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七-保婴撮要
卷七
[卷七] 热吐
经云∶胃伤则吐。小儿热吐者,因多食甘甜炙之物;或乳母膏粱浓味,胃经积热;或夏间暑气内伏于胃所致。若肌肉动,烦热作渴者,暑伤胃气也,先用香薷饮,次用竹茹汤。若吐乳色黄不能受纳者,胃经有热也,先用泻黄散,次用人参安胃散。若吐出酸秽者,乳食内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气弱也,用异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诸症当验其手足,热则胃热,冷则胃寒,热用泻黄散,寒用理中汤,不热不寒,异功散调之。
治验一小儿夏月吐乳,手指发热,作渴饮冷,口吐涎水,余谓胃气热,廉泉开而涎出也,用泻黄散而愈。后复呕吐,另用克滞之剂,口渴饮汤,流涎不已,余谓胃气虚寒,不能摄涎也,用理中丸而愈。
——小儿七岁,呕吐不食,面白指冷,此胃气虚寒也,用理中汤;呕吐顿愈,又用六君子汤而痊。后伤食腹痛,发热呕吐流涎,先用保和丸一服,而痛呕愈;再用四君、山栀而涎止。
——小儿食凉粉,而呕吐酸物,头痛发热,此内伤兼外感也,用人参养胃汤末二钱,姜汤调服,诸症皆愈;惟吐酸涎,用大安丸一服而止。
——小儿伤食发热,呕吐酸物,手指常冷,此胃气虚寒,阴盛隔阳于外,虚热所致也,用保和丸末二钱,浓姜汤调服而吐止,再用六君子汤加山栀而安。
——小儿呕吐作渴,暑月或用玉露饮子之类而愈。又伤食吐酸,余先用保和丸一服,吐止,次用五味异功散,饮食渐进,又用四君子汤而痊。
——小儿暑月患吐泻,服香薷饮、五苓散之类而止,但手足并冷,睡而露睛,饮食不入,肠鸣作呕,欲用清凉之剂。余曰∶此始为热,终为寒也,当舍时从症。用人参理中丸,以姜汤化二服,病势始定;次用助胃膏渐安;又用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小儿饮食多即吐,余用五味异功散愈之。又腹痛呕吐,先服大安丸,仍用异功散而愈。后症复作,另投祛逐之剂,吐泻不食,腹中痛甚,以手按之则止,此脾气复伤也,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一剂,又用六君子、升麻、柴胡二剂,饮食顿进。后食生冷,挟惊吐泻,手足并冷,唇口搐动,用六君、钩藤钩、柴胡而愈。
——小儿吐酸,作渴饮冷,腹痛发热,用人参养胃汤加黄连一剂,吐热稍定;又用保和丸一服,腹痛顿止。后伤食复吐,腹胀大便不通,用紫霜丸下之寻愈。又感冒咳嗽腹胀,另服下药,发热作吐,腹胀,手足并冷,睡而露睛,发搐,用六君、钩藤钩而安,又用四君加当归、川芎而愈。后患吐泻,手足并冷,用助胃膏顿痊。
——小儿呕吐发热,用泻黄散而愈。后因乳母饮酒,腹胀吐泻,用葛花解醒汤,子母服之渐愈,大便日去五七次,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二剂,日去三次,乃用四君、肉豆蔻而痊。
——小儿吐酸发热,用保和丸渐愈,又用四君、山楂、神曲而安。后因饮食过多,呕吐复作,另用下积丸,更加作泻腹胀,手足发搐。余以为肝木侮脾,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钩藤钩而搐止,又用六君子汤,饮食渐进而痊。
——小儿夏间呕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黄药而愈。又伤食患吐发热,服泻黄散等药,呕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黄,手足并冷,此脾胃复伤而虚寒也,用异功散加木香愈之。后又伤食,腹胀作痛,或用消食丸,吐泻并作,小腹重坠,午后益甚,余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小儿呕吐,发热腹痛,面赤手热,口干饮汤,按其腹不痛,此脾胃气虚也,用异功散加木香、干姜一剂而愈。后伤食,吐而咽酸,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此饮食内停也,用保和丸二服而痊。
葛花解醒汤
治乳母酒醉后,乳儿遗热为患。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钱)干生姜白术泽泻神曲(炒黄。各二钱)白茯苓陈皮人参猪苓木香(五分)青皮(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
愚按∶前汤先哲不得已而用之,盖醉酒耗气,又复辛散,重损真阴,折人长命,可不慎哉!
助胃膏
治脾胃虚寒吐泻等症。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丁香(各五钱)砂仁(四十个)木香(三钱)白豆蔻(十四个)干山药(一两)肉豆蔻(四个,煨)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十丸,米汤化下。
香薷散
(方见热吐)
竹茹汤
五苓散
(二方并见五淋)
玉露散
补中益气汤
大安丸
保和丸
(四方见虚羸)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二方见天钓)
泻黄散
人参安胃散
(二方见脾脏)
理中丸
(方见冷泻)
人参养胃汤
(方见疟症)
[卷七] 寒吐哕逆
钱仲阳曰∶寒吐者,由乳母当风取凉,或风寒客于乳房,其症面目胀,额汗出,脉沉迟微,寒气停于胃,故胃不纳而吐出也。哕逆者,由胃气虚甚,过服克伐,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气不宣通而作也。风寒在胃者,用理中丸,次服酿乳法。若呕吐清涎夹乳,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浓味,用东垣清胃散。若乳母饮醇酒,用葛花解醒汤;饮烧酒,服冷米醋三五杯。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异功散。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异功散。乳母劳役者,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乳母怒动肝火者,用加味逍遥散。乳母郁怒伤脾者,用归脾汤,仍参热吐霍乱治之。
治验一小儿因停食腹痛,服疏导之药而愈。后复停食,又用前药,寒热不食,腹胀后重,大便频而少,此脾气复伤而下陷也,先用异功散加升麻数剂,后重渐愈,再用当归痊愈。后因乳母恚怒,致见寒热发搐作呕,用六君、柴胡、山栀,以治其母,兼灌其儿并愈。
——小儿因乳母感冒风寒发热,儿患呕吐,身发赤晕,用东垣人参安胃散而愈;又切牙发搐,呕吐酸腐,待其吐止自安。
——小儿时吐乳食,诊其母有郁怒之症,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治之而愈。
——小儿七岁,身羸兼吐,少食发热面黄,余谓脾脏受伤,用六君、煨姜二剂,而饮食进,去姜,又数剂而愈。
——小儿吐乳,大便臭秽,目睛缓视,因乳母交感后饮乳所致,用六君、木香、藿香,治之而安。
——小儿吐乳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额黑唇青,此肾水胜心火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姜,顿愈;去姜,又数服而愈。
——小儿不时干呕,不乳腹膨,此脾胃虚而将成疳也,用四味肥儿丸以治疳,四君子汤以健中而痊。后伤食,吐泻完谷,行气困惫,四肢微搐,余曰且勿药,次日吐止,但搐而泻青黄,此脾土虚而肝木胜也,用六君、钩藤钩而痊。
酿乳法
治婴儿有胎热症,令乳母服之,不可遽用冷药,恐损脾胃。若加呕吐,必成大患。
泽泻(二两五钱)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天花粉(各一两半)生地黄(二两)山茵陈(去梗)甘草(各一两)上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捏去旧乳服。
茯苓半夏汤
治呕秽,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惊悸。
半夏(五钱)白茯苓(二两)上每服三钱,姜水煎服。
二陈汤
治痰饮,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食冷物,胃气不和。
半夏橘红(各五钱)白茯苓(三钱)甘草(炙,一钱五分)上每服二三钱,乌梅一个,姜枣水煎服。
四味肥儿丸
治呕吐不食,腹胀成疳,或作泻不止,或食积脾疳,目生云翳,口舌生疮,牙龈腐烂,发热瘦怯,遍身生疮。又治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症。
黄连芜荑神曲麦芽(炒。各等分)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东垣人参安胃散
治服峻剂,脾胃虚损,或成慢惊,泄泻呕吐,肠胃有热,以致前症。(方见脾脏)
东垣清胃散
(方见内钓)
理中丸
(方见咳嗽)
葛花解醒汤
(方见热吐)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
保和丸
补中益气汤
(三方见虚羸)
加味逍遥散
加味归脾丸
清胃散
六君子汤
异功散
四君子汤
(六方见内钓)
八珍汤
(方见寒热)
人参养胃汤
(方见疟症)
[卷七] 霍乱吐下
钱仲阳云∶吐泻壮热不食,或乳不消,是伤乳也。宜白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温不乳,大便青白,此上实下虚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大凡吐泻身温,乍凉乍热,气粗,大便黄白,吐乳不消,此伤风热也,先服大青膏发散,后服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吐痰,大便黄水,胃虚也,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钩藤饮发散风邪。若夏至后,吐泻身热,或吐乳泻黄,此伤热乳也,用玉露散之类。凡泻乳腹痛,按之而哭者,食积痛也,用白饼子下之;按之不哭者,脾胃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补之;手足指冷者,脾气虚寒也,用异功散加木香;伤风吐泻者,风木克土脾也,亦用前药。若饮热乳而泻黄者,湿热壅滞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气复伤也,用白术散。泻而腹中重坠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若服克滞之药,而腹中窄狭者,脾气虚痞也,用六君子汤。若面黄泻青,脾虚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泻黄,心脾气虚也,用六君、炮姜、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内吐者,止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故也。
治验一小儿盛暑吐泻,米谷不化。或用黄连香薷饮之类,腹胀作痛,手足指冷,此脾气虚而伏阴在内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治之而愈。先君尝云∶凡暑令吐泻,手足指热,作渴饮冷者,属阳症,宜清凉之剂;手足指冷,作渴饮热者,属阴症,宜温补之剂。故凡病属阴症,误用寒凉之药,死后手足青黯,甚则遍身皆然,于此可验。
——小儿吐泻乳食,色白不化,露睛气喘,此脾肺不足,形病俱虚也,先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顿愈,再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小儿吐泻惊悸,困倦腹胀,此心火虚而脾土怯也,用六君、茯神、酸枣仁而愈,又用秘旨保脾汤乃瘥。
——小儿吐泻,惊搐项强,乃脾伤而肝侮,形气虚而病气实也,用异功散加钩藤钩补脾平肝而愈。
——小儿吐泻,呵欠顿闷,不语畏明,属脾肺不能生肝肾也,用异功散补脾肺,地黄丸补肝肾遂痊。
——小儿吐泻,腹胀不乳,此脾胃伤也,先用香砂助胃膏而饮食进;后用六君子汤,而脾胃健。
——小儿寒热作呕,饮食不入,按其腹则哭,此饮食停滞也,先用大安丸遂安。但唇目抽动,大便稀黄,此病邪去而脾气虚弱也,用六君子汤以补脾土,钩藤钩以平肝木悉愈。
——小儿白睛多,唇色白,停食吐泻,困睡惊悸,久治不愈。余曰∶惊悸为心血虚怯;困睡为脾气虚弱;皆禀脾肾不足所致也。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丸加鹿茸而愈。
——小儿未周岁,气短喘急,乳食少进,时或吐乳,乃脾伤而食积也,先用六君、山楂、枳实渐愈;后吐泻作渴,用胃苓膏以治吐泻,白术散以生胃气而安。
——小儿四岁,每饮食失节,或外惊所忤,即吐泻发搐。服镇惊化痰等药后,患益甚,饮食不入,药食到口即呕,余用白术一味和土炒黄,用米泔水浓煎,不时灌半匙,尚呕;次日微呕;又一日不呕,渐加至半杯,月余而愈。
——小儿停食吐泻,身热作渴,泻下红白,或青黄色,服香连丸而愈。甚兼手足指冷,余谓始为实终为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果而愈。
——小儿伤食吐泻,大便溏泄,或青绿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额黑唇青,此中气虚弱,寒水侮土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剂而愈。后患吐泻不已,先用胃苓散,后用异功散而安。
——小儿寒热呕吐,或泻青色,余谓脾虚肝木所乘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治之而愈。后因惊寒热,寅卯时益甚,小便频数,久而不愈,此肝火血虚,先以小柴胡汤加白术、茯苓、当归二剂,顿止,又用地黄丸而愈。
车前子散
治暑月霍乱,吐泻烦闷,引饮不止,小便不利。
白茯苓猪苓香薷车前子(炒)人参(各等分)上为末,灯心汤调下。
不换金正气散
治脾胃不和,寒热往来,脏腑虚热,霍乱吐泻。
浓朴(姜制)藿香陈皮半夏苍术(米泔浸)甘草(炙。各等分)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服。
二顺散
治中暑霍乱,吐泻烦闷燥渴,小便赤涩,便血肚疼。
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甘草(炙)桂干姜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上为末,每服半钱,不拘时,水调下,或水煎服。
又酿乳法
治胃虚吐泻,睡中吐舌,摇头呕乳,额上汗流,惊面黄,令儿饥饮。
人参木香藿香沉香陈皮神曲麦芽(各等分)丁香(减半)上每服四钱,姜十片,紫苏十叶,枣三枚,水煎,每服半盏,令乳母食后,捏去旧乳方服,卧少时,却与儿乳。
胃苓汤
又名胃苓散,为末蜜丸名胃苓膏。治肠胃受湿,呕吐泄泻。
白术茯苓泽泻浓朴猪苓陈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许)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水、灯芯、陈皮煎汤调下。若停食吐泻,小便短少,腹胀作痛,用此以分利之。更用六君子汤以调补脾胃。
益黄散
(方见脾脏)
理中汤
(方见咳嗽)
助胃膏
(方见热吐,一名香砂助胃)
白饼子
(方见发搐)
白术散
(方见积痛)
钩藤散
(方见慢惊)
玉露散
(方见热泻)
五苓散
(方见五淋)
香薷饮
(方见呕吐)
定命饮子
异功散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三方并见内钓)
大青膏
(方见肝脏)
补中益气汤
大安丸
(二方见虚羸,即保和丸加白术)
香连丸
(方见诸痢)
小柴胡汤
(方见痉症)
四苓散
(方见五淋,五苓散去桂)
[卷七] 魃病
巢氏云∶小儿魃病者,妇人怀妊时,有鬼神触胎所致。其状微利,寒热往来,毛发争宁,情思不悦。宜服龙胆汤。又小儿未断乳,母复有胎,儿饮其乳,羸瘦骨立,发黄壮热,大便不调,名病,又名魃病也,用紫霜丸下之,益黄散补之,令儿断乳,仍服消乳丸、异功散。
有妊而抱他儿,亦致此症。海藏云∶魃病者,因母有妊,儿饮其乳,致病如疟痢,腹大或瘥或发,他人相近,亦能致之。北人有取伯劳鸟羽带之,云可愈者。窃谓∶前症因邪气所触而患,故用紫霜丸下之,若元气被伤吐泻诸症者,当随各症治之。
益黄散
(方见脾脏)
消乳丸
(方见调护法)
异功散
六君子汤
(二方见内钓)
紫霜丸
龙胆汤
(二方见噤风撮口)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卷七] 冷泻
汤氏云∶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谷不化而泄。钱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色身冷无阳也,当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大便清白,口不烦渴,冷积泻也,理中汤主之。若口鼻吸风寒之气,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汤,后用异功散。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气,故脾胃虚寒者,用益黄散及八味丸。脾胃虚弱者,五味异功散。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脾气虚寒者,治者审之。
治验一小儿泻利青白,手冷面青,或时吃逆,余用人参理中汤,更加腹痛。仍以前汤加木香、干姜二剂稍缓。又以五味异功加木香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调理而痊。
——小儿腹痛作泻,饮食不化,小腹重坠。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为末,每服钱许,米饮调,日二三服,旬余稍愈;又以五味异功散为末,米饮调服,旬余渐愈;又以四君子汤而痊。
——小儿泄泻腹痛,手足并冷,唇青额黑,余谓寒水侮土,用益黄散痛止;再用六君、干姜、漏芦,子母服之顿止;又用人参理中汤而痊。
——小儿久泻,兼脘肛小腹重坠,四肢浮肿,面色痿黄,时或兼青,诸药到口即呕吐。审乳母忧郁伤脾,大便不实,先用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及四神丸,调治其母,不两月,子母并愈。
——小儿患泻,乳食不化,手足指冷,服消乳丸,食乳即泻,余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母子服之而愈。后时搐唇口抽动,用异功散加木香、钩藤钩,补脾平肝而痊。
——小儿泄泻,手足发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额黑唇青,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姜,补心火救脾土而愈。
——小儿年十四,患泄泻,小腹重坠,饮食甚少,先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数剂,泻渐止,饮食稍进;又用补中益气汤数剂,下坠渐愈。后因劳发热,自脐而起,饥则热甚,用六君、炮姜治之稍安,又用加味归脾、补中益气二汤而痊。
人参理中汤
人参白术(炒)干姜(炮)甘草(炙。各等分)上每服一二钱,水煎蜜丸,即人参理中丸,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
益黄散
(方见脾脏)
理中汤
(方见咳嗽)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三方并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八味丸
(方见肾脏,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
四神丸
(方见惊泻)
[卷七] 热泻
汤氏云∶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赤有沫,乃脏中有积,或蕴结所致。若小便赤少,口干烦躁,当用四苓散,热甚者四逆散。右腮色赤饮冷,胃经实热也,用泻黄丸。恶冷喜热,胃经虚热也,用白术散。右腮及额间俱赤,心脾翕热也,用泻黄散加炒黑黄连。若左颊右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若儿暴伤乳食,用保和丸,乳母尤当忌浓味,节饮食。若乳母停食所伤,致儿吐泻等病,当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热者,邪气胜则实也;终变为寒者,真气夺则虚也;久病而热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久泻元气虚寒,当参前症治之。
治验一小儿夏间食粽伤胃,吐而腹痛,余用保和丸,彼以为缓,另用重剂,吐泻并作,腹痛益甚,按其腹却不痛。余曰∶此食已消,而脾胃虚也,当温补之。仍行消导,昏愦发搐,余用异功散加木香治之,渐愈。后复伤食,另用去积丸,吐泻不食,手足并冷,睡而露睛,变为疟疾,余用六君、木香、炮姜,治之而愈。
——小儿泻而大便热赤,小便涩少。此热蕴于内也,先用四苓散加炒黄连一剂,其热顿退;又用白术散去木香二剂,热渴顿止;以四君、升麻调理而痊。
——小儿食炙甘甜之物,常作泻,大便热痛,小便赤涩,此膏粱积热所致,用四苓散、清胃散,各四服,诸症稍退,乃用四味肥儿丸而瘥。
——小儿九岁,食炙之物,作泻饮冷,诸药不应,肌体消瘦,饮食少思,余用黄连一两,酒拌炒焦为末,入人参末四两,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时,白汤下,服讫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服月余而瘥。后不戒浓味,患疳积消瘦,少食发热作渴,用九味芦荟丸为主,以四味肥儿丸为佐,疳症渐退;却以四味肥儿丸为主,以五味异功散为佐而痊。后又不禁浓味,作泻饮冷,仍服肥儿丸、异功散而愈。
——小儿侵晨泄泻,服消疳清热之剂,不应。余谓脾肾虚,用二神丸治之。不信,仍服前药,形体骨立,复求治。用四神、六味二丸治之寻愈。停药数日,饮食渐减,泄泻仍作。至十七岁毕姻,泻渴顿作,用前药治之无效,乃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而始应。
——小儿因母怒气,停食患泄泻,服消导之剂,更加吐乳。先用养胃汤加炒黑黄连一钱、吴茱萸二分、木香四分治其母,子亦灌一二匙悉愈。后母伤食患血痢腹痛,其子亦然,治以四君子加前三味,母子俱服,因惑于人言,但令母服,子另服治痢之药,加作呕不乳,手足并冷,余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姜、漏芦,母子并服而愈。
——小儿患泻,身热作渴,泻下秽气,此为内热而泻也,用香连丸一服而愈。后患泻,服黄连香薷饮益甚,余用六君、木香、肉果而愈。
——小儿患泻,作渴饮冷,手足并热,睡而露睛,此为热泻,用黄芩汤一剂而愈,又用白术散二服而安。
——小儿患泻,面赤饮冷,小便赤色,先用四苓散、香连丸各一服,而便利势减,又用异功散加木香、黄连各二分、吴茱萸一分,二服而愈。
——小儿泻而腹痛,按之不痛,用异功散加升麻而愈。后复泻,服消乳丸,益加腹痛,余谓脾气伤也,复用异功散加木香而痊。
——小儿吐泻腹痛,睡而露睛,小腹重坠,手足并冷,先用六君、升麻、干姜四服而痛坠愈;又用异功散加升麻、木香而悉愈。后又伤食腹痛,别服祛逐之剂,虚症悉具,余用理中丸、六君子汤而寻愈。但噫气下气,口角流涎,此脾胃虚寒也,复用理中、六君子二汤而愈。
黄芩汤
治下痢头痛,胸满口干,或寒热胁痛,不时呕吐。其脉浮大而弦。
黄芩(一两五钱)芍药甘草(炒。各一两)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呕加半夏二钱。
玉露散
治吐泻黄色。
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一钱)上为末,每服半钱,白滚汤调服。
四味肥儿丸
(方见呕吐)
异功散
(方见内钓)
二神丸
四神丸
(二方见惊泻)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方见肾脏)
调中丸
(即理中汤,方见咳嗽)
白术散
(方见积痛)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桂,方见五淋)
四逆散
(方见积滞)
胃苓汤
(方见吐泻)
养胃汤
(方见疟症)
清胃散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三方见内钓)
保和丸
(方见虚羸)
香连丸
(方见诸痢)
[卷七] 食泻
东垣云∶伤食则恶食,小儿食泻者,因饮食伤脾,脾气不能健运,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嗳臭吞酸,胸膈胀满,腹痛按之益痛者,虽作泻,而所停滞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异功散。脾气伤而未复,不思饮食者,用六君子汤;所伤生冷之物及喜热者,并加木香、干姜。乳食已消,腹痛已止,泻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气也,用补中益气汤。余有别症,当参各门。
治验一小儿泄泻不食,嗳腐酸气,用平胃散一服而泻止,又用五味异功散而饮食增。后复伤,吐泻喘嗽,手足指冷,面色黄白,余谓脾虚不能生肺也,用六君、升麻、桔梗而愈。
——小儿伤食作泻发热,服寒凉药,热甚作呕,此胃经虚热也,先用四君子、升麻而呕止,又用白术散而安。
——小儿乳哺失节,泄泻腹痛,自用药下之,反加痰搐。又服化痰止搐之药,而痰搐益甚,睡而露睛,手足微冷。余以谓脾胃已虚而重伤之也,用异功散加木香、钩藤钩,母子并服,三日而痰搐止,五日而泻痛除。
——小儿伤食,泻青发搐,余谓肝木胜脾也,用六君、木香、钩藤钩而愈。后伤食腹痛,别用消食丸,唇青额黑,泻益甚,此脾气亏损,寒水反来侮土也,用六君、木香、干姜而痊。
——小儿面色痿黄,伤食作泻,面色顿白,气喘痰涌,余谓脾肺气虚下陷,法当升补。彼不信,别服清气化痰之药,虚症蜂起。余先用补中益气汤一剂,诸症顿退,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小儿泄泻,两寸脉或短或伏。用补中益气治之顿愈。余见患前症,不服此药而危者多矣,惜哉!一小儿饮食后即泻,先用六君、升麻、神曲、山楂而止,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而痊。后伤食,吐泻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异功散,调补脾气而安。
——小儿伤食,作泻腹胀,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加木香,旬余诸症渐退。又用五味异功散为主,佐以加减肾气丸。又旬日,二便调和,饮食渐进,浮肿旋消。乃以异功散调理而愈。
——小儿十三岁,伤食作泻,服克伐之剂,胸腹膨胀,手足并冷,余谓当调补中气,不信,后见睡而露睛,唇口搐动,乃用六君、木香、钩藤钩,至四剂搐动顿止;又一剂,饮食加进,以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膈宽泻止而愈。
调中汤
治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人参茯苓白术木香干姜藿香香附(炒,去毛)缩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上水煎,食前服。
香橘饼
治伤冷积泻。
木香青皮(各一钱)陈皮(二钱五分)浓朴神曲麦芽(炒。各半两)上为末,蜜丸为饼,每服一枚,米饮调下。
保安丸
治伤食泻。
白僵蚕(炮)青皮(去穣)陈皮(去白)三棱(炮)蓬术(泡)甘草(炒。各五钱)砂仁香附(各一钱)上为末,用麦芽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白汤下。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异功散
(三方并见内钓)
白术散
(方见积痛)
平胃散
(方见胃气虚冷)
白饼子
(方见发搐)
消食丸
(方见呕吐乳)
补中益气汤
保和丸
(加白术名保和汤,二方见虚羸)
胃苓散
(即五苓散、平胃散合用,姜枣煎服,又名胃苓汤)
金匮加减肾气丸
(方见腹胀)
[卷七] 惊泻
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开,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者,盖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症也。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法当平肝补脾,慎勿用峻攻之药。脾气益虚,肝邪弥甚,甚至抽搐反张者,亦肝火炽盛,中州亏损之变症也。凡见惊症,即宜用四君、六君、异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风,柴胡平肝引经以杜渐,则必不至泻搐而自安矣。今已见泻吐惊搐,尚不知补脾平肝,以保命、抱龙、镇惊等药治之,其亦去生远矣。
治验一小儿因惊久泻,面色青黄,余谓肝木胜脾土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小儿泄泻惊搐,其母面青脉弦,先用小柴胡汤加木香、漏芦一剂,次用四君、木香、钩藤钩、山栀,母子同服而愈。
——小儿因其母被惊患泻,服药伤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异功散、炒黑黄连、木香治其母,时灌子一二匙俱愈。后母因郁怒停食,下痢呕吐腹痛,其子昏愦不食,以六君子汤加车前子、黄连、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小儿久泻青色,肠鸣厥冷。余曰∶此惊泄也,脾土既亏,则肝木来侮,须温脾平肝,然后可愈。彼以为迂,自用治惊悸等药,腹胀重坠,小便不利,四肢浮肿,始信前言,重复请治。余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数剂,诸症稍可,又以补中益气汤数剂,饮食少加;又因伤食夹惊散解利之剂,手足逆冷,睡中发搐,余谓此脾土虚,而肺金受症,重伤真气故也。用异功散加紫苏一剂,以散表邪;次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调补真气而痊。
——小儿因惊吐泻腹胀,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异功散而愈。后因惊搐痰甚,或用镇惊化痰之药,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异功散加木香、钩藤钩四剂而愈。
四神丸
治脾虚胃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痢腹痛。
肉豆蔻(二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二两)上为细末,用红枣六十五枚,生姜六两,用水二钟,煮干,取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送下或化服。
二神丸
补骨脂(四两)肉豆蔻(生用,二两)上为末,用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用水一钟,煮干,取枣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滚汤下。
朱君散
治吐泻后有此症,并粪青者,宜服之。即四君子汤加辰砂、麝香、灯心、钩藤钩,为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方见内钓)
太乙丹
常服安神镇惊,止夜啼。
桔梗(炒,一两)藿香叶白扁豆(炒。各半两)白芷川芎(各二钱)上为末,蜜丸,芡实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磨下。粪青者,枣汤下。夜啼,灯心、钩藤钩汤下,加白术、茯苓、白芍药尤妙。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六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二方并见内钓)
小柴胡汤
至圣保命丹
(二方并见痉症)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肉桂,方见肾脏)
[卷七] 诸痢
钱仲阳云∶泻痢黄赤黑,皆热也。泻痢青白,米谷不化,皆冷也。东垣云∶白者湿热伤于气分,赤者湿热伤于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也。海藏用四君、芎、归,治虚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虚寒之痢。余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冷冻饮料热者为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用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湿热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倍加升麻、柴胡。泻痢兼呕,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虚寒也,用异功散加炮姜、木香。或变而为疟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钩藤钩。若积滞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气虚也,用四君子送下香连丸。若因乳母膏粱浓味,六淫七情,致儿为患者,当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并参冷热泻及积滞腹痛等症览之治验一小儿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时痛,用香连丸而痊。后伤食复变痢,欲呕少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三分、黄连二分,吴茱萸一分,数剂而愈。
——小儿患痢,口干发热,用白术散煎与恣饮,时以白术散送香连丸而安。
——小儿久痢,里急后重,欲去不去,手足并冷,此胃气虚寒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补骨脂,倍加升麻、柴胡而愈。
——小儿久痢作渴,发热饮汤,用白术散为主,佐以人参二两,黄连一两炒黑,为丸,时服数粒,尽剂而痊。
——小儿作泻不乳,服克伐之剂,变痢腹痛后重,余用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又用香砂助胃膏、六君子汤而愈。
——小儿伤乳食,不时呕吐,杂用消导之剂,变痢不止,先用六君、木香渐愈;后用七味白术散而痊。
——小儿伤乳食,吐泻变赤痢,后重腹痛,先用香连丸而愈。又乳食过多腹痛,先用保和丸一服,痛止,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二剂而愈。
——小儿下痢腹痛,阴冷,小便短少,用五味异功散加肉豆蔻顿愈。复作呕吐咽酸,或用巴豆之药连泻五次,饮食顿减,手足并冷,余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干姜,饮食少进,倍用干姜,又四剂,手足温而痢亦痊。
——小儿痢后腹胀作呕,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诸药不应,余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肉果数服,二便少调,又数剂,诸症少愈;用八味丸补命门之火,腹胀渐消;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诸症顿退;又用四君、升麻、柴胡而痊安。
——小儿患痢,喘嗽不已,此肺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为末,每服钱许,以人参、陈米、姜汤调服即睡,乳食少进,又二服,而喘嗽顿安,乃用四君子汤而痊。
石莲散
治小儿噤口痢,呕逆不食。
莲肉(炒去心)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一方山药末,米饮调下。
胃风汤
治风冷客于肠胃,乳食不化,泄泻肠鸣,腹满而痛,或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无度。
白芍药白术肉桂人参当归川芎茯苓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粟米水煎,空心热服。
香连丸
黄连(十两,用吴茱萸五两水拌湿,入瓷器顿滚汤中半日,炒焦黑)木香(二两)上为末,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白汤下。
地榆饮
治冷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频并。
地榆(三分)甘草赤芍药(炒)枳壳(各二分)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疾三日汗已解,若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发热不卧。
黄连(炒,三钱)黄柏(炒,半两)栀子(炒,四两)黄芩(炒,二钱)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未效再服,亦治热痢。
汤氏异功散
止渴消暑生津。
泽泻猪苓(去皮,三钱)陈皮(二钱半)白术茯苓人参(各五钱)辰砂(一钱)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心竹叶汤化下。
升阳益胃汤
黄(二钱)半夏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五钱)陈皮茯苓柴胡泽泻(各三分)白术黄连(炒,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五苓散
(方见五淋)愚按∶前症若津液偏渗于大肠,大便泻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药分利。若阴阳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虚而不能生也,宜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虚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气受伤,而不能生水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麦门冬、五味。不可概以小便不利,而用渗泄之剂也。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异功散
(三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保和丸
(二方见虚羸)
香砂助胃膏
(方见热吐)
白术散
(方见积痛)
八味丸
(方见肾脏,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
金匮加减肾气丸
(方见腹胀)
[卷七] 诸疟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疟。其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盖邪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故寒热间发也。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上半日发,下半日发,及发于夜者;有有汗,有无汗,此其略也。以详言之,当分六经、五脏,及痰、食、劳、暑、鬼、瘴之不同,邪中三阴之各异。
如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内热,然热止,汗出难已。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止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开户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经疟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脾疟者,令人心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肾疟者,令人洒淅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然手足寒。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此五脏疟也。痰疟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疟,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是也。食疟者,是饮食伤脾,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和是也。劳疟者,久而不瘥,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间遇劳即发是也。暑疟者,其人面垢口渴,虽热亦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疟者,进退无时是也。瘴疟者,感山岚瘴气,其状寒热,休作有时是也。作于子午卯酉日为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日为厥阴疟,作于辰戌丑未日为太阴疟,此所谓三阴各异也。久而不愈,名曰疟。疟,老疟也。老疟不愈,结癖于两胁之间,名曰疟母。此先失于解散,或复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故缠绵不已也。治法∶风暑之邪,从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后,即宜扶持胃气。故丹溪曰∶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固正气为主。骤发之疟,宜解表。久发之疟,宜补脾。寒疟宜温,温疟宜和,瘅疟宜清,挟痰则行痰,兼食则消食,劳疟宜安,暑疟宜解,鬼疟宜祛,瘴疟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详言之,则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饮子。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者,柴胡桂枝汤。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热多汗出,腹满便秘者,大柴胡汤。痰疟者,二陈汤加柴胡、黄芩,甚者加枳实。食疟者,先用大安丸,次用异功散。劳疟、疟,并用补中益气汤。暑疟者,十味香薷饮。鬼疟者,鬼哭散。瘴疟者,四兽饮。疟母者,鳖甲饮。凡脾胃虚而患疟者,不拘有汗无汗,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寒多加干姜、肉桂。有汗加黄、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药,以为攻截良法,正气益虚,邪气益深,是多延绵不止,而为劳热者有矣。若乳母七情六欲,饮食不调,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治验一小儿先因停食腹痛,服峻厉之剂,后患疟,日晡而作,余以为元气下陷,欲治以补中益气汤,不信,泛行清热消导,前症益甚,食少作泻,余朝用前汤,夕用异功散加当归,月余而愈。
——小儿每午前先寒后热,久不愈,用六君子加炮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旬余而愈。
——小儿患疟兼便血、盗汗年余矣。审乳母素有郁怒,寒热便血,朝用加味归脾汤,夕用加味逍遥散;儿以异功散加酒炒芍药为末,每服三四分,米饮下,月余母子并痊。
——小儿疟发热,服消导之剂,腹胀作呕,四肢浮肿,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诸症顿退,饮食顿进。后因饮食过多,作泻,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小儿疟后,腹胀咳嗽倦怠,属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茯苓、半夏寻愈。后伤食发热如疟,服寒凉之剂,更加便血,用四君、升麻、柴胡,便血顿止,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小儿疟将愈,饮食过多,腹胀发热,大便不通,用消积丸、保和丸、异功散寻愈。后饮食不节,寒热吐泻,用异功散、柴胡、升麻而愈。
——小儿疟后,少思饮食,便血,发热腹胀,属脾虚不能统血,先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血止;又补中益气汤,饮食顿进;仍用异功散而痊。
——小儿疟后腹胀,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而渐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后伤食腹胀,大便不实,小便不利,用五味异功散、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小儿愈后便涩。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小便通,因劳发热不食,小便不利,用补中益气、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痊。后每劳心,寒热如疟,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失节如疟,用五味异功散随愈。
——小儿十四岁,疟后肚腹膨胀,小便不利,属脾肾虚寒,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金匮肾气丸而痊。毕姻气汤,夕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小儿疟疾将愈,饮食过多,腹胀发热,大便不通,用消积丸、保和丸、异功散,调理脾胃而愈。后饮食不节,寒热吐泻,先用胃苓散,吐泻止;又用异功散、柴胡、升麻寒热愈。
——小儿十五岁,疟后发热吐痰。余谓脾气所变,不信,反服黄柏、知母之类,诸症悉具。谓余曰∶胃火盛而滋水,其症益甚,何也?余曰∶症在脾阴,土喜温和而恶寒湿,前所用药,悉属沉阴,复伤其生气,故病愈甚也。先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四剂,诸症顿愈,乃佐以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元气渐充,又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异功散而愈。毕姻后,发热如疟。用补中益气汤,已耗,而复伤耳,乃肾气虚寒之危症也。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八味地黄丸,喜其远帏幕而得生。
柴胡桂枝汤
治疟,身热多汗。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半夏(二钱半)芍药甘草桂枝(各三钱)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鬼哭散
治疟久不止。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鳖甲(醋炙)甘草(炙。各六钱)上入桃柳枝各七寸,水煎服。
清脾饮子
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小便黄赤,大肠不利。
青皮(炒)浓朴(姜制)白术草果柴胡茯苓半夏(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服。
四兽饮
治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为疟,兼治瘴疟神效。
半夏茯苓人参白术草果橘红(各等分)甘草(减半)上用乌梅、姜、枣,湿纸裹,煨香熟,焙干入药。每服二钱,水煎服。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胁下痞满,形容羸瘦,腹中结块,时发寒热,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白术甘草黄白芍药川芎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热如疟,或呕逆恶心。寒疟加桂枝。
人参浓朴苍术半夏(泡)藿香草果仁茯苓(各五钱)甘草橘红(二钱半)上每服二三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热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白芍药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杏仁(十粒,泡去皮尖)上水一钟,大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五苓散
(方见五淋)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二方见痉症)
二陈汤
(方见寒吐)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十味香薷饮
(方见呕吐乳)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丸
加味逍遥散
异功散
(四方见内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汝阴王铚
明·陆西星
(清)余怀
清·戴东原
吴起
(明)余邵鱼 冯梦龙(清)蔡元放 等
唐·慧立
清·张咏
吕坤
宋·孟珙
宋·陈朴
宋·廖中
宋·余允文
清·高士奇
清·讷斋道人
唐·智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