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五章·诸惊论治-儿科要略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一节·惊风概说
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之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即急惊风,虚证即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二节·急惊概要
一、急惊起源
小儿脏腑薄弱,气血未充,内因饮食之所伤,外受时邪之所侵,正气偶衰,邪从虚袭,初由口鼻以潜入,继由经络以传布,病势鸱张,热自内生,热甚侵肝,肝升风动,于是发为惊状,此为惊风之起因。惊风之作,既由肝升风动,故其势剽疾,筋受熏灼,则骤见四肢螈,抽搐无定;风循脊背,则骤见角弓反张,脊硬项强;风升巅顶,则骤见头痛如劈,目痉神昏;痰随风升,则骤见喘息不匀,喉中鸣响。病势既疾,病状至急,此急惊风之所由名也。顾何以别于慢惊风乎?曰∶急惊风之证状,全由邪实所致,邪势益实,正气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惊则得之也渐,元气早亏,动见虚象。无实可攻,无热可清,自与急惊风有天渊地隔之别矣。至近今有所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虽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究以小儿为多,病之急者,不过一二日而亡,此盖急惊风之尤重者,岁时不正,时邪必盛,一经感染,不易施治。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证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虽然,惊风之起源既明,则触类旁通,活法在人,因势利导,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审慎从事耳!
二、急惊病理
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感受,化热至速。小儿又多血气未充,肝虚易为邪乘。准是二因,故急惊之病理,率为肝升太过,肺失清降,昔人所谓木旺无制,金气不伸也。因肝升之太过,故热势上炎,病多面红目赤,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权,故关窍不通,邪无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脑府,中烁肺胃,当其初起之时,邪循太阳之经,故多恶寒项强,寒热无汗,继则由少阳而转属阳明,或径袭阳明之经,故或由发热恶寒而渐见壮热,或骤见壮热不清之证,此时虽有汗出,邪已内传,故患是症者,恒多有汗而热不解者。邪既内传,肝升风动,轻者痰升呕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心君为蒙,故患是症者,恒见发热而渴,有痰,及神昏不语之状也。至于头痛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掣,目窜或痉,则以太阳经脉所属,由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络肾,下属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此诸证状之所以叠现也。剧者太阳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趋愈深,热势不退,津液告竭,神气不续,终至虚脱。轻者邪从汗解,热从溲泄则霍然以愈。此急惊风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惊症状
小儿初起,有恶寒微热之象,继则骤然四肢抽掣,牙关紧闭,项背强硬,渐至壮热无汗,面红目赤,痰升气促,此急惊风也。甚者头痛如劈,起卧不安,角弓反张,手足厥冷,其间或兼呕吐,或兼泄泻,或大便坚结,或小溲不利,则因人而互异,亦有仅见搐搦之状,而无口噤反张之象者,则感寒、伤风、痧痘将发每多有之,非急惊风也。急惊风最重之证,状见目睛翻转,手足挛急,头反至背,口噤不开者,多属不救。此急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四、急惊治法
急惊风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则急惊风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热平肝而已。昔贤有云∶小儿急惊,属肝木风痰有余之症,宜平肝镇心,驱风消痰,降火势,清内热。寥寥数字,亦足以尽急惊风之治法也。惟病有浅深,治有先后,初起宜发表以祛邪,寒重则辛以兼温,热重则辛以兼凉,继则热势内盛,宜内清外澈,表里并治。重证神昏痉厥,宜平肝镇心;危证邪深津耗,宜解毒生津,此其纲也。至于自始至终,病变繁复,临机应变,则有下列诸法∶(一)初起表邪颇重,形寒,热不壮,手足抽掣,项强或头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汤。
(二)初起发热恶寒,惊风烦闷,痰热作搐者,宜参苏饮。
(三)惊风一二日,寒微热甚者,宜葛根汤去麻黄、生姜之辛温,易豆豉、葱白之辛凉。肝胆热甚,心肺受灼者加黄芩;热而作呕者,加竹茹、黄连;湿滞身重者加苍术、茯苓。
(四)惊风形寒壮热,便阻腹胀,抽掣口噤,表里俱实者,宜防风通圣散。寒热如疟者,宜达原饮;疫疠之气,流行颇盛者,酌加玉枢丹。
(五)惊风数日,壮热欲狂,大便秘结者,宜用调胃承气汤。热盛口渴,灼筋成痉,不宜遽下者,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六)惊风发表祛邪无效,其人血虚内寒者,手足冷,脉迟细,宜当归四逆汤。其人体实者,汗出不解,内热仍蒸,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七)惊风角弓反张,神识似明似昧者,宜栀豉汤中加开郁发表之剂,热重者再加清热之剂。
(八)惊风昏厥者,宜辛凉解表,清凉退热,加羚羊角以平肝镇心。痰多者加鲜菖蒲、竹茹;便坚者加天花粉、栝蒌;血热者加鲜生地、犀角;邪重势盛者,犀角宜磨服多用,庶能有效。
其他开泄之剂如至宝丹、紫雪丹之类,解毒之剂如玄参、板蓝、菊花之类,均可量症酌加。
(九)抽掣略减,神识略清者,宜天麻、钩藤以熄风镇痉,生地、丹皮以养血清热,羚羊、白芍以清热舒筋,玄参、麦冬以养阴退火,他如石决明、西洋参、知母、石斛之类,皆可量症酌加。
(十)急惊搐搦之时,不可把持不令动,宜放卧地上,任其动作。
(十一)病后余邪不清,血中有热,朝凉夜热者,宜青蒿鳖甲汤清之。其有急惊重证,侥幸得愈,往往筋络偏废或变成痴呆者,终身不治。至于用药大体,初起不可轻易即用走窜开泄之剂,病之中期,不可过用消导攻下之剂,病后不可过用滋腻之剂,此其大端也。
附方
(一)通关散治小儿惊风搐搦,关窍不通。
天南星(炮)僵蚕(炮。各一钱)麝香(少许)猪牙皂角(一枚)赤脚蜈蚣(炙,一条)共研细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牙。
(二)神效搐鼻散治番痧臭毒,腹痛如绞,气闭神昏。
灯芯灰(一两)羊踯躅(三钱)北细辛蟾酥牙皂(各二钱)牛黄梅片麝香(各一钱)共研极细,瓷瓶紧装,毋令泄气,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得嚏则生。
(三)嚏惊散打嚏,醒睡,急救卒死。
半夏(一钱)猪牙皂角(五分)研为末,每用如一豆许,以管子吹入鼻,立醒。
(四)葛根汤治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利,或呕,或小便少,或发热无汗,或喘满不食,或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参苏饮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惊风烦闷,脘闷呕恶,痰热作搐,咳嗽气逆,涕唾稠粘,脉弱无汗。
人参紫苏梗叶干葛前胡半夏赤苓枳壳陈皮桔梗甘草加生姜大枣(六)防风通圣散治一切风湿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粘,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螈,惊狂谵妄,丹斑瘾疹等证。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酒炒)大黄(煨)苏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生甘草荆芥穗白术栀子加葱白生姜(七)达原饮治时疫邪气,初犯募原,及疫疟壮热,多汗而渴者。
黄芩(钱半)甘草白芍浓朴草果(各一钱)知母槟榔(各二钱)加生姜大枣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葱白等,可量证酌加。
(八)玉枢丹治一切喉毒,时痧时疫。
山慈菇五倍子(各二两)大戟千金子(去油用净末,各一两)蚤休雄黄(各五钱)麝香(三钱)共为末,每服三五分。
(九)调胃承气汤治太阳证汗后恶热,谵语心烦,中满脉浮者。
大黄甘草芒硝(十)白虎汤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及中烦热而渴。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十一)栀豉汤开畅胸膈。治虚烦懊。
栀子豆豉(十二)至宝丹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三)紫雪丹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四)青蒿鳖甲汤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
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十五)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结核异证。小儿急惊热痰上潮,阻塞欲死。
青礞石(飞)沉香百药煎川大黄黄芩共为细末,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
(十六)已风丹祛诸风,退惊。
天竺黄防风钩藤白僵蚕干全蝎白附子(各五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三节·慢惊概要
一、慢惊起源
庄在田曰∶慢惊之症,小儿吐泻得之居多,或久疟久痢,痘后疹后,或因寒食积滞,过于攻伐伤脾,或禀赋本虚,误用凉药,或因急惊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虚极生风,皆可致此。江笔花曰∶俗所称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面色青白,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惊吓也。是可知慢惊起源,由于内虚,与急惊之为实证迥异。
故急惊因关窍不通而噤口切牙,慢惊则因阳衰阴僭而噤口切牙;急惊因邪循脊项而角弓反张,慢惊则因脊脑亏乏而角弓反张;急惊因热侵筋络而四肢抽掣;慢惊则因筋络空虚而四肢抽掣,急惊因肝热生风而两目扇动,慢惊则因肝虚生风而两目扇动;急惊因热痰阻滞而喉中鸣响,慢惊则因津液化涎而喉中鸣响;急惊因热深厥深而四肢作冷,慢惊则因阳气衰微而四肢作冷;急惊因协热下利而大便溏泄,慢惊则因脾损火衰而大便溏泄。虚实之分,至为判然也。又小儿惊风,有一起即为慢惊者,多为吐泻及疟、痢、痧、痘之后,元气不复所致;有一起为急惊而转成慢惊者,多由其人先天不足,邪无所制,渐成内伤所致,而误治所致者,亦不在少数也。
二、慢惊病理
小儿慢惊之起源既明,则其病理固可推求而知,要不外脾阳不运,心肝交疲,神衰气怯,内虚生风诸端是矣。故慢惊之为患,不在病邪之内侵,而在正气之微弱。若正气得能渐长,病邪自归消灭,正气不能伸张,病邪必永无衰歇之日也。其间病势虽有似于急惊者,然虚实之辨,究有不同,试比例言之∶急惊之噤口切牙为关窍不通,故搐鼻不易有嚏,嚏出则其噤可减,慢惊之噤口切牙为阳衰阴僭,故其噤时而自松,并非关窍不通,搐鼻常能喷嚏;急惊之角弓反张因邪循脊项,故反折痉急而有力,慢惊之角弓反张,因脊脑亏乏,故牵引柔弱而无力;急惊之四肢抽掣因热侵筋络,故动作较疾而收引甚急,慢惊之四肢抽掣因筋络空虚,故动作较缓而牵引微搐;急惊之两目扇动因肝热生风,故其势迅疾,或上插或闪闪作动,慢惊之两目扇动因肝虚生风,故其势较缓,或斜睨或正圆直视;急惊之喉中鸣响因热痰阻滞,故热甚上潮则梗塞欲绝,慢惊之喉中鸣响因津液化涎,故其声如锯而无痰可豁;急惊四肢作冷因热深厥深,故必有壮热而口气秽浊,慢惊四肢作冷因阳气衰微,故多面青额汗而身体微温;急惊溏泄因协热下利,故泻下多臭秽而色黄,慢惊溏泄因脾损火衰,故泻下多完谷而色青。此就其病理方面,可知其虚实之迥异也。至于病至身冷汗粘,神识全蒙,是内伤至极,真阳外越,属不治之证矣。
三、慢惊症状
慢惊风之症状,初起多因吐泻之后,发热不退,睡卧不宁,渐见头昏脑胀,四肢抽掣,继则神昏气喘,眼翻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二便青白,甚至口噤切牙,角弓反张,腹中气响,喉内痰鸣,虽口唇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目光昏暗,重者面青额汗,四肢冰冷,或摇头吐舌,或眼合不开,或睡则露睛。若见身冷粘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背直口噤,头摇唇缩,气粗痰响,面无润泽之色者,多属不救。此慢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四、慢惊治法
慢惊初起,证状尚未尽显者,仅见吐泻,时作惊状,治应和脾镇肝为主,宜惺惺散。或吐泻不止,脾困不食,津液化涎,痰声漉漉者,宜汤氏醒脾散,惟全蝎、蜈蚣、冰、麝、金石之药,则宜慎用,其有势急不得不然者,则一用即止。随用四君子汤、理中汤之类为调治。痰声不降,虚实参半者,先用滚痰丸以治其标,次则仍以四君子汤加减,为之调治。慢惊病进,现虚寒或假热之证象者,宜逐寒荡惊汤,甚者加进加味理中地黄汤。慢惊不已,脾土虚寒,阳气衰微者,宜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或加附子以回阳。痰盛者,宜青州白丸子。元气亏损,驯至昏愦者,可急灸百会穴,或用海藏返魂丹。然近世小儿禀赋日薄,体质日脆,倘遇慢惊,每多不救,故与其临病惊惶,毋宁慎之于吐泻方起之时,或感冒初起之时,谋诸良医,谨其医药之为愈也。
附方
(一)惺惺散治小儿吐泻脾弱,内虚生惊。
人参茯苓木香天麻扁豆全蝎(炙)陈仓米(炒。各等分)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二)醒脾散治吐泻不止,痰作惊风,脾困不食。
白术人参甘草(炙)陈皮茯苓全蝎(各五钱)半夏曲木香(各一分)白附子(炮,四个)天南星(一个)陈仓米(一百粒)研为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三)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四)理中汤见第一章第四节。
(五)礞石滚痰丸见本章第二节。
(六)逐寒荡惊汤凡因风热不退,及吐泻而成者,总属阴虚阳越,必成慢惊,非感风寒可比,故不宜发散。治当培元固本,引火归元,先用辛热冲开寒痰,再进温补。
伏龙肝(三两)丁香(十粒)炮姜胡椒肉桂(各一钱)研匀,水煎一小杯灌下。
(七)加味理中地黄汤助气,补血,却病,回阳。治小儿精神已亏,气血大坏,形状野狼狈,瘦弱至极。
熟地黄(五钱)白术(土炒,二钱)党参当归炙黄破故纸酸枣仁枸杞子(各二钱)炮姜萸肉炙甘草玉桂(各一钱)加生姜三片,红枣三枚,胡桃肉二个,用灶心土二两煎水煮药,加附子五分,煎水掺入。泄泻不止,一二剂后去当归加丁香六分,大热不退加白芍一钱。
(八)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胸满腹胀,大便溏泄等证。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制。各二钱)炙甘草陈皮(各一钱)加生姜大枣(九)青州白丸子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斜,手足瘫痪,妇人血风,小儿惊风,痰盛泄泻。
半夏(七两)天南星(三两)白附子(二两)川乌头(去皮脐,五钱)生研为末,生绢袋盛之,于井水内摆出粉,以尽为度,如法晒露,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惊风每服四五丸,薄荷汤送下。
(十)灸百会穴法治中风,偏风,口噤,言语謇涩,角弓反张,半身不遂,头风脑痛。
百会穴∶属督脉经,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凹可容豆,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可二分,灸可七壮(衬以姜片,用陈蕲艾绒小团灼于其上,或针入二分,用艾绒烧灼针尾处)。
(十一)返魂丹治小儿癫痫,潮发螈,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及诸病久虚,生风多睡者。
乌犀水银天麻槟榔僵蚕硫黄白附子川乌独活干蝎萆肉桂当归细辛防风天南星阿胶藿香乌蛇沉香槐胶羌活白花蛇麻黄半夏羚羊角陈皮天竺黄木香人参干姜茯苓蔓荆子晚蚕沙败龟版本桑螵蛸白芷何首乌虎骨缩砂仁白术枳壳丁香浓朴蝉壳川芎附子石斛肉豆蔻龙脑雄黄朱砂腻粉麝香乌鸡狐肝按∶此方为药队之奇兵,以多而杂相制取胜者也。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四节·类惊概要
类惊者何?所以别于急慢惊风也。类惊本无此名,本书亦非欲特创此名,增添诸惊之治法。所以然者,为便于分统系以资归纳计耳。急慢惊风,既各有其特殊之治法,而小儿以神经之怯弱不易镇静,虽小恙亦辄现惊象,其状似惊而实非惊风者。固尚有种种,若一一列其名而举之,则治法至繁杂无取,若归于急慢惊风一类中,则治法究尚有差别,故统于惊风一章而别为类惊一节,庶几纲张目举,统系既合,检查亦易也。
兹将小儿病之易作惊风之状者,逐一述其证治如下∶
一、因热成惊
小儿腠理未固,感冒风寒,便易发热。初起之时,邪易入易出,轻加发散,即可无事,甚者虽频作惊惕,睡中惊醒,固为热重使然,并非惊风所致。故治法宜发表解肌,清热安神,用宣化汤最妥。兼有他因,则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二、因痰成惊
小儿感冒风寒,肺气失宣,痰浊阻滞,最易蒸热。因痰热之交病,小儿往往咳嗽惊惕,发热面红,考其主因为风寒入肺,治宜宣肺祛邪。又因痰气不降,治宜化痰降气。初起之时,辛湿疏透,最为合度。化热之后,辛凉消化,亦属正治。大便坚者,可下则酌下之,小便赤者,可利则酌利之,方用宣化祛痰汤最妥。
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三、因食成惊
小儿恣意口腹,食积不化,亦易成惊。盖肠胃通畅,则清气可升而浊气下行,自无熏蒸成热之弊。若食积不化,肠胃不清,则浊气阻塞,郁而化热,肺胃受其熏灼,精神为之不宁,惊惕之状遂见。其证腹多胀满或痛,大便或坚结不行,或泻多渣滓。舌苔黄腻,脉象紧实,治宜宣化消积汤。最忌因循迟延,盖小儿食积,热郁肠胃,易成疳积,伤胃则致吐,伤肠则致泻,最轻者亦熏灼成惊,不可不慎也。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四、因暑成惊
小儿感受暑热,郁而不化,亦易成惊。暑邪之浅者,无汗身热,宜从汗解之,用宣化清暑汤最妥。暑邪之深者,发热口渴,多汗欲饮,胸膈闷烦,精神倦怠者宜白虎汤。体弱湿重者,宜清暑益气汤。切不可因天时炎热,恣与冷冻饮料,盖小儿饮冷,肠胃益薄,受暑更易也。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五、因恐成惊
小儿肝胆不足,凡耳闻骤声,目见骤色,辄易因恐成惊。睡时惊惕,甚则啼叫,轻者酌与抚拍翻拿,其惊自已。盖本非疾病,不过因神气之怯弱,临时振荡不宁故也。神定即愈,无庸顾忌。重者因有内蓄之热,遂乘势以发动,惊搐啼哭,有类惊风,治宜宣化定惊汤最妥。偏于实者,身热便结哭声壮,宜保赤散;偏于虚者,神气怯弱哭声缓,宜茯神汤。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参看第三章第七节)。
六、因吐泻成惊
上节言吐泻日久,易成惊风,然非尽吐泻皆可以成惊风也。若以吐泻之后,神气不宁,偶有似惊之状,遂作惊风治之,则愈治愈危,误人不浅矣。考小儿肠胃,至为柔弱,稍有积滞,伤其胃气则致吐,伤其肠腑则致泻,或吐或泻,当其剧作之时,神气不宁,惊状遂起,然此等类惊,决无角弓反张之象,亦无眼目痉睨之状(或睡卧略露其睛,瞳子略为上泛则有之),故与惊风迥别。治法则吐者宜调其胃气,泻者宜调其腑气,吐泻兼作者,肠胃并调之,不必治其惊,但治其本病则惊亦已,用宣化健运汤加减治之最妥。至于有因吐泻而肢冷挛急者,罗瘪麻木者,则为寒霍乱证,其势急而且危,宜急用附子理中汤救之,与寻常之吐泻又迥异者也。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参看第七章)。
附方
(一)宣化汤(自制)治小儿感冒发热,神魂不安。
薄荷叶(一钱)钩藤(二钱)荆芥(一钱)茯神栀子连翘(各二钱)霜桑叶灯芯(各钱半)清水煎服。感寒重者加苏叶一钱;热重无汗者加麻黄三分;泄泻烦闷者加葛根一钱,淡豆豉二钱;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杏仁、竹茹、象贝母各二钱;肠胃有热加黄芩、枳实各一钱。
(二)宣化祛痰汤(自制)治小儿感冒风寒,痰气不降,发热成惊。
前胡苏子杏仁象贝母竹茹钩藤陈皮赤苓金银花连翘生姜(各二钱)清水煎服。风寒重者加麻黄三分,荆芥一钱;湿滞化痰者加浓朴一钱,半夏二钱;风痰上涌者去金银花、连翘,加天南星、半夏各二钱,白附子一钱,甚者用青州白丸子(见上节)四五粒同下;大便坚结者加栝蒌三钱,不应,改加枳实、大黄各五分;小便不利加猪苓二钱、泽泻一钱。
(三)宣化消积汤(自制)治小儿食积不化,肠胃失调,浊气阻滞,郁而化热。
神曲麦芽钩藤栀子(各二钱)薄荷陈皮枳实浓朴(各一钱)黄芩灯芯(各一钱)清水煎服。泄泻多渣滓不化者去黄芩,加白术钱半,木香五分;腹胀便结者加木香、槟榔各一钱,甚者加大黄一钱;热泻酸臭者仍用黄芩再加知母二钱。
(四)宣化清暑汤(自制)治小儿感受暑热,身热不安。
藿香佩兰大腹皮陈皮各钱半香薷白术浓朴(各一钱)钩藤滑石(各二钱)生甘草(五分)清水煎服。发热烦闷加淡豆豉一钱,栀子钱半;热重加金银花露、荷花露各一杯;脾弱胃呆加玫瑰花露一杯;烦热盗汗去香薷加青蒿露一杯。
(五)白虎汤见本章第二节。
(六)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头痛身热,气高心烦,自汗口渴,便黄溺赤,脉虚者。
黄苍术(各钱半)升麻(一钱)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各五分)甘草黄柏干葛当归身麦冬(各三分)五味子(九粒)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清水煎服。
(七)宣化定惊汤(自制)治小儿肝胆虚怯,因恐成惊。
半夏朱茯神(各二钱)菖蒲远志肉龙胆草酸枣仁(各一钱)石决明钩藤(三钱)白芍(钱半)清水煎服。热重者去酸枣仁、石决明,加川连三分,薄荷一钱;挟痰者加竹茹二钱,枳壳一钱,旋复花一钱;夹食者加神曲一钱,麦芽(除米麦之食积)或山楂肉(除肉类油腻之食积)各二钱。
(八)保赤散治小儿多热,因恐成惊。
牛黄川连朱砂冰片青黛珍珠大黄人中白百草霜蝉衣(各少许)研为细末,加薄荷、钩藤煎汤送下,或加赤金一件同煎服。
(九)茯神汤治小儿神虚,固恐成惊。
党参(二钱)炙黄(钱半)白芍枣仁(炒。各八分)桂心(三分)柏子仁(炒,七分)甘草(五分)砂仁蒸熟地茯神(各三钱)清水煎服。
(十)宣化健运汤(自制)治小儿或吐或泻,或吐泻兼作,因以成惊。
半夏陈皮神曲钩藤茯神竹茹生姜(各二钱)木香泽泻(各一钱)清水煎服。热呕加川连三分;寒吐去竹茹、生姜,加干姜一钱;热泻去木香,加槟榔一钱;寒泄去神曲,加白术一钱;吐泻交作加白术一钱;剧泻不止者,去神曲、泽泻、竹茹,加补骨脂、淮山药一钱,罂粟壳五分。
(十一)附子理中汤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四肢厥冷,肠鸣腹痛,霍乱转筋,体冷微汗,呕吐泄泻,一切沉寒痼冷等证。
附子人参甘草干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蓝浦
明·徐渭
(宋)邓椿
战国·申不害
(明)焦竑 編輯
清·彭继先
(明)叶子奇
后汉·赵晔
清·蒋镛
宋·严羽
清·张元济
清·谭献
清·蒋埴
清·云间天赘生
清·邬仁卿
韦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