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严氏济生方-未知
严氏济生方目录:
简介
原序
卷一 五脏门
卷二 诸风门
卷三 诸寒门
卷四 诸暑门
卷五 诸湿门
卷六 痼冷积热门
卷七 诸虚门
卷八 诸痹门
卷九 血病门
卷十 心腹痛门
卷十一 症瘕积聚门
卷十二 宿食门
卷十三 胀满门
卷十四 水肿门
卷十五 蛊毒门
卷十六 黄疸门
卷十七 咳喘痰饮门
卷十八 诸疟门
卷十九 大便门
卷二十 小便门
卷二十一 霍乱门
卷二十二 呕吐翻胃噎膈门
卷二十三 脚气门
卷二十四 消渴门
卷二十五 诸疝门
卷二十六 眩晕门
卷二十七 惊悸怔忡健忘门
卷二十八 癫痫门
卷二十九 诸汗门
卷三十 眼门
卷三十一 咽喉门
卷三十二 口齿门
卷三十三 耳门
卷三十四 鼻门
卷三十五 头面门
卷三十六 腰痛门
卷三十七 妇人门
卷三十八 痈疽疔肿门
卷三十九 疥癣门
卷四十 瘿瘤瘰门
卷四十一 五痔肠风脏毒门
卷九 血病门
(附∶金疮内损瘀血方)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吐血呕血咳血)医经所载,失血有三种∶一曰血衄,二曰肺疽,三曰伤胃是也。盖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升降,无有休息者也。六气不伤,七情不郁,营卫调平,则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必致壅闭,遂不得循经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大抵脉芤为失血,沉细者易治,浮大者难治。又有感冒,汗后不解,郁结
...更多
卷十 心腹痛门
(附∶胁痛)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夫心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一曰虫心痛,二曰疰心痛,三曰风心痛,四曰悸心痛,五曰食心痛,六曰饮心痛,七曰寒心痛,八曰热心痛,九曰去来心痛。其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夫心乃诸脏之主,正经不可伤,伤之则痛,若痛甚手足青过节者,则名曰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若乍间乍甚成疹而不死者,名曰厥心痛,
...更多
卷十一 症瘕积聚门
[症瘕积聚门] 积聚论治
夫积有五积,聚有六聚。积者生于五脏之阴气也;聚者成于六腑之阳气也。此由阴阳不和,有如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逆于四肢,传克不行,乃留结而为五积。故在肝曰肥气,在心曰伏梁,在脾曰痞气,在肺曰息贲,在肾曰奔豚。其名不同,其证亦异。肥气之状,在左胁下,大如覆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诊其脉弦而细,其色青,其病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子为积疝,女子为瘕聚。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诊
...更多
卷十二 宿食门
[宿食门] 宿食论治
难经云∶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是知谷味五味,莫不经由口舌而入于胃也。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利,久则积聚,结为症瘕,面黄羸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大率才有停滞,当量人虚实,速宜克化之,不可后时,养成沉也。
[宿食门\宿食论治]
...更多
卷十三 胀满门
[胀满门] 胀满论治
胀满者,俗谚所谓膨亨是也。内经问∶人有病,旦食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曰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至二剂已。治法虽详,而不论其病之所由生,故切有疑焉。大抵人之脾胃,主于中州,大腹小腹是其候也。若阳气外强,阴气内正,则脏气得其平,病何由生。苟或将理失宜,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冲和,如是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胀满不已,变证多端,或肠鸣气走漉漉有声,或两胁腰背痛连上下,或头痛呕逆,或胸闷不食,或大小便为之不
...更多
卷十四 水肿门
[水肿门] 水肿论治
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盖脾者土地,肾者水也。
肾能小便不利,外肾或肿,甚则肌肉崩溃,足胫流水,多致不救。歧伯所谓∶水有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种类不一,皆聚水所致。夫水之始起也,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颈脉动,喘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为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又有蛊胀,腹满不肿;水胀,面目四肢俱肿。
...更多
卷十五 蛊毒门
[蛊毒门] 蛊毒论治
经书所载蛊毒有数种。闽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取其毒于酒中,能祸于人。中其毒也,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咬,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蚀人五脏即死。然此病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周腹内,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即心痛烦躁,而病患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脏腑则死矣。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遂成蛊注也。欲验之法,令病患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或含一大豆,豆胀皮脱者蛊也,豆不烂脱非蛊也。以
...更多
卷十六 黄疸门
[黄疸门] 五疸论治
古方论∶有黄胆、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实一也。详观他书,黄有三十六种,疸有五种。
三十六种黄者,圣惠方载之备矣。五疸之证,感之者多,不容不详。其五疸者,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黄汗之状,身体俱肿,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黄如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黄也。黄胆之状,食己即饥,身体、面目、爪甲、牙齿及小便悉黄,欲安卧,或身体多赤多青皆见者,必发寒热,此由
...更多
卷十七 咳喘痰饮门
[咳喘痰饮门\咳嗽论治] 杏子汤
治一切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痰饮停积,悉皆治疗。
人参半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细辛(洗)干姜(炮)官桂(不见火)杏仁(去皮尖,炒)白芍药甘草(炙)五味子(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此药味多辛辣,其性稍热,若冷嗽则宜服之,如热嗽岂宜服之。若的因感寒得之,宜加少麻黄去根节煎。
[咳喘痰饮门\
...更多
卷十八 诸疟门
[诸疟门] 诸疟论治
素问云∶夫疟疾皆生于风。又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四时之气使然也。或乘凉过度夫病之始发也,必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或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或一日一发,或间日发,或三日一发。一日一发者易治,有所谓瘅疟、寒疟、温疟、食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大者宜吐之。久而不愈,胁下痞满结为法。
[诸疟门\诸疟论治] 养胃汤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孟郊
元·王鹗
清·云间天赘生
明·屠本畯
(明)朱棣 主编
唐·苏瑰
宋·俞琰
宋·吴悟
清·夏鼎
明·湛若水
唐·张为
杭州志
清·尤怡
清·张惠言
(意)马可·波罗
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