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两晋秘史-明·杨尔增
两晋秘史目录:
两晋秘史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第三十九回
第四十回
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四回
第四十五回
第四十六回
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第五十一回
第五十二回
第五十三回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五回
第五十六回
第五十七回
第五十八回
第五十九回
第六十回
第六十一回
第六十二回
第六十三回
第六十四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七回
第六十八回
第六十九回
第七十回
第七十一回
第七十二回
第七十三回
第七十四回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六回
第七十七回
第七十八回
第七十九回
第八十回
第八十一回
第八十二回
第八十三回
第八十四回
第八十五回
第八十六回
第八十七回
第八十八回
第八十九回
第九十回
第九十一回
第九十二回
第九十三回
第九十四回
第九十五回
第九十六回
第九十七回
第九十八回
第九十九回
第一百回
第一百○一回
第一百○二回
第一百○三回
第一百○四回
第一百○五回
第一百○六回
第一百○七回
第一百○八回
第一百○九回
第一一十回
第一一一回
第一一二回
第一一三回
第一一四回
第一一五回
第一一六回
第一一七回
第一一八回
第一一九回
第一二十回
第一二一回
第一二二回
第一二三回
第一二四回
第一二五回
第一二六回
第一二七回
第一二八回
第一二九回
第一三○回
第一三一回
第一三二回
第一三三回
第一三四回
第一三五回
第一三六回
第一三七回
第一三八回
第一三九回
第一四○回
第一四一回
第一四二回
第一四三回
第一四四回
第一四五回
第一四六回
第一四七回
第一四八回
第一四九回
第一五十回
第一五一回
第一五二回
第一五三回
第一五四回
第一五五回
第一五六回
第一五七回
第一五八回
第一五九回
第一六十回
第一六一回
第一六二回
第一六三回
第一六四回
第一六五回
第一六六回
第一六七回
第一六八回
第一六九回
第一七○回
第一七一回
第一七二回
第一七三回
第一七四回
第一七五回
第一七六回
第一七七回
第一七八回
第一七九回
第一八○回
第一八一回
第一八二回
第一八三回
第一八四回
第一八五回
第一八六回
第一八七回
第一八八回
第一八九回
第一九○回
第一九一回
第一九二回
第一九三回
第一九四回
第一九五回
第一九六回
第一九七回
第一九八回
第一九九回
第二○○回
第二○一回
第二○二回
第二○三回
第二○四回
第二○五回
第二○六回
第二○七回
第二○八回
第二○九回
第二百一十回
第二一一回
第二一二回
第二一三回
第二一四回
第二一五回
第二一六回
第二一七回
第二一八回
第二一九回
第二二○回
第二二一回
第二二二回
第二二三回
第二二四回
第二二五回
第二二六回
第二二七回
第二二八回
第二二九回
第二三○回
第二三一回
第二三二回
第二三三回
第二三四回
第二三五回
第二三六回
第二三七回
第二三八回
第二三九回
第二四○回
第二四一回
第二四二回
第二四三回
第二四四回
第二四五回
第二四六回
第二四七回
第二四八回
第二四九回
第二五○回
第二五一回
第二五二回
第二五三回
第二五四回
第二五五回
第二五六回
第二五七回
第二五八回
第二五九回
第二六○回
第二六一回
第二六二回
第二六三回
第二六四回
第二六五回
第二六六回
第二六七回
第二六八回
第二六九回
第二七○回
第二七一回
第二七二回
第二七三回
第二七四回
第二七五回
第二七六回
第二七七回
第二七八回
第二七九回
第二七九回
第二八一回
第二八二回
第二八三回
第二八四回
第二八五回
第二八六回
第二八七回
第二八八回
第二八九回
第二九○回
第二九一回
第二九二回
第二九三回
第二九四回
第二九五回
第二九六回
第二九七回
第二九八回
第二九九回
第三○○回
第三○一回
第三○二回
第三○三回
第三○四回
第三○五回
第三○六回
第三○七回
第三○八回
第三○九回
第三一○回
第三一一回
第三一二回
第三一三回
第三一四回
第三一五回
第三一六回
第三一七回
第三一八回
第三一九回
第三二十回
第三二一回
第三二二回
第三二三回
第三二四回
第三二五回
第三二六回
第三二七回
第三二八回
第三二九回
第三三○回
第三三一回
第三三二回
第三三三回
第三三四回
第三三五回
第三三六回
第三三七回
第三三八回
第三三九回
第三四○回
第三四一回
第三四二回
第三四三回
第三四四回
第三四五回
第三四六回
第三四七回
第三四八回
第三四九回
第三五○回
第三四○回
八月,魏比岁霜早,云代民多饥死,太史令王亮言于魏王嗣曰:“按谶书,魏当迁邺,可得富乐。”嗣以问群臣,博士祭酒崔浩、特进周澹曰:“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计也。山东人以国家居沙漠之地,人畜无涯,号‘牛毛之众’。
今留兵守旧都,分家南徙,不能满诸州地,情见事露,恐四方皆有轻侮之心。日百姓不服水土,疫死必多。而旧都兵少,屈丐、柔然必将窥我之心。朝廷隔恒绝千里之险,难以赴救,此则声实俱损也。今居北方,山东有变,则轻骑南下,布护林薄之间,孰能测其多少?百姓望尘慑服,此国家所以威制诸夏也。
...更多
第三四一回
却说刘裕先平济,乃有定关洛之意,遇卢循侵逼,故寝不行。是时复集诸谋士商议经营天下。蒯恩曰:“北燕冯跋方强,宜先平之。”参军王镇恶曰:“蒯公之言,未尽其善;以愚意度之,今天下方有事,而冯跋坐保北燕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姚氏据长安,带甲数十万,尚得民心。今闻姚兴身死,二子争位,正可攻之。舍此别伐,倘二子和睦,以守其城,则天下未定矣!今兄弟结冤,势不两立,可因此时提兵,先灭姚氏,再伺燕变而除之,则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刘裕大喜。是时刘穆之从外人,见众人共议,言曰:“明公与诸君谋征关洛,宜即起兵,使其无备,何故延也?”
...更多
第三四二回
二月,王镇恶进军潼关,檀道济、沈林子自陕北渡河,攻拔襄邑堡。又攻尹昭于蒲坂,尹昭坚壁不出,不克。秦王泓急以东平公姚绍为太宰,封鲁公,令其督将军姚鸾等,率步骑五万守潼关,遣别将姚显以兵救蒲坂。晋、秦相持日久,林子谓道济曰:“蒲扳城坚兵多,不可猝拔,不如还,与镇恶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则尹昭不攻自溃矣。”道济从之,以兵来同镇恶攻潼关。 三月,至潼关,绍引兵出战,道济等奋击,大破之。绍大败,退屯定城,据险拒守。遣姚弯屯大路,绝晋粮道。晋获其别将尹雅,道济欲令杀之,雅曰:“夷夏虽殊,君臣之义一也。 晋以大义行师,独不使秦有守节之臣乎?
...更多
第三四三回
时,刘裕大众欲溯河西上。河西乃北魏王嗣所管地方,裕乃先遣人持书见魏王嗣,求假河西道过。魏王嗣得书,急诏文武商议,诸公卿咸曰:“函谷天险,何能西人?扬言伐姚,其意在魏。此事难测,宜先发军,断绝河西上流,勿令彼军过河,方保万全。”崔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姚兴死而子幼,裕故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氏无事,而我受敌矣。今蠕蠕内寇,粮食又乏;发军赴南,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卞庄刺虎
...更多
第三四四回
时齐郡太守王懿降魏,上书言刘裕在洛,宜发兵绝其归路,可不战而克。魏王嗣善之,以问崔浩曰:“刘裕克秦乎?”浩对曰:“克之。”嗣曰:“何故?”浩对曰:“姚兴好事虚名,而少实用,子泓懦弱,兄弟乖争,裕乘其危,兵精将勇,何故不克?”嗣曰:“裕才何如慕容垂?”浩对曰:“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故业,国人归之,易以立功。刘裕旧寒微,不阶尺土,讨灭众盗,所向无前。垂不及矣!”嗣曰:“裕既入关,不能进退,我以精骑,直抵彭城,裕将若之何?”浩对曰:“今屈丐、柔然伺我之隙,而诸将用兵,皆非裕敌,兴兵远攻,未见其利,不如静以待之。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关中华
...更多
第三四五回
刘裕在潼关,王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以趋长安,刘裕许之。秦王泓使姚丕以兵守渭桥以拒之。镇恶溯渭而上,乘艨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舰外无人。北土素无舟楫,秦人但见舰进,惊以为神。至渭桥,镇恶令军士食毕,传令皆持仗登岸,退后者斩。
既登岸,即至密使人解放舟舰,任其漂去。渭水迅急,忽然不见。镇恶乃谕士卒曰:“此为长安北门,去家万里,舟楫衣粮皆已随流。今进战而胜,则功名俱显;不胜则骸骨不返,无他计矣!”言讫,乃身先士卒,众踊跃争先,与姚丕战。不上二合,丕大败,姚丕军皆溃。姚泓引兵来救之,为败卒所蹂践,不战而溃。镇
...更多
第三四六回
却说晋帝设朝,群臣奏刘裕克长安,取得玉玺、法器并秦王姚泓,遣人送与陛下。帝闻奏,召使臣入殿。受了玉玺宝物,命将姚泓斩于建康。泓在位二年,至是降晋斩于京师,百里内草木皆焦死了。后秦自姚苌至泓三世,凡三十二年,刘裕灭之。
却说刘裕聚集诸将佐遍观宫室故地,凄怆动容,遂问御史中丞郑鲜之曰:“卿乃知书之辈,秦汉得丧之由,卿试言之!”
鲜之遂具以贾谊《过秦论》对之。刘裕闻之曰:“及子婴而亡,已为晚矣!然观始皇为人,智足见是非,所任不得人,何也?”
鲜之曰:“夫佞言似
...更多
第三四七回
戊午十四年正月,赫连璝引兵至时,关中士民降之者满路。
桂阳公义真闻夏王引大兵来攻长安,急使司马王镇恶、参军沈田子、傅玄之三人,各以兵五千去迎。三人得令,点兵出城安营。 却说沈田子欲据北地以拒夏兵,当沈田子请傅玄之至曰:“今王镇恶自骄傲,轻慢我等,吾欲杀之,君有何计可行?”
玄之曰:“吾来日使人请王镇恶到我营中,只说议计去退夏兵,彼必至。彼若至,以酒灌醉,令公宗人沈敬仁领三百冬刀斧手,抢入杀之,却不好也?”田子曰:“此计甚善!”乃唤沈敬仁至,吩咐计策了当。
...更多
第三四八回
六月,太尉刘裕始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封。既承受命,诏崇立萧氏为太妃,以郭靖为尚书令,王弘为仆射,傅亮、蔡廓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殷景仁为秘书,郭靖辞不受。景仁不为学,文敏有思致,口不谈文,深达理体,至于国典朝仪,旧章记注,莫不撰录,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宋公刘裕,欲以世子义苻镇荆州,张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居外。”乃以义隆为荆州刺史,以刘彦之、张邵、王昙首、王华等为参佐。义隆尚幼,府事皆决于邵,裕谓义隆曰:“昙首沉毅器度,有宰相之才也,汝每事谘之。”义隆拜辞刘裕而行。
却说夏王勃勃进据咸阳,长安樵
...更多
第三四九回
却说宋王刘裕,置酒会留宴文武,议谋外略。太师令骆达出席上曰:“臣常观天文符应,晋该禅于宋,不可远征。”刘裕曰:“如何?且言。”达曰:“晋义熙元年至今,太白昼见,经天凡七。占曰:”太白经天,人主更而异姓兴。‘义熙七年,’五虹‘见于’东方。‘占曰:“五虹见,天子黜,圣人出。
‘九年’,‘镇星’、‘岁星’、‘太白’、‘荧惑’聚于‘东井’。十三年,‘镇星’入‘太微’,占曰:“镇星‘入’太微,有立王有徙王。‘今天命已归大王,大王宜受晋位,拨兵去伐,不必亲行。”刘裕谓骆达等文武曰:“吾闻魏武帝有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
...更多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周安士
(清)姚瑩
元·马宗素
清·贺长龄
明·张孚敬
五代宋·刘若拙
清·陈廷枢
清·郭庆藩
唐·孟献忠
清·王又华
王水照 朱刚注译
南朝陈·姚最续
清·李放
清·王弈清
明·薛瑄
清·朱孝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