喉嚨術
甲戌旬玄靈多遊神廬天闕氣管之內,令愛香憎臭,入鼻觸心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神廬,用平香臭,治中毛,專氣寡言,養精飲液,消氣管,口吐濁,鼻引清,綿綿若存。如此,玄靈不復入人腦,則上元清靜矣。故經曰:神廬之中當修治,玄膺氣管受精符,急固子精以自持。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天假其生,地成其形。天地造化,有為物性。清者能久,濁者多咎。則知本乎天真,可謂至人。親於地利,曷足為貴?形有三關之號,鼻與天通,用之不窮,餘可知也。
治肺心耳術
甲申旬玄靈多遊玉堂靈臺神牖之內,令人貪欲#4亂神,憂驚傷魄,叛道離德,輕燥煩勞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靈臺,不妄是非,不妄察聽,除色去味,吐納寬舒,斯乃乾坤合氣之所,謂玉堂靈臺也。必在內視無形,反聽無聲,則其神各守司舍。故經曰: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閉守三關,勿令邪氣得入,玄靈無所施其巧。上關,口也;中關,手也;下關,足也。關者,閉固之異名,邪謂心搖,物感也。洗五臟,有節度。修六腑,令潔清。能調三關,則為洗五臟、修六腑矣。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六腑者,大、小腸、胃、膽、膀胱、三焦也。臟為陰,府為陽,迭相生也。不求道而道自至,不求有而有自來。不出三年,坐見萬里之外,豫觀成敗,辯天下筆#5數,如響之應聲也。
治兩眉間腦舌中神術
甲午旬玄靈多遊明堂、泥丸、靈根、赤宅之內,令人妄視昏寐,重味輕言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三丹田,收視養心,精誠自保,屏其寢夢,節其言語飲食。靜於關,潤於舌。二府相得,命門自開。潤,謂飲其華池,二府,腎、舌也。精液相得,元氣開通,陽净陰凝,幽關洞見矣。明堂者,正室也。真一常遊其間。一氣含三,周流變化,未始有極。天地之氣,稟於真一。真一之氣,從道而生也。故經曰:明堂四達法海員#6,真人子丹當我前。固守一門於三靈,不求道令道自見。三靈者,三丹田也。眉間入三寸為上丹田,心為絳宮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守為精神不散,合三以為一也。所思則存,不思則亡。攻之不止,通天合道,天人玉女六甲諸神,自於左右,而與人言,玄靈滅矣。
治肝目身中陽氣術
甲辰旬玄靈多遊蘭臺,寸田陽氣之內,令人喜怒忘魂,沉迷思寢,恐懼懈怠,鄙恡矜誇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身中,莫敢懈怠,端心默念,含垢黜聰。令魂魄太平,志氣不懾。息喜怒哀慼,節五味色音。前此者,皆亂正氣也。修鍊心關,童子清净,則玄靈不能為祟也。左目為日,王父治其中;右目為月,王母治其中。人能守之,與天地相保,日月齊明,外本三陽,自去,內陽三神自生。外本者,玄靈也;內陽者,三關神也。故經曰:魂欲還天,魄欲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此之謂也。真性自然,非所造作,退藏於密,不系有無,則還魂返魄之道也。
治兩手足術
甲寅旬玄靈多遊四關之內,令人手欲妄持,足欲妄行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四關,握固,思手不妄持,足不妄行,嚴策其心,動用清靜,玄靈不復得安,便飛去。故經云:口為天關精神機,足為地關生命扉,手為人關把盛衰。關門杜籥闔兩扉,丹田之中精氣微。兩扉謂雙腎門,連於下關也。龠動則扉開,精流則命竭。善閉藏者,真氣會於丹田,化為赤子矣。
三尸中經一名去尸駐色得不死之道
《太上三尸中經》曰: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减人祿命,令人速死。死後魂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尸遊走,名之曰鬼。四時八節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髮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臟。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7動,淫邪不能自禁。此尸形狀似小兒,或似馬形,皆有毛長二寸,在人身中。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時形象,衣服長短無異。此三尸九蟲,種類群多。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臟,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膈蟲令人多咳嗽。胃蟲令人吐嘔不喜。膈蟲令人多涕唾。赤蟲令人腸鳴虛脹。蜣蟲令人動止勞劇,則生惡瘡顛癡,癰癤疽瘻,癬疥癇癩,種種動作。人身中不必盡有,亦有少者,其中有十等就中,婦人最多也。其蟲凶惡,好污人新衣,極患學道,欲調去之即可矣。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曉,體疲少伏林數覺,莫令睡熟,此尸即不得上告天帝。
又《太上律科》云:庚申日,北帝開諸罪門,通諸鬼神訴訟,群魔併集,以司天下,兆人及諸異類善惡之業,隨其功過多少,賞勞謫過,毫分不遺。
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長絕。乃精神安定,體室長存,五神恬靜,不復搔擾,不迷不惑,不亂不淫,瞋怒平息,真靈衛佐,與天地相畢。每夜臨卧之時,叩齒三七,以左手撫心上,呼三尸名,使不敢為害耳。
去三尸符法符並朱書
太上曰:三尸九蟲能為萬病,病人夜夢戰鬬,皆此蟲也。可以用桃板為符,書三道埋於門闑下,即止矣。每以庚申日書帶之,庚子日吞之,三尸自去矣常以六庚日書姓名,安《元命籙》中,三尸不敢為患也。
此符消九蟲,當以六庚日,常以白薄紙竹紙書,服之。每庚皆如之,唯庚申書之,不限多少。從庚申日早朝服一枚,次庚午日吞一枚,值六庚勿失,蟲皆不貫五臟,人身無病也。勑符咒曰:
日出東方,赫赫堂堂。某服神符,符衛四方。神符入腹,換胃蕩腸。百病除愈,骨體康強。千鬼萬邪,無有敢當。知符為神,知道為真。吾服此符,九蟲離身。攝錄萬毒,上昇真人。急急如律令!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一
#1 玉:原本作『王』,據下文文例改。
#2 生:叢刊本作『主』。
#3 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節』。
#4 欲: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筆:四庫本作『事』。
#6 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圓』。
#7 勇:四庫本作『涌』。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二
庚申
三尸篇
《洞章》曰:太上三氣,化為神符,號曰《三元無量洞章》,制命六甲,運使五行,率離還合,卻死來生,消除三鬼,滌蕩五神。五神一曰五尸,三鬼一日三蟲。蟲尸互名,參神亂鬼。三尸,上尸、中尸、下尸也;五尸,青尸、赤尸、黃尸、白尸、黑尸。神祝曰:三尸、五尸,俱入黃泉。吾昇清天保長生,樂史世世居天王。
神仙守庚申法
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尸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尸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尸交對,斬死不還。三尸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遊或六月八月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尸伏沒。七守庚申,三尸長滅。
庚申夜祝尸蟲法
常以庚申夜中平坐,叩齒七下,擊額呼彭倨;次叩齒七下,撫心呼彭質;又叩齒七下,捫腰呼彭矯。先兩手心書太上祝曰:
吾受《太上靈符》、《五嶽神符》,左手持印,右手持戟,日月入懷,濁氣出,清氣入。三尸彭倨出,彭質出,彭矯出。急急如律令!
用甲子日除三尸法
常以甲子日夜半時,披髮東向坐,呼腹中伏尸名字。第一之名蓋東,第二之名彭侯,第三之名蝦蟆。一呼其名,以右手撫心三過,尸當應人,便不復去言人過也。又云:男用左手、女用右手撫心,留伏尸,即尸不離人,上言其過。人但能勤行氣閉氣者,身中神亦自安爾,久之消尸。
六甲除三尸法
法曰:清心掃除中庭,正向北用一案,三杯羅列案上,以井華水著中。甲子日夜半時,披髮置後,三拜跪稱,臣自某州郡縣鄉里曾孫某甲,奉請北極三台君、斗中真人,請以三杯水。除去三尸,令某修道得神仙。因飲三杯水,先從東起,飲時祝曰:
日月君水,除我頭尸。次飲中央,祝曰:真人水,除我腹中尸。次飲西杯,祝曰:日月君水,除我足尸。畢,稱臣三拜,左迴還狀外,當應夢見人辭謝去者止。不爾未去,未去者,後甲子日,當又如此,勿忘。
除三尸法
常以雞鳴時,漱取醴泉,咽之,三而止。徐徐定氣,勿與人言語。
祝去伏尸方
以正月五日,七月七日,取商陸根細切,以玄水漬之三日,陰乾,可治為末。服方寸匕,玄水服下,日三服。百日,伏尸盡下,出如人狀,醮埋之,祝曰:
伏尸當屬地,我當屬天。無復相召,即去隨故道,無還顧常。先食,服之,禁一切血肉、辛菜物。
厭尸蟲法
真人曰:江南多白芷草,掘取根,細擣末,以沐浴用之。此香乃三尸所憎者。
又方
三月三日取桃葉,一云桃根,擣取汁七升,以大醋一升同煎,令得五六分,先食,頓服之。隔宿無食,即尸蟲俱下。
上仙去三尸法
丹砂一斤細研飛過 淳大酢三升 純漆二升
右合和令相得,於微火煎之,令乾稠。可丸之如麻子大。日再服,從三丸漸加至二十一丸。經四十日,百病自愈,三尸自出;服之百日,肌膚堅固;千日,令人長生不死,與天地相保。不能俱言,後當自知。
下三尸方
貫眾五分主伏蟲 白藜蘆十二分主長蟲,欲得雄者 蜀漆三分主白蟲 蕪荑五分主肉蟲 石蠶五分主蜣蟲 厚朴三分主肺蟲 狼牙子四分主胃蟲 雷丸六分主赤蟲 殭蠶四分主膈蟲
右九味物,熬令黃,合擣篩之,鍊蜜丸如梧桐子大。以粉漿服五丸,日三服之。漸加至十丸。十二日癥聚下,六十日百病愈。服之,先從小起,若女人,如齋戒恭謹者,亦可服之。
仙人下三蟲伏尸方
茯苓十斤,商陸根削去上皮,但取下白者五斤,清酒,麥麴各五斤,並炊釀之,酒置盆中封之,二十日藥成。擠之,但淳。大豆熬之作末如飴狀,合丸如大彈丸。日服三丸,十日以去,稍益如雞子黃。上尸者百日,中尸六十日,下尸四十日,當爛出。上尸如手,中尸如足,下尺如雞子。上尸黑,中尸青,下尸白。此三尸與人俱生,常欲令人死。至晦朔日,上天白人罪過。每至其日,當拘制七魄,及守庚申夕,於是三尸不能得動矣。是庚申夕,人夢與他諍鬬者,是魂與尸魄鬼團。夫魂常欲令人身安,故靜。魄常欲令人恍惚,蓋欲人早死,故欲攻奪,此之謂也。
凡道士醫師,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所在。上尸好寶貨千億,中尸好五味,下尸好色,若不下之,但自欺耳。去之,即不復飢,心神靜念,可得延生。真人貴其道,道士尊其藥,賢者樂某法,愚俗笑其事。所以言人死為尸骸者,乃是三蟲之號位也。當服當陸散者,乃自除去三尸,不必酒釀而服之也。槐子亦善#1。能服氣者,不用此術。又真氣是青牙五方之精,道士服之,二十一日,三蟲走出矣。
神仙去三尸法
真人去三尸延年反白之方,宜服浮水玄雲之髓。此自然能生,千歲一變,百歲一化。先變後化,藥之精英也,故可服之而得長生也。丹光之母者,松脂也。浮水之髓者,茯苓也。能伏鬼神,却死更生。松脂流入地中,千年變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琥珀千年變為丹光。丹光之色,赫然照人。丹光千年變為蜚節芝,輩節芝千年變為浮水之髓,浮水之髓千年變為夜光,夜光千年變為金精,金精千年化為流星,流星千年化為石膽,石膽千年化為金剛,金剛千年化為木威喜。夫金入火不耗,入水益生。夫松脂變化,蓋無常形,故能沉淪無方,上昇太清。此飛仙之法,勿傳其非人。方曰:當取茯苓、松脂各十二斤,以水漬松脂七日,朝陽去水,以淳酒二斗與茯苓合漬之,日暴令乾,月食一斤。欲不食用,練松脂去苦臭,以火溫之,內茯苓中治合。和以白蜜,三物合服之,月各一斤。百日身輕,二百日寒熱去,三百日風頭眴目去,四百日五勞七傷去,五百日腹中寒癖飲癥氣去,六百日顏色住,七百日面?除,八百日黑髮生,九百日灸瘢滅千日兩目明,二千日顏色易,三千日行無跡,四千日諸痕滅,五千日夜視有光,六千日肌肉易,七千日皮脉藏,八千日精神強,九千日童子薄,萬日形自康,二萬日神明通,三萬日白日彰,四萬日太一迎,五萬日坐在立亡。日三食,慎勿忘。但過萬日,仍自縱橫,變名易姓,昇天遊嶽,皆可耳。
神仙去三蟲殺伏尸方凡二方
章陸根,味酸,有毒,主胸中邪氣,塗臃腫,殺精物,鍊五臟,散水氣,根如人形者神。生故墟田間,三月八月採。章陸一名夜呼,一名蕩根,一名當陸,一名莧陸,一名長根,一名商陸草,一名神陸,一名白華,一名逐邪,一名天草,一名逐陰之精,此神草也。去三蟲,殺伏尸,去面?黑,益智不忘,男女五勞七傷、婦人乳產餘病、帶下結赤白皆愈。
右用麴十斤,米三斗,加天門冬成末一斗,釀酒漬章陸六日。便齋服五日,食减,二十日穀絕腸肥,容氣充茂,諸蟲皆去,耳目聰明,瘢痕皆滅。以月宿與鬼日加丁時,取商陸服如棗,日三。道士常種此藥草於靜室之園,使人道神,令人不老長生,去三蟲,治百病,毒不能傷矣。
又方
取當陸根四十斤,削去麤皮細切之。以水八斗於東向竈煎之,令减半。去滓更煎之,令可丸。服如梧桐子大。丸蜜作之,勿令人見。又一方:章陸根三十斤,正月、二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採取,過此不中用。取章陸根净洗麤切,長二寸許。勿令中風也,絹囊盡盛,懸屋北六十日,陰燥為末,以方寸匕水服,日一先食。服十日見鬼,六十日使鬼,取金銀寶物,作屋舍,隨意所欲,八十日見千里,百日身飛行,登風履雲,腸化為筋,久服成仙矣。
除去三尸九蟲法并藥術
先生曰:夫三尸之鬼,變化無方,或見厲鬼,或假人形。雖千襖#2萬怪,即黠而不神,不悟人言語,不能鑒其情。欲修法事,慎無發揚,心或默語,鬼聞人聲。既聞人聲,即為禍害,厭暴祟戾,其憂百端。審察灾源,急宜詳解,逆為人之備,無令寢淫。故訣稱:用建日修法,破日服符,及造藥術,欲為消去,即其尸鬼亦常忌此日也。兼慮人用月晦庚日開執之日,故於此日能迷淪人意,俾耽眠睡,造作夢寐,顛倒非常。或緣人性之所畏惡,輒變此物,恐怖多端。或於眠中,喚人名字。或假吏卒,收錄執縛。或託人父母兄弟,責詈於己。或夢妻子,困病死喪,使人慞惶,悲哀哭泣。或夢塚墓,狼籍尸骸。或若乘危,為其迫塞。或若犬來咋嚙,或見牛馬奔衝,往來號吠,倉卒抵踏。或鳥豕之形千狀,或蟲蛇之物萬端。或顛倒其巾冠,或訐揚人過惡,比皆其所為也。可先期一二日間,收心斂意,以道自處,庶幾行法而去之耳!《仙經》云:凡服仙藥,先去三尸。其方如左:
附子七枚炮 蕪荑二兩炒 乾漆二兩炒令煙
右三物篩擣為散,常以空腹酒服一匕,日再服。七日而上尸去,九日中尸去,十二日下尸去。後當痢於盆中,即見三尸蟲狀。以綿裹之,葬東流水中,微哭之,咒曰:汝死屬地,我得昇天。別道而歸,更勿反顧之。經三日後,或自於日中大哭,煩惱恍惚。勿自訝之,後當爽朗為道人耳。
劉根真人下三尸法
此方與前方稍類,但別出耳。
真人曰:欲求長生,先去三尸。三尸去,則志意定,志意定則嗜欲除。乃以神方五篇見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日上天,白人罪過,故司命奪人筭,使人不壽。欲去之法用此方。蜀狗脊,七枚。乾棗二兩。蕪荑二兩。
右藥並皆依法事,持杵羅為散,以清水服一合,日再服。七日上尸去,九日中尸去,十二日下尸去。其形似人,以綿帛裹之,埋於東流水,咒曰:
子死屬地,我當昇天。易道而歸,勿復回顧。三日之中當恍惚,後乃佳耳。
神仙古方傳授所來二首
朱璜者,廣陽人也。少病毒瘕,就睢山下事道士阮丘。丘憐之,言:卿除腹中三尸,真人之業可度教也。璜曰:病愈當為君作客,三十年不敢自違。丘因與璜七物藥,日服九丸,百日病下如肝脾者數升乃愈。後數十日肥健,心意日更開朗。乃與《老君黃庭經》令讀之,告曰:日三過,通之能思其意,當度世。丘遂與璜俱入浮陽山玉女祠,且八十年,復歸故處,白髮盡黑,鬚更長三尺餘。過家食止,數年復去,至武帝末猶存焉。
沈文泰者,九嶷人也。得紅線神丹,去土符還年益命之道,服之有效。往崑崙,留安息二十餘年。以傳李文淵,曰:土符不去,服藥行道無益也。文淵遂受秘要,後亦昇仙。今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白去三尸法,出此二人矣。
遊稚川記#3
僧契虛姓李,其父開元中為御史。契虛幼好浮屠氏,年二十,髡髮衣褐,居長安中佛舍。及明皇幸蜀,羯胡陷兩京,契虛乃入太白山,食栢葉絕粒。遇道士喬君,清瘦高古,髮鬢皎白,謂契虛曰:師神骨孤秀,後當寓遊仙都。契虛謙謝之。喬君曰:異日師於商山,備食物於逆旅,有桻子必犒而餽焉。或有問師所求,但言願遊稚川,當有桻子導師去矣。及祿山破,上皇還京,天下息兵。契虛即於商山旅舍備食膳,遇桻子而餽焉。近數月,餽桻子數百人,食畢輒去,無問者。契虛怠,為喬君見欺,將歸長安。忽遇一桻子,年甚少,問契虛所詣。答曰:願遊稚川,積有年矣!桻子驚曰:稚川,仙府也,安得至乎?契虛曰:幼而好道,曾遇至人,勸遊稚川,但不知其路耳!桻子曰:與我偕行,可以到也。於是與之俱至藍田上,理行,俱登玉山,涉危瞼,踰巖巘,十八餘里至洞穴,水自洞側而出。桻子與契虛運石填水,三日而水絕。俱至洞中,昏晦不可辨。遙見一門在十數里外#4,望門而去。既出洞外,風日恬炅,山水清麗。凡行百餘里,登一高山,攢峰迴拔,石徑危峻。契虛眩惑,不敢前去。桻子曰:仙都近矣,無自退也。挈其手而登,既至山頂,緬然平坦,下視山峰川源,杳不可辯。又行百餘里,入一洞中。又數十里,及出洞,見積水無窮,中有危徑,纔橫尺餘,長亘百里。桻子引之,躡石而去,頗加悚慄,不敢顧視。即至一山,下有巨木,煙景繁茂,高數十尋。桻子遂登而長嘯,久之風生林杪。俄有巨索自山頂懸竹祟而下,桻子與契虛入竹橐中,閉目危坐,勢如騰飛,舉巨絙引之,即及山頂,城邑宮闕,璣玉交映,在雲物之外。桻子指而語曰:此稚川也。與契虛俱詣其所,仙童百輩羅列。有一大仙謂桻子曰:此僧為何而來?桻子曰:此僧願遊稚川久矣,故挈而至。一殿中#5,見冠冕大仙貌甚偉,據玉几而坐,侍衛環列,呵禁極嚴。桻子命契虛拜謁,且曰:此稚川真君也。既拜,召升階,問曰:爾絕三彭之仇乎?契虛不能對。真君曰:此未知道,不可留此。即命桻子引登翠華亭,見亘空#6丹檻雲矗,內一人袒而寐#7,髮長數十尺,凝膩黯黑洞瑩人心目。又命契虛拜曰:此楊外郎,因隋室奔亂,入山得道。非其瞬目,乃徹視之。徹視者,寓目人世耳。拜請,忽寤而開目,光若日月之朗焉。又見一人卧石壁之下,桻子曰:此乙友君,名潤,亦得道人也。既而桻子承真君之教,引契虛歸人間,凡所涉歷,皆是來時所經之路。契虛問桻子曰:真君問三彭之事,我所未了何?答桻:三彭者,三尸之姓也。常居人身中,伺人之過,欲令人死。每以庚申日,條列人罪目,奏於上天。學仙之士,不去三尸,無由得道,徒苦無益也。既及平地,在泰川矣,亦不知桻子所之。
契虛自此居太白山,未嘗言稚川之事。貞元中,徙居華山。榮陽鄭紳,吴興沈聿自京出關,值契壓見契虛絕粒,不置庖爨。鄭異其不食,訪其所遇,因話其事。鄭甚奇之,自關東却回,詣其舍,契虛已遁去,不知所之,鄭君述《稚川記》耳。
夢三尸說
《道書》曰言:人身中有三尸蟲,居三丹田,好惑人性,欲得早亡,每至庚申日,上讒於帝,請降灾禍於人,故人多夭枉禍厄。修鍊者,用術及藥以去之,則年長不死。有廣羊人,宋彥華,家於濮上,好儒文及術伎,因於道者處受術及藥百計,求去三尸。忽一夕夢三人,古冠服而立堂閤之內。彥華問曰:君何人乎?答曰:吾即是君身中三彭也。欲辭子,故來相告耳。彥華夢中責之曰:吾受生於天,天賦有命,命有短長,必自悉矣。聞君好居吾身中,讒賊幻惑惱亂吾神,使邪夭禍厄,則喜而去,吾何負於君輩哉!今吾師道術以殺汝,汝不速去,必遭楚苦。三尸曰:子能聽我言,將以辨吾非罪,而以辭子,可歟。彥華曰:何也?答曰:吾之族,陰陽之精也。上系太虛,自無入有。凡人有生質,則上帝乃頒吾兄弟賦於人中,主其魂魄,護其性而保其中也。蓋人中及壯,則百緒之為,貪財食,溺邪淫,矯詐欺誣,訐狡佞妄,外示正直,內趨僻違,不孝友,不慈惠,抑民掠財,逞形恃勢,濳窺陰計,自豐其家,喜利忌賢,輕貧叶富,晝夜役使,兄弟甚勞苦哉!吾之疲倦,且錄其尤以害之得速死,冀吾有暇耳。不如是,何得適哉!今子若好道,不必去吾兄弟。子但修中正,拋榮去味,遠世棄欲,息役沉光,滌清三宮,凝定九府,日月內燭,星斗高臨。則吾兄弟優遊清閑,雖千萬歲,與子周旋,賓護外物,吾無勞役,又何敢怠?况讒賊乎!今子且愛榮好奢,戀世情命,矯謀財色,既而返逐於我,我今去矣。若上彭去,則子言語倒錯,耳室目暗,容貌滋味無復暢也;中彭去,則子規謀失筭,治官乖政,榮業壯圖、文詞術藝無復適也;下彭去,則子風月蕩絕,馳騁艱難,坐立無復強也。子孫廢滅,魂魄飄沉,如此則子返為行尸,非人也。夫人之處世,賴我兄弟以為精識思慮。子不修中正,保元氣,而誣我以罪,豈非戾乎!言訖,揖彥華將去。彥華夢中牽其袂而留之,曰:自古皆有死,民無財不活,今吾不能保其真矣。子且為我留居,共子謀財,不復反覆矣。三彭倏然躍入其鼻,怳而驚乃寤。自後但以積財為業,不復更言道術。
溟洪先生曰:吾聞大道虛無,無一物可辯。自無入有,蓋賦形也。人稟中正,不可自邪也。中正則天地合,其神豈小蟲能害乎?三彭誠有靈者,豈能制天地乎?亦信人自不端,陰役其內,則更有小於三彭者,固能致禍矣!是其說可深信歟!宋氏多金,能轉貨,嘗#8餘財。所慕道藝,今盡擲矣。與予話夢,故書以傳之,笑其惑也如此。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二
#1 善:原誤作『苦』,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 襖:通『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妖』。
#3 遊稚川記:此記原出唐□ 張讀《宣室志》卷一,文字略有出入。
#4 十數里外:《宣室志》作『數十步外』。
#5 一殿中:此句疑有奪文,《宣室志》作『已而至一殿上』。
#6 見亘空:《宣室志》作『其亭亘空』。
#7 袒而寐:《宣室志》作『袒而瞬目』。
#8 嘗:四庫本作『有』。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三
庚申
中山玉櫃經服氣消三蟲訣
昔大黃帝君,太古無名,云大黃帝君者,則黃帝有熊。會群臣於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曰:夫人養生全真,遊觀於天庭間,止息於洞房中,得與眾聖齊群,駐童顏而不敗者,則何法最寶?
廣成子曰:夫人以元氣為本,本化為精,精變為形。形雖好生,欲能竭之。故欲不可縱,縱之則生虧,制之則生盈。盈者,精滿氣盛,百神備足。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數也。聖人智通萬物,以法堅身,在養育之門,無犯形本,則合於化元之道者也。夫人體內有百關九節,百關者,號百祿之神,為九節之用;九節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肩項、六腰、七腿陛、八經踝、九腦,是謂九節也。合為形質,洞房、玉戶紫宮、泥丸、丹田以處泊。古人作楮薄,今論神氣棲息,故宜處泊。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處也。百神守衛,六靈濳護。百神者,百節之神,守固營魂,保護五臟神。五神清,則百節靈,五神傷,則百節尪,清即少,傷則老。經云:貪欲嗜味,傷神促壽。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六靈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謂之六識。常隨心動,動念則識,便從之。是故制之則寧,用之則成,察之則悟,任之則冥。又有三魂伏於身,七魄藏於府。故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精,此皆百神六靈之主也。宜防濁亂,輕躁動作,違之不守,自致敗傷而已。保其玄關,守其#1要路。道以真一為玄關,以專精為要路。既食百穀,則邪魔生,三蟲聚。蟲有三名,伐人三命,亦號三尸。一名青姑,號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皺,口臭齒落,鼻塞耳聾,髮禿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一本作青石。二名白姑,號中尸,伐人腹,空人臟腑。心旋意亂#2,肺脹胃弱,氣共傷胃,失飢過度,皮癬肉焦,皆白姑之作也。一本作白石。三名血尸,號下尸,伐人#3腎,空人精髓。腰痛脊急,腿痹臀頑,腕疼經瘦,陰萎精竭血乾骨枯,皆血尸之作也。一本作血姑。此三尸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務其速死,是謂邪魔生也。人死則尸化為鬼,遊觀幽冥,非樂天庭之樂也。常於人心識之間,使人常行惡事,好色欲,增喜怒,重腥穢,輕良善,惑亂意識,令陷昏危,無於一日之中,念念之間,不可絕想。常以甲寅庚申日,上曰天曹,下訟地府,告人罪狀,述人過惡,十方刺史受其詞,九泉主者容其對,於是上帝或聽,人則被罰,輕者在世迍邅,求為不遂,重者奄歸,大夜分改身形,成殃而出。今俗傳死吹直符,雄雌殃注,破在殺心,此之是。都由人不能絕百穀,斷五味,誠嗜欲,禁貪妄,而自致其傷殞。《內景玉書》云: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三魂恍恍魄麋傾。要知成敗,彼之三蟲由斯五穀也。貫穿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宮,陰魄不閉戶,令人耽五味,長貪欲,形老神衰,皮皺髮落。若不却粒絕味,禁嗜戒色,則尸蟲全而生,身必死。若滅三蟲,弭尸鬼,安魂魄,養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可倚矣。擒制情欲,弭滅蟲尸,使形神不枯朽,須服神氣,還元返本,過此皆不可倚也。且我大仙以氣術為先,元氣是本。是以太和為宗,冲元是本。及吾歸之於妙,寂之於玄,化之於無,用之於自然,自然輕舉,昇於玄玄,出入無間,其道恬焉。與道通靈,當有何患?音還《內景》云:勿令七祖受殃患。但不許以道傳於非人,即七祖受其殃也。今言當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無殃咎也。夫上仙以元氣為宗,中仙以丹術為本,下仙以藥術為首,量此三者,夫何以久!皆以勤勞神,餌金服石,動費貨泉,失於歸寂,蓋不得自然之理,乖於真道矣。昔大院翁曰:生吾有身,憂吾動勞,念吾飢渴,觸情縱欲,過患斯起,遂虧於玄化之道也。此廣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祕旨也。
於是太黃帝君謹心神,觀想元氣,用啟玄理,先靜丹元,觀#4想自然,融於歸寂也。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內景氣訣妙經》一篇授之帝君。帝君爾後降中嶽,復會群仙,宣是妙經,因名《中山玉櫃服神氣經》。此碧巖受行是經,於師奉傳,然得分明,知其的實,以為誥。夫太一真君者,是北極太和元氣之神,神通變化,自北極紫微宮經過,於天地間,滋育萬物,在天則五象明焉,在地則草木生焉,居人則神識靈焉,在鑒則五行察焉,在北則四運變焉。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無形無狀,而與萬物作狀,故謂之玄,謂之象。所感無不應,所真無不證,所專無不用,所精無不動。是知道以真正為玄關,專精為要路。倚於此者,無所不通也。碧巖受之,相次顯示,使其將來不滯迷惑。
經曰:夫欲服氣,服元氣為本,以歸寂為玄妙。若不得此門,及不知玄關要路,則終不能成就功德也。經之要言,故不妄語。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服氣之理,齋戒為先。當持齋戒,然揀好日,晏靜一室,安置牀薦。其齋以心清意净,無諸躁動止,可二七日。若不先齋,則不得神氣內助;若不存想,則神氣不得內補。夫欲修行,要當別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牀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污,輒到其中。其中地須深鋤深二尺,篩去滓礫,除諸穢物,更添好土,築擣平實,更羅細土,拍踏令緊。既得平穩,勤須灑掃,務其清净。室中唯安書機#5經櫃,每一度焚香,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呼三一,三元五臟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太一真君有五誡,誠心依之,尅獲神應。一者,不得與女人語笑同處,致尸鬼惑亂精神。二者,勿食一切葷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若食之,令三尸濁觸五神。三者,勿入一切穢惡處所,夫吊死、問病、至人為殺戮、决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就中死尸,道人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尸,人之至靈,尸之至穢也。或俱衝見,當以桃皮竹葉湯浴。訖,入室平卧,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燒,身都炯然,使之如盡。然後閉氣,咽新氣,驅逐腹內穢氣,使攻下泄,務令出盡,當自如故。四者,勿與一切眾人爭於是非、忿諍鬬競、及抱小兒,减人筭壽,損志傷神。五者,勿得欺調一切事,陰神不助,常慎言語、節度、行止,勿對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罰非細。若有違此五戒,於二七日間,眠夢之內,自有驚覺,覺悟於人,務人修善,其事祕密,勿泄於人。所言《內景氣訣妙經》一篇,良有是也。夫景是內祕之事,唯自己心內知之,固不可漏泄他人也。
說三尸
真人云:上尸名彭倨,好寶物;中尸名彭質,好五味;下尸名彭矯,好色慾。三尸之為物,常居人脾。至修法之夜,即宜右覆卧,則脾不得動;脾不得動,則三尸不得作恐耳。亦乃一助也。是夕,心中祝言曰:
三尸九蟲,我已知你所能也。若眠中聞喚誤應者,即當起正坐,叩齒十二通,心中祝曰:吾知汝是三尸九蟲耳。但知行正意役使,夢中勿與相應對也。常先預思憶勑戒之,亦無能變化矣。
說三尸所居法
上尸彭倨,居人頭上,在泥丸宮中,一名上丹田宮,却入眉後三寸,自有宮殿樓閣。
中尸彭質,居人心後,却入三寸三分,居其間,名曰中泥丸,一名中丹田,自有宮殿樓閣。
下尸彭矯,居人下丹田,亦名下泥在人小腹去臍下三寸,却入腹三寸七分,自有宮殿樓閣。
候三尸法
若忽夢起屋舍籬障者,是腹中尸蟲共相依止。若夢與女人交通者,其尸蟲會也,重者皆成病。若服丹砂有功者,當夢大火燒其屋宇。服諸藥有應者,當夢父母喪亡,妻子被殺,或是姊妹兄弟之屬或女人,或塚墓破壞失去棺槨,及被五刑死者,此是尸蟲皆將消滅候也。
趙先生口訣祝尸蟲法凡三法
趙先生口訣曰:欲祭三尸九蟲法,常以月建之日夜半之時,密出中庭,正立東向,平體正氣,叩齒三十通,訖,舉頭小仰,即復下頭小倪,因嚥液二十過,又向前仰兩手二七過,前後仰,緩手為之,竊祝曰:
南昌君五人,官將百二十人,為某甲除三蟲伏尸,將某周遊天下,過度灾厄。訖,徐徐左迴還卧。行之三年,尸蟲消滅。若月中有重建者,亦重為之。修此法,欲齋戒獨住,不欲雜錯人眾,務令寂靜,勿使知之,及六畜鳥獸並不聞聲。為此法易行,無恍惚之患。
又法
先生曰:欲除尸蟲之法,春月擇甲乙夜,視歲星所在,朝之再拜,竊祝曰:
願東方明星君,扶我魂,接我魄,使我壽如松栢,生年萬歲,生不落願。為甲除身中三尸九蟲,盡走消滅。常擇潔靜,頻行之,為善。此仁德樂生,君木也,木尅土,所以土尸去,妙訣祕之。
又法
先生口訣去三尸九蟲法:常以月晦日,日出昕昕時,東向日所出處,禹步三祝曰:
諾睪睪者,喚聲,如言號耳。月中有蟲兔蝦蛛,日中有蟲三足烏,水中有蟲蛇與魚,土中有蟲蛾螻蛄,腹中有蟲蚘白從。凡三祝,止之,祕而勿傳。
東方氏制三尸法
常以庚申日存頭中,有太上老君、泥丸真人二人並共坐上,著遠遊冠,服玄袍,坐於冥光帳中,下視口、目、耳、鼻,清滌神氣,謂之上一,拘面部之魂;次存心中,有太一太帝、絳宮真人二人並共坐,上著九陽冠,服丹南逸景之袍,坐於朱陵帳中,下視四體清波,肝、肺、膽、腎,皆令净潔如五色玉,謂之中一,拘四肢之部精;次存臍內,有太黃老君、黃庭真人二人並共坐,上著十靈之冠,服黃羅之袍,坐於黃錦帳中,下視脾腹之下孔竅,令分明如白素,謂之下一,拘制骸魄。於是,三尸無從得動矣。
紫微宮降太上去三尸法
夫人身並有三尸九蟲。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五穀精氣,是以人腹中盡有尸蟲,為人之大害。常以庚申日夜,上告天帝,記人罪過,絕人生籍,欲令速死,魂昇於蒼天,魄入於黃泉,唯有蟲尸獨在地上遊走,曰鬼。或四時八節,三牲祭祀不精,輒與人作禍害,心痛疰忤,伐人性命。上尸彭倨,在人頭中,伐人眼目,令人好作惡,噉食眾生,或口臭齒落。中尸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噉食眾生,或作惡夢,驚恐不安。下尸彭矯,在人足,令人下關搔擾,五情踴動,不能自禁。若尸為神則害子,是故復疰不絕。
又云:上尸彭倨名青服,中尸彭質名白服,下尸彭矯名赤口。此三尸狀如小兒,或似馬形狀,皆有鬚髮,毛長三四寸。人既死,遂出作鬼耳,如人生時形象,衣服長短,親人見之,謂是亡人還家,實非亡人靈也。身中三尸九蟲,種類群多。夫學道修長生者,若不先滅三尸九蟲,徒煩服藥斷穀,求長生不死,不可得也。後人謂先聖經方虛謬,乃未究害之所由也。此上聖之至訓,真人之祕言,宜可勖哉!制之法,每至庚申日,夕不眠以守之,令不得訴天帝。罪滿五百條,其人必死。三守庚申,三尸振伏。七守庚申,三尸長絕,太玄鑊湯,煮而死矣。爾乃精神安定,五臟恬和,不復搔擾。
太虛真人消三尸法
真人曰:常以春甲寅日、夏丙午日、秋庚申日、冬壬子日瞑卧時,先擣朱砂、雄黃、雌黃三物,等分細擣,以綿裹之,使如棗大,臨卧時塞兩耳中,此消三尸、鍊七魄之道也。明日日中時,以東流水沐浴畢,更整飾牀席,易著衣物,浣故者,更履屐,先除澡之。都畢,又掃灑於寢牀下,通令所住一室净潔,平安,枕卧向上,閉氣握固良久,微咒曰:
天道有常,改易故新。上帝吉日,沐浴為真。三氣消尸,朱黃安魂。寶鍊七魄,與我相親。此道是消鍊尸穢之上法,改真易形之要訣也。四時唯各取一日為之。
思念道誡去三尸法
老君遺誡,教子防軀,外如空城,裏如丹朱。外常不足,內實有餘,保道五臟,勿得發舒。行正念道,常覆子軀,思道念道,坐致行厨。思道念道,常以道俱,內懷金寶,外常如無。保神愛氣,萬邪不拘,長生在己,三尸自去。百病九蟲,皆自消除,身過千灾,仙人鄰居。
五行紫文除尸蟲法凡三法
《五行紫文》曰:常用朔望之日日中時,臨目西向,存兩目中出青氣,心中出赤氣,臍中出黃氣,於是三氣相繞,合為一,以冠身,盡見外,洞徹如光之狀。良久,乃叩齒四十通,畢而咽液。此謂鍊形之道,除尸蟲之法,久行之佳也。
又法
常以七月十六日去手爪甲,燒作灰服之,即自滅。消九蟲,下三尸。
又法
凡寅日去手爪甲,午日去足爪甲,名之斬三尸。
存心中赤氣去三尸法
經曰:常念心中出赤氣,上行通喉嚨,以意閉之於泥丸,為之不止,三尸自去,長生久視,司命刻名,著不死之紫籙也。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三
#1 其:原本作『具』,據四庫本改。叢刊本作『真』。
#2 亂:原本作『辭』,據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 人:原本作『之』,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觀: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歸』。
#5 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幾』。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四
尸解
太極真人石精金光藏景錄形經說
上宰總真西城王君,昔受之於紫陽公。施行道成後,以付弟子茅盈,以傳南嶽夫人,使授學道者當為真人。
釋石精金光藏景錄形法
夫石者,鐵之質;精者,石之津;金者,劍之乾;光者,刃之神。藏玄飈亂,景錄四寶之形。揮割百魔,映彩五星,觀煥七元,激烈火兵者矣。軒轅有橋山之葬,所以劍舄在焉;玉子有渤海之塚,劍鳴空槨;王喬有京陵之墓,而劍飛沖霄。斯實真驗九玄,精應太虛,神方之靈,致威劍之妙化也。諸以劍尸解者,以劍代身,五百年之後,此劍皆自然還其處也。幽響無間,恍惚難尋,不可得言矣!不可得書矣!為之者,見之者,唯當應之於心耳。
軒轅自採首山銅以鑄鼎,虎豹百禽為之視火參鑪。鼎成而軒轅疾崩,葬橋山。五百年後山崩,空室無尸,唯寶劍赤舄在焉,一旦又失所在也。
一說云:黃帝丹成,乘龍上天,群臣攀慕,葬劍舄於橋山。後五百年山崩,空室唯劍,又失所在。玉子者,帝譽也,曾詣鐘山,獲《九化十變經》,以隱遯日月,遊行星辰,後一旦疾崩,營塚在渤海山。夏中衰時,有發玉子墓者,室中無所有,唯見一劍在北寢上,自作龍鳴虎嗥,人遂無敢近者,後亦失所在也。既發墓時,亦當在五百年之間也。王子喬墓在京陵,戰國時,復有發其墓者,唯見一劍在室,人適欲取視,而劍忽然飛入天中也。案神劍代身,五百年後劍自歸其處,當是靈人使故,有崩發者,令劍得出,而上飛冲天乎!
尸解敘
夫尸解之道,如為小妙,既令希者情阻,聞者不及,以一死鎮其路,亦無所復論。唯彭鏗遊山,鳳綱市朝,四皓假首以素,八公變形萬化,亦吾所不願矣!自有方諸刻名,應得尸解之仙者,或稟受使然,或志行替敗,或學尋淺狹,或情向頹住。此自希尚所及,正以分得之。非向所論諸君衍門子輩。既飽上藥,而故為尸解者也。吾昔受先師尸解上方委化之道,雖不得獲用,常所依依。今向塵埃四會,交兵激合,三官驅除,疾賢害道,言神仙者致病,尋淫利者富貴,志道求生者,亦何為波波#1於風火之中,束帶以入乎牢市者哉!今密出尸解之方,可各以傳示弟子應得為真人者,用之潛遯,足以遠凶惡;施之而逝,可以盡子孫之近戀;隱之而遊,可以登名山也。若夫道數兼備,方術斯明,役使百鬼,招召眾靈,坐在立亡,分氣散形。雖處三軍而飈鋒不能兵,雖行凶危而灾癘弗能干,雖入市朝而百害不能生者,可無復施尸化之遷耳。夫此之解者,率多是不汲汲於龍輪樂,安棲於山林者矣!
又敘
《真誥》#2曰:吞琅玕之華而營丘墓者,衍門子、高丘子、洪崖先生是也。衍門子墓在漁陽潞縣,高丘子墓在河中聞喜縣,洪崖先生墓在武威姑臧縣,此三郡並云上古死人之空塚也。而不知高丘子尸解入六景山後,服金液之水,又受琅玕華丹於中山,復託死乃入玄洲,受書為中嶽真人。衍門子今在蒙山大洞黃金之庭,受書為中元仙卿。洪崖先生今為青城真人也。漱龍胎而决死,飲瓊漿而叩棺、者,王西城及趙伯玄、劉子先是也。服金丹而告終者,臧延甫、張子房、墨翟子是也。挹九轉而尸臭,服刀圭而蟲流者,司馬季主,寧仲君、燕昭王、王子晋是也。夫尸解託死者,正欲斷以死生之情,示民有終始之限耳!豈肯腐骸太陰,以肉餉螻蟻者哉。直欲遏違世之夫,塞兆民之源望也。
造劍尸解法
真人用寶劍以尸解者,蟬化之上品也。當自齋戒百日,乃使鍛人,用七月有庚申日,八月有辛酉日,作精利劍。使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厚三分半,以杪九寸為左右刃處,其柄任長短,取適也,頭可安錄環也,唯使長三尺九寸耳。
錄鐶者,鏤刻劍鐶也。鐶左右面刻之作刃字,面有九刃字也。鐶背上刻作巳字,作九巳字也。深刻之,字刻皆從刀背而下,順刃也,順鐶而刻之也。
諸刻處,欲得以金銀厠填之,益分明佳也。劍身中有刻象在後,鐶中央復有堅起如小半環者,名之曰伏基。內鐶刻左面為日字,刻右面為月字。先又圓刻日月之外為郭也。所謂伏日月之光。基五百年還,出以揮五嶽,入以藏無間,下以制九陰,上以承玄冥,衛足以逐邪魔,威足以鑒七精,仰以映錄五氣,俯以代身化形矣。欲知劍之左右內外,以劍正指南,使劍背在上,使劍刃在下也。於是乃以東面為右,西面為左,東為內面,西為外面,所謂迴巔黃赤,縱到五行,步斗含陰,斬電割風者也。斗謂七星,陰謂六丁之神也。劍杪九寸,有兩刃處,並刻兩刃中,脊上內外面各作三丁字,從兩刃頭始作丁字,分以三寸為一丁字,字順向劍杪。
此劍恒置所卧牀上枕櫛被褥之間,使常不離身,以自衛也。既足以逐辟邪魔,又可以照映五形爾。乃神藥題之,即得遯景濳冥九□。此劍尺度長短,廣狹厚薄,刻鏤文字,乃太極四真人靈劍之模範也。或謂曰分景,或曰揮神刀,但當論鋌質有利鈍耳。上人皆陶昆吾之石,冶西流之金,鑄而作之,準其成範也。此之上質,非世人所得。但取精鐵,按而作之,亦足以流景逸真,隱靈化形。藥既陳矣,將不待西吾之質,乃成其妙也?凡鐵亦皆可用也,所存在於範質而已。夫虎狼惡獸,聞麟唱而竄穴,百鳥群遊,聽鳳鳴而絕響。麟角豈銳於虎狼之爪牙哉?鳳聲豈猛於鵰鶚之玃乎?所貴在於靈音神氣,道妙發煥,德為群物之軌,真為至空之柄,足以鎮萬精之眩惑,威千凶之用矣。奚必須昆吾之金、割玉之鋌耶?王子喬劍乃凡下之鐵耳,黃帝今所帶劍,是橋山中尸解劍也。若是者,復非西昆之流金也。
尸解次第事迹法度
若欲且遯濳名山,棲身高岫,或欲隨時觀化,逍遙林澤;或欲斷兒子之情,令始終道畢,外割親悲,內遏希尚,不願真官隱浪自足者,當修劍尸解之道,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面,先逆自託疾,然後當抱劍而卧。又以津和飛精作丸如大豆,於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綠拭之於劍環,密呼劍名字,祝曰:良非子干,今以曲晨飛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無洩露,我當濳遯,汝暫入墓,五百年後,來尋我路。今請別矣,慎勿相誤,上登太極,言功八素。祝畢,因閉目咽氣九十息,畢,開目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卧之前,於是上馬,顧見所抱劍已變成我之死尸在彼中也。臨時當易著太一迎服,留故衣巾以覆劍也。乃乘馬躡虛,任意所適。或可改名易姓,還反故鄉,無所忌難矣。劍成死尸,與真不異,又有臭氣,又乃生蟲。既劍入棺,即復劍形,不復為尸形也。天馬者,吉光騰黃之獸也。太極真人命太一使者齎馬執控,並迎以寶衣,恍惚而來,不知所以然也。馬去之時,雖眾醫侍疾,子孫滿側,而我易服束劍,流景變迹,徒相衛比肩對目,而不覺我之云為也。所謂化遯三辰,巔徊日精,呼吸萬變,非復故形者也。寶衣,無縫衣也。劍字,子干,名良非。若未用劍之時,眠卧常祝呼劍名字曰:良非子干,神金揮靈。使役百精,令我長生。萬邪不害,天地相傾。當密祝於劍鐶之中。上馬時,以藏景錄形靈丸二枚著劍青囊中,結空囊口,著被中,良久,已復變成向者囊中劍也。二三年間,乃忽然自失之耳。此曲晨飛精,一名七陽日精之華,蓋琅玕之並例矣。此丹復能流遁散形,分景藏毫,四海不能容其體,粟米固能纏其外者也。隱迴七度,昏蔽三光,實其妙矣!其用他藥得尸解,非是用靈丸之化者,皆不得返故鄉。返故鄉則為三官執之也。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已死,乃從一旁出者,有死畢未殮而失尸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復骨者,有衣在而形去者,有髮脫而失形者。白日去謂之上尸解,夜半去謂之下尸解,向曉暮之際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此皆迹兆不減,為人所疑,雖獲隱遁,令世志未厭,又不得返旋故鄉,遊棲靡定,深所恨,恨意在於此。此自是《太清尸解之法》,那得比太極之化遯乎?高卑絕軌,良有由也。
太極真人誡
太極真人誡:夫傳受此,雖年多者,所謂道初起耳。上古之世平,當全其限;中古世衰,漸可半之;下古世亂,三分之一乃可傳授。不但此法而已,長生大道亦然。若必是其人,亦復不限。下古,謂金馬之世也。事在《太極真人誡》中。
尸解神杖法
《赤書玉訣》云:當取靈山陽向之竹,令長七尺,有節,作神杖,使上下通
直,甘竹乃佳。書《黑帝符》,著下第二節中。《白帝符》,第三節中。次《黃帝符》,第四節中。次《赤帝符》,第五節中。次《青帝符》,第六節中。空上一節,以通天;空下一節,以立地。蠟封上節,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蠟封下節,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絳文作韜,長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隨。行來可脫杖衣,隱以出入,每當別著净處。以杖指天,天神設禮;以杖指地,地祇伺迎;以杖指東北,萬鬼束形。乘杖行來,及所施用,當叩齒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隨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煥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衛杖左右,微祝曰:
太陽之山,元始上精。開天張地,甘竹通靈。直符守吏,部御神兵。五色流煥,朱火金鈴。輔翼上真,出入幽冥。召天天恭,攝地地迎。指鬼鬼滅,妖魔束形。靈符神杖,威制百方。與我俱滅,與我俱生。萬劫之後,以代我形。影為吾解,神昇上清。承符告命,靡不敬聽。畢,引五方炁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謹不慢,神真見形,杖則載人空行。若欲尸解,杖則代形。倏欻之間,已成真人。朝拜以本命八節日,當燒香左右,朝拜此杖,則神靈感降,道則成矣。
水解凡三人
辛玄子
辛玄子,字延期,隴西定谷人。好道行,度秦川長梁溺死。西王母酆都北帝愍之,勑三官攝取骸還魄,復得成人,度命南宮。今正差領東海,侯補禁元中郎將,為吴越鬼神之司。
段季正
《道跡靈仙記》云:代郡段季正,隱士也。晚從司馬季主學道,渡秦川,溺水而死,蓋水解也。今在委羽山中。
王進賢
王進賢者,琅琊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共侍女名六出赴黃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時遇嵩山女仙韓西華出遊,見而愍焉,撫接二人,救而度之,外示沉沒#3,內實密濟矣。西華即將入嵩高山,授以道要,今在華陽易遷宮中矣。六出本姓田,漁陽人,浚儀令田諷孫也。年可二十二三,體貌端正,善有志節,故能與進賢同赴於河。又田諷曾有陰德行善,福及六出,故亦得仙也。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四
##1 波波:四庫本作『汨沒』。
##2 《真誥》曰:此下引文見於道藏本《真誥》卷十四,文字略有出入。
##3 外示沉沒:四庫本至此,以下缺文。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五
尸解
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叙
夫尸解者,尸形之化也。本真之鍊蛻也,軀質遯變也,五屬之隱適也。雖是仙品之下第,而其稟受所承未必輕也。或未欲昇天,而高棲名山;或崇明世教,令生死道絕。欲斷子孫之近戀,蓋神仙為難矣!或欲長觀世化,憚仙官之劬勞也。妙道一備,高下任適,固不可用,明死生以制其定格也。所謂隱回三光,白日陸沉者也。
又云:以錄形靈丸涂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以一丸和水而飲之,抱木而卧,則他人見已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解。凡百縱任,即不得還故邑也。當變姓名,易容貌爾。昔有人作此法,入林慮山,積三年而復還家也。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反望故鄉。此謂上解之道,名配紫簡三官,不得復闚其間隙,豈妄以死加之也?
戎胡授舜十轉紫金丹敘#1
《集靈經》云:昔舜移平陽而欲出都於蒲坂,路逢北戎之胡,以柱形而觸舜。舜曰:異人哉!而左右執胡而咨之。舜曰:是老胡矣!命釋之。左右捨胡令去。胡曰:余以柱故而得見於汝君,不柱而不見於余者何?逐不肯去。左右以狀聞,舜曰:致之左右。不肯進,謂左右曰:天子鄙我也以命,命所繼於汝君也。然余非汝君不目致,致由於汝君。君之至,致余,余自致哉!遂卧為本土之歌,左右以狀而告於君。君曰:致而不來者,慢於余致也。就人之國,慢人之本者,諒有以也。遂命駕迴之於胡所,仍卧不起。舜就而請之曰:客抗於主,主無於主之禮,請客據客禮,朕就主事焉!胡曰:禮也,何如而遣?余之生也。余不知禮而生,余之長也。不約而長,生而不知禮,而天生之,長而不知禮,而天長之。生長,天之道也。禮者,忠信薄也。今為天子,不知所生,而孜孜於禮說,惡能達生而體也!舜聞而吒曰:胡豈聖人歟!朕當受教。遂禮之。胡乃授舜《十轉紫金丹方》,遂南巡於九疑,尸解而不返。
太一守尸#2
夫解化之道,其有萬途。或隱遁林泉,或周遊異域,或親逢聖匠,或會遇真靈,或授籙而記他生,或交帶而傳仙訣,或坐死空谷,或立化幽巖,或髻髮但存,或衣結不解。乃至水火蕩鍊,經千載而復生;兵杖傷殘,斷四肢而猶活。一足不化,五臟生華,若趙成子之類,皆名著紫府,籍在丹臺,是得三官太一守尸而不泯也。太一守尸而號務猶收,字歸會昌,一名解萌,一名寄頻,蓋專主性命也。
景霄真人#3
高聖帝君告景霄真人曰:欲刻名《玄紀迴天九霄》解形之法,當以五月五日上合之時,沐浴清齋,正中入室,燒香,北向九拜,朝禮玉天。畢,北向叩齒十二通。思齋室之內,中有丹雲煥爛於一室之內,存五老仙伯在丹雲之中,披飛青之帔,冠通天玉冠,手執青文之錄。思領仙玉郎,著雲錦之袍,冠七寶玉冠,手執白銀之簡。思見二真,為我記名於白簡之上#4,結錄於青文之編,以我簡錄付監真使者,定錄左仙,上刺九天帝王,七聖凡下簡錄定名,五老仙伯領仙玉郎化入我身絳宮之中,便祝曰:
朱明南丹,慶合上陽。天元交會,六願內昌。九聖七真,齊靈瓊堂。上刺玄簡,結錄西宮,刻書正音,明達四通。丹雲迴霄,來降我房。飛羽儀衛,翼翼光光。左策朱鳳,右挺遊龍。六轡同舉,超登華堂。五老携契,四極齊雙。長保玄暉,日月同光。畢,又七拜禮七聖,咽七氣止。行此七年,則玄紀得道之名於上宮,九霄迴映昇入無形。
太玄陰生符
《靈寶太玄陰生之符》,夏禹文,命受之於鐘山真人,其祭醮服佩,皆有法在本經。
太極真人遺帶散
真人曰:凡尸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既得脫去,即不得迴戀故鄉,及父母妻子之愛也。惟此散化即當解之,塗於衣帶之上,緊結而擊之,閉息作法而去,頗易於他爾。方藥如後:
水金一大分 丹砂二大分 水汞三大分 庚鉛四大分 黃土五大分
右共細研之,取九陰神水調勻,塗衣帶上,緊結之,當自脫去,但見其尸卧於林簣爾。
軒轅黃帝
黃帝者,號曰軒轅,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聖而預知,知物之紀,自以為雲師,有龍形。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於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尸,唯劍舄在焉。仙書云: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荊山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仰望帝而悲號。故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烏號焉。
讚曰
神聖淵玄,邈哉帝皇。暫莅萬物,
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數通無方。假葬橋山,超昇昊蒼。
寧封火解
寧封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於寗北山中,故謂之寧封。
讚曰
奇矣封子,妙稟自然。鑠質洪鑪,暢氣五煙。遺骨寒燼,寄墳寧山。人睹其跡,惡識其玄。
玉子
玉子者,姓章名震,南郡人也。少學眾經。周幽王徵之不出,乃嘆曰:人生世間,去生轉遠,去死轉近矣。而但貪富貴,不知養性,命盡氣絕則死。位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形為灰土乎?獨有神仙度世可以無窮爾!乃師桑子,具受眾術,乃別造一家之法,著道書百有餘篇。其術以務魁為主,而精於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消灾散禍。能起飄風,發屋折木,作雷雨雲霧。能以草芥瓦石為六畜、龍虎,立便成行。分形為數百千人。能涉江海,含水噴之,皆成珠玉,遂亦不變也。或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申之不直,百日、數十日乃復起。與弟子行,各丸泥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皆成大馬,乘之一日行千里。又能吐氣五色,起數百丈,飛鳥過,指之即墜。臨淵投符,召
魚鱉,即皆上岸。又能使諸弟子舉眼即見千里上物,亦能久矣。其務魁時,以器盛水著兩魁之間,吹而噓之,上直有赤光輝輝,起一二丈。以此水治百病,病在內者飲之,在外者澡之,皆便立愈。後入崆峒山合丹。服之佯死,尸解而去。
主子喬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之間,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讚曰
妙哉王子!神遊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丘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
清平吉
清平吉,沛國人也,漢高皇帝時衛平也。至光武時容色不老,後尸解去。百餘年復還鄉里,數日間#5又尸解而去。
司馬季主
司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長安市。文帝時,賈誼宋忠為中大夫,曰:吾聞聖人不在朝廷,或遊?肆,試往觀之焉。見季主閑坐,弟子侍而論陰陽之紀。二人曰: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世未嘗見也。尊官高位,賢者所處,何舉之卑?何行之污?季主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何言之陋?今蠻夷不服,四時不和,徒趑趄而言,相引以勢,相延以利,賢者乃何羞爾!夫內無饑寒之累,外無劫奪之憂,處上而人敬,居下而無害,君子之道也。卜之為業,所謂上德不德也。鳳凰不與燕雀同群,公等瑣瑣,何足知長者乎!二人忽爾自失,後相謂曰:道高者安,勢高者危,卜而不審,不見奪精,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宋忠抵罪,賈誼感鵬,梁孝王墜,馬,吐血而死。季主入委羽山大有宮中,師西靈子都,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道》,臨去之際,留枕席以代形,粗似如其真身不異也。家人乃葬之於蜀昇盤山之南,諸葛亮為其碑讚云:玄漠大寂,混合陰陽。天地交浮,萬類滋彰。先生理著,分別柔剛。鬼神以觀,六度顯明。季主得道後,常讀《玉經》,服明丹之華,挹扶晨之輝,顏如少女,鬚三尺,黑如墨。有子二人,男名法育,女名濟華,乃俱在委羽山,並讀《三十九章》。
鮑叔陽
鮑叔陽者,廣寧人也。少好養生,服桂屑。後與司馬季主俱在委羽山,師西靈子都太玄仙女,得尸解之道。
徐彎
徐彎者,吳郡海鹽人也。少有道術,能收束邪精。錢塘杜氏女患邪,彎為作術召魅,即見丈夫著白峽葛單衣入門。彎一叱之即成白龜。一旦為群從兄弟數人登石崎山斫春柴,日暮彎不返。明旦尋覓,見彎在山上,腋挾鐮,倚樹而不動。或向前抱,唯有空殼。
董仲君
董仲君者,臨淮人也。少行氣鍊形,年百餘歲不老。常見誣繫獄,佯死,臭爛生蟲。獄家舉出,而後復生,尸解而去。
龍述
龍述,不知何許人也。於金山得神芝,實如梧桐,治而服之,日二刀圭。服二年得仙,尸解而去。
王方平
王遠者,字方平,東海人也。舉孝廉,除郎中,稍加至中散大夫。博學五經,兼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如握已成。漢孝桓帝聞之,連徵不出。使郡國逼載以詣京師,低頭閉口,不肯答詔,乃題宮門扇四百餘字,皆記方來。帝惡之,使人削之,外字適去,內字復見,墨皆徹入材裹。方平無復子孫,鄉里人累世傳事之。同郡故太尉公陳耽為方平架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願,不從學道也。方平在耽家三十餘年,耽家無疾病死喪,奴婢皆安然,六畜繁息,田蠶萬倍,仕宦高遷。後語耽云:吾期運當去,不得復停,明日日中當發。至時,方平死。耽知其化去,不敢下著地,但悲啼嘆息曰:先生捨我去,我將何怙?具棺器燒香,就牀著衣。至三日三夜,忽然失其所在,衣帶不解,如蛇蛻也。方平去後百餘日,耽薨。或謂耽得方平之道他去,或謂方平知耽將終,故委耽去也。方平東入括蒼山,過昊#6,住胥門蔡經家。
欒巴兵解
欒巴者,蜀郡人也。好道,不修俗事。太守詣與相見,屈為功曹,待以師友之禮。嘗謂巴曰:聞功曹有神術,可使見否?巴曰:唯唯。即平坐卻入壁中去,冉冉如雲氣狀,須臾失巴。而聞壁外作虎聲,而虎走還功曹宅,乃巴爾。後入朝為尚書,正旦大會,而巴後至,而頗有酒態,酒至又不飲,即西南噀之。有司奏巴大不恭,詔以問巴。巴頓首曰:臣鄉里以臣能治鬼護人,為臣立生廟。今旦耆老皆令臣飲,不得即委之,是以頗有酒態。適來又觀臣本郡大火,故噀酒為雨以滅之。詔原復坐,即令驛書問成都。果信云,正旦日,雨自東北來,而有酒氣。後為事而誅,即兵解也。
女真趙素臺
趙素臺者,漢幽州刺史趙熙之女也。熙少有善行,濟窮困,救王惠等族誅,有陰德數十事。熙得身詣朱陵,兒子得遁化遊洞天,素臺在易遷宮中,已四百年,不肯移去,自謂天下無復樂於此處也。數微服遊行,盼山澤以自足也。
女真程偉妻
漢期門郎程偉妻者,能神通變化。偉當從出而無衣,甚愁之。妻即為致兩縑,無故至前。偉好作黃白,連時不成。妻乃出其囊中,以少藥投其所以煎,水銀須臾成銀。欲從求方,終不可得,云偉骨未應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劉□
劉□者,不知何許人也,長大多鬚,垂手下膝。久住武當山,去襄陽五百里,旦發夕至。不見有所修為,頗以藥術救治百姓,能勞而不倦。用藥多自採,識草石,乃窮於藥性。雍州刺史劉道產忌其臂長,於襄陽錄送文帝。每旦檻車載往蔣山採藥,暮還廷尉。□後以兩短卷書與獄吏,吏不敢取。□焚之。一夜失忄畫,關鑰如故。門吏行夜,得□,送還廷尉。□語獄吏云:官尋殺我,殯後勿釘棺也。既被殺,後數日,文帝疑其言,使開棺,不見尸,有竹杖云。
張玄賓
張玄賓者,定襄人也,曾舉茂才。始師西河蘇公,受服術,行洞房白元之事。後遇樊子明於少室山,授以遁變隱景之道。昔在天柱山,今來華陽內,為理禁伯主諸水雨官。玄賓善談空無,無者,大有之宅,小有所以生焉。積小有以養小無,見大有以本大無。有有亦無無焉,無無亦有有焉。所以我目都不見物,物亦不見。無寄有以成無,寄無以得無。於是無則無宅也。太空亦宅,無矣。我未生時,天下皆無無也。其所論端據如此,桐栢諸靈仙亦不能折之。自云:昔於蓬萊遇宋晨生論無,粗得其意也。
王嘉兵解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久在於東陽谷口,携弟子登崖穴處,御六氣,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顏色日少。符堅累徵不就。堅尋大舉南征,以弟融為大將軍,遣人問嘉。嘉曰:金堅火強。仍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牀而不言。堅又不解,更遣人問:世祚如何?嘉曰:未央。堅欣然,以為吉徵。明年歲在癸未,堅大敗於壽春,遂亡秦國,是殃在未年也。以秦居西為金,晋都南為火,火能鑠金也。嘉尋移嵩高山,姚萇定長安,問嘉:朕應九五不?嘉曰:略得之。萇大二怒曰:得當云得,何略之有?遂斬之及二弟子。萇先使人隴右,逢嘉將兩弟子,計已千餘里,正是誅嘉日也。嘉使書與萇,萇令發嘉及二弟子棺,並無尸,各有竹杖一枝。萇尋亡。
陰君傳鮑靚尸解法
鮑說,字太玄,陳留人也。少有密鑒,洞於幽元,沉心冥思,人莫知之。按《洞天記》云:靚及妹並是先身七世祖李湛、張濾者,俱杜陵北鄉人,同在渭橋為客舍,積行陰德,好道希生,故福逮於靚等,使易世變鍊,改氏更生,合為天倫,根冑雖異,德蔭者#7同。說學明經術緯候,師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嶽》,劾召之要,行之神驗,得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晋大興元年,靚暫往江東,於蔣山北道見一人,年可十六七許,好顏色。俱行數里,此人徐徐動足,靚奔馬纔及已漸遠。因問曰:相觀行步,似有道者。此人曰:吾仙人陰長生,太上使到赤城。君有心,故得見我爾。靚即下馬,拜問寒溫,未及有所陳。陰君曰:此地復十年,當交兵流血。計至蘇峻亂,足十年。君慕道久矣,吾相當得度世爾。仙法,老得仙者,尸解為上。上尸解用刀,下尸解用竹木,皆以神丹染筆,書《太上太玄陰生符》於力刃左右,須臾便滅所書者面目,死於牀上矣。其真身遁去,勿復還家,家人謂刀是其人也。用竹木如刀之法。陰君乃傳靚此道。又與靚論晋室修短之期,皆美#8一為十,廣十為百。以表元帝,託云推步所知,不言見陰君所說,是陰君戒其然矣。
折象
折象,字伯式,廣漢人也。少好.黃老之業,後師東平先生虞叔雅,亦得道者也。篤尚養生,玄默無言。家世豐財,以為多藏厚亡無益,散千金以賑貧苦。或諫之,象曰:昔竇子文有言:我之施物,乃逃禍,非避時也。知者咸服焉。自刻亡日,尸解如蛇蛻而去。
吳猛
吳猛,字世雲,豫章人也。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膝下,殊無憍慢色。夜寢在父母邊,未曾離也。夏月多蚊虻,不搖扇。有同寢人見猛在,不患蚊虻,問其故。猛云:恐蚊虻去我及父母爾。得道後,登廬山,與三弟子越三石梁,至一處,高堂多珍玩,不可識。弟子乃竊取一物,欲以示世人。還見向經梁化小如指,須臾晝昏。猛知弟子有過失,使送還,方得度。後太尉庾亮迎猛至武昌,便歸,自言筭訖。未至家五十里亡,殯後疑化,弟子開棺無尸。
左慈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明五經,兼通星緯。見漢祚之將盡,天下向亂,乃歎曰:值此衰運,官高者危,財多者死,當世榮華不足貪矣!乃學道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精思於天柱山中,得石室內《九丹金液經》,能變化萬端,不可勝紀。曹公聞,召取關一室中,使人守視,斷穀,日與二升水,期年乃出之,顏色如故。曹公乃欲窺殺之,慈知之,乃求乞骸骨。曹公曰:何忽爾?慈曰:知君欲殺,故乞去爾。曹公曰:固無此意,君欲高尚其志,亦當不久相留。乃為設飲。慈曰:今將分曠,願乞分杯飲酒。公曰:善。是時天寒,溫酒酒尚冷。慈解劍以攪酒,須臾劍都盡,如人磨墨之狀。初,曹公問#9求分杯飲酒,謂慈將使公先飲,以餘酒與慈。拔簪以畫杯酒,酒即中斷,其間相去一寸許,慈即飲其半送與公,公不喜,未即為飲。慈乞飲盡之,以杯擲屋楝,杯便懸著楝動搖,似飛鳥之俯仰,若欲落而復不落,舉坐莫不屬目。杯良久乃墮地。諸人乃視杯,已失慈所在,尋還問所常住處。曹公欲殺之,知慈足以兔死,乃勑外收慈。慈走入群羊中,而奄忽失之。後有人見慈住處,乃往白公。公又遣人收之,得慈。慈非不能隱,故令世人知其神爾!於是受執入獄,獄吏欲拷請,戶中有一慈,戶外有一慈,不知當拷何者?曹公聞而惡,使將軍引出市殺之。須臾有七慈,相似如一。官收得六慈,失一慈。有頃,六慈皆失。於是奏上,乃令閉四市門而索之。或不識慈,問慈何如人?曰:一目眇,著葛巾青單衣。見有此人便收之。正爾視之,一市數萬人,皆眇一目,葛巾青單衣,無非慈者,竟不知所收。曹公令捕得,逐人便斬。後數日見慈,便斬,頭斷,以白曹公。公大喜,言果左慈頭也,就而視之,一束苑爾,還視其尸,亦失所在。人有從荊州來,見慈在荊州矣。
王延
王延,字子玄,扶風始平人也。九歲從師西魏,大統三年丁巳入道,依貞懿先生陳君寶熾,時年十八。居於樓觀,與真人李順興特相友善。又師華山真人焦曠,共止石室中,餐松飲泉,絕粒幽處。後周武帝欽其高道,遣使訪之。焦君謂曰:世道陵夷,佇師拯援,可應詔出,以弘大法,吾自此逝矣。延來至都下,久之,請還西嶽,居雲臺觀。周武詔修所居觀宇,以山高無土,運取為勞。延默告玄真,願有靈既。忽於觀側岩間涌土,取之不竭。又山上無油,延置一甕,為貯燈油之器,一夕自滿,累歲燃燈,用之不减。既居山頂,杜絕人寰,每有人來,賓客將至,即有二青烏先來報之。其鳥如鳥,常飛左右。延每登仙掌蓮峰,攝衣前行,如履平地,常有猛獸馴衛所止?其《三洞玄奧真經玉書》,皆焦君所留,俾後傳於世。周武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玄教之中,亦令澄汰。而素重於延,仰其道德,又召至京,探其道要。乃詔雲臺觀,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又勑置通道觀,令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藏。由是玄教光興,朝廷以大象紀號。至隋文禪位,置玄都觀,以延為觀主。又以開皇為號。六年丙午,詔以寶車迎延於大興殿,帝潔齋請益,受智慧大戒。於時丹鳳來儀,飛止壇殿。詔以延為道門威儀之制,自延始也。蘇威、楊素皆北面執弟子之禮。仁壽四年,告門人曰:吾欲歸止西嶽,但恐帝未悉耳。是年九月,委化於玄都觀,體柔香潔,儼然如生。白鶴群飛,彩霧徊合,異香之氣,聞於遠近。煬帝初即寶位,聞之尤加歎異,賜物百段,錢二十萬,設三千人齋,送還西嶽,所至之處,奇香異雲,連屬不散,入壙之日,但空棺而已,得解化之妙焉。
王叟
王叟,寓居冀氏縣四十餘年,不知其所來,狀貌七十餘矣。常以針割理疾,無不效者。鄉里傳其所用針砭,異於常醫。有患邪疾者,以刃開其喉,取一物如蝘蜓,頭足並具,獨少尾而已。叟曰:此物形狀足,則人必死矣,幸去之速也。疾即愈。有背轉急痛如束縛者,以刃割其背數寸,去兩腋下筋各截尺餘,其疾遂已。或問針割者,皆不言覺有割之痛,而疾立除矣。如此得效者,歷年不可勝紀。忽謂人曰:余明年夏初將有所適,不可復住矣。及期無疾而卒,鄰里之間,但聞香氣累月。及瘞葬之時,棺輕若無物,皆以為尸解仙矣。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五
#1 戎胡授舜十轉紫金丹叙:此篇四庫本無。
#2 太一守尸:此篇四庫本無。
#3 景霄真人:此篇四庫本殘缺。
#4 為我記名於白簡之上:此起四庫本存。
#5 間:原誤作『門』,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 吳:原誤作『具』,據叢刊本、輯要本改。
#7 者:四庫本作『皆』。
#8 美:四庫本作『演』。
#9 問:四庫本作『聞』。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六
尸解
洞生太帝君鎮生五臟訣
太極金華真人以此經文刻於太微帝君紫微官玄珠玉殿東壁牖上。其文曰:五石異方,津光合形。有終而死,有始而生。萬類反本,千條歸真,氣適浮煙,血奔流精,哀哉!兆身,非真不成!何不竭以雲草玄波,徊以卉醴華英,會以七白靈蔬,和以白素飛龍?沐浴平旦,正心向東。凝精厲魂,上帝五公。再拜朝靈,鎮固五方。長生天地,出入流通。各安其位,生華五臟。
此文乃上清八會交龍大書,非世之學者可得悟了者也。太素真人顯別書字,受,而服之,求其釋注於太極帝君焉。雲草玄波者,黑巨勝腴也,一名玄清;卉醴華英者,蜜也。五光七白靈蔬者,薤菜也,白素飛龍者,石英也。法當種薤菜,使五月五日不掘拔,唯就鋤壅護治之耳。經涉五年中,乃取佳,藥名為五光七白靈蔬。擇取薤白精肥者十斤,黑巨勝腴一斛五斗,白蜜凝雪者五斗,高玄巖絕泉石孔之精水三十六斛,白石英精白無有厲瑕#1者五枚,光好,於磨石上礪護,使正圓,如雀卵之小,小者好瑩,治令如珠狀,勿令有礪石之餘迹,先清齋一百六十日,令齋日訖於九月九日。先築土起基高二尺,作竈屋,屋成,作好竈,以竈口向西,屋亦用西戶,當得新大鐵釜安竈上,是#2九月九日申酉時,向竈口跪,東向,內五石子於釜中。於是乃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青帝公石,三素元君,太一司命,玄母理魂,固骨鎮肝,守養肝神,肝上生華,使肝永全。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白帝公石,太一所憩,元父理精,玄母鎮肺。守養肺神,使無朽廢,肺上生華,千萬億歲。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赤帝公石,帝君同音,玄母理神,桃康鎮心,守養心神,無灰無沉,心上生華,華茂玉林。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黑帝公石,太一同筭,玄母元父,理液混變。守養腎神,使無壞亂,腎上
生華,常#3得上願。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黃帝公石,老君同威,太一帝君,理魂鎮脾。守養脾神,使無崩頹,脾上生華,白日上昇。
投石時,各閉氣五息,然後乃投石。都畢,起向竈五再拜。又取薤白五斤好者,覆於五石之上。畢,內蜜灌硿上。畢,內腴一斛五斗灌蜜上。畢,乃格度腴入釜深淺高下處所也。然後稍入清水,使不滿釜少許止,木蓋遊覆釜上。
九月十日平旦發火,當以直理之木縞燥好薪,不用蠹蟲及木皮之不净。薪火煮之,才令檻劣沸而已,勿使涌溢大沸。當屢發視其下火,當先視腴格處所。若煮水煎竭,輒當益水,所盡三十六斛水而止。又水盡之後,更加煎,令减先腴二寸格疇量,以意斟酌視之。都畢,成也。寒之於釜中,去下火灰,密蓋其釜上。
五日,乃徐取五石。平日一向五方各拜。拜畢,跪以此腴雜以東流水,以次服之。餘水及腴,取令送石子入口下喉中,耳聞之時,亦如初投石於釜中時,一一按祝而服之也。畢,又五拜,再畢。若藥煎既成,而視無復石者,非有他也,直由五精伏散化形,故自流逐於雲腴之中,無所疑也。但當日服五合,以酒飲送。神變反質,各自鎮養五臟之內,更生成五石也。慎不可猛火,火猛石精飛去,滓濁壞爛,蕾買腴熬臭,不可服御。
又雲腴之味,香甘異美,強骨補精,鎮生五臟,守元凝液,長魂魄,真上藥也。以好器盛之,密蓋其上。即日服二合為始,日以為常。若腴蜜煎強者,亦可先出,服石後,加腴更和腴煎取,令凝如割肪也。人亦有丸服之者,日三十丸,大都丸不如腴服佳也。趣後,任人所便,則安於體,體便則無不佳。常能服此腴者,石乃住。
若先腴盡,當更合如前。用白石英五兩鎮釜底,二兩輒一投,祝說如法,但不復礪石圓,而重服之耳。藥成,出此石,沉東流水中,不常熇竭之淵。若不欲更合此腴者,亦無損於前五石。
此腴名玄水玉液,一名飛龍雲腴,一名鍊五石之華膏。服之十五年,內外洞徹,長生天地,役使鬼神。三年之後,眼可夜視。
真人云:此方愈於鍊八石之餌,全勝於玄水雲母之玉漿。既服此五石,五石入喉,徑寶鎮五臟。一臟中輒有一石,以守臟孔,臟孔之上,皆生五色華也。
太陰鍊形
《真誥》曰:若人之死暫適太陰,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脉散,而猶五臟自生,白骨如玉,七魄榮衛,三魂守宅,三元護息,大神內閉。或三十年二十年,隨意所出。當生之時,即便收血育肉,生津成液,質本胎成,易形濯貌,乃勝於未死之容也。真人鍊形於太陰,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太微天帝詠曰:太陰鍊身形,勝服九轉丹。形容端且嚴,面色合靈雲。而能登太極,金闕為真人。又云:趙成子死後五六年,樵人入華山中見之。蓋得鍊形於太陰之道矣。
水火蕩鍊尸形
《本行經》云: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者,本姓浩,字敷明,蓋玄黃之胤,太清之冑。先於元福棄賢世界始青天中。年至十二,性好幽寂,心翫山水,遠於家中,或去十日,時復一還。時天下大荒,人民餓死,一國殆盡。敷明於地鏡山下遇一頃巨勝,身自採取,餉惠窮乏,日得數過,救度垂死數千餘口。隨取隨生,三年不訖。他人往覓,即莫知其處。是時辛苦,形體顏顇,不暇營身,救於百姓,遂致疲頓,死於山下。九天書其功德,金格記其玉名,度其魂神於朱陵之宮。帝遣金翅大鳥,常敷兩翼,以覆其尸,七百年中,形體不灰。至水劫改運,洪灾滔天,水捧其尸,漂於無涯,水過之後,敷明尸落貝冑耶渠初默天鬱單之國,北壟玄丘。四十年中,又經山火,火行燌燒尸形。尸於火中受煉而起,化生成人,五色之雲,覆蓋其上。火尚猛盛,敷明嗽唾,成洪雨大水,以滅火勢。敷明雖已得道,轗軻備經水火艱辛,亦為理盡。至開明元年,於北壟玄丘改姓黑節,諱靈會。元始乃錫靈會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號。
陰陽六甲鍊形質法
正一真人曰:鍊質者何?其狀有三。夫修長生之道,皆須明曉生氣,接續衰厄。每甲子六十日為一甲,人間有六十甲,為陰甲;天上有六十甲,為陽甲。每十日一甲盡,半夜天上降陽甲十日,續陰甲。陰陽不孤,生氣相續,即人無病。若十日一甲盡,半夜陽甲不降,即人病生,為邪所入。《六壬經》曰:甲巳之日半夜生甲子,六十日皆盡,周而復始,六十年為一大期旬。修行正一,朝請生氣,無邪所亂。至六十年即更延請六十年,至一百二十年稍異於前。緣真氣積實,氣與神合,所為尅獲。從一百二十年更延至三甲子一百八十年,直至五六三百年,陰陽三萬六千,神氣集不散,得為尸解。晝死而暮生,肉身周行五嶽、七十四方,一一受事訖,即得白日騰翥,飛行無待,皆正一之道。或有效修正一,功滿成就,洗滌玄祖,黑簿除名,露影陽鍊,雖功成道著,先未知道之時,積罪殃結,毀破肌膚,損傷骨脉。成就之後得蟬蛻,留皮換骨,隱迹巖穴,養骨髓,滋皮肉,千日方朝,五嶽受事,與前等同功也。或有積虋幽結,代不流善,百邪必集。飲啖貪淫,損傷五臟,暮方曉知。勤修正人,雖成就名入仙民之籍,然質殞尸重,道期將至,質不能佳,即太陰君降體中,五臟六腑三百六十陰神侍衛,闇消肌肉,露骨留五臟,百神守衛。或經一年、二年,或十年,隨先福深淺,方降太醫博士,再肥骨肉,徐徐如舊,反生再起,體如玉人。或世事巖穴,隱養形質,經千日方遊太陰水帝,受事訖,得為水府掾吏,居四海名山,為封柱官。積功成就,遷效五嶽官吏,即漸徐見真仙之道。王真人曰:此三狀鍊法,並在下卷,更不繁述爾。
修九真中道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云:夫人修身中九真之道,身未昇登,翳景示俗,暫入太陰,身經三官,三官不得攝也。則九真召魂,太一守骸,三元護氣,太上攝魂。骨肉不朽,五臟不隕。能死能生,能陰能陽。出虛入無,天地俱生。是道士精靜營形,感致九真之氣應也。三元飛精以盈虛,太一抱尸而反質,微乎,深哉!九真名字多,此不具錄之,略鈔出在道例第九《名數品》中。又常存九真神,常所居育,乃在此房,紫明之北。觀生續精,防守玄谷。出入命室,遨遊洞闕。時入中宮,上通太無。太一守魂,寢息幽庭。
化形濯景
《真誥》第七云:受學化形,濁景易氣,十二年氣攝神魂,十五年神束藏魄,三十年棺中骨還附神氣,四十年平復如生人,還遊人間,五十年位補仙官,六十年得居廣寒之臺,百年得入昆瀛之宮。
地下主者
《太微金簡玉字經》云:尸解地下主者,按《四極真科》一百四十年乃得補真官,於是始得飛華蓋,駕群龍,登太極,遊九宮也。
夫至忠至孝之人,既終皆受書為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乃得受下仙之教,授以大道。從此漸進,得補仙官。又一百四十年,聽一試進也。至孝者,能感激於鬼神,使百鳥山獸馴其墳埏也。至忠者,能公抱直心,精貫白日,或剖藏殺身,以激其君者也。比干今在戎山,李善今在少室,有此得變鍊者甚多,略舉二人為標耳。
夫有上聖之德,既終皆受三官書,為地下主者。一千年乃轉補三官之五帝,或為東西南北明公,以治鬼神。復一千四百年乃得遊行太清,為九宮之中仙也。
夫有蕭邈之才,有絕眾之望,養其浩然,不營榮貴者,既終受三官書,為善爽之鬼。四百年乃得為地下主者。從此以進,以三百年為一階。
夫有至廉至貞之才者,既終受書為三官清爽之鬼,二百八十年乃得為地下主者。從此以漸,進補仙官,以二百八十年為一階也。
先世有功在三官,流遠後嗣。或易世鍊化,改民更生者,此七世陰德,根葉相及也。既終當遺腳一骨,以歸三官,餘骨隨身而遷也。男留左骨,女留右骨,皆受書為地下主者。二百八十年乃得進受地仙之道矣。臨終之日,視其形如生人,尸不強直,足指不青,手皮不皺者,謂之先有德行,自然得尸解者也。
右此五條,皆積行獲仙,不學而得,但階級之難,造道用年歲耳。要自得度名方諸,不復承受於三官之號令矣。
諸有英雄之才,彌羅四海,誅暴整亂,拓平九州,建號帝王,臣妾四海者,既終受書為三官四輔,或為五帝上相,或為四明公賓友,以助治百鬼,綜理死生。此等自奉屬於三官,永無進仙之冀。坐殺伐,積惡,害生尤多故也。秦始皇今為北帝上相,劉季今為南明公賓友。有其人甚多,略示於標的耳。齊桓公今為三官都禁郎,主死生之簡錄。晋文公今為水官司命。其楚嚴公、趙簡子之徒數百人,今猶息於三官之府,未見任也。此等名位,自是三官之賓耳,無豫真仙家事矣。
寗先生
《十真記》曰:育先生者,古之神仙,在黃帝之前,常遊四海之外。昆丘之下,有蘭沙之地,去中都萬里。其沙隨步隨沒,不知淺深,非得道之士;莫能涉之。沙如細塵,風吹成霧,泛泛而起。有石藍之花,輕而堅勁,一枝千花,千年一開,隨風靡靡,名曰青藍花,灼爍可玩。又有魚鱉龍蛇,飛於塵霧中。先#4生因玩藍花,常遊其地。又食飛魚而死,卧沙百餘年,蹶然而起,形容復故。乃作《遊海詩》曰:青藍灼灼千載舒,百齡暫死食飛魚。
靈壽光
《神仙傳》第十云:靈壽光者,扶風人也。年七十餘,乃得未#5英丸方,合而服之,年如二十許。建安元年,已年二百二十歲,後死於江陵胡罔家。殯埋百餘日,人見之在小黃,寄書與罔,罔得書,掘視之,棺中空無所有,釘亦不脫,唯故履存焉。
趙成子
南嶽夫人告曰:吾昔有入室弟子仙人趙成子者,初受吾《鎮生五臟上經》,乃案為之。成子後欲還入太陰,求改貌化形,故自死亡於幽州上谷玄丘中石室之下。死後五六年,有山行者見白骨在室中,露骸冥室。又見腹中五臟自生,不爛如故,五色之華,瑩然於內。彼山行人歎曰:昔聞五臟可養,以至不朽,白骨中生花者,睹其人矣。此子將有道不修行乎?將中道被試不過乎?因手披之,見五臟中各有一白石子鎮,生五色華,如容狀在焉。彼人曰:使汝五臟所以不朽,必以五石生華故也。子已失道,可以相與。因取而吞之,去。復四五年,而成子之尸當生,彼人先服石子,以成子當生之旦,而五石皆從口中飛出,如蟬狀,隱隱雷聲,五色洞明,徑還死尸之藏。因此成子改形而起,如一宿醉睡之間。其人心懼忽,因病日甚,乃至入山尋視死尸所在。到石室前,方見成子偃據洞嘯,面有玉光,而問之曰:子何人哉?忽見有五老仙公,披錦帶符。手秉羽節,頭建紫冠,言於成子曰:昔盜吞先生五臟寶石者,此人是也。言畢,彼人面上即生惡癩,噤而失言。比歸達家,癩瘡已匝,一門大小,同時俱死,族亦遂滅矣。
許玉斧
《真誥》第十,許長史第三男,名歲#6,字道翔,小名玉斧。幼有珪璋標挺,清秀瑩潔,糠□塵務。居雷平山下,修業精勤。常願早遊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詣北洞。以梁太和五年,於茅山舊宅,年三十而告終。即居方隅山洞方源館中,常去來四平方臺,後為上清仙公。
張魯
《真誥》云:張鎮南在北洞北石壇上,燒香禮拜,因伏而不起,遂乃夜解。明旦視形如生。此壇今猶存歷然也。
許道育女真
許黃民女道育,宋孝建元年甲午歲於埭山亡,世謂之許大娘。卧尸石上,尸壞不殯,常有香氣也。亦出《道學傳》第二卷。
范豺
范豺,字子恭,巴西閬中人也。宋元嘉中,有名香數十斛,細擣煮以作湯,朝用湯自浴,正中湯盡,不復聞聲。侍者入,看見豺還著故時布衣,披帽坐而無復氣。江夏王令殯殮,而不下棺蓋,四日尸不臭,送還,葬於新亭。豺亡時年四十九,膚貌顏色猶如初。劉凝之為豺作傳,書置道書部,不傳於世。
喬順
喬順,字仲產,扶風茂陵人也。少好黃老,隱山修道。年七十不肯娶妻,絕交接之道,心不染可欲之地。一旦歸家,自言死日,其時果死。世人以為知命,既葬之。後有見順於燉煌者,前世傳之,皆以為昇仙。故《訣錄》曰:仲產知道,遁化神仙,七十不娶,畢命幽山。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六
#1 瑕:音義未詳。四庫本作『瑕』。
#2 是:四庫本作『於』。
#3 常:叢刊本、四庫本皆作『當』。
#4 先:原誤作『光』,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 未: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石』。
#6 歲:叢刊本、四庫本皆作『翩』。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七
諸真要略
太清神仙眾經要略
武當山隱士南陽翟煒撰
抱朴子初受業於從祖玄,其覽悟超至,包綸身神,以為奇偉所達也。精曠之流,僉亦歸屬,乃分居浙陽之山。既而患門人學者有徵眾之惑,復追玄於宜都,問曰:夫晷以度徵,人以貌兆。若巫咸之《星經》,度無遺筭,季咸之神占,貌無失揣。列子之三顧,而季咸陋其術;滔天之襄陵,而巫咸空其籍。謂聖人天道,不可得而測之歟?謂二咸之虛詭而妄經術歟?天道聖人,故以遠矣!今之即事,人有求度於洪者眾矣。始進之貌,倪視謹,精沉肅彌,篤若志至而不可加者。及服道暫年,學宗未淹,而毀隨已興,沮徒愆結,蕞爾隱居,二三之眾,貌非一子之類,然而不可得而詳。又何况子長驅世利,馳競生榮,陰機密巧,廣群術眾,以感其君,而可辨哉!此洪所亂也。亂所寔洪,聖人其無病諸乎?
玄曰:巫咸之准玄度,季咸之辨血機,並得之於數分,亦聖習之一途,未可以侮而欺也。夫人精神之蒸生,非氣無以兆其形;氣之結形,非性無以成其體。故形長而煩性滋探,年茂而濁欲愈甚也。是以聖人之垂道,清净以潔精神,除煩以混元一。故能囊括玄和,照明無障。而習潔有詣否,除煩有深淺,致使神裕有遠近,叡能有彼此。陵陽所以善啜霞於朝陽,而不能襲馮夷於濤駕者也。夫學窮盡於數分者,未必通於心明;通於心明者,未必陶於氣表;陶於氣表者,未必至於虛寂之真表也。而責巫氏之暗洪灾,季占之迷靈貌,謂聖人之亂,處物不其固矣!夫天地以元氣而著成,聖人以性鍊而陶真。元氣有渾煩,渾煩在剖判之前。剖判然後有象列,象列然後有晷度、晷度在數見之內,洪灾生於渾煩之運,故洪灾不可以數見審也。性鍊有苞玄,苞玄在蒸生之外,蒸生然後有形色,形色然後有血機,血機在觀揣之內,靈貌生於苞玄之運,故靈貌不可以觀揣得也。是以至人不責鑒於備途,知其神分之有巨細,學鍊之有高卑也。
昔者,吾嘗學於陶先生,與邯鄲太子王休長、延閭子甘元淑、弘農張伯英、青牛子封君達、河南卜文先、陳留成仲式等,俱受《五氣端玄經》。數子並以學達昇玄,而吾以滯昧濁質,弗通味旨,然所志略猶可得而言。
夫人稟生之有真偽,神分之有巨細,皆五氣之所流也。是以至人莫不精乎五氣之學,以鑒神分之源;師導者莫不明乎五氣之本,以弘真玄之教;王者莫不通乎五氣之性,以闡天地之和。貫於五氣之用,大矣哉!
夫五氣者,陰陽之中五常之氣也。夫人生天地之間,其形骸五臟之氣,一象天地五行四時之賦也。天以五行為五常,人以五行為五臟。
天以木府仁,其溫為春,以主生生之常,溫精上結為歲星,以照開篤之表;人以木為肝,其識為慈,以為溫恭喜悅之臟,其臟精上形為口,以任啟泄之司,象天之有春德,以生其吐舒發叔之意也。
天以火府禮,其炎為夏,以主茂盛之常,明靈上臨為日,以宣曜明之道。炎精上結為熒惑之星,以表察司之禁;人以火為心,其識為哲,以為鑒達之臟,其臟精上形為目,以任光視之司,象天之有夏有日,以生其明勝長大之意也。
天以土府信,其厚為地,主王季夏,統維四方,以主產施安給之常,厚精上給為鎮星,以照公靖之表;人以土為脾,其識為公正之臟,其臟精上形為舌,以任審味弘當之司,象天之有土德,以生其受宜辯重之意。
天以金府義,其凉為秋,以主威裁萬物之常,凉精上結為太白之星,以照斷肅殺之表;人以金為肺,其識為氣威之臟,其臟精上形為鼻,以任猛决臭馨之司,象天之有秋德,以生其威亮敷簡之意。
天以水府智,其寒為冬,以主保實澄嚴之常,義靈上臨為月,以宣晦皇贊玄之道,寒精上結為辰星,以表法慎之禁;人以水為腎,其識為領,以為禽獸沉驚之臟,其臟精上形為耳,以主聽採聞鑒之司,象天之有冬有月,以生其謙承納之意。
人之有五臟,溫凉寒燠,猶天之有四時也;人之有耳目,猶天之有日月也;人之有精神,猶天之有太帝也。精神居乎心脾之中,肺肝之間,猶太帝處四守之內也。精神以膽為御坐,猶太帝之居紫微宮也;以心為御庭,猶太帝以太微為御庭也;以脾為內室,猶太帝以軒轅為內舍也;以肝為咸池,以肺為天河,以腎為司闕,猶太帝之有四守也。紫微執計而先左,故精神據膽而守肝,是以人生莫不以溫恭慈喜為先治也。精神以氣為乘輿,以行為五識,猶太帝以運為術,行以周乎天也。
夫氣之在人,亮清而為嚴。氣激濁而為咶,聲搖延而為音。咶放舒而為呼,音平辯而為言,呼怒鼓而為詈。言深為語,語深為談,談深為論,論深為議,議深為罵,罵深為詈,詈深為謗,謗深為誹,誹深為讟。
氣整沖至,精神篤之,為志;氣循准常,精神守之,為性;氣會機指,精神適之,為情;氣密隱模,精神運之,為意;氣合裏遇,精神澄之,為懷;氣因事結,精神係之,為憂;氣美偶觸,精神降之,為勇;氣聳馳御,精神崇之,為願;氣仁垂注,精神鐘之,為念。念深為矜,矜深為愍,愍深為慈,慈深為悲,悲深為啼,啼深為號,皆肝府之氣起也。
夫肝者,精神首運之路也。故嬰兒之生,墜藉而先啼,肝氣激也。未知偶識於人,寤寐怡然而獨笑,肝氣浮也。未知有搖於人,樞支躁然而獨搖,肝氣煩也。多恐驚而無當捍之威,善直一而無繁頑之欲,皆精神未及周御於肺、脾、心、腎、四臟之氣也。
夫魂魄者,精神所首,左枕為魂,精神所體,右據為魄。故肝藏魂,魂動為恐;肺藏魄,魄動為懼。魂震為驚,魄震為怖。故嬰兄之所以多恐驚者,精神之所在肝也。及其長有怯勇者,膽虛為怯,膽實為勇。膽附乎肝,生而怯;膽附乎肺,生而勇。剛捍而生,膽附乎肺;柔澤而生,膽附乎肝。人怯,積習禦捍,變而成勇者,膽氣漸而增也。人怯,醉酒恚亂,奮而成勇者,膽氣脹而滿也。醉而喜怒,悲呼交錯,不至其常者,五臟之氣浮而亂也。
精神御氣於肝,氣清而為溫恭慈仁深念之遠。其體恭而安,其視治而正。氣浮而為喜適感會之悅,氣煩而為戲歡笑劇之極,氣激而為啼號哀泣之至。由是有樂極則悲,悲極則樂,亦復為憂恐怵惕愧慙之時,皆肝府之氣激動之中,因事周環懼憂之所生也。
精神御氣於脾,氣清而為公正弘暢吟咏閑遠之思。其貌則和而舒,其視則平而亮。氣浮而為輕委於物不慮之誤,氣煩而為寬慢驕縱豪誕忽忘之失,氣激而為矜擾怨恚嫌恨忿懟距塞之違。
精神御氣於心,氣清而為鑒達周物之敏,其容是有决速之精。氣浮而為虛華、矜妄、輕談、齟齬、詆訶是非之論,氣煩而為耽愛、美著、奢華、矜誕、尅好勝人之傲。其視則高而眇,其與人對則以貌忽人,有蕭然無偶之狀。舉動不自勝守,氣激而為脫輕飈躁之烈。
精神御氣於肺,氣清而為貌威色尊不可狎之顏。氣浮而為輕冶貌列高深失準,有不常之色,氣煩而為凌侮莫顧之畜,氣激而為勃怒振勇驚急之害。
精神御氣於腎,氣清而為謙儉約謹之節。氣浮而為妄欲諱匿悔惱之弊,氣煩而為貪吝嗜欲聚斂無厭之鄙,氣激而為冲忌陰邪謀逆之毒。
夫人之生氣,未嘗不煩。煩者,氣積之大恒也。遇靜則清氣有生,遇動則浮氣益起,遇發則煩氣益盛,遇觸則激氣益迅。氣有流謝,故氣煩則息,怠必弊,弊而多過者觸,觸而激,激必竭,竭則衰,衰則精神散矣!散則絕,絕則形體朽矣!竭遇驕極,風厲入之,則暴卒而僵。衰極氣盡,則老斃而終。此人生之所以死也。
溫恭慈喜之變,變而為諂,柔而為曲,恭而為媚。其俯仰之謹色,色則虛而俛措,俛措則婉而卑,其容貌有不安之候。公正之變,變而自專無憚,翹陸肆固之驕,其措則好訐人之行,以為已正之驗也。貌威之變,變而為侮,忽凌誕之慢,忌嫉矜害,其道掩善,其目則嵎而冗,其色則顏而懍,其與言則不稱,憂人之徵也。鑒達之變,變而為巧佞機詭讒毀之奸,其言則易而若真,其宣則浮而振亮,其目睛候,膝則搖易而竊速,有不治守之動,其操則不能久居重定也。謙儉之變,變而為密毒陰違之武,亦為殘虐僭逆之奸。其視則下而鬱,其直則巧而嚴,其意則曠而戾,其與居則有憤噫遽奮之效也。是五變之俗,皆化利之所由也。是以聖人之和天地達民,有五氣之變,故不以意利而化之也。
夫上好逸豫,愛民有由恭阿順之巧。厚之以利,則民競諂柔色順之媚以求之。故邪偽化惑之俗興,而木行篤直之氣失矣!失積則咎氣有餘縮之差。世犯歲星之忌,殃灾則有溫毒之疫,民負司命之禁,殃則有項痛、煩殞、奪壽促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諂諛遺釁之燼。
上好寬委,愛民有徑執偏專之守。厚之以利,則民競肆固矜夸之見以求之。故狠軼忿戾化亂之俗興,而土行公利之氣失矣。失積則地有舒泄、穢結、亂積、風雷反震動之故,世犯鎮星之忌,灾則有悸氣蒸毒之疫,民負司危之禁#1。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驕逸恣惰遺釁之燼。
上好煩品,愛民有降若風邁之貌。厚之以利,則民競魁岸豪杰争第妄進之奸以求之。故相凌踐蔑忽禍化流亡之俗興,而金行信質之氣失矣。失積則時有雪霜愆節之侵,世犯太白之忌,灾則有氣痛之疫,民負司契之禁,殃則有癘竭氣斷及兵凶、震殺、奪壽促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侮慢,相仇遺釁之燼。
上好慧敏,愛民有文辨彩艷之巧。厚之以利,則民競機飾浮詭流尚之偽以求之。故佞為俺聽化暗之俗興,而火行哲明之氣失矣。失積則日有病無光,勃蝕之促,世犯熒惑之忌,灾則有暑毒之疫,民負司順之禁,殃則有鬼魅、忤痛、心悶、隕絕、慌惱及狂逆、妄圖不道之覬,奪壽促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奢華佞害、窺覦遺釁之燼。
上好嚴厲,愛民有敢斷尅决之巧。厚之以利,則民競懷毒逞其害烈之能以求之。故空患陰圖禍背化逆之俗興,而水行義守之氣失矣。失積則月有魘虧魄傷,遲速不常之度,世犯辰星之忌?灾則有陰毒之疫,民負司錄之禁,殃則有殘痼、滯瘠、暴僵及盜賊、獄戮奪壽迫促殘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凶淫禁虐遺釁之燼。化失五常之氣,世運五常之灾,民沈五促之燼,皆榮辱争奪恥怨仇侮嫉忌之所生也。
夫民之生性莫非氣煩,氣煩則嗜欲生焉。原夫嗜欲之本,勢不逾乎口實五味,體充衣暖,男女偶適之間而已矣。五德之後,無故以珍食華服,重嬪嬙之選,利害炫耀,長而茂之,為無厭之盛也。於是乎利害生榮辱,榮辱生喜怒,喜怒生是非,是非生賞罰。賞罰者,化末之季#2穢者也;聽訟者,天下之禍,弊者也。賞罰、聽訟,非所以斷嗜欲之茂也。古先之為者,蓋自尊其勢而為之者也。
夫嗜欲之茂,好利而惡害,喜榮而忿辱。夫#3其常性為五燼之源,豈有厭乎極巳哉!故其嚮榮也,靡知足其喜;故其觸辱也,莫知已其忿。當其所争也,奮劍振銳,冒嚴陷凶,不違矢刃之屠,不顧性命之沒,父子兄弟不暇相格。故胡可以介介乎。是非繩墨而欲以裁之哉?胡可以未來乎,賞罰之準令而能以遏之哉?亂民五清之氣,成民五燼之殃,皆由王者使五燼之士,治五燼之民,不自知已有五燼之固。其知拯民有五燼之難乎?祇相激戾而生其釁怨,此不達之咎也。故雖昧旦不忘,徒苦心而無成;星言夙駕,徒勞役而無濟。夫道德之運世也,不眩民以煩利,則民無所馳其奸求;不促民以煩辱,則民無所忿其恥怨。奸求、恥怨弗行,則嗜欲自簡,嗜欲自簡則民俗定一,民俗定一,則太平淳樸,雍和淑豫之深至矣。太平之民,不自知在太平之世,所以雍和淑豫然也。惡識夫榮辱争奪、恥怨仇侮,嫉忌之措哉!
若夫崑墟之南,而西北東北諸域之俗不傳,此東南赤縣之名教遺策而其民弗知,有甲兵攻伐之亂,而其世弗知,有相暴殺逆之禍,精保性常,而大仙大賢慈净之神出焉。由玆言之,何瑣瑣乎庸爾準令,故事之有乎!夫燼士之執政也,勢傍典刑,隆崇矜據,明其權柄,識其寒暑,欲以擅秉而懲違忤,富貴而制蒼生,弗覺夫鄙哉!流末參差,人情轉易,已滑其在始立意之頑,而成其固弊仇眾潰逆之敗也。積代相習,豈悟之哉!是以燼士不可以任之者也。為其將則禍大矣!任之道學,清净之眾,則道學喪矣!任之王者,朝廷之列,則王者亡矣!睹其血機,觀其舉候,豈離乎五變之氣乎?聖人之麤教耳!易可以審,何亂之有哉?惜乎而固,奚其甚哉!是以至人之所以濳棲山谷者,豈好為遁世之名乎?蓋不欲以五燼之俗,滑其五清之氣也!五燼之俗,莫不以聲勢相傾而亂其清氣者也。觸其契色,逆其聲音,欲無忿憾潰中之氣者,難矣!事有蹇違,以己求人,欲無卑側媚悅之巧者,希矣!遇有勢居,人求於己,欲無驕凌豪御之張者,鮮矣!此三者,皆五燼殃氣,有生之常也。與之糅俗,望無亂清氣,其可得乎?是以道士不可得與其雜處而狎之者也。
《九靈上寶經》云:夫五情者,陰陽五府之神氣形於人者也。故學仙者,必隱靖山林,潔修五清,欲清净而精至,以會真玄神應。是以溫恭慈悅之氣,藏於肝,木府之所賦也,司命所守也。其治肝潔,常以正月十日齋,治少陽,令人肝氣生;至二月八日,定少陽,應春風;至三月六日,治陽明,定春風;至於四月四日,於甘泉東流水之北岸,東面向朝陽之地,晨早沐浴蘭湯,使身意清净,香火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左太禁上師之神、上宮左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以手捧心,至誠定息,靜念木府之真靈,閺無他思。其禁不得有求於世利,妄為不柔之溫,妄為不誠之恭,妄為不實之慈,妄為不衷之悅。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肝氣真而無虛,春溫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實氣。體節休和,干力強利,首無暴痛之疾。司命之神奉之,青龍護之,青氣繞之,青液調之,東嶽之精隨之,山谷之神衛之。若獨處林嶺,則百獸依仁,有自馴之驗;狼虎歸慈,有息猛之徵。其修潔有積,則青帝之芝及黑玉之芝,見於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昇仙,三千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木府,則神弟視崑崙之東,少陽之域,慈净之仙。其神變能為洪海之溢,涸能為天地之倒,易能為瓊宮玉宇,滿乎天地之見。木府,少陽之神性也。
哲明敏見之氣,藏於心,火府之所賦也。司慎之所守也。其治心潔,則常以四月四日齋,定陽明,受夏氣;至五月一日應陽調氣;至於六月二十七日,常以日中沐浴蘭湯,使身意清净,香火南面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太陽太覺之神、上宮都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火府之真靈,閺無他思。其禁不得有規於世利,妄為不道之哲,妄為不順之明,妄為不真之敏,妄為不正之見。其修潔攝息有定,則心氣真而無煩,夏暑不睦之青,不能得侵其實氣,其意明澄朗慧,用道微妙,鑒徹真性,目無昧睡之疾。司慎之神奉之,赤龍護之,赤氣繞之,赤液調之,南嶽之精隨之,山谷之神衛之,則鴻鶴鸞鳳之鳥應而歸之。其修潔有積,則赤帝之芝及青玉之芝見於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昇仙,九千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火府,則神弟視崑崙之南太陽之域,太覺之仙其神變能為項佩日曜,能為光照四海,而震搖諸域,能為飛騰,所詣無礙之至。火府,太陽之神性也。
公正弘重之氣藏於脾,土府之所賦也。尸蜃之所守也。其治脾潔,則常以六月二十七日齋,定太陽,受秋氣;至於七月二十七日昳時沐浴蘭湯,使身意清净,香火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上宮太均之神、宮內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土府之真靈,閺無他思。其禁不得交擾於世事,妄為求名不體之公,妄為矯圖不淳之正,妄為縱墮昏忘之弘,妄為專固不泰之重。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脾氣真而無怠,衷豫安靜,而無憒蕩塞悶、體沉不收、腫疽之病,季暑不睦之眚,不能侵其實氣。志意益冲,而無厭免之痾,舌味藥物,而無不進之滋。蜃尸之神奉之,黃龍護之,黃氣繞之,黃液調之,中嶽之精隨之,四方群臣衛之,萬鬼歸之,其修潔有積,則黃帝之芝及赤玉之芝見於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昇仙,二萬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土府,則神弟視崑崙之頂,太和之仙。其神貴常寂,不貴變動之見。土府,大均之神性也。
尊嚴威儀之氣藏於肺,金府之所賦也。司契之所守也。其治肺潔,常以七月二十七日齋,治人利氣;至八月三日,定少陰,令人受生氣;至九月二十七日,治厥陰,令人受剛氣。常以日哺沐浴蘭湯,使身意清净,香火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右太禁收土之神,宮右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金府之真靈,閺無他思。其禁不得有御於世趣,妄為驕逸抗#4戾之尊,妄為懷害之嚴,妄為侮忽之威,妄為淫飾之儀。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肺氣真而無倦,秋冷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實氣,則喘引和亮,胸中無竭寒斷氣之毒。司契之神奉之,白龍護之,白氣繞之,白液調之,西嶽之精隨之,山澤之神衛之,津梁之精侍之,虎狼依之,為之驅用。修潔有積,則白帝之芝及黃玉之芝見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昇仙,七千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金府,則神弟視崑崙之西少成之域,成道之仙。其神變能為偃月之照,能為行水而足不濡,行地若水而地不堅,能為身上身下漂出水火之變。金府,少陰成道之神性也城陽郄孟節疏注:尊嚴威儀之義曰:不狎褻黷為尊,色正儼然為嚴,神肅澄俗#5為威,舉動徐詳為儀。
謙儉妙密之氣藏於腎,水府之所賦也。司錄之所守也。其治腎潔,則常以十月十八日齋,治厥陰,受冬氣;至十一月十五日,治太陰,定五臟氣;至十二月十三日,通太陽,受腎氣;至於正月十日,皆以夜半沐浴蘭湯,使身意清净,北面向陰,香火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沆澄當作瀣字。太陰之神、宮後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水府之真靈,閺無他思。其禁不得有馳於世務,妄#6為傾邪之謙,妄為失其常守及貪欲無厭之儉,妄為傾毒陰匿謂人不覺之妙,妄為濳謀奸私之密。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腎氣真而無損,冬寒不睦之眚#7,不能得侵其實炁。則行步勁速,進退堅強,腰竅玉房及膀胱股脛無疼滯之疾。其修潔有積,則司錄之神奉之,黑龍護之,黑氣繞之,黑液調之,北嶽之精隨之,太陰之神衛之,靈葵歸之,其居水濱則蛟龍魚鱉依之。其修潔有積,則黑帝之芝及白玉之芝見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昇仙,一萬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水府,則神弟視崑崙之北玄都之域。太豫玉膏之仙。其神變能為晦天之變;能為他方遠膳之饋;能以大為小,以小為大,以有為無,以無為有之變。水府,沆瀣之神性也。
凡學道不能精立至潔於所行,則五府之神未嘉祐之,而以服氣及進服藥物、藥精,餌術丹石之小法,多為所敗矣。設小有效,不踰五百年之力耳!其術多退溺而無成也。夫殖至潔之氣於五府,其精不泯,及蒸人道,莫不於九元之清而生之者也。莫不常為仙為神為聖矣。
其齋法,沐浴清净,所以常於正月十日、二月八日、三月六日、四月四日、五月一日、六月十七日、七月二十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三日者,以道氣數之,此日皆天帝遊東井之日也。是以行道輒當於此日,更起新意,為沐浴清净之始,倍加謹敬之篤也。
其服氣法,攝五情之息,漸能有定,然後常以二月三日、九日、十八日、二十七日,若甲寅、乙巳、丁巳、甲子、丁卯王相成滿日,於山林隱靖之處,近東流水醴泉向陽之地,地氣陽而調也。沐浴蘭湯,以丹書玉房為田字,方一寸。玉房在臍下三寸。精念玉房,令氣致於丹田。去鼻中毛,正偃卧,兩足相去五寸,兩臂去身各五寸,合目握固,如嬰兒之拳,是用蒲篛為枕,高可三寸,若胸中有病,可高五寸,若病在臍下,可去枕。既服氣,不復得食生菜及生果硬物。服氣時,食日减一口,十日後可不食。二三日腹中或涓涓若飢,選好肥干棗上术煎,微得食之,一日一夜不過此。不念食者,勿有進噉。其飲水,一日一夜可五升而已。其太一醪醴,亦可一日一夜五升,勿絕。口中常含棗核者,令人受氣且生津液故也。如此則胸中上下氣脹,腸胃致令得空虛,空虛則和氣通焉。五神宗而助之,則昇仙矣。《孔子家語》云: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雜食者,百疾妖邪之所鐘焉。是以食愈少者,心愈開而延年益壽;食愈多者,心愈塞而年愈奪也。翟煒《釋周傳論》云:悠悠九天,茫茫萬寓,氣之所蒸,產之所煩。品物叢生,迭相大小,擾擾營營,為利害所纏。有生之為乎!其猶塵粉之一毫,暫浮於污池之內;有國之所域,其猶芥石之一片,孤寓於大衍之中。是以莊周稱四海之於天下,猶壘空#8之在大澤;有國之於四海,猶焍米之在大倉。其中一世之是非,芥石之利害焉,足以經於曠然之念哉!是以至人之所以輕天下,細萬物也。豈措心於矯亢之觀乎?直以世利無以干其胸懷,榮華無以褻其顧盼,將在子靖氣潔精,其貴存真而已矣!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七
#1 禁:此下按文例疑奪『殃則有… … 之死』一句。
#2 化末之季:四庫本作『化末季元』。
#3 夫:叢刊本同,四庫本、輯要本作『失』,義更協。
#4 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接』。
#5 俗:四庫本作『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怯』。
#6 妄:原誤作『要』,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7 音:原誤作『青』,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8 空:四庫本作『山』。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八
仙籍旨訣
道生旨
谷神子裴鉶述
鐘陵郡之西山,有洪崖壇焉。壇側有棲真子楊君,知余有道,詣予請述道生之宗旨。余曰:子不聽《西昇經》云:人徒知天地萬物,而不知生之所由。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非效眾人。是知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則茫茫然罔測道之來矣!欲求長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曉耶?楊生曰:未悟。予告曰:欲曉則速具誓戒。
楊君再拜具詞曰:某才器瑣微,行能幽晦。將葷血為滋味,以艷容為歡娛。罪根既深,神彩益濁。豈三魂之寧謐?被五賊之戰爭。以恍惚而暢懷,極其喜樂,俄悼亡而感物,過甚悲傷。振蕩命門,壞墮元氣。虛羸漸逼,豈異尸居?枯槁欲來,何難骨立?鹽梅銷鑠,寒暑煎熬。既非金石之身,須示風霜之鬢。大患擬作,微軀豈安?實為聾瞽之徒,豈覺幽玄之理?步步就死,兀兀不知。人間或有道高河上,術入壺中。霓服羽衣,一遊而縮其地脉,珠幢玉節,一舉而登其天門。變瓦礫於金丹,改容儀於玉液。造化由己,修行在心。魚縱涸而重波,骨雖枯而再肉。伏以小子螻蟻之命,纖芥之軀,昏濁無知,敗亡有日。忽神鑿其竅,天啟其心,善達玄關,志求道要。慕真仙而汲汲,如飢渴中腸;陋浮世之悠悠,若煙埃滿眼。欲冀希夷之質,長含橐籥之間。擺去塵機,冥搜真樸。推無形於恍惚,見有物而萌芽。至此時則萬象空搖,寸誠不撓,敢匍匐懇請,誓戒深詞。存歸太上之清壇,靖想虛皇之寶座。仙童握節,侍女焚香。既得事之證明,豈將心而猶豫?疑悮冰泮,端倪澶流。荷重德而便頂丘山,感探恩而已銘肝膈。若非人妄泄,得士不傳,則觸景罪殃,動足受禍。指陳白日,契約丹誠,無任驚魂泣血之至。
予即告之曰:子既誠懇如是,予當語子生生所由。
人之根本者,男精女血既凝,有道自然而生,為水一點,今膀胱之水,是其餘也。水中有氣,鬱鬱然未有所著。欻然感天地純陽真精之華,入於氣而相依憑,氣遂養之,是謂之神。神之甚微,雖得水氣養之澆溉,懼氣強而見迫。若水之澆溉,物之甲拆,又不可以浸之,浸之則其甲即死矣。仍於水中,純陽真精之華生為二腎也。二者,以應陰陽之數,遂隔水擎捧其神與氣,乃得炁與腎神之靈,是謂氣為母,神為子。道幹既育,萬物成體。子母既長,不可同處。須放其子之造化,成其窟宅,然母亦安矣。神又須物引而離其母,乃借水之兩點氣,如腎之數。神以陽光守而凝之,然又慮水之盛,兼五行不足,無以成物,而假土來尅其水。慮土尅其水盡,又假木來剋其土。慮木剋其土盡,又假金來尅其木,慮金尅其木盡。又假火來尅其金。火若尅其金盡,即內以水救之。是謂轉相生,轉相制成物,是謂人之眼。眼者,與天地合體,五行足矣。所以眼當中黑,水也;次黃,土也;次青,木也;次白,金也;次赤,火也;其事明也。五色既成,陽神乃寄光於其上,是謂神光焉。階之位屬肝者,緣光明如日,日出東方,肝在東方而屬木,故肝藏得而管之。《黃庭經》云:肝神龍煙字含明。注云:日出東方,故曰含明。神者,純陽也,勢長飛動,如天之日月而轉動也。其眼漸上昇,須照燭其外,為神之樞機。而神則合居其內,而主其中。神專盻其眼,漸漸不覺已離其母。若眼者,只要引神而離其母,後居外與神相應,不可附其眼,則依前不成造化矣。
其氣母雖離其子,終須養其子成長安穩,若中途而廢,則彼此不能安矣。即須假木來生火,是為心焉,使心而盛其神。心之內空方寸,乃受神而居,其神曰靈也。故謂心為靈臺。神是陽也,心為火焉,故神得而居其內。蓋水流濕,火就燥之義。道書曰:心為神之都是也。所以心靈於諸藏者,緣神之故,非心獨能靈焉!若無神之在內,則與諸臟何異?但綠心屬陽之故,勢多飛動,因玆便乃不得停爾!目但確然而定其神,則心亦不動矣。蓋須修道習熟,不然者,大難不搖動其心耳。其次肝、肺、脾、六腑、五體、九竅、毛髮之類,皆神得而造化焉!蓋取眼之規則耳,即眼為五臟之苗也。如此三九二百七十日,則應陽之數極,人之體備具矣。
然神自離其母後,更不復到本來凝結之處。蓋人漸被五味沉之而不清泠,神雖同用,炁雖同行,終不解卻相養、却相成,但相反爾!今以子母相離本者,蓋緣未有窟宅,諸體尚闕,所以事須相離而各造化。及其彼此安穩,更不相吊#1省,豈有子母得為順序哉!今言心為氣馬,但意到則氣到。今人或偶使氣到諸處,則不解到根本從來相合處耳。修道之士,不可不留意焉。脾去腎近者,若眼中黑,與赤遠矣,足可明之。其神雖都於心,亦寄位於精中,養其體,潤其性,保其骨髓,使其堅強,人之壽考,神亦得久安於人體中矣!凡人臨危險而毛髮寒竪者,是神恐傷其窟宅爾。若人之暴橫而死者,元氣猶強而未弱,還元返本不得,或為匿鬼而憑陵於人。蓋元神不病,器用不銷耗使其然也。則《春秋》云:匹夫匹婦,強死魂魄,憑依於人是焉。於強死中,其神或漸耗未盡,却被炁盛將去為人,則分明記得前生事也。則鮑靚記井,羊祜識環之類,大約記得前生事者也。童子暴橫而死,精氣未散使其然爾。所言精者,積津氣而成,若動搖而出,則神不安,為滑而決泄,减耗神之用也。精之既竭,神亦耗盡,微微然漸與初來相類。然心氣既壯,水氣又盛,人體堅強,五味薄鑠,則氣與神不相當。既而無戀,求住不得,欻然而去歸空,却成舊時真精之英華,附之於天,所言泄性不滅是也。則《禮記》云:骨肉化為土,魂氣歸於天。元神如主,千神如臣,元神既去,千神無主,國之空耳。所以謂心為帝王。水氣既無陽氣管攝,亦便散也。二物既去,則人體傾去,謂死即無所知也。
舉世人皆為好道修道,不知道是何物而修耶?凡人好酒,必知是麴米所作,凡人好色,必知是西施洛甫,凡人好財,必知是金玉寶貨耳。且押韵從東字起首,至於法字數萬,皆著切腳,人盡能辨認之,唯至道一字,則懵然不會。或云虛無自然,修心行善,竟不能知其旨也。既不知之,則向何門而修哉?殊不知:道,水也,在人身曰氣也。所以云道生一,蓋水藏也。一陰一陽謂之道,蓋水火也。一陽既去,一陰亦散,是不成道也,人須死矣。夫天地生於道,蓋浮世界耳。是謂道去則人死,水干則魚終。所以陰氣為母者,是內陰之根本,非外陰邪之氣也。所說陽神者,是純陽之精英,是元神也,非五臟諸體之神也。元神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諸體之神爾!
《黃庭經》云:腎神玄冥字育嬰。注曰:腎精為子,故曰育嬰。二腎之中,男為精門,女為子宮。精門既開,腎氣亦泄,不獨內陽而散,內陰亦竭。所以腎為陰之都,心為陽之都。凡生化先從陰而入陽,是萬物從濕而生也。蓋精亦從腎中而出,其子亦從腎中而成,是不離腎臟耳。大約心之元神,俱借其體而共治之,三魂亦助成爾。但專為害者,乃七魄三尸,句#2外陰邪之氣而賊身,往往神氣多不敵,則人死矣。人死,則三尸七魄暢焉!夫元神,君也,尸魄之類,亦臣耳。若狡蠹之臣,亂其國而迫其君也。若修養其氣,壯其神,則七魄三尸終不能勝,壽自長生耳。夫不疾暴死者,蓋脉偶然蹶澀,不到一臟,其臟既弱,遂為五行遞相尅,至於火盡陽脉絕,則神去人自死矣。蓋脉蹶澀不行而阻之,亦中有傷敗使其然也。昔扁鵲治虢太子病云,所謂尸蹶也。以陽脉下墜,陰脉上争,會閉氣而不達,上有絕陽之脉,下有破陰之經,絕陽之氣,色氣管於脉,故形濁如死狀。夫陽入支蘭臟,蹶者生;陰入支蘭臟,蹶者死。此數事者,皆五臟之中,時時暴作者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信有之矣!
於戲!目營萬象,心虛異端,神被牽驅,身無管攝,則室家無主,國邑傾頹,固其宜矣!主人不修舍宇而外經營,則舍宇日有危壞矣!夫人若知神之所主,子母運行,則修身了達之門可見矣!若無所主,但任呼吸喉中,主通理臟腑,消化穀氣而已。終不能還陰返陽,填補血腦。又眾人之呼吸,與真人之呼吸殊矣!《南華真經》云:眾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注云:從根本中來。又云:其息深深。此其義也,豈容易哉!若但信其自呼吸,未有得道哉!夫一呼一吸不得神宰,則不全其呼吸耳。真人曰:若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斯言至矣,又能咽其津,以意送之至氣海中,則直灌其靈根矣!
吁!今之人不會神與體彼此是非邪?人能筭盡萬物,而不能筭其神與體,何感而相成?但記三歲之後事,而三歲已前昧無所知也。若到筭歸其盡處,即自見神與體元氣配合之根由,則了然無二物。知神與真氣同體假名,則一存一想,歸其真矣!此所謂深根固蒂。
夫復氣者,復於本生之處,如《周易□復卦》 云:一陽生五陰之下。若還丹之義,非伏與服也,其義明矣!天為受氣之始,氣是有形之根。氣不得形,無因而立;形不得氣,無因而成。二物相資,乃能混合。聖人知外用之無益,所以還元返本,握固胎息,洞明於內,調理於中,取合元和之大朴,不死之福庭。夫神和則可以照徹於五臟,氣和則可以使用於四胑。道經云:三月內視,注一心,守一神,則神光化生,纏綿五臟。凡人勞神役役,無一息駐於形中,而希長生,不亦遠乎!若能胎息道成,精氣有主,則使男子莖中無壅精,婦人臍下不結嬰。萬化之用,莫先乎氣。至人之用,莫妙乎神。虛無之中,有物謂之神;窈冥之中,有精謂之氣。吁!其神與氣,來既恍惚,去無朕兆。其來也則難,其去也甚易,是以聖人悲痛而惜之。於戲!世人何容易而驅其氣也。不知形者,不可與言氣;不知炁者,不可與言神。知神者,則資道矣。
《易》曰:精炁為物,遊魂為變。變易不節,人不長生。所以王母有金璫玉佩之道,軒轅行內視返本之術,不可不信之。
吁!萬物有終,而天地長久。人民有死,真人長生,乃俱陰陽交感之氣矣。人能守其陰陽,陰陽亦能守人矣。天地不死,而人自死,化腐於其間哉!夫崩墻毀堞,土能填之;老木衰果,以枝接之;破車漏船,木能補之;折鼎穿釜,鐵能固之;人遇衰老,返神活之;皆上仙成敗之言,不可不知也。夫陽丹可以上昇,陰丹可以輕舉。陽丹即大還之丹,陰丹即是內修返本之理。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少思寡欲,可得長生。夫道之最要,以精為根,以炁為蒂。經云:躭養靈柯不復枯。夫含真之道,御養之術,訣之在口,不傳之於牋翰也。但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泯滅萬慮,久久習熟,用晦而明,必得道矣。
養生辨疑訣
棲真子施吾述
一炁無方,與時消息。萬物生死,共氣盛衰。處自然之間,而皆不知所以然而然。其所稟習,在覆載之下,有形者先須知其本,知其本則末無不通;修道者先須正其源,正其源則流無不應。若棄其本而外求,背其源以邪究、雖躐盡百家,學窮諸子,徒廣虛論之功,終無攝養之效。得者觀之,實為自悟耳!今歷觀世間,好道之流,不可勝數。雖知恬淡以自守,全不知恬淡之中有妙用矣。雖知虛無以為理,全不知虛無之中而無不為矣。若不知虛無恬淡妙用之理,徒委志於寂默之間,妄作於形神之外,是謂無益之用,非攝生之鴻漸也。且神由形住,形以神留,神苟外遷,形亦難保。抑又服餌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時順逆之儀,久而服之,反傷和氣,遠不出中年之內,疾害俱生。使夫輕薄之流,皆謂擊風捕影,不可得也。翻以學者為不肖,以真隱為詭道,不亦傷哉!或人以此事而譏余曰:吾聞學道可致長生,吾自童年至於暮齒,見學道之人,已千數矣。服氣絕粒者,驅役考召者,清净無欲者,修仙鍊行者,如斯之流,未有聞其不死者也。身歿幽壤之下,徒以尸解為名。推此而論之,蓋得者猶靈骨耳!非可學而得之。余聞斯論,不覺心愍然於內,神恍惚於外,沉吟之間,乃太息而應之曰:觀子向來所說,實亦鄙之甚矣!迷之尤矣!今世人學凡間之事,猶有成與不成,豈况妙本玄深,昏昏默默,胡可造次而得之?且大道無親,感之即應,苟云靈骨,無乃疏乎!然夫服氣絕粒者,道家之所尚,人苟得之,皆有不食輕舉之效。便自言腸胃無滓,立致雲霓,形體獲輕,坐希鸞鶴。採餌者復以毛女為憑,呼吸者又引靈龜作證,曾不知真炁暗减,胎精內枯,猶執滯理於松筠,守迷端於翰墨,良可嗟矣!寧不怪乎?至於驅役考召之流,蓋是道中之法事,研討至精,窮其真誥,誠為身外之虛名,妄矣!且元和之氣,非時長而有之,未有此形,天地之間已有之矣。經曰:先天地而生,即元氣矣。此身有者,父母交合,施其元氣。元氣者,真精矣。何以明之?精留於身則身生,精施於人則生人。移此精氣,結彼元氣,彼既成於形,此則受損耳。《內景經》云:長生至慎房中急。此在乎妙用之道,元氣結之為精矣。身中之精,元氣之本。能使氣一溯精,移之上元、下元之中,又採新氣,旬日還為精矣。如彼釜熟其物,則出之,更添新者,迴還無窮,天地不足為久壽矣!上元充#3滿,百節自實,老者反丁,丁者反嬰。斯得上元下元,我能經絡運度,寬猛是則。審修我官,神仙必得,不修我宮,死之必尅。人在氣如魚在水,沉浮東西,莫不由己。修鍊經時,百節盡暢,炅若陽春,久乃自知。若有不通及疾病之處,注意中元,發火以焚之,乃自通,通則愈矣。心為絳宮,絳宮者赤色,猶火也。存心炎火,亘乎一身,非特為氣道流通,抑亦銷其邪也。凡欲行氣之前,但焚之一度。經曰:廣成子積火焚五毒。五毒,五味矣。五穀五味不焚之,必能壅遏氣道。焚之或久,令人煩熱。存之纔通,即須行氣。行氣之法,但泯思慮,任神廬微微,元氣自然遍體。夫炁者,百節毛孔,皆自有之,能以意行之,是賢臣化百姓矣。何以明炁之在身?但以一丈之竹通其節,以扃一頭,口向中吹之,氣忽然達於筒中,自有元氣相撐而出。人身中亦猶此筒,思慮既絕,元氣遍身。遍身之後,兀然而定。其取定之術,具載《下元篇》中,審而行之,萬不失一矣。
下元歌
契真之道飄颻易,動不動中如有寄。那知有無可超忽,去住玄機此其義。
此篇調下元之訣,契真之要,甚不難,人自強難。飄颻,猶閑暇矣。能閑暇其身,澄心絕想,三元俱通,仙則近矣。動不動者,玄珠矣。謂存下元之中,作一珠可彈丸許大,焰焰然如動又不動。動中寄者,注意於下丹田之中,有炁海,使炁細細於海,繞珠四合,炁入足,動中寄有其珍珠矣。中元注下元之珠,元炁乃定,定則外炁不入,內氣不出,兀然與天地同和,命無涯矣。天地自傾,我長自然矣。黃帝於赤水求玄珠,赤水則赤血矣。如玄珠在於氣中,求此珠,珠得必生。故使罔象,則無思無慮,冥然之後,乃自得此珠矣。欲知超忽飛昇之道,切在去機。機去身存,機住身死。無機胸中純白,自處得失之要。此其義矣。
後序
冲和子云:余少學道,長乃尤益。天下名山,靡不尋覽。躋危躡險,敢憚乎勞!意有殊觀,不遠千里。乙未歲,步青城之燕谷,幽邃百里,松蘿上蔽於天。偶逐樵人,步入石窟。窟內有真人。云姓李氏,不知何許人也。垂髮過腰,姿容冰雪。余再拜之,怡怡如矣!良久,問從何而來?余因述誠素,處機履之傍,天幸見錄。俄經四十三載,忽授《三元之術》。如訣修之,俾作夜。一紀之後,往往自飛。玄之又玄,難於數載。受之者可三十一年,傳非其人,灾罰可見。行此道者,五辛陳臭並宜損之,損之在漸,不宜頓。一年之後,氣道充實,自不食矣,大要在乎泯機,機絕則炁不召而至,不謀而成。躬自行之,一一神效。今為注解,庶無後迷。高尚之徒,幸祕斯訣矣。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八
#1 吊:四庫本作『存』。
#2 句:通『苟』,如果。叢刊本、四庫本並作『向』。
#3 充:叢刊本、四庫本並作『剋』。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九
諸真語論#1
經告
安非告曰:衝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飈勃鬱,焉能迴己之清淳。爾乃空冲自吟,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栖澄至真。當使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撓於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耽,麴蘗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2,興隆十惡#3,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習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捨一取一,無暫休止。猶如猿猴,遊於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是諸凡夫,心性亦爾。遊五欲林,在六根澤,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竪幡,飄飄不止。或思作偽,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惑於所有,昧於所無。世務因緣,以此而發,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輸迴於三界,漂浪而忘返;流轉於五道,長淪而弗悟。嬰痾抱痛,不能自和。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故與時争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4。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精泄漏;愛過其心,神出去。常於欲事汲汲懅,為利動者惕惕懼,結連黨友以自助者,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僭,此三者,禍之車也。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凶禍福,窈冥中來。其灾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死而復生,幽而復明,天地運轉,如車之輪,人之不滅,如影隨形,故難終也。
《妙林經》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雲,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鑑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必竟皆空,不可論說。譬如燈滅,不可尋求。生死本空,亦復如是。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聖行真士曰:若復有人,於諸法中,生有見心,捨於穢土,求三清樂。捨眾生身,求真道相。欲斷煩惱,而入無為,求離諸見,乃得寂滅。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譬愚人,畏於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眾生亦耳,畏生死身疾,捨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探實可哀。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體如此,名為修習真道正行。
又告聖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譬如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一切世間,亦復如是。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
又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聖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聖真仙主統,有五千善則為聖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聖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聖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聖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元君曰: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於萬善。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無失。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忘念以定志,修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禍者,我當以福往。是故福氣常至,此害之氣重徙還在於彼。此道者之行也。
徐來勒問曰:何謂兼忘?高玄真人曰:一切凡夫,從煙煴之際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備定,除其有滯。有滯雖净,猶滯於空,空有雙净,故曰兼忘,是故名初入正觀之相。
《盟威經》云:道無不在,在師為師,在經為經,不離中也。
《寶玄經》云:裁制偏邪,同歸中正,能返流末,還至本源。源即道也。道無形狀,假言象以為津。既言冲用,用實無物。
《三皇經》曰:天下無常,豈有堅固者?故急當厭遠之,求索自然,以脫身耳。又曰:萬物無有常,成者,皆不久完。三光永明,天地常昭然。
《黃老玄示經》曰:道者不可以言傳,欲使學者述書以相授,然可得聞也。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善言詞者,必通其意。其意若通,道可得也。夫天地之初,知其無朕也。入於虛無者,知其有實也。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終也。是以聖人見有書,即知其本無書也。聞其言,即知其出無言也。見書知言,聞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知道即知其可以書傳也。故真人以神聽,聽可尊也,聖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化之謂神。神之化也之謂魂。隨魂往來之謂識。隨魂出入之謂魄。主管精魄之謂心。心有所從之謂情。情有所屬之謂意。意有所措之謂志。志有所憶之謂思。思而遠慕之謂慮。慮而用事之謂智。智者,盡此諸見者也。夫性者,靜也;氣者,動也。動靜如一,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措心於此哉。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民。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民者,法也。變萬物而見其象#4,術化萬民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王以術為神。
《四等智慧觀身經》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積善內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若自不能,皆為徒勞於風塵耳!無益生命之修短也。道在我,不由彼,惟慈,惟愛,惟善,惟忍。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
《老君戒經》云:惡人者,胎於醨薄之精,形於芻狗之類。魂微魄盛,尸毒滿腹。人面蟲心,體性狼敵。嫉妒蛆蠣,常懷陰賊。壞成作敗,言則噭噭,自遇如玉,遇人如土。陽推鬼黠,不計殃咎。昔有一人,不念居業,專行偷盜,入大臣家。此人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建功德。吾時見此偷徒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長作狗,使常啣巨石還此大臣家,積以為山。
《盟威經》云:淫犯內外,逼掠非偶,翻覆陰陽,公私戚屬,烝通奸狡,異類妖交。
《本行經》云:昔有國王元慶,放心於愛欲之門。值劫運終,寄胎於洪氏之胞。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經》云:何謂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見窮,是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6聖賢也,出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絕。後生賢聖復重言之,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無多,惡言無少。故古之聖人將言也,皆思之。聖心出而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灾害,還以自傷。
《真誥》曰:夫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吉凶之會,身扉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固不為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在官無事,夷真內鍊,紛錯不穢,其聰明争競不交於心胸,此道之在官也。
《太清中經》云: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其學也。傳吾學者昌,閉塞吾學者,雖獨
行之,必遇天殃。傳吾道者,當法則天地、江河、淮海。法則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江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昇經》云:欲者,凶害之根也。氣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識其元,是故聖人,欲入氣以輔其身。
《洞神誡身保命篇》云:黃帝曰:聖人保命之最,莫上於身心。利害身心,豈過於善惡?善惡所起,本於心。心法不住,攀緣是用。所緣者名曰境界,能緣者名之曰心。故萬品所起,莫過於心。萌於心者,名曰行業。行業所操,名曰善惡。故縱欲為惡,息貪為善。善者能為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染穢之資。故聖人知無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運者身也。然心不託於身,則不能顯班借用;身不藉於民,則亡滅不起。故身心體異而理符,致用萬善而趨一。故能表裏為用,動靜相持。身無獨往,為心所使。心法不净,惟欲攀緣。身量無涯,納行不息。故心為凡聖之根,身為苦樂之聚。聖人知患生於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潔志消愆。凡俗之流,其即不然。肆情縱欲,不知欲出於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於己。情騁愚暴,不顧其身。故以禍難所階,由之不識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聖達愍愚而垂教也。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九
#1 諸真語論部:本卷與卷九十二『仙藉語論要記□眾真語錄』相同,個別字句略有出入。
#2 十善:為道的十種善行。詳見本書卷三十八『太霄琅書十善十惡』。
#3 十惡:有損道德的十惡端。詳見本書卷三十八『太霄琅書十善十惡』。
#4 矣:此下四庫本有『得人所不争則寧矣』八字。本書卷九十二同條下亦有此八字。
#5 變萬物而見其象:四庫本作『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
#6 今:四庫本作『之』。
卷七十一內丹卷九十七部語要
雲笈七籤卷之九十
七部語要
連珠凡六十五首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悅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騖而不守。志氣縻於趣捨,則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欲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人之稟氣,必有情性。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慾也。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欲由於情而欲害情。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與水火也。煙生於火,而煙鬱火;冰生於水,而冰遏水。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夫明者刳情以遣累,約欲以守貞。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美麗之華,不以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崑竹未斷,則鳳音不彰;情性未鍊,則神明不發。譬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鍊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人能務學,鑽鍊其性,則才慧發矣。
吴竿質勁,非筈羽而不美;越劍性利,非淬礪而不銛;人性懷慧,非積學而不成。人不涉學,猶心之聾盲,不知遠近。祈明師以放心術,性之蔽也。
奕秋,通國之善奕也。當弈之思,有吹笙過者,乍而聽之,則弈敗矣。非弈道暴敗,情有暫闇,笙滑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筭也。有鳴鴻過者,彎弧掇之,將發未發之間,問以三五,則不知也。非三五難筭,意有暴昧,鴻亂之也。奕秋之奕,隸首之筭,窮微盡數,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筭撓者,是心不專一,遊情外務也。
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於聽也;鱉無耳,而目不可以聞,專於視也。瞽鱉之微,而聽察聰明審者,用心一也。
善者,行之不可斯須離,可離,非善也。人之須善,猶首之須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類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今處顯而修善,在隱而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蘧瑗不以昏行變節,顏迴,不以夜浴改容。句踐拘於石室,君臣之禮不替;冀缺耕於坰野,夫婦之敬不虧。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故居室如見賓,入虛如有人。
昧暗之事,未有幽而不顯,昏惑而行,未有隱而不彰。修操於明,行勃於幽,以為人不知也。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鬼神已知之,而云不知,是盜鐘掩耳之智也。
若身常居善,則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媿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倫。德被幽明,慶祥臻集。
仁愛附人,堅於金石。金石可銷,而仁愛不離。則太王居邠,而人隨之也。
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水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焰,猶曰火熱,熱者多也。迅風揚波,高下相臨,山隆谷窪,差以尋常,較而望之,猶曰水平,舉大體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論理。若握一世之法,以傳百世之人,猶以一衣擬寒暑,一藥治柴瘕也。若載一時之禮,以誹無窮之俗,是刻舟而求劍,守株而待兔。故制法者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拘禮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成化之宗,在於隨時;為治之本,在於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隨時而成化也。
言以譯理,理為言本;名以訂實,實為名源。有理無言,則理不可明;有實無名,則實不可辯。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實由名辯,而名非實也。故明者論言以尋理,不遺理而著言,執名以責實,不棄實而存名。是乃言理兼通,名實俱正。
靈氣謂之神,休氣謂之鬼,煩氣謂之蟲豸,雜氣謂之禽獸,奸氣謂之精邪。氣之濁者,愚癡凶虐;氣之剛者,高嚴壯健;氣之柔者,仁慈敦篤。所以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萬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萬惡之要者,反道背德,凶逆賊殺也。若乃強然之善者,天亦福之。自然之善者,即可知也。若乃強然之惡者,天亦禍之。自然之惡者,即可知也。但有為小善者,勿為無福;為小惡者,勿為無禍。小善者,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起於足下,為一善以至於萬善,一一而皆有福應。既萬善功滿,乃為九天大帝。為小惡者,如積小以成大,從微至著,為一惡以至於萬惡,一一而皆有禍應。既萬惡業滿,乃為薜荔獄囚眾,永無原放之期也。
形者,氣之聚也,氣虛則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虛則神悴。形者人也,為萬物之最靈;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靈者是萬物之首,大德者為天地之宗。萬物以停育為先,天地以清净是務。故君子養其形而愛其神,敬其身而重其生。莫不稟於自然,從於自在,不過勞其形,不妄役其神。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更相生,更相成。形神合同,可以長久。形者,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之無形,難以自固;形之無神,難以自駐。若是形神相親,則表裏俱濟。
夫人只知養形,不知養神;不知愛神,只知愛身。殊不知形者,載神之車也。神去即人死,車敗則馬奔,自然之至理也。
若乃養其身,愛其神,自合於至真。除其好,去其躁,自合於大道。則有神有餘而形不足者,亦有形有餘而神不足者。神有餘者,貴也;形有餘者,賤也。假如石韞玉而山輝,水有珠而川媚,乃知形有神而遂靈,神有靈而乃聖。是以庖犧、女媧、神農、夏後,蛇身人面,牛頭虎足,雖非有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也。
陰陽粹靈,胎化而成,乃成乃生,乃性乃情。所以性者陽也,情者陰也;性者靜也,情者動也。性有愚智,情有利欲。性者,仁義禮智信也;情者,喜怒哀懼好惡欲也。
夫清净恬和,人之性也;恩寵愛惡,人之情也。凡人不能愛其性,不能惡其情,不知濁亂躁競多傷其性,悲哀離別多傷其情。故聖人云: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不失物之性情,乃自然性情之道者也。
理好憎之情,則愛弗近也;和喜怒之性,則怨弗犯也。故喜怒亂氣,嗜欲傷性。性之相近,習以之遠。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不可俱興,故聖人損慾而從其性也。性同者相善,情同者相成。扶其情者,害其神;為其賢者,困其性。若是無其能者,無所求也。無其能者,唯聖人耳。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確乎在天。但稟以自然,則生死之道,無可而無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無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則生,致生之地則死。或為知而不可以死,或為時而不可以生。或云勞我以生,生者好物也,不可惡其生。或云休我以死,死者惡物也,不可好其死。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惡其死,不能遠其死。
草木反者,帶甲而生;鳥獸馴者,守節而死。,經冬之草,覆而不死;在稟之粟,積而不生。一溉之苗,死必在後;有蠹之木,死必在前。卵生者輕清,生必在前;胎生者重濁,生必在後。草生在英,木生在心。及草木之死也,乃英心而無異。鳥生乃在天,獸生乃在地。及鳥獸之死也,乃天地以同歸。
晴空之中有蠔蚋者,因雨而生,見陽而死;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夜。則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故與時争者昌,與人爭者亡。是以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者,以其不爭也。
夫不祥者,人所不争;垢辱者,人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者則足矣,得人之所不争者則寧矣。制生殺者,天也;順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殺也;非逆人者,勿伐也。故王法當殺而不殺,縱天賊;當活而不活,殺天德。為政如是,使後世攸長。
君子之立身,以玄德為父,以神明為母,清净為師,太和為友。為虎為龍,與天地同終;為玄為默,與道窮極。非時不動,非和不言。圖難為易治之於根本,絕之於末也。
為善者自賞,造惡者自刑。故不争無不勝,不言無不應者也。
尚争貴武,威勢流行,名蓋天下,殘委忠信,伐紀滅理,與善為怨,與鬼為仇,與惡為友,飲食重味,多積珍寶。此為揚禍之人,危亡之大數。故名在青雲之上,身居黃泉之下矣。
執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機。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離咎,終不起殆也。
口舌者,禍患之宮,危亡之府;語言者,大命之所屬,刑禍之所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聖入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處盛卑之谷,遊大賤之淵,微為之本,寡為之根,恐懼為之宅,憂畏為之門。
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亂之本,存者亡之根。上德之君,質而不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焉。執守虛無,而因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禍莫大於死,福莫大於生。是以有名之名,喪我之索,無名之名,養我之宅。有貨之貨,喪我之賊;無貨之貨,養我之福。
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僭,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殘家。
天下有富貴者三:貴莫大於無罪,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知足之為足,天道之祿;不知足之為止,害乃及己。
五色重而天下爽,珠玉貴而天下勞,幣帛通而天下傾。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錐,五音者塞耳之錐,五味者截舌之斧。
言者萬神之機關,非言無以序形,非言無以暢聲,非言無以序真,非言無以化人。言者矚玄睹之像,非言何以序人?言聲而相須,形響而共俱。
大德者,受天下之大惡;大仁者,受天下之大辱。能受天下之大惡,故能食天下之尊祿;能受天下之大辱,故能為天下之獨貴。奔想飛馳,迅於遊鳥;荒動滯固,給疑給作急若兩絞。膠附素疏,壞之若流。慾風速發,色火亦然。嬰發猛虎,惡光莫當。欲之氣移,不滑其族。放散無常,解目染著。累色至玄,亦不有足。釣魚不餌,網而不繒,戈而不繳,鉞而不煞。雖為柯鋒,而心不施。有道者處之,有德者居之。虎兕措爪而無所慮;鬼神同群而無所懼。玃鳥鸚鴿,不相畏恐;狸犬兔鼠,不相避忤。故君子自處,不群不黨,不曜不動,不利不害,常守靜不移,故成君子也。
任重唯重,其重必累;居藏不藏,其藏必涌。好淫與淫,其淫唯昏;好帛與帛,終亡乃止。凌謀不生,攝亦俱然。故攝心者若仰中著,止意者若以盜凌,晝夜怵怵,憂道不行。是以道人憂道不憂貧,憂行不憂身。
處惡不壞,居穢不塵,在弱不諍,臨亭不望,期謂志業之行。可獨修之道者,是故不行而知,不取而取,故曰取。
其味甘焉,和而謂養;其藥善焉,眾和乃醫;其疾徒焉,先後乃所;其佃作焉,日足獲矣。故累足成步#1,著備成德。接下舉高,敷德以正。截他不修,勤於三道。三道訖備,通天達道。是故太初降於太始,太始降於太素。崇正匠者,其萬備也。鐘鼓鳴乎,非手不聲。水中有像,非質不映。川谷有神,不呼不返。朴中有器,非匠不崇。子有長質,非功不苗。故道加一切。
從氣滿太虛,隨前降對,有之以有,無之以無。道德圓入,不拘一切。眾生假明而見其物,假聲以聽其音。非謂聽見之所能,因前而有之。故道人修於假明之明,習於假聲之聲,故能聽見而不可彰。體於未言之言,知於未聲之聲,故辯言而可極。是故真人所為處異,所造者返。何以故?蓋知天道無親,唯與善人。
養蠶貴葉,功乃就之;養神貴道,真乃可登。貴本尚末,上下通達;敬根重枝,天道可為。存母得子,可保終始;珍道保身,大道可因。守默不移,故能廣載;執直不曲,故能道長。本法無也,質真若渝。抱一化元,存元以通其道,守本以致其子。故善道者吉,審己者達,察過者泰。忖短者思齊賢哲,貪高進,務先活。是以真人常以守一遜過,攘而無臂,動而不搖,高而不貴,故能常貴。
飾兵者不祥之器,嚴觀者無厭之至。假使戰勝,何益乎命?是以有道者貴於廉,無道者貴於貪。國貪則民病,好兵則民殘。民殘者,無道之極也。
去不修之道,故能長生;絕自聖之力,故能無極。祛外來之知,故能發大慧之慧;任自然之德,故能合大德之德。是以進可進之進,去可發之發,以斯之業,故能果耳。
質真者德,著德者真,積行者達,和氣者聖。不行而知,不見而明,故曰他心力也。是以道人行於不足,故能有足;處下不讓,故能成高。夫欲興太山之功,要須寬居乃得成高;為太極之道,要須廣德乃能達道。故真人自卑下細,以致標遠。
金處鑛礫,性同內殊。兩人同名,形性心#2別。狼彘貪侶,所求趣異。故安危心殊,所類各別。水之無味,萬用崇之;土之無氣,廣載生物。故無味為味,無氣為氣,故成氣味。處下居德,能為不失。
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聖,累靈至真。故萬里之涉,累足乃達。雲海中漂,明行自悅。敦樸易匠,是盈是顯。冲而不厭,和而不嘎。正道易興,而人反是。
氣盈於內,彌耀於外。周流表裏,津及百節。六甲錯形,流灌丹元。敷道廣成,無極太康。少而不老,昏而不耄。或先於人,或遊太極。無形無色,非品而利。成之不居,故能大成。
伴豕而為群,徒遊天下;伴羔而為黨,交行野路。去留無趣,生死無在。愚惡侶行,通於天聖。無隱無伏,皆至神明。故真人治身,不淫不弊,絕荒閑原,鍊神守一,赤子安寧,保國常道也。禾穡邪外,非種同茂,青苗共逸,無可分別。銀鍮鑞錫,同室而藏,遣不識任意之流,無可分別,唯有審顧之士,乃可了耳。是以真人審匠投身,而無有悮,顧比學士而師事之。何以故?非其審者,冰湯同爨,莫有全之。審己擇交,而無漏敗。
其日莫宵,長明不殆;其月莫虧,長登景曜。劫運到滅,墜會而沒。是以道人託而不久,功而不處,自容自受,正氣不離。
道成四生,廣育萬物;性入萬類,因人成器。明行者器,貪餌者絕。是以道生一,德生二,人生三。故天生萬物,以人為貴。人能知貴,可以成器。若不知貴,雜生其精。識斯理者,大通無極。夫真人者,不為而功高,不拔而德集。聲而不答,動而不搖,五彩加形,不以曜其目;五甘入口,不以爽其味。故心流速於飛電,馳想急於風雲。是故折心不在嚴刑,絕味不在五甘。故去而不為,天道階津矣。
萬嶮之途,因路而達;珠羅之服,因針而成。故學道君子,非路而同趣,異居而同心。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非其同行之路殊,而心見異,故以非同之同也。
石利傷腰,鐵利傷身,寶利傷命,心利傷性。夫惟傷者,善或競玆,異厲必申。故割利去傷,道必附將;舉下取中,氣必充養。無階之期,大願果常。積在元氣,而布和大康。無英公子,善舉朱場。由除煩結、累心道梁。會我無邊,是乃無傷。
真人散玉華以却穢,金仙散#3日精以拂塵,八素虛映以贊靈,三元命仙以運冥。明氣九迴,神精八纏。若能夷遐心於牀室,思神顏於自然,招靈景之幽華,榮朽老以長存。
雲笈七籤卷之九十
#1 步:叢刊本、四庫本並作『少』。
#2 心:四庫本作『必』。
#3 散:原誤作『洋』,據四庫本改。
卷七十一內丹卷九十七部語要
雲笈七籤卷之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
九守#1 凡九篇
守和第一
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冥。渾而為一,自然清澄。凝濁為地,清微為天。離為四時,分為陰陽。精氣為人,煩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門,骨骼反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者死,順者生。故靜寞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夫精神所受於天也,而骨骼所稟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故貴在守和。
守神第二
老君曰:人之受天地變化而生也。一月而膏,二月而胞,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體以成,五臟乃形。肺主鼻,腎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為表,中為裏。頭之圓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臟、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而人有興居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電,肝為雷,以與天地相比類,而人之心為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風雨非其時,毀折生灾;五星失其度,郡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闊且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勞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內守而不失。
守氣第三
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臟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越外,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視聽明。五臟能屬於心而無離,即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氣意者,五臟之使候也。故耳目淫於聲色,則五臟搖動而不定,血氣淫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弗越,誠使其耳目清明玄達,無所#2誘慕,氣意虛無和靜而少嗜慾,五臟便利,精神內守,形體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間何足見也!故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厲爽;趨舍滑心,使性飛颺。故嗜欲使人之氣衰殺,好憎使人之心勞倦。疾至,即志氣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謂也#3。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長得生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4,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5,憎死不可辭也#6,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自#7其資而寧之,弗敢極也。敢極,即失至樂矣。
老君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過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蹙,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聖人尊之弗敢越。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疏,無所親;抱德養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人。即神以求,無不得也;即神以為,無不成也。
守仁第四
老君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死生即意不懾,同變化即明不眩。夫至人倚不立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端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義,而不可懸以利。君子義死,不可以富貴留。故為仁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况於無為者乎!無為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量。夫上觀至人之論,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
守簡第五#8
老君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比之身即賤。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蔽寒。適情辭餘,不貪多積。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無好無憎,是為大通。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故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乎外內之府者,不可誘以勢。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能知大貴,何往而不#9遂也!
守易第六
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樂而不有。無益於情者,不以累德;不便於性者,不以滑和。縱身肆意,度制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餘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豈為貴賤貧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第七
老君曰:人所受形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其所以為制者異也。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今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於弗用也。夫鑒明者,塵垢沸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躭著也。故心有所至,神既然之#10,反之於虛,即消爍#11滅息矣!此聖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情而後可已。
老君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汙之心無由生。故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趨行求者也。誠達乎性命之情,仁義自付#12。若夫神無所奄#13,心無所載,通同修達#14,澹然無事,勢利不能誘也,聲色不能淫也,辯者不能說也,知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此乃真人之道也。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15不達乎此,雖知統天地,朋照日月,辯解連環,澤#16潤金石,猶無益於天下,故聖人不失所守。
老君曰: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處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得安其位。養生以安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脉無鬱墐#17,五臟無積氣,禍福弗能撓滑,毀譽弗能塵累。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人不待時,身猶不能脫,又况無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石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峻。故小有所志者,必大有所忘。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倦苦吾情,精若泉源,雖欲勿衰,其可得耶?今盆水清之終日,不能見塵暖#18,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之象。精神難清而易濁,猶盆水也。
老君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賢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虛靜為主。虛無不受,靜無不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故曰:勿惑勿攖,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謂之天道。
守盈第八
老君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稸。懷天下之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廣,譬猶飄風暴雨,不可長久。是以聖人以道損#19之,執一無為,不#20損沖氣。見小守柔,退而無為,法於江海。江海弗為,百川自歸,故能成其大;聖人弗強,萬兆自歸,故能成其王。為天下牝,故能不死。人自愛,故能成其貴。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權任至重,不可以自輕,自輕則功名不成。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故聖人以道蒞天下。柔弱微妙者,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見小故能成其大,見少故能成其美也。天之道,抑高舉下,損有餘,奉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卑謙,清净辭讓者,見下也;虛心無為者,見不足也。見下者故能致其高,見不足者故能成其賢。跂者不立,矜者不長。強梁者死,滿溢者亡。飄風驟雨不終日,小谷不能須臾盈。飄風驟雨行強梁之氣,故不能久而滅;小谷處強梁之地,故不得不奪#21。是以聖人執雌牝,去此奢泰,不敢行強梁之氣。執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長久也。
老君曰:天道極即盈,盈即損,日月是也。故聖人保冲氣,不敢自滿,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好得而惡亡,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賤。眾人為之,故弗能成;執之故弗能得。是以聖人法天,弗為而成,不執即得,與人同情而異道,故能長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22悲。是故聰明俊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勇驍力守以畏,貴富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守弱第九
老君曰:聖人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即至樂極矣。是以內樂而外不樂,以樂內者也,故有以自樂也,即至貴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即萬物備矣。故達於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一不易之行。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財貨,不貪勢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23者傷矣。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貪驕多欲之人,冥#24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智,立#25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閉口距,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盲妄之患。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
老君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者也。故有若無,實若虛,治其內不知#26其外。明白入素,無為而復樸。體性抱神#27,以遊天地之間。芒然彷徉塵埃之外,逍遙無事之業。機械知巧,弗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遠歸
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弗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為。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渾之樸,立至精之中。其寢不夢,其知不萌,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所以能假乎道者也。使神陽#28達而不失於充,日夜無陰#29而與物為春,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於無形者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者也。故生者未嘗其生,化者未嘗其化。此真人之游也,純粹素樸之道矣。
十三虛無
老君曰:生從十三:虛、無、清、靜、微、寡、柔、弱、卑、頓、時、和、嗇。
一曰遺形忘體,恬然若無,謂之虛。
二曰損心棄意,廢偽去欲,謂之無。
三曰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
四曰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
五曰深居閑處,功名不顯,謂之微。
六曰去妻離子,獨與道遊,謂之寡。
七曰呼吸中和,滑澤細微,謂之柔。
八曰緩形從體,以奉百事,謂之弱。
九曰憎惡尊榮,安貧樂辱,謂之卑。
十曰遁盈逃滿,衣食麤疏,謂之損。
十一曰靜作隨陽,應變却邪,謂之時。
十二曰不飢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樂,不疾不遲,謂之和。
十三曰愛視愛聽,愛言愛慮,堅固不費,精神內守,謂之嗇。
七報
真人曰:負陰抱陽,因緣各異。捨死得生,果報不伺。為善善至,為惡惡來。如影隨形,毫分無謬。善惡多端,福報難數。大而言之,其標有七:
一者先身施功布德,救度一切。今身所行,與先不異。必得化生福堂,超過八難。受人之慶,天報自然。
二者先身好學,志合神仙,崇奉玄科,敬信靈文,念善改惡,立行入真。今身所行,與先不異。得接帝皇,名書紫簡,上昇玉晨。
三者先身樂道,不憚苦寒,隨師執役,唯勞為先,飢渴務效#30,不生怨言。今身所行,與先不異。得策飛軿,遊宴五嶽,秉虛落烟。
四者先身貞潔,不淫不奸,不貪不欲,見色無歡,心如死灰,執固道源。今身所行,與先不異。得報靈人,超度三塗,五苦不經。
五者先身施善,願天普隆,同得昇度,去離八難,眾身不過,己身不安,割
己之服,以拯窮寒,捐粮餉鳥,遺物空山。今身所行,與先不異。四司稱善,感徹玉皇,書名紫簡,禮補上仙。
六者先身忠孝,恭奉尊親,崇敬勝己,宗禮師君,腹目相和,如同一身,心無嫉妒,口無輕言,內外齊並,動止合真。今身所行,與先不異。得受靈人,不經三塗,超過八難,善善相注,福福相資。
七者生世不良,懷惡抱奸。攻伐師尊,訾毀聖文,不崇靈章,疑二天真。外形浮好,假求華榮。口是心非,行負道源,竊盜經書;不盟而宣;洩露祕訣,流放非真。今身所行,與先不異。違科犯忌,身入罪源。七祖橫罹,責及窮魂。身死負掠,食火踐山。三塗五苦,萬劫不原。楚撻幽夜,痛切其身。
夫欲修學,熟尋此文。改惡行善,速登神仙。
七傷
真人曰:學貴六合,宜慎七傷。
第一之傷:帶真行偽,淫色喪神,魂液泄漏,精光枯干。氣散魄零,骨空形振,神泣窮府,上聞天關。真仙遠逝,則與凡塵結因。土府同符,豈復得仙?
第二之傷:外形在道,皮好念真,而心抱陰賊,凶惡內臻。願人破敗,嫉賢妒能。口美心逆,面歡內嗔。形論得失,妄造罪原。毀慢同學,攻伐師友。三官所記,標為惡門,仙真高逝,邪魔攻身。走作形景,飛散體神,故令枉橫,極其惡源。考滿形灰,滅己九泉,圖有玄名,豈保自然。
第三之傷:飲酒洞醉,損氣喪靈。五府攻潰,萬神振驚。魂魄飛散,內外朽零。本室空索,赤子悲鳴。真仙高逝,邪魔入形。如此之學,徒損精誠。雖有玄記,空失玉名。神昇上宮,身灰幽冥。恍惚求延,年焉久停?
第四之傷:行不引物,責人宗匠。心忽口形,罵詈無常。嗔喜失節,性乖不恒。氣激神散,內真飛揚。魄離魂游,九孔塵埃,五府奔喪。皆由性之不純,行之不祥。真仙高逝,外痾入形,如此之學,將欲何蒙?雖有玄圖,不免斯殃,望仙日悠,地里日長。
第五之傷:或玄圖表見,得受寶經;或運遇靈師,啟授神文,而不依科盟,形洩天真。未經九年,投刺名山。使青宮有錄,金闕結篇。便傳於人,流散世間。輕真泄寶,考結己身。圖有玄名,反累七玄。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長充鬼責,萬劫不原。
第六之傷:身履殗穢,靈關失光。五神飛散,赤子騫揚。邪魔來攻,內外交喪。如此之學,望成反傷。真仙高逝,空景獨淪於溷濁,仙胡可冀?
第七之傷:啖食六畜之肉,殺害足口之美。臭氣充於臟腑,伐生形於非己。真氣擾於靈門,遊神駭於赤子。魂魄遊於宮宅,濁滯纏於口齒。仙真高登於玉清,己身沉頓於地里。圖有玄名帝簡,亦不免於不死。
高聖帝君曰:為學之本,當以七傷為急。既得瞻眄洞門,披睹玉篇,不犯七傷之禁,將坐待靈降,白日昇晨。如外勤存學,內不遣於《七傷》者,此將望成而反敗,期生而反亡,希吉而反凶,求飛而反沉。靈仙遊於高清,五神散於八荒,赤子號泣於中宅,遊魂悲鳴於玄宮。故仙相有成敗,上學有《七傷》。篤尚之士,熟精其真。諸有神挺應圖,瓊胎紫虛,名題東華,得見《七傷》檢文。自無。此神挺靈篇不可得妄披,寶文不可得而看。得見此文,皆玄質合仙。九年修得,尅得飛行玄虛,上昇玉清也。
雲笈七籤之九十一
#1 九守:節選自《通玄真經》(即《文子》,收入《道藏》第十六冊,文字略有出入,九守標題也與原本有所不同。
#2 所:四庫本作『使』。
#3 以其生生之謂也:道藏本作『以其生生之厚』,義更勝。
#4 而物亦物也:意謂萬物也是物。亦:原誤作『二』,據道藏本改。
#5 欲生不可事也:四庫本作『故生之不可恃也』。
#6 憎死不可辭也:四庫本作『死之不可辭也』。
#7 自:道藏本作『因』。
#8 守簡: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守節』。
#9 不:原無,據道藏本改。
#10 神既然之:道藏本作『則神慨然在之』,意謂神即為之感應。
#11 消爍:道戴本作『消躁』,即消除躁動。
#12 仁義自付:此句道戴本作『仁義因附也』。
#13 奄:道藏本作『掩』。
#14 通同修達:此句道藏本作『通洞條達』。
#15 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道藏本作『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
#16 澤:道藏本作『辭』。
#17 墐:四庫本作『理』 。
#18 今盆水清之終日,不能見塵暖:『暖』原作『曖』,據叢刊本、四庫本改。此句道藏本作『今盆水若清之經日,乃能見眉睫』。
#19 損:道藏本作『鎮』,守也。
#20 不:原誤作『以』,據道藏本改。
#21 故不得不奪:四庫本作『故不得而奪』。
#22 而:四庫本作『則』。
#23 三:原誤作『二』,據道藏本改。
#24 冥:此上道藏本有『顛』字。
#25 立:道藏本作『位』。
#26 知:道藏本作『治』。
#27 體性抱神:四庫本作『體此精神』。
#28 陽:這藏本作『暢』。充:道藏本作『元』,四庫本作『尅』。
#29 無陰:道戴本作『無隙』。
#30 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要』。
卷七十一內丹卷九十七部語要
雲笈七籤卷之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
眾真語錄#1
安妃告曰:衝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飈勃鬱,焉能迴己之清淳?爾乃空中自昤,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栖澄至真。當使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撓於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躭,麴蘗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習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捨一取一,無暫休止。猶如猿猴,遊於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是諸凡夫,心性亦爾。遊五欲林,在六根澤。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竪幡,飄飄不止。或思作偽,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惑於所有,昧於所無。因務因緣,以此而發。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輪迴於三界,漂浪而忘反;流轉於五道,長淪而弗悟。嬰抱痛毒,不能自知;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故與時争之者昌,與人争之者凶#2。是以#3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得人所不争,則寧#4。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精洩漏;愛過其心,神出去。牽過於利動惕懼#5。結連黨友,以自助者,此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僣。此三者,禍之車也。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凶禍福,窈寞中來。其灾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6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死而復生,幽而復明。天地運轉,如車之輸。人之不滅,如影隨形。故難終也。
《妙林經》:天尊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雲,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鑒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必竟皆空,不可論說。辟如燈滅,不可尋求。生死本空、亦復如是。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聖行真士曰:若復有人,於諸法中生有見心,舍於穢土,求三清樂。舍眾生身,求真道相。欲斷煩惱而入無為二求利諸見乃得寂滅。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譬如#7愚人畏於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眾生亦耳。畏生死身疾,舍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深實可哀。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能#8體如此,名為修習,真道正行。
又告聖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譬及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一切世間,亦復如是。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又#9如愚人,但見竹木,而不知火。舍木求火,四散奔走。一切世間,亦復如是。舍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爾。又如愚人舍形求影,默聲求響,而不知形是影根,聲為響本。以是當知世間邪見,煩惱熾盛,猶荊棘林,如蒺藜園,不可親近。我今宣示汝等,令知將來三清,不離煩惱;令知大道不在他方,但觀身心,修習正道,自然解脫。
天尊告遍通真士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云何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一切眾生,本有生邪?若有生者,生從何有?一切眾生,本無生邪?若無生者,見有生身,汝眾今見身有耶?見身無耶?遍通答言:我等今眾見身是無,何以故?前色滅己,後色生故。天尊曰:心法亦爾。非有非無,念念生滅。前心滅故不為後因,後心生故不為前果。是故我言,一切眾生心法如生。遍通又問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生法見生,生法如心,心可見耶?天尊答曰:心法可見。欲見心法,還如見生。生無方所,欲見心法,亦無方所。遍通又問:心法如生,俱無方所,云何安慰令得安樂?天尊答言:身可安耶?遍通曰:身法念念,不可安慰。天尊曰:心法亦然,不可安慰。遍通又問:既不可安,云何向言安慰其心令得樂耶?天尊答曰:為見有身,故令安慰。既安慰,已知心非有,亦復非無,名得真心,故得安樂。
《保聖纂要》曰: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吏。情生於陰,以起造;性生於陽,以治理。陽仁陰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和。精多則魂魄強,氣少則情性弱。情性為嗜欲亂之,由素絲染於五色也。
又曰:人之情性,為利欲之所敗,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時而消壞矣。冰雪以不消為體,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為質,而大寒奪其性。人有久視之命,而嗜欲滅其壽。若能導引盡理,則長生罔極。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歸於地。理之自然也。
《仙經》曰: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故有為無之宮,形乃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養神。若氣散歸空,遊魂為變。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存。魂勞神散,氣竭命終矣。
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養神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道與生相守,神與氣相保,形神俱久矣。
聖母元君曰:功術之祕者,惟符藥與氣也。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藥者,五行之英,華池之精液也。氣者,陰陽之和,萬物之靈爽也。此三者,致道之機要,求仙之所寶也。
又曰:凡人有一千惡者,後代祆逆,二千惡者為奴廝,三千惡者六疾孤窮,四千惡者惡病流徙,五千惡者為五獄鬼,六千惡者為二十八獄囚,七千惡者為諸方地獄徒,八千惡者墮寒冰獄,九千惡者入無邊底獄,一萬惡者墮薜荔獄。萬惡之基,起於三業。一一相生,以至於萬惡。墮薜荔獄者,永無原期,渺渺終天,無由濟拔,得不痛哉?夫人覺有一惡,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若為魔邪所干者。當洗心責己,悔過自修,即可反惡為善矣。人有一善,則心定神安。有十善則氣力強壯,有百善則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聖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聖真仙主統,有五千善則為聖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聖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聖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聖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元君曰: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千萬善。行善益筭,行惡奪筭。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不失。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
又曰: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禍者,我當以福往。是故福之#10氣常至此,害之氣重徙還在於彼,此學#11道者之行也。
徐來勒問曰:何謂兼忘?高玄#12真人曰:一切凡夫,從氣氤氳際#13而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備定,除其有滯。有滯雖净,猶滯於空。空有雙浄,故曰兼忘。是故名初入正觀之相。
《明威經》云:道無不在,在師為師,在經為經,不離中矣#14。
《寶玄經》云:裁制偏邪,同歸中正。能返本流末,還至本源。源即道也。道無形狀,假言象以為津。既言冲用,用實無物。
《三皇經》曰:天下無常,豈有堅固者?故急當厭遠之,求索自然,以脫身耳。
又曰:萬物無有常,成者皆不久完。三光明冥#15,天地常照#16然。
《黃老玄示經》曰:道者不可以言傳,欲使學者,述書以相授,然可得聞也。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善言詞者,必通其意。其意若通,道可得也。夫天地之初,知其無朕也。入於虛無者,知其有實也。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終也。是以聖人見有書,即知#17本無書也;聞其言,即知其本#18無言也。見書知言,聞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知道即知其可以口言,不可以書傳也。故真人以神聽,聽可尊也;聖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搆也,謂之靈。靈之變也,之謂神。神之化也之謂魂。隨魂往來之謂識。隨魂出入之謂魄。主管精魄之謂心。心有所從之謂情。情有所屬之謂意。意有所指之謂志。志有所憶之謂思。思而遠慕之謂慮。慮而用事之謂智。智者,盡此諸見者也。夫性者,靜也;氣者,動也。動靜一如#19,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措心於此哉!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民。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民者,法也。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20,術化萬民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王以術為神。
《四等智慧觀身經》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積善內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若自不能爾#21,皆為徒勞於風塵耳!無益生命#22之修短也。道在我,不由彼。惟慈,惟愛,惟善,惟忍。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
《老君戒經》云:惡人者,胎於醨薄之精,形於芻狗之類。魂微魄盛,尸毒腹滿。人面蟲心,體性狼狼#23。嫉#24妬蛆蠣,常懷陰賊。壞成作敗,言則噭嘅#25,自遇如玉,遇人如土。陽推鬼黠,不計殃咎。昔有一人,不念居業,專行偷盜,入大臣家,此人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功德#26。吾時見此偷往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長作狗,使常銜巨石還此大臣家,積以為山。
《明威經》云:淫犯內外,逼掠非偶,翻覆陰陽,公私戚屬,相通奸狡,異類祆交。
《本行經》云:昔有國王元慶,放心於愛欲之門。值劫運終,寄胎於洪氏之胞。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經》云:何謂為多言?然一言#27而致大凶,是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見窮,是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聖賢也,出言#28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絕。後生賢聖,復重言之,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無多,惡言無少。故古之聖人將言也,皆思之。聖心出而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灾害,還以自傷。
《真誥》曰:夫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吉凶之會,身扇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固不為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在官無事,夷真內煉,紛錯不穢,其聰明争競不交於心胸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太清中經》云: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其學也□ 。傳吾學者昌,閉塞吾學者,雖獨行之,必遇天殃。傳吾道者,當法則天地、江河、淮海。法則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江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昇經》云:欲者,凶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識其元,是故聖人去欲入無#29,以輔其身。
《洞神誡身保命篇》云:黃帝曰:聖人保命之最,莫尚於身心。利害身心,豈過於善惡?善惡所起,本於心。心法不住,攀緣是用。所緣者名曰境界,能緣者名曰之心。故萬品所起,萬過於心。萌於心者,名曰行業。行業所操,名曰善惡。故縱欲為惡,息貪為善。善者能為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染穢之資。故聖人知無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運者,身也。然心不記#30於身,則不能顯班備用;身不藉於心,則亡滅不起。故身心體異而理符,致用萬善而趣一。故能表裏為用,動靜相持。身無獨往,為心所使。心法不靜,惟欲攀緣。身量無涯,納行不息。故心為凡聖之根,身為苦樂之聚。聖人知患生於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潔志消愆。凡俗之流,其即不然。肆情縱欲,不知欲出於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於己。惟騁愚暴,不顧其身。故以禍難所階,由之不識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聖達愍愚而垂教也。
雲笈七籤卷之九十二
#1 眾真語錄:本書卷八十九作『諸真語論』,個別字略有出入。
#2 凶:卷八十九作『亡』。
#3 以:此下卷八十九有『有』字。
#4 得人所不争,則寧矣:卷八十九無。
#5 牽過於利動惕懼:卷八十九無此句,另作『常於欲事汲汲據,為利動者惕惕懼』。
#6 天尊:卷八十九無。
#7 如:卷八十九無。
#8 能:卷八十九無。
#9 又:此下六十三行計一千零二個字卷八十九缺。
#10 之:卷八十九無。
#11 學:卷八十九無。
#12 玄:卷八十九作『元』。
#13 際:此上卷八十九有『之』字。
#14 矣:卷八十九作『也』。
#15 三光明冥二卷八十九作『三光永明』。
#16 照:卷八十九作『昭』。
#17 知:此下卷八十九有『其』字。
#18 本:卷八十九作『出』。
#19 一如:卷八十九作『如一』。
#20 氣、不:卷八十九無。
#21 爾:卷八十九無。
#22 命:卷八十九作『民』。
#23 狼狼:卷八十九作『狼敵』。
#24 嫉:叢刊本缺文。
#25 噭嘅:卷八十九作『噭噭』。
#26 其大功德:卷八十九作『值其大建功德』。
#27 言:叢刊本缺文。
#28 言:卷八十九無。
#29 去欲入無:卷八十九人生『欲入氣』 。
#30 記: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同,卷八十九作『託』。
卷七十一內丹卷九十七部語要
雲笈七籤卷之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
神仙可學論
《洪範》響用五福,其一曰壽。延命至於期頤,皇天猶以為景福之最,况神仙度世永無窮乎!然則長生大慶,無等倫以儔擬,當代之人,忽而不尚,何哉?嘗試論之,中智已下,逮於庶民,與飛走蛸翹同。其自生自死,昧識所不及,聞道則相與笑之。中智已上,為名教所撿,區區於三綱五常不暇,聞道而若存若亡。能挺然竦身,而不使常情汨沒,專以修煉為務者,千萬人中或一人而已。又行之者密,得之者隱,故舉俗罕為其方。悲夫!昔桑矯問於涓子曰:自古有死,復云有仙,如之何?涓子曰:兩有耳。夫言兩有者,為理無不存。理無不存,則神仙可學也。嵇公言:神仙,特受異氣,稟之自然,若#1積學所能致。此未必盡其端矣。有不因修學而致者,稟受異氣也;有必待學而後成者,功業充也;有學而不得者,初勤中惰,誠不終也。三者各有其旨,不可以一貫推之。人生天地之中,殊於眾類,明矣。感則應,激則通。所以耿恭援刀,平陸泉湧;李廣發矢,伏石飲羽。精誠在於斯須,擊猶土石,應若影響,况丹懇久著,真君豈不為之濳運乎?濳運則不死之階立致矣。孰為真君?則太上也。為神明宗極,獨在於窅冥之先,高居紫微之上,陰驚兆庶。《詩》稱上帝臨汝,《書》曰,天監孔明,福善禍淫,不差毫末。而迷悟之子,焉測其源?日用不知,背本向末。故遠於仙道者有七焉,近於仙道亦有七焉。
當世之士,未能窺妙門,洞幽賾。雷同以泯滅為真實,生成為假幻。但所取者性,所為者形。甘之死地,乃為常理。殊不知乾坤為《易》之韞,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形氣者為性之府,形氣敗,則性無所存。性無所存,於我何有?遠於仙道一也。
其次,謂仙必有限,竟歸淪墜之弊。彼昏於智察,則信誣誷。詎知塊然之有,起自寥然之無。積虛而生神,神用而孕氣。氣凝而漸著,累著而成形。形立神居,乃為人矣。故任其流遁則死,反其宗源則仙。所以招真以鍊形,形清則合於氣;含道以鍊氣,氣清則合於神。體與道冥,謂之得道。道固無極,仙豈有窮乎?舉世大迷,終於不悟。遠於仙道二也。
其次,強以存亡為一體,謬以前識為悟真。形骸以敗散為期,營魄以更生為用。乃厭見有之質,惟謀將來之身。安知入造化之洪鑪。任陰陽之鼓鑄?遊魂遷革,別守他器。神歸異族,識昧先形。猶鳥化為魚,魚化為鳥,各從所適,兩不相通。形變尚莫之知,何况死而再造?誠可哀者而人不哀。遠於仙道三也。
其次,以軒冕為得意,功名為不朽,悅色躭聲,豐衣厚味,自謂封植為長策,貽後昆為遠圖。焉知盛必衰,高必危,得必喪,成必虧。守此用為深固,置清虛於度外。肯以恬智交養中和,率性通真為意乎?遠於仙道四也。
其次,強盛之時為情愛所役,斑白之後,有希生之心。雖修學始萌,而傷殘未補。靡蠲積習之性,空務皮膚之好。竊慕道之名,乖契真之實。不除死籍,未載玄籙。歲月荏苒,大期奄至。及將殂謝,而怨咎神明。遠於仙道五也。
其次,聞大丹可以羽化,服食可以延齡,遂汲汲於鑪火,孜孜於草木,財屢空於八石,藥難效於三關。不知金液待訣於靈人,芝英必資於道氣。莫究其本,務之於末,竟無所就,謂古人欺我。遠於仙道六也。
其次,身棲道流,心溺塵境,動違科禁,靜無修習。外招清浄之譽,內蓄奸回之謀。人乃可欺,神不可誷。遠於仙道七也。
若乃性躭玄虛,情寡嗜好。不知榮華之可貴,非強力以自高;不見淫僻之可欲,非閑邪以自正。體至仁,含至靜。超跡塵滓,栖真物表,想道結襟,以無為為事。近於仙道一也。
其次,希高敦古,尅意尚行。知榮華為浮#2寄,忽之而不顧;知聲色能伐性,捐之而不取。剪陰賊,樹陰德,懲忿欲,齊毀譽,處林嶺,修清真。近於仙道二也。
其次,身居祿位之場,心遊道德之鄉。奉上以忠,臨下以義。於己薄,於人厚。仁慈恭和,弘施博愛。外混囂濁,內含澄清。濳行密修,好生惡死。近於仙道三也。
其次,蕭灑華門,樂貧甘賤。抱經濟之器,泛若無;洞古今之學,曠若虛。爵之不從,祿之不受。確乎以方外為尚,恬乎以攝生為務。近於仙道四也。
其次,稟明穎之姿,懷秀拔之節。奮忘機之旅,當銳巧之師,所攻無敵,一戰而勝。然後靜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於仙道五也。
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雖失之於壯齒,冀收之於晚節。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轗軻不能移其操,喧嘩不能亂其情。唯精惟微,積以誠著。近於仙道六也。
其次,至忠至孝,至貞至廉。案《真誥》之言,不待修學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風溺水而復生。伯夷、叔齊,曾參孝己,人見其沒,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謂之隱景濳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於仙道七也。
放彼七遠,取此七近,謂之拔陷區,出溺塗,碎禍車,登福輿,始可與涉神仙之津矣。於是識元命之所在,知正氣之所由。虛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納新和其神。高虛保定之,良藥匡補之,使表裏兼濟,形神俱超。雖未昇騰,吾必謂之揮翼於丹霄之上矣。
夫道無為無形,有情有性。故曰: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負人,人負於道。淵哉言乎!世情謂道體玄虛,則貴無而賤有;人資器質,則取有而遺無。庸知有自無而生,無因有而明,有無混同,然後為至。故空寂玄寥,大道無象之象也;兩儀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若但以虛極為妙,不應以吐納元氣,流陰陽,生天地,運日月也。故有以無為用,無以有為資。是以覆載長存,真聖不滅。故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見宇宙之廣,萬物之殷,為吾存也。若煙散灰滅,何異於天傾地淪?彼徒昭昭,非我所有。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孰能黜彼荼
毒,拂衣絕塵,獨與道鄰?道豈遠乎?將斯至矣!
夫至虛韞妙,待感而靈。猶金石含響,待擊而鳴。故豁方寸以契虛,虛則靜。憑至靜以積感,感則通。通則宇宙泰定,天光發明。形性相資,未始有極。且人之稟形,模範天地。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則有,廢之則無。有則生,無則死。故去其死,取其生。若乃諷《太帝之金書》,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於絳宮,列三元於紫房,吸二曜之華景,登七元之靈綱。道備功全,則不必琅玕大還而高舉矣。此皆自凡而為仙,自仙而為真。真與道合,謂之神人。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出化機之表,入太漠之鄉。無心而朗鑒,無翼而翱翔。嬉明霞之館,宴羽景之堂。歡齊浩劫而無疆,壽同太虛而不可量。此道布在金簡,安可輕宣其密奧哉?好學之士,宜啟玉檢,以探其祕焉。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愛;仙家所尚,則慶及王侯,福薦祖考,祚流子孫。其三者孰為大?於戲!古初不得而詳,羲軒已來,廣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遠則載於竹帛,近則接於見聞。古今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學,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
道性論
天尊告善才言:善男子,我欲海空修習因者,即是道性。道性無生無滅。無生滅故,即是海空。海空之空,無因無果。無因果故,以破煩惱。以是因緣,名為修習。善才又#3言:如是所說,道性之性,無生無滅。眾生道性,為悉共有各各有之。若共者,一人得入海空藏時,一切眾生亦應俱入。譬如怨讎,或千或百。若一人可和千百,則千百亦和一人相怨。道性亦爾,一人時和。一切眾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天尊告曰:善男子,深山有寶,名曰上勝,人若取之,則成富有。眾生道性,亦復如是。善才又言:如所說上勝寶者,是一是多?若一者,一人得已?則應有盡。山空寶盡,云何而言,一切眾生修持净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若是多者,云何而言是海空者,非一切法,眾生道性亦如是耶?天尊答曰:善男子,譬如一路,或大或小,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障礙故。道性眾生,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寶珠,唯有一門,雖有人多,經遊出入,曾無逼怎亦無人能破壞寶珠而賫持去。道性眾生,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橋梁,隨諸行人,或重或輕,以是橋梁,無有增减。眾生道性,亦復如是。又譬如鹽味,置於諸物,乃至水中,皆悉鹹物。物不名鹽,鹽不名物,乃至水中,亦復如是。名字雖變,性不失偏。五味之中,皆悉鹹味。若有飲水,鹽味甚逼,實不見鹽於水中。眾生道性,亦復如是。維遍五道,長短異身,而道性常一不異。
三相論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西汉)扬雄
宋·王日休
清·台隆阿
元·李道纯
宋·洪皓
叶梦得
王僧虔
清·雪岩禅师
清·愚山老人
清·田同之
宋·葛立方
好古主人
戚饭牛
龙榆生
姚秦·
新竹县采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