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第十七-幼幼新书
卷第十七
(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卷第十七] 痰实第一
《巢氏病源》小儿痰候∶痰者,水饮停积胸膈之间,结聚痰也。小儿饮乳,因冷热不调,停积胸膈之间,结聚成痰。痰多,则令儿饮乳不下,吐涎沫,变结而微壮热也。痰实壮热不止,则发惊痫。
《千金》治小儿痰实结聚,宿癖羸露,不能饮食。
真珠丸方
真珠(半两)麦门冬(去心,一两)蕤仁(去皮,二百枚)巴豆(去皮膜,四十粒)上四味末之,蜜丸。期岁儿,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儿,服如麻子二丸,渐增,以知为度。当下病赤、黄、白、黑葵汁,纵下勿绝药,病尽下自止。久服使小儿肥白,以试验。
《千金》治八岁以上儿,热结痰实,不能食,自下方。
芍药栀子知母大黄(各二两)柴胡(二两六铢)升麻黄连黄芩(各二两半)竹叶(切,一升半)桔梗(一两半)细辛(十五铢)上十一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岁儿为三服。《外台》有枳实、杏仁各一两半,而无桔梗、黄连。
《千金》治十五以下儿,热结多痰,食欲减,自下方。
大黄柴胡黄芩(各三两)枳实(麸炒,一两十八铢)升麻芍药知母栀子(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汤浸去皮尖、二两)竹叶(切,一升半)上十一味,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岁至十五岁者,分三服。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痰实,久患风痫,缠喉风,咳嗽,遍身风疹,急中涎潮等。此药不大吐逆,只出涎水方。
瓜蒂(不限多少)上细碾为末,壮年一字;十五以下气怯小儿半字。早晨井华水下一食,须含沙糖一块;良久,涎如水出,年深涎尽,有一块如涎布水上如鉴矣。涎尽食粥一、二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汤一盏即止矣。麝细研,温水调下。昔大平尚书觉昏眩,即服之,取涎有效。
《圣惠》治小儿痰实壮热,心胸壅闷,不欲乳食。
前胡散方
前胡(半两,去芦头)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痰气结实,烦壅。
半夏散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前胡(半两,去芦头)川朴硝(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痰壅结实,时欲呕吐。
陈橘皮散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锉)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前胡(去芦头)川升麻(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五、六岁痰实不散,宜服此方。
前胡(去芦头)川大黄(锉碎,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川朴硝(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莲子大,煎至六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痰实壅闷,时复呕吐,不欲乳食。
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川朴硝(各半两)甘草(炙微赤,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旋复花(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如莲子大,煎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痰实,心胸不利,多欲呕吐。
前胡散方
前胡(去芦头,半两)贝母(煨令黄)白术桑根白皮(锉)人参(去芦头。各一分)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痰实,往来寒热,不欲饮食,肌体羸瘦。
芒硝丸方
川芒硝川大黄(锉碎,微炒)代赭石(各半两)半夏(汤浸七遍去滑)甘遂(微炒。
各一分)杏仁(十粒,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空心以温水下两丸。量大小加减与服之。
《灵苑》治小儿痰实结滞,时发寒热,胸中涎壅及哮呷喘急,烦躁不得睡眠。
犀角丸方
犀角(一钱,醋末)白术桔梗陈橘皮(各一钱)金银箔(各用三片,以水银一钱,结成砂子)巴豆(三粒,去皮,以枣子一个裹之烧令香熟,只取巴豆细研)上件七味,同研令匀,以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用薄荷水研下。量儿大小,临时加减丸数。
《婴孺》治小儿膈上有痰饮。
疟候方
常山(五分)知母(四分)松萝甘草(炙。各三分)上水一升,浸一宿,煮五沸,去滓。空心服三合,当出痰为度。
张涣
香橘皮丹
消小儿宿食痰滞。
陈橘皮(去白,焙干)木香(各一两)白术(炮)草豆蔻(面裹微炮)牵牛子姜黄(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葱白汤下。大小便涩或不通,即乳食前服之。
张涣
枳壳汤
治小儿痰实,壮热不除。
枳壳(麸炒,去瓤)半夏(汤洗七遍,焙干)木香前胡(各一两)干姜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陈橘皮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
前胡半夏丹
治小儿痰实壮热。
前胡半夏(各一两,汤洗七遍,焙干)川朴硝麦门冬(去心)大黄(炮。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取生姜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参汤下。
张涣
神曲汤
治小儿痰实。
神曲(微炒)姜黄木香半夏(用生姜八两,切作片子,同捣成膏,慢火焙,炙令黄。各一两)甘草(炙)青橘皮(炒黄)白茯苓(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放温热服。
张涣
白金丹
消小儿痰实,利胸膈。
前胡桑白皮(锉)半夏(汤泡七遍)白术(炮。各一两)人参(去芦头)陈橘皮(各半两)甘遂(一分,微炒)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同大。温水下五粒至七粒;周小儿并二、三岁只可服三粒。以上临时加减。
《保生信效方》
逍遥丸
治膈实气痞,痰盛喘促。
半夏(汤浸洗七次,焙,二两)枳实(去瓤,麸炒)槟榔(锉)赤茯苓(去粗皮。各一两)上同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荆芥汤送下。别作小丸与小儿。
《吴氏家传》治大人、小儿风壅,咽喉不利,痰实烦渴,困倦头昏;或发潮热,及一切风痰疮疥,并宜服之。
龙脑薄荷叶(去沙土,用十两)栝蒌根(生用一两)荆芥穗(生用四两)甘草(生用五两一分)缩砂仁(生用三两)上件为细末,每四两药末入炒盐末一两,研匀,以瓷器盛贮。每服一钱,如茶点吃。
《吉氏家传》治小儿生百日以来痰实。
柴胡(半分)当归大黄(各二铢)甘草(炙)茯苓(各三钱)上水四合,煎取一合,去滓。分两日与服。
《吉氏家传》又方黄连人参朴硝(各三铢)上以水二大合,煎半合,三次与服。
《吉氏家传》小儿二岁痰实方白槟榔(一枚)青木香(半分)大黄(一分)茯苓(二分)上以水五大合,煎二合去滓,服二次。
《吉氏家传》又方黄连黄芩生姜(各二分)上以水五合,煎三合,去滓服尽。
《吉氏家传》治四、五岁儿痰实。
大黄人参(各一分)浓朴甘草(各半分)朴硝(二铢,汤化)上以水五大合,煎二合去滓;下朴硝,一日服之。
《吉氏家传》治六岁儿痰实。
半夏(洗七次)草果子(各二枚)朴硝(二铢)生姜(二块,各如杏仁大)上末以水六合,煎三合,去滓;下朴硝,空心、日二服。
《吉氏家传》治七、八岁儿痰实。
黄芩前胡(各一分)黄连(三分)山栀子(七个)上末以水九合,煎五合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
黑散子
治小儿涎壅,咳嗽吐逆。
天南星半夏猪牙皂角巴豆白矾上件等分,入瓦罐子,用火,存性,每用半钱。齑汁调下,或麦门冬、桑白皮汤入蜜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咽喉涎鸣如锯,兼伤寒身热面赤,一切涎等。
坏涎丸方
半夏(二钱,研,以生姜自然汁搜作饼子,用慢火炙黄干)粉霜铅白霜巴豆霜雄黄蝎梢(各半钱)上各为末,再研令匀,稀曲糊为丸如此○大。取涎每服五丸,用灯心汤化破。如涎未下,再用灯心汤投下即吐。如取涎连三服即泻,补之。
[卷第十七] 寒热往来第二
《巢氏病源》小儿寒热往来候∶风邪外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更相乘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之气为邪所乘,邪与正相干,阴阳交争,时发时止,则寒热往来也。
张涣论∶小儿内有痰饮,渍于脏腑,因外感风邪,与正气相干,则成寒热往来之病。甚者,已渐羸瘦。又痰实壮热不除者,变成惊痫。又夏伤于暑者,至秋成疟。
《婴童宝鉴》小儿寒热往来歌∶邪入皮肤里,远归脏腑巡;阴阳多斗争,寒热往来频。
《千金》治小儿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
莽草汤浴方
莽草丹参桂心(各三两)菖蒲(半斤)蛇床子(二两)雷丸(一升)上六味咀,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适寒温以浴儿。避目及阴。
《千金》治小儿忽寒热。
雷丸汤浴方
雷丸(二十枚)大黄(四两)苦参石膏(各三两)黄芩(一两)丹参(二两)上六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儿避目及阴。浴讫以粉粉之,勿浓衣。一宿复浴。
《千金》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
上细切柳枝,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服之。
《仙人水鉴》∶孩子百日内忽有寒热,何以治之?与冷药吃即乳寒呕逆;若热药治之,其病加甚。无神法圣术,因循丧儿之命。博览石室秘方,用之应妙。
桃花荫末一钱余,甘草充汤力更殊;蓝花只消一、两字(阴干),灌之入口立消除。
上三味为末。每服半钱,汤调灌之。
《伤寒类要》疗小儿寒热及热气中人。
上用猪后蹄烧灰研末,以乳汁调一撮,服之效。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痿黄。
柴胡散方
柴胡(半两,去苗)石膏(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麻黄(去根节)秦艽(去苗)常山(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太医局
小柴胡汤
治大人、小儿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头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头,秤半斤)黄芩人参(去芦头,秤)甘草(炙。各三两)半夏(汤洗七次,焙干,秤二两半)上五味同为粗末。每服三大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个掰破,同煎至七分,滤去滓,稍热服,不计时服。小儿分作二服,更量大小加减。
张涣
秦艽汤方
治小儿寒热往来病。
秦艽(去苗)鳖甲(醋炙微黄,去裙。各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麻黄(去根节。各半两)竹茹甘草(炙。各一分)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
人参前胡散
人参(去芦头)前胡柴胡(去苗。各一两)桔梗地骨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遍,焙干。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
芍药汤
赤芍药(一两)黄芩当归(锉,焙干)柴胡(各半两)肉桂甘草(炙。各一分)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庄氏家传》疗少小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
李叶浴儿方
上用李叶不拘多少煮汤。(又白芷;又苦参。)《王氏手集》
柴胡人参汤
治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
柴胡人参芍药茯苓甘草(炙)上等分。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温服。
[卷第十七]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巢氏病源》小儿往来五脏烦满候∶风邪外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腑脏,致令血气不和,阴阳交争,故寒热往来。而热乘五脏,气渍不泄,故寒热往来而五脏烦满。
《玉诀》小儿寒热虚积候歌∶频频发热藏中图,有积因伤未退除;颊赤口疮多躁渴,痰生不食胃还虚。
此患先调气;次取虚积,下涎;后补虚即安也。
《玉诀》又寒热虚积候云∶此候先调气,次解虚热,有热不去,下真珠丸取(方在后。)《玉诀》
真珠丸
治小儿寒热虚积,五脏烦满;及下风涎积滞,惊食疳积。
南星半夏滑石(各末二钱)轻粉(四钱匕)巴豆(二、七粒,去心、油)上末之,面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煎葱汤吞下。
[卷第十七] 寒热腹痛第四
《巢氏病源》小儿寒热往来腹痛候∶风邪外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腑脏,血气不和,则阴阳交争,故寒热往来。而脏虚本挟宿寒,邪入于脏,与寒相搏,而击于脏气,故寒热往来而复痛也。
《千金》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桂心(各二两)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啼呼腹痛。宜服
赤芍药散方
赤芍药当归(锉碎,微炒)寒水石甘草(炙微赤,锉)黄芩(各半两)桂心(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地黄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胁下有气块,腹痛喘逆,气息难为,往来寒热,羸瘦不食。
马通粟丸方
马通内粟细辛紫菀(洗去苗土)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三分)石膏五味子秦艽(去苗)白茯苓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少小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六味汤方
地黄桂心(各八分)芍药寒水石黄芩(炙)甘草(炙。各二分)上切细,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一岁儿二合至三合量与服之。
[卷第十七] 寒热结实第五
《巢氏病源》小儿寒热结实候∶外为风邪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腑脏,使血气不和,阴阳交争,则发寒热。
而脏气本实,复为寒热所乘,则积气在内,使人胸胁心腹烦热而满,大便苦难,小便赤涩,是为寒热结实也。
《千金》∶小儿连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
微惊悸方。
大黄(一两)黄芩栝蒌根甘草(炙。各十八铢)滑石(二两)桂心牡蛎人参龙骨凝水石白石脂硝石(各半两)上十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服三合,一日一夜令尽,虽吐亦与之。一本加紫石英半两。
《圣惠》治小儿寒热结实,或热攻冲心,肺气急,昼夜自汗,日渐消瘦,不吃乳食。
柴胡丸方
柴胡(去苗)川大黄(锉碎,微炒)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各半两)赤茯苓人参(去芦头)木香桂心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用温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增寒壮热,发歇不定,腹中结实,不能乳食。
大黄丸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柴胡(去苗)槟榔(各半两)赤茯苓人参(去芦头)木香桂心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寒热结实,胁下妨闷,不欲乳食。
鳖甲散方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半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川朴硝(各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宿食,痰癖寒热,腑脏结实。
宜服芒硝丸方
川芒硝川大黄(锉碎,微炒)代赭石(各半两)甘遂半夏(汤泡七次,去滑。
各一分)巴豆(二十枚,去皮、心、膜,纸裹压去油)杏仁(二、七枚,去皮尖,另研)上件药捣,罗为末,与巴豆、杏仁膏一处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五、六岁儿空腹以温水下一丸,以利为度。
《圣惠》治小儿腹有积滞,致生寒热,腑脏结实,心腹气胀,常多少力。
五灵脂丸方
五灵脂木香(各半两)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锉碎,微炒)巴豆霜(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入巴豆霜同研令匀,用软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饮下两丸,儿小即一丸。
[卷第十七] 寒热食不消第六
《巢氏病源》小儿寒热往来食不消候∶风邪客于皮肤,内有痰饮渍于脏腑,使血气不和,阴阳交争,则寒热往来。其脾胃之气宿挟虚冷,表虽寒热而内冷发动,故食不消也。
《千金翼》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麦门冬(去心)五味子蜜(各半斤)大黄硝石(各一两)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硝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一升许出。
儿大者服五合。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头疼呕吐及乳癖。
诃梨勒丸方
诃梨勒皮木香人参(去头芦)赤茯苓桂心川大黄(锉碎,微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各半两)柴胡(三分,去苗)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薄荷生姜汤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卷第十七]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巢氏病源》小儿寒热往来,能食不生肌肉候∶风邪客于皮肤,内有痰饮渍于腑脏,使血气不和,阴阳交争,故发寒热往来。胃气挟热,热则消谷,谷消则引食。阴阳交争为血气不和;血气不和则不能充养身体,故寒热往来,虽能食而不生肌肉也。
《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寒热,食不生肌肉。
大黄丸方
大黄(一两,蒸之二斗米下)桂心干姜(炮。各二分)巴豆(五十粒,去心、皮,熬)硝石(三分,熬,无者以芒硝代之)上五味捣筛四味,别捣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捣二千杵,丸如桐子大。坏一丸,汤服之。但热在膈上当吐;在膈下当利,预作粥。如服已吐、下,丸法服药。两食顷不吐、下,以热饮动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药壮人可二丸。此药优于他下药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疮,绵挺如指,蜜和一丸涂挺头,旦内疮中,隅出之,不瘥更作。温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飞尸遁尸,浆服半丸,日一,应须臾止。心腹胀满痛,服一丸。疟者,根据发日宿勿食,清晨服一丸。壮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饥过发时乃食。妇人产后血结,中奔走,起上下,或绝产无子、或月经不调,面目青黄,服半丸。小儿淋沥寒热,胪胀、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岁如麻子服一丸,日一;六、七岁儿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诸病瘥。儿小半之愈,大良。忌野猪肉、芦笋、生葱。
[卷第十七]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四肢羸瘦。
鳖甲散方
鳖甲(三分,涂醋炙微黄)淡竹茹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分)常山(一杏仁许大)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研入麝香一豆大,更煎一两沸温服,日三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腹胀,渐瘦不能饮食。宜服
鳖甲散方
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赤茯苓子芩赤芍药当归(锉,微炒)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知母(各半两)柴胡(去苗,三分)诃梨勒皮(三分)槟榔(三枚)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用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以利为度。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乳食不下,四肢无力,心腹胀满,上焦痰壅,渐渐羸瘦。
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各一两)人参前胡桔梗(各去芦头)诃梨勒皮地骨皮赤芍药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陈橘皮(汤浸、去瓤,焙。各半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不能乳食,羸瘦,心腹胀。
五味子散
五味子当归(锉碎,微炒)人参桔梗前胡(各去芦头)白术赤茯苓黄芩(各用一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食少羸瘦。
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黄(锉)柴胡(去苗)白茯苓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木香(各半两)甘草(炙微赤,锉)白术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诃梨勒皮(三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往来寒热,多汗心烦,小便赤黄,不欲乳食,四肢羸瘦。
黄丸方
黄(锉)麦门冬(去心,焙)赤茯苓白术子芩甘草(各一分)柴胡(去苗)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乳食不节,伤于脾胃,致往来寒热,时复呕吐,不欲乳食,日渐羸瘦。宜服
槟榔丸方
槟榔丁香桂心人参(去芦头。各一分)川大黄(锉碎,微炒)诃梨勒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生姜汤研下五丸。看儿大小加减服之。
张涣
香甲散方
治寒热往来肌瘦。
鳖甲(酥炙黄,去裙)木香(各一两)川大黄(微炒)陈橘皮(去白,焙干)当归(洗,焙干)柴胡(去苗)知母甘草(炙。各半两)槟榔(三枚)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卷第十七] 疟疾第九
《巢氏病源》疟疾候∶疟病者,由夏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邪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更虚,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候歇。若邪动气至交争复发,故疟休作有时。其发时节渐晏者,此由邪客于风府,邪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食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日晏。其发早者,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内,上注于伏卫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内;其气既上,故其病发更早。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间日蓄积乃发也。小儿未能触于暑而亦病疟者,是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者也。
《圣惠》∶夫小儿疟病者,是夏伤于暑,热客于皮肤,至秋复为风邪所折,阴阳交争,故发寒热而成疟也。
几发欲解则有汗出,汗出多则津液减耗。又热乘于脏则生虚躁,其疟瘥之后,腑脏未得,腹内犹有热,故渴而引饮也。若引饮不止,小便涩者,则变成饮癖也。
茅先生∶小儿生下有中脾寒候,儿身上发寒,久后脾家热,乃皮上大热,渴水。此候儿先因伤寒四、五日,有热不退,而医人误下冷药退热,故脾气不顺,遂至脾寒疾疟。所治者,下鬼哭散(方见本门中),相夹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见胃气不和门,一方见慢脾风门中,)与服即愈。
《惠眼观证》小儿疟疾形候∶因寒暑不常,小儿脱着无节,春夏蕴积,久不宣泄,至秋后阴阳交,冷热作时,故成疟病。初发时,浑身壮热,从早至暮即歇。饮水以分日皆被宿涎潮脾,脾不醒根据前再发。此病只因宿疾在心脾间,须用常山饮子(方见本门中)服之,清早吃,须吐下黄水后用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第二日,根据前如此一服,亦用匀气散。第三日,亦复如此。至第四日,常常服之便不吐。
《婴童宝鉴》小儿疟疾歌∶疟疾是邪成,阴阳有竞争。早期风府会,晏发脊俞停。至速连朝发,来迟间有行。小儿远见吐,何必问神明。
《仙人水鉴》小儿百日内患疟方∶疟是邪风寒热攻,宜须术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状,丁钉孩儿生气宫。
《外台》刘氏疗小儿疟方。
上用黄丹半钱匕,以蜜水和与服。若冷,以酒和与服之良。
《外台》∶《广济》又方上取驴轴下垢腻,刮取和面作饼与吃,以瘥止。
《外台》∶《删繁》疗小儿疟,或自能饮,或不能饮,母含药与饮之。
常山酒煎方
常山(二两)桂心(一两)甘草(半两,炙)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煎取七合,去滓分服。取吐瘥止。
孙尚药治大人、小儿疾。
信砒(二两,别研如粉)寒水石(三两,别捣为末)上用一生铁铫子,先锒石末一半,后堆砒末在上,又以石末盖头,然后取浓盏盖之。周回醋糊纸条子密封约十重,以炭火一斤以来安铫子在上,候纸条子黑,取出置冷地;候冷取开盏子,净刮取锒石末,一处入乳钵内细研,以软粟米饭和丸如梧子,更别作小丸子一等,以备小儿服。以飞过辰砂为衣,候干入瓷合收。每人服时,于发日早,腊茶清下一丸,一日内不得食热物。合时先扫洒一净室中合之,不得令妇人、猫、犬、鸡、鼠等见,收得时亦如然。若妇人患,则男着在口中,男子患亦然。
陈藏器治大人、小儿疟。
接骨木叶上小儿服三叶,大人服六叶,并生捣绞汁,得吐为度。此药有小毒,不宜多也。服讫须痢及吐。尤治痰疟。
《圣惠》治小儿痰癖疟,发无时。
牡蛎散方
牡蛎粉常山乌梅肉(微炒)人参(去芦头。各半两)鳖甲(三分,涂醋炙微黄,去裙)知母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锉碎)豉心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调下半钱,日二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疟疾发后烦热。
升麻散方
川升麻常山蜀漆川大黄(锉碎,微炒)葳蕤黄芩桂心(各一分)川芒硝(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以吐、利为度。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疟疾,发歇寒热,小便赤黄。宜服
桃仁散方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各三分)知母黄芩川升麻(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疟疾,痰壅烦闷。
常山散方
常山甘草(炙微赤,锉)川大黄(各半两)桂心(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未发前温服,得吐、利为度,如未吐、利,再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
《圣惠》治小儿疟疾,胸膈间痰涎,发渴寒热。宜服
松萝散吐方
松萝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常山(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以吐为效,不吐更服。
《圣惠》治小儿疟疾,寒热发歇不定。
黄丹丸方
黄丹(微炒)人参(去芦头)常山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于未发前以冷水下一丸。三岁以上,即可三丸。
《圣惠》治小儿疟疾必效。
大蒜丸方
独头蒜(去心)巴豆(去皮、心。各用一枚)上件药,取巴豆内蒜中,用湿纸裹煨令熟,捣如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醋汤下一丸,以吐、利为度。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五月五日修合更佳。
《圣惠》治小儿疟疾。
常山丸方
(《婴孺方》名三满丸)常山(一两,末)白蜡(半两)鸡子(一枚)上件药,敲鸡子去黄,用清与常山末拌和令匀,于瓷碗中熔蜡都拌和;以绵幕碗口,坐甑中蒸三遍取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当吐即瘥。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茅先生小儿脾寒,
鬼哭散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鳖甲(醋炙)甘草(炙)上等分,鳖甲、甘草修事,外三味不得见火,为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冬取桃、柳枝各二、七寸,同煎五分,临发时服。略吐出涎不妨。
《婴孺》治五、六、七岁儿时气兼疟。
前胡汤方
前胡黄芩升麻(各四分)细辛甘草芍药(各三分)大黄常山(各二分)上以水一升六合,为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婴孺》治少小疟疾,有冷热,腹满。
桂心汤方
桂心(一两)常山(二两)上以酒二升浸,二炊久煮一升半,分二服。当吐无苦,已用验良。张方云∶若未能饮,当与含之。
《婴孺》又方上用生石上者菖蒲煎,浴儿三、四次佳。
《婴孺》治小儿疟,癖实肉热,头痛欲吐。
常山汤方
常山甘草(各二两)竹叶(三升)上水六升,煮及二升,六、七岁儿为四服;小儿以意加减五服。至日出三服,得吐便愈。若实多加大黄二两,取快利,节饮食。
《婴孺》治少小疟,寒热往来,前后不断,诸医治不瘥者方。
常山(二铢)甘草(五铢)上以水一升,煮至三合,先发时服。
《婴孺》治小儿疟,诸师治不瘥者。
神验方
大黄(二两)附子(一两,炮)龙骨(三两)上为末,蜜丸。十岁儿服小豆大七丸,比至发三服,或不吐、下。五、六岁,大豆大七丸。大人,桐子大七丸。比至发时,三服二十一丸都服竟。更平和,大宜老、小人服之。
《惠眼观证》
常山饮子
治小儿疟疾,寒热发作。
常山(半两,不煮)鳖甲(去裙,不炙)甘草(不炮)虎骨(各三钱)上锉为粗末,日曝干,捣、罗为末。小儿每服一钱,水七分盏,乌梅一个,煎至四分,五更初服。须吐、下黄涎后,用调气药。第二日根据前下一服,亦用调气药。调气药如吐尽黄痰,向后服时更不吐也。
《张氏家传》
疟丹
以百数不用砒则用常山,未必取效,皆吐、泻为害。此药治大人、小儿神效。不吐不泻,自然疾愈。
乌头(令细不罗)芸苔子(研末。各一两)巴豆(半两,细研)上先研乌头,次入二药拌匀,黄蜡一两熔,丸如黑豆大。小儿作三丸,并用乳香汤下。
《王氏手集》小儿疟药。
常山饮子
常山香白芷天南星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好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发,五更空心温冷任意服。忌鸡、鸭、猪、鱼。
《吉氏家传》治小儿疟。
草果子散
草果子半夏(各半两)柴胡浓朴甘草(炙)乌梅枣(各一两)常山(一分)上为末。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七分,温服。或去柴胡加鳖甲。
《朱氏家传》治小儿一切疟病。
上等腊茶(末)硫黄(别研,飞)上二物,各顿一处。寒多倍硫黄;热多倍腊茶。每服一钱,用米饮调下。于当发日五更初服之,奇验。
禳ht灸刺法∶《千金翼》∶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刺足厥阴见血。心疟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热。刺足少阴,是谓神门。脾疟令人病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肺疟令人心寒甚,热间善惊,如有见者。刺手太阴、阳明。肾疟令人凄凄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令人旦病寒,善饥而不能食,肢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千金翼》黄帝问歧伯曰∶疟多方小,愈者何?歧伯对曰∶疟有十二种。黄帝曰∶疟鬼字何?可得闻乎?歧伯对曰∶但得疟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黄帝曰∶疟鬼者,十二时愿闻之。歧伯对曰∶寅时发者,狱死鬼所为,治之以疟人着窑上、灰火一周,不令火灭,即瘥。卯时发者,鞭死鬼所为,治之用五白衣烧作灰,三指撮着酒中,无酒以清水与服之。辰时发者,堕木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上木高危处,以棘塞木,奇间即瘥。
巳时发者,烧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坐,师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时发者,饥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持脂火于田中无人处,以火烧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时发者,溺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临发时,三渡东流水,即瘥。申时发者,自刺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欲发时,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字,祝曰∶若瘥,我与汝拔却。即瘥。
西时发者,奴婢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碓梢上、棒上卧,莫令人道姓字,立瘥。戍时发者,自绞鬼所为,治之左索绳系其手、脚、腰、头,即瘥。亥时发者,盗死鬼所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只,灰一筒,刀安疟人腹上,其箭横着底下,即瘥。子时发者,寡妇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脱衣东厢床上卧,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声不绝,瓦盆盛水着路边,即瘥。丑时发者,斩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当户前卧,头东向,血流头下,即瘥。
《千金翼》灸疟法∶疟医并不能救者,以绳量病患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即定。候看复恶寒,再灸三十壮,即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法神验,男左女右。
《外台》∶《甲乙经》灸法∶在肩膊内廉,侠第六椎下两傍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足太阳脉气所发,灸五壮。主液挛暴,脉急引胁而痛,内引心肺。从项至脊以下至十二椎应手,灸之立已。热病汗不出,肩背寒热互引,身热咳逆,上气虚喘,喘逆鼽衄,肩甲内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胁引少腹而胀痛。小儿食晦,头痛引颐疟风。
《婴童宝鉴》灸法∶小儿疟子灸大指、次指外。
[卷第十七]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巢氏病源》温疟候∶夫温疟与寒疟安舍?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脉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此则阴虚而阳盛,则病衰,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疟先寒而后热,此由夏伤于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济沧之水寒,寒之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气伤于风,则病盛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
《千金》
常山汤
治小儿温疟方。
常山(一两,切)小麦(三合)淡竹叶(切,一升。《外台》用一握)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儿,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至二十日儿,三合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儿,六合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外台》方同,但云∶一岁至七、八岁儿增药水,并以此为率。
《千金》又方上用鹿角末,先发时便服一钱匕。
《千金》又方上用鳖甲灰,以酒服一钱匕。至发时服三匕,并以火灸身。
《千金》又方上烧鸡中黄皮末和乳与服。男雄女雌。
《千金》灸法∶小儿温疟,灸乳下一指三壮。
[卷第十七]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巢氏病源》疟候∶夫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然其蓄作有时。以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痛而渴欲饮。何气使然?此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阴气胜,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欲饮。此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之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开,因得秋风,汗出遇风乃得之。及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阳,此气得阳如出;得阴如内搏,是以日作。其间日而作者,谓其气之舍。泻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同日而作。
《千金》
常山丸
治大人、小儿疟,说不可具方。
常山知母甘草(炙)大黄(各三分)麻黄(去根节,一两)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五丸。小儿黍米大三丸,熟水下,渐加至五丸,服瘥为度。(与寒多于热门中《活人书》祛邪丸,方味都同而分两不同。)《千金》治大人、小儿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秫米(三百二十粒)甘草(半两)上三味咀,每服三指撮。水一盏,煎至五分,发时连服三服。一法,前件药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时令三服尽。儿小者,服一合、二合。
《活人书》治疟疾先寒后热,兼治支结。
柴胡(八两)人参(炙)半夏(浸七次,切)黄芩桂(去皮。以上各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厘清汁温服,日三、夜二。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同煎服。
[卷第十七]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巢氏病源》往来寒热疟候∶此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往来也。
《全生指迷》论曰∶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疼,头目昏晕。此由荣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又不治成劳气。宜荆芥散(方在后)。
《全生指迷》论又曰∶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方在后)。
《全生指迷》
荆芥散
荆芥穗人参白术当归(切、洗,焙)黄芍药桂(去皮。各一两)柴胡(去苗,二两)甘草(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全生指迷》
备急丸
大黄(湿纸裹煨)巴豆(去皮、心,去油)干姜(去皮。等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饮下。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以大便快利为度。
[卷第十七]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巢氏病源》∶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温疟方见先热后寒。)又有瘅疟候。夫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下,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气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之阴,故但热不寒,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其状但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手足热而呕也。
《圣惠》治大人、小儿瘅疟,但热不寒,呕逆不下食。宜服
香豉饮子方
香豉(半合)葱白(七茎,切)常山槟榔(各三分)川升麻(一两)知母生地黄(切)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用。各一两半)上件药锉碎,都以水二大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为三服,一日服尽。小儿服一合。
《圣惠》又方常山甘草(生)地骨皮(各一分)生铁(一斤,打碎如棋子大)上件药细锉,都以水二大盏,于星月下浸一夜,横刀一口安在药上,早晨煎取一盏去滓,空腹分为二服。
重者不过二剂瘥。小儿服一合。
《圣惠》治大人、小儿瘅疟,发作不定,但热不寒,宜服此方。
常山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丹(炒令紫色。各一两)香豉(一合,炒干)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至发日,空心煎桃仁汤下十丸。于发时再一服。(小儿,粟米大五丸。)《圣惠》治小儿痰热发疟。
知母散方
知母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各一两)牡蛎粉常山(各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二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疟疾烦热。
牛黄丸方
牛黄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上件药同研如膏,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三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
张涣
知母丹
治小儿发热疟甚者。
知母(微炒)鳖甲(酥炙,去裙)川大黄(细锉,微炒)赤茯苓朱砂(细研、水飞。各一两)川朴硝川升麻(各半两)龙脑(一钱,研)上件同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生姜汤下。大便利下即愈。量大小加减。
《活人书》治疟疾但热不寒者。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桂(去皮,秤三两)粳米(二合)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服。
[卷第十七]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巢氏病源》寒疟候∶此由阴阳相并,阳虚则阴胜,阴胜则寒。寒发于内而并于外,所以内外俱寒,故病发但战栗而鼓颔颐也。
《全生指迷》论大人、小儿疟疾∶若寒从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战栗,似欲发热而汗出;或即头痛呕吐时作,其脉迟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气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变而成痰。伏痰在内,阴上乘阳,阳为阴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复花丸、半硫丸。(方并见本门。)《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不止。
雄黄丸方
雄黄硫黄朱砂桂心(末)干姜(生用)巴豆(去皮、心,以水二升煮水尽,压去油,研如面。各一分)麝香(半两)阿魏(半分)上件药相和,研令匀细,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未发前,以绵子裹一丸安在两耳中,及男左女右,以绵帛系一粒于臂上。一粒可治七人。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朱砂(细研)虎头骨猢狲头骨砒霜天灵盖阿魏安息香(以上各半两)上件药生捣,罗为末,入朱砂研匀,于端午日午时,用白团和丸如豌豆大。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定后,用绯绢袋子系于中指上,若登溷,即暂解却。一丸可治七人。
《圣惠》又方独头蒜(一颗)黄丹(半两)上件药相和,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候发时,以温茶下二丸。小儿粟米大一丸。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阳虚阴盛,内外俱寒,四肢颤掉。
常山丸方
常山(半两)臭黄雌黄(各细研)猢狲头骨天灵盖虎头骨安息香朱砂野狸头骨砒霜乳香阿魏白芥子(各一分)绿豆上件药并生用,捣、罗为末,用软饭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修合之时,勿令孝子、女人知,五月五日午时合为妙。如缓急,即不择日辰合。未发时,以绛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如不住,以热水服一丸,立效。有娠妇人及小儿不得服,只得带。忌食热物。
张涣
乌梅丹方
治小儿发寒热甚者。
乌梅肉(一两,炒干)母丁香干漆(微炒)当归桂心(各半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入麝)麝香(一分,研细)上件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
旋复花丸
旋复花桂心枳实(麸炒)人参(各五分)干姜芍药白术(各六分)茯苓野狼毒乌头(泡,去皮)矾石(火一伏时。各八分)细辛(去苗)大黄(湿纸裹煨)黄芩葶苈(炒)浓朴(去皮,姜汁炙)吴茱萸(炒)芫花(炒)橘皮(洗。各四分)甘遂(三分,炒)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全生指迷》
半硫丸
半夏(三两,汤洗七遍)硫黄(二两,研飞)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小儿黍米大三、五丸。
[卷第十七]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全生指迷》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若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先寒而后热,或先热而后寒,或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其时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热多者,宜解之,与常山汤、栝蒌汤。(方在后。)《全生指迷》
常山汤
常山知母甘草(炙。各三两)麻黄(去节,一两)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为度。
《全生指迷》
栝蒌汤
栝蒌根(四两)柴胡(去苗,八两)人参黄芩甘草(炙。各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掰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第十七]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全生指迷》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若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先寒而后热,或先热而后寒,或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其时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得自出,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寒多者,宜温之,与姜桂汤(方在后)。
《全生指迷》
姜桂汤方
干姜牡蛎(火通赤)甘草(炙。各二两)桂(去皮取心,三两)柴胡(八两,去苗)栝篓根(四两)黄芩(二两,酒炙尽,用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活人书》治疟疾脉浮大,寒热往来,用此吐之。卫州书云∶疟寒多热少者,痰多也。然寒多热少而脉浮,则痰无疑矣,可吐之也。若脉迟微者,恶寒疟耳,宜柴胡、桂、姜也。
祛邪丸方
麻黄(四两,去节,汤泡一、二沸,焙干,秤)常山甘草(炙)大黄知母(各三两)上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面东清净水吞下。(与寒而后热门中《千金》常山丸。味数同而分两不同。)
[卷第十七]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全生指迷》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若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先寒而后热,或先热而后寒,或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其时便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寒热等者,宜调之,与鳖甲汤。(方在门中。)《圣惠》治小儿疟疾,发歇寒热,体颤。
黄丹丸方
黄丹(微炒)常山(末。各半两)虎睛(一双,酒浸、炙令黄)上件药同研令细,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未发前,以温水下二丸。五岁以下可服一丸。
《圣惠》治小儿疟疾发时壮热,增寒面色青黄,饮食不下。
常山丸方
常山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麝香(半钱,细研)上件药捣,罗为末,研入麝香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临发前以暖水下二丸。三岁以下即服一丸。
《圣惠》又方上蛇蜕皮灰细研为散,于未发前,以冷水调下一字。二岁以上即服半钱。
《圣惠》又方(与疟疾热而后寒门中《千金》方同。两疟皆可用,故并存之。)上用鳖甲一两烧灰,细研为散。于未发前,以温酒调下半钱。三岁以下,即服一字。
张涣治疟疾,
桃仁汤方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鳖甲(酥炙微黄,去裙。各一两)桂心黄芩赤茯苓川升麻(各半两)上件捣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
鳖甲汤
鳖甲(汤浸刮令净,醋炙)白术常山桂(去皮)柴胡(去苗,各一两)牡蛎(半两,火赤)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第十七] 瘴疟第十八
《巢氏病源》大人、小儿山瘴疟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挟溪源、岭湿毒瓦斯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
《圣惠》治小儿热,瘴气为疟。
犀角散方
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锉)川大黄(锉碎,微炒)知母(各半两)鳖甲(一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柴胡常山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千金》
大五补汤
治大人、小儿时行后变成瘴疟方。
桂心(三十铢)远志桔梗芎(各二两)茯苓芍药人参白术干地黄当归黄甘草(各三两)竹叶(五两)半夏麦门冬(各一升)生枸杞根生姜(各一斤)大枣(二十枚)上十八味咀,以水三斗煮竹叶、枸杞,取二斗;纳诸药,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尽之。小儿量小大加减,以一合、二合渐服至一升止。
《千金》治大人、小儿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山瘴疟。
鲮鲤汤方
鲮鲤甲(十四枚)鳖甲乌贼骨(各一两)常山(三枚)附子(一枚,泡裂,去皮脐)上五味咀,以酒三升渍一夕,发前稍稍之,勿绝吐也。兼以涂身,断食过时,乃可食饮。小儿量与之,恐大吐,即不能无损也。
[卷第十七] 久疟第十九
《巢氏病源》大人、小儿久疟候∶夫疟,皆由伤暑及伤风所为。热盛之时,发汗、吐下过度,腑脏空虚,荣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乃休作也。夫疟岁岁发,至三岁发,连日发不解,胁下有痞。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虚其津液,先其时发其汗。服汤先小寒,寒者引衣自温,复汗出,小便自引利即愈也。
《仙人水鉴》∶小儿患疟经年不瘥者,宜服此方。
水蛭狗虫(各一枚)雄黄阿魏(各少许)上同研细末,以马汗为膏,涂于手中心,立瘥。(狗虫既与水蛭同用,恐是虻虫。)《外台》∶《救急》疗疟连绵积日不瘥。
常山散方
常山羚羊角(炙令焦)乌梅肉(炙令燥。各三两)黄芩(二两)甘草(一两半,炙)上五味捣为散,以竹叶煮,欲取六、七合饮,及再用调常山散三方寸匕,未发前一服。若瘥,停。不瘥,临欲发又进二方寸匕。老小以意量之。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圣惠》小儿疟,累发不定。
砒霜丸方
砒霜(醋熬三遍,细研)朱砂(细研。各一分)相思子巴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各七枚)母丁香(四枚)阿魏(半钱,面裹煨,面熟为度)常山(一钱)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于未发前以冷水下一丸。每一岁加一丸。
《圣惠》治小儿久疟不断,胸胁下痞坚。
蜀漆丸方
蜀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连(去须)桂心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各一分)川芒硝川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久疟不瘥。
神效方
蜘蛛(五枚,大者去脚,研如膏)蝙蝠(炙令微焦)鳖甲(涂醋、炙令黄,取去裙。各一枚)麝香(半两,细研)蛇蜕皮(一条,全者烧灰)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于五月五日午时以蜘蛛膏入,炼了蜜同和如麻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五丸。小儿以茶下二丸。
《婴孺》治小儿结痰积寒,热久缠困。
常山汤方
常山甘草(炙)前胡(各六分)大黄(七分,蒸三升米下)上以水七升,煮三升三合后令冷。八、九岁儿第一服六合;第二服七合;第三服八合。四岁初服三合;中四合;后五合。危笃者,差增至发时三服毕。
《婴孺》治少小久疟不断,胸胁下有坚痞。
蜀漆丸方
蜀漆(炒)黄连桂心(各三分)杏仁葶苈(炒。各六分)上为末,蜜丸。六岁儿服小豆大四丸。十岁,梧桐子大三丸,日进三服。得快利为度,节饮食将息。
《婴孺》治小儿患癖、疟发无时。服三棱子饮后,宜服
牡蛎散
牡蛎知母常山乌梅肉(炒)人参(各三两)鳖甲(四分,炙)升麻甘草(炙)盐豉(各三分)桃仁(二十一个,去皮尖,别研)上为末,空心酒下一钱。日再服,不吐利。
《婴孺》又方
三棱饮子
三棱根鳖甲大黄(各三分)上以水八合,煮二合半,为三服。乳母忌苋菜、油腻。
张涣
万金丹
治小儿痰盛挟积,寒热往来,疟疾久不瘥。
阿魏(面裹,慢火煨、面熟为度)真砒霜(醋半盏,慢火熬醋尽为度。各一钱)朱砂(一分)巴豆(去心膜,纸裹压出油七枚以上,并各细研)丁香木香(各半两)相思子(二七个,各捣罗为细末)上件都一处研细,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于未发前新水下一粒至二粒。每一岁加一粒,十岁至十四岁止十粒。
《活人书》治大人、小儿久疟不愈,结为瘕,寒热。
蜣(炙,六分)乌扇(烧存性)黄芩鼠妇(炒)干姜(炮)大黄肉桂(去皮)浓朴(炙)紫葳(各三分)芍药牡丹皮虫(炒。各五分)葶苈(炒)石韦(去毛)瞿麦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二分)人参半夏(汤洗。各一分)阿胶(炒)蜂窠(各四分,炒)鳖甲(炙)赤硝(各二十分)柴胡(六两,去苗)上捣,罗为末,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成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有一方无鼠妇、赤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小儿服粟米大一粒,日二。
《圣惠》灸法∶小儿疟久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内庭穴也。
[卷第十七] 疟后引饮第二十
《巢氏病源》小儿疟后内热渴引饮候∶疟病者,是夏伤于暑,热客皮肤,至秋复为风邪所折,阴阳交争,故发寒热成疟。凡疟发欲解则汗,汗则津液减耗,又热成于脏,脏虚燥,其疟瘥之后,腑脏未和,津液未复,故内犹热,渴而引饮也。若引饮不止,小便涩者,则变成癖也。
《婴童宝鉴》小儿疟后渴并有块歌∶疟瘥因何渴,皆因脏腑虚;热存犹饮水,结块腹中居。
《圣惠》治小儿疟发作不定,多渴心烦。
乌梅散方
乌梅肉(半两,微炒)常山(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淡竹叶七片、小麦三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与服。
《圣惠》治小儿七、八岁患疟,发歇寒热,心烦或渴。
干漆散方
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分)常山石膏(一两,研)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温,发前服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卷第十七]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巢氏病源》小儿疟后胁内结硬候∶疟是夏伤于暑,热客于皮肤,至秋复为风邪所折,阴阳交争,故发寒热。
其病正发寒热交争之时,热气乘脏,脏则燥而渴,渴而引饮;饮停成癖,结于胁下。故瘥之后胁内结硬也。
《葛氏肘后》治小儿六、七岁心腹坚痞,时时寒热如疟,服紫丸六十日吐下,疹仍坚,以鸡子汤一剂,去恶物数升遂愈。用之神效。
甘遂(七铢)甘草(炙)黄芩(各五钱)上用水二升半,鸡子一枚,少扣开出白投水中,熟搅吹出去滓。内药煮取一升,随小儿大小,计可得下,合数与之。药无毒下疹,疹未尽更合。若坚实多者,加黄芩、细辛一两,大效。
《婴孺》治小儿疟经时不断,断已复发;胁下有痞坚如手者方。
芫花(炒)朱砂(各二分)上为末,蜜丸。二百日儿黍米大丸,日二。不知稍加之。
《婴孺》治少小疟有痞,坚满癖疾,除热下气。
知母丸方
知母甘草(炙)常山(各一两)麻黄(二两,去节)上为末,用蜜和丸如小豆大。一服五丸,日进三服。比至欲发,三服毕。非发日亦可服。若加大黄一两,能治骨间热、卧不安。
[卷第十七]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圣惠》治小儿疟发后,肚胀兼头面浮肿。宜服
防葵散方
防葵柴胡(去苗)川大黄(锉碎,微炒)桑根白皮(锉。各用半两,《婴孺》各用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婴孺》方》云∶忌菘菜、油腻、生冷、粘滑物。乳母同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汪楫 編輯
明·逯中立
杨伯峻 等
明·刘伯温
王僧虔
(清)陈澧 注
薛涛 李冶
清·孙光祖
(北齊)魏收
唐·独孤滔
清·吴长元
汉·京房
汉·扁鹊
(清)邬仁卿
清·郑绩
金·长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