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两晋秘史-明·杨尔增
两晋秘史目录:
两晋秘史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第三十九回
第四十回
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四回
第四十五回
第四十六回
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第五十一回
第五十二回
第五十三回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五回
第五十六回
第五十七回
第五十八回
第五十九回
第六十回
第六十一回
第六十二回
第六十三回
第六十四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七回
第六十八回
第六十九回
第七十回
第七十一回
第七十二回
第七十三回
第七十四回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六回
第七十七回
第七十八回
第七十九回
第八十回
第八十一回
第八十二回
第八十三回
第八十四回
第八十五回
第八十六回
第八十七回
第八十八回
第八十九回
第九十回
第九十一回
第九十二回
第九十三回
第九十四回
第九十五回
第九十六回
第九十七回
第九十八回
第九十九回
第一百回
第一百○一回
第一百○二回
第一百○三回
第一百○四回
第一百○五回
第一百○六回
第一百○七回
第一百○八回
第一百○九回
第一一十回
第一一一回
第一一二回
第一一三回
第一一四回
第一一五回
第一一六回
第一一七回
第一一八回
第一一九回
第一二十回
第一二一回
第一二二回
第一二三回
第一二四回
第一二五回
第一二六回
第一二七回
第一二八回
第一二九回
第一三○回
第一三一回
第一三二回
第一三三回
第一三四回
第一三五回
第一三六回
第一三七回
第一三八回
第一三九回
第一四○回
第一四一回
第一四二回
第一四三回
第一四四回
第一四五回
第一四六回
第一四七回
第一四八回
第一四九回
第一五十回
第一五一回
第一五二回
第一五三回
第一五四回
第一五五回
第一五六回
第一五七回
第一五八回
第一五九回
第一六十回
第一六一回
第一六二回
第一六三回
第一六四回
第一六五回
第一六六回
第一六七回
第一六八回
第一六九回
第一七○回
第一七一回
第一七二回
第一七三回
第一七四回
第一七五回
第一七六回
第一七七回
第一七八回
第一七九回
第一八○回
第一八一回
第一八二回
第一八三回
第一八四回
第一八五回
第一八六回
第一八七回
第一八八回
第一八九回
第一九○回
第一九一回
第一九二回
第一九三回
第一九四回
第一九五回
第一九六回
第一九七回
第一九八回
第一九九回
第二○○回
第二○一回
第二○二回
第二○三回
第二○四回
第二○五回
第二○六回
第二○七回
第二○八回
第二○九回
第二百一十回
第二一一回
第二一二回
第二一三回
第二一四回
第二一五回
第二一六回
第二一七回
第二一八回
第二一九回
第二二○回
第二二一回
第二二二回
第二二三回
第二二四回
第二二五回
第二二六回
第二二七回
第二二八回
第二二九回
第二三○回
第二三一回
第二三二回
第二三三回
第二三四回
第二三五回
第二三六回
第二三七回
第二三八回
第二三九回
第二四○回
第二四一回
第二四二回
第二四三回
第二四四回
第二四五回
第二四六回
第二四七回
第二四八回
第二四九回
第二五○回
第二五一回
第二五二回
第二五三回
第二五四回
第二五五回
第二五六回
第二五七回
第二五八回
第二五九回
第二六○回
第二六一回
第二六二回
第二六三回
第二六四回
第二六五回
第二六六回
第二六七回
第二六八回
第二六九回
第二七○回
第二七一回
第二七二回
第二七三回
第二七四回
第二七五回
第二七六回
第二七七回
第二七八回
第二七九回
第二七九回
第二八一回
第二八二回
第二八三回
第二八四回
第二八五回
第二八六回
第二八七回
第二八八回
第二八九回
第二九○回
第二九一回
第二九二回
第二九三回
第二九四回
第二九五回
第二九六回
第二九七回
第二九八回
第二九九回
第三○○回
第三○一回
第三○二回
第三○三回
第三○四回
第三○五回
第三○六回
第三○七回
第三○八回
第三○九回
第三一○回
第三一一回
第三一二回
第三一三回
第三一四回
第三一五回
第三一六回
第三一七回
第三一八回
第三一九回
第三二十回
第三二一回
第三二二回
第三二三回
第三二四回
第三二五回
第三二六回
第三二七回
第三二八回
第三二九回
第三三○回
第三三一回
第三三二回
第三三三回
第三三四回
第三三五回
第三三六回
第三三七回
第三三八回
第三三九回
第三四○回
第三四一回
第三四二回
第三四三回
第三四四回
第三四五回
第三四六回
第三四七回
第三四八回
第三四九回
第三五○回
第五十回
却说司马颙屯兵于郑邑,为东军声援,忽闻刘沈兵起,急退入长安,乃使人召张方回军。方闻知,掠洛中官私奴婢万余人而回。沈军已渡渭水,颙急领兵出城与沈交战二十余合,颙兵大败,走入长安。沈使卫博、皇甫澹以精兵五千漏夜追袭,颙兵大半入城。卫博等混战已入城门,后军未至,颙将张辅见其后军未至,急令闭城门,四下涌战。卫博、皇甫澹独力难敌,措手不及,被张辅所杀。乃领得胜之兵出城,正遇沈军来,辅勇为身先,沈军望后便退,被辅麾兵一击,杀得沈军十去其七,各自溃散。刘沈犹自死战,与张辅交锋三十余合,寡不敌众,被辅获之,余众各自逃散。
...更多
第五十一回
却说司马颙使人上表推司马颖为皇太弟,而己为太宰,领雍州牧,惠帝下诏从之。秋七月,司马颖既为皇太弟,僭侈日甚,嬖小人用事,大失众望。东海王司马越怒之,因谓右卫将军陈肜曰:“今成都王颖废皇后、太子,自为太弟,后必有废立之心,若不讨之,其谋必成矣。卿可助我一臂之力,杀此跋扈。”肜曰:“殿下肯主张,臣愿效力。”于是,司马越与陈肜勒军入云龙门,奏惠帝以诏三公百僚,戒严讨颖。颖与石超闻知,奔走还邺去讫。越乃复皇后羊氏、太子司马覃监国,请帝自上鸾驾,诏集百官,皆戎装以六军起行。时稽绍随驾欲行,侍中秦准谓绍曰:“今往安危不测,卿有佳马乎?”绍正色
...更多
第五十二回
时东海王越遣人檄召四方之兵,北至安阳,众至十余万人。 军未至,司马颖闻知甚忧,急会群僚问计。东安王司马繇曰:“天子亲征,宜释甲缟素,出迎请罪。”颖不从,乃使石超率兵五万出城拒战。陈肜弟陈昭在颖部下,闻帝亲征,其兄为将,乃私自逃回,归降东海王越。因问邺中虚实,言邺中军闻圣上亲征,俱各离散。由是东海王越不甚设备,以为颖可必擒。大军至汤阴县,忽然石超五万兵掩至,越等措手不及,急令点军,超兵已驰突入中军,矢石如雨,众军溃散,越亦逃窜,越军大败。惠帝颊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惟稽绍朝服登辇,以身卫帝。军人引绍欲杀,帝曰:“此忠臣也,卿等勿杀
...更多
第五十三回
却说东海王越用孙惠计,遣人结连幽州都督王浚及荆州刺史及其弟东赢公司马腾等,各起兵讨颖。二人得越檄,俱各募兵候应。先是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募兵共讨赵王伦时,王浚拥众挟两端,所部士民不得赴三王召募,颙深恨之,欲图害不克。至是又诈称诏征浚入邺,来害之。浚已料知,乃遂遣人会鲜卑段务勿尘、乌桓、羯末及荆州刺史东赢公腾同起兵二十余万,前来讨颖。
却说颖在邺,人报王浚结连乌桓国王及鲜卑段务等起大军前来攻邺都,可作急拒敌。颖急聚文武议事,时王戎上言曰:“乌桓、鲜卑不可轻敌,只宜求和?”颖问众谋士曰:“战和二者孰利?
...更多
第五十四回
史说前赵先号汉王。刘渊,字符海,乃匈奴人。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孙子遂冒姓刘。元海父名约,为左贤王,然皆家于晋阳、汾涧之滨。妻呼延氏,无嗣,乃备牲酒至龙门祈子。
嘱讫,俄而有一大鱼,头有二角,轩鬐朱须,跃鳞浮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觋皆异之,贺曰:“此乃嘉祥,必生贵子。”及回,是夜梦其所见之鱼化为一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亮非常,授与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呼延氏服之,寝而告刘约。约曰:“此乃吉征也。”果有孕,十三月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
...更多
第五十五回
却说石超以兵来击王浚,兵至平棘,正遇浚军,两下交战二十余合,后军忽然喊起,兵众各个逃溃。超急回马,时一军抢近前来,视之,乃东赢公腾至。超见两下夹攻,心慌不敢恋战,乃冲出垓心,退至邺城下屯祝次日,王浚与腾合军追赶,赶至邺城,两下交兵大战。是日,石超领兵出阵,王浚以乌桓遣西土大人引兵出战,与石超相斗。斗二十余合,石超抵敌不住,拨开军器,走回本阵,被乌桓王亲领大军漫山塞野,混乱杀来,杀得晋兵抛戈弃甲,大败而逃。乌桓恐诈,乃收兵回营。
是时,成都王颖见石超迎敌不住,慌走入城,令三军坚守城门,不与交战。即入见帝,同
...更多
第五十六回
河间王颙闻惠帝车驾还洛阳,聚众谋士商议,将到洛阳。
李含进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帝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正。近白天子蒙尘,将军首兴义兵,徒以河间扰乱,未遑远赴,銮舆旋转,建都榛芜,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迎主上入长安,以致英俊,大功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焉?若不早定,使英雄生心,后虽为虑,亦已无及。”颙乃大喜,收军起程。
忽仆射荀藩自外入来,颙便请问朝廷之事若何?藩曰:“殿下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王霸之功也。 以下诸
...更多
第五十七回
却说李雄自杀败罗尚之后,威名日着。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人所重,欲迎以为君长。生不肯受。其部将杨褒等推雄为成都王,雄乃约法三章,简刑爱民,于是蜀中望风降附,成都大治,百姓安堵,国富兵强。雄既即大位,国号建兴元年,以世子李期为太子,以叔父李让为太傅,以兄李始为太保,李离为太尉,李国为太宰,以杨褒为大将军。李国、李离二人有智略,谋事必咨而行,然二人事雄弥谨矣。自此蜀地悉被李雄所据有。十一月,张方先授颙迁都之计来洛阳,既久剽掠,百姓殆竭,军粮不敷,恐难住坐,乃集将士商议劫驾回长安,将士皆从之。于是乃引兵入,因奏曰:“洛阳废弛已久,不可修
...更多
第五十八回
十二月,河间王颙自专朝政,奏帝以诏废太弟司马颖,更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帝准奏。诏贬皇太弟颖还第,更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初,惠帝兄弟二十五人,时存者唯颖、炽及吴王晏。晏才庸下,而炽冲素好学,故颙立之。诏颖还第,帝乃以颙自都督中外诸军事,以东海王司马越为太傅,与颙夹辅帝室。王戎参录朝政,王衍为左仆射,张方为参军录尚书事。 又下令州郡,蠲除苛政,爱民务本,请通之后,当还东京。颙以四方乖离,祸乱不已,敌下诏和解之,冀获少安。而越上表辞太傅,不受。
却说汉王刘渊遣刘曜寇太原郡,取泫氏县。又遣乔唏寇西河,取介休
...更多
第五十九回
二年四月,张方复废皇后羊氏。东海中尉刘洽以张方劫迁车驾,复废皇后,心甚不平。因见东海王越曰:“张方劫迁车驾,二废皇后,罪恶弥天,休道先帝之灵不可,天下人神共怒,明公如何不檄天下讨之,迎天子复回旧都,而坐视其逆耶?”
越曰:“恨力不及,恐难讨之。”洽曰:“东平王懋现督徐州,兵精粮足,若得徐州,可为成事。今有一人姓王,名修,现为徐州长史,极能舌辩,明公召来,使其说东平王懋以徐州授明公,则大事成矣。”越从之,即使人召王修至,说与其事。修领诺,即来见东平王懋,曰:“今东海王欲举义,檄山东之兵讨张方
...更多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曹操
清·文晟
(唐)虞世南
明·李时珍
(清)于鬯
宋·李诫
(宋)邓椿
清·刘仕廉
(唐)韩愈
唐·史徵
清·天谷老人
清·杨岳斌
(唐)张鷟
清·李兆洛
清·龚自珍
清·崔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