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清朝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通志目录:
皇朝通志卷一
皇朝通志卷二
皇朝通志卷三
皇朝通志卷四
皇朝通志卷五
皇朝通志卷六
皇朝通志卷七
皇朝通志卷八
皇朝通志卷九
皇朝通志卷十
皇朝通志卷十一
皇朝通志卷十二
皇朝通志卷十三
皇朝通志卷十四
皇朝通志卷十五
皇朝通志卷十六
皇朝通志卷十七
皇朝通志卷十八
皇朝通志卷十九
皇朝通志卷二十
皇朝通志卷二十一
皇朝通志卷二十二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
皇朝通志卷三十
皇朝通志卷三十一
皇朝通志卷三十二
皇朝通志卷三十三
皇朝通志卷三十四
皇朝通志卷三十五
皇朝通志卷三十六
皇朝通志卷三十七
皇朝通志卷三十八
皇朝通志卷三十九
皇朝通志卷四十
皇朝通志卷四十一
皇朝通志卷四十二
皇朝通志卷四十三
皇朝通志卷四十四
皇朝通志卷四十五
皇朝通志卷四十六
皇朝通志卷四十七
皇朝通志卷四十八
皇朝通志卷四十九
皇朝通志卷五十
皇朝通志卷五十一
皇朝通志卷五十二
皇朝通志卷五十三
皇朝通志卷五十四
皇朝通志卷五十五
皇朝通志卷五十六
皇朝通志卷五十七
皇朝通志卷五十八
皇朝通志卷五十九
皇朝通志卷六十
皇朝通志卷六十一
皇朝通志卷六十二
皇朝通志卷六十三
皇朝通志卷六十四
皇朝通志卷六十五
皇朝通志卷六十六
皇朝通志卷六十七
皇朝通志卷六十八
皇朝通志卷六十九
皇朝通志卷七十
皇朝通志卷七十一
皇朝通志卷七十二
皇朝通志卷七十三
皇朝通志卷七十四
皇朝通志卷七十五
皇朝通志卷七十六
皇朝通志卷七十七
皇朝通志卷七十八
皇朝通志卷七十九
皇朝通志卷八十
皇朝通志卷八十一
皇朝通志卷八十二
皇朝通志卷八十三
皇朝通志卷八十四
皇朝通志卷八十五
皇朝通志卷八十六
皇朝通志卷八十七
皇朝通志卷八十八
皇朝通志卷八十九
皇朝通志卷九十
皇朝通志卷九十一
皇朝通志卷九十二
皇朝通志卷九十三
皇朝通志卷九十四
皇朝通志卷九十五
皇朝通志卷九十六
皇朝通志卷九十七
皇朝通志卷九十八
皇朝通志卷九十九
皇朝通志卷一百
皇朝通志卷一百一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
皇朝通志卷一百三
皇朝通志卷一百四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皇朝通志卷一百六
皇朝通志卷一百七
皇朝通志卷一百八
皇朝通志卷一百九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二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四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五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九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皇朝通志卷十一
六书略一
○六书略一
(臣)等谨按周官六书之义康成所释前志载之详矣顾其源流条贯足以证古今诵习之同而未足罄乾坤橐钥之妙钦惟我国家肇造区夏列圣天亶神灵刱制文字用垂久远实得天地之中声其理根于律吕损益还宫之法故其用实总乎音韵之全圣祖仁皇帝考文制度既已定为清文鉴一书复以音韵阐微与康熙字典实相表里颁示训行薄海暨讫一扫诸家之陋俾阳开阴阖洞启机缄五均七始互相枢纽盖汉文之言六书者至于魏晋而始有声类南北朝而始有切韵后遂执所谓切韵者以上检六经旁核百氏究未得其要领
国书则谐韵生声探源星宿于是声之所在而形成焉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二
六书略二 ○六书略二 清篆 △清篆 乾隆十三年谕我朝国书音韵合乎元声体制本乎圣作分合繁简悉协自然惟篆体虽奋有之而未详备宝玺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笔为各体篆文儒臣广搜载籍援据古法成三十二类且请以朕制盛京赋缮成清汉篆文既广国书并传古篆足以昭示来许着允所请即以傅恒汪由敦充总裁官阿克敦蒋溥充副总裁官慎简校对缮写人员速竣厥事 (臣)等谨按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是清篆原与国书先后并出特以各体未备传习尚稀我皇上本原圣作制为三十二体命缮写御制盛京赋以昭觐扬光烈传示无疆之意六书之道尤为深切着明今据各体标目依类登载并分系缘起于每条之下资考镜焉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三
六书略三 ○六书略三 西域各部字体 △西域各部字体 乾隆四十四年钦定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 (臣)等谨按是书以国语与蒙古语汉语通贯为一使互相音释凡国语一句必兼载蒙古语汉语以明其义并各以【蒙古字】汉字对音以定其声其声为汉字所无者则三合以取之为【蒙古字】所无者则分各种读法写法以取之自有译语以来无如是之经纬详明举一即可知三者至【蒙古字】母考元史世祖中统元年命制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今考馆书存目所载元朱宗文 【又称朱巴颜】 撰【蒙古字】韵二卷首列各本误字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四
七音略一 ○七音略一 (臣)等谨按宫商角征羽五音之外益以半征半商谓之七音葢释神珙以等韵列为三十六字母纵为四声横为七音声调日繁而翻切之学日着然四声切韵盛自齐梁特李登吕静周禺沈约所述之书不显于后隋陆法言作切韵言韵学者代有增损讲求该洽愈精愈密顾中华之字与西域逈殊即用切韵之法比类呼之音亦不备梅膺祚作韵图以明翻切之法其有音无字者乃为空圈以附之则七音亦偏而王全矣我国家文明启运列祖天亶神灵剏为国书以十二字头括宇宙之大文阐古今之秘妙极广大精微之用探阴阳清浊之源至变而莫能淆至赜而不可紊此天地之元音涵今茹古无以复加者也圣祖仁皇帝考文制度御定清文鉴康熙字典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五
七音略二 △七音略二 天竺字母说 天竺字母谱 天竺字母谱后说 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说 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十二谱 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谱后说 △天竺字母说 象教之兴原于天竺 【即厄讷特珂克】 大藏一十二部原未尝立定法门以何语言文字设为教品但就竺土大众同晓之语言声韵为之唱说其间义以音宣音由呼出音呼相系韵切从生天竺字母有自来矣中土士庶不能尽识梵书沙门神珙制为华音等韵字母以为诵持标式特其字多空列音无的据纵使呼调得法终亦华梵殊归夫天竺字母经咒诸字之渊源也西番 【即唐克特】 字母经咒诸字之脉络也考其法五十字母之内有十六音韵字三十四翻切字唐贞观初吐番相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六
七音略三 ○七音略三 华梵字谱 华梵字母合璧谱 华梵合璧谐韵生声十二谱 △华梵字谱 (臣)等谨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第今所存广韵集韵古今韵会诸书皆止华言并无梵韵所以转梵为华之故稽考实难我朝文德覃敷化行无外天竺西番字母皆得洞悉周知因以逐字寻声因声考字声经音纬洞若发蒙葢韵分六部呼分四等至于轻重清浊之辨平声之字甚显而仄声之字差微就平声之字按韵寻呼按呼求字则每韵皆有四字收声每呼各得谐声一字其音之宫商清浊无不脗合将华言三十六字母列于前旧传三十字及近世字母列于后牙齿喉舌各注本条又取梵音三十六字为华音字母所从出者列于上各按音韵呼法展转求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七
七音略四 ○七音略四 康熙字典 音韵阐微 叶韵彚辑 音韵述微 古音表 唐韵正 音论 易音 诗本音 古今通韵 唐韵考 古韵标准 △康熙字典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 又曰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藉次第排纂切音解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八
天文略一 ○天文略一 (臣)等谨案易曰似以观乎天文日月星辰之丽乎上天之文也圣人观之察之钦若敬授以前民用三代以前尚己汉晋而还观象者言征应推步者失实测史家分天文律书为二门司马迁天官书仅载垣宫列宿吴太史令陈卓引巫咸甘石之书增益其数后之言天者咸奉以为标准焉郑樵着天文略屏去诞妄之言祇录隋丹元子步天歌取其句中有图言下见象使人仰观焉而即得其论卓矣然不言推步而仍涉禨祥休咎则未免自相矛盾夫观象体也推步用也体用不偏废斯圣人欲若敬授之本旨洪惟圣祖仁皇帝亶聪作后学贯天人考验西法最善俾专司时宪时监官南怀仁等毕智竭能创制仪器最称精密我皇上敬天勤民事惟法祖申命监臣
...更多
皇朝通志卷十九
天文略二 ○天文略二 恒星 △恒星 角宿 亢宿 氏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近南极星 恒星东行 测恒星 恒星出入地平 恒星黄赤经纬度 天汉 角宿 角二星增星十五黄赤道俱在辰宫平道二星黄赤道俱在辰宫天田二星增星六黄赤道俱在辰宫周鼎三星黄道在辰巳宫赤道在辰宫进贤一星增星九黄赤道俱在辰宫天门二星增星十一黄赤道俱在辰宫平二星增星三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辰宫库楼十星增星十一黄赤道俱在卯辰宫柱十一星黄赤道俱在卯辰宫衡四星黄道
...更多
皇朝通志卷二十
天文略三 ○天文略三 日月 △日月 七政宿度 太阳行度 太阴行度 朔望平实 晦朔弦望 太阴隐见迟疾 地半径差 地影半径 日月实径与地径 清蒙气差 曚影刻分 交食总论 七政宿度 日月五星皆有宿度古以十二宫定于二十八宿故宿度逐岁不同者经度亦因而不同今以二十八宿历千十二宫故宿度逐岁有差而经度终古不变其法以岁差五十一秒按岁积之与各宿第一星黄道经度相加为本年黄道宿钤而于七政黄道经度内减去相当黄道宿度余即七政黄道宿度葢七政恒星皆宗黄道故宿度亦以黄道推也至于日月交食则并用赤道宿因其关于天行最着故于推算独详然各宿赤道经纬度逐岁不同须用推恒星赤道经度法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郭廷以
(明)杨士奇
(明)不著撰人
唐·柳宗元
明·万寿祺
魏晋·向秀
宋·陈振孙
(北宋)蔡襄
明·万邦宁
明·孟称舜
三国·刘徽
徐枕亚
唐·惠英
(東漢)應劭,王利器 校注
明·刘寅
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