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张载集摘-宋·张载
张载集摘目录:
正蒙 苏丙序
正蒙 范育序
正蒙太和篇第一
正蒙参两篇第二
正蒙天道篇第三
正蒙神化篇第四
正蒙动物篇第五
正蒙诚明篇第六
正蒙大心篇第七
正蒙中正篇第八
正蒙至当篇第九
正蒙作者篇第十
正蒙三十篇第十一
正蒙有德篇第十二
正蒙有司篇第十三
正蒙大易篇第十四
正蒙乐器篇第十五
正蒙王篇第十六
正蒙乾称篇第十七
横渠易说上经
横渠易说下经
横渠易说系辞上
横渠易说系辞下
横渠易说说卦
横渠易说序卦
横渠易说杂卦
横渠易说佚文
经学理窟序
经学理窟周礼
经学理窟诗书
经学理窟宗法
经学理窟礼乐
经学理窟气质
经学理窟义理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经学理窟自道
经学理窟祭祀
经学理窟月令统
经学理窟丧纪
经学理窟黄巩跋
张子语录语录上
张子语录语录中
张子语录语录下
张子语录附:语录抄七则
张子语录後录上
张子语录後录下
张子语录跋
文集佚存
拾遗性理拾遗
拾遗近思录拾遗
附录
书目提要
正蒙 苏丙序
先生著正蒙书数万言。一日,从容请曰:“敢以区别成诵何如?”先生曰:“吾之作是书也,譬之枯株,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盘示儿,百物具在,顾取者如何尔。”于是辄就其编,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
...更多
正蒙 范育序
子张子校书崇文,未伸其志,退而寓于太白之阴,横渠之阳,潜心天地,参圣学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著正蒙书数万言而未出也,间因问答之言,或窥其三。熙宁丁巳岁,天子召以为礼官,至京师,予始受其书而质问焉。其年秋,夫子复西归,殁于骊山之下,门人遂出其书,传者浸广,至其疑义独无从取正,十有三年于兹矣。痛乎微言之将绝也! 友人苏子季明离其书为十七篇以示予。昔者夫子之书盖未尝离也,故有“枯株ㄧ盘”之说,然斯言也,岂待好之者充且择欤?特夫子之所居也。今也离而为书,以推明夫子之道,质万世之传,予无加损焉尔。 惟夫子之为此书也,有六经之所未载,圣
...更多
正蒙太和篇第一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相汤、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
...更多
正蒙参两篇第二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故其右行最速;日为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其右行虽缓,亦不纯系乎天,如恒星不动。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镇星地类,然根本五行,虽其行最缓,亦不
...更多
正蒙天道篇第三
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无非至教;圣人之动,无非至德,夫何言哉!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上天之载,有感必通;圣人之为,得为而为之应。 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诚于此,动于彼,神之道与!“成变化,行鬼神,成行阴阳之气而已矣。”韩本有此一段。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诚故信,无私故威。 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 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道也。圣不可知也,无心之妙
...更多
正蒙神化篇第四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神无方”,“易无体”,大且一而已尔。 虚明一作静。照鉴,神之明也;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无间也。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神示者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 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神,缓则化矣;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急则反神。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智义利用,则神化之事备矣。德盛者穷神则智不足道,知化则义不足云。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
...更多
正蒙动物篇第五
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 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聚成形质,虽死而不散者谓魄。 海水凝则冰,浮则沤,然冰之才,沤之性,其存其亡,海不得而与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说。伊川程子改与为有。 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根于天者不滞于用,根于地者滞于方,此动植之分也。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 凡物能相感者,鬼
...更多
正蒙诚明篇第六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诚无物”。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
...更多
正蒙大心篇第七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由象识心,徇象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 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必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病其
...更多
正蒙中正篇第八
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乐正子、颜渊,知欲仁矣。乐正子不致其学,足以为善人信人,志于仁无恶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尔。 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无中道而弘,则穷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与不及者同,此颜子所以克己研几,必欲用其极也。未至圣而不已,故仲尼贤其进;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见其止也。 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未至于此,其视圣人恍惚前后,不可为之像,此颜子之欢乎! 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谓信,
...更多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柳宗元
(清)吴炽昌
(明)朱星祚 编
明·陈师
清·李百川
(唐)张鷟
清·程哲
徐哲身
晋·荀绰
唐·杜正伦
唐·封演
清·艸衣
清·吴广成
清·王士雄
宋·郭茂倩
金·谭处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