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五-保婴撮要
卷五
[卷五] 鹤膝行迟
钱仲阳云∶鹤膝者,乃禀受肾虚,血气不充,致肌肉瘦薄,骨节呈薄,如鹤之膝也。行迟者,亦因禀受肝肾气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肾藏精,血不足,则筋不荣,精不足,则骨不立,故不能行也。鹤膝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以补其血气,血气既充,则其肌肉自生。行迟用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以补其精血,精血既足,则其筋骨自坚。凡此皆肝肾之虚也,虚而热者,用六味地黄丸。虚而寒者,用八味丸。若手拳挛者,用薏苡仁丸。足拳挛者,用海桐皮散。脾胃亏损,肾脏虚弱,寒邪所乘而膝渐肿者,佐以补中益气汤,及大防风汤。
治验一小儿体瘦腿细,不能行,齿不坚,发不茂,属足三阴经虚也。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年余诸症悉愈。
——小儿六岁,面色白,眼白睛多,久患下痢,忽声音不亮,腿足无力,先用四神丸止其痢;后用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补其肾,两月余渐能行,半载后,其声音亮。后停食,另用消食丸,连泻五六次,去后益频,五更侵晨为甚,声音复喑,步履复难,而腿足作痛。
仍服前丸,兼补中益气汤而愈。
——小儿七岁,左腿自膝下至胫细小,行步无力,用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子、牛膝为主,佐以补中益气汤,半载腿膝渐强而能步。毕姻后,其腿内热,足心如炙,唾痰口渴。余谓∶当补脾肾。不信,另用滋阴丸,痰热益甚;服四物、黄柏、知母之类,饮食日少;服二陈、青皮、枳壳之类,胸满吐血;服犀角地黄汤,唾血不时,大便频数。复请视,仍泥实火,余辞不能治。恪服犀角地黄丸,而唾血益甚,不时发热。后复恳治,余曰∶两足心热,唾痰口干,肾虚水泛也。饮食少思,胸膈痞满,唾血不止,脾虚失摄也。昼发夜伏,夜作昼止,不时而热,无根虚火也。遂用四君子及八珍汤、地黄丸,间服而愈。
四神丸
治脾虚胃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利腹痛等症。(方见惊泻)
薏苡仁丸
治禀受肝气怯弱,致两膝挛缩,两手伸展无力。
当归(焙)秦艽薏苡仁酸枣仁防己羌活(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麝香荆芥汤下。
海桐皮散
治禀受肾气不足,血气未荣,脚趾拳缩,不能伸展。
海桐皮牡丹皮当归(酒浸)熟地黄牛膝(酒浸。各一两)山茱萸补骨脂(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煎汤,食前服。
五加皮散
治四五岁不能行。
真五加皮川牛膝(酒浸二日)木瓜干(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下,一日二服,服后再用好酒半盏,与儿饮之,仍量儿大小。
益气养荣汤
治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痛否,日晡发热,或溃而不敛者,并宜服之。
人参茯苓陈皮贝母香附当归(酒拌)川芎黄(盐水拌炒)熟地黄(酒拌)芍药(炒。
各五分)甘草(炙)桔梗(炒)柴胡(各三分)白术(炒,一钱)上姜水煎服,大人倍用。
八珍汤
(即四君、四物二汤,四君见内钓,四物见急惊)
四神丸
(方见惊渴)
六味丸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二方见肾脏)
消食丸
(方见呕吐乳)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大防风汤
(方见鹤膝风)
四君子汤
(方见内钓)
[卷五] 齿迟
经云∶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小儿禀受肾气不足,肾主骨髓,虚则髓脉不充,肾气不能上营,故齿迟也,用地黄丸主之。
治验一小儿三岁,言步未能,齿发尤少,骨瘦艰立,发热作渴,服肥儿丸,不应。余曰∶此肾虚疳症也,盖肥儿丸脾胃经之药,久服则肾益虚,其疳益甚。不信,牙发渐落,余用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子,半载而元气壮健。
——小儿体瘦腿细,行步艰辛,齿不坚固,发稀短少。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年余诸症悉愈,形体壮实。
芎散
治齿生迟,或齿嚼物少力。
芎生地黄山药当归芍药(炒)甘草(各等分)上各另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
地黄丸
(方见肾脏)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卷五] 咬牙
夫齿属足少阴肾经,牙床属手足阳明经。小儿寤寐,不时切牙,其所致之经不同,或本于心经之热,或本于肝经之热,或本于脾肺肾经之热。若发热饮水,叫哭而搐者,心经实热也。
睡因惊悸,合面而卧者,心经虚热也。面青目札,呵欠项强烦闷者,肝经实热也。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经虚热也。发搐目青面赤,肝经风热也。烦闷喘促,见于申酉时者,肺经热也。胸满气急,喘嗽上气,肺感风寒也。见于亥子丑时者,肾经热也。眼目畏明,及无睛光,或解颅下窜,胎禀肾虚也。饮水口中气热,胃经实热也。饮汤口中气冷,胃经虚热也。
发搐呵欠面黄,脾虚发惊也。心经实热用泻心汤,虚热用导赤散。肝经实热先用柴胡清肝散治肝火,后用六味丸生肝血,肝经风热亦用前药,虚热则用六味丸。肺经实热用泻白散;虚热用保肺汤。肾经实热,用六味丸减茱萸二两,以生地易熟地;虚用地黄丸。胃经实热,用泻黄散;虚用异功散。脾虚发惊,用五味异功散。若乳母多食膏粱浓味,致儿切牙者,用清胃散。
治验一小儿七岁,素喜食甘味,两手发热,夜睡切牙,用泻黄散而愈。后不守戒,仍作,用大黄等药,前症益甚,更滞颐弄舌手足冷。余谓∶此脾胃复伤而虚甚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而痊。
——小儿面素痿黄,或时变青,饮食过多,睡面切牙,服克伐之剂,口舌生疮,大便泄青,发搐痰盛,唇青手冷,用六君加木香、柴胡、升麻,数剂而安。但饮食后,腹膨作嗳,用四君子汤为细末,不时煨姜汤调服少许,月余而痊。
——小儿十五岁,盗汗面赤,睡中切牙。自服清胃散,前症益甚,更遗精晡热,口干倦怠,余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痊。
——小儿十四岁,素食膏粱炙,睡中切牙,此脾胃积热,先用清胃散及二陈、黄连、山楂、犀角各数剂,间服补中益气汤而愈。
——女子十四岁,发热作渴,月经先期,睡中切牙,此肝脾二经虚热也,用加味逍遥散而安。
后因怒,前症俱作,用柴胡栀子散而瘥。
——小儿夜间切牙,或盗汗,或便血。审其母,怀抱郁结,又兼便血。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与母兼服,其子亦愈。
——小儿因母食膏粱醇酒,睡中切牙,或时鼻衄,右腮鼻准色赤。先用加味清胃散、加味逍遥散与母服,儿亦愈。
——小儿病后不语,睡中切牙,惊悸饮水,困倦少食,用化痰镇惊等药益甚。余谓属心脾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佐以五味异功散、秘旨安神丸,诸症顿愈。
——小儿感冒风邪,咳嗽喘逆,不时切牙,右腮色赤,此肺经客热,用洁古黄汤,一剂而痊。后因停食,腹胀咳嗽,鼻塞切牙。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桑皮、杏仁,一剂而愈。
——小儿切牙,审知因母大怒,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治之,母子并愈。
洁古黄汤
人参黄茯苓白术芍药(各一钱)干姜陈皮藿香(各五分)上水煎服。
保肺汤
(方见伤风咳嗽)
柴胡栀子散
柴胡清肝散
(二方见发热)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小柴胡汤
(方见痉症)
二陈汤
(方见寒吐)
泻黄散
(方见脾脏)
泻心汤
导赤散
秘旨安神丸
(三方见心脏)
泻白散
(方见肺脏)
地黄丸
(方见肾脏)
六君子汤
归脾汤
四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清胃散
异功散
(六方见内钓)
[卷五] 语迟
钱氏云∶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心气不足,用菖蒲丸。肾气不足,用羚羊角丸。闭塞气道,用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用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
治验一小儿言迟泄泻,声音不亮,杂用分利清热等剂,喉音如哑,饮食少思,朝用地黄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渐止。遂专服前丸,两月喉音渐响。
——小儿白睛多,泻后喉喑,口渴兼吐,大便不实,朝夕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喉复喑,仍服前丸而愈。此皆禀赋肾气不足,故用是药。
——小儿五岁不能言,咸以为废人矣,但其形色悉属肺肾不足,遂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两月余,形气渐健,将半载,能发一二言,至年许,始音声如常。
菖蒲丸
治心虚语迟。
石菖蒲丹参(各一钱)赤石脂(三钱)人参(半两)天门冬(去心焙,一钱)上为末,炼蜜丸,麻子大,食后温水服二三十丸。
羚羊角丸
治行迟。
羚羊角镑虎胫骨(醋炙黄)生地黄(焙)酸枣仁白茯苓(各五钱)肉桂防风当归黄(各二钱半)上为末,炼蜜成剂,每服一皂子大,白汤化下。
七味白术散
(方见腹痛)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六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加味逍遥散
(方见内钓)
[卷五] 喑
经云∶舌者音声之机也。喉者音声之关也。小儿卒然无音者,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门阖不致,故无音也。若咽喉音声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言语,则为舌喑,此乃风冷之邪,客于脾之络,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盖舌乃心之苗,心发声为言,风邪阻塞其经络,故舌不能转运也。若舌不能转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喑。此亦为风冷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然或风痰阻塞,或因心惊气虚,或因脾之脉络受风,或因风痰滞于脾之络,或因脾气不足,或胃中清气不升,皆足以致喑。大抵此症,亦有禀父肾气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或儿病津液耗损会厌干涸不能言者;或肾气不充,虚火上炎,伤肺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与津液耗损者,用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禀肾不足与虚火伤肺者,用六味地黄丸。若仰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颅呵欠切牙等症,悉属肾虚,非用地黄丸,不能救也。
治验一小儿面色目睛多白,两足胫常热,所患之症,悉属肾虚。毕姻后,唾痰口干,头晕久泻,忽然失音。先君云∶此亦肾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八味、四神二丸,补之寻愈。
——小儿亦面色目睛多白,大便频泄,侵晨作泻,肌体骨立,食少唾痰。先君谓肾气不足之故。不信,后加头晕声喑,足胫逆冷,复请治,仍欲祛痰。又云∶头晕声喑,中气不能上升也,足胫逆冷,阳气不能充达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四神、八味二丸,以补命门之火而愈。
——小儿患泄泻,声音不亮。杂用清热等剂,声音如哑,饮食少思,去后多在侵晨。朝用地黄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顿止,却专服前丸,不两月声亮而愈。
——小儿目睛白多黑少,吐泻后喉喑口渴,大便不实,朝夕悉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其喉复喑,仍服前丸遂愈。
——小儿十一岁,形羸骨立,面皎口干,白睛多而黑睛少,不能顿言,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其形渐充,年余而能言。
——小儿解囟不言,其形属肾虚而兼疳症。先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又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金,半载渐愈,年余,疳病痊而能言。
——小儿喉音不亮,至十九岁,咽仍不响,面色赤白,睛多畏明。毕姻后,头觉胀,视物皆大,作渴饮冷,亦用前二药,喜其远帏幕、戒浓味,二年诸症悉愈,其声响亮。
世传通关散
治惊风愈后,声哑不能言者。以大南星一个,炮为末,每服二分,猪胆汁调下,便能言语。
治要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怒,衄血面黄,五心烦热,或咽喉痛,舌本作强。
茯苓(四钱)桂心甘草(炒。各三分)紫石英()人参(各一钱)大枣(二枚)麦门冬(去心,一钱上水煎服。
导痰汤
半夏南星茯苓陈皮(炒)枳实(炒)甘草(炒)上姜水煎服。
防风散
治脾脏中风,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能动,色微黄,不嗜食,舌强语涩,口眼斜,或肌肤不仁,腹膨心烦,翕翕发热,神思如醉,其脉浮缓,胸满痰涎,志意昏浊。
独活(一钱五分)防风茯神(去木)人参附子(炮,去皮脐)前胡沙参半夏(汤洗七次)黄(炒)旋复花羚羊角(镑)甘草上水煎服。
半夏汤
半夏桂枝甘草(各等分)上水煎,细细呷之。
鸡头丸
治小儿诸病后不能语。
雄鸡头(一个,炙)鸣蝉(三个,炙焦)大黄(锦纹者湿纸裹,)甘草(炙,一两)木通人参(各半两)当归黄川芎远志(去心,姜汁制,略炒)麦门冬(去心焙。各三分)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平旦米饮下五丸,日三服,儿大者加之,久服取效。
射干汤
治夏秋暴寒喘咳,喉哑失声,喉中如梗。
半夏(五钱,汤泡)生姜(四钱,泡)杏仁(三钱,去双仁,皮尖)射干甘草(炙)紫菀肉桂枳实(炒)当归橘皮独活麻黄(去节泡。各二钱)上每二三钱,水煎服。
菖蒲丸
(方见语迟)
钱氏全蝎散
(方见偏风噤)
地黄丸
(方见肾脏)
七味白术散
(方见积痛)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二陈汤
(方见吐秽)
[卷五] 滞颐
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脾之液为涎,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秘结,用清凉饮。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食积内热,用大安丸。仍参口疮腮肿条互览之。
治验一小儿滞颐,面色痿黄。余谓当调补中气。不信,用清热之剂,更加弄舌,乃用五味异功散,渐愈。后因停乳,吐泻复作,先用大安丸,消其宿乳,次用五味异功散,补其中气而痊。
——小儿滞颐,面色赤,手指热,用泻黄散,一服而愈。后因乳母饮酒,其子复患前症,用东垣清胃散加干葛、神曲、麦芽,母子并服而愈。
——小儿停食腹痛,用疏导之药,痛止,左项筋动,口角涎流,面色痿黄,肢体微肿,先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栀四剂,次用异功散加升麻而痊。
——小儿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药,吐泻自汗,厥冷滞颐。用六君、升麻、柴胡而愈。
——小儿十一岁,滞颐兼嗳气下气,时常停食,服消导清热之剂,大便不实,小腹重坠,此脾气下陷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饮食渐进,大便渐实,又用四神丸而愈。
——小儿滞颐,面色白或黧,腹痛,手足时冷,脉微细,此肺肾虚寒也,宜先培其脾土,用温胃散,二服腹痛顿止,又六君子汤,诸症并愈。后停食挟惊,吐泻发搐,滞颐腹痛复作,用六君加柴胡、钩藤钩,四剂而痊。
——小儿吐舌流涎,余谓心脾有热。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自服清热化痰等药,更加弄舌,余用异功散加钩藤钩而安,又用六君子汤而愈。
——小儿滞颐,面色白或赤,目札切牙,此禀肝肾气不足,内热而生虚风也。用地黄丸以滋肾水;异功散以补脾土而安。
——小儿滞颐,面青,手按其腹则叫痛,此夹食与惊也,用异功散加枳实、升麻,二剂而愈。
后又停食,吐泻滞涩发搐,面色青黄,此脾虚而肝木乘之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钩藤钩而愈。
温胃散
治脾冷涎多,流滞于颐。
丁香(一两)人参半夏肉豆蔻白术干姜甘草(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水煎。
愚按∶此方治脾胃虚寒,涎流不止,或呕吐腹痛之良剂也。脾气稍温,但服五味异功散。
六君子汤
钱氏异功散
四君子汤
清胃散
(四方见内钓)
四顺清凉饮
补中益气汤
大安丸
(保和丸加白术,三方见虚羸)
泻黄散
(方见脾脏)
牛黄清心丸
(方见急惊)
四神丸
(方见惊泻)
导赤散
(方见心脏)
[卷五] 腹痛
小儿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脾土虚寒也,用调中丸主之。口中气温,大便酸臭,积痛也,用下积丸治之。面赤壮热,或手足并热,实热也,用泻黄散泻之。面黄微热,或手足并温,虚热也,用异功散补之。若作渴饮汤,胃气虚热也,用白术散。若痛连两胁,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芍药。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吃逆泄泻,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姜、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克滞之药,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气复伤也,用五味异功散。中脘痛者,属脾。少腹痛者,属肾。按之痛者为积滞;不痛者为里虚。积滞者消之;里虚者补之。
治验一小儿停食腹痛,发热面赤,或用养胃汤、枳壳、黄连、山楂,反加腹胀,午后发热,按其腹不痛,此脾虚而克伐伤之也。用六君子汤,数剂而瘥。
——小儿七岁,发热惊悸。用化痰药,反抽搐恶寒,吐痰喘嗽,腹痛少食,用抱龙丸,大便似痢,寒热往来,殊类风症。余以为脾气复损。用四君子汤少加升麻、柴胡,治之月余而愈。
——小儿肚腹膨痛,食后即泻,手足逆冷,此脾气虚寒也,先用人参理中丸,后用六君子汤而愈。
——小儿九岁,常患腹痛。至冬月因食生冷之物,其腹仍痛,服理中丸之类辄效。至十六岁,秋初毕姻后,腹痛又作,唇面黯爪甲青,余先君用八味丸补火随愈;服四两许,痛不再作。
至二十岁,外痛复作,服前丸不应,乃服附子理中汤而止,仍用八味丸而安。
——小儿腹痛吐舌,流涎作渴,饮冷便秘,用清凉饮下之,顿安。余谓∶小儿元气,易虚易实,病势稍安,不必再药。不信,自用三黄丸一服,果吐泻发搐。余用白术散加钩藤钩,补脾平肝而愈。
四七气汤
治七气所伤,痰涎结聚,心腹作痛,不能饮食。
半夏(制焙,五两)人参辣桂(去皮。各一两)甘草(半两)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痛。
青皮陈皮桔梗蓬术辣桂益智仁(各一两)香附子(一两半)甘草(炙,三分)半夏(制,三分)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病症,角弓反张,胸高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方见天钓,即钱氏异功散)
桔梗枳壳汤
治气壅痞结,腹胁疼痛。
枳壳(炒)桔梗(各二两)甘草(炙,半两)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
七味白术散
治积痛,和胃气,生津液。(方见积痛)愚按∶前方若脾胃气虚,作渴饮汤;或因吐泻,津液亏损,烦渴引饮;或脾胃虚弱,腹胀泻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并宜服之,以温补脾气,化生津液。(方见积滞)
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金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眩晕自汗诸症。并宜服此,以滋化源。(方见内钓)
泻黄散
(方见脾脏)
四君子汤
(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八味丸
(方见肾脏)
附子理中汤
人参理中丸
(二方见冷泻,即理中汤)
益黄散
(方见脾脏)
调中丸
(方见脾胃虚冷)
[卷五] 腹胀
东垣云∶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胃。虚者,宜用六君子汤。若喘而气短者,脾肺气虚也,用异功散补之。若服克伐之类而喘胀益甚者,脾肺之气复伤也。用前汤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则邪气去而肺气宁也,不必用药。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肿者,脾肺之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子加炮姜。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弱也,用六君子汤。若面色青,木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当调治其母,节其饮食,恐药饵过剂,复伤胃气故也。
治验一小儿腹胀,面赤痰喘,大便秘,壮热饮冷,此形病俱实,用紫霜丸一服,诸症益甚,面色顿白,饮汤不绝。余以为邪气退而真气复伤,故面白而喜汤。用白术散大剂煎汤令恣饮,良久而睡,翌日顿安。
——小儿伤食腹胀,胸满有痰,余治以异功散而痊。后复伤食,腹胀兼痛,或用药下之,痛胀益甚,而加气喘,此脾胃伤而致肺虚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调补而痊。
——小儿腹胀恶食,发热恶心,症类外感。余曰∶此饮食停滞也。用保和丸,一服诸症顿退,惟腹胀,用异功散而痊。
——小儿伤食腹胀,服克伐之剂,小便涩滞。又服五苓散之类,饮食渐减,小便不通,四肢顿肿。余朝用金匮肾气丸去附子,夕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小儿伤风咳嗽痰涌,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而愈。复饮食停滞,作泻腹胀,仍用六君、山楂、浓朴而安。后停食作呕,或用药下之,更加咳嗽。余谓此属脾肺俱虚,欲行调补。
彼以为缓,乃发表克滞,前症益甚,更加摇头。余用天麻散倍加钩藤钩及异功散寻愈。
——小儿五岁,食粽后切牙欲吐,顷间腹胀昏愦,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食厥也。令用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
——小儿胸腹胀,发热顿闷,以手按腹即哭,此饮食停滞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症即愈,更加烦渴,按其腹不哭,此宿食去而脾胃复伤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治之,顿瘳。
——小儿腹胀,大便青白,腹左一块,面色痿黄,齿龈赤烂,食少滞颐余用异功散,调补中气为主,佐以大芜荑汤,清疳治热,月余诸症稍愈。仍服异功散及蚵蟆丸,外贴阿魏膏,两月块消,左胁微痛,用四君子汤、九味芦荟丸而愈。
褐子丸
治疳肿胀萝卜子(一两,微炒)陈皮青皮(炒)槟榔五灵脂蓬术(煨)黑牵牛(头末各半,炒)赤茯苓木香(二钱五分)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苏汤下。
金匮加减肾气丸
熟地黄(八两)干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白茯苓牡丹皮(各三两)肉桂附子(炮)车前子(炒)牛膝(酒微炒。各一两)上各另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汤下。
紫霜丸
(方见噤风)
大柴胡汤
(方见痉症)
五苓散
(方见五淋)
保和丸
(方见虚羸)
天麻散
(方见百内嗽)
大芜荑汤
蚵蟆丸
九味芦荟丸
(三方见疳症)
[卷五] 癖块痞结
钱仲阳云∶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否于中脘。此因乳哺失调,饮食停滞,邪气相搏而成;或乳母六淫七情所致。古人多用克伐,痞癖既久,饮食减少,脾气必虚,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气为主,使养正则积自除。若欲直攻其结,不为不能善消,抑亦损其脾土,凡脾土亏损,必变症百出矣。当参各类及随见症而主治之。
治验一小儿患痞癖,服槟榔、蓬术、枳实、黄连之类,痞益甚。余曰∶此脾经血虚痞也,不可克伐。遂用六君子加当归数剂,胃气渐复,诸症渐愈。乃朝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夕用异功散加当归、芍药而愈。
——小儿素嗜肉食腹痛,大便不调。半载后右胁结一块,三月后左胁又结一块,腹胀食少作渴,小便赤涩,大便色秽。又半载后颔下亦结一核,妄服消块行滞等药,而元气益虚。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之类,热渴渐止,腹胀渐可;佐以九味芦荟丸,结核渐消;后用四君子为主,佐以四味肥儿丸之类,三月余而痊。
——小儿停食吐泻后饮食不节,作泻腹痛膨胀,腹中结块作渴,发热龈烂口臭,服消导克滞之药而前症益甚,形体益瘦,视其面色,黄中隐青,乃脾土亏损而肝木所侮也。法当调补中气,兼平肝木,遂用冲和汤及大芜荑汤之类,半载而愈。
——小儿患痞结,服克滞之药。余谓属形病俱虚,当补中气。彼不信,仍行克伐,遂致虚火上炎,齿龈蚀烂,颔下结核。余用大芜荑汤及异功散加减用之而安。
——小儿患痞结,久而四肢消瘦,肚腹渐大,寒热嗜卧,作渴引饮,用白术散为主,佐以四味肥儿丸,月余诸症渐愈。又以异功散加当归,并六味地黄丸,又月余而愈。
——小儿患痞结,身热如火,病状多端,不可尽述,朝用五味异功散,夕用四味肥儿丸,月余诸症稍愈,佐以地黄丸,自能行立。遂朝用地黄丸,夕用异功散及虾蟆丸,数服而愈。
挨痞丸
治乳癖谷症,腹中块痛。
代赭石(火,醋淬,研细)青皮木香蓬术(煨)生地黄(各三钱)巴豆(去油净,六钱)上为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姜汤下。
甘遂破结散
甘遂(二钱五分,煨黄)青皮(焙)黄芩(炒)大黄(炒。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仍量儿加减,利后以粥补之。
进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胀满,壮热喘粗,呕吐痰逆,肠鸣泄泻,或食症乳癖,气痞结,并皆治之。
巴豆霜
当归(米泔浸炒)朱砂代赭石(醋七次)枳壳(炒)木香(各五钱)麝香(一分)上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温米饮下,更量儿加减。
枳术丸
白术(四两)枳实(二两)上为末,荷叶包煨烂饭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滚汤下。
阿魏膏
治一切癖块痞结,更服胡连丸。
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药穿山甲生地黄两头尖大黄白芷天麻(各五钱)槐柳桃枝(各三钱)红花(四钱)木鳖(十枚去壳)乱发(如鸡子大一团)上用香油二斤四两,煎黑去渣,入发煎化,仍去渣,徐下黄丹,煎软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苏合香油、乳香、没药各五钱,麝香三钱,调匀即成膏矣。摊贴患处,内服丸药,黄丹须用真正者效。凡贴膏药,先用朴硝随患处,铺半指浓,以纸覆上,用热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若是疳积,加芦荟末同熨。
六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三方见内钓)
四味肥儿丸
(方见呕吐)
大芜荑汤
(一名冲和汤)
虾蟆丸
九味芦荟丸
(三方见疳症)
白术散
(方见积痛)
[卷五] 积滞
经曰∶五脏之积曰积,六腑之积曰聚。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其症面目黄肿,腹痛膨胀,壮热足冷,嗜卧不思乳食,大便馊臭或秘涩,小便如油。若吐乳泻乳所出酸臭者,为乳积。腹胀作泻,呕吐哕气者,为食积。初患元气未损之时,或腹胀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饼子或木香槟榔丸下之;下后以白术散或五味异功散和之,渴加干葛,吐加半夏。
下而热不退,或作呕作泻,饮食不思,此脾胃俱伤也,用六君子汤。手足指冷,喜饮热汤,此脾胃虚寒也,前方加炮姜、木香。面色黄白,目无精光,脾肺俱虚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利下重,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发热晡热,或泻不已,脾气下陷也;潮热口渴,大便不调,欲变疳症也,并用补中益气汤,佐以肥儿丸。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必以调脾为主,而以消导佐之。古人所谓养正积自除,正此意也。
治验一小儿每停食,身发赤晕,用清中解郁汤而愈。后患摇头切牙,痰盛发搐,吐出酸腐,待其吐尽,翌日先与七味白术散,次与参苓白术散,遂不复作。若吐后儿安,更不必服药也。
——小儿饮食积滞,患呕吐发热,服消导等剂,饮食已消,而热未退,余以为胃经虚热,用六君、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剂而愈。
——小儿七岁,停食后腹痛,服克伐之剂而益加,按之不痛,此脾气复伤也,用六君子汤而愈。后复伤食,服保和丸及三棱、槟榔之类,而更腹痛;服泻黄散,体重善噫,此脾气虚而下陷也,仍用六君、升麻、柴胡、木香而愈。
——小儿数岁间,每停食辄服峻利之药,后肚腹膨胀,呕吐泄泻,先用六君子汤,诸症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小儿腹胀,饮食后即泻,手足逆冷,此脾气虚寒也,先用人参理中丸,后用六君子汤而愈。
——小儿腹痛,以手按之痛益甚,此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末一钱、槟榔末三分,下酸臭粪而安。后患腹痛,别服峻利之剂,其痛益甚,手按则已,面色黄白,此因饮食失宜,脾气不调,土虚不能生金也,用六君子汤而愈。
——小儿久患腹痛,诊其母,右关脉弦缓,乃木克土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母子并服而愈。
——小儿停食腹痛,面色白,黑睛少,手足常冷,大便不实,口鼻吸气,腹中阴冷。此禀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气,故脾胃虚寒也,用八味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小儿患前症,服驱逐之剂,更恶寒发热,余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寻愈。后饮食停滞,腹痛便秘,别用疏导之剂,朝寒暮热,大便频数,余用五味异功散,月余饮食渐进,乃佐以八珍汤,内芍药炒焦,川芎些少,又两月,寒热渐愈。后又伤风,服参苏饮,汗出喘嗽发热,服清热化痰之剂,更烦热不寐,寻衣撮空,先用六味地黄丸料,水煎服,诸症顿退,再剂而安;却用五味异功散、八珍汤而痊。后因伤食吐泻,大便欲去而不去,欲了而不了,先用补中益气汤,数剂不应;改用人参五钱,白术三钱,陈皮、甘草各七分,升麻四分,干葛五分,三剂,又手足并冷,急用人参一两,附子五分,姜枣水煎,一日服二剂,手足始温,又二剂,诸症渐退。仍用前人参五钱之方,治之而愈。
七味白术散
治吐泻作渴。
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白术藿香叶(各半两)木香(二钱)甘草(一钱)干葛(半两,渴加一两)上每服一二钱,水煎,热渴甚去木香,肚痛加芍药。
四逆散
治少阴病,或腹中痛,泄痢下重。
枳实(炒黄)甘草(炒)柴胡芍药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白饼子
(方见发搐)
木香槟榔丸
(方见积滞)
五味异功散
六君子汤
(二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刘知几
(清)马建忠
清·康有为
明·傅青主
王利器
清·曼陀罗室主人
清·冯泌
杜审言
(明)张源
宋·窦苹
元·许有壬
明·徐上瀛
宋·李元弼
(民国)蔡东藩
宋·毛幵
明·俞大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