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太平圣惠方-未知
太平圣惠方目录:
简介
太平圣惠方内容细目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卷第一 叙为医
卷第二 论处方法
卷第三 肝脏论
卷第四 心脏论
卷第五 脾脏论
卷第六 肺脏论
卷第七 肾脏论
卷第八 伤寒叙论(一)
卷第九 伤寒叙论(二)
卷第十 伤寒叙论(三)
卷第十一 伤寒叙论(四)
卷第十二 伤寒叙论(五)
卷第十三 伤寒叙论(六)
卷第十四 伤寒叙论(七)
卷第十五 时气论(一)
卷第十六 时气论(二)
卷第十七 热病论(一)
卷第十八 热病论(二)
卷第十九 中风论(一)
卷第二十 中风论(二)
卷第二十一 中风论(三)
卷第二十二 中风论(四)
卷第二十三 中风论(五)
卷第二十四 中风论(六)
卷第二十五 中风论(七)
卷第二十六 五劳病论(一)
卷第二十七 五劳病论(二)
卷第二十八 五劳病论(三)
卷第二十九 五劳病论(四)
卷第三十 五劳病论(五)
卷第三十一 五劳病论(六)
卷第三十二 眼论
卷第三十三 眼内障论
卷第三十四 口齿论
卷第三十五 咽喉论(一)
卷第三十六 咽喉论(二)
卷第三十七 鼻衄论·吐血论
卷第三十八 服乳石体性论
卷第三十九 解毒论
卷第四十 头部论(一)
卷第四十一 头部论(二)
卷第四十二 上气论
卷第四十三 心痛论
卷第四十四 腰痛论
卷第四十五 脚气论
卷第四十六 咳嗽论
卷第四十七 霍乱论·上焦论·中焦论·下焦论
卷第四十八 积聚论
卷第四十九 气论
卷第五十 五膈气论
卷第五十一 痰饮论
卷第五十二 疟病论
卷第五十三 三消论
卷第五十四 水病论
卷第五十五 黄病论
卷第五十六 尸病论
卷第五十七 诸虫病论
卷第五十八 诸淋论
卷第五十九 诸痢论
卷第六十 五痔论
卷第六十一 痈疽论
卷第六十二 疽论
卷第六十三 痈疽诸方
卷第六十四 毒肿诸方
卷第六十五 癣论
卷第六十六 瘰结肿寒热诸方·九论
卷第六十七 伤折论
卷第六十八 金疮论
卷第六十九 妇人病论(一)
卷第七十 妇人病论(二)
卷第七十一 妇人病论(三)
卷第七十二 妇人病论(四)
卷第七十三 妇人病论(五)
卷第七十四 妇人病论(六)
卷第七十五 妇人病论(七)
卷第七十六 妇人病论·胎教论(八)
卷第七十七 妇人病论(九)
卷第七十八 妇人病论(十)
卷第七十九 妇人病论(十一)
卷第八十 妇人病论(十二)
卷第八十一 妇人病论(十三)
卷第八十二 小儿病论(一)
卷第八十三 小儿病论(二)
卷第八十四 小儿病论(三)
卷第八十五 小儿病论(四)
卷第八十六 小儿病论·小儿五疳论(五)
卷第八十七 小儿病论(六)
卷第八十八 小儿病论(七)
卷第八十九 小儿病论(八)
卷第九十 小儿病论(九)
卷第九十一 小儿病论(十)
卷第九十二 小儿病论(十一)
卷第九十三 小儿病论(十二)
卷第九十四 神仙方
卷第九十五 丹药论
卷第九十六 食治论(一)
卷第九十七 食治论(二)
卷第九十八 补益方序
卷第九十九 针经序
卷第一百 明堂序
简介
太平圣惠方 宋·淳化三年 王怀隐、陈昭遇等 公元992年
作者简介:王怀隐,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医药,住京城建隆观,太宗即位前,怀隐以汤剂治疗之。太平兴国(公元976)初,奉宋太宗诏还俗,充任尚药奉御,为皇室医药保健服务, 后晋升为翰林医官使。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遣子钱惟浚入朝,生病,王怀隐奉昭治疗而愈。同年,奉命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佑、郑奇和医官陈昭遇等,共同编纂《太平圣惠方》。
陈昭遇,字归明,广
...更多
太平圣惠方内容细目
太平圣惠方内容细目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卷第一] 叙为医
[卷第一] 叙诊脉法
[卷第一]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卷第一] 辨九候法
[卷第一] 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
[卷第一] 辨五脏
...更多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顺寒暄而知盈缩;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禀五常,药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征应者,则世之良医也。至如风雨有不节之劳,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盖自物情。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矣,自古同,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微。势兆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书曰∶药不螟眩,厥疾弗瘳。诚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经络如泉。或驰骋性情,乖戾形体,莫知伤败,致损寿龄。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
...更多
卷第一 叙为医
[卷第一] 叙为医
夫清浊形分。阴阳位设。四时序矣。万物生矣。滋味既兴。疾恙斯作。神农尝之百草。黄帝立以九针。岐伯雷公。备论诊脉。华佗扁鹊。广着群书。分弦钩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虚实浮沉。迩后伎士分镳。名医接踵。皆穷玄奥。尽播声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夫为医者。先须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书。该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傥
...更多
卷第二 论处方法
[卷第二] 论处方法
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候各治阴损益在用此人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有新药草其大
[卷第二]
...更多
卷第三 肝脏论
[卷第三] 肝脏论
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脏为在臭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神气之辅弼也。又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故肝者木也余则则宜如人是肺病当母死
[卷第三] 治肝虚补肝诸方
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诊其
治肝气虚寒。两胁
...更多
卷第四 心脏论
[卷第四] 心脏论
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在臭为焦。在虫为羽。在液为汗。在性为礼。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在脏为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精气之化成也。故心者火也。王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与小肠手阳明合。小肠为腑。而主表。心为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骨肉痛。胸中多满。胁下及腰背肩胛两臂间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
...更多
卷第五 脾脏论
[卷第五] 脾脏论
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在其于气也脉微病曰脾病。坚而锐。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弱而乍疏乍数。然其色青黄不泽。毛折者死矣。
[卷第五] 治脾虚补脾诸方
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霍细
...更多
卷第六 肺脏论
[卷第六] 肺脏论
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窍为充在于秋则喘不能大而之克肝之毛。
[卷第六] 治肺虚补肺诸方
夫肺为华盖。覆于诸脏。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诊
治肺气虚。恶寒咳嗽。鼻有清涕。喘息气微。四肢少力。宜服补肺白石英散方。
...更多
卷第七 肾脏论
[卷第七] 肾脏论
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在味为咸。在志为恐。在臭为腐。在液为唾。在虫为鳞。在性为智。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在神精与志。骨髓之液谓之精。意有所存谓之志。生性之本。元气之根。神精所舍。故曰精志也。夫肾者水也。主于冬。足少阴是其经。与膀胱足太阳合。膀胱为腑主表。肾为脏主里。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发泄。体重胫肿。喘咳汗出。恶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腰背冷。胸内痛。耳鸣或聋。足冷厥。小腹痛。是为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徐炫
(宋)郭彖撰
(汉)氾胜之
(清)孙学勤
(南朝梁)宗懔
宋·吴如愚
许啸天
宋·道诚
逯钦立
晋·习凿齿
唐·陆广微
郑光祖
明·焦竑
唐·道氤
宋·杨简
元·陈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