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墨子閒詁卷十三-墨子閒诂
墨子閒詁卷十三
魯問第四十九
魯君
畢云:「當是魯陽文君,楚縣之君。」蘇云:「此魯君自是魯國君,故以齊攻為患,畢注非也。」俞云:「魯陽文君,耕柱篇再見,此篇亦屢見。子墨子之意,皆勸以無攻小國,與此不同,且此篇有魯君,又有魯陽文君,別而書之,其非一人明甚。」詒讓案:蘇、俞說是也。以時代攷之,此魯君疑即穆公。
謂子墨子曰:「吾恐齊之攻我也,可救乎?」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里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讎怨行暴,失天下。
俞云:「『怨』字,乃『忠』字之誤,言與忠臣為讎也。上文說禹湯文武,曰『說忠行義,取天下』,與此相對可證。」
吾願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愛利百姓,厚為皮幣,卑辭令,亟遍禮四鄰諸侯,
「亟」,舊本誤作「函」,今以意校正。爾雅釋詁云「亟,疾也,速也」。本篇「亟」字多誤為「函」,詳後。
敺國而以事齊,患可救也,非此,顧無可為者。」
「非此顧」,舊本作「非願」二字,畢云:「言非此之為願。」王云:「畢說非也,『願』當為『顧』字之誤也,『顧』『願』草書相似,顧與固通,『顧』上當有『此』字,言非此固無可為者也,此字即指上數事而言。今本『顧』訛作『願』,又脫『此』字,則義不可通。」案:王說是也,今據補正。
齊將伐魯,子墨子謂項子牛曰:「
項子牛,蓋田和將。伐魯事詳後。
伐魯,齊之大過也。昔者,吳王東伐越,棲諸會稽,
吳伐越事,詳非攻中篇。國語越語云「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韋注云:「山處曰棲」。
西伐楚,葆昭王於隨。
葆、保通。左傳定四年吳入郢,楚鬥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隨。
北伐齊,取國子以歸於吳。
舊本「國」下衍「太」字,王云:「『國太子』,本作『國子』,謂齊將國書也。吳敗齊於艾陵,獲國子,事見春秋哀十一年。淺人誤以『國』為國家之國,因加『太』字耳。」案:王說是也,今據刪。
諸侯報其讎,百姓苦其勞,而弗為用,是以國為虛戾,
虛戾,義詳公孟篇
身為刑戮也。昔者,智伯伐范氏與中行氏,兼三晉之地,
詳非攻中篇。此三晉謂晉卿三家,即智氏、范氏、中行氏也,故非攻篇云「并三家以為一家」,與韓、趙、魏不同。
諸侯報其讎,百姓苦其勞,而弗為用,是以國為虛戾,身為刑戮用是也。
王云:『用是』二字涉上文而衍,上文『是以國為虛戾,身為刑戮也』,無『用是』二字,是其證。」
故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於國。」子墨子見齊大王曰:
畢云:「太平御覽無『大』字,下同。」蘇云:「大當讀泰,即太公田和也。蓋齊僭王號之後,亦尊其祖為太王,如周之古公云。」俞云:「大公者,始有國之尊稱,故周追王自亶父始,而稱大王。齊有國自尚父始,而稱大公。以及吳之大伯,晉之大叔,皆是也。田齊始有國者,和也,故稱大公,猶尚父稱大公也。至其後子孫稱王,則亦應稱大王矣,猶亶父稱大王也。因齊大王之稱,它書罕見,故學者不得其說,太平御覽引此文,遂刪『大』字矣。」案:蘇、俞說是也。據史記田敬仲世家及六國年表,田莊子卒於周威烈王十五年,子大公和立,安王十六年,田和始立為諸侯。墨子見大王,疑當在田和為諸侯之後。
「今有刀於此,試之人頭,倅然斷之,
畢云:「『卒』字異文作『倅』,讀如倉猝。」
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則利矣,孰將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試者受其不祥。」
畢云:「言持刀之人。」
子墨子曰:「并國覆軍,賊〈{出力}攴〉百姓,
畢云:「舊作『敖』,非,太平御覽引作『殺』,案說文云『〈{出力}攴〉,古文殺』,出此,今依改正。」案:畢校是也,說詳尚賢中篇。
孰將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
魯陽文君將攻鄭,子墨子聞而止之,謂陽文君曰:
畢云:「『謂』下當脫『魯』字。」
「今使魯四境之內,
畢云謂魯陽。
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殺其人民,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則何若?」魯陽文君曰:「魯四境之內,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奪之貨財,則寡人必將厚罰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猶君之有四境之內也。今舉兵將以攻鄭,天誅亓不至乎?」
道藏本、吳鈔本,「亓」,並誤「亦」。
魯陽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鄭也?我攻鄭,順於天之志。鄭人三世殺其父,
蘇云:「『父』,當作『君』。據史記鄭世家云『哀公八年,鄭人弒哀公而立聲公弟丑,是為共公。三十年共公卒,子幽公巳立。幽公元年,韓武子伐鄭,殺幽公,鄭人立幽公弟駘,是為繻公。二十七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是三世弒君之事也。」案:黃式三周季編略亦同蘇說,黃氏又據此云:「『三年不全』,以魯陽文君攻鄭在安王八年,即鄭繻公被弒後三年也。」然二說並可疑。攷文君即公孫寬,為楚司馬子期子。據左傳,子期死白公之難,在魯哀公十六年,次年寬即嗣父為司馬,則白公作亂時,寬至少亦必已弱冠。鄭繻公之弒,在魯穆公十四年,上距哀公十六年,巳八十四年,文子若在,約計殆逾百歲,豈尚能謀攻鄭乎?竊疑此「三世」,並當作「二世」,蓋即在韓殺幽公之後。幽公之死當魯元公八年,時文子約計當七十餘歲,於情事儻有合耳。
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
呂氏春秋本生篇,高注云「全,猶順也」。三年不全,猶玉藻云「年不順成」。
我將助天誅也。」子墨子曰:「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天誅足矣,今又舉兵將以攻鄭,曰『吾攻鄭也,順於天之志』。譬有人於此,其子強梁不材,
老子云「強梁者不得其死」,莊子山木釋文云「彊梁,多力也。」詩大雅蕩,毛傳云「彊梁,禦善也」,孔疏云「彊梁,任威使氣之貌。」
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於其父之志』,則豈不悖哉?」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攻其鄰國,殺其民人,取其牛馬、粟米、貨財,則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鍾鼎,傳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
周禮司勛云「戰功曰多」。畢云:「『我多』舊作『多吾』,一本如此。」案:顧校季本,亦作「我多」。
今賤人也,亦攻其鄰家,殺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糧衣裘,
畢云:「糧,糧字俗寫。」
亦書之竹帛,以為銘於席豆,以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亓可乎?」
「亓」,道藏本、吳鈔本,並誤「亦」。
魯陽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觀之,則天下之所謂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為魯陽文君曰:
畢云:「『為』,『謂』字。」案:吳鈔本作「謂」。
「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於此,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為義。譬猶小視白謂之白,大視白則謂之黑。
吳鈔本無「則」字。
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謂也。」
「此若」,畢改為「若此」,云「舊二字倒,一本如此。」案:顧校季本同。王云:「畢改非也。古者謂此為若,連言之,則曰此若。『此若言之謂也』,已見尚賢篇,又節葬篇曰『以此若三聖王者觀之』,又曰『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墨子書言『此若』者多矣,它書亦多有之。」案:王說是也。
魯陽文君語子墨子曰:「
吳鈔本「語」作「謂」。
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
節葬下篇作「炎人」,而以食子為輆沐國俗,與此不同。竊疑啖人之名即起於食子,此篇是也。橋未詳。
其國之長子生,則鮮而食之,
畢云:「『鮮』,一本作『解』。詒讓案:節葬下篇亦作「解」。顧云:「作『鮮』者誤。古『鮮』『解』字或相亂,殷敬順釋列子,用『鮮』字訓,非也。」
謂之宜弟。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
後漢書南蠻傳云「交阯其西有噉人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味旨則以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今烏滸人是也」。李注引萬震南州異物志云「烏滸,地名也,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則漢時尚相傳有是國也。
豈不惡俗哉?」子墨子曰:「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苟不用仁義,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魯君之嬖人死,魯君為之誄,魯人因說而用之。
蘇云:「第二句『君』字,當作『人』,第三句『人』字,當作『君』,傳寫誤也。」
子墨子聞之曰:「誄者,道死人之志也,
釋名釋典蓺云「誄,累也,累列其事而稱之也」。
今因說而用之,是猶以來首從服也。」
來首,疑即貍首,史記封禪書云「萇弘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大射儀鄭注說貍首云「貍之言不來也。」廣雅釋獸云「豾,貍也。不來,即豾貍」。方言云「貔,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豸來〉,關西謂之貍」。來、〈豸來〉字亦同。蓋貍與來古音相近,故貍首亦謂之來首。服,謂服馬,以來首從服,言以貍駕車,明其不勝任也。
魯陽文君謂子墨子曰:「有語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則俯,
畢云:「『頫』字俗寫。」
令之仰則仰,處則靜,呼則應,可謂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是似景也。
畢云:「古『影』字只作『景』,葛洪加彡,而明刻淮南子有注云『古影字』,道藏本無,蓋明人妄增耳。今尚書亦有『影響』字,寫者亂之。」
處則靜,呼則應,是似響也。
管子心術篇云「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漢書天文志亦云「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
君將何得於景與響哉?若以翟之所謂忠臣者,上有過則微之以諫,
微者,覹之借字。說文見部云「覹,司也。」漢書游俠傳「使人微知賊處」,顏注云「微,伺間之也」。此微之以諫,亦言伺君之閒而諫之也。
己有善,則訪之上,而無敢以告。
爾雅釋詁云「訪,謀也」,謂進其謀於上,而不敢以告人也。
外匡其邪,而入其善,
「而」,吳鈔本作「以」。入其善,謂納之於善也。畢云:「『匡』字舊闕,注云『太祖廟諱上字』,蓋宋本如此,今增。」
尚同而無下比,
尚與上通。舊本無「同」字。王云:「此文具見尚同三篇,舊本脫『同』字,今補。」
是以美善在上,而怨讎在下,
舊本脫「是」字,王據尚賢篇補。
安樂在上,而憂慼在臣。此翟之所謂忠臣者也。」
舊本脫「所」字,今據吳鈔本補。
魯君謂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學,一人者好分人財,孰以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為賞與為是也。
畢云:「『與』,舊作『興』,以意改。」案:畢校是也,而讀為「賞與」句,則非。此當讀「或所為賞與為是也」八字句。「與」即「譽」之假字,言好學與分財,或因求賞賜名譽,而偽為是,不必真好也。前大取篇云「為賞譽利一人,非為賞譽利人也」,是其證。賞譽,亦見尚同下篇。
魡者之恭,
畢云:「『釣』字,俗寫從魚,蓺文類聚引作『釣』。案玉篇有『魡』字,云丁叫切,亦作『釣』,餌取魚,出此。墨書如此類字,由後人抄寫,以意改為,大都出自六朝。凡秦以前書傳,皆篆簡耳,不應有此,以相傳既久,亦不改也。」詒讓案:集韻三十四嘯云「釣或作魡。」吳鈔本作「魡魚之巷」,疑誤。顧校季本,「魡」作「釣」。莊子刻意篇「釣魚閒處」,釋文作「魡」,云本亦作「釣」。淮南子說山訓云「釣者使人恭」。
非為魚賜也;
畢本無「魚」字,云:「『賜』字一本作『魚賜』,蓺文類聚作『魚』。」案:當作「魚賜」,今本脫一字耳。道藏本、吳鈔本並有「魚」字,今據增。
餌鼠以蟲,
畢云:「『餌』舊作『〈虫耳〉』,非,據蓺文類聚改。」詒讓案:〈虫耳〉蓋餌之俗體,集韻七志云「〈虫耳〉,釣魚食也」。蟲非所以餌鼠,疑當為「蠱」字之誤。山海經南山經,郭注云「蠱,蠱毒」,是蠱有毒義。餌鼠以蠱,即謂毒鼠,故云「非愛之也。」春秋成五年經「蠱牢」,春秋繁露竹林篇作「蠱牢。」
非愛之也。吾願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觀焉。」
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其子戰而死,其父讓子墨子。
說文言部云「讓,相責讓。」
子墨子曰:子欲學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子慍,而猶欲糶,糴讎,則慍也。
吳鈔本「糶糴」二字互易。畢云:「『售』字正作『讎』。王云:「『糴』當為『糶』,廣雅:『糴,買也;糶,賣也』,故云是『猶欲糶,糶讎,則慍也。』今本『糶』作『糴』,則義不可通。」
豈不費哉?」
顧云「『費』與『拂』同。」王云「『費』讀為『悖』,即上文之豈不悖哉也。緇衣『口費而煩』,鄭注曰「費或為悖」,作悖者正字,作費者借字也。」案:王說是也。
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吳憲。」
冬陶夏耕,自比於舜。子墨子聞而見之。吳慮謂子墨子
下當有「曰」字。
「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謂義者,
畢云:「『所謂』二字舊倒,以意改。」案:吳鈔本、顧校季本,正作「所謂」。
亦有力以勞人,有財以分人乎?」
勞,謂為人任其勞也。群書治要引尸子貴言篇云「益天下以財為仁,勞天下以力為義」。
吳慮曰:「有。」子墨子曰:「翟嘗計之矣。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舊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王據下文乙正。
盛,
句
然後當一農之耕,
王云:「盛與成同,下兩盛字,放此,謂耕事己成也。古字或以盛為成。」案:此云極盛不過當一農之耕也,下並同,王說未塙。
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為得一升粟,
「籍」,吳鈔本作「藉」。畢云:「籍,藉字假音。」
其不能飽天下之飢者,既可睹矣。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後當一婦人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為得尺布,
舊本脫「以」字,今依上文增。
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慮被堅執銳救諸侯之患,
「患」下,當依上文增「矣」字。
盛,然後當一夫之戰,一夫之戰其不御三軍,既可睹矣。
「睹」,吳鈔本作「睹」,說文目部云「睹,見也,古文作睹。」
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聖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畢云:「『次』下,當脫『說』字。」
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脩。
吳鈔本作「修」。
故翟以為雖不耕而食飢,
句。
不織而衣寒,
句。
功賢於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故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於耕織也。」吳慮謂子墨子曰:「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設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與不教人耕而獨耕者,
畢云「舊脫『不』字,一本有。」
其功孰多?」吳慮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籍設而攻不義之國,鼓而使眾進戰,與不鼓而使眾進戰,而獨進戰者,其功孰多?」吳慮曰:「鼓而進眾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進於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
子墨子游公尚過於越。公尚過說越王,越王大說,
畢云:「舊作『悅』,下同,此俗寫字,今改正。」蘇云:「越王,當為句踐之後。」
謂公尚過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於越而教寡人,
「於」上,依下文當有「至」字。
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里,
吳鈔本無「方」字。畢云:「時吳已亡入越,故曰故吳。」
以封子墨子。」公尚過許諾。遂為公尚過束車五十乘,
說文束部云「束,縛也。」
以迎子墨子於魯,曰:「吾以夫子之道說越王,越王大說,謂過曰,苟能使子墨子至於越,而教寡人,
吳鈔本無「於」字。
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子墨子謂公尚過曰:「子觀越王之志何若?
「志」,吳鈔本作「意」。
意越王將聽吾言,用我道,則翟將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群臣,奚能以封為哉?
「奚」,舊本作「不」。畢云「一本作『奚』是,今據正。」
抑越不聽吾言,
「越」下,當有「王」字。
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糶也。
爾雅釋詁云「糶,賣也」。畢云:「『糶』,舊作『〈粦翟〉』,下同,以意改。呂氏春秋作『翟』。」
鈞之糶,
句。
亦於中國耳,何必於越哉?」
畢云:「呂氏春秋高義云『子墨子游公上過於越。公上過語墨子之義,越王說之,謂公上過曰:「子之師苟肯至越,請以故吳之地,陰江之浦,書社三百,以封夫子。」公上過往復於子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觀越王也,能聽吾言用吾道乎?』公上過曰:「殆未能也。」子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雖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聽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於賓萌,未敢求仕。越王不聽吾言,不用吾道,雖全越以與我,吾無所用之。越王不聽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國,是以義翟也。義翟何必越,雖於中國亦可。」』即用此文。義翟,亦當為義糶。」
子墨子游,魏越
墨子弟子。
曰:「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語?」
蘇云:「即子將奚先之意。」
子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
吳鈔本,「湛」作「沈」,「湛」「沈」字通。說文水部云「湎,沈於酒也」。史記宋世家云「紂沈湎于酒」。初學記二十六,引韓詩云「齊顏色,均眾寡,謂之沈,閉門不出者,謂之湎」。畢云:「說文云『憙,說也。』」
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穴僻無禮,
「僻」,吳鈔本作「辟」。
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
「即」,吳鈔本作「則」,與上文同。
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舊本脫「攻」「故」二字,王據上文及非攻篇補。蘇謂「曰」當作「日」,非。
子墨子出曹公子而於宋
舊本,「出」上有「曰」字。王云:「此本作『子墨子出曹公子於宋』,猶上文言『子墨子游公尚過於越』也,今本衍『曰』字『而』字,則義不可通。」俞云:「王說是也。然『出』字義不可通,『出』當為『士』字之誤。史記夏本紀『稱以出』,徐廣曰『一作士』,是其例也。士與仕通,『子墨子士曹公子於宋』,即『仕曹公子於宋』也。貴義篇曰『子墨子仕人於衛』。」案:王校是也。蘇說同,今據刪。曹公子亦墨子弟子。
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
吳鈔本「睹」作「睹」。
「始吾游於子之門,短褐之衣,
畢云:「短從豆聲,讀如裋。」案:詳非樂上篇。
藜藿之羹,
舊本脫「藜」字「之」字,王以意補。
朝得之,則夕弗得,祭祀鬼神。
祭祀不以藜藿,又不當在夕,此疑當重「弗得」二字,言雖藜藿之羹,尚不能朝夕常給,故不得祭祀鬼神也。
今而以夫子之教,
句。
家厚於始也。
舊本無「今字」,又「教」作「政」。王云:「此言吾始而家貧,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於始也。今本脫『今』字,『教』字又誤作『政』,則義不可通。」案:王校是也,今據補正。俞云:「『政』乃『故』字之誤,蓋子墨子仕曹公子於宋,則宋必致祿,故曰『以夫子之故,家厚於始也。』耕柱篇曰『君以夫子之故,致祿甚厚』。」案:俞說亦通。
有家厚,
此與上文複,疑「厚」當為「享」,有讀為又。言又於家為享祀,周禮謂人鬼為享。周書嘗麥篇云:「邑乃命百姓遂享于家。」
謹祭祀鬼神。然而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於病,
內則鄭注云「湛,猶漬也」。
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子墨子曰:「不然!夫鬼神之所欲於人者多,欲人之處高爵祿則以讓賢也,多財則以分貧也。夫鬼神豈唯擢季拑肺之為欲哉?
王引之云:「『季』,蓋『黍』字之訛,祭有黍有肺,故云『擢黍拑肺』。」蘇云:「『季』,疑當作『肝』。意言鬼神非徒貪嗜飲食者也。」案:王校是也。說文手部云「擢,引也」,「拑,脅持也」,於此義並無取。竊疑「擢」當為「攫」之訛。呂氏春秋任數篇云「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曲禮云「飯黍毋以箸」,又鄭注云「禮飯以手」,即所謂攫也。「拑」義未詳。
今子處高爵祿而不以讓賢,一不祥也;多財而不以分貧,二不祥也。今子事鬼神唯祭而已矣,而曰:『病何自至哉?』是猶百門而閉一門焉,曰『盜何從入?』若是而求福於有怪之鬼,
此義難通,據下文,疑亦當作「求百福於鬼神」。
豈可哉?」
魯祝以一豚祭,而求百福於鬼神。子墨子聞之曰:「是不可,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則人唯恐其有賜於己也。今以一豚祭,而求百福於鬼神,
當重「鬼神」二字。
唯恐其以牛羊祀也。古者聖王事鬼神,
吳鈔本無「者」字。
祭而已矣。
謂無所求也。禮器云「祭祀不祈」,鄭注云「祭祀不為求福也」。
今以豚祭而求百福,則其富不如其貧也。」
彭輕生子曰:
疑亦墨子弟子。
「往者可知,來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設而親在百里之外,
籍,亦藉之假字。
則遇難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則生,不及則死。今有固車良馬於此,又有奴馬四隅之輪於此,
畢云:「『駑』,古字只作『奴』,一本作『駑』。說文無『駑』字。」
使子擇焉,子將何乘?對曰:「乘良馬固車,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矣來!」
盧云:「似謂『焉在不知來』,文誤。」蘇云:「『知』與『矣』相近而誤,而『知』上更脫『不』字也。」
孟山譽王子閭曰:
孟山,疑亦墨子弟子。
「昔白公之禍,
詳非儒篇。
執王子閭
左哀十六年傳「白公欲以子閭為王,子閭不可,遂劫以兵」,杜注云「子閭,平王子啟」。
斧鉞鉤要,
畢云:「此正字,餘文作『腰』者,後改亂之耳。」
直兵當心,
直兵,劍矛之屬。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說崔杼盟晏子云「戟拘其頸,劍承其心」,晏子曰「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呂氏春秋知分篇云「直兵造胸,曲兵鉤頸」。高注云「直,矛也」。
謂之曰:『為王則生,不為王則死。』王子閭曰:『何其侮我也!殺我親而喜我以楚國,我得天下而不義,不為也,又況於楚國乎?』遂而不為。
畢云:「說文云『遂,亡也,從辵()聲』。王逸注楚詞云『遂,往也』,義出于此。經典多借為『()』字,而忘其本()從意也。」案:左傳云「子閭不可,遂殺之」,新序義勇篇同,是子閭實死而非亡,畢引許義,與事不相應。「遂下,疑當有「死」字。
王子閭豈不仁哉?」子墨子曰:「難則難矣,然而未仁也。若以王為無道,則何故不受而治也?若以白公為不義,何故不受王,
句。
誅白公然而反王?
畢云:「言何不借王之權,以殺白公,然後反位於王。」俞云:「畢讀誅白公為句,則『然而反王』文不成義矣。禮記檀弓篇『穆公召縣子而問然』,鄭注曰『然之言焉也』,『誅白公然而反王』,猶云誅白公焉而反王,七字為一句。」
故曰難則難矣,然而未仁也。」
子墨子使勝綽事項子牛。
勝綽,墨子弟子。
項子牛三侵魯地,
項子牛,齊人,見前。三侵魯,不知在何年。以史記六國年表及田齊世家攷之:魯元公十九年,齊伐魯葛及安陵,二十年取魯一城。穆公二年齊伐魯取郕。十六年伐魯,取最。或即三侵之事與?
而勝綽三從。子墨子聞之,使高孫子請而退之
高孫子,亦墨子弟子。
曰:「我使綽也,將以濟驕而正嬖也。
畢云:「濟,止也。嬖同僻。」
今綽也祿厚而譎夫子,夫子三侵魯,而綽三從,是鼓鞭於馬靳也。
畢云:「說文云『靳,當膺也,從革斤聲』,一本改作『勒』,非。言馬欲行而鞭其前,所以自困,猶使人仕而反來侵我也。」
翟聞之:『言義而弗行,是犯明也。』綽非弗之知也,祿勝義也。」
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
渚宮舊事,「越人」作「吳越」,下同。
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
舊脫「而」字,王補。
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
句
亟敗楚人。
舊本,「埶亟」作「執函」。王云:「『執』字『函』字,皆義不可通。『執』當為『埶』,『埶』即今『勢』字。此若埶者,此埶也。若,亦此也。古人自有複語耳。墨子書多謂此為此若,說見上文。『函』當為『亟』,讀亟稱於水之亟。亟,數也,言越人因此水勢,遂數敗楚人也。俗書『函』字,或作『凾』,與『亟』相似。」案:王說是也。渚宮舊事亦作「勢亟」,今據正。
公輸子
畢云:「舊有「曰」字,一本無。」詒讓案:顧校季本,亦無「曰」字。文選西都賦,薛綜注云「魯般,一云公輸子,魯哀公時巧人」。孟子離婁篇云「公輸子之巧」,趙注云「公輸子名班,魯之巧人也。或以為魯昭公之子,檀弓云「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鄭注云「般、若之族多技巧者」,後公輸篇作公輸盤。
自魯南游楚,
渚宮舊事云「及惠王時」。案:余說近是,詳後公輸篇。畢云:「太平御覽引作『公輸般自魯之楚』。」
焉始為舟戰之器,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具』。」王云:「『焉』字下屬為句,焉,猶於是也。言於是始為舟戰之器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晉語曰『焉始為令』,大荒西經曰『開焉始得歌九招』,此皆古人以焉始二字連文之證。」
作為鉤強之僃,退者鉤之,進者強之,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謂之鉤拒,退則鉤之,進則拒之也』。」詒讓案:退者以物鉤之,則不得退,進者以物拒之,則不得進。此作鉤強無義。凡「強」字,並當從御覽作「拒」。事物紀原引亦同。僃穴篇有鐵鉤鉅,僃高臨篇說弩亦有鉤距,鉅、距、拒,義並同,故下文亦云「子拒而距人,人亦拒而距子」。荀子議兵篇,說楚兵云「宛鉅鐵釶」,疑宛鉅亦兵器之名。楊倞注云「大剛曰鉅」,恐非。
量其鉤強之長,而制為之兵,
渚宮舊事作「量短長而制為兵」。
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埶,亟敗越人。
舊本「埶」亦誤「執」,「亟」亦誤「函」,今依王校正。史記楚世家,惠王時無與越戰事,蓋史失之。
公輸子善其巧,以語子墨子曰:「我舟戰有鉤強,不知子之義亦有鉤強乎?」子墨子曰:「我義之鉤強,賢於子舟戰之鉤強。我鉤強,我鉤之以愛,揣之以恭。
「揣」,亦當作「拒」,鉤拒皆冢上文言之,下同。
弗鉤以愛,則不親;弗揣以恭,則速狎;
畢云「舊脫一『狎』字,以意增。」案:顧校季本,亦重「狎」字。
狎而不親則速離。故交相愛,交相恭,猶若相利也。今子鉤而止人,人亦鉤而止子,子強而距人,人亦強而距子,交相鉤,交相強,猶若相害也。故我義之鉤強,賢子舟戰之鉤強。」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昔隹〉,
說文烏部「舄,篆文作鵲。」畢云:「太平御覽引作『鵲』。」
成而飛之,
王云:「此當作『削竹木以為〈昔隹〉,〈昔隹〉成而飛之』,今本少一『〈昔隹〉』字,則文不足義。太平御覽工藝部九,所引已與今本同。初學記果木部、白帖九十五,並多一『〈昔隹〉』字。」
三日不下,
渚宮舊事云「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與此異。列子湯問篇云「墨翟之飛鳶」,張注云「墨子作木鳶,飛三日不集」,淮南子齊俗訓云「魯般、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此皆以〈昔隹〉為鳶。又謂二人同為之,蓋傳聞之異。論衡儒增篇、亂龍篇,說並同。韓非子亦云木鳶,詳後。畢云:「文選長笛賦注云『案墨子削竹以為鵲,鵲三日不行者』,彼誤。」
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昔隹〉也,不如匠之為車轄。
王云「舊本『匠』作『翟』,涉上下文『翟』字而誤,今據太平御覽工藝部九引改。」畢云:「太平御覽末,有『也』字。」
須臾劉三寸之木,
說文車部云「轄,鍵也」;舛部云「舝,車軸耑鍵也」。案:轄、舝字通,古車轄,多以金為之,據此則亦有用木者。淮南子繆稱訓云「故終年為車,無三寸之轄,不可以驅馳」,又人閒訓云「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文選七啟注,引尸子云「文軒六駃,題無四寸之鍵,則車不行」。諸書說鍵轄之度略同。抱朴子應嘲篇云「墨子刻木雞以戾天,不如三寸之車轄」。此又以〈昔隹〉為雞,與他書異。畢云:「『劉』,『鏤』字假音。太平御覽引此作『豎』。」王云:「畢說非也。『劉』當為『(
)』,集韻『斲或作(
)』,廣雅曰『(
),斫也』,今本廣雅訛作『〈劉,下“金改亞”〉』。俗書『(
)』字作『斲』,故『(
)』字亦作『〈劉,下“金改亞”〉』,形與『劉』相似,因訛為『劉』。此言為車轄者,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非刻鏤之謂也。
而任五十石之重。
說文禾部云:「〈禾石〉,百二十斤也」。經典通借石為之。五十石,六百斤也。
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畢云:「韓非子外儲說云『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不如為車輗之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太巧,巧為輗,拙於鳶。』與此異也。」
公輸子謂子墨子曰:「吾未得見之時,我欲得宋,自我得見之後,予我宋而不義,我不為。」子墨子曰:「翟之未得見之時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見子之後,予子宋而不義,子弗為,是我予子宋也。
畢云:「『予』,一本作『與』。」
子務為義,翟又將予子天下。」
舊本「予」作「與」,今據吳鈔本正,與上文同。
公輸第五十
淮南子道應訓云「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即本此篇。
公輸盤
畢云:「史記孟子荀卿傳集解、後漢書張衡傳注、文選陳孔璋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注,皆引作『般』,廣韻引作『班』。」詒讓案:世說文學篇劉注、文選長笛賦、七命、郭景純遊仙詩、司馬紹統贈山濤詩李注,並引作「般」,戰國策宋策、呂氏春秋愛類篇、葛洪神仙傳,同。呂覽,高注云「公輸,魯般之號,在楚為楚王設攻宋之具也」。
為楚造雲梯之械,成,
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云「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又脩務訓,高注云「雲梯,攻城具,高長上與雲齊,故曰雲梯。械,器也」。史記索隱云「梯者,搆木瞰高也,雲者,言其昇高入雲,故曰雲梯。械者,器也,謂攻城之樓櫓也。」文選長笛賦注引此云「公輸般為雲梯垂成,大山四起,所謂善攻具也,必取宋。於是墨子見公輸般而止之」,似約此篇文。但「大山四起」,未詳其義。史記鄭世家集解引服虔左傳注云「樓車,所以窺望敵軍,兵法所謂雲梯也」。案:服以雲梯為兵車,肊說不足據。畢云:「張湛列子注云『雲梯可以淩虛』。」
將以攻宋。
畢云:「文選注引作『必取宋』三字,太平御覽云「『尸子云:般為蒙天之階,階成,將以攻宋』。」蘇云:「呂氏春秋云『聲王圍宋十月』。考墨子時世與聲王相值,疑公輸為楚攻宋,在是時。」案:國策宋策鮑彪注,以此事為在宋景公時,於楚,則謂當昭王或惠王與蘇說不同。今攷鮑、蘇二說皆非也。墨子晚年逮見田和,又得聞楚悼王吳起之亂,其生蓋當在魯哀公之末,悼公之初,則非徒不及見楚昭王,即宋景公末年,亦恐未逾弱冠。是鮑說與墨子之年不合。公輸盤,或謂魯昭公子,固未必塙,然檀弓載季康子母死,時公輸若方小,而般與斂事,則般必年長於若可知。攷康子父桓子卒於哀公三年,其母死或亦在哀公初年,則般當生於昭、定閒,自昭公卒年下距楚聲王元年,亦已逾百歲,則蘇說與公輸之年又不合。竊以墨、輸二子年代參合校之,墨子之止攻宋,約當在宋昭公、楚惠王時。蓋是時楚雖有伐宋之議,而以墨子之言中輟,故史無其事耳。渚宮舊事謂公輸子南游楚,在惠王時,其說蓋可信。
子墨子聞之,起於齊,
畢云:「呂氏春秋愛類篇云『自魯往』,是。」
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高誘云「郢,楚都也」。畢云:「文選廣絕交論注引云『公輸般欲以楚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十日至郢』。」王云:「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此作『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文選注所引從略,然亦有『自魯往,裂裳裹足』七字。呂氏春秋愛類篇曰『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正與世說新語注所引同,則其為墨子原文無疑。淮南脩務篇曰:『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至於郢』。文亦小異而大同。今本『自魯往』作『起於齊』,又無『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八字,蓋後人刪改之也。」詒讓案:神仙傳云「墨子聞之,往詣楚,腳壞,裂裳裹足,七日七夜到,見公輸般而說之」,與諸書所云,又小異。
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願藉子殺之。」
俞云:「『有侮臣』下,脫『者』字。」
公輸盤不說。
吳鈔本作「悅」。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畢云:「一本作『千金』,是。」詒讓案:渚宮舊事,亦作「獻千金於般。」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宋本國策作「殺王」,吳師道校注,引別本作「{一生}」,即武后所制「人」字,則與此同。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階』。」
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胡不已也。』」詒讓案:上「乎」字,蓋即「胡」之誤,二字音相近。
公輪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
呂氏春秋貴因篇云「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疑即此時事,蓋以救宋之急,權為之也。
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
宋策,高誘注云「文軒,文錯之車也。」
鄰有敝轝,
宋策、神仙傳並作「弊輿」。
而欲竊之;舍其錦繡,
畢云:「已上十一字,舊脫,據太平御覽增,一本亦有。『轝』,即『輿』異文耳。」顧云:「戰國策有。」
鄰有短褐,而欲竊之;
短,裋之借字,詳魯問篇。
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高云「言名此為何等人也」。
王曰:「必為竊疾矣。」
畢云:「太平御覽作『耳』。」王云:「案尸子止楚師篇及宋策並作『必為有竊疾矣』,此脫『有』字,則文義不明。耕柱篇亦曰『有竊疾也』。」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畢云:「七字舊脫,據太平御覽增。」顧云:「戰國策有。」
此猶文軒之與敝轝也;
畢云:「太平御覽引『敝』作『{敝大}』。」
荊有雲夢,
爾雅釋地十藪「楚有雲夢。」郭注云「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案:華容,為今湖北監利、石首二縣境。
犀兕麋鹿滿之,
畢云:「太平御覽『滿』作『盈』。」詒讓案:御覽疑依宋策改。
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貍者也,
「為」,宋策作「謂」,字通。畢云:「太平御覽『狐貍』作『鮒魚』。」王云:「作鮒魚是也。無雉兔,對上文荊有犀兕麋鹿言之,無鮒魚,對上文荊有魚鱉黿鼉言之。若狐貍,則與魚鱉黿鼉不相應,此後人不曉文義而改之也。尸子、戰國策並作『鮒魚』。」詒讓案:神仙傳亦作「鮒魚」。
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
道藏本及吳鈔本並作「糠」,即「糠」之俗,僃城門篇止作「康」。
荊有長松、文梓、楩柟、豫章,
高云「皆大木也」。畢云:「說文無『楩』字,玉篇云『鼻縣切,楩木似豫章。』陸德明爾雅音義云『鼻縣反,又婢衍反』。字指云『〈木則〉木似豫章』,尸子作『梗』,太平御覽引此,亦只作『梗』。」案:道藏本、季本並作「梗」,吳鈔本作「楩」,史記司馬相如傳集解引郭璞云「梗,杞也,似梓柟,葉似桑。豫章,大木也,生七年乃可知也。」說文木部梗為山枌榆,與楩柟異木。
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
畢云:「戰國策云『臣以王吏之攻宋。』『王吏』蓋『三〈山叓〉』之誤,說文云『〈山叓〉,古文事。』尸子作『王使』,太平御覽作『王之攻宋』。」顧云:「國策『王吏』與此文『三事』,皆有誤。疑當云『臣以王之事攻宋也』。」詒讓案:「三事」,疑當作「三吏」。逸周書大匡篇云「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孔晁注云「三吏,三卿也。」左傳成二年(一),「晉侯使鞏朔獻齊捷于周,王使委于三吏」,杜注云「三吏,三公也。」神仙傳作「臣聞大王,更議攻宋」,則似是「王吏」之訛。
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
畢云:「已上十一字,舊俱脫,太平御覽有,或當在此。」顧云:「此十一字不當有,戰國策無。」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畢云:「太平御覽引,有云『宋(二)王曰:公輸子天下之巧士,作為雲梯,設以攻宋,曷為弗取』二十三字,皆與此異,豈此文已為後人所節與?」詒讓案:御覽所引,與淮南子脩務訓文略同,呂氏春秋愛類篇亦云「王曰: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已為攻宋之械矣。」墨子舊本或與彼二書同。
(一)原作「成三年」,據左傳改。
(二)「宋」字屬上,畢引與下「王曰」連文,誤。「宋」字當刪。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史記索隱云「謂墨子為術,解身上革帶以為城也。牒者,小木札也。械者,樓櫓等也。」畢本,「牒」改作「褋」,云:「舊作『牒』,太平御覽兵部引作『褋』,北堂書抄作『襟』。案作『褋』者是也。『〈衤葉〉』省為『褋』,說文云『南楚謂襌衣曰〈衤葉〉』,玉篇云『褋,徒頰切,禪衣也,〈衤葉〉同。』又案陳孔璋為曹洪與文帝書云『墨子之守,縈帶為垣,折箸為械』,則似以意改用之。」王云:「禪衣不可以為械,畢改非也。史記孟子荀卿傳集解引此,正作『牒』。索隱曰『牒者,小木札也』。說文『札,牒也』。廣雅曰『牒,版也,故可以為械』。後漢書張衡傳注,亦引作『牒』。」洪頤烜說同。俞云:「畢據太平御覽改作『褋』,王氏又以作『牒』為是,其實『牒』『褋』皆假字也,其本字當作『梜』。『梜』與『牒』疊韻字,玉篇仌部『〈冫枼〉,梜〈冫枼〉也』;虫部『蛺、蛺蝶也』。『梜』之與『牒』,亦猶『〈冫夾〉』之與『〈冫枼〉』、『蛺』之與『蝶』,聲近而義通矣。禮記曲禮篇『羹之有菜者用梜』,鄭曰『梜,猶箸也』。以梜為械者,以箸為械也,陳孔璋書曰『折箸為械』。」案:俞說亦通。世說注引亦云「墨子縈帶守之」,與陳琳文同。神仙傳作「以幞為械」,尤誤。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畢云:「太平御覽『城』,一作『宋』,『之』下,御覽引有『具』字。」詒讓案:史記集解、文選注引,並與今本同。
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
文選注「攻」下有「城」字。神仙傳同。史記索隱引劉氏云「械,謂飛梯、橦車、飛石、車弩之具」。
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畢云:「『圉』,史記集解引作『固』,一本作『固』。太平御覽作『禦』。御覽引有云『今公輸設守之械,墨子設守之僃,公輸九攻而墨子九拒之,終弗能入,於是乃偃兵,輟不攻宋』,俱多於此文。」詒讓案:御覽所引,亦與淮南子文略同,疑皆涉彼而訛。
公輸盤詘,
廣雅釋詁云「詘,屈也,古字通。吳鈔本作「屈」,畢云:「太平御覽引作『屈』,文選注作『出』。」詒讓案:史記集解引仍作「詘」,索隱云「詘,音丘勿反。謂般技已盡,墨守有餘」。
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
呂氏春秋慎大篇,高注云「墨子曰:使公輸般攻宋之城,臣請為宋守之僃。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又令公輸般守僃,墨子九下之」,未知何據。「而」下,史記集解引有「言」字。
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畢云:「文選注引有『者』字。」詒讓案:史記集解引亦有。
吾不言。」
畢云:「文選注引有『之』字。」
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
畢云:「文選注有『乃』字,是。」
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
「釐」,文選注引作「氂。」陳琳書云「翟、氂」即墨、禽二子名也。漢書儒林傳亦作「氂」。案:禽子名,後僃城門、僃梯篇,又作滑釐。史記索隱云「禽滑釐者,墨子弟子之姓字也。釐音里」,呂氏春秋當染篇作禽滑{殹康},尊師篇作禽滑黎,列子楊朱篇作禽骨釐,殷敬順釋文作禽屈釐,音骨貍,漢書古今人表同。惟列子湯問篇、莊子天下篇、說苑反質篇與此同。滑、骨、屈,釐、氂、黎並聲近字通。孟子告子篇「魯有慎滑釐」,或謂即禽子,非也。前耕柱篇有駱滑氂,漢書有丞相劉屈氂,疑皆同禽子名。呂覽作「{殹康}」字書所無,當即「斄」之訛。說文犛部云「斄,彊曲毛,可以箸起衣」,段玉裁謂劉屈氂,當本作屈斄,謂彊曲毛。若然,禽子名亦當作屈斄與?
已持臣守圉之器,
畢云:「史記集解引『圉』作『國』。」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舊本「待」作「侍」,蘇云「『侍』當作『待』」,是也,今據正。
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畢云:「『請』,後漢書注引作『楚』。宋,史記集解云『宋城』。『矣』,文選注引作『也』。」詒讓案:後漢書張衡傳注引,與今本同。
子墨子歸,過宋,
墨子魯人,此云歸過宋者,上云起於齊,則亦歸齊也。依文選注及呂氏春秋、淮南子作「自魯往」,則當為歸魯。自楚至齊、魯,皆得過宋也。
天雨,庇其閭中,
說文門部云「閭里,門也。」畢云「庇,蔭」。
守閭者不內也。
管子立政篇云「置閭有司,以時開閉。」周禮鄉大夫云「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閭,以待政令。」時楚將伐宋,宋已聞之,故墨子歸過宋,守閭者恐其為閒諜,不聽入也。
故曰:「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群書治要引尸子貴言篇云「聖人治於神,愚人爭於明也。」畢云:「文與戰國策及尸子略同。高誘注呂氏春秋慎大篇,引此節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李伯元
宋·洪知常
梁·孟安排
唐·慧祥
明·柯丹邱
唐·释道宣
净慧
清·杨守敬
宋·白玉蟾
张先
唐·李德裕
宋·王衮
清·杨宾
明·沈德符
唐·长孙无忌
(清)了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