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李善长传-白话明史
李善长传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谋,熟悉法家言论,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朱元璋攻取滁阳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此地年高有德之人,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朱元璋曾经随意问李善长:“四方征战,何时才能平定?”李善长回答道:“秦时战乱,汉高祖起于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妄杀人,五年就完成了帝业。今天元朝秩序已乱,天下已土崩瓦解。公出身濠州,离沛不远。山川之王气,公理当受之。若仿效汉高祖所为,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说得有理。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下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参预重大事务的谋划,主管馈赠及粮饷,可见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盛,对前来归附的诸将领,李善长首先观察他们的才能,然后告诉朱元璋。又为朱元璋在诸将面前表明诚恳的态度,使双方都能安心。如果有人因事而意见不合,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郭子兴为流言所惑,疑心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将李善长夺过去辅助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对他深为倚重。朱元璋驻军和阳时,自己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将探知,前来袭击,李善长设下埋伏,将元军击败,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才能。
朱元璋获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极力赞成渡江。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军直趋太平,李善长事先写下榜文,严禁士兵违反军纪。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长马上将榜文贴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军中秩序井然,秋毫无犯。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不久随军攻克集庆。在将要攻取镇江时,朱元璋担心诸将约束不了部下,便佯装发怒,要惩罚他们,经李善长力救,此事才得以解决。镇江攻下之后,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来。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都为幕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朱元璋称吴王,授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总是命他写成文书。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李善长曾请求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都是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来的。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加,百姓也不再贫困。吴元年(1367)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朱元璋当初渡江时,经常使用重典。有一天,他对李善长说“:法有连坐三条,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去掉连坐之罪。朱元璋于是命令他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朝中内外。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太祖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天下山川神癨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与诸儒臣商议执行。
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列第一,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侵犯了他的权限,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心中不安,便告假回家。太祖所任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而李善长却依附太祖如故。富贵已极之后,李善长便逐渐志骄意满,太祖开始有点讨厌他。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太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七年,太祖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九年,太祖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严修妇道。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李祺与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圆丘之工。
丞相胡惟庸当初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任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被牵连处死者甚多,李善长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此怀恨在心。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牵累迁徙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是胡惟庸家的给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形。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证据确凿,说李善长虽是元勋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都同时受胡惟庸牵连而死。不久,被牵连的还有已故的营阳侯杨王景、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太祖亲自下诏罗列他们的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纂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迁徙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后死去。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但被取消世袭的权利。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说道:“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人们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胜于兄弟之子,已经安享万全之富贵的人,一定不会去想侥幸获得万一之富贵,这是人之常情。李善长与胡惟庸,仍然只是儿女亲戚,而对于陛下则像对子女一样的亲近。假使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是位列勋臣第一而已,太师、国公、封王而已,娶公主、纳王妃而已,难道还会胜于今日吗?而且李善长难道不明白天下是不能侥幸取得的吗?元朝末年,欲取天下者无限,却都莫不为此粉身碎骨,覆宗绝祀,能保全自己脑袋的有几个人呢?李善长自己也亲眼所见,为什么还要在衰倦之年去重蹈覆辙呢?凡是去这么做的必然有深仇大恨促使着他,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父子之间可能会相互扶持以求逃脱灾祸。而现在李善长之子李祺与陛下有骨肉之亲,没有丝毫芥蒂,他何苦突然这么去做呢?如果说天象告变,大臣受灾,杀了他以应天象,则陛下更加不能这样做。臣惟恐天下百姓听说之后,会说像李善长这样的有功之臣尚且得到了如此下场,国家也会因此而分崩瓦解啊。现在李善长已死,再说无益,但愿陛下将此作为将来的教训。”太祖收到此信后,竟也没有加罪王国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吴大廷
歐陽修 等
(明)王守仁撰
明·赵秉忠
明·柯丹邱
(清)丘逢甲
周·佚名
清·刘廷槐
(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注
宋·赵师使
(唐)王方慶
(明) 孙允中
唐·慧光释
明·张松源
(宋)叶廷圭
明·周嘉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