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医方集解-未知
医方集解目录:
简介
自序
凡例
补养之剂第一
发表之剂第二
涌吐之剂第三
攻里之剂第四
表里之剂第五
和解之剂第六
理气之剂第七
理血之剂第八
祛风之剂第九
祛寒之剂第十
清暑之剂第十一
利湿之剂第十二
润燥之剂第十三
泻火之剂第十四
除痰之剂第十五
消导之剂第十六
收涩之剂第十七
杀虫之剂第十八
明目之剂第十九
痈疡之剂第二十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救急良方第二十二
勿药元诠第二十三
理血之剂第八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谷之精也,调和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视,而能也;血于热则病
[理血之剂第八]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月经先期为热,后期为寒、为虚、为郁、为痰。朱丹溪曰∶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上应于月,其行有常,故名曰经。为气之配,因气而行,成块者气之凝,将行而痛者气之滞,行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紫者气之热,黑则热之甚也,今人见紫黑作痛成块,率指为风冷乘
...更多
祛风之剂第九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六者之中,风淫为首,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而闷重则其生而溪尝
[祛风之剂第九] 小续命汤
(《千金》)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斜,语言謇涩,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阴虚火旺,痰随火涌,故不省人事;血虚风中左体,为左不遂,气虚风中右体,为右不遂,风中筋脉则拘急,风中口面则斜,风中舌本则语涩,风湿中腰则腰痛;痉者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也;伤风有汗为柔痉,以风能
...更多
祛寒之剂第十
寒中于表宜汗,寒中于里宜温,盖人之一身,以阳气为主。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者,阴惨肃杀之气也,阴盛则阳衰,迨至阳竭阴绝则死矣。仲景着书之辛其阴
[祛寒之剂第十] 理中汤
(仲景)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太阴、脾经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为太阴病。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喜呕、腹痛、便溏,皆虚寒所致;寒彻于外;则手足厥冷拘急;寒凝于
...更多
清暑之剂第十一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上,此气之浮也。经曰∶暑。
伤暑巨室中暑则肺
[清暑之剂第十一] 四味香薷饮
治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暑为阳热,故蒸热;暑必兼湿,故自汗;暑湿干心则烦,干肺则渴,干脾则吐利,上蒸于头则重而痛;暑能伤气,香薷(一两)浓朴(姜汁炒)扁豆(炒。五钱)黄连(姜炒。三钱。)冷服(香薷辛热,必此手少阴
...更多
利湿之剂第十二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盛,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者,土之气坐有知人感者
[利湿之剂第十二] 五苓散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腑言,邪热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
...更多
润燥之剂第十三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寒水虚竭津少血为火之下重也分布
[润燥之剂第十三] 琼玉膏
(申先生)治干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干咳。脾中有湿则生痰,病不由于脾,故无痰;肺中有火则咳,病本于肺,火盛则津枯,故干咳。)地黄(四斤)茯苓(十二两)人参(六两)白蜜(二斤。)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自云奇妙(琥珀以降肺此手太阴药也。地黄滋阴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凉性润,润能去燥;金为水母,土
...更多
泻火之剂第十四
火者,气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冲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肝火之类他经相湿火者。诸是也;参、知
[泻火之剂第十四] 黄连解毒汤
(相传此方为太仓公火剂,而崔氏治刘护军,又云其自制者)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毒,即火邪也。邪入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甚也;口燥咽干,火盛津枯也;干呕,热毒上逆也;错语,热昏其神也;不眠,阴未得复也;伤寒吐衄血者,当
...更多
除痰之剂第十五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寒而有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又
[除痰之剂第十五] 二陈汤
(《局方》)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
...更多
消导之剂第十六
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症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除,施者
[消导之剂第十六] 平胃散
(《局方》)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土湿太过,木邪乘所不胜而侮之,脾虚不能健运,故有痰食留滞中焦,致生痞满诸证。胃寒则呕,湿盛则泻。岚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炒)陈皮(去白)甘草(炙,一钱。)加姜
...更多
收涩之剂第十七
滑则气脱,脱则散而不收,必得酸涩之药,敛其耗散,而后发者可返,脱者可收也。如汗出崩血阴
[收涩之剂第十七] 赤石脂禹余粮汤
(仲景)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中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止者赤石脂禹余粮,等分。杵碎,煎。
此手阳明药也。涩可去脱,重可达下,石脂、余粮之涩以止脱,重以固下,甘以益气(李先知
[收
...更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浦江吴氏
明·通容
(清)曹庭栋
(宋)王巩撰
(宋)施德操
诸葛亮
清·李化楠
北齐·魏收
元·雷思齐
宋·杨湜
宋·何去非
明·朱棣
钟泰
清·吴璿
清·袁开昌
江津 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