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医方集解-未知
医方集解目录:
简介
自序
凡例
补养之剂第一
发表之剂第二
涌吐之剂第三
攻里之剂第四
表里之剂第五
和解之剂第六
理气之剂第七
理血之剂第八
祛风之剂第九
祛寒之剂第十
清暑之剂第十一
利湿之剂第十二
润燥之剂第十三
泻火之剂第十四
除痰之剂第十五
消导之剂第十六
收涩之剂第十七
杀虫之剂第十八
明目之剂第十九
痈疡之剂第二十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救急良方第二十二
勿药元诠第二十三
简介
医方集解 清·汪昂 公元1682年
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编撰而成,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全书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每方除列述方名、说明主治,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
...更多
自序
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况于百家众艺,可以无方而能善此乎。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以其为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以必慎者也。窃尝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证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所由分也。有与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参验之,而后可施治者也,察脉辨证,而方立焉。方者,一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药,非可移游彼此,用之为尝试者也。
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盖前人作法后人因
...更多
凡例
——古今方书,至为繁多。然于方前第注治某病某病,而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病之希矣惠后良法历年及后兹仿言,一《医方考》因病分门,病分二十门,方凡七百首。然每证不过数方,嫌于方少,一方而二三百不穷一本集所载,皆中正和平、诸书所共取、人世所常用之方,即间有一二厉剂,亦攻坚泻热所又一古人立方,分两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无宜一仲景《伤寒论》,前人印定眼目,自成无己而外,鲜所发明。陶节庵虽着《伤寒六书》,不也间一仲景伤寒诸方,为古今方书之祖,故注释尤加详悉,观者幸勿以其繁而厌
...更多
补养之剂第一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已病铸兵
[补养之剂第一] 六味地黄丸
(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附桂,今用通治大小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仲景曰∶气虚有痰,宜肾气丸补而逐之。丹溪曰∶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以制
...更多
发表之剂第二
发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对里而言也。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邪之伤人,先中于表,以渐而入于里,始自太阳,以及汗之误补筋脉
[发表之剂第二] 麻黄汤
(仲景)治伤寒太阳证,邪气在表,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项背强,恶寒恶风(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尚为在表),无汗而喘,脉浮而紧(寒邪外束,阳不得越,故郁而为热。
经曰∶人
...更多
涌吐之剂第三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汗下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
[涌吐之剂第三] 瓜蒂散
(仲景)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沉,五痫痰壅;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太阴,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气上冲,食停上脘,并当用吐法)。伤寒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当吐之(汗出恶风,头痛项强
...更多
攻里之剂第四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不能容纤芥之邪。稍有滞碍,则壅塞经络,隔遏阴阳而为病矣,或寒或热,或气或血,或痰或食,为证不一。轻则消而导之,重必攻须者
[攻里之剂第四] 大承气汤
(仲景)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阳明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也,此为在经,仍当汗散。若热邪已入胃腑,痞满燥实坚全见者,为当下。实则谵语乱言无次也。虚则郑声一语频言也。阳明
...更多
表里之剂第五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
故采
[表里之剂第五] 大柴胡汤
(仲景)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呕而下利;
...更多
和解之剂第六
邪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若在半表半里,则从中治,宜和解。故仲景于少阳证,而以汗吐下三者为戒也。昔贤云∶或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然有当和解剂,
[和解之剂第六] 小柴胡汤
(仲景)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半
...更多
理气之剂第七
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皆生于气也。夫人身之所恃出入升行者志过冲和证矣。无病之时,宜保之养之,和之顺之;病作之时,当审其何经何证,寒热虚实而补泻之
[理气之剂第七] 补中益气汤(东垣)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宜本汤加麻黄根、浮小麦,升、柴俱宜蜜水炒过,欲其引参、至表,故又不可缺),或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岳珂
梁启超
(宋)无门慧开
(宋)魏泰
汉·戴德
唐·荆浩
宋·卢祖皋
清·冒襄
汉·黄玄锺
明·吴殳
(宋)周羽翀
明·梦觉道人
薛涛
清·戴肇辰
晋·陶潜
清·刘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