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元史-(明)宋濂 等
元史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卷五十二 志第四
卷五十三 志第五
卷五十四 志第六
卷五十五 志第七
卷五十六 志第八
卷五十七 志第九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八十 志第三十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卷九十 志第四十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
其十世祖孛端义兒,母曰阿蘭果火,嫁脫奔咩哩犍,生二子,長曰博寒葛荅黑,次曰博合覩撒里直。既而夫亡,阿蘭寡居,夜寢帳中,夢白光自天窗中入,化為金色神人,來趨卧榻。阿蘭驚覺,遂有娠,產一子,即孛端义兒也。孛端义兒狀貌奇異,沉默寡言,家人謂之癡。獨阿蘭語人曰:「此兒非癡,後世子孫必有大貴者。」阿蘭沒,諸兄分家貲不及之。孛端义兒曰:「貧賤富貴,命也,貲財何足道。」獨乘青白馬,至八里屯阿懶之地居焉。食飲無所得,適有蒼鷹搏野獸
...更多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定宗
太宗英文皇帝,諱窩闊台,太祖第三子。母曰光獻皇后,弘吉剌氏。太祖伐金、定西域,帝攻城略地之功居多。太祖崩,自霍博之地來會喪。
元年己丑夏,至忽魯班雪不只之地。皇弟拖雷來見。
秋八月己未,諸王百官大會于怯綠連河曲雕阿蘭之地,以太祖遺詔即皇帝位于庫鐵烏阿剌里。始立朝儀,皇族尊屬皆拜。頒大札撤。華言大法令也。金遣阿虎帶來歸太祖之賵,帝曰:「汝主久不降,使先帝老于兵間,吾豈能忘也,賵何為哉!」卻之。遂議伐金。敕蒙古民有
...更多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憲宗桓肅皇帝,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母曰莊獻太后,怯烈氏,諱唆魯禾帖尼。歲戊辰,十二月三日生帝。時有黃忽荅部知天象者,言帝後必大貴,故以蒙哥為名。
[蒙哥,華言長生也。
]太宗在潛邸,養以為子,屬昂灰皇后撫育之。既長,為娶火魯剌部女火里差為妃,分之部民。及睿宗薨,乃命歸藩邸。從征伐,屢立奇功。嘗攻欽察部,其酋八赤蠻逃于海島。帝聞,亟進師,至其地,適大風刮海水去,其淺可渡。帝喜曰:「此天開道與我也。」遂進屠其衆。擒八赤蠻,命之跪。八赤蠻曰:「我為一國主,豈苟求生。且身非駝,何以跪
...更多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諱忽必烈,睿宗皇帝第四子。母莊聖太后,怯烈氏。以乙亥歲八月乙卯生。及長,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撫下。納弘吉剌氏為妃。
歲甲辰,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
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爪忽都之地。
邢州有兩荅剌罕言於帝曰:「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萬餘戶,今日減月削,纔五七百戶耳,宜選良吏撫循之。」帝從其言
...更多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三年春正月癸亥,修宣聖廟成。庚午,罷高麗互市。諸王塔察兒請置鐵冶,從之;請立互市,不從。忽剌忽兒所部民饑,罷上供羊。命銀冶戶七百、河南屯田戶百四十,賦稅輸之州縣。命匠戶為軍者仍為軍,其軍官當考第富貧,存恤無力者。耶律鑄詣北京餉諸王軍,仍遣宣撫使柴禎等增價糴米三萬石益之。賜高麗國曆。辛未,禁諸道戍兵及勢家縱畜牧犯桑棗禾稼者。癸酉,以軍興人民勞苦,敕停公私逋負毋徵。癸未,賜廣寧王爪都駝鈕金鍍銀印,及諸王合必赤行軍印。宋制置使賈似道以書誘緫管張元等,李璮獲其書上之。丙戌,命江漢大都督史權、亳州萬戶張
...更多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二年春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癸酉,山東廉訪使言:「真定路緫管張宏,前在濟南,乘變盜用官物。」詔以宏嘗告李璮反,免宏死罪,罷其職,徵贓物償官。邳州萬戶張邦直等違制販馬,並處死。敕徙鎮海、百八里、謙謙州諸色匠戶於中都,給銀萬五千兩為行費。又徙奴懷、忒木帶兒砲手人匠八百名赴中都,造船運糧。己卯,北京路行省給札剌赤戶東徙行糧萬石。以鄧州監戰訥懷、新舊軍萬戶董文炳並為河南副統軍。甲申,詔申嚴越界販馬之禁,違者處死。乙酉,以河南北荒田分給蒙古軍耕種。戊子,諸王塔察兒使臣闊闊出至北京花道驛,
...更多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七年春正月辛丑朔,高麗國王王禃遣使來賀。丙午,耶律鑄、廉希憲罷。立尚書省,罷制國用使司。以平章政事忽都荅兒為中書左丞相,國子祭酒許衡為中書左丞,制國用使阿合馬平章尚書省事,同知制國用使司事張易同平章尚書省事,制國用使司副使張惠、僉制國用使司事李堯咨、麥朮丁並參知尚書省事。己酉,太陰犯畢。敕諸投下官隸中書省。壬子,敕驛券無印者不許乘傳。甲寅,高麗國王王禃遣使來言:「比奉詔臣已復位,今從七百人入覲。」詔令從四百人來,餘留之西京。詔高麗西京內屬,改東寧府,畫慈悲嶺為界。丁巳,以蒙哥都為安撫高麗使,佩
...更多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十年春正月乙卯朔,高麗國王王禃遣其世子愖來朝。戊午,敕自今並以國字書宣命。命忻都、鄭溫、洪茶丘征耽羅。宿州萬戶愛先不花請築堡牛頭山,以阨兩淮糧運,不允。愛先不花因言:「前宋人城五河,統軍司臣皆當得罪。今不築,恐為宋人所先。」帝曰:「汝言雖是,若坐視宋人戍之,罪亦不免也。」安南使者還,言陳光昞受詔不拜。中書移文責問,光昞稱從本俗。改回回愛薛所立京師醫藥院,名廣惠司。己未,禁鷹坊擾民及陰陽圖讖等書。癸亥,阿里海牙等大攻樊城,拔之,守將呂文煥懼而請降,中書省驛聞,遣前所俘唐永堅持詔諭之。丁卯,立祕書
...更多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克潭州,宋安撫使李芾盡室自焚死。阿里海牙分遣官屬招徠未附者,旬日間,湖南州郡相繼悉降,得府一、州六、軍二、縣四十,戶五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二,口百五十三萬七千七百四十。伯顏軍次嘉興府,安撫劉漢傑以城降。董文炳軍至乍浦,宋統制官劉英以本軍降。辛未,董文炳軍至海鹽,知縣事王與賢及澉浦鎮統制胡全、福建路馬步軍緫管沈世隆皆降。壬申,改都統領司為通政院,以兀良合帶等領之。立回易庫于諸路,凡十有一,掌市易幣帛諸物。敕大都路緫管府和顧和買,權豪與民均輸。癸酉,宋相陳宜中遣軍器監劉庭瑞齎宋主
...更多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將兵戍斡端,給米三千石、鈔三十錠。以千戶鄭鄩有戰功,陞萬戶,佩虎符。癸巳,西京饑,發粟一萬石賑之,仍諭阿合馬廣貯積,以備闕乏。順德府緫管張文煥、太原府達魯花赤太不花,以按察司發其姦贓,遣人詣省自首,反以罪誣按察司。御史臺臣奏:「按察司設果有罪,不應因事而告,宜待文煥等事決,方聽其訴。」從之。己亥,收括闌遺官也先、闊闊帶等坐易官馬、闌遺人畜,免其罪,以諸路州縣管民官兼領其事。官吏隱匿及擅易馬匹、私配婦人者,沒其家。禁官吏軍民賣所娶江南良家子女及為娼者,賣、買者兩罪之,官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刘士鏻
清·杨景淐
崔瑗
班固
清·夏献纶
宋·鲍云龙
唐·慧光释
宋·陈师道
清·刘廷槐
战国齐·公羊高
唐·胡愔
台湾舆地汇钞
明·闻金和
宋·孟珙
(魏)楊衒之,范祥雍 校注
(宋)曹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