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革、鼎、震、艮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改也。言水火更代用事也。离为日贞己。故曰己日。己日谓二。二离主爻。承阳应五。故曰己日乃孚。王弼等谓即日不孚、己日乃孚。训己为过往。不辞甚矣。顾炎武日知录。谓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当从之。按虞氏注云。离为日。孚谓坎。四动体离。故己日乃孚。是虞氏亦以离为己日。读为戊己之己明甚。而非始于朱子发。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象传所谓四时也。四时更代。乃革之最大者。卦巽居春夏之交。离为夏。兑为秋。乾为冬。故曰元亨利贞。纯取革义。辞虽与乾象同。义则殊也。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息长也。言更代用事也。但兑离皆阴卦。易之道阴遇阳。阳遇阴方志得。若阴遇阴。阳遇阳。则为敌矣。中孕六三曰得敌。艮彖曰敌应。是也。故其志不相得。巽为志。二至上正反巽。故不相得。己中央土。仁义礼智信。信亦隶中央。故曰己日乃孚。革而信之。信故无悔。四时相代实相革。期无或爽。信也。汤武革命。天人皆应。亦信也。不信则不能革。故时之所关甚大。此其义也。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历者日月星辰之所历。识其处以定四时。书所谓敬授民时。大戴记之夏小正。小戴记之月令皆历也。卦上兑为月。下离为日。乾为寒。离为暑。兑雨巽风皆备。故君子法之。以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离外则故曰巩。巩固也。离为牛。左传曰纯离为牛。离六二云黄离。故曰黄牛。乃虞翻则谓离无牛象。乾宝谓离父本坤。故曰黄牛。皆非也。离外坚为甲故为革。革皮去毛者也。固莫团于牛革。言初当勿用之时。不可妄动。宜固守也。牛革所以喻其固也。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初潜龙勿用。故不可以有为。又上无应。即不信也。不信即不可革。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二离主爻。离贞己。故曰己。二有应。故曰己日乃革。二遇阳。故拉吉而无咎也。按二为日中。王弼以过往诂己日。故决知其非是。

  象日。已日乃革之。行有嘉也。乾为嘉。行有嘉。谓二征则遇阳 遇阳故人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三临重阳。阳遇阳则窒。故征凶。卜问厉也。然三应在上。上兑为言。而兑为毁折。故曰革言。就即也。遇也。革言三就有孚者。言三虽得敌。不能应上。若上六即三。则甚顺利而有孚也。兑为言。乾亦为言。言多故曰三就。又三在三爻。损六三云。三人行。需上六云三人来。皆以在三交。取数于三。三就者三遇也。谓革言来之多也。有孚者上孚于三也。易理失传。旧解于征凶之故。莫有明者。岂知征凶贞厉。谓阳遇阳。下二句谓上应三。义不相属也。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之往也。又何之者。言上六即三。不必他往也。盖革言日至则孚者众。而事已审。革之而已。勿再犹豫不定也。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四失位。宜有悔。无应予则无孚。然九四居乾之中。乾为信。故无悔而有孚。巽为命。四至上巽覆。是改命也。易林人畜之决(左无)也。太子扶苏出于远郊。佞幸成邪。改命生忧。即以决(左无)上兑为改命本此也。改命则革也。盖初以时未至而固守。二孚于天时。三孚于人事。至四遂实行改革矣。乾四云或跃在渊。与此理同也。自覆象失传。旧解皆以四变阴成既济为改命。既济者终正。何吉之有哉。非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巽为志。改命则实行革命。故曰伸志。言得行其志也。志行故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乾为大人为虎。大人虎变者。喻大人履九五之尊。威德诞敷。崇高巍焕。改易旧观。故曰虎变。下有应。故未占而有孚也。乾虎象失传。后惟茹敦和俞樾知之。虞翻以坤为虎。宋衷以兑为虎。皆非。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五应二。二离为文。故其文炳。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伏艮为君子。为豹。君子豹变者。谓革命后住命之动。皆得封拜而有茅土。尊显富贵。易世成名。故曰豹变。阴称小人。民为面。艮伏故革面。小人革面者。谓革命之后,除旧布新。小民皆改易其视向也。面向也。史记项羽本纪。马童面之。是也。上六当位,不宜动宜静。故征凶居吉。艮面象。易林遁之蒙云。云过吾面。以蒙坎为云。艮为面。虞氏谓面指四。非。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下应三。离为文。面向也。故曰顺以从君。言下顺乾也。

  鼎。元吉。亨。

  元谓五。得位有应。故吉亨。端木国瑚曰。鼎之象不在鼎。而在伏象屯。屯下震为足。互坤为腹。上坎为耳。为铉。凡鼎之象无一不备。后人不知易于正伏象不分。谓下阴为足。中三阳为腹。五阴为耳。易焉有巽足乾腹离耳之象哉。按端木氏说是也。二千年误解。得是而正。其功甚伟。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之用在亨饪。以木巽火。鼎之用也。乾为圣人,高为目。兑为耳。六五为离兑主爻。故耳目聪明。虞翻谓三动成坎离。以坎为耳。后儒多从之。岂知三当位。焉能之不正。任意如此。何象不可得。按易林观之中孚云。鼎炀其耳。以中孚下兑为耳。比之丰云。李耳汇鹊。亦以丰互兑为耳。盖坎之为耳以其陷。兑亦坑坎也。故亦为耳。三爻鼎耳革。五爻鼎黄耳。象甚明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鼎偏倚则势危。故贵正。不正则束(左食)覆。鼎敛实于内。故贵凝。不凝则实漫矣。故君子取之。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震为趾。震伏巽陨。故曰颠趾。巽为臭腐。故曰否。否恶也污也。初在下卑污之地。出之四则各当位而利矣。四。兑为妾。四来初是得妾也。初之四体震。震为子。是得妾兼得子也。故利出也。

  象曰。鼎颠趾。未体也。利出否。以从贵也。停逆也。初阴顺阳。故曰未悖。初承阳应四。故曰从贵。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乾为实。仇匹也。指五。五乘阳势逆。不能即二,故曰有疾。豫六五乘刚曰贞疾。兹与之同。我谓二。二为三四所隔。既不能即五。五因乘刚有疾。亦不能即二。然我与我仇。究为正应。始虽阻。终必合也。故结之曰吉。象曰终无尤。即谓二五终合也。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之往也。二前临重阳。行不利。故慎所之。二五终合。故终无尤。按此爻旧解。鲜有当者。一仇字失诂。虞翻谓二据四妇。四为仇。朱子以仇为初。阳遇阳为敌之义。自汉失传。故慎所之三字。皆莫知所谓。清儒以汉为步趋。汉儒误遂无不误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三至五兑为耳。巽陨落。故曰耳革。行。道也。易林复之中孚云。鼎炀其耳。热不可举。大路壅塞。旅人心苦。以行为道路。盖三承乘皆阳。阳遇阳故其行塞。上离为雉。兑为膏。雉膏在上。乃上不应三。故雉膏不食。兑为雨。为昧。故曰亏悔。亏悔不明也。吴先生云悔晦也。按易林复之云。阴雾作匿。不见白日。不见白日。亏也。于虚赋日月蔽亏。江淹诗金峰各亏日。是也。阴雾作匿晦也。吴读与易林同也。终吉者。初之四则三临重阴。阳得阴则通。故吉。

  象曰。鼎耳革阅失其义也。义宜也。鼎之用全在耳。今耳革失其用。故曰失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棘。其刑剧。凶。震为足。三至五兑。兑二折震。震象毁。故曰鼎折足。粪为束(左食)。马云键也。郑云菜也。乃三至五巽覆。四为诸候。三公之位。故曰覆公束(左食)。刑屋(右 )王弼作形渥。古青同通用。管子心术下云。意然后刑。刑然后思。注意感其事。然后呈形。是刑形古通用。兹从各家。京云刑在页(左九)为屋(右 )。汉书叙传。底剧鼎臣。师古注剧(左屋)厚刑。又周礼秋官司 氏。邦若屋诛。郑注云屋当读为其刑剧之束(左食)。剧(左屋)诛谓不于市也。盖四不当位。故象凶。如是卖束(左食)之象。按易林未济之无妄云。求糜耕田。以无妄互巽为糜。而马氏训束(左食)为健。与易林同。键即糜也。郑氏训为菜。按韩奕之诗曰。其敕(上草)维何。维荀及蒲。疏引易曰鼎折足。覆公敕(上草)。是束(左食)与敕(上草)通用。而郑训与诗合。盖皆巽象。可从。九家云。三公调阴阳。犹鼎之凋五味。足折束(左食)覆。犹三公不胜其任。而覆天子之美。故受此重辜也。王弼以形渥为沾儒。程子谓为汗涩。岂知下系云。德薄而位尊。鲜不及矣。谓及于刑辟也。即读为刑剧(左屋)也。工程所释。皆望文生义。非也。

  象日。覆公像 信如何也。乾为信。信如何者。言行为如此。信仰失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 利贞。兑为耳。离黄中。故曰黄耳。乾为金。故曰金铉。铉与扃同。士冠礼设局鼎(上加帽)。郑注扃今文为铉。释文扃鼎扛也。孔疏所谓贯鼎耳而扛之。是也。伏坎象也。六五得中。下有应。故利贞。利贞言二五应也。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乾为实。九二云。鼎有实。五得中应二。故中以为实。实指二。黄中色。故曰中以为实。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乾为玉。上九阳为直。故象玉铉。又上九以铉举鼎。动作自如。无有滞碍。故大吉无不利。与大畜上九义同。象释曰刚柔节。以五阴为承也。

  象日。玉铉在上。刚柔节也。上阳得五阴为承。故曰刚柔节。诸家多以三变应上成未济。为刚柔节。岂知六爻独三当位。胡可使其失正。且变而成未济。六爻皆不安。胡能大吉。此自虞翻卦变伎俩。以济其穷者。可复申述之乎。

  震。亨。震来a? 。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振也。动也。一阳伏二阴之下。阳必上升。故振动而为雷。为起。归藏作厘。李过曰厘者理也。黄宗炎曰谓雷厘地而出以作声。愚按震为笑乐。为喜。而厘与僖通。史记以鲁僖公厘公。是其证。说文。傅乐也。与喜同。又震为生为福。而厘亦为福。前汉文帝纪祠官祝厘如淳曰福也。是厘与震义多同。故归藏作厘。周易作震。阳得出故亨。aa?恐惧貌。阳来居初。故日震来。雷之发也。万物震恐。故震来a?a? 。阳遇阴则通。故笑言哑哑。哑哑笑貌。震为百。艮为里。坎为棘匕。为鬯。鬯柜(左禾)酒也。震为黍。坎为酒。故曰鬯。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者。言震雷虽威及百里。而不惊惧也。匕所以载牲。曾所以降神。皆祭祀之用。故传曰可以守宗庙为祭主也。

  彖曰。震亨。震来。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震为福。故曰恐致福。则。法也。互坎为法则。震为后。后有则者。言阳复于下为阴主也。震为出。为祭。为主。艮为守。为社稷。为庙。震为长子。惊远惧迩。能匕鬯不失。故可为祭主。而长守宗庙社稷也。

  象曰。存(左水)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存(左水)再也。上下震故曰存(左水)雷。 困震而恐,因恐而修省。

  初九。震来aa?。 后笑言哑哑。吉。阳在下。故曰后。言初虽aa?恐惧,后则乐也。阳遇重阴故也。

  象曰。震来aa?。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恐则修省。修省则致福。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济(左足)于九陵。勿逐。七日得。来者复也。震来厉。言阳复初。二乘之。故危厉不安也。亿噫通。释文云。本亦作噫。虞翻云。惜辞也。艮为贝。震者艮之覆。故丧贝。古以贝为货币。因厉丧贝。震为言。故曰惜辞。郑作十万解。似不如虞义也。二至四艮。艮为陵。艮阳在上。阳老故曰九陵。震为脐。跃升也。而坎为盗。在艮陵上。言有人持贝。脐九陵以去也。然不必逐也。震为逐。数七。故曰七日。震为复。勿逐七日得者。言所丧之贝。不必追逐。至七日自然来复也。旧解皆以离为贝。易林剥之蒙云。齐贝赎狸。蒙上艮为齐为贝。又谦之蛊。讼之大畜。皆曰丧贝。亦皆以上艮为贝。盖艮坚在外。与离同也。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乘刚故危。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青。苏苏。郑云不安也。坎为疾病。故为眚盖三不当位。故不安。然得阳为承。亦无眚也。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虞以苏为死而复生。由象传观之。郑释为当。

  九四。震遂泥。遂隧之省文。隧即坠也。论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石经作队。又列子。矢隧地而尘不扬。皆以隧为坠。遂古文隧之省。荀子理论篇。人焉而隧。杨惊注云。隧古坠字。故荀爽作隧。四坎为泥。陷四阴中。故隧泥。震为行。隧泥则行难矣。

  象曰。震遂泥。朱光也。坎隐伏。故未光。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往得敌。来乘阳。故往来皆危厉也。自阳遇阳阴遇阴为敌之理失传。于是虞翻不知往厉之故在阴遇阴。只以乘刚为说。乘刚则来厉。于往无涉也。五得中位尊。匕鬯之事。故无丧也。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行。道也。大无丧即亿无丧。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尼(左木)有言。索索。郑云犹缩缩。足不正也。三在震上。苏苏不安。上亦同也。??。郑云目不正也。说文。佳欲逸走也。徐曰。左右惊顾也。震。目无上皆。故因恐惧而视矍矍也。易林讼之豫云。眵难无距。与鹊格斗。翅折目盲。为鸠所伤。眵。说文目伤目(上此)也。豫上震。目无上目(上此)。故日眵。曰盲。义即本此也。虞翻不知易用象之妙。以卦无视象。命三变成离取视象。易取象无此迂曲也。三无应。故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仍惊远惧迩之意。艮为躬。艮覆为震。故不于其躬于其邻。震为邻。易林蹇之噬嗑云。不利出邻。疾病忧患。噬嗑下震为邻为出。出即与坎险遇。而有疾病忧患之苦。是明以震为邻也。邻仍谓三也。言三苏苏。即知其可惧而戒备也。知惧故无咎。卦二至上正反震。故有言。有言者争讼。与困之三至上正反兑有言不信同也。卦三男俱备。无一女象。故不能婚媾。如婚媾则必争讼也。自覆象失传。此句旧解二千年无一当者。只易林中孚之谦云。伯氏争言。谦亦正覆震。与震二至上同。争言即有言。震为伯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在震上。故曰中未得。因畏而戒。故无咎。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归藏作狠。狠广韵很之俗宇。说文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艮郑云艮之言很也。是很艮义同。艮止也。震为行。震反故止。杂卦震起也。艮止也。即言正反之义也。旧说以阳在上为止。非其义也。艮为背为身为庭为人。艮其背。静也。三至五互震。故又曰行其庭。行其庭动也。乃因无应与。静则不获身上手足之用。动则不见庭除应予之人。无动作无交际。故亦无咎也。象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艮为时。下艮。故曰时止则止。三至五互震。故曰时行则行。止则静。行则动。动静随时。故其道光明。艮为道路。阳在上故光明。六爻无应予。故曰敌应。阴阳相遇为朋为类。若阳遇阳。阴遇阴。则皆为敌。同人九三云。敌刚。以比应皆阳。故曰敌刚。以阳遇阳为敌。中孚六三云。得敌。子夏传云。四与三为敌。而不释其义。荀爽解之曰。三四俱阴。故称敌也。以阴遇阴为敌。此实易义之根本。明乎此则屯二之十年乃字。此三之比之匪人。颐六二之失类。六五之不利涉。大壮初九之征凶。解九四这解而拇。决(左无)初九之往不胜。九四之其行次且。鼎九二之慎所之。震六五之往厉。皆可观象而得其义。否则不知其所谓矣。此易义之所以终古长夜也。然观子夏传之解得敌。似此义韩婴已知之。荀爽能释之。然可以于上列各爻。任其失解。抑有解而采辑者不合其意而不录欤。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为位,艮止故不出。坎为思。得中唯心亨。亦不出。学易之君子法之。

  初六。艮其趾 无咎。利永贞。爻例在下称趾。足上不动。故无咎,利永贞者。利于永远贞定也。着初失位无应遇敌。故贵于无为也。趾荀作止,止古文趾字。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利永贞。故不失正。

  六二。艮其用腓。 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腓。胫肚也。义详咸卦。腓之用在行。艮其腓。是不行也。拯京房作升。举也。释文作承。曰马云举也。可证马氏王氏本原作承。今作拯者。盖开成以后所定。然升承拯音义并同。艮为手。故曰拯。艮止故不拯。然阴以顺阳为天职。仍须随阳。故曰不拯其随。坎为心为优。既不可动。又须随阳。不能自主。故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坎马耳。故曰听。听从也。腓之用在动而前进。不拯是不动不前。而退听也。然阳在上。义必随行。是又不能退听也。进退不克自主。故心不快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限。说文阻也。玉篇界也。即脊骨界左右也。故马荀郑虞皆训为要。三居卦中。坎为要。故取象于限。坎为脊为肉。故取明于夤。夤。马虞皆以为夹脊肉。脊骨居中为限。脊肉左右分列。列裂同。墨子明鬼下云。生列兕虎。荀子哀公问云。两骖列两服人厩。注皆作裂。脊肉裂分左右。脊界其中。故曰裂其夤。皆坎象也。艮为火。互坎为心。故厉熏心。自坎肉象失传。后懦皆不知噬嗑三四五三爻之肉象。及.此夤象何属。自艮火象失传。虞翻以艮为阍。读紊为阍。谓古阍作熏字。并云马吉熏灼其心。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者。岂知艮为火。马氏所诂。正与易合。至荀氏以熏为动。读作动。来知德。又云以三十年之功。始悟熏字之由于伏离。由斯证一象之失传。可使名家易人人异词。真可叹也。艮火坎肉象。皆详焦氏易诂。易林艮之无妄云。。颠覆不制。痛熏我心。是焦亦作熏。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厉危也。故曰危熏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艮为身。见上彖。虞以坤为身为孕非也。初趾二腓。三要四身。按爻序自下而上。故象释为躬。得位故无咎。

  象曰。艮其身。上诸躬也。艮为躬。躬即身也。三四居卦之中。故曰要。曰身。并无他义。虞氏谓五动乘四则妊身。以止诸躬为妊身。卦天离象。强命王爻。变成离。惑乱学。莫此为甚。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辅。说文人颊车也。在颊之上。与牙车相对。春秋僖五年。辅车相依。注云。车牙车。疏牙车。牙下骨之名。在颊之下。盖几物人口。皆赖牙车载之。故名曰车。人欲嚼物。或言语。则牙动而上与辅对。故曰辅车相依。辅在上不动。故艮为辅。颐即用以取象。三至五震。震为言。上卦震反。故曰艮其辅。序者次也。言不紊也。三至五震。时而当言则言。四至上。震反。时而不当言。则言止矣。故曰言有序。诗大雅序宾以贤。言宾之位次。与其贤相当。秩然不乱也。言行君子之枢机。时言则言。时止则止。有序如是。故无悔也。虞氏易序作孚。言孚于上也。

  象曰。且其辅。以中正也。五中而不正。正字或疑衍。又或作正中。然未济九二传。中以行正也。大壮九二传。大者正也。大谓九二。似亦不拘。

  上九。敦艮吉。敦与顿通。顿止也。易凡言敦。皆有止义。待义。义详敦临敦复。敦艮者。顿止于上也。下履重阴。故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艮为山。故曰厚。而艮为终。故曰以厚终。唯厚故止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