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墨子閒詁卷十四-墨子閒诂
墨子閒詁卷十四
僃城門第五十二
自此至雜守,凡二十篇,皆禽滑釐所受守城之法也。畢云:「說文云『僃,慎也』,『〈僃,去“亻”〉,具也』。經典通用僃為〈僃,去“亻”〉具之字,此二義俱通。」詒讓案:「五十二」,吳鈔本作「五十四」,則前當有兩闕篇,未知是否。李筌太白陰經守城具篇云「禽滑釐問墨翟守城之具,墨翟荅以六十六事」,即指以下數篇言之。「六十六事」,別本陰經作「五十六事」。今兵法諸篇,闕者幾半,文字復多脫互,與李筌所舉事數不相應,所記兵械名制,錯雜舛啎,無可質證。今依文詁釋,略識辜較,亦莫能得其詳也。
禽滑釐問於子墨子曰:「由聖人之言,鳳鳥之不出,
畢云:「見論語。」
諸侯畔殷周之國,
畢云:「殷,盛也。」孫云:「爾雅云『殷,中也』,言周之中葉。」蘇云:「殷、周皆天子之國,言世衰而諸侯畔天子也,畢訓殷為盛,孫訓殷為中,皆非。」案:蘇說是也。此蓋通稱王國為殷周之國。呂氏春秋先己篇云「商周之國,謀失於胸,令困於彼」。兼愛中篇引武王告泰山辭云「以祗商夏,」周初稱中國為商夏,周季稱中國為殷周,辭例正相類。
甲兵方起於天下,大攻小,強執弱,吾欲守小國,為之柰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
畢云:「臨一。詩傳云『臨,臨車也』,陸德明音義云『韓詩作隆』,孔穎達正義曰『臨者,在上臨下之名』。」詒讓案:後有僃高臨篇云「積土為高,以臨我城,薪土俱上,以為羊黔,蒙櫓俱前,遂屬之城」,又僃水篇「並船為臨」,僃蛾傅篇有「行臨」,然則臨乃水陸攻守諸械,以高臨下之通名,不必臨車也。「臨」聲轉作「隆」。淮南子氾論訓云「隆衝以攻」,又兵略訓云「攻不待衝隆雲梯而城拔」,高注云「隆,高也」。
鉤、
畢云:「鉤二。詩傳云『鉤,鉤梯也。所以鉤引上城者』。」詒讓案:僃鉤篇今佚,鉤,蓋即魯問篇所謂鉤距之鉤。僃穴篇又有鐵鉤鉅,謂施長鉤,緣之以攻城。管子兵法篇云「淩山阬不待鉤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趙主父、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潘吾及華山」,皆是也。詩皇矣,孔疏云「鉤援一物,正謂梯也。以梯倚城,相鉤引而上,援即引也。墨子稱公輸般作雲梯以攻宋,蓋此之謂也。」馬瑞辰云「墨子分鉤與梯為二,則鉤非即雲梯,明矣。六韜軍用篇有飛鉤,長八寸,鉤芒長四寸,梯長六尺以上,千二百枚,蓋即詩之鉤。傳云『鉤、鉤梯者』,謂以鉤鉤梯而上,故又申之曰『所以鉤引上城者』,非謂鉤即梯也,正義失之。」案:馬說是也。
衝、
畢云:「衝三。詩傳云『衝,衝車也』。說文云『〈車童〉,陷敶車也』。高誘注淮南子云:『衝車,大鐵著其轅端,馬被甲,車被兵,所以衝於敵城也』。又曰『衝所以臨敵城,衝突壞之』。孔穎達詩正義云『衝者從傍衝突之稱。兵書有作臨車、衝車之法』。按『〈車童〉』正字,『衝』假音。」詒讓案:詩皇矣孔疏又云「墨子有僃衝之篇」,今佚。定八年左傳云「主人焚衝」,杜注云「衝,戰車。」六韜軍用篇有武衝大扶胥,疑即此。戰國策齊策云(一)「百尺之衝」,荀子彊國篇又有「渠衝」,楊注云「渠,大也。渠衝,攻城之大車也」,韓非子八說篇云「平城距衝」,疑即荀子之渠衝矣。逸周書小明武篇云「具行衝梯」,莊子秋水篇云「梁麗可以衝城」,亦即此。
梯、
畢云:「梯四。案即雲梯。」詒讓案:說文木部云「梯,木階也」。後有僃梯篇。通典有作雲梯法,詳本篇。
堙、
畢云:「堙五。一本作『湮』。案當為『垔』,俗加土。說文云『垔,塞也』。玉篇云『何休曰:上城具堙』。通典云『於城外起土為山,乘城而上,古謂之土山,今謂之壘道。用生牛皮作小屋,并四面蒙之,屋中置運士人,以防攻擊者』,注云『即孫子所謂距闉也。鑿地為道,行於城下,用攻其城,徃徃建柱,積薪於其柱,圜而燒之,柱折櫓部城摧。』」詒讓案:土山,亦見太白陰經攻城具篇。左傳「襄六年,晏弱圍萊,堙之,環城傅於堞」,杜注云:「堙,土山也。」書費誓孔疏云「兵法,攻城築土為山,以闚望城內,謂之距堙」。孫子謀攻篇作「距闉」,曹操注云「距闉者,踊土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尉繚子兵教下篇云「地狹而人眾者,則築大堙以臨之」,蓋堙與高臨略同,惟以堙池為異。此書今本,僃堙無專篇,而本篇後文寇闉池一節,蓋即僃堙之法。又舊僃穴篇亦有救闉池之文,今移入本篇。雜守篇又作「煙」。闉、堙、煙聲同字通。
水、後有僃水篇。畢云:「水六。」穴、
後有僃穴篇。畢云:「穴七。」
突、
後有僃突篇,不詳攻法,而云城百步一突門,乃守者所為。疑突與穴略同。但穴為穴地,突為穴城,二者小異耳。襄二十五年左傳:「鄭伐陳,宵突陳城」,杜注云「突,穿也」。三國志魏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載諸葛亮攻陳倉,為地突,欲踊出於城裏,郝昭於內穿地橫截之。則突亦穴地矣。未聞其審。畢云:「突八。」
空洞、
說文穴部云「空,竅也」。淮南子原道訓,高注云「洞,通也」。史記大宛傳云「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集解「徐廣曰空一作穴」,此空洞當亦穴突之類。其攻法之異同,今篇佚,無可攷。畢云:「空洞九。」
蟻傅、
「傅」,舊本作「附」。道藏本、吳鈔本並作「傳」。今案「傳」乃「傅」之誤,後有僃蛾傅篇,即此。諸本作「附」,字通,而與後篇目不相應,今校改「傅」。畢云:「蟻附十。『蟻』同『螘』。孫子云『將不勝,心忿而蟻附』,注云『使卒徐上城,如蟻緣城殺士也。』」
轒轀
畢云:「轒轀十一。太平御覽太公六韜曰:『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攻城圍邑,則有轒轀臨衝。視城中,則有雲梯飛樓』。周遷輿服雜事曰『橨榅,今之橦車也。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敵城下』。說文云『轒,淮陽名車穹窿轒。』玉篇云『轒〈車宛〉,兵車作〈車宛〉』。〈車宛〉轀音相近。藝文類聚引孫子又作『枌轀』。通典云『攻城戰具,作四輪車,上以繩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敗,謂之轒轀車。』」案:畢引六韜據御覽,文多訛脫,今據軍略篇校正。通典本太白陰經,孫子謀攻篇云「攻城之法,脩櫓轒轀」,曹注云「轒轀者,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文選長楊賦李注,引服虔云「轒轀,百二十步兵車,可寢處」。說文車部云「轀,臥車也。」案:僃轒轀篇今佚,後僃水篇以船為轒轀,與攻城之車異。
軒車,
畢云「軒車十二。」詒讓案:僃軒篇今佚。說文車部云「軒,曲輈藩車也」。彼謂卿大夫所乘車,此攻城軒車,未詳其制。左宣十五年傳云「登諸樓車」,杜注云「車上望櫓」。此軒車疑即樓車。楚辭招魂,王注云「軒,樓版也」。馬瑞辰云「六韜軍用篇飛樓,蓋即墨子之軒車,左傳之巢車」。
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
推粟義難通,「推」當為「樵」之誤。下云「為薪樵挈」,又云「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樵粟即薪食也。畢云「推粟言輓粟」,失之。
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
國語越語,韋注云「持,守也」。蘇云「『持』為『守』字之訛」,非。
且守者雖善,
盧云「此下當有『而君不用之』五字」。
則猶若不可以守也。
舊本脫「猶」字,俞據下句補。
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
俞校以意改「乎」為「守」,則讀『守者不能』為句,亦通。
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
蘇云:「尊用,猶專用也。」俞云:「尊讀為遵,古字通也。」
然後可以守也。
(一)「云」字原重,今刪。
凡守圍城之法,厚以高,
「厚」上當有「城」字,疑本作「凡守圉之法,城厚以高」。今本「圉」訛為「圍」,又移「城」字著「之法」上,遂不可通。後守法章云「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圉」。「圉」亦訛「圍」,即其證也。蘇云『厚』上當脫『垣墉』二字」,非。
壕池深以廣,
釋名釋道云「城下道曰〈阝豪〉。〈阝豪〉,翱也。言都邑之內,人所翱翔祖駕之處也」。壕之義蓋起於〈阝豪〉,凡池上必有道也。畢云:「玉篇云『壕,胡高切,城壕也。』『池』,舊本訛『也』。」王引之云:「『也』當為『池』。壕池深以廣為句,其厚以高上當有與壕池對文者,而今本脫之。」案:王說是也,今據正。畢云「『也』字疑衍」,失之。
樓撕揗,
吳鈔本作「楯」。畢云:「說文、玉篇無『撕』。集韻云『斯或作撕字』。說文云『揗,摩也』。玉篇食尹、詳遵二切。」洪頤烜謂撕即高磨〈衤斯〉,云『揗』當作『楯』,通俗文欄檻謂之楯」。詒讓案:「撕」當作「〈木斯〉」。後文高磨〈衤斯〉,「〈衤斯〉」亦即「〈木斯〉」之誤。但「揗」「楯」並當為「脩」,古「脩」「循」二字形近,多互訛,「脩」訛為「循」,又訛為「揗」。此即上文城池修之義。
守僃繕利,
「繕」,吳鈔本作「善」。
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
畢云:「『支』舊作『交』,以意改。」詒讓案:此即上文「守器具,樵粟足」之義。尉繚子守權篇云「池深以廣,城堅而厚,士民僃,薪食給,弩堅矢強,矛戟稱之」,此守法也。
人眾以選,吏民和,
畢云:「『民』,舊作『尺』,以意改,下當有『以』字。」案:此不必增「以」字。
大臣有功勞於上者多,主信以義,萬民樂之無窮。不然,父母墳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澤之饒足利;不然,地形之難攻而易守也;不然,則有深怨於適而有大功於上;不然則賞明可信而罰嚴足畏也。
畢云:「管子九變云『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曰,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則州縣鄉黨與宗族足懷樂也;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也;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不然則賞明而足勸也;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與此文相似。言有此數者,方可以守圍城。」詒讓案:自「凡守圍城之法」以下一百十二字,舊本錯在後文「長椎,柄長六尺,頭長尺,斧其兩端,三步一」下,今依俞校移此。顧校以此一百十二字及後文「城下里中,家人各葆其左右前後,如城上」,至「召三老左葆官中者,與計事得」一百八十一字,移著後「此守術之數也」下。非,今不從。
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宜上矣。然後城可守。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不能守矣。
自「此十四者具」以下三十字,舊本錯在後文「僃穴者,城內為高樓,以謹」下,今依蘇、俞校移此。俞云:「凡守圍城之法以下,所說凡十四事,其文自明。大臣有功勞至萬民樂之無窮,共為一事。蓋大臣素有功勞,則主信而義之,萬民樂之,然後可以有為也。『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宜上矣』,總上十四事而言,當作『則民亦宜其上矣』。墨子書『其』字多作『丌』,因誤作『不』,寫者遂移至『宜』字之上耳。」案:此文固有訛,然俞改「不宜上」為「宜其上,」則義仍未協。且此云「不宜上」,即管子云「此民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則「不」字必非誤。竊疑當作「則民死不悳上矣」,「死」「亦」形近而訛;「悳」「德」字通,「悳」字壞缺,僅存「直」,形與「宜」字尤相似,故訛。蓋此語意全同管子,但文略省耳。
故凡守城之法,僃城門為縣門
畢云:「舊脫『門』字,據太平御覽增。」詒讓案:左傳莊二十八年「縣門不發」,杜注云「縣門施於內城門。」又襄十年「圍偪陽,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孔疏云「縣門者,編版廣長如門,施關機,以縣門上,有寇則發機而下之。」太白陰經云「縣門,縣木版以為重門。」
沈機,長二丈,「沈」疑當作「浣」。淮南子齊俗訓「浣準」,泰族訓作「管準。」浣、管、關字並通。浣機即左傳疏所謂關機也。六韜軍用篇有轉關轆轤。又疑「沈」當為「沆」之誤,詳經說下篇。沆與阬通,下文云「塹中深丈五」,阬即塹也。廣八尺,
蓋一扇之廣度。
為之兩相如;
謂門左右兩扇同度。
門扇數
畢云:「『門扇』,舊作『問扁』,據下文改。數同促。」
令相接三寸,
說文戶部云「扇,扉也」,「扉,戶扇也」。為縣門之扇,編版相銜接者三寸,欲使無縫際。月令,鄭注云「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此門扇亦編木所為,散文通也。
施土扇上,
畢云:「舊『土扇』作『土扁』非。通典守拒法云『城門扇及樓〈土矦〉,以泥塗厚,僃火。』」顧云:「『士』即『土』字。」
無過二寸。塹中深丈五,
畢云:「說文云『塹,阬也』。」
廣比扇,
亦八尺而兩之。
塹長以力為度,
俞云:「『力』字無義,疑『方』字之誤。」
塹之末為之縣,
即縣門也。
可容一人所。
以上縣門之法。
客至,
「客」,舊本訛「容」。王引之云:「『容』字義不可通,『容』當為『客』。『客』『容』字相似,又涉上文『容一人所』而誤。客至,謂敵人至城下也。下文曰『客馮面而蛾傅之』,即其證。」案:王校是也,蘇說同,今據正。雜守篇作「寇至」,義同。月令孔疏云「起兵伐人者謂之客,敵來禦捍者謂之主。」
諸門戶皆令鑿而慕孔。
畢本「慕」改「幕」,云「舊作『慕』,據下文改。」案:畢校未塙。以雜守篇校之,此「慕」「幕」並即彼類,此孔即彼竅,亦即所謂鑿,「慕」「幕」並當作「幂」。廣雅釋詁云「幂,覆也。」「幂」,雜守作「類」,則又「幎」之形誤。蓋鑿門為孔竅,而以物蒙覆之,使外不得見孔竅也。與僃穴篇鑿連版令容矛,略同。太白陰經守城具篇云「鑿門為敵所逼,先自鑿門為數十孔,出強弩射之」。
孔之。
畢云:「『孔』舊作『孜』,以意改,『之』下疑脫『閒』字。」蘇云:「『孔』字疑誤重。雜守篇云『寇至,諸門戶令皆鑿而類竅之』,與此合。」
各為二幕二,一鑿而繫繩,長四尺。
蘇云:「幕二之『二』,疑衍。雜守篇云『各為二類,一鑿而屬繩,繩長四尺,大如指。』」案:蘇校是也。此蓋言每門扇鑿二孔,皆幂之,其一幂而更繫以繩,蓋僃牽挽以為固也。以上鑿幂門戶之法,即太白陰經之鑿門。畢謂亦縣門之法,非也。
城四面四隅
城四面,謂四正也。城隅,見詩邶風及考工記匠人,賈疏引五經異義云「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之城高五雉,隅高七雉;侯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都城之高皆如子男之城高。」是城隅高於城率二雉。故匠人鄭注釋為角浮思。
皆為高磨〈衤斯〉,
王引之云;「『磨』當為『磿』,字書無『〈衤斯〉』字,蓋『〈木斯〉』字之訛。磿〈木斯〉〈晶{宀互}〉韻字。說文『櫪〈木斯〉,柙指也。』此音蓋如說文之櫪〈木斯〉,而義則不同。磿〈木斯〉蓋樓之異名也。號令篇曰『他門之上,必夾為高樓,使善射者居焉。女郭馮垣一人,一人守之,使重字子五十步一擊』。二篇之意大略相同,彼之高樓即此之高磿〈木斯〉也。」洪謂即上之樓撕揗,云「『〈衤斯〉』當作『撕』,廣雅釋詁『〈石斯〉,磨也』,磨撕,即欄檻也」。俞云:「王說是也,惟以為樓名,則無據。疑「高」下脫「樓」字,本云皆為高樓磿〈木斯〉。號令篇曰『它門之上必夾為高樓』,與此同義。為高樓磿〈木斯〉,猶云夾為高樓也,磿〈木斯〉即夾也。」案:王校是也。
使重室子居亓上,
舊本「室」下有「乎」字,畢云疑衍。王云:「『亓』,古『其』字。」案:畢校是也,今據刪。重室子,謂貴家子也。號令篇云「富人重室之親」,又云「使重室子」。「亓」,畢本皆作「丌」,今並從王校作「亓」,詳公孟篇。
〈亻矦〉適,
畢云:「『敵』字假音,史記亦用此字。」
視亓〈亻能〉狀,
畢云:「『〈亻能〉』,即『態』字。說文云『態』或從人』。」
與亓進左右所移處,
蘇云:「『進』下當有『退』字。」
失〈亻矦〉斬。
以上為高磿〈木斯〉〈亻矦〉適之法。
適人為穴而來,
畢云:「『穴』舊作『內』,以意改。」
我亟使穴師選本,迎而穴之,
舊本「亟」作「函」。畢本「本」改「木」,又「迎」作「匝」。王云:「『函』當為『亟』,俗書『函』『亟』相似,說見魯問篇。亟,急也。『選本』當為『選士』,隸書『士』字或作『()』,因訛而為『本』。畢改『本』為『木』,非。『匝』當為『迎』,草書字訛。言敵人為穴而來,我急使穴師選善穴之士,鑿穴而迎之也。下文云『適人穴土,急塹城內,穴亓土直之』,又曰『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皆其證也。」案:王校「函」改「亟」,「匝」改「迎」,是也,今據正。干祿字書,「匝」通作「迊」,故傳寫易訛。「本」與「卒」,隸書亦相近,後文「城下樓卒,率一步一人」,「卒」,今本訛「本」,可證。王定為「士」之訛,未知是否。
為之且內弩以應之。
畢云:「『且』當為『具』。」詒讓案:內弩,即僃穴篇之短弩穴中以拒敵者。以上僃穴之法。蘇云:「此數語當入僃穴篇,而錯出於此者。」
民室杵木瓦石,
王引之云:「木瓦石,皆可以作室,而杵非其類。『杵』當為『材』字之誤也。『材』本作『()』,『杵』本作『()』,二形相似。號令篇『民室材木』,即其證。」案:王校是也,蘇云「杵」「樹」通用,非。
可以蓋城之僃者,
王引之云:「蓋城之僃,四字義不相屬,『蓋』當為『益』,亦字之誤也。俗書『益』『蓋』相似,說見非命篇。言民室之材木瓦石,可以益守城之僃也。」蘇說同。
盡上之。
畢云:「『盡』,舊作『蓋』,以意改。言民室中所有,盡為城僃。」
不從令者斬。
以上歛材木瓦石之法。
昔築,
畢云:「當云『皆築』。」詒讓案:此上有脫文,似言皆有築以僃築城也,故下云「五築有銻」。左傳宣十一年,孔疏云「築,是築土之杵。」六韜軍用篇云「銅築銅為垂,長五尺以上,三百枚」。文選羊叔子讓開府表,李注引郭璞三蒼解詁云「築杵頭鐵沓也。」
七尺一居屬,
畢云「疑『鋸欘』。」案:畢據管子小匡篇文,尹知章注云「鋸欘,钁類也」。說文金部云「鋸,槍唐也」,非此義。斤部云「斸,斫也」,又木部云「欘,斫也」。廣雅釋器云「鋸,鉏也。」集韻引埤倉云「钃,鉏也。」爾雅釋器云「斪斸謂之定。」郭注云「鋤也」。考工記車人,鄭注引爾雅作「句欘」,又云「斲斤柄。」是斸有兩義。此居屬,與築蘲類列,則當為鋤。竊疑「居」「鋸」即「倨」之假字,斪與句同。斤柄箸刃其形句,故謂之句斸。鋤柄箸金,其形倨,故謂之倨斸,名與義各相應也。爾雅斪斸當為斤,郭注說失之。
五步一壘。
「壘」,疑當為「蘲」。孟子滕文公篇「蓋歸反虆梩而掩之」,趙注云「虆梩籠臿之屬,可以取土者也」。毛詩釋文引劉熙云「虆盛土籠也」。釋文又云「虆字或作樏,或作蘲。」案:樏即欙之省,蘲,欙之別體。僃蛾傅篇云「土五步一毋下二十畾」,畾亦即蘲之省,但彼文「五步而土毋下二十畾」,則不止一蘲矣。疑此文當作「五步有畾」,與下「五築有銻」,文例同。
五築有銻。
「銻」,疑當作「銕」,銕即夷也,與古文鐵字不同。書堯典「宅嵎夷。」史記、說文並作「銕」。國語齊語云「惡金以鑄鉏夷斤欘」。韋注云「夷,平也,所以削平草地」。管子小匡篇云「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尹知章注云「夷,鋤類也。」此作銻者,形聲相近而誤。畢引說文云「銻,鎕銻也」。案:鎕銻,火齊也。非此義。
長斧,柄長八尺。
僃蛾傅篇云「斧柄長六尺」,此較彼長二尺,故曰長斧。六韜軍用篇「大柯斧刃長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一名天鉞」,後文又云「斧杘長三尺」,蓋皆斧柯之短者也。此亦五築所有。
十步一長鎌,柄長八尺。
說文金部云「鎌,鍥也」,刀部云「〈句刂〉,鎌也」。方言云「刈鉤,自關而西,或謂之鉤,或謂之鎌」。六韜軍用篇云「艾草木大鎌,柄長七尺以上,三百枚」。
十步一鬥,
畢云「當為斲。」詒讓案:說文斤部云「斲,斫也」。
長椎,柄長六尺,頭長尺,
僃蛾傅篇作「首長尺五寸」。
斧亓兩端。
椎既有首,又斧其兩端,義頗難通。僃蛾傅篇說長椎,無此四字,疑「斧」當為「兌」,猶下大鋌云「兌其兩末」也。此長椎亦十步一。
三步一
自「城四面四隅」以下一百三十字,舊本錯在後「五十二者,十步而二」下,顧校移此,今從之。「三步一」,似當屬下大鋌為句。
大鋌,前長尺,
此下至「牆七步而一」凡七百字,舊本並錯入僃穴篇,今移此。畢云:「考工記云『鋌十之』,注云『鋌讀如麥秀鋌之鋌。鄭司農云;鋌,箭足入稿中者也』。說文云『鋌,銅鐵樸也』。陸德明周禮音義『徒頂反』。」詒讓案:古兵器無名鋌者。「鋌」疑並「鋋」之誤。說文金部云「鋋,小矛也」。六韜軍用篇云「曠野草中,方胸鋋矛千二百具,張鋋矛法,高一尺五寸,」今本六韜亦誤「鋌」,惟施氏講義本不誤,後文別有連梃,與此異。
蚤長五寸。
說文叉部云「叉,手足甲」,「蚤」即「叉」之借字,今字通作「爪」。蓋鋌末銳細,如車輻及蓋弓之蚤也。
兩鋌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
上如與而同,「不如平」當作「如不平」。言置之必兩鋌平等乃善,若不平則用之不利也。
兌亓兩末。
畢云「兌同銳」。詒讓案:以上具守器之法。
穴隊若衝隊,
隊、隧字通。左傳「襄二十二年,齊伐晉為二隊」,又「哀十三年,越子伐吳為二隧」,杜注云「隧,道也。」
必審如攻隊之廣狹,
「如」當為「知」。
而令邪穿亓穴,
畢云:「『邪』舊作『雅』,據下文改。」
令亓廣必夷客隊。毛詩出車,傳云「夷,平也」。以上僃隊之法。
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摶,
說文木部云「柴小木散材」。禮記月令,鄭注云「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令束謂之柴」。周禮羽人「百羽為摶」,鄭注云「摶羽數束名也」。又考工記鮑人「卷而摶之」,鄭眾注云「摶讀為縳一如瑱之縳,謂卷縳韋革也」。廣雅釋詁云「縳,束也」。此柴摶,亦束聚樹木之名。吳鈔本「摶」作「搏」,後文積摶字,道藏本亦作「搏」。
毌前面樹,
「毌」,舊本作「毋」,今從畢校改。說文毌部云「毌,穿物持之也」。
長丈七尺一以為外面,
蓋以大樹相連貫植之於外,而積柴摶於其內也。
以柴摶從橫施之,
「從」,吳鈔本作「縱」。
外面以強塗,
強塗,謂以土之性強韌者塗之,使不落。周禮草人「土化之法有強{譼,中“言改木”}」,鄭注云「強堅者。」管子地員篇,說五怷五纑之土,潤澤而彊力。皆所謂強土也。
毋令土漏。
「土」,疑當為「上」。
令亓廣厚,能任三丈五尺之城以上。
蓋積柴摶如城之高,此亦當於城外為之,以為城之屏蔽也。
以柴木土稍杜之,
畢云:「此杜甘棠也。說文有〈度夂〉字,云『閉也,讀若杜』。此及『杜門』字皆當為〈度夂〉之假音。」
以急為故。
廣雅釋詁云「故,事也」。
前面之長短,豫蚤接之,令能任塗,足以為堞,
柴摶之上,亦為之堞,如城法。
善塗亓外,令毋可燒拔也。
以上為柴摶之法。
大城丈五為閨門,
依上文,則大城高三丈五尺,門之高當不下二三丈,此閨門乃別出小門,故止高丈五尺,與上塹深度同。淮南子氾論訓云「夫醉者俯入城門,以為七尺之閨也」。彼宮中小門,故高止七尺。此城閒小門,度倍逾之。畢云:「說文云『閨,特立之戶,上圓下方有似圭』。」詒讓案:爾雅釋宮云「宮中之門,其小者謂之閨。」此城閒小門與宮中小門名同。
廣四尺。
亦一扇之廣度也。上縣門廣八尺,此閨門廣度半之。
為郭門,
此亦城之外門。號令篇有女郭,與郛郭之門異。
郭門在外,為衡,
蓋橫木以〈度夂〉門。
以兩木當門,鑿亓木維敷上堞。
敷與傅通,謂以繩穿鑿而繫之,傅著城上堞也。
為斬縣梁,
斬,塹之省。呂氏春秋權勳篇云「斬岸堙溪」,縣梁即於塹上為之。後云「塞外塹去格七尺為縣梁」。
〈酉令〉穿,
疑即下文令耳。
斷城以板橋,
連板為橋,架之城塹,以便往來。下云「木橋長三丈」。六韜軍用篇有渡溝塹飛橋,即此。
邪穿外,以板次之,倚殺如城報。
倚殺,猶言邪殺。經下篇云「倚者不可正」。「報」當為「埶」。言板橋邪殺為之,如城之形埶也。
城內有傅壤,因以內壤為外。
蓋為再重堞。蘇云:「兩『壤』字皆『堞』字之誤。」案:蘇說近是。
鑿亓閒,深丈五尺,
鑿內外堞閒為塹,上云「塹中深丈五」。
室以樵,
蘇云:「室,實也,言以薪實之。」案:「室」讀為「窒」,聲同字通。論語陽貨「惡果敢而窒者。」釋文引鄭注云「魯讀窒為室」僃蛾傅篇云「室中以榆若蒸」,並以「室」為「窒」,蘇說非是。爾雅釋言云「窒,塞也」。
可燒之以待適。
畢云「同『敵』」。詒讓案:以上為閨門、郭門、塹縣梁、板橋、內外堞之法。
令耳屬城,為再重樓。
令耳未詳,或與雜守篇羊坽義同。爾雅釋宮云「四方而高曰臺,陜而脩曲曰樓。」說文木部云「樓,重屋也」。
下鑿城外堞內深丈五,
與上內外堞之閒同。
廣丈二。樓若令耳,皆令有力者主敵,善射者主發,佐皆廣矢。
疑當作「佐以厲矢。」雜守篇云「藺石、厲矢,諸材器用皆謹部,皆有積分數」。
治裾諸,
治裾,即作薄也。僃蛾傅篇有置薄伐薄之法。僃梯篇「薄」並作「裾」。黃紹箕云:「『裾』當為『椐』之訛。釋名釋宮室『籬以柴竹作之,青徐之閒曰椐。椐,居也,居於中也。』廣雅釋宮『〈木豦〉,杝也』。玉篇木部『〈木豦〉,藩落籬』。廣韻九魚『〈木豦〉,枯藩籬名』。說文無『〈木豦〉』,即『椐』之後出字。」案:黃說是也。廣雅以椐與藩欏{竹洛}同訓杝。欏{竹洛}即羅落,則椐亦即藩杝、羅落之名。六韜軍用篇說守城有天羅虎落。漢書晁錯傳「為中周虎落。」顏注「鄭氏云:虎落者,外蕃也。師古云: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此篇下文亦云:「馮垣外內,以柴為藩」,制並同,蓋皆以柴木交互為藩杝也。「諸」當為「者」之假字。
延堞,
謂裾與堞相連屬。
高六尺,部廣四尺,
依迎敵祠篇,城上每步守者一人,蓋即每步為一堞。堞廣四尺,步各留二人,為旁之空闕。此云部者,謂城堞閒守者所居立之分域。號令篇「城上吏、卒、養皆為舍道內,各當其隔部」,蓋亦一堞為一部也。
皆為兵弩簡格。
「兵」字舊脫,今據道藏本、吳鈔本補。說文竹部云「籣,所以盛弩也。」史記索隱引周成雜字云「格,歧閣也。」畢云「簡同闌」。
轉射機,機長六尺,貍一尺。
「貍」,道藏本作「狸」,下同。案:貍,薶之借字。說文艸部云「薶,瘞也。」謂機之薶於土者一尺也。「薶」,僃梯篇作「埋」,俗字。僃穴篇作「俚」,假借字。
兩材合而為之轀,
「材」,舊本作「杖」。俞云:「『杖』當作『材』。」案:俞校是也,今據正。互詳僃穴篇。轀,亦即僃穴篇之車輪轀也。說文車部云「轀,臥車也」,非此義。而別有〈車宛〉字,云「大車後壓也。」以此及僃穴篇所說轀形制推之,似皆以重材為鎮厭杜塞之用,故以車輪等為之,其字蓋當作「〈車宛〉」。前「轒轀」,玉篇亦作「轒〈車宛〉」,是其證也。兩材,謂木材,亦合兩輪為轀之類。
轀長二尺,中鑿夫之為道臂,臂長至桓。
俞云:「此當作『中鑿之為道,夫長若干尺,臂長至桓。』『夫』字誤移在上,遂脫其尺數,『臂』字又誤〈晶{宀互}〉,皆不可通。下文曰『夫長丈,臂長六尺』,僃城門篇、雜守篇並云『夫長丈二尺,臂長六尺』,故知此文亦並言夫長、臂長,而傳寫脫去也。『桓』疑『垣』字之誤。」案:此疑當作「中鑿夫二為通臂,臂長至桓。」諦繹此文,轀蓋有趺、有臂、有桓。趺,足也;臂,橫材也;桓,直材也,與渠荅制略同。後文說渠云「夫兩鑿,中鑿夫二」,即兩鑿也。夫與趺通,即指轀言之。謂鑿夫之中為二空,以關射機之臂。通臂,蓋以一長木為之,猶後云通舄,夫旁為兩直桓,臂長接之。故又云臂長至桓也。俞校增乙太多,不可從。
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
舊本「一令」二字到,今依道藏本、吳鈔本乙正。下句當云「令善射者佐之」,今本「之」字誤錯著「善射」下,遂不可通。
一人皆勿離。
「一人」下有脫字,下文說藉幕云「令一人下上之勿離。」
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
檀弓云「三家視桓楹。」鄭注云「四植謂之桓」,四植猶言四楹也,與戶植異。
植皆為通舄,
蘇云:「四植即四柱,舄同磶,柱下石也。」詒讓案:通舄,謂兩植同一舄也。舄,詳僃穴篇。
下高丈,上九尺,
上云再重樓,故上下高度不同。
廣、喪各丈六尺
王云:「『喪』當為『袤』,廣雅『袤,長也』。」案:王校是也,蘇云『喪』為『長』字之誤,非。
皆為寧。
畢云「『亭』字」。詒讓案:後文云「城上百步一亭。」
三十步一突,九尺,
下文別有廣、高之度,此當是長度也。
廣十尺,高八尺,鑿廣三尺,表二尺,
王云:「『表』亦當為『袤』。」案:王校是也,蘇云「表」亦「長」字之誤,非。
為寧,
亦即「亭」字。
城上為攢火,
文選西都賦李注引蒼頡篇云「攢,聚也。」太白陰經烽燧臺篇及通典兵守拒法,並有火鑽。又疑即僃蛾傅篇之火捽也。
夫長以城高下為度,
「夫」疑「矢」之誤,或當為「趺」省。
置火亓末。
城上九尺一弩、一戟、一椎、一斧、一艾,
艾,刈之借字。國語齊語云「挾其槍刈耨鎛」,韋注云「刈,鎌也。」
「皆積參石、蒺藜。
吳鈔本作「{艹梨}」。洪云:「『參石』,當是『絫石』之訛,絫石即礧石。後漢書杜篤傳『一卒舉礧,千夫沈滯』。李賢注『礧,石也。前書「匈奴乘隅下礧石」。』一切經音義卷十七引韻集『今守城者下石擊賊曰礧。』」案:洪說是也。「蒺藜」,後文作「疾犁」,僃穴篇又作「蒺{艹梨}。」六韜軍用篇云「木蒺{艹梨},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鐵蒺{艹梨},芒高四寸,廣八寸,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兩鏃蒺{艹梨},參連織女,芒閒相去二尺,萬二千具。」又軍略篇云「設營壘,則有行馬蒺{艹梨}。」本草,陶弘景注云「蒺{艹梨}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今軍家乃著鐵作之,以布敵路上,亦呼疾藜,言其凶傷也。」
渠長丈六尺,
渠,守城械名。尉繚子武議篇云「無蒙衝而攻,無渠荅而守。」王引之云:「『渠長丈六尺』當作『渠長丈五尺,廣丈六尺』。僃城門篇曰『渠長丈五尺』,雜守篇曰『渠長丈五尺,廣丈六尺』,皆其證。今本『長丈』下,脫『五尺,廣丈』四字,則失其制矣。」案:王引僃城門篇即此下文。
夫長丈二尺,
舊作「夫長丈」,無「二尺」二字。王校據下文改「夫」為「矢」。王引之云「『矢長丈』當作『矢長丈二尺』僃城門篇、雜守篇並作『矢長丈二尺』是其證。今脫『二尺』二字,則失其制矣。」案:夫富為趺之省,王校改「矢」,失之,說詳後。「丈」下,王增「二尺」二字,是也,今據增。
臂長六尺,亓貍者三尺,樹渠毋傅堞五寸。
「傅」,舊本訛作「偞」。「五寸」,舊作「三丈。」畢云「『毌偞』同『貫堞』。」王引之云:「『樹渠毋偞,堞三丈』,當作『樹渠毋傅堞五寸』,謂渠與堞相去五寸也。僃城門篇曰『渠去堞五寸』。雜守篇曰『樹渠毋傅葉五寸』,葉與堞同,皆其證。今本『傅』作『偞』,涉下『堞』字而訛,『五寸』又訛作『三丈』,則失其制矣。畢改『毋』為『毌』,讀與『貫』同,大誤。」案:王校是也,蘇說同,今據正。
藉莫
畢云「幕同」。詒讓案:通典兵守拒法云「布幔複布為之,以弱竿縣挂於女牆八尺,折拋瓦之勢,則矢石不復及牆」,太白陰經守城具篇說同。說文巾部云「幔,幕也,」「帷在上曰幕」,則布幔當即此藉幕之遺制。藉幕及下藉車,義疑與僃高臨篇「技機藉之」之藉同。
長八尺,廣七尺,亓木也
蘇云「『木』疑當作『末』。」案:凡幕皆以木材張之,則作「木」亦通。
廣五尺,中藉苴為之橋,
「苴」亦當為「莫」。曲禮鄭注云「橋,井上〈木挈〉槔」,故下云下上之,詳後及經說下篇。
索亓端;適攻,
畢云「適同敵」。
令一人下上之,勿離。
吳鈔本作「一令人上下之勿離」,道藏本「令一」亦到。蘇云:「『離』當為『難』之誤。」案:「勿離」,上下文屢見,不誤。
城上二十步一藉車,當隊者不用此數。
當隊,謂當攻隧也。左襄二十五年傳云「當陳隧者,井堙木刊」,隊、隧通。號令篇又作「當遂」。不用此數者,當隧則所用多,不定二十步一。僃蛾傅篇云「施縣陴,大數二十步一,攻隊所在,六步一」,即此意也。
城上三十步一{龍口}灶。
「{龍口}」,道藏本作「{龍日}」,畢本作「{龍臼}」,今從吳鈔本。畢云:「唐宋字書無『{龍口}』字,僃城門作『聾』,疑皆『壟』字。」案:雜守篇亦作「聾」。「{龍日}」「{龍臼}」皆字書所無,畢疑「壟」字,近是。史記滑稽傳云「以壟灶為槨」,索隱引皇覽「壟灶」作「礱突。」此「{龍口}」當即「礱」之誤。說文火部云「烓,行灶也」,此壟灶在城上為之,以具火,蓋即行灶也。
持水者必以布麻斗、革盆,
「持水」,舊本訛「傳火」,「斗」訛「什」。王云:「『傳火』當為『持水』。草書『持』『傳』二字,右畔相似,故『持』訛為『傳』。『水』『火』亦字之訛。『什』當為『斗』,即後所云『持水麻斗、革盆救之也』。隸書『斗』字作『()』,與什伍之『什』相似。說文序所云『人持十為斗』也。斗與革盆,皆所以持水。」案:王說是也,今據正。布麻斗,蓋以布為器,加以油漆,可以挹水者。「斗」即「枓」之借字,說文木部云「枓,勺也」,勺部云「勺,所以挹取也。」喪大記云「沃水用枓革盆」,蓋以革為盆,可以盛水。說文革部云「〈革冤〉,量物之〈革冤〉,一曰抒井,〈革冤〉古以革。」徐鍇繫傳云「抒井,今言淘井。〈革冤〉,取泥之器。」案:〈革冤〉蓋即挹水之器,殆所謂革盆歟?
十步一。柄長八尺,
謂麻斗之柄,說文木部云「杓枓柄也。」
斗大容二斗以上到三斗。
「斗」,舊本並訛「什」,末「斗」字又訛「十」。俞云:「『什』『十』並『斗』字之誤。斗大容二斗以上到三斗,猶下文云『大容一斗以上至二斗也。』」案:俞說是也,蘇校同。上「斗」字即「枓」之假字。此革盆有柄以挈持,又有枓之容水,其枓之容數,則二斗以上至三斗,不等也。
敝裕、
畢云:「說文云『裕,衣物饒也』。言敝衣物。」詒讓案:「裕」疑「綌」字之誤。
新布長六尺,
此蓋溼布,亦以僃火。
中拙
拙,詘之借字。
柄,長丈,十步一,必以大繩為箭。
末詳。
城上十步一鈂。
畢云:「舊從穴,傳寫誤也。說文云『鈂,臿屬』。玉篇云『直深切。』」
水缻,
說文缶部云:缶,瓦器。左襄七年傳「具綆缶」,杜注云「缶,汲器」。據下文,則疑「甀」之誤。畢云:「玉篇云『缻同缶。』」
容三石以上,小大相雜。
「小大」,舊本作「大小」,今據道藏本、吳鈔本乙。下文救門火云「一垂水容三石以上,小大相雜」,與此文同。
盆、蠡各二財。
蘇云:「『財』當為『具』。」案:蠡當即後文奚蠡,「財」下疑脫「自足」二字,詳僃穴篇。蘇校非。
為卒乾飯,人二斗,以僃陰雨,面使積燥處。
面,謂城四面。蘇云:「言陰雨不能舉火,為乾餱以僃也。『面』當作『而』。」
令使守為城內堞外行餐。
吳鈔本作「湌」。說文()部云「餐,吞也,或作湌。」廣雅釋詁云:「湌,()也。」「守」下脫「者」字。又疑「使守」,或為「吏卒」之誤。城內堞外,謂內堞之外也。上文有內堞外堞。
置器僃,
號令篇云「為內堞內行棧置器僃其上。」
殺沙礫鐵,
畢云:「殺,{殺米}省文。說文云『{殺米},〈米悉〉殺散之也』。」
皆為坏斗。
說文土部云「坏,一曰土未燒」。
令陶者為薄缻,大容一斗以上至二斗,即用取,三祕合束。
「三秘」無義,疑當作「絫施」。「絫」訛作「參」,又訛作「三」,「祕」「施」亦形之誤。
堅為斗城上隔。
吳鈔本作「鬲」。案:「斗」疑「弋」之誤,後文說狗屍云「其端堅約弋」。城上守者,各有署隔。」雜守篇云「人自大書版,著之其署隔。」
棧
「棧」,交木為之,不當剡末,此疑當為「杙」。杙亦即弋也,後文云「弋長七寸,剡其末」,是其證。
高丈二,剡亓一末。
蘇云:『一』字疑衍。」
為閨門,
見前。
閨門兩扇,令可以各自閉也。
謂可閉一開一。
救闉池者,
畢云「闉同垔。」
以火與爭,鼓橐,
畢云「舊作『槁』,以意改。」案:橐,詳僃穴篇,下有脫文。
馮埴外內,
「埴」當為「垣」,形近而誤。馮垣在女垣之外,蓋垣牆之卑者。漢書周緤傳顏注云「馮陪聲相近」,此馮垣,亦言與女垣為陪貳也。旗幟篇云:「到馮垣」「到女垣。」號令篇云「女郭馮垣一人」,是其證。
以柴為燔。
疑當為「藩」。旗幟篇先到藩,後到馮垣,可證。柴,謂傅小木為之。管子山國軌篇云「握以下為柴楂。」公羊哀四年傳「亡國之社,揜其上而柴其下。」周禮媒氏,鄭注「柴作棧」,是二字義同。說文訓棧為棚。廣雅釋室云「藩籬也」,蓋於馮垣外樹柴棧,以為藩籬也。下文云「人居柴則不燔之」,可知。
靈丁,
未詳,疑椓弋之屬。
三丈一,火耳施之。
「火耳」,疑當作「犬牙」,「牙」篆文作「()」,「耳」篆文作「()」,形近而誤。後文說狗走云「犬耳施之」,「耳」亦「牙」之誤。犬牙施之,言錯互施之,令相銜接也。
十步一人,居柴內弩,
畢云「內同納。」案:上說僃穴云「為之具內弩以應之」,此疑與彼同。畢說未允,內弩上下,亦有脫文。
弩半,
「弩」疑當作「柴」,涉上而誤。
為狗犀者環之。
狗犀,疑即後文之狗屍狗走,說詳後。
牆七步而一。
畢云「下有脫字。」詒讓案:以上救闉池之法,疑僃堙篇之佚文。自大鋌以下七百字舊本錯入僃穴篇「城壞或中人」之下,今依顧校移著於此。
救車火,
僃蛾傅篇云「車火燒門」,僃梯篇作「煇火。」此「車火」疑當作「熏火」,「熏」與「車」,篆文上半相近而誤。
為煙矢射火城門上,
此謂敵射火攻城也。「煙矢」當作「熛矢。」說文火部云「熛,火飛也」,讀若標,「熛」誤作「煙」,又從俗作「煙」,遂不可通。孫子火攻篇云「煙火必素具」,亦「熛火」之誤。
鑿扇上為棧,
畢云「說文云『棧,棚也』。」詒讓案:疑當作「杙」,與弋同,即下文之涿弋也。然杜君卿所見已作「棧」,未敢輒改。
塗之,
畢云:「『涂』字,俗寫從土。本書迎敵祠亦只作『涂』。通典守拒法云「門棧以泥厚塗之,僃火。柴草之類贮積,泥厚塗之,防火箭飛火。』」
持水麻斗、革盆救之。
「斗革」,舊本訛「升草。」畢云:「麻一升,草一盆也。」王云:「草一盆,非救火所用,畢說非也。『升』當為『斗』,隸書『斗』字作『什』,因訛而為『升』。『草盆』當為『革盆』,僃穴篇曰『傳火者,必以布麻什革盆』。案『傳火』當為『持水』,『什』當為『斗』,即所云『持水麻斗、革盆救之也』,革盆又見僃蛾傅篇。」案:王校是也,今據正。王所引僃穴篇文,今移於前。
門扇薄植,
畢云:「說文云『欂,壁柱』,『植,戶植也,』薄,假音字。」
皆鑿半尺,
蓋即鑿孔以涿弋,然不當云半尺,疑有誤也。
一寸一涿弋,
「涿」,舊本訛作「湪」,王引之云:「『湪』當為『涿』,字本作『椓』,說文『椓,擊也』。周南兔罝,傳曰『丁丁,椓杙聲』,是也,通作『涿』。周官壺涿氏注曰『涿,擊之』,是也。涿弋又見下文。史記趙世家『伐魏敗涿澤』,今本『涿』字亦誤作『湪』。凡經傳中從豖從彖之字,多相亂。」案:王校是也,今據正。六韜軍用篇云「委環鐵杙,長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鎚,重五斤,柄長二尺以上,百二十具。」俗本六韜,「椓」訛「椽」,與此相類。惟宋施子美講義本不誤。
弋長二寸,
舊本作「尺」,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說文弋部云「弋,橜也」,此涿弋門上以持塗,度不宜太長,後文亦云「涿弋長七寸。」畢云:「說文云『樴,弋也。』」
見一寸,
畢云「『見』疑『閒』字。」詒讓案:即上文云「一寸一涿弋」也。下文亦云「弋閒六寸」。
相去七寸,
上云閒一寸者,謂一行之中每一寸一弋,此則前後行相去之數也。
厚塗之以僃火。城門上所鑿以救門火者,
下云垂水,則不當云鑿,此疑有誤。
各一垂水,
方言云「罃,周洛韓鄭之閒,謂之甀」,甀即()之俗。畢云「垂,()字省文。說文云『(),小口罌也。』」
火三石以上,
王云:「下『火』字,義不可通,『火』當作『容』。下文言『容斗以上』『容石以上』者多矣。則『火』為『容』之壞字無疑。」顧云:「『火』當作『大』」蘇云:「垂所以盛水者,『火』字衍,或即『水』字之訛。」案:顧說亦通。
小大相雜。
以上救車火之法。
門植關必環錮,
植,持門直木;關,持門橫木,詳非儒篇。說文金部云「錮,鑄塞也」。畢云:「言扃固之,環與扃音相近。」
「以錮金若鐵鍱之。
畢云:「『錮』字疑衍。說文云『鍱,鏶也』,此與錔音同。說文云『以金有所冒也』。」詒讓案:「錮」疑「銅」之誤。下「金」字,乃「銅」字偏旁之誤衍者。僃高臨篇云「連弩機郭用銅。」
門關再重,鍱之以鐵,必堅。梳關,關二尺,
畢云:「『梳』字未詳,疑作『瑣』。」案:「梳」「瑣」義並難通,形聲亦不相近。畢校未塙。竊疑「梳」並當為「桄」,說文木部云「桄,充也,楗距門也。」此桄關,即謂楗,今之木鎖是也。蓋門植關,兩木橫直交午之處,別以木鎖控之,以其橫亙門閒,故謂之桄關。下「關」字當是衍文。二尺者,桄關之長度。淮南子繆稱訓云「匠人斲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彼為尋常房室之門,楗止一尺,此城門之楗,故倍之。若門植與關,則其長皆竟門,必不止一二尺矣。說文門部云:「閉,闔門也,從門才,所以距門也。」蓋才以十,象植與關橫直交午之形,下一短畫,則正象楗橫亙之形。參互審繹,可見古楗門之制矣。
梳關一莧,
畢云:「『管』字假音。春秋左氏云『北門之管。』」詒讓案:「管」或作「筦」,與「莧」聲形俱近。說苑君道篇「楚筦蘇」,呂氏春秋長見篇,「筦」作「莧」,管即鎖也。月令「脩鍵閉,慎管鑰」,鄭注云「鍵牡閉牝也。管鑰搏鍵器也」。孔疏以管鑰為鎖匙,鍵為鎖須,二者不同,通言之鎖,亦謂之管。檀弓,鄭注云「管,鍵也」,是又合管鍵為一。此一莧,與檀弓注義同。蓋於木鎖之外,更加金鎖以為固,故詳著之,木鎖金鎖,同著於關植之上,故爾雅釋宮,郭注云「植戶持鎖植也。」
封以守印,時令人行貌封,
畢云:「『貌』,疑『視』字。」
及視關入桓淺深。
「入」,舊本訛作「人」。蘇云:「『人』當作『入』,桓所以關也,視其淺深,謹防之。」案:蘇校是也,今據正。桓,蓋門兩扉旁之直木。凡持門之木,橫直相交,而關又橫貫兩桓以為固,故視其入桓淺深,恐其入淺則不固也。畢云「桓表也」,非。
門者皆無得挾斧、斤、鑿、鋸、椎。
蘇云:「禁此五者,防有變也。」已上言城關關鎖之法,畢以為救車火之法,非也。
城上二步一渠,
畢云:「高誘注淮南子云『渠,漸也』案漸同塹。」案:此渠乃守械,以金木為之。畢謂即塹,謬。
渠立程,丈三尺,
「程」當為「桯」。考工記「輪人蓋杠謂之桯。」立桯,即渠之杠,直立者也。「丈三尺」,當作「丈二尺。」上文及雜守篇說渠,並云矢長丈二尺。
冠長十丈,辟長六尺。
畢云:「前漢書注云『墨子曰:城上二步一渠,立程長三尺,冠長十尺,臂長六尺』,則『丈』當為『長』,『辟』同『臂』。」案:渠,此篇及雜守篇凡四見,並不云長三尺。漢書晁錯傳注引,「丈」作「長」,自是訛文,畢據以校此,傎矣。「辟」,僃穴篇正作「臂」,今移前。冠,蓋渠之首。臂,其橫出之木也。
二步一荅,
畢云:「漢書注云『蘇林曰:渠荅,鐵蒺藜也』。」
廣九尺,
王云:「此當作『二步一荅,荅廣九尺』。上文『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與此文同一例。今本少一『荅』字,則文不足意,如淳注漢書鼂錯傳引此,重『荅』字。」
袤十二尺。
畢云:「『袤』,舊作『表』,據前漢書注改。」詒讓案:以上渠荅之法。
二步置連梃、
畢云:「舊作『挺』,以意改。說文云『梃,一枚也』。孟子音義云『丁,徒頂切』。通典守拒法云『連梃,如打禾連枷狀,打女牆外上城敵人』。」顧云:「挺當從手。」案:此當從畢校,後總舉守城之僃,亦作「梃」,從木。太白陰經守城具篇說連梃與通典同。
長斧、長椎各一物;
說文木部云「椎,擊也,齊謂之終葵。」
槍二十枚,
國語齊語云「挾其槍刈耨鎛」,韋注云「槍,樁也」。一切經音義引三蒼云「木兩端銳曰槍。」
周置二步中。
以上雜守器之法。
二步一木弩,
畢云:「通典守拒法云『木弩,以黃連桑柘為之,弓長一丈二尺,徑七寸,兩弰三寸。絞車張之,大矢自副,一發聲如雷吼,敗隊之卒』。」
必射五十步以上。及多為矢,
吳鈔本作「()」同。
節毋以竹箭,楛、趙、〈扌度〉、榆,可。
當作「即毋竹箭,以楉、趙、〈扌度〉、榆,可。」毋與無字通。矢材以竹箭為佳,說文竹部云「箭,矢也」。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郭注云「竹箭,篠也。」書禹貢云「惟箘簵楛。」釋文引馬融云「〈木苦〉,木名,可以為箭。」方言云「杠,南楚之閒謂之趙」,郭注云「趙當作桃,聲之轉也」。此「趙」或亦「桃」之訛。「〈扌度〉」,字書所無,疑當為「樜」,形近而誤。樜,柘之借字,說文木部云「樜,木出發鳩山。」山海經北山經作「柘木。」廣韻四十禡云「柘、樜同。」此謂即倉猝無竹箭,則以它木材為矢亦可。「毋」,畢本作「毌」,道藏本作「毋」,是也,今據正。
蓋求齊鐵夫,「蓋」,當為「益」字,形之訛。「齊」,疑當為「齎」,同聲假借字。鐵夫,「夫」亦當為「矢」,或云夫即鈇。僃穴篇有鐵鈇,然與上下文不相應。播以射〈彳音亍〉
說文手部云:「播,布也。」謂分布,使眾射之。畢云:「『〈彳音亍〉』疑『衝』字,文未詳。」王云:「『衝』,說文本作『〈彳童亍〉』,今作『〈彳音亍〉』者,即『〈彳童亍〉』之訛。」
及櫳樅。
櫳樅見後,蓋亦攻守通用之器。道藏本、吳鈔本,二字並從手,下同。畢云「以上木弩之法。」
二步積石,石重千鈞以上者,五百枚。
說苑辯物篇云「三十斤為鈞。」畢云:「後漢書注,引作『積石百枚,重千鈞以上者』,舊本『千』作『中』,据改。」案:此見堅鐔傳注,「千」並作「十」,未知畢據何本。
毋百,
盧云:「疑云『毋下百』,脫『下』字,或尚有脫字。」
以亢疾犁、
周禮馬質,鄭注云「亢,禦也。」畢云:「此疾犁正字。漢書注作『蒺藜』,非。通典守拒法云:敵若木驢攻城,用鐵蒺藜下而敦之。」
壁,皆可善方。
未詳。畢云「疑『繕方』。」詒讓案:以上積石之法。
二步積苙,
畢本作「笠」,云「一本作『至』,舊作『苙』。」案:道藏本、吳鈔本並作「苙。」說文竹部云「笠,簦無柄也」,非守圉之械,畢本非也。「苙」當為「苣」之訛。後文「人擅苣長五節」,是也。彼「五節」當為「五尺」,此長度倍之,蓋苣束葦為之,有大小長短之異。常時所擅用其小者,其大者,則積之以僃急猝夜戰之用,故長度特倍於恒也。「苣」與「苙」形近,故訛。後文「爵穴大容苣」,「苣」今本訛「苴」,與此亦相類。舊本作「苙」,艸形尚存。畢校作「笠」,失之彌遠矣。
大一圍,
儀禮喪服,鄭注云「中人之扼圍九寸」。
長丈,二十枚。
五步一罌,
說文缶部云「罌,缶也。」蘇云:「下言木罌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是五步一罌也。」
盛水有奚,
王云:「『有奚』下當有『蠡』字。下句奚蠡,即承此而言。杜子春注周官鬯人曰:『瓢,謂瓠蠡也。』瓠蠡、奚蠡,一聲之轉。」蘇云:「『奚』下脫『蠡』字。說文『奚大腹也』。蠡,音黎。瓠,瓢也。漢書東方朔傳『以蠡測海』是也。」
奚蠡大容一斗。
五步積狗屍五百枚,
狗屍,疑即上文之狗犀,屍犀音近通用。後又有狗走,即此。蓋亦行馬、柞鄂之類。
狗屍長三尺,喪以弟,
畢云「喪,藏也。」案:畢讀「喪以弟瓮」為句,蓋以狗屍為死狗,故藏以瓮缶。然無當守圉之用,殆非也。今案當讀「喪以弟」句,「弟」當為「茅」,「茅」「弟」篆文形近,因而致誤。狗屍蓋以木為之,而掩覆以茅,所以誤敵,使陷擠不得出也。
瓮亓端,
「瓮」,吳鈔本作「甕」,同。案當為「兌」,形近而誤,猶上文云「長椎斧其兩端」,「斧」亦「兌」之誤。
堅約弋。
十步積摶,大二圍以上,
「摶」,舊本作「槫」,道藏本、吳鈔本並作「搏」。前柴摶亦作「摶」,今據正。摶即束木之名。
長八尺者二十枚。
二十五步一灶,灶有鐵鐕
畢云:「舊脫一『灶』字,據太平御覽增。鐕,鬵字假音。說文云『鬵,大釜也。一曰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讀若岑』,方言云『甑自關而東,或謂之鬵』,太平御覽引作『鑊』。」
容石以上者一,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容二石以上為湯』。」
戒以為湯。
畢云:「已上積石苙、狗屍、槫、灶之法。」
及持沙,毋下千石。
畢云「毋下,猶言毋過。」案:毋下,猶云毋減,此言至少之數。畢失其義。
三十步置坐侯樓,
畢云:「通典守拒法有云『卻敵上建〈土矦〉樓,以版跳出為櫓,與四外烽戍書夜瞻視』。」
樓出於堞四尺,
畢云:「說文云『〈土葉〉,城上女垣也。』堞省文。」
廣三尺,廣四尺,
畢云:「當云下廣四尺。」俞云:「兩言『廣』,義不可通,下『廣』字疑當作『長』,蓋言為坐侯樓之法,廣三尺長四尺也。下文言陛之制,曰廣長各三尺。彼廣長同制,故合言之。此廣長異制,故別言之也。」
板周三面,密傅之,
蘇云:「傅,即塗也,所以防火。」
夏蓋亓上。
蘇云:「所以避日。」案:顧校移後「樓五十步一」至「五十二者十步而二」,凡百二十三字,著於此,似未塙,今不從。
五十步一藉車,
畢云:「疑即巢車,巢藉音相近。」案:畢說未塙,詳前。
藉車必為鐵纂。
畢云:「說文云『〈纂,中“糸改車“〉,治車軸也』,纂假音字。」
五十步一井屏,
王云:「畢斷『五十步一井』為句,又云『屏』當為『井』,案下文言『百步一井』,則此不得又言『五十步一井』,此當以『五十步一井屏』為句。下文『周垣之高八尺』,謂井屏之垣,非謂井垣也。旗幟篇云其井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是其證。初學記地部下,引此,正作『五十步一井屏。』」詒讓案:井屏,即屏廁,非汲井也。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鄭眾注云「匽,路廁也。」旗幟篇「圜」字乃「圂」之誤。廁圂不潔,故以屏垣障蔽之。汲井有韓無屏,亦不必為垣也,詳旗幟篇。
周垣之,高八尺。
五十步一方,
俞云:「方者,房之假字,五十步置一房,為守者入息之所,故必為關籥守之也。尚書序『乃遇汝鳩汝方』,史記殷本紀作『女房』,是方房古字通。」案:俞說未塙。「方」疑「戶」字之誤,下同。後僃穴篇云『為之戶及關籥』,與此下文略同,可以互證。
方尚必為關籥守之。
蘇云:「尚與上同,關籥即管鑰。」
五十步積薪,毋下三百石,善蒙塗,毋令外火能傷也。
百步一櫳樅,
畢云:「舊從手,非。」
起地高五丈,三層,下廣前面八尺,後十三尺,
後廣於前五尺。
亓上稱議衰殺之。
畢云:「言稱此而議減其上。」
百步一木樓,樓廣前面九尺,
此無後廣之度,疑有脫文。
高七尺,樓〈車勿〉居〈土古〉,
畢云:「『〈車勿〉』,疑『吻』;『〈土古〉』,疑『坫』字。說文云『坫,屏牆也』。又或同『阽』。漢書注『如淳曰:阽,近邊欲墮之意』。」案:「〈車勿〉」「〈土古〉」二字,並字書所無,畢以「〈土古〉」為「坫」,近是,以「〈車勿〉」為「吻」,則無義。疑〈車勿〉當從匆,左定九年傳「載蔥靈寢於其中」,孔疏引賈逵云「蔥靈,衣車也,有蔥有靈。」左傳「蔥靈」即「囪櫺」,疑「蔥」有作「〈車匆〉」者,亦與「囪」通。「樓〈車匆〉」,即「樓囪」也。或謂「〈車勿〉」當為「輣」之訛,說文車部云「輣,兵車也。」後漢書光武紀李注,引作「樓車」,亦通。
出城十二尺。
吳鈔本作「步」。
百步一井,井十罋,
畢云:「舊作『百步再,再十罋』,据太平御覽改。」蘇云:「上既言『五十步一井』,則此『一』字或訛,然太平御覽引亦如此。」
以木為繫連。
蘇云:「繫連,所以引罋而汲也。」詒讓案:「繫連」,疑當為「擊〈辶皋〉」,形近而誤,即後文之「頡皋」,音並相近。
水器容四斗到六斗者百。
「六斗」,舊作「六什」。蘇云:「『六什』當作『六斗』。到,猶至也。」案:蘇校是也,今據正。左傳襄九年「宋災僃水器」,杜注云「盆〈譼,中“言改缶“〉之屬」。
百步一積雜秆,
說文禾部云「稈,禾莖也」,或作「秆」。左昭二十七年傳云「或取一秉秆焉」。畢云:「一本作『杆』。」蘇云:「『秆』字誤,作『杆』是也。或作『杵』亦可。」案:蘇說非是。
大二圍以上者五十枚。
百步為櫓,
畢云:「說文云『櫓,大盾也』。」
櫓廣四尺,高八尺。為衝術,
衝術,即上文之衝隊,隊、術一聲之轉。禮記月令「審端徑術」,鄭注云「術,周禮作遂」,是其例也。此下所為,皆以當衝遂。
百步為幽〈月賣〉,
俞云:「『〈月賣〉』,即『竇』字之誤,其上本從穴,篆文穴字與隸書肉字相似,管子侈靡篇有『〈月鳥〉』字,即『窵』字之誤,正與此同,可以為證。」詒讓案:「〈月賣〉」當為「〈阝賣〉」之誤,說文阜部云「〈阝賣〉,通溝以防水者也」,與「竇」聲義並相近。凡從阜從肉字,隸變形近易訛,僃蛾傅篇以「脾」為「陴」,可與此互證。考工記匠人「竇,其崇三尺」。鄭注云「宮中水道」。幽〈阝賣〉猶言闇溝也。
廣三尺高四尺者千。
此為數太多,疑非也,或當為「一」之誤。
二百步一立樓,
「立」,畢校改「大」,云「『大』舊作『立』,據太平御覽改」。王云:「畢改非也,初學記居處部、鈔本御覽居處部四、玉海宮室部,所引並作『立樓』,刻本御覽訛作『大樓』,不足為據。」
城中廣二丈五尺二,
下「二」字疑衍。此立樓在堞內者之度,其出堞外者,則五尺。下文云「出樞五尺」是也。內外合計之,則廣三丈也。上文說坐候樓,亦云樓出於堞四尺。畢云:「太平御覽引云『二百步一大樓,去城中二丈五尺』。」
長二丈,出樞五尺。
「樞」,疑當作「拒」,謂立樓之橫距,出堞外者五尺也。僃高臨篇云「臺城左右,出巨各二十尺」,「拒」「巨」並「距」之借字,詳僃高臨篇。
城上廣三步到四步,乃可以為使鬥。
三步者,一丈八尺。四步者,二丈四尺也。此言堞內地之廣度,必如此乃足容守卒行止,及儲庤器用也。
俾倪廣三尺,高二尺五寸。
畢云:「說文云『陴,城上女牆俾倪也』。杜預注左傳作『僻倪』。眾經音義云『三倉云:俾倪,城上(一)小垣也。一云,三倉作『〈卑頁〉堄』,又作『埤〈卑攴〉』。」蘇云:「即睥睨」,釋名云『城上垣曰睥睨』,言於孔中睥睨一切也。」
陛高二尺五,
下文有「寸」字,此亦當有。說文阜部云「陛,升高陛也」。
廣長各三尺,遠廣各六尺。
遠廣,義不可通,疑「遠」當為「道」,謂城上下當陛之道也。下文云「道陛高二尺五寸,長十步」。下「廣」字,道藏本、吳鈔本並作「唐」。文選甘泉賦李注引鄧展云:「唐,道也」。則「唐」義亦通。
城上四隅童異高五尺
「童異」,疑當為「重廙」。說文广部云「廙,行屋也」。又疑當為「重婁」,婁與樓通。僃蛾傅篇云「隅為樓。」
四尉舍焉。
尉,蓋即下文所謂帛尉。商子境內篇云「其縣有四尉」。北堂書鈔職官部引韋昭辨釋名云:「廷尉、郡尉、縣尉,皆古官也,以尉尉人心也。凡掌賊及司察之官,皆曰尉。尉,罰也,言以罪罰姦非也」。畢云:「已上候樓、井、櫳樅、木樓、井、雜秆、櫓、幽〈月賣〉,立樓之法。
(一)原誤作「土」,據上下文義改。
城上七尺一渠,長丈五尺,
舊本脫此字,王據雜守篇補。
貍三尺,
畢云:「『貍』,『薶』省文」。
去堞五寸,夫長丈二尺,
畢云:「『夫』字俱未詳,疑即『扶』字,所以著手。」王云「畢說非也。『夫』當為『矢』,隸書『矢』字或作『()』,見漢泰山都尉孔宙碑,又作『()』,見成陽令唐扶頌,並與『夫』相似,故訛作『夫』。雜守篇『渠長丈五尺,其埋者三尺,矢長丈二尺』,其字正作『矢』,故知此篇諸『夫』字,皆『矢』字之訛」。俞云「畢、王二說皆非也。下文云『為頡皋,必以堅杖為夫』,畢云『夫』同『趺』,如足兩分也,此說得之;下云,臂長六尺,是趺也臂也,皆取象於人身。畢得之後,而失之前,偶不照耳。雜守篇作『矢』,乃字之誤,不當反據以改不誤者。後文『夫』字應讀『趺』者,視此」。案:俞說是也。
臂長六尺。半植一鑿,內後長五寸。
疑當作為「內徑五寸」,此「徑」誤為「後」,又衍「長」字,遂不可通。僃高臨篇說連弩車「衡植左右皆圜內,內徑四寸」,足相比例。又上云「門關薄植,皆鑿半尺」,半尺即五寸之徑也。「內」「枘」古今字,楚辭九辨云「圜鑒而方枘兮」。
夫兩鑿,
畢云「『兩』舊作『雨』,以意改」。
渠夫前端下堞四寸而適。
謂適相當也。
鑿渠、鑿坎,覆以瓦,冬日以
畢云:「中脫一字,或是『息』字」。
馬夫寒,
「夫」當作「矢」,下說「城上之物有馬矢」,亦誤作「夫」。「寒」疑「塞」之訛。
皆待命,
言待命令而施之。下文作水甬,亦云覆以瓦而待令。
若以瓦為坎。
此謂或即以瓦為坎,亦可。
城上千步一表,
「千」,疑當作「十」。
長丈,棄水者操表搖之。
以告人慮有體汗也。
五十步一廁,
畢云「『五』下,舊衍一『五』字」。
與下同圂。
畢云「說文云『圂,廁也』」。詒讓案:上廁為城上之廁,圂則城下積不潔之處,旗幟篇所謂民圂也。蓋城上下,廁異而圂同。
之廁者,
畢云「之,往也,見爾雅」。
不得操。
畢云「言不得有挾持」。詒讓案:下有脫文。
城上三十步一藉車,
蘇云「上作五十步。僃穴篇作二十步,未詳孰是」。
當隊者不用。
以上文校之,此下當脫「此數」二字。
城上五十步一道陛,
謂當道之階也。陛詳前。
高二尺五寸,長十步。城上五十步一樓〈扌孔〉
「〈扌孔〉」,疑當為「撕」,草書相近而訛。上文云「樓撕揗」,即此。
〈扌孔〉勇勇必重。
蘇屬下「土」字讀,云「『〈扌孔〉』義未詳,或誤『衍』,『勇』疑『樓』字之誤,『重土』即『重』字之誤也,當言『五十步一樓,樓必重』,重平聲,僃穴篇言再重樓是也。」案:此當作「樓撕必再重」,即上文所云「屬城為再重樓」也,今本「樓再」二字,並誤為「勇」,又到亂失次耳。「土」當屬下「樓」字讀,蘇說失之。僃蛾傅篇云「隅為樓,樓必曲裏」,亦再重之訛。
土樓百步一,
畢云「『土』舊作『士』以意改」。
外門發樓,
疑亦為縣門也。左傳,孔疏云「縣門,有寇則發機而下之」。後文縣梁又曰發梁,亦其比例。
左右渠之。
蘇云「渠,塹也,所以防踰越者」。
為樓加藉幕,
畢云「舊作『慕』,以意改」。詒讓案:前作「藉莫」,即「幕」之省,制詳前。
棧上出之以救外。
城上皆毋得有室,若也可依匿者,
畢本「也」改「他」,云「舊作『也』,以意改」。王云「『他』古通作『也』,不煩改字」。
盡除去之。
城下州道內
畢云「疑周道」。詒讓案:周道見後僃水篇,周禮量人云「營軍之壘舍,量其州涂」,鄭眾注云「州涂,還市朝而為道也」。又考工記匠人云「環涂七軌」,杜子春注云「環涂,環城之道」,此州道與州涂、環涂,義並略同。
百步一積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塗之。
「薪」,舊本作「藉」。王引之云:「積藉不知何物,『藉』當為『薪』,『薪』『藉』字形相似,又涉上文兩『藉』字而誤也。積薪必善塗之者,所以防火也,上文云『五十步積薪,毋下三百石,善蒙塗,毋令外火能傷也』,與此文同一例,特彼以城上言之,此以城下言之耳。雜守篇亦曰『塗積薪者,厚五寸已上』。」案:王校是也,蘇說同,今據正。
城上十人一什長,
迎敵祠篇云「城上五步有伍長,十步有什長」,蓋城上步一人,十步則十人,有什長,二篇文異義同。畢云:「通典守拒法云『城上五步有伍長,十步有什長,五十步百步,皆有將長』。」屬一吏士、疑「一」當為「十」。
一帛尉。
有訛脫,疑當云:「百人一百尉」。迎敵祠篇云「城上百步有百長」。又疑「帛」或當作「亭」,篆文二字形近。畢云「帛同伯」。
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
蘇云「『高垣』當作『垣高』」。詒讓案:疑當作「亭垣」。「高」即「亭」字之誤。
厚四尺,為閨門兩扇,
此即亭垣之門,閨門見前。
令各可以自閉。
上文同。道藏本、吳鈔本「閉」作「閈」。案:後「行棧內閈」亦作此字,詳後。
亭一尉,
舊本脫「一」字,王據太平御覽職官部六十七補,今從之。此即上帛尉,城上百步一亭,故亭一帛尉矣。蘇云「言亭有尉主之」。
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
「有重厚」,舊本作「有序」二字。畢云「言以資格」。王云:「『序』亦當為『厚』,『厚』上當有『重』字。人必重厚忠信,然後可以任事,故曰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號令篇曰『葆衛,必取戍卒有重厚者,請擇吏之忠信者,無害可任事者令將衛』,是其證。今本『厚』作『序』,『序』上又脫『重』字,則義不可通。」案:王說是也,今據補正,說詳非攻下篇。以上置什長亭尉之法。
二舍共一井爨,
此即什長百尉所居舍也。儀禮士虞禮,鄭注云:「爨,灶也」。
灰、康、秕、
吳鈔本「康」作「糠」,俗字。畢云:「說文云『糠,穀皮也』。『康』或省字,秕不成粟也,此從米,非。」
杯
畢云:「『麩』字假音。通典守拒法有灰、麩、糠、秕、馬矢。」案:畢說未塙。「杯」當為「秠」之借字。「秠」即「稃」也,爾雅釋草云「秬黑黍,秠一稃二米」。周禮春官敘官,鄭注云「秬如黑黍,一稃二米」。詩大雅生民,孔疏引周禮注,「稃」作「秠」,又引鄭志云「秠即皮,其稃亦皮也」,是「秠」與「稃」字亦通。說文禾部云「稃,〈禾會〉也」,「〈禾會〉,糠也」。故墨子亦以秠與康秕同舉也。通典不知「杯」即為「稃」,故以麩易之,與此書字不合也。
馬矢,
畢云:「舊作『夫』,據太平御覽引云『僃城皆收藏灰、糠、馬矢』,通典云『擲之以眯敵目也』。」
皆謹收藏之。
城上之僃:渠譫、
畢云:「疑『渠荅』假音字。『譫』與『幨』同,淮南子汜論云『渠幨以守』,高誘注云:『渠,塹也。一曰甲名,國語曰奉文渠之甲是也,幨幰所以禦矢也』。」王云:「『譫』非『荅』之假音字,渠譫與渠荅亦不同物,畢說非也。據高注前說,以渠為塹,塹非幨類,不得與幨並言之。後說以渠為甲,引吳語『奉文渠之甲』,猶為近之。今吳語作『奉文犀之渠』,韋注以渠為盾,是也。盾與幨皆所以禦矢,故並言之。『譫』蓋(一)『襜』字之誤。齊策曰『百姓理襜蔽,舉衝櫓』。襜蔽,即高注所云『幨幰,所以禦矢也』。故廣雅曰『幨謂之幰』,幨與襜字異而義同。」案:王說譫是也,此書載渠制甚詳,必非甲盾之名。高、韋說並非是。襜疑即所謂藉幕。
藉車、
見前。
行棧、
見後。
行樓、
疑即上文之木樓。
到,
到,非守械,疑當為「斲」,俗書或從刀,故耕柱篇誤作「劉」,後僃穴篇又作「劍」,與「到」形並相似。詳耕柱篇。
頡皋、
蘇云「即桔槔」。詒讓案:曲禮「奉席如橋衡」,鄭注云「橋,井上〈木挈〉槔」。釋文作「挈皋」,云「依字作桔槔」。莊子天地篇云「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釋文云「槔或作皋。司馬、李云『桔槔也』。」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作「頡橋」。
連梃、長斧、長椎、
並見前。
長茲、
畢云:「『茲』,疑『鎌』字。通典守拒法有長斧、長椎、長鎌。」案:畢說非是。長鎌已見前。茲,即鎡錤也。漢書樊噲傳贊「雖有茲基」,顏注引張晏云「茲基,鉏也」。國語魯語韋注云「耨,茲其也」。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云「鉏,茲其也」。說文木部云「欘,斫也,齊謂之鎡錤」。茲其,即鎡錤之省。
距、
疑即僃穴篇之鐵鉤鉅。
飛衝、
即衝車,韓非子八說篇有距衝,蓋二者攻守通用之。
縣口、批屈。
「縣」下疑闕「梁」字,縣梁見前。「批」,吳鈔本作「〈扌此〉」,並未詳。顧校謂此下當接「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宜上矣」一段,今案彼乃上文錯簡,顧說未塙,今不從。
樓五十步一,
句。
堞下為爵穴,
畢云「舊作『內』,以意改」。王引之云:「下文云『五步一爵穴』,則此亦當云『五步一堞』,不當云五十步,『十』字蓋涉下文『五十步一積灶』而衍。」蘇說同。案:王說非也。此當讀「樓五十步一」為句,「堞下為爵穴」又為句。爵穴謂於城堞閒為孔穴也。後文云「城上為爵穴,下堞三尺」,與此「堞下為爵穴」,文足相證。
三尺而一為薪皋,
疑即前頡皋之「皋」。
二圍長四尺半必有潔。
畢云「當為『挈』」。案:疑即前頡皋之「頡」,如畢說,則與後文為薪樵挈義同。
(一)原作「與」,據上下文義改。
瓦石:重二升以上,
王云:「『升』當為『斤』,隸書『斤』字或作『()』,因訛而為『升』。」
上。
畢云疑衍。
城上沙,
畢云「舊作『涉』,下同,俱以意改。」
五十步一積。
句。
灶置鐵鐕焉,
畢云:「舊作『錯』,據上文改,鐕同鬵。」
與沙同處。
上文說鐵鐕以為湯,及持沙,故與沙同處。
木大二圍,長丈二尺以上,善耿亓本,
「耿」,疑「聯」之誤,畢云:「言連其本。『亓』舊作『卞』,以意改。」
名曰長從,
疑與上文櫳樅義同。
五十步三十。木橋長三丈,毋下五十。
此有脫誤,疑當作「毋下二十」。
復使卒急為壘壁,以蓋瓦復之。
舊本「復」並訛「後」,「卒」訛「辛」。畢云「『辛』疑『薪』字」。王引之云:「此當作『復使卒急為壘壁,以蓋瓦復之」,復之即覆之,謂以蓋瓦覆壘壁也。今本兩『復』字皆訛作『後』,『卒』字又訛作『辛』,則義不可通。畢以『辛』為『薪』字,失之。隸書『復』字作『()』,與『後』相似;隸書『卒』字或作『()』,與『辛』相似。」案:王校是也,今據正。
用瓦木罌,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
方言云:「自關而西,晉之舊都,河汾之閒,其大者謂之甀;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瓮,或謂之甖。甖其通語也」。甖、罌同。史記韓信傳:「以木罌缻渡軍」,是罌或瓦或木,皆可以盛水也。諸篇說罌缶所容,並以斗計,此「升」疑亦「斗」之誤。「且用之」三字無義,疑當作「瓦罌大」三字,其讀當屬下,以「盛水瓦罌大五斗以上者」十字為一句。「瓦」與「且」,「大」與「之」,形並相近。「罌」上從賏,與「用」亦略相類。僃穴篇「瓦罌」訛作「月明」,與此亦可互證。但舊本並同,未敢輒改,姑仍之。
五十二者十步而二。
蘇云:「『十二』字訛,當為五『斗』者。」俞云「上『二』字衍文,下『二』字當為『四』,古人書『四』字作『二二』,傳寫誤分為兩『二』字,遂移其一於上耳。上『十』字當為『升』,上文云『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此云『五升者,十步而四』,蓋言盛水之罌,大者容十升,小者半之,容五升,其大者則五步而一,故五十步而十;其小者則五步而二,故十步而四也。下文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又曰廣五百步之隊,丈夫千人,丁女子二千人,是丈夫五十步而十,丁女十步而四,與此數一律。」案:「五十二者十步而二」,當作「五斗以上者,十步而二。」大五斗以上者,與上文容十斗以上者,文例正同。「上」字,古文作「二」,與「二」形近而訛,又脫「以」字,遂不可通。俞校以「二」為衍文,非也。但十步而二,即五十步而十也,此容量止得上之半,則數不宜同,或當從俞校作「十步而四」為是耳。又顧校以「樓十步一」至此一百二十六字,為上文「夏蓋其上」之下脫文,云當與言五十步次。今案顧說可通,然無由定其當次何句,未敢輒移,姑仍舊本。又舊本此下有「城四面四隅,皆為高磨〈衤斯〉」云云,凡二百三十二字,顧、俞兩校定為上文脫簡,並是也,今依分為二段,移著於前。
城下里中家人,各葆亓左右前後,如城上。
「葆」,吳鈔本作「保」,字通,此謂相保任也。
城小人眾,葆離鄉老弱國中及也大城。
「也」,畢校改「他」,云「舊作『也』,以意改」。案:「也」即古「他」字,不必改,說詳前。離鄉,謂別鄉,不與國邑相附者。說文()部云「鄉國離邑,民所封也。」春秋繁露止雨篇云「書十七縣,八十離鄉及都官吏」。「葆」亦與「保」通,謂保守也。淮南子時則訓「四鄙入保」,高注云「四竟之民人城郭自保守」。蘇云:「城小人眾,則不可守,宜遣其老弱葆於國中及他大城。」
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編,
此蓋言先除附城室廬,然有誤脫。
唯勿燒
「勿」,吳鈔本作「毋」。
寇在城下,時換吏卒署,
畢云:「說文云『署,部署,有所网屬』。」詒讓案:言吏卒時移易往來,不定在一署也。
而毋換亓養,
畢云「糧也」。俞云:「畢說非是,養即冢養之養。宣十二年公羊傳『冢役扈養,死者數百人』。何休注曰『炊亨者曰養』。」案:俞說是也。吳子治兵篇云「弱者給冢養」。此言吏卒署雖時換,而其冢養給使令者,則各有定署,不得移易也。亦見號令篇。
養毋得上城。寇在城下,收諸盆罋,
畢云「『收』,舊作『牧』以意改」。詒讓案:說文皿部云:「盆,盎也」。又缶部云「{雝缶},汲缾也」。「罋」即「{雝缶}」之隸變。
耕積之城下,
畢云「『耕』疑『冓』字」。
百步一積,積五百。
言五百箇為一積也。
城門內不得有室,為周官桓吏,
畢云「疑云『周宮桓吏』。」詒讓案:疑當作為「周宮植吏」,言城門之內不得有室,惟築周宮,置吏守之。「植」即「置」之借字。「宮」「官」、「植」「桓」,並形近而誤。僃穴篇云「為置吏舍人各一人」。周宮者,回環築都宮中,蓋但有庌,而無室也。
四尺為倪。
畢云「陴倪也,古只作此,作堄者俗」。蘇云「『倪』上當脫『俾』字」。案:畢蘇以此為「俾倪」,非也。此倪當謂小兒,孟子梁惠王篇云「反其旄倪」。趙注云「倪,弱小繄倪者也。」後雜守篇云「睨者,小五尺,不可卒者,為署吏,令給事官府若舍」。此「倪」即彼「睨」,聲同字通。彼五尺,為年十四以下,已任署吏,此四尺,又少於彼,或亦令給事周宮中與?此下尚有脫文,疑以上十六字,或當在後「堂下周散道中應客」句上,四尺之童,足任應賓客也。
行棧內閈,
「閈」,即「閉」字,疑當作「〈門午〉」,王羲之書黃庭經,「閉」字如此作,與「閈閭」字異。
二關一堞。
未詳。
除城場外,
爾雅釋詁云「塲,道也」,謂城下周道。旗幟篇云:「道廣三十步,於城下夾階者各二」是也。
去池百步,牆垣樹木小大俱壞伐,
「俱」,吳鈔本作「盡」。畢云「『伐』舊作『代』,以意改」。
除去之。寇所從來若昵道、傒近,
當作「近傒」,「傒」與「蹊」字通,釋名釋道云「步所用道曰蹊。蹊,傒也,吾射疾則用之故還傒於正道也」。蓋正道為道,閒道為傒,昵近義同。畢云「說文云『尼從後近之』,『傒』即『谿』假音字」,失之。
若城場,皆為扈樓。
「皆」舊本訛「家」,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畢云:「禮記檀弓云『毋扈扈』。陸德明音義云『音戶,廣也,大也』。」
立竹箭天中。
畢云「『天』,疑『矢』字」。案:此竹箭當即後雜守篇牆外水中所設之竹箭,疑「天中」即「水中」之誤。
守堂下為大樓,
謂守宮堂下中門之上,為大樓以候望也。此即臺門之制,但加高大耳。
高臨城,堂下周散,道中應客,客待見,時召三老在葆宮中者,與計事得
漢書百官公卿表,秦制,鄉有三老,掌教化。後號令篇云「三老守閭」,則邑中里閭亦置三老。管子水地篇云「與三老里有司伍長行里」。史記滑稽傳,西門豹治鄴,亦有三老。漢書高祖紀,漢二年「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率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蓋亦放秦制為之。舊本「在」訛「左」,「宮」訛「官」。王引之云:「『左』當為『在』。」雜守篇曰
:
「『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宮中者,乃得為侍吏』,是其證。『得』下有脫文,不可考。各本『得』下有自『為之柰何』至『以謹』,凡二十四字,乃僃穴篇之錯簡。」蘇云「『官』當作『宮』」,王校同。案:王、蘇校是也,今據正。舊本此下有「為之柰何」云云五十四字,王、俞兩校,定為上文及僃穴篇之錯簡,是也,今據分別移正。
先。
當為「失」,屬上「與計事得失」為句,言與客計事,審其得失也。
行德計謀合,乃入葆。
德當為得,古通用。此冢上計事得失而言,謂所行既得,計謀又相合,乃聽其入葆城也。
葆入守,無行城,無離舍。
謂自外入葆者,不得行城離舍也。
諸守者,審知卑城淺池,而錯守焉。
論語包咸注云「錯,置也」。錯守,猶言置守。或云楚辭國殤王逸注云「錯,交也」,謂交錯相更代而守,亦通。
晨暮卒歌以為度,用人少易守。
以上四十三字舊本誤錯入雜守篇,今審定與此上下文正相承接,移著於此。卒歌,歌疑鼓之誤,兵法禁歌哭,不當使卒歌也。末句有誤。
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
釋名釋天云「丁,壯也」。
老小十人,計之五十步四十人。
此城下不當隊者,守僃之卒,每十步則八人,與下文城上城下當隊者人數並異。「四十」,吳鈔本作「四百」,誤。畢云:「丈夫、丁女、老小共四十人。」
城下樓卒,率一步一人,
「卒」舊本訛「本」,王云:「『本』當為『卒』,謂守樓之卒也。隸書『卒』字或作『()』,因訛而為『本』。淮南詮言篇『其作始簡者,其終卒必調』,漢書游俠傳『卒,發於睚眥』,今本『卒』字,並訛作『本』。」案:王校是也,今據正。「城下」當為「城上」,此言城上守樓及傅堞者,每步一人,與上下文城下卒數不同。上云城上百步一樓,則樓不得在城下明矣。城上地陜,故一步止一人。迎敵祠篇云「城上步一甲一戟,其贊三人,五步有五長,十步有十長,百步有百長」,亦城上每步一人之證。
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圉。
舊本作「圍」,王云:「『守圍』二字,義不可通,『圍』當為『圉』字之誤也。守圉即守禦,公輸篇『子墨子守圉有餘』,淮南主術篇『瘖者可使守圉』,漢書賈誼傳『守圉扞敵之臣』,並與守禦同。」案:王校是也,今據正。
客馮面而蛾傅之,
畢云「『客』,舊作『宕』,以意改」。蘇云「『而』字衍」。案:「宕」,吳鈔本又作「蕩」,非。小爾雅廣言云「馮,依也」。面,謂城四面,見上文,非衍也。
主人則先之知,
畢云「二字疑倒」。
主人利,
畢云「言主人先知,則主人利」。詒讓案:此上下文,疑皆僃蛾傅篇之文錯著於此。
客適。
以下文校之,疑當作「客病」。
客攻以遂,
畢云「同隊」。
十萬物之眾,
「物」字疑衍。畢云「『眾』,一本作『數』」。
攻無過四隊者,上術廣五百步,
術隊一聲之轉,皆謂攻城之道。「百」,舊本訛「十」,今據吳鈔本正。蘇云:「下言中術三百步,下術五十步,則此『五十』當作『五百』。」案:蘇校是也,下云「廣五百步之隊」,可證。
中術三百步,下術五十步。
疑當作「下術百五十步」。
諸不盡百五步者,
此即承上下術言之,疑亦當作「百五十步」。
主人利而客病。廣五百步之隊,
即上文之上術也。
丈夫千人,
「丈」舊本訛「大」,今從王校改。
丁女子二千人,老小千人,
畢云「『千』,皆當作『十』」。案:畢校非。
凡四千人,
舊作「凡千人」。畢云「當云『四十人』」。王引之云:「畢說非也。丈夫千人,丁女子二千人,老小千人,則下句當云『凡四千人』,不當改上三『千』字為『十』,而云『凡四十人』也。上文『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子二十人、老小十人』,共四十人,此廣五百步,則人數不得與上文同矣。」案:王校是也,今據補。此城下當隊者僃守之卒,十倍於前不當隊之數也,商子兵守篇,說守城分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與此法略同。
而足以應之,此守術之數也。
顧校移上文「凡守圍城之法」至「不然則賞明可信,而罰嚴足畏也」一段,又「城下里中家人,各葆其左右前後,如城上」至「時召三老在葆宮中者,與計事得」一段,著此下,恐不塙,今不從。
使老小不事者,守於城上不當術者。
不當攻隊者守事不急,故使老小守之。
城持出必為明填,
「持」,當作「將」,即千人之將也。見號令篇。「填」疑當為「旗」,形近而誤。史記封禪書「填星出如瓜」,索隱云「填本亦作旗」,是其證。下並同。
令吏民皆智知之。
王云:「此本作『令吏民皆智之』,智即知字也。今本作『智知之』者,後人旁記『知』字,而寫者因誤合之耳。墨子書『知』字多作『智』,說見天志中篇。」蘇云「『智』當為『習』之誤」。案:蘇說亦通。
從一人百人以上,持出不操填章,
「持」亦當為「將」,一人不當有將,蓋十人之誤。
從人非亓故人,
言非其故所屬吏卒。
乃亓稹章也,
畢云:「『乃』疑『及』字。『稹』,上作『填』,是。填章疑印章之屬,言出城從人非故相識人及有印信者,止之。」案:畢以「乃」為「及」,是也,餘皆失之。魏孝文帝弔比干文,「旗」字作「()」,故此訛作「稹」,前又訛「填」,畢以「填」為是,非也。此當云「及非亓旗章也」,言雖操旗章,而非其所當建之形式也。今本「及」訛「乃」,「旗」訛「稹」,又脫「非」字,遂不可通。
千人之將以上止之,勿令得行。行及吏卒從之,
「卒」舊本訛「率」,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
皆斬,具以聞於上。此守城之重禁之,
畢云「當為也」。
夫姦之所生也,不可不審也。
自「城下里中家人,各葆其左右前後,如城上」至此,並通論守法,與前後文論守僃器物數度者不同,疑皆他篇文之錯誤。以「先行德計謀合」一段在雜守篇證之,或故書本皆在彼篇與?王云:「各本此下有『候望適人』至『穴土之攻敗矣』,凡三百四十五字,乃僃穴篇之錯簡。」詒讓案:舊本此篇「穴土之攻敗矣」下,又有「斬艾與柴長尺」至「男女相半」,凡三百九十四字,亦僃穴篇文,今並移正。
城上為爵穴,
謂於城堞閒為空穴,小僅容爵也。顧云:「此以下是僃高臨篇文,釋技機藉之也。」案:顧說是也,然未知截至何句止,姑仍其舊。
下堞三尺,廣亓外,
蘇云「此言爵穴之法,廣外則狹內,令下毋見上,上見下也。」
五步一。爵穴大容苴,
王引之云「『苴』字義不可通,『苴』當為『苣』字之誤也。說文『苣,束葦燒也』。此云『爵穴大容苣』,下云『內苣爵穴中』,二文上下相應,故知『苴』為『苣』之訛。」案:王校是也,蘇說同。
高者六尺,下者三尺,疏數自適為之。
畢云:「言視敵而為疏促。『自』,『視』字之誤。」王引之云:「『自』蓋『因』字之誤,言因敵之多少而為疏數也,隸書『因』字或作『()』,與『自』相似而誤。」案:「適」當讀如字,吾自稱地形為疏數必調適也。僃梯篇云「守為行城雜樓,相見以環其中,以適廣陜為度」,與此適字義同,畢、王說非。
塞外塹,去格七尺,為縣梁。
「塞」,當為「穿」。此言穿城外為塹,而縣木為橋梁,乃發以圉敵也。若如今本作「塞外塹」,則下不當云「勿塹」矣。後文亦云「去城門五步,大塹之上,為發梁」,與此可互證。格,即僃蛾傅篇之杜格,旗幟篇之牲格也。蓋於城外樹木為之,以遏敵人之傅城者。或云格與落通,六韜軍用篇、漢書晁錯傳,並有虎落,即此。
城{竹迮}陜不可塹者,勿塹。
舊本「{竹迮}」作「筵」,王引之云:「『筵』字義不可通,『筵』當為『{竹迮}』。玉篇『笮,狹也』,亦作『{竹迮}』,與『筵』相似而誤。」蘇云:「『筵』當與『〈土廷〉』同,地際也。」案:王說是也,今據正。
城上三十步一聾灶,
詳前。畢云:「『聾』疑『壟』字」。
人擅苣長五節。
舊本,「人擅」作「入壇」。王引之云「『入壇』二字,義不可通,『入壇』當為『人擅』,擅讀曰撣,說文『撣,提持也』,古通作『擅』。人擅苣者,人持一苣也。僃水篇曰『臨三十人,人擅弩』,又曰『三十人共船,亓二十人,人擅有方劍甲鞮瞀;十人,人擅苗』,是凡言人擅者,皆謂人人手持之也。『人』『入』,『擅』『壇』,字之誤。」案:王校是也,今據正。六韜敵強篇云「人操炬火」。「炬」即「苣」之俗,擅、操義同。「長五節」,節非度名,疑當作「長五尺」,「節」當為「即」,屬下讀,今本作「節」,或「尺即」二字合寫之誤。
寇在城下,聞鼓音,燔苣,復鼓,內苣爵穴中,照外。
蘇云「內讀如納」。
諸藉車皆鐵什,
畢云:「什與錔音近。說文云『錔以金有所冒也』。」詒讓案:上文云「藉車必為鐵纂」,即此。
藉車之柱長丈七尺,亓貍者四尺;
柱長丈七尺而貍者四尺,則在上者丈三尺,較下夫四分之三在上為微贏,或長丈七尺,「七」當為「六」,則於率正同。下又云「桓長丈二尺半」。
夫長三丈以上,至三丈五尺,
夫趺字同。
馬頰長二尺八寸,
說文頁部云「頰,面旁也」。馬頰,蓋象馬兩頰骨蒞出之象。
試藉車之力而為之困,
困,梱之借字。說文木部云「梱,門橜也」,「橜,弋也,一曰門梱也」。口部「困,古文作()」。廣雅釋宮云「橜機闑()也」,即以古文困為梱。荀子大略篇云「和之璧(一),井里之厥也」。晏子春秋雜上篇作「井里之困」,困亦即梱也。據荀、晏二書,則梱以木石為之。此藉車,以大車輪為梱者,蓋亦於趺下為之。
失四分之三在上。
「失」當為「夫」,亦趺之借字。
藉車,夫長三尺,
依上文,當作「丈」。
四二三在上,
當作四之三在上。此二句即釋上「夫四分之三在上」之義,疑舊注之錯入正文者。
馬頰在三分中。
馬頰,橫材旁出,邪夾趺外,在三分中,即在上三分內也。
馬頰長二尺八寸,夫長二十四尺,以下不用。
言不及度,則不中用。
治困以大車輪。藉車桓長丈二尺半,
桓,即桓楹之桓,與柱義同。藉車蓋有四直木,其二薶者為柱,二不薶者為桓。上文「柱長丈七尺,薶者四尺」,則不薶者丈三尺也。此度肭五寸,未詳。如柱長當為丈六尺,則不薶者亦丈二尺,桓贏五寸,或為枘以入夫與?
諸藉車皆鐵什,復車者在之。
「復」,疑「後」之誤,「在」,疑「左」之誤。左、佐古今字。僃水篇云「城上為射〈扌義〉,疾佐之」。
(一)原誤作「壁」,據荀子改。
寇〈門重〉池來,
畢云:「『〈門重〉』,疑當為『衝』,或『闉』字。池,城池。」案:「闉」是也。僃穴篇有救闉池之文,今移於前。
為作水甬,
水甬,蓋漏水器。月令角斗甬,鄭注云「甬,今斛也,中空可通水者」。
深四尺,堅慕貍之。
畢本「慕」改「幕」,云「舊作『慕』,以意改,下同」。案:「慕」當作「幂」,畢校未允,詳前。
十尺一,覆以瓦而待令。
「瓦」,舊本作「月」,畢以意改「穴」。王云:「『月』亦當為『瓦』,上文云『鑿坎覆以瓦』,是其證,畢改『月』為『穴』,非也。」案:王校是也,蘇說同。
以木大圍長二尺四分而早鑿之,
「早」,疑「中」之誤,言鏧木中空之也。上文云「轀長二尺中鑿夫之」,可證。
置炭火亓中而合慕之,
「慕」,畢本亦改「幕」。案:當為「幂」,謂既置炭火,乃以物合而覆之。
而以藉車投之。為疾犁投,長二尺五寸,大二圍以上。
僃梯篇作蒺藜投,蓋亦為機以投之。
涿弋,
涿,椓之借字,詳前。畢云:「『弋』,舊俱作『代』,以意改。」詒讓案:「代疑「杙」之誤。
弋長七寸,弋閒六寸,
畢云:「『弋』舊作『我』,以意改。」案:亦當作「杙」。
剡亓末。
說文刀部云「剡,銳刺也」。
狗走,
畢云:「疑穴之可以出狗者,曰狗走。」案:畢說甚誤。據下文有蚤,則非穴明矣。此當即上文之狗屍,惟尺度異耳。前救闉池章,又作狗犀。竊疑此本名狗棲,猶詩王風云「雞棲」,棲、犀聲近字通。爾雅釋艸「瓠棲瓣」,詩衛風碩人作「瓠犀」,可證「棲」或省作「妻」,與「走」形近,故訛。古蓋為闌棧以棲狗,守城樹杙為藩,似之,故亦謂之狗棲,猶鑿穴謂之鼠穴矣。
廣七寸,長尺八寸,蚤長四寸,
蚤、爪同,蓋剡銳其未,詳前。
犬耳施之。」
「犬」,舊本誤「大」,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耳」當為「牙」。犬牙施之,謂錯互設之。上文云「靈丁,三丈一,犬牙施之」,「犬牙」亦訛作「火耳」,與此義同。以上並僃闉池之法,與上文錯入僃穴篇救闉池之文略同。
子墨子曰:「守城之法,必數城中之木,十人之所舉為十挈,五人之所舉為五挈,凡輕重以挈為人數。
畢云:「言即以十挈五挈,名其物者,以人數也。」詒讓案:挈與契字同,十挈五挈,謂刻契之齒,以記數也。列子說符篇云「宋人有遊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曰,吾富可待矣」。
為薪〈艹穛〉挈,
〈艹穛〉,樵之俗。集韻四宵云「樵或作藮」。
壯者有挈,弱者有挈,皆稱亓任。凡挈輕重所為,吏人各得亓任。
蘇云「『吏』當作『使』。」案:蘇校是也。吏、使古字亦通。此釋「皆稱其任」句義,疑亦舊注錯入正文。又雜守篇云:「使人各得其所長天下事當」,與此文例相似。疑此與彼數語當相屬,或有錯簡也。
城中無食則為大殺。
畢云「殺言減」。詒讓案:自子墨子曰,至此一段,與上下文義不相屬,疑當在雜守篇「斗食終歲三十六石」之上,而誤錯著於此。
去城門五步大塹之,高地三丈下地至,
王引之云:「此本作『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僃穴篇曰『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是其證。今本『丈五尺』訛作『三丈』,『至』下又脫『泉三尺』三字,則義不可通。」案:王說是也,上文亦云「塹中深丈五」。
施賊亓中,
王引之云:「『賊』字義不可通,『賊』當為『棧』。上文城上之僃有行棧、行樓,說文『棧,棚也』。謂設棚於塹中,上為發梁,而機巧之,以陷敵也。」詒讓案:「賊」疑亦「杙」之誤。
上為發梁,
畢云:「梁,橋也」。詒讓案:此即上文所謂縣梁也,縣梁有機發,可設可去,故曰發梁。
而機巧之,
以下文校之,「巧」蓋「引」之誤。
比傳薪土,
顧云「『傳』,當作『傅』」。蘇校同,云「傅義與敷同」。
使可道行,
謂塹上為機梁,上布薪土如道,以誘敵也。
旁有溝壘,毋可踰越,
「毋」,吳鈔本作「無」。
而出佻且比,
「且」,畢改「旦」,云「疑佻達字,旦、達,音之緩急。」王引之云:「當作『而出佻戰且北』。北,敗也。佻與挑同,言出而挑戰,且佯敗以誘敵也,故下文曰『適人遂入,引機發梁,適人可禽』。僃穴篇曰『穴中與適人遇,則皆圉而毋逐,且戰北,以須鑪火之然』。彼言且戰北,猶此言佻戰且北也。今本脫『戰』字,『北』字又訛作『比』,則義不可通。畢改『且』為『旦』,而以佻旦為佻達,大誤。」案:王校是也。
適人遂入,
畢云「舊作『人』以意改」。
引機發梁,適人可禽。適人恐懼而有疑心,因而離。」
畢云「下脫簡」。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顾春
彩云曲(近人)恩施樊增祥云门
(清)严可均 辑
明·张陛
先秦·佚名
(唐)徐坚
张芳 王思明等
方梦憔
释念常
清·袁氏
清·李调元
清·夏献纶
未知
明·方孝孺
明·黄佐
(元)郑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