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卷八] 疮疹论
  疮疹之候。古今皆云大率与伤寒相似。然亦有小异也。其初觉之时。头痛体重。面赤气粗。壮热多睡。惊悸呵欠。顿闷咳嗽。呕逆嚏喷。此皆同也。其疮疹者。不恶寒而恶热。面色与四肢俱赤。眼睛黄。手足厥。唇红。

  耳尖冷。kt骨冷。小便赤。大便秘。其脉三部皆洪数绝大不定。是其候也。此小异耳。伤寒者宜发散解之。疮疹者宜温平处方,惟不可妄发妄下。又不可令受风冷。其疮疹乃儿在母胎中之时。食母血秽。滋养儿五脏之气。至生下以后。其毒不拘何时。须当出矣。惟年小者。皮肤嫩软。疮出快易。(谓数岁以下者)若长大者。皮肤浓硬。疮出艰难。(谓数岁以上者)然小儿所蓄胎中秽毒。因中寒温,蕴发生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始如蚊蚤咬成赤点。或如沙粟瘾疹风ht之类。渐渐出而作疮也。前人言疮疹有表里证。其疮皮浓。如赤根白头。渐加赤肿有脓。瘥迟者谓之大痘。此谓里证。发于脏也。其疮皮薄。如水泡。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此为表证。发于府也。此言虽简。然未尽善。此但言脓水泡二种。外斑疹又不知属何所主也。不若钱之所论。其疮出有五名。

  以属五脏之液。其状有五象。以属五脏之色。肝为水泡主泪。以泪出清如水。其色青而大。肺为脓主涕。以涕出浊如脓。其色白而大,心为斑主血。其色赤而稍大。脾为疹主裹血。其色黄赤而小。肾为倒。其色黑。(细说在后)诸脏内惟涕泪出多。故水泡脓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子疹子皆小也。又病水泡脓者。涕泪俱少。以液从疮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则泡瘦矣。凡疮疹初欲出之时。则五脏证皆见。以热并动于五脏也。及至已出时。乃得归一脏者。以一脏受秽多而毒瓦斯盛也。亦有两证三证同出者。所受同而并发也。(细说在后)昔钱乙治睦亲宅十太尉疹子。与众医坐上问曰。疹未出何属。一曰胃热。一曰伤寒不退。一曰在母腹中时有毒。乙曰。若言胃热。何乍凉乍热。若言伤寒不退。七日之外。则为再经。何证不相应。若言母腹中之毒。今发属何脏。皆无以对。乙复曰。儿在母胎中。至六七月已成形。食母腹中秽液。入儿五脏。至十月即秽液满胃。至生时。儿口中犹有不洁。产母以物拭清。又以黄连汞粉下其脐粪之秽。此母秽液不洁。余气在儿脏中。因遇寒温邪气相搏。而发热出成疮疹也。未出欲作之时。热动五脏。则五脏之证皆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者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者脾也。面颊赤。咳嗽嚏喷者肺也。惟肾无证。以其肾在腑下。不能食其胃液。其候平者。但kt冷耳冷者是也。

  kt耳俱属于肾。居北方。主冷故也。疮既出则归一脏。肝为水泡。肺为脓。心为斑。脾为疹。肾虽无证。其候恶者。疮变倒而黑陷。则归肾也。此由不慎风冷内虚所致。疮黑陷kt耳反热者逆也。今十太尉疹子无他证。当用平和药为治。用抱龙丸数服而愈。其方在本集载之。

  凡疮疹欲出者。身必发热。其发亦自有时。随脏所主。如早晨发热不已为水泡。日午发热不已为斑。晡时发热不已为疹。日晚发热不已为脓。发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即出也。其热重者疮亦重。其热轻者疮亦轻。方其身热疮未出之时。须审认证候子细。不可有误。误则为害大矣。且疮疹欲作之时皆身热。热则疮亦未出。热至三四日乃歇。疮方出也。若腹痛者。是腹中先出。眼涩者。是眼中先出。咽喉口舌痛者。嘴先出也。若三日以后不出。或出不快。热留肤腠之间故也。当以药微发之。止可服升麻葛根汤抱龙丸之类。

  药平平者。或儿身不甚热者。与少胡荽酒饮之。此微发不出。即加药发之。既发之后。出不多。脉平无他证者。

  即是疮本稀也。不可更发。若不能审察病势轻重。但务多以热药发之。则热药熏蒸。疮出转难。别生热证。大小便不通。更以药下之。便致危殆。此误之甚矣。若疮欲发之时。有大热甚者。只可与利小便。如觉热极毒盛。服常药不可及者。宜微与利之。以减其毒。不可大利。须是子细。常与看觑。虽夜间亦不住用灯观照。若未有赤红点子出时。乃可与微利。若已有出者。则不可利也。钱乙有曰。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秘涩。面赤闷乱。大吐者。当利小便。不瘥者。微导痢之。此亦疮疹未出之前。有此热湿之证。解而不减。乃可与微利之。张涣亦曰。

  疮疹未出。脉洪数甚大不定。而小便赤。大便秘者。此证正宜疏利。涣频年在禁中及在外治此证甚多。皆获安愈。亦与上证并同者也。若红点未出之前。无此热实之证者。亦不可利。朱肱曰。伤寒身热在表。固不可下。

  疮疹身热在表。亦不可下。盖伤寒与疮疹一体之病。是以伤寒证中有出疮疹之候也。世人不学。妄云疮疹初觉未出时。宜先利。其毒已出者。不可利。若出已定。脓血太盛者。亦可与利。此皆非也。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此言甚善。医者当务从之。若能审察疮疹于未出之前,别无热毒之证者。不可与下。有热毒之证。轻者与利小便。重者利小便不减。方可与微下。若已出者。慎不可下。至出足已定。亦未可与下。须直候疮痂焦落。

  美饮食。能举动之后。方可与解余毒药下之。亦不可用药过多。如此则无误矣。是以疮疹变黑陷者。多因误投冷药。妄乱下之。及不慎风冷。乳食不饱。内虚脾弱所致也。故儿病疮疹。不得令受风冷。冬月必在暖处。夏月虽不可壅遏。亦须避其风凉。在凉荫处则可。又当频频喂饲乳食。常令饱足。无令饥馁。今俗辈多禁食饵。殊不知饥则内虚。脾胃气弱。别生他证也。且疮疹欲发之时。身必壮热。二三日渐凉。疮方始出。其出快。疮红肥。脉浮大而数者。毒瓦斯出也。若疮出多。却身热疼痛者。是内热外疮之所作。至出尽则凉也。庸工不明。见身热疼痛。以为热盛。便投凉药。致身反凉而疮出不快。变黑倒陷。脉沉细坏乱。到此病家方觉。医者拱手。

  如是夭伤。诚可哀惜。昔仓公扁鹊论小儿疾证。汤药有可服不可服之别。宜先顺阴阳。次调荣卫。然后方利脏腑。古圣立言垂法。为后世逆治之戒。岂可忽诸。故众病之中。憔疮疹切忌妄下为最。昔钱乙治睦亲宅一大王儿疹子。始用一李医。以药妄下之。其疹稠密。乃召乙。乙见大惊曰。若非转下。则为逆病也。

  王曰。已下之。乙曰。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但用平和之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三日外。出不快者。当根据次发之。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如疮痂起能食者。微利一两行即止。今先下早。疮未尽出而稠密已盛。为难治。此误也。纵虽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痈。三者赤目。李不能治。经三日黑陷。复召乙。乙曰。幸不发寒。未致困也。盖疮黑者归肾。肾旺胜脾。土不能制水。脾虚寒战。则难治也。今未发寒。乃用药泻膀胱之腑。腑若不实。则肾之脏自不盛也。乃得安愈。或曰。何不泻肾。以肾主虚。而不受泻。若二服不效。加寒则死矣。乙之治方。本集载之。

  凡疮疹欲作。有发惊搐搦者。以疹疮由热所生。心主热而为惊。又热则生风。风属肝。心肝二脏风火相搏。

  故发惊搐也。轻者疮出热去则自愈。重者亦当泻其心肝之盛也。又有因惊而发疮疹者。惊本亦由热作。治当退热定惊。庸工不明。更以热药发之。致发热入表。表热而斑出也。昔钱乙治四王宫五大尉。因坠秋千。发惊搐搦。

  前医以热药发散。不愈。召乙。乙曰。本乃急惊。后生大热。初当合用利惊药治之。今发散乃逆也。乙用药退解之。至三日肌肤尚热。乙曰。更二日不愈。必发疮疹。盖热不能出也。后二日果疮疹出。以药治之。七日愈。其钱乙治方。本集载之。

  凡疮疹出有轻重逆顺。轻重者。若只出一般。或出作数次者轻。若三两般同出。或一次便出尽者重。出稀者轻。出密者重。里红外肥者轻。外黑里赤者重。里外俱黑者大重。疮端里有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

  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满而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逆顺者。先发脓。后发疹子者顺。先发水。后发疹子者逆。先发脓。后发水泡多者顺。少者逆。先发水泡。后发斑子多者逆。少者顺。先发疹子。后发斑子顺。先出疹子斑子者。后必更出水泡脓。先出水泡脓者。后必不出疹子斑子。盖以水泡脓重而毒瓦斯出甚。

  斑子疹子轻而毒瓦斯出微。甚者必带了微者也。微者不带甚者故也。予家有数小儿。皆先出疹子。次出水泡。次出脓。共三次而已。其先出疹子者。或恐有斑子兼出。以斑疹相似。此两般乃子母之藏。故又轻重顺逆更看时月。大抵疮疹之病。在表属阳。出则为顺。不出则为逆。春夏病之则顺。秋冬病之则逆。又冬月肾旺寒冷之时。病者多归肾而变黑也。又当辨春脓。夏黑。秋斑子。冬疹子者。亦不顺也。病虽重。疮红肥犹当十活四五。若黑陷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寒战牙噤。或身肿疮黑紫者。急以药泻膀胱之府。以减肾气而救之。若服药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以脾气生而胜肾。寒冷去而温热生也。若服药之后。

  恶寒不已。身冷汗出。耳kt反热者。死候也。以肾大旺。脾虚不能制也。

  凡疮疹出多。稠密遍身。其势太甚。儿甚苦之。及变黑倒不出者。急以猪血脑子救之。沈存中侍郎有方。

  治疮疹欲发。及伏陷危困者。取腊月猪血。瓶盛。挂风中令干。每用半枣大。加生龙脑豆许。温酒下。甚效。予家有小女病伤寒。但腰痛。昼夜号哭。手足厥冷。日加昏困。形证极恶。予疑是倒发疮子。先不蓄此药。急令就屠家处买少生猪血。时盛暑。血已败恶。无可奈何。遂多以龙脑和而灌之。一服遂得少睡。须臾一身疮点出。获安。不尔几死。

  凡疮疹若黑陷而忽泻。便脓血。并痂皮者。此却为顺也。如水谷乳食不化者逆也。何以然。且疮黑属肾。今脾气本壮。或旧服补脾药。脾气得实。肾虽用事。脾能制之。今虽入腹。为脓血及痂皮得出。是脾强肾退。即出而安也。若泻米谷。乳食不化者。是脾虚不能制肾。则自泄也。此必难治。

  凡疮疹若婴小及乳下儿病者。不可与稚一等为治。妄施汤药。小者宜少少服药。惟忌多服。服则反为累也。

  又令母慎口。又不可令儿失饥。避其风冷。及用药调理乳母为佳。若断乳儿患者。亦当审其轻重大小用药,如至八九岁以上。至十岁外者。方可施药也。

  凡疮疹儿病大盛。遍身溃烂。脓血沾粘衣衾。睡卧不得。及有疮成片段无皮。或作窦穴。痘痈脓血多。盛者用腊月黄牛粪。日干烧灰。铺一寸许浓。令在上卧之。及掺其疮溃无皮之处。即愈。一方用黑牛粪烧灰敷。亦得。

  凡疮疹儿病面上有者。才脓出。急以真酥润之。频润为佳。才有痂。便揭去更润之。纵虽揭损。有少血亦不妨。但以酥或面油涂润之。若不润及揭迟。则疮痂干硬不落。有碍肉生。即隐成瘢子也。此理昭然。人多不晓。反谓揭早成瘢。甚误也。

  凡疮疹切忌杂人。恐有汗气狐臭触之。又不可令儿闻秽恶臭物也。故左右不可阙于胡荽。以胡荽能御汗气。及辟诸恶气故也。家有数儿。一儿既患。余儿次皆及之。盒饭为备以防之。以秽气转相传染也。儿能食者。可时与少葡萄食之。盖能利小便。及取恶秽出快之义也。

  凡疮疹儿患者。切不可洗面。恐生水入眼。即损眼也。若初欲发时。验得的当。急以胭脂或药涂儿面目周遭。令疮不上面入眼也。若疮入眼者。是毒瓦斯入于肝经。上冲于目。若疮初出时。觉眼肿痛。便与时时开眼看之。睛上无疮。即不妨矣。若有疮。须服药治之。睛破者无奈也。若疮干以后。无故眼肿痛者。是余毒不尽所攻也。又疮疼已发,及或入眼。切要慎口。止可食粥及鲫鱼青鱼鹌子。余鱼及猪羊等物皆不可食。最忌者鸡卵鸭子。食之即目盲,漫若卵白之状。

  凡疮疹儿病出尽。至痂焦落。身已凉。喜饮食。能起动者。以清凉饮子浓煎。量大小与服。微痢一两行。去其余毒即安。无后病也。若不下。则后恐发热为肿腮鼻衄下痢。世人不用此法者。于此数证。或不能免也。

  凡疮疹治疗之法。初觉之时。身热未出。证候未明。未能辨认者。与升麻葛根汤消毒散服。若热二三日。证候已明者。则涂面目。辟秽气。若出快。别无他证者。平和药调之。出不快者发之。出太盛者散之,变黑者救之。又毒攻咽喉口舌。则肿痛生疮。毒冲心胸者。则烦渴躁闷。毒入大小肠。则大小便不通。或遗泻下血。毒攻肝经。则目生障。疮生于睛。则损瞳人。以至灭疮瘢。退余热。一切诸候。皆随证用药。其乳下儿患者。可令乳母同服其药。则病得易愈。

  升麻葛根汤

  治疮疹初觉未出。身热不能辨认。恐是伤寒惊风。变蒸温壮。疑惑之间。皆可与服。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粗末。每二岁上儿用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无时。

  消毒散

  治疮疹已未出皆可服。未出即消毒。已出即减。

  牛蒡子(二两炒纸衬)甘草(半两锉炒)荆芥穗(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下痢者不可与服。若咽喉肿痛者。尤宜服之。一方。更有防风一两。荆芥穗亦一两。此千金方。

  紫草饮子

  治如前。以紫草二两细锉。用百沸汤一大盏沃之。

  化毒汤

  治如前。(本方治疮疹欲出。浑身壮热。情意不佳。不思饮食。服之即内消。已出。十解六七。全出者。当日须三服。立效)嫩紫草(去粗梗)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以水二盏。糯米五十粒。同煎至一大盏。去滓放温。量大小。

  三四次与服。一方。疮疹未出。服之内消。已出减轻。全出即当日焦痂。三服立效。

  人参散

  治疮疹才觉出便服。令稀少轻可。

  人参白术贯众甘草(炙)羌活(去芦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无时。

  紫草如圣汤

  治疮疹才初出。便急与服之。令减毒轻可。乳儿与乳母兼服之。断乳令自服。

  紫草(去粗梗二两)陈橘皮(去白焙干一两)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入葱白二寸。煎至六分。去渣温服。无时。

  腊胭脂疮疹才初出。便用涂眼周遭。以防疮子入眼也。左右悉涂之。

  黄柏膏

  (又名护目膏)疮疹才出。急用以涂面,从耳前眼眶边浓涂之。以防疮子入眼。及面作瘢痕。能早用。即能护目。及面上不生。若用迟。纵出亦少。涂毕后。可用胡荽酒喷发。

  黄柏(一两去粗皮一方用蜜炙一方只锉碎用)新绿豆(一两拣净一方用一两半)甘草(半两生一方用四两分两少者出妙选更有红蓝花一两分两多者出钱氏只三味董汲方同)上为细末。用好生芝麻油调为膏。从耳前眼外及腮面涂之。日三五次。

  胡荽酒

  以胡荽四两细切。用酒三盏煎沸。沃胡荽。便以物合之。勿令透气。候冷。滤取胡荽焙干。以红绢袋子盛之。缝合。令乳母并儿带之。其酒吸一两口。从儿项下喷,及肩背胸腹四肢令遍。不得喷头面。余酒与乳母饮之为佳。能令疮出快速。妙选不论及喷。余皆并同。又于儿左右常令多多频带胡荽。能辟污秽之气故也。

  鼠粘子汤

  治疮初生。才作赤点。毒瓦斯未得透皮肤出作疮。恐出不快。而微发之。

  鼠粘子(二两炒香)荆芥穗(一两)甘草(半两炙)防风(去芦并叉枝)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服。及利喉膈。化涎止嗽。一方只鼠粘子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无时。

  紫草散

  治如前。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酒调下。无时。此先微用药发之。经夕未出。

  加药发之。

  必胜散

  治疮疹出。未能遍匀。服之能透肌解毒。以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香熟。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荆芥二穗。水一盏。煎至七分。放温服。无时。

  龙脑膏子

  治疮疹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如见鬼。以生龙脑半钱研细。旋滴猪心血和丸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煎紫草汤化下。少时心神烦躁便定。得睡。疮子已发得透了。自然根据常法取安。此方亦治黑陷倒者。如用以温酒化下。

  又方

  只用猪血一橡斗许。脑子一小块。研细。酒少许和服之。极有神效之验。此沈存中所用之方也。

  安斑散

  治疮疹出快肥红。平调之。

  川升麻赤茯苓绵黄羌活(去芦各一两)人参(去芦)枳壳(去穣麸炒)桔梗(去芦)甘草(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紫草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快斑散

  此方治病如前。

  贯众(一两拣洗净焙干)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川升麻(半两)枳壳(麸炒去穣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其效如神。

  抱龙丸

  治如前。天南星为末。用腊月牛胆汁和成剂。再酿荫百日而干四两。如无。只以浆水或新水浸天南星三日。

  候透软。煮三五沸取出。乘软去皮脐。只取白软者。薄切焙干。炒黄色为末。用八两,以甘草二两半擘破。水二碗浸一宿。慢火煮至半碗。去渣。旋旋洒入天南星末内。慢慢研之。令甘草水尽。次入于余药。

  天竺黄(一两)雄黄(一分研飞)辰砂(半两研飞)麝香(半两研)上同匀末。煮甘草膏子和丸皂子大。温水化服。百日儿一丸。分三四服。五岁儿一丸。若用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此药治伤风伤寒。温疫风热。痰实咳嗽。惊风潮搐。蛊毒中毒温壮。

  及室女白带。钱乙治疮疹出快红肥。只以此药平调。最好。

  短剧犀角地黄汤

  治疮疹太甚。解散之。

  赤芍药(一分半)生地黄(四两)牡丹皮(去心半两)犀角屑(半两无即以升麻代)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有大热如狂者。加黄芩半两。更量大小与服。

  木香汤

  治疮疹太盛烦痛。

  青木香(一两)丁香薰陆香白矾(各半两)麝香(二钱)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热盛者。加犀角屑半两。轻者去白矾。大效。

  猪胆醋

  治疮疹内发盛者。醋四两。大猪胆一个。取汁用。合煎三四沸。每半合上下。量大小与之。日四五服。无时。

  莱菔汁

  治疮疹出不快。以开花萝卜煎汁。时时与饮。

  紫草茸汁

  治如前。以紫草茸水煎汁服。

  活血散

  治如前。以白芍药为末。每服半钱。或一字。温酒调下。如只欲止痛者。温熟水调下。无时。

  蝉蜕饮子

  治如前。以蝉蜕十枚。去泥土。洗净碎之。用水三大盏。煎至八分。去渣分二服。出不快者。带热服之。若出多。要消退者。放冷服之。神效。

  四圣散

  治疮疹出不快。小便赤涩。心腹胀满。一切恶疾。亦治倒。

  紫草茸(一两)木通(细锉四两)枳壳(麸炒去穣四两)黄(炙锉半两)甘草(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时时呷之。

  川芎升麻汤

  治疮疹已出。未能匀遍。或毒瓦斯壅遏。虽出不快。此药御风透肌。发疮甚效。

  川芎川升麻当归(去芦洗净)白芍药(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盏。煎至五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解毒汤

  治脏腑蕴热。积毒发泄。斑疮稠密。脓血大盛。狂躁发渴。咽嗌不利。遍身溃烂。苦无全肤。不能转侧。

  疼痛不任。

  生地黄(四两)犀角屑白芍药牡丹皮(去心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盏。煎至五分。去渣放温服之。

  黑龙散

  治小儿疮疹才发。服冷药伏。三日间危笃。急进此药。

  麻黄(去根节三分)竹茹(一分)蝎梢(二十一个)苏木(一分)乌龙土(一分乃火团也)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五分。煎至三分。温服。

  白虎化斑汤

  治疮疹赤黑。出不快。毒盛烦躁。或云白虎汤。有为大人药者。殊不知孙真人言。大人小儿为治不别。但用药多少耳。

  石膏(四两捶碎)知母(一两半锉)甘草(炙三分)人参(去芦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半盏。去渣温服。小儿量大小分减。初春深秋。冬月寒时。加枣煎服。并乳母兼服。大妙。断乳儿只自服。

  神通散

  治疮疹倒。伏陷不出。毒瓦斯稍轻。大小便通利者。

  地龙(紧者去土微炒一两)朱砂(一两别研)生干地黄(一两以上先为末)上同拌匀。每服一字。煎胡荽酒少许。同温汤调下。无时。

  如圣散

  治疮疹已生。反倒内陷。舌缩。啼声不出。腹胀肚急。一切恶证。用蛇蜕皮。于灯焰烧。先用碗一只在下。才烧焰绝。放在碗内。急用碗一只覆之。不令透气。良久揭开。细研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用藿香汤调下。若变红活时。则用牛蒡子炒熟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放冷澄清。以匙抄清汁。频频与服。能滋润咽喉肺经。大解疮毒。

  七神散

  治疮疹毒瓦斯内攻。黑紫倒陷伏。危恶之候。

  腊月猪血(新瓦罐盛密封至渗泣干秤一两。余血依旧封收之以备再合要用)牙硝(一两)硼砂牛黄麝香龙脑(各一钱细研别入)上拌匀研细。以瓷盒贮之。每二岁儿用一钱。新水调服。痢下恶物。疮子红活为度。又一方。更有朱砂细末一钱。余并同。名救生散。治如上。甚者不过再服。神验无比。又一方。无硼砂。却有腻粉朱砂各一钱。同研匀。名无比散。小猪尾上血三五滴相拌。小者一字。乳汁调抹口中。大者半钱。新水调下。余并同。

  宣毒膏

  治如前。曾经大效。神妙。

  朱砂(一两研水飞)乳香(一两研)甘草(细末半两)牙硝(半两研)麝香(一分研)生龙脑(一分研)上于腊月八日。取猪尾后刺血一升。用新瓦盆盛。入诸药。同拌搅匀。以一宽大旧竹筒。底留一节。都入在内。用纸数重密盖。紧系封合。却于筒口边通一窍子。以麻索系垂在大粪坑屋梁上。至清明日取出曝干。更入龙麝各一钱。研细匀。滴水和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煎人参汤化下。若毒盛。疮子倒变黑。服之则红活而长。

  猪血脑子

  治疮疹黑紫。倒不出。生龙脑一字细研。猪尾上取血半蛤蜊壳。二味相和。以帛子裹薄荷揉汁半合。调上件药匀。于汤中烫温。作一服饮之。神验。

  又方

  取小猪儿尾尖血三五滴。研生龙脑末少许。新水调下。治如前。又一方。治疮疹黑恶候。医所不治者。用猪第二番血清半合。酒半合。研龙脑细末少许。和搅令匀。服之。利一两行。十救十人。大验。小者量与。又一方。治疮疹发。心间有热。或误服热药。致蓄热在心。昏冒不省人事。疮子黑。用新杀猪心一个。

  取心中血。以生龙脑一字。同研合作一丸。新汲水化下。未省者再服。又一方。治疮疹黑倒陷。于腊日收生猪血。新瓦瓶中密封。候自然渗泣至干。每用半钱许。研散。入麝香少许。同匀细。新水调下。其疮变红便出。以上数方。皆与沈存中龙脑膏相似。少有异尔。并经大验。今俱录之。

  人齿散

  治疮疹黑。发搐危困。以人牙齿三五枚。炙令黄。一方存性研为末。入麝香少许。每半钱。温酒少许调下。(一方用乳香汤调下)沈存中言。屡见人用之效。

  白母丁散

  治如前。以白丁香为末。入麝少许。研匀。每服一字。米饮调下,无时。

  桃胶汤

  治如前。以桃胶煎汤。饮之大效。一方以水熬成膏。温酒调下。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黑狗一只。牢系住。不与物吃一两日。候肠中旧粪尽。与生粟米吃。候粟米粪下。于活水中净淘。只留化不尽米。曝干收之。每用二钱。再淘净。研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新水调下。顷刻间疮变红活。

  百祥丸

  (一名南阳丸)以红牙大戟。不拘多少阴干。浆煮软去骨。日中曝干。复纳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水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汤送下。无时。吐痢是效。

  牛李膏

  (又名必胜膏)以牛李子不拘多少。须于九月后取之。乃野生道边。至秋结实。黑子成穗。九月后乃得成熟者。气全故也。

  烂研。绢滤取汁。于石银器中熬成膏。可丸时秤。每膏二两。入研细麝香末半钱和匀。丸桐子大。每二岁儿一丸。或丸作皂子大。量大小分减用。以浆水煎杏胶汤化下。凡疮疹黑紫倒者。不过再服。当取下恶血。或如鱼子恶物。其疮黑陷于皮下者。即红大而出。

  百祥丸牛李膏。钱乙用此二药。治疮疹恶候,见于皮肤之下不出。或出而不长。反变黑紫。倒内陷。一切危急。用百祥丸以泻膀胱之府。减肾气不旺。用牛李膏为治。则病得从顺也。董汲云。汲小年自病此几殆。父母已不忍睨。服此牛李膏得安然。此方得于世甚久。

  惟收得不知早晚。故无效。今以收得。并载之。

  金液丹

  保生方论小儿疮疹。误服凉药太过。身冷疮陷。不红活。脉沉细者。急投金液丹麻子大一二百粒。或有可生之意。至儿困极。则无及矣。(方在和剂集中)

  调肝散

  治疮疹平调肝经。使毒瓦斯通流。疮不入眼。

  生犀角(镑屑一分)草龙胆(去芦半分)黄(半两炙锉)甘草(一分炒)大黄(一分炒过)桑白皮(一分炙锉)钩藤钩子(一分)麻黄(一分去根节)石膏(半两研)栝蒌实(半两去皮)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兔肝丸

  治疮疹入眼。初觉眼肿痛。便时时看之。若睛上无疮。即无害。若有时。须先服清凉饮子。每日食后一服。

  取微利以去其毒。然后服此药并下方。虽有赤白障膜遮交其睛。但瞳子不破陷者。皆可治。

  黄柏(一两去皮)苍术(半两米泔水浸一日)石决明(一两生)上为细末。煮兔肝烂捣。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泔水送下。食后临卧时服。

  龙蛤散

  (与前药服)龙胆草去芦。蛤粉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猪肝半两。薄批掺药在中。以线缠定。用米泔于银石沙铫内炭火慢慢煮。至肝熟为度。食后少顷食之。以汁送下。日三。须先以清凉饮子利动。方服此二药。必效。

  煎柿散

  (又名通圣散)治疮疹入眼。

  谷精草(去根)白菊花(无节用甘菊)绿豆皮(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柿子一个。粟米泔一盏。同煎至水尽,取柿子吃之。日三。一月验。一云。浅者五七日效。重者半月日效。

  仙灵脾散

  治疮疹入眼。仙灵脾威灵仙去芦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米汤调下。食后。

  珍珠散

  治疮疹入眼。膜赤痛羞明。栝蒌根一两。蛇蜕皮全者炙焦一钱。为末。用羊子肝一叶。批开去筋膜。掺药末二钱。麻线缠定。米泔煮熟。任意食之。乳儿未能食者。以肝研烂。和丸黄米大。生米泔下十丸。乳头喂亦可。日三。令乳母兼食之佳。

  浮萍散

  治疮疹入眼。痛楚不忍。恐伤其目。以浮萍草阴干为末。每服一二钱。用羊子肝半片。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投水半合。绞取肝汁。调药服之。食后。不甚者。一服便瘥。若目已伤者。十服瘥。

  蛇蜕散

  治疮疹入眼。膜侵睛成珠子。

  马勃(一两)皂荚子(十四个)蛇蜕皮(全者一条)上入一小罐子内。泥封烧。不得出烟。烧存性。研为末。温水调下。食后。

  仙术散

  治疮疹入眼。生障膜丁子。先用朱砂水银粉各一钱。粉霜三钱。一处拌匀。入一小砂锅子内盛讫。新盏一只盖口。黄土泥缝。炭火烧赤。少时取出。放冷收之。如左眼有病。即取药一豆大。绵裹塞左耳中。右眼有病。塞右耳中。然后服此仙术散。

  紫苏(一两)苍术(米泔浸一宿焙二两)谷精草(去根一两)青蛤粉(一两)上为末。每用猪肝一片批开。掺药三钱在内。麻缕缠定。米泔熟煮。先于气上熏眼。然后食之。

  煮肝散

  治疮疹入眼。诸药不效。

  青葙子决明子车前子密蒙花(各等分)上为细末。用羊子肝。竹刀薄批开。掺药二钱在内。荷叶裹。麻缕缚定。石器内煮熟。任意吃。

  如圣汤

  治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去芦一两)甘草(一两)牛蒡子(一两炒)麦门冬(去心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细细呷。入竹叶煎之。更妙,食后。

  治斑疮入眼夜明砂半两。木香半两。淡竹叶半两。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井水调下。食后。

  紫雪

  治疮疹毒攻咽喉肿痛。水浆难下。(方载于和剂集中)

  通关散

  治疮疹心经有热。烦躁发渴。口舌生疮。及大小便不通。

  大黄瞿麦木通山栀子仁滑石甘草(各半两)地扁竹(一两)车前子(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半盏。入紫草少许。同煎三两沸。放冷温服。乳食前。

  甘露饮

  治疮疹已发,热毒上冲。牙断宣肿。不能嚼物。并乳母可俱服之。

  生干地黄(切焙)熟干地黄(切)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枇杷叶(去毛)黄芩(去心)石斛(去根)甘草(炙)枳实(麸炒去穣)山茵陈叶(去土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青黛

  治疮疹热盛。心神烦躁。以青黛细研。每半钱。温磨刀水调下。日三。

  败毒散

  治如前。

  白芍药甘草(炙)雄黄(醋煮水飞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蜜水调下。无时。

  牛黄散

  治疮疹毒瓦斯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郁金一两。牛黄一钱。共研匀细。每二岁儿半钱。浆水半盏。

  煎至三分。和滓温服。日二。

  升麻汤

  治疮疹已愈。余毒未解。疮痂虽落。瘢色黯惨。或凹凸肉起。宜用此灭瘢消毒。以川升麻不限多少。细锉。

  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取汁。以绵蘸。洗拭疮瘢。

  青金散

  治疮疹愈而瘢不消。

  白蒺藜(半两)山栀子(半两)青黛(半两研)腻粉(一钱研)上拌匀。每用少许。生麻油调涂瘢上。

  又方

  治疮疹瘢子。以密陀僧细研为末。水调夜涂。明旦洗之。

  又方

  以真玉时时磨疮疹瘢子。久则平滑。

  清凉饮子

  治疮疹后解去余毒。

  大黄(湿纸裹煨)当归赤芍药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一钱。水一大盏。入薄荷两叶。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食后。更看虚实。以意分减。

  神朱散

  治疮疹后解去余毒。

  赤小豆(二钱炒)槐花(二钱炒)麝(少许)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温酒调下。临卧只一服。微利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