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第十二-外台秘要方
卷第十二
[卷第十二] 疗癖方五首
病源夫五脏调和。则营卫气理。营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亦不能为病。
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云∶卧觉勿饮水更眠。令人作水。又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水。又云∶举两膝夹两颊边。两手据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盘。宿痈者。宿水宿气癖数生痈。久则肠化为筋。骨变为实。(出第二十卷中)广济疗腹中癖气方。
牛膝(八分)桔梗(六分)芍药(六分)枳实(八分炙)白术(六分)鳖甲(八分炙)茯苓(八分)人参(六分)浓朴(六分炙)大黄(六分)桂心(六分)槟榔(六分)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空肚温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老小微利。忌生冷油腻小豆粘食苋菜醋生葱猪肉。(出第二卷中)千金翼江宁衍法师破癖方。
白术(三两)枳实(三两炙)柴胡(三两)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服三十剂永瘥。忌桃李雀肉。(出第十九卷中)必效疗癖方。
取车下李仁。微汤退去皮及并仁。与干面相半。捣之为饼。如犹干和淡水如常溲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为二饼。微炙使黄。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当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
或饮热粥汁即利。以快利为度。至午后利不止。即以醋饭止之。利后当虚。病未尽者。量力一二日。更进一服。以病尽为限。小儿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马肉。无不效。但病重者李仁与面相半。轻者以意减。病减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频试瘥神效。
又方大黄(十两)上一味捣筛。醋三升和煎调。纳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子。一服三十丸。以利为度。小者减之。
又方牛黄(三大豆许)麝香(一当门子大)朱砂(准麝香)生犀角(小枣许别捣末)以上四味并研令极细汤成后纳之。
大黄(一两)吊藤(一两)升麻(一两)甘草(半两炙)鳖甲(半两炙)丁香(五十枚)上十味切。以水三升。先煮大黄等六味。取强半升。绞去滓。纳牛黄等四味。和绞。分为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忌如药法。若利出如桃胶肉酱等物。是病出之候。特忌牛马肉。
其药及水。并是大两大升。此药分两。是十五以上人服。若十岁以下。斟量病减之。忌苋菜海藻菘菜生血物等。(并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二] 癖结方三首
病源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有时弦旦起。或胀痛。或喘息短气。故云癖结。脉紧实者癖结也。(出第二十卷中)广济疗癖结心下硬痛。巴豆丸方。
巴豆(三枚去心皮熬)杏仁(七枚去尖)大黄(如鸡子大)上三味。捣筛大黄。取巴豆杏仁别捣如膏。和大黄入。蜜和丸。空肚以饮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渐加以微利下病为度。忌生冷油腻。(出第二卷中)千金野狼毒丸。主坚癖方。
野狼毒(五两涂姜汁炙)半夏(三两洗)杏仁(三两)桂心(四两)附子(二两炮)细辛(二两)椒(三两汗)上七味捣筛。别捣杏仁蜜和饮。服如大豆二丸。(出第十一卷中)救急中候黑丸。疗诸癖结痰饮等大良方。
桔梗(四分)桂心(四分)巴豆(八分)芫花(十二分熬)杏仁(五分)上五味。先捣三药成末。别捣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捣一千杵。下蜜。又捣二千杵。丸如胡豆。浆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儿生十日欲痫发。可与一二丸如黍米。诸腹不快。体中觉患便服之。得一两行利即好。
(肘后千金同服四神九下之亦得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二] 寒癖方五首
病源寒癖之为病。是饮水停积胁下强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谓之寒癖。脉弦而大者寒癖也。(出第二十卷中)肘后疗腹中冷癖。水谷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方。
大蟾蜍(一头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用一升中人七合羸小五合)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温服一升。一时顿服一升。若未下。更服一升。中人七合。羸小五合。得下者止。后九日十日一遍作之。
又方大黄(三两)甘草(二两炙)蜜(一升二合)枣(二十七枚)上四味切。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一合。去滓纳蜜。
再上火煎令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
又方巴豆(三十枚煮)杏仁(二十枚)桔梗(六分)藜芦(四分炙)皂荚(三分去皮)上五味捣。蜜和丸如胡豆。未食服一丸。日三。欲下病者服二丸。长将服百日都好瘥。
忌猪肉芦笋狸肉。(古今录验同并出第三卷中)深师主久寒癖。胸满短气。心腹坚。呕吐。手足逆冷。时来时去。痛不欲食。食即为患。心冷。引腰背强急。吴茱萸丸方。
吴茱萸(八分)附子(三分炮)浓朴(五分炙)半夏(五分洗)桂心(五分)人参(五分)矾石(五分熬)枳实(五分炙)干姜(五分)上九味下筛蜜和。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不知。增之。(出第十六卷中)延年白术丸。主宿冷癖气因服热药发热。心惊虚悸。下冷上热。不能食饮。频头风旋。
喜呕吐方。
白术(六分)浓朴(两分炙)人参(五分)白芷(三分)橘皮(四分)防风(五分)吴茱萸(四分)芎(四分)薯蓣(四分)茯神(五分)桂心(四分)大麦(四分熬)干姜(四分)防葵(四分炙)甘草(五分炙)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十二] 久癖方二首
病源久癖谓因饮水过多。水气拥滞。遇寒热气相搏。便成癖。在于两胁下。经久不瘥。
乃结聚成形。段而起按之乃水鸣。积有岁年。故云久癖。(出第二十卷中)集验疗冷热久癖。实不能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四两)生姜(四两)枳实(三两炙)半夏(四两洗)白术(三两)茯苓(四两)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六卷中)古今录验曾青丸。疗久寒积聚。留饮宿食。天行伤寒者服之二十日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寿。殷仲堪云∶扁鹊曾青丸。疗久癖积聚。留饮宿食。天行伤寒。咳逆消渴。随病所在。久病羸瘦。老小宜服药。或吐或下或汗出方。
曾青(二分)寒水石(三分)朴硝(二分)茯苓(三分)大黄(三分)附子(三分炮)巴豆(二分)上七味各异捣。下筛巴豆消相合。捣六千杵。次纳附子捣相得。次纳茯苓捣相得。次纳大黄捣相得。次纳曾青捣相得。次纳寒水石捣相得。次纳蜜和捣千杵。大人服大豆二丸。小儿五岁以下。如麻子一丸。二三岁见如黍米一丸。如服药以薄粉粥清下。当覆卧令汗出。吐下气发作。服二丸。霍乱服三丸。泄痢不止。服一丸可至二丸。一方用曾青三分。忌猪肉冷水芦笋大酢。(崔氏同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二] 癖羸瘠方二首
删繁疗癖羸瘠。膏髓酒方。
猪肪膏(三升)牛髓(二升)油(五升)姜汁(三升)生地黄汁(三升)当归(四分)蜀椒(四分汁)吴茱萸(五合)桂心(五分)人参(五分)五味子(七分)芎(五分)干地黄(七分)远志皮(五分)上十四味切。捣九味。下筛为散。取膏髓等五种汁。加水一斗。同汁煎。取水并药汁俱尽。但余膏在。停小冷。下散搅令调。火上煎三上三下。燥器贮凝。冷为饼方寸。以清酒一升暖下。膏取服之。昼两服。夜一服。非但疗癖。亦主百病。忌生葱芜荑。
又枸杞子散方。
枸杞子(五升)干姜(五两)白术(五两)吴茱萸(一升)蜀椒(三合汗)橘皮(五两)上六味切。捣五味。三筛下为散。取枸杞子燥瓷器贮。研曝如作米粉法。七日曝之。一曝一研。取前药散和之又研。随饮酒食等。即便服一方寸匕和酒食进之。如此能三年服。非但疗百病。亦长阳气。(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十二] 癖方四首
广济疗癖气。两胁妨满方。
牛膝(十分)桔梗(八分)芍药(八分)枳实(八分)人参(六分)白术(八分)鳖甲(八分)茯苓(八分)诃黎勒皮(八分)柴胡(六分)大黄(十分)桂心(六分)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酒饮及姜汤。任服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利多即以意减之。常取微通泄为度。忌生硬难消油腻等物。及苋菜。(一方用五加皮无人参出第二卷中)千金翼疗十年癖方。
桃仁(六升)豉(六升)蜀椒(三两)干姜(三两)上四味。先捣桃仁如脂。令捣千杵。如干可下少许蜜和捣。令可丸。空肚酒服三丸。如酸枣大。日三。(本方下有熨法此不载出第十九卷中)崔氏疗癖积冷。发如锥刀所刺。鬼疰往来者方。
乌头(八分炮)人参(八分)桂心(八分)附子(八分炮)干姜(八分)赤石脂(八分)朱砂(三分研)上七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以暖酒服七丸。稍稍加之。至十丸。
又疗癖方。
鼠屎(一合炒令黄)上一味。以水二升。煮五六沸及热。滤取汁。置碗中。急纳砂一小两。乃盖头经宿。
明日平旦温为两服。稍晚食。无所忌。(一方砂作朱砂并出第七卷中)
[卷第十二] 气方三首
广济疗气方。
牛膝(六分)芍药(六分)桔梗(八分)枳实(三分炙)浓朴(六分炙)橘皮(四分)茯苓(六分)人参(五分)蒺藜子(五分熬)诃黎勒(六分熬)柴胡(八分)槟榔(四分)大黄(六分)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空肚煮大枣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渐渐加至三十丸。如利多。以意减之。忌生硬难消物。及油腻猪肉醋物。(出第二卷中)延年疗两肋胀急。满不能食。兼头痛壮热。身体痛方。
枳实(三两炙)桔梗(二两)鳖甲(二两炙)人参(二两)前胡(二两)生姜(四两)槟榔(七枚)桂心(二两)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禁生葱苋菜。(出第十六卷中)救急疗腹中气。连心以来。相引痛紧急方。
白术(三两)枳实(三两炙)柴胡(四两)鳖甲(二两炙)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空肚分三服。相去七八里久。能连服三四剂。始知验。禁生冷猪肉。并毒鱼。大须慎之。频服有效。忌苋菜生葱。(出第七卷中)
[卷第十二] 癖及癖不能食方一十四首
广济疗症癖气不能食。兼虚羸瘦。四时常服方。
牛膝(六两)生地黄(九两)当归(三两)桂心(四两)肉苁蓉(六两)远志(三两去心)五味子(五两)曲末(五合熬炒令黄)白术(三两)人参(三两)茯苓(六两一方三两)大麦末(一升上十二味捣筛为散。空腹温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一匕。半夏中煮生姜及槟榔。
饮下加麦门冬六两。此方甚宜久服。令人轻健。忌牛肉生葱萝卜等。(出第二卷中)崔氏疗宿癖。时腹微满。不能食。调中五参丸方。
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各一两)大黄(四两)附子(一两炮)巴豆(四十枚)蜀椒(一合汗)干姜(半两)防风(一两)虫(十五枚熬)葶苈(一合熬)上十三味捣下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忌猪肉芦笋生血等物。
又疗癖饮。并醋咽吐水及沫。食饮不消。气逆胀满方。
槟榔(十两)高良姜(三两)桃仁(一升)上三味和捣绢筛。以白蜜和丸。酒服如弹丸二枚。日再服。渐加至四五丸。加减任意自量。(并出第七卷中)延年人参丸。主癖气不能食方。
人参(八分)白术(六分)枳实(六分炙)橘皮(四分)桂心(七分)甘草(五分炙)桔梗(五分)上七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十丸。
又疗冷气两肋胀满气不能食方。
白术(三两)人参(二两)茯苓(三两)枳实(三两炙)生姜(三两)桔梗(二两)桂心(一两半)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
又桃仁丸。主癖气漫心胀满不下食。发即更胀连乳满。头面闭闷咳气急者方。
桃仁(八分)鳖甲(六分炙)枳实(六分炙)白术(六分)桔梗(五分)吴茱萸(五分)乌头(七分炮)槟榔(五分)防葵(五分)芍药(四分)干姜(五分)紫菀(四分)细辛(四分)皂荚(二分上十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忌猪肉苋菜等。
又浸药酒。用下前药方。
紫苏(三两)牛膝(三两)丹参(三两)生姜(六两)生地黄(三升)香豉(三升)紫菀(三两)防风(四两)橘皮(三两)大麻仁(一升五合)上十味细切绢袋盛以清酒二斗五升。浸三宿后。温一盏用。下桃仁丸。酒尽更添。忌芜荑。
又槟榔子丸。主腹内癖气满。胸背痛不能食。日渐羸瘦四肢无力。时时心惊方。
槟榔子(六分)桔梗(四分)当归(四分)人参(五分)桂心(四分)前胡(四分)橘皮(三分)浓朴(三分炙)白术(四分)甘草(五分炙)乌头(四分炮)干姜(四分)茯神(四分)鳖甲(五分炙)大黄(四分)龙齿(六分炙)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服十丸。饮汁下。日二服。加至二十丸。酒下亦得。忌醋苋菜生葱等。
又疗癖。胸背痛。时时咳嗽。不能食方。
桂心(四分)细辛(四分)白术(六分)浓朴(三分炙)附子(五分炮)干姜(五分)橘皮(三分)鳖甲(四分炙)防葵(三分炙)吴茱萸(三分)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十丸。忌苋菜醋物生葱等。
又疗癖。发即两肋弦急满。不能食方。
槟榔子(六分)枳实(六分炙)桔梗(四分)鳖甲(四分炙)人参(六分)白术(六分)甘草(六分炙)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服十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十丸。忌苋菜生葱猪肉等。
又半夏汤。主腹内左肋癖硬急气满。不能食。胸背痛者方。
半夏(三两洗)生姜(四两)桔梗(二两)吴茱萸(二两)前胡(三两)鳖甲(三两炙)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忌猪羊肉饧苋菜等。
又疗冷癖气。发即气急引膀胱痛。气满不消食。桔梗丸方。
桔梗(四分)枳实(四分炙)鳖甲(四分炙)人参(四分)当归(四分)桂心(三分)白术(四分)吴茱萸(三分)大麦(六分)干姜(四分)甘草(五分炙)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酒下。日再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葱猪肉苋菜等。
又黄丸。疗风虚盗汗不能食。腹内有癖气满者方。
黄(五分)白术(六分)鳖甲(五分炙)白薇(三分)牡蛎(四分熬)茯苓(六分)桂心(三分)干姜(四分)枳实(四分炙)橘皮(三分)当归(四分)槟榔子(六分)人参(六分)前胡(四分)附子(四分炮)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二十丸。忌醋物猪肉冷水苋菜生葱。(并出第十六卷中)必效练中丸。主癖虚热两胁下癖痛。恶不能食。四肢酸弱。口干。唾涕稠粘。眼涩。头时时痛。并气冲背膊虚肿。大小便涩。小腹痛。热冲。头发落。耳鸣。弥至健忘。服十日许。
记大黄(一斤)朴硝(十两炼)芍药(八两)桂心(四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平旦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以利为度。能积服弥佳。纵利不虚人。神良。忌生葱。
又鳖甲丸。主癖气发动。不能食。心腹胀满。或时发热方。
鳖甲(八分炙)白术(十分)枳实(八分炙)芍药(六分)麦门冬(八分去心)人参(八分)前胡(六分)浓朴(六分)上八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饮服二十丸。渐渐加至三十丸。冷即酒服极效。禁苋菜。(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二] 症癖等一切病方四首
千金翼疗症癖乃至鼓胀满方。
乌牛尿(一升)上一味。微火煎如稠糖。空肚服大枣许一枚。当鸣转病出。隔日更服。慎口味等。
又三棱草煎。主症癖方。
三棱草(切一石)上一味。水五石。煮取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铜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纳密器中。旦以酒一盏服一匕。日二服。每服常令酒气相续。(并出第十九卷中)崔氏疗腹中症癖兼虚热者。不可用纯冷专泻药。宜縻攻之方。
鳖甲(八分炙)鳖甲(八分炙)桑耳(八分金色者炙)大黄(八分)吴茱萸(八分)防葵(八分)附子(四分炮)上七味下筛。蜜和为丸如梧子。饮苦酒服十丸。日再服。渐渐加一丸。以微泄为度。无所忌。日晚服马苋汁三四合。以瘥为期。亦是单煮。暖此汁服前药更佳。马齿菜即马苋也。
忌猪肉冷水。(今详前方用鳖甲不宜服苋菜云日晚服马苋汁并服药此必误也出第七卷中)又温白丸。疗症癖块等一切病方。
紫菀(三分)吴茱萸(三分)菖蒲(二分)柴胡(二分)浓朴(二分炙)桔梗(二分)皂荚(三分去皮子炙)乌头(十分熬)茯苓(二分)桂心(二分)干姜(二分)黄连(二分)蜀椒(二分汗)巴上十五味合捣下筛。和以白蜜。更捣二千杵。丸如梧子。一服二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为度。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呕变。支满上气。时时腹胀。
心下坚结。上来抢心。旁攻两胁。彻背连胸。痛无常处。绕脐绞痛。状如虫咬。又疗十种水病。八种痞塞。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或五淋五痔。或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妇人不产。或断绪多年。带下淋沥。或疟连年不瘥。又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疼痛。或眉发堕落。又疗七十二种风。亦疗三十六种遁注。或癫或痫。或妇人五邪。梦与鬼交通。四肢沉重。不能饮食。昏昏默默。只欲取死。终日忧愁情中不乐。或恐或惧。或悲或啼。饮食无味。月水不调。真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遂至于死。或歌或哭。为鬼所乱。莫之知也。但服此药者。莫不除愈。臣知方验。便合药与妇人服之。十日下出症癖虫长二尺五寸三十余枚。下脓三升。黑血一斗。青黄汁五升。所苦悉除。当月有子臣兄堕马被伤。腹中有积血。天阴即发。羸瘦异常。久着在床。命在旦夕。臣与药服之。下如鸡肝黑血。
手大一百片。白脓二升。赤黄水一升许。其病即瘥。臣知方验。谨上。禁生冷饧醋猪羊鱼鸡犬牛马鹅肉五辛葱面油腻豆。及糯米粘滑。郁臭之属。(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二] 癖硬如石腹满方二首
广济疗腹中气癖硬。两胁脐下硬如石。按之痛。腹满不下食。心闷咳逆。积年不瘥。
鳖甲丸方。
鳖甲(八分炙)牛膝(五分)芎(四分)防葵(四分)大黄(六分)当归(四分)干姜(四分)桂心(四分)细辛(四分)附子(四分炮)甘草(四分炙)巴豆(二七枚)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平旦空腹温酒下。如梧子四丸。日三服渐加。以微利一两行为度。忌生葱苋菜。(出第二卷中)必效疗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方。
取白杨木东南枝去苍皮细锉五升熬令黄。酒五升淋讫。即以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二。(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二] 食不消成症积方四首
集验疗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频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张文仲备急同陆光禄说有人食桃不消化作病时无桃就林间得槁桃子烧服之登时吐病即瘥千金同出第六卷中)备急食鱼及生肉。住胸膈中不消化。吐之不出。多成症病方。
朴硝(如半鸡子一枚)大黄(二两)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尽服之。立消。无朴硝。用芒硝硝石亦佳。(肘后同)又宿食不消。大便难。炼中丸方。
大黄(八两)葶苈杏仁(去皮尖)芒硝(各四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至十丸。(姚方并出第三卷中)古今录验疗卒食不消。欲成症积。艾煎丸方。
白艾(一束)薏苡根(一把)上二味合煮汁。成如饴。取半升一服之。使刺吐去宿食。神验。(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二] 心下大如杯结症方二首
病源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盘结者也。久即成症。(出第十九卷中)肘后疗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方。
葶苈(二两)大黄(二两)泽漆(四两洗)上三味捣筛蜜和捣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不知稍加。(千金文仲集验古今录验同云疗症坚心下大如杯食则腹满心腹绞痛)又熨症方。
灶中黄土(一升)生葫(一升)上二味先捣。葫熟纳土复捣。以好苦酒浇令。先以涂布一面仍病上。又涂布上干复易之。取令消止。(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二] 症癖气灸法四首
崔氏疗症癖闪癖方。
令患人平坐。取麻线一条绕项。向前垂线。头至鸠尾横截断。即回线向后。当脊取线穷头。即点记。乃别横度口吻。吻外截却。即取度吻线中折于脊骨点处中心。上下分之。各点小两头通前合灸三处。其所灸处。日别灸七壮以上。十壮以下满十日即停。看患人食稍得味即取线还度口吻于脊中点处横分灸之。其数一准前法。仍看脊节穴去线一二分。亦可就节穴下火。如相去远者。不须就节穴若患人未捐可停二十日外。还依前灸之。仍灸季肋头二百壮。
其又灸闪癖法。
其癖有根。其根有着背者。有着膊上者。遣所患人平坐。熟看癖头仍将手从癖头向上寻之当有脉筑筑然。向上细细寻至膊上至筑筑头。当膊即下火。还与前壮数无别。王丞云∶背上恐不得过多下火。只可细细日别七炷以来。
又疗癖左右相随病灸法。
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亦是灸处。左右各灸五十壮。
一时使了。(千金云灸症癖方患左灸左患右灸右脊屈肋数第二肋上第三肋下向肉前初日灸三次日五周而复始至五十止忌大蒜余不忌)又灸气法。
从乳下即数至第三肋下。共乳上下相当。稍似近肉接腰骨外取穴孔。即是灸处。两相俱灸初下火。各灸三壮。明日四壮。每日加一壮至七壮。还从三壮起至三十日即罢。
上前两种灸法若点时。拳脚点即拳脚灸。若舒脚点时。还舒脚灸。(并出第七卷中)
[卷第十二] 积聚方五首
病源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当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欲复还肺。
肺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当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当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欲复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当传肺。
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贲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此为五积。诊其脉而紧积聚。脉浮而牢积聚。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脉来细kt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以部皮肤寒。秋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咽干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
夏瘥冬剧。色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手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也。女子病淋也。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饥则见。饱则减。病腰痛。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骨中寒。主髓厥。喜忘。色黑也。诊得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
又云∶病心下积聚。端坐柱腰。向日仰头。徐以口内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又云∶左胁侧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气。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人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又云∶端坐拄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又云∶向晨去桃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
欲息微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症瘕散破。即愈矣。(出范汪破积丸。疗积聚坚症方。
大黄(一斤)牡蛎(三两)凝水石(一两)石膏(一两)石钟乳(一两)理石(一两)上六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酒饮任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又顺逆丸。主久寒积聚。气逆不能食方。
大黄(十分)黄芩(四分)浓朴(四分炙)干地黄(四分)桂心(四分)滑石(四分)杏子(二分)黄连(四分)麦门冬(四分去心)上九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后食。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忌芜荑生葱猪肉。
又捶凿丸疗腹中积聚邪气寒热消谷方。
甘遂(一分)荛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各异捣。下细筛捣合丸。以白蜜捣万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儿亦服妇人兼身亦服。名曰捶凿。以消息之。忌猪肉芦笋生葱。(并出第十三卷中)延年疗腹内积聚。癖气冲心。肋急满。时吐水不能食。兼恶寒方。
鳖甲(六分炙)防葵(四分)人参(四分)前胡(四分)桔梗(四分)槟榔(八分)白术(八分)大黄(八分)分炮)干姜(四分)甘草(五分炙)吴茱萸(三分)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为丸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三十丸。忌苋菜猪肉生冷鱼蒜。
又白术丸。主积聚癖气不能食。心肋下满。四肢骨节酸疼。盗汗不绝方。
白术(六分)黄(六分)牡蛎(四分熬)人参(六分)茯苓(六分)乌头(六分炮)干姜(六分)芍药(四(五分)前胡(四分)甘草(六分炙)防葵(三分)鳖甲(四分炙)紫菀(三分炙)槟榔(六分)桔梗(三分)上十九味捣筛。蜜和为丸。空肚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忌苋菜桃李大醋猪肉生葱。(并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十二] 积聚心腹痛方三首
病源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此皆由寒气搏于脏腑。与阴阳气相击下上。故心腹痛也。诊其寸口之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聚痛。又寸口脉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与背相引痛。又云∶寸口脉紧而牢者。胁下腹中有横积结。痛而泄痢。脉微细者生。浮者死。(出第十九卷中)范汪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痛。又心胸满。胁下急绕脐痛方。
大黄(四分)远志(四分去心)黄(四分)麻黄(四分去节)甘遂(四分)鹿茸(四分炙)杏仁(六十枚)豉(一合)巴豆(五十枚)芒硝(三分)上十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日再。忌芦笋野猪肉。(一方无鹿茸黄用黄芩出第十四卷中)又疗心腹积聚。食苦不消。胸胁满除。去五脏邪气。四物丸方。
大戟(五分咀熬令色变)芫花(四分熬)杏仁(一分)巴豆(一百枚去皮心熬)右药捣合下细筛。以鸡子中黄亦可。以蜜和丸如小豆。日三。日增一丸。觉勿复益。欲下顿服七丸。下如清漆陈宿水。妇人乳有余疾。留饮者下水之后。养之勿饮冷水。长壮者服五丸。先食。忌野猪肉芦笋。(出第十三卷中)古今录验匈奴露宿丸。疗心腹积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饮神方。(出僧深)甘草(三分炙)大黄(二分)甘遂(二分)芫花(二分熬)大戟(二分炙)葶苈子(二分熬)苦参(一分)硝石(一分)巴豆(半分去心皮熬)上九味细捣。合蜜和丸如小豆。服三丸当吐下。不吐下。稍益至五六丸。以知为度。先少起。忌海藻芦笋菘菜野猪肉。(范汪同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二] 积聚心腹胀满方一首
病源积聚成病。蕴结在内。则气行不宣通。还搏于腑脏故心腹胀满。则烦闷而短气也。
(出第十九卷中)深师乌头丸。疗心腹积聚胀满。少食多厌。绕脐痛。按之排手。寒中有水上气。女人产后余疾。大人风癫。少小风惊痫百病者。元嘉中用疗数人皆良。有一人服五服药。即出虫长一尺余三枚。复出如牛胆黑坚四枚。中皆有饭食。病即愈方。
乌头(七枚炮)干姜(五分)皂荚(五分炙兼皮子)菖蒲(三分)桂心(四分)柴胡(三分)附子(三分炮)人参(三分)浓朴(三分炙)黄连(三分)茯苓(三分)蜀椒(五分汗)吴茱萸(四分)桔梗(三分)上十四味捣筛。蜜和为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三。稍加至十五丸。忌猪肉冷水醋物生葱羊肉饧。(出第二十三卷中)
[卷第十二] 积聚宿食寒热方四首
病源积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腑脏为寒气所乘。脾胃虚冷。故不能消化。留为宿食也。诊其脉来实。心腹积聚。饮食不消。胃中冷故也。(出第十九卷中)千金翼三台丸。疗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肠鸣而噫。食不作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寒疟已愈。令不复发。食后服五丸。饮多者吞十丸。长服令人大小便调和长肌肉方。
大黄(二两熬)熟硝石(一升)葶苈(一升熬)前胡(二两)浓朴(一两炙)附子(一两炮)茯苓(半两)半夏(一两洗)杏仁(一升去尖皮熬)细辛(一两)上十味捣筛。蜜和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稍加。以知为度。忌猪羊肉饧生菜酢物。(深师同出第二十卷中)古今录验气痞丸。疗寒气痞积。聚结不通。绕脐切痛。腹中胀满。胸逼满。风入脏。忧恚所积。用力不节。筋脉伤。羸瘦。不能食饮。此药令人强嗜食益气力方。
乌头(二分炮)甘草(二分炙)葶苈子(二分熬)大黄(二分)芎(二分)芍药(二分)甘皮(二分炙)上七味下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再不知。渐至五丸七丸。一方桂心二分。去甘皮。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等。(一方有通草无甘皮)又小乌头丸疗久寒积聚心腹。绕脐切痛。食饮不下方。
乌头(三两炮)甘草(三两炙)茱萸(半两)细辛(二两)半夏(二两)附子(二两炮)上七味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再。不知。稍增之。忌羊猪肉冷水。
又五通丸。主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肌肤补不足方。
椒目(一两)附子(一两炮)浓朴(一两炙)杏仁(三两)半夏(一两)葶苈(三两熬)上八味捣。葶苈子杏仁使熟。和诸药末。和以蜜。捣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忌猪羊肉饧冷水。(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二] 疗症方三首
病源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渐染生长。块段盘牢不脉弦而伏。其症不转动者必死。(出第十九卷中)范汪疗症病丸方。
射(二两熬)蜀椒(三百粒汗)上二味捣末下细筛。以鸡子白和丸。半如麻子。半如赤小豆。先服如麻子。渐服如赤小豆二丸。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出第十三卷中)集验疗心腹宿症。及卒得症方。
取雄鸡一头。饲之令肥。肥后饿二日。以好赤朱溲饭。极令朱多以饲鸡。安鸡者板上取粪曝燥末。温清酒服五分匕。可至方寸匕。日三。若病困急者。昼夜可五六服。一鸡少。更饲余鸡取足。(出第六卷中)备急熨症方。
吴茱萸(三升)上一味。以酒和煮热。布裹以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都消乃止也。
肘后方云∶亦可用射五两。茱萸末。以鸡子白和涂症上。(出第三卷中)暴症方六首病源暴症者。由脏气虚弱。食生冷之物。脏既本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之暴症也。本由脏弱。其症暴生。至于成病。毙人则速。(出第十九卷中)肘后疗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方。
取牛膝根(二斤咀曝令极干)上一味。酒一斗浸之。密器中封口。举者热灰中温之。令味出。先食服五六合至一升。
以意量多少。又用蒴根。亦准此大良。(千金集验经心录张文仲同)又凡症坚之起。多以渐生。而有觉便牢大者。自难疗也。腹中微有结积。便害饮食转羸瘦。疗多用陷冰玉壶八毒诸大药今上取小小易得者方。
取虎杖根勿令影临水上者。可得石余。净洗干之。捣作末以秫米五斗炊饭内搅之。好酒五斗渍封。药消饭浮。可饮一升半。勿食盐。症当出。亦可但取其根一升。干捣千杵。酒渍饮之。从少起日三亦佳。此酒疗症。乃胜诸大药。(张文仲同)又方大黄(半斤)朴硝(三两)蜜(一斤)上三味合于汤上煎。可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备急文仲崔氏同惟崔氏用朴硝半斤蜜一升半服二十丸日再服余依肘后并出第一卷中)千金翼疗卒暴症方。
蒜(十片去皮五月五日户上者)伏龙肝(鸭卵大一枚)桂心(一尺二寸)上三味合捣。以淳苦酒和之如泥。涂着布上掩病处。三日消。(肘后千金同凡蒜或无桂心亦得用也)又方商陆根捣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药铺布上。以衣覆冷即易。取瘥止。数日之中。晨夕勿息。(千金集验肘后同并出第十九卷中)古今录验疗暴得症方。
取蒴根一小束净洗。沥去水细切。以醇酒浸之取淹根三宿。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第
[卷第十二] 鳖症方四首
病源鳖症者。谓腹内症结如鳖之形状也。有食鳖触冷不消而生症者。有食杂冷物不消变化而作者。此皆脾胃气弱。而遇冷不能克消故也。症者。其病结成。推之不动移是也。(出第十九卷中)广济疗鳖症。服白马尿方。
白马尿一升五合。温服之。令尽瘥。
又方白马尿(一升)鸡子(三枚破取白)上二味。于铛中煎取三合。空腹服之。不移时当吐出病。无所忌。(千金同)又疗鳖症。蟹爪丸方。
蟹爪(三分)附子(六分炮)麝香(三分研)半夏(六分)生姜(四分屑)鳖甲(六分炙)防葵(六分)郁李仁(八合)上八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空肚以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知为度。忌生冷猪肉苋菜。(并出第二卷中)集验疗鳖症伏在心下。手揣见头足。时时转者。并心腹宿症。及卒得症方。
白雌鸡一双。绝食一宿。明旦以膏熬饭饲之。取其屎。无问多少。以小便和之。于铜器中火上熬令燥。捣筛服方寸匕。日四五服。消尽乃止。常饲鸡取屎瘥毕。杀鸡单食之。(肘后同出第六卷中)
[卷第十二] 米症方二首
病源人有好哑米。(哑谨按说文于革切笑也集韵无此字但有饥乙革切饥也今详哑者饥而喜食之义也下同)转久弥嗜。哑之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得米便止。米不消化。遂生症结。其人常思米而不能饮食。久则毙人。(出第十九卷中)广济疗米症。其疾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方。
鸡屎(一升)白米(五合)上二味合炒。取米焦捣筛为散。用水一升。顿服取尽。少时即吐。吐出症如研米汁碎。
若无症即吐白沫痰水。乃憎米不复食之。无所忌。(千金同)又疗米症久不疗。羸瘦以至死方。
葱白(两虎口切)乌梅(三十枚碎)上二味。以水三升。宿渍乌梅。使得极浓清晨啖葱白随饮乌梅汁令尽。顷之心腹烦。欲吐。即令出之。三晨疗之。当吐去米症。瘥。无所忌。(并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二] 食症及食鱼肉成症方二首
病源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饥值生葱。便大食之。乃吐一肉块。绕畔有口。其病则愈。故谓食症。特由不幸。致此妖异成症。非饮食生冷过度之病也。(出第十九卷中)广济疗食症病食葱瘥方。
有一人食饭七升。并羊脂饼番不论数。因于道中过饥。急食生葱。须臾吐出一实。簿而圆。绕畔有口无数。即以食投之立消。尽饭七升乃止。吐此物后。其人食病便愈。此名食症。无忌。(出第二卷中)千金疗食鱼肉等成症。结在腹内。并诸毒瓦斯方。
狗粪(五升)上一味烧灰末之。绵裹以酒一斗渍再宿。滤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令尽。随所食。症结即便出矣。(出第十一卷中)
[卷第十二] 发症方二首
病源有人因食饮内误有头发。随食而入胃成症。胸喉间如有虫下上来去者是也。(出第十九卷中)广济疗发症。乃由人因食而入。久即胸间如有虫上下去来。唯欲得饮油方。
油(一升)上一味。以香泽煎之。大铹贮之。安病患头边。以口鼻临油上。勿令得饮。及敷之鼻面。并令有香气。当叫唤取饮。不得与之。必疲极眠睡。其发症当从口出饮油。人专守视之。
并浓菜。随发长短。形亦如之无忌。(千金同)又疗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偏闻葱豉食香。此是发虫故也方。
油煎葱豉令香。二日不食。张口而卧。将油葱豉置口边。虫当渐出。徐徐以物引去之。
无所忌。(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二] 虱症方一首
病源人有多虱。性好啮之。所啮既多。而腑脏虚弱。不能消之。不幸变化生症。而患者亦少。俗云患虱症人见虱必啮之。不能禁止。虱生长在腹内。时有从下部出。亦毙人。(出第十九卷中)千金疗虱症。由啮虱在腹。生长为虱症方。
故篦子(一枚)故梳子(一枚)上二味各破为两分。各取一分烧作灰。末之。又取一分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用顿服前末尽。少时当病出。无所忌。(广济同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二] 鳖瘕方一首
病源鳖瘕者。谓腹内瘕结如鳖状是也。有食鳖触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诸杂冷物变化而作者。皆由脾胃气弱。而遇冷即不能克消所致。瘕言假也。谓其形假而推移也。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鳖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鳖。仍故活。有人乘白马来看此鳖。白马忽尿堕落鳖上。即缩头及脚。寻以马尿灌之。即化为水。其主曰∶吾将愈矣。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故养生云∶六月勿食泽中水。令人成鳖瘕。(出第十九卷中)崔氏疗鳖瘕方。
大黄(六铢)干姜(半两)附子(九铢炮)人参(九铢)侧子(半两炮)桂心(六铢)贝母(半两)白术(二两)细辛(十八铢)虫(大一寸者七枚熬)上十味捣下筛。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忌猪肉冷水。(出第九卷中)
[卷第十二] 蛇瘕方一首
病源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内生蛇瘕也。亦有蛇之津液。误入饮食内。亦令人病瘕。其状常苦第十九卷中)崔氏疗蛇瘕。大黄汤方。
大黄(半两)芒硝(如鸡子一枚)乌贼鱼骨(三枚)黄芩(半两)甘草(如人指一尺炙)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之三沸。下绞去滓。纳芒硝。适寒温。尽服之。十日一剂。煮作如上法。欲服之。宿无食平旦服。当下病也。(千金同出第九卷中)
[卷第十二] 蛟龙病方一首
病源蛟龙病者云∶三月八月蛟龙子生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随入人腹。变成蛟龙。其病之状。发则如癫。(出第十九卷中)广济疗蛟龙病。三月八月近海及水边。因食生芹菜。为蛟龙子生在芹菜上。食入人腹。
变成龙子。须慎之。其病发似癫。面色青黄。少腹胀。状如怀妊。宜食寒食饧方。
寒食粥饧三升。日三服之。吐出蛟龙有两头及尾。开皇六年。又贾桥有人吃饧。吐出蛟龙。大验。无所忌。(千金方同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痹方二首
病源。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胸痹之候。胸中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喉里涩。唾燥。甚者心里强痞急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
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白汗出。或彻背膂。其脉浮而微者是也。
不上。除胸痹食热呕。(出第三十卷中)仲景伤寒论。疗胸痹。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白术(三两)干姜(三两)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一。频服三剂愈。(张仲景云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于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亦主之千金同出第十六卷中)深师疗胸痹。麝香散方。
麝香(四分)牛黄(二分)生犀角(一分屑末)上三味研服五分匕。日三。忌生冷物葱蒜。(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痹短气方三首
千金论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仲景伤寒论同。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其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汤主之方。
栝蒌(一枚)薤白(一斤)半夏(半升洗)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上五味切。以白浆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肘后。仲景伤寒论。无生姜枳实半夏等三味同。短剧云∶用水一斗。忌羊肉饧。
又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汤主之方。
茯苓(三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五十枚)上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合。仲景伤寒论同。(并出第十三卷中)深师疗胸痹连背痛。短气。细辛散方。
细辛干地黄甘草(各二两炙)桂心茯苓(各五两)枳实(炙)白术生姜栝蒌实(各三两)上九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古今录验千金同出第十三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痹心下坚痞缓急方四首
千金论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如满。咽塞习习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腹痛。不即疗之。数日杀人。(出第十三卷中)范汪疗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于胸中。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枳实汤方。
陈枳实(四枚炙)浓朴(四两炙)薤白(八两)桂心(一两)栝蒌实(一枚)上五味。先以水五升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半。去滓。纳余药又煎三两沸。去滓。分温三服。除心气良。(古今录验千金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疗胸中隐然而痛。脊膂肩痛方。
桂心(一分)干姜(一分)人参(三分)细辛(三分)乌头(一分炮)山茱萸(三分)贝母(三分)上七味捣下筛。和以蜜丸如小豆大。酒若粥汁吞二丸。稍稍益。以胸中痛止温温为度。
忌生葱生菜猪肉冷水。又疗胸痹偏缓急。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五百枚)附子(十枚大者炮)甘草(三两炙)上三味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又疗胸痹偏缓急。薏苡仁散方薏苡仁(一千五百枚)附子(大者十枚炮)上二味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之。忌猪肉冷水。(此方出僧深范汪同仲景方用薏苡仁十五两并出第八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痹噎塞方二首
仲景伤寒论。胸痹之病。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是也。橘皮枳实汤主之方。
橘皮(半斤)枳实(四枚炙)生姜(半斤)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后短剧文仲深师范汪古今录验经心录千金同出第十五卷中)千金通气汤。疗胸满短气噎塞方。
半夏(八两洗)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吴茱萸(四十枚)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忌羊肉饧生葱。(一方无桂心用橘皮出第十三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痹咳唾短气方四首
仲景伤寒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起。关脉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方。
栝蒌实(一枚)薤白(切半升)上二味。以白酒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深师范汪同出第十五卷中)肘后论∶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及背皆痛。手不得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汁出。或彻引背膂。不即疗。数日杀人。疗卒患胸痹方。
雄黄巴豆(去皮心熬)上二味。先捣雄黄细筛。纳巴豆。务熟捣之相和。丸如小豆。服一丸。不觉稍益。忌野猪肉芦笋。
又方枳实(炙)上一味捣筛。以米汁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或已瘥复更发方。
取薤根(五斤)上一味捣绞取汁。饮之立愈。(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痹心痛方四首
仲景伤寒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白浆汤主之方。
大栝蒌(一枚)薤白(切三两)半夏(半升洗)上三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羊肉饧。(古今录验同范汪同出第十五卷中)千金疗胸痹心痛方。
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一云膺中行直两乳内间是忌针)又疗胸胁满心痛方。
灸期门。随年壮。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不容旁一寸半是。(并出第十三卷中)古今录验小草丸。疗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方。
小草(三分)桂心(三分)蜀椒(三分汗)干姜(二分)细辛(三分)附子(二分炮)上六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大。先食米汁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范汪同出第八卷中)
[卷第十二] 胸痛方二首
范汪疗胸痛。枳实散方。
枳实(八分炙)桂心(五分)上二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葱。(深师同)深师疗胸痛。枳实散方。
枳实(四枚炙)神曲(一两熬)白术(一两)上三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十二] 贲豚气方四首
病源夫贲豚者。肾之积气也。起于惊恐忧思所生也。若惊恐则伤神心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贲。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也。若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剧。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也。诊其脉来祝祝(一云触祝)者。病贲豚也。
肾短剧黄帝问金冶子曰∶惊为病如奔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对曰∶惊为奔豚。心中踊踊。
如事或张面目。不相取与。众师不知。呼有所负。贲豚汤主之。黄帝曰∶善。黄帝问金冶子曰∶忧思贲豚。何以别之。金冶子对曰∶忧思贲豚者。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之声。发作有时。乍瘥乍剧。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众师不知。呼有触忤。奔豚汤主之。黄帝曰善。
师曰∶病如奔豚者。气从少腹起。上冲喉咽。发作欲死。复还生。皆从惊恐得之。肾间有脓故也。(范汪同)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若新亡财。为县官所捕迫。从惊恐者。疗用鸱头铅kt。(千金翼有飞鸿铅丹丸主癫痫螈此意相近铅kt一云角为马桃末即羚羊角)复余物未定。(未定者上作方未成)又疗卒伤损。食下则觉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浆下亦尔。问病与相应。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细锉之)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桂心(二两)甘草(一两炙)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范汪同)又奔豚汤。疗虚劳五脏气乏损。游气梦。精光竭不泽。阴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热赤色。喜怒无常。耳聋目视无精光方。
葛根(八两干者)生李根(切一升)人参(三两)半夏(一升洗)芍药(三两)当归(二两)桂心(五两)生姜(二斤)甘草(炙二两)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不知稍增至一升。日三。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等。(出第十一卷中)肘后疗卒厥逆上气。气支两胁。心下痛满。淹淹欲绝。此谓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迫得之。气从下上。上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疗杀人方。
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吴茱萸(一升)生姜(一斤)半夏(一升)桂心(三两)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药须预蓄。得病便急合服之。(千金方桂五两甘草三两张文仲同)贲豚气冲心胸方四首广济贲豚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两)半夏(七两洗)干姜(四两)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两炮)桂心(四两)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生冷羊肉饧海藻菘菜油腻醋物生葱粘食。(范汪同)又疗贲豚气在胸心。迫满支胁方。
生姜(一斤)半夏(四两汤)桂心(三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吴茱萸(一两)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生葱热面羊肉饧粘食海藻菘菜。(范汪同并出第四卷中)集验贲豚茯苓汤。疗短气。五脏不足。寒气厥逆。腹胀满。气贲走冲胸膈。发作气欲绝。不识冷。或烦热者方。
茯苓(四两)生葛(八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五两)半夏(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当归(二两)芎(二两)李根白皮(切升)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饧海藻菘菜酢物等又疗贲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贲豚汤方。
甘草(二两炙)芎(二两)当归(二两)半夏(四两汤洗)黄芩(三两)生葛(五两)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等。(并出第四卷中)
[卷第十二] 杂疗奔豚气及结气方六首
深师疗忧劳寒热愁思。及饮食膈塞。虚劳内伤。五脏绝伤。奔气不能还下。心中悸动不安。七气汤方。
桔梗(二两)人参(三两一方二两)芍药(三两)茱萸(七合)黄芩(二两一方三两)干地黄(三两一方甘草(三两一方二两炙)橘皮(三两)半夏(三两洗一方一升)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猪肉芜荑等。(千金无桂心橘皮桔梗有浓朴栝蒌蜀椒)集验疗贲豚气从下上者。汤方。
生葛(五两)半夏(五两洗)黄芩(二两)桂心(二两)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甘李根白皮(五两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为五服。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四卷中)短剧牡蛎贲豚汤。疗贲豚。气从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
牡蛎(三两熬)桂心(八两)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两炙)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纳余药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
日三夜再。忌生葱海藻菘菜。(范汪同)又疗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胃者。奔豚汤方。
甘草(四两炙)李根白皮(一斤切)葛根(一斤)黄芩(三两)桂心(二两)栝蒌(二两)人参(二两)芎(一两)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生葱。
(范汪同)又方桐君说。
孵出鸡卵壳中白皮梨木灰麻黄(去节)紫菀(各等分)上四味捣下筛作丸散。随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疗三十年喉中结气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为汤。以意分之。(经心录同并出第一卷中)千金奔气汤。主火气上奔胸膈中诸病。每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悄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
桂心(五两)生姜(一斤)人参(三两)半夏(一升洗)吴茱萸(一升)甘草(三两炙)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为四服。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二] 灸奔豚法
千金疗奔豚腹肿法。
灸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百壮。
又主奔豚冲心不得息。
灸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五十壮。
又主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者法。
炙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是。百壮。一云百五十壮。
又主奔豚上下者法。
灸四满夹丹田旁。相去三寸。七壮。
又主奔豚法。
灸气海。在脐下一寸半。百壮。
又法灸关元。在脐下三寸五十壮。亦可百壮。(并出第十七卷中)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北周·法上
宋·朱淑真
江津 王利器
清·谢泰阶
汉·袁康
唐·李林甫
宋·黄休复
宋·李昌龄
清·万密斋
(五代)刘崇远
明·张位
唐·许嵩
清·诵清堂主人
(唐)蘇廙
清·刘熙载
清·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