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十-保婴撮要
卷十
[卷十] 自汗
自汗者,汗无时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云∶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东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天自心为主,阳之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心肾虚热者,六味丸。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
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中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
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云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
治验一小儿四岁,因惊自汗,左关无脉,以此为忧。余曰∶肝主惊,此禀肝气不足,因惊则气散,脉必在臂腕。于尺部尽处候之,果得。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半载脉复本位。其脉在合谷之间者,皆自幼被惊而然也。
——小儿五岁,因惊自汗发热,虚证悉具,右寸脉短,此胃气复伤也,用独参汤月余,又用补中益气汤,仍佐以六君子及加味地黄汤,半载而愈。
——小儿自汗,目直项强顿闷,余谓肝经实热,先用柴胡栀子散,随用六味地黄丸而愈。后因惊自汗,切牙呵欠,属肝经虚热生风,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痊。后又惊,自汗怔悸,面赤发热,悉属肝经虚热,用六味丸而愈。
——小儿自汗面青善怒,小便频数,睡间惊悸,或发搐目直,此肝火血燥生风也,先用加味四物汤、加味逍遥散各四剂,与间服,诸症渐愈,又用四君、山栀而痊。
——小儿自汗盗汗,颈间结核,两目连札,此兼肝脾疳症也,用四味肥儿丸及大芜荑汤而痊。
后每伤食发热,便血自汗,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渐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而痊。
——女子十四岁,自汗寒热,月经先期,余谓肝火血热,用加味逍遥散、地黄丸而痊。后因怒,经行不止,自汗盗汗,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小儿自汗,叫哭发热,作渴饮水,抽搐仰睡,乃心经实热也,用导赤散治之而愈。后又自汗,发热饮汤,抽搐无力,惊窜切牙,覆睡面赤,心经虚热也,用茯苓补心汤而愈。
——小儿自汗恶风,用补中益气汤加炒浮麦而止。因饮食停滞,患吐泻,用六君子汤而愈,又用四君、当归、浮麦而汗止。出痘时,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汤而痘愈。后因风咳嗽,自汗腹胀。余谓脾肺俱虚,宜用六君、桔梗,因惑于人言,先服发表之剂,更加气喘盗汗,余用四君、五味子、炮姜,四剂不应,每剂又加人参五钱、炮姜一钱,稍止,又三剂而痊。
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症。
白茯苓人参当归白术黄(炒)川芎肉桂白芍药(炒)熟地黄甘草(炒。各等分)上三五钱,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
(前方去肉桂、黄,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痢。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百解散
治感冒风邪,发热自汗者。
荆芥白芷麻黄(去节)陈皮苍术甘草(炒。各三分)上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
黄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升麻(七分)人参白术陈皮(炒)神曲(炒)泽泻(各五分)甘草(炙)黄柏(酒浸,炒)当归身麦门冬(去心)青皮(炒)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杵)上水煎服。
茵陈五苓散
治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各三分)上水煎服。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清燥汤
治小儿自汗,或因热伤元气,大小便秘涩。
黄(炒)苍术(各五分)白术陈皮泽泻人参白茯苓升麻麦门冬当归身生地黄神曲(炒)猪苓黄柏(酒拌炒。各三分)五味子(五粒,杵)黄连(炒)甘草(炙。各二分)上姜一片,水一钟,水煎服。
升阳益胃汤
(方见诸痢)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四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五味异功散
(五方见内钓)
柴胡栀子散
(方见发热)
小柴胡汤
(方见肝脏)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龙胆泻肝汤
人参理中汤
茯苓补心汤
(三方见喑)
团参汤
当归六黄汤
(二方见盗汗)
惺惺散
四物汤
(二方见急惊)
六味丸
(方见肾脏)
四味肥儿丸
(方见寒吐)
加味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方见肾脏)
大芜荑汤
(方见疳症)
导赤散
(方见心脏)
[卷十] 盗汗
盗汗者,睡则汗出,寤则汗收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症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余症见自汗,当参览之。
治验一小儿十一岁,面色青白,或恶寒发热,鼻间黄白,盗汗自汗,胸膈不利,饮食少思,常怀畏惧,用二陈、黄连、酸枣、茯神之类不应,余以为脾肺俱虚,不信,自用朱砂安神丸,更寒热往来,泄泻不食,余用六君、当归、黄而愈。
——小儿五岁,腹中作痛,大便不实,患盗汗,鼻间左腮皆白,此脾肺俱虚而食积所致也,用六君、山楂、神曲四剂,腹痛顿止;去查曲,又四剂大便调和,乃用四君、归、而汗止。
——小儿十二岁,患盗汗,形气瘦弱,面色或赤或白,右腮白两颊赤,鼻间微青,此禀足三阴经虚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而愈。
——小儿久患盗汗,夜热昼凉,饮食少思,大便酸臭,此食积内作也,先用三棱散消导积滞,又用五味异功散,补脾进食而瘥。
——女子十四岁,自汗寒热,肝脉弦洪,此肝火所致,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后饮食停滞,吐痰眩晕,头面不时汗出,两寸脉不及本位,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蔓荆子而痊。
——小儿三岁,盗汗不食,闻药即呕,此胃气伤也,用浮麦炒为末,以乳调服钱许,旬余呕止食进,佐以六君子汤而愈。
——小儿发热呵欠,顿闷切牙,至夜盗汗,属肝胆火症,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二剂,又用地黄丸料,煎服而愈。
——小儿盗汗甚多,久不愈,寸口脉沉伏,饮食少思,稍多食则腹痛汗不止,余谓脾虚食积,用六君、升麻、柴胡,月余脾气渐健,饮食渐加,汗亦少止,乃佐以异功散乃痊。
——小儿苦盗汗,肢体消瘦,因功课劳役,更加自汗,余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二汤而愈。次年因劳心,前症复作,更加梦遗,仍用前二汤各五十余剂而愈。毕姻后,前症俱作,手足并冷,前药又各加姜、桂一钱,数剂少应;至六十余剂而愈。因大劳,盗汗如雨,手足如冰,再以前二药加桂、附各一钱,数剂方愈。
当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
当归熟地(各五分)生地黄(炒,三钱)黄连(炒黑)黄柏(炒黑)黄芩(炒黑。各三分)黄(炒,五分)上水煎服。
团参汤
治虚汗、盗汗。
新罗人参(三两)当归(三钱)上为末,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以猪心一片,煎汤调服二钱。
白术散
治自汗、盗汗。
白术(三两)小麦(一合,炒)上用水一钟,半煮干,去麦为末,以炒黄煎汤,量儿大小调服。忌萝卜、辛、辣、炙之
六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人参养荣汤
十全大补汤
(二方见自汗)
导赤散
(方见心脏)
柴胡清肝散
当归补血汤
(二方见发热)
二陈汤
(方见寒吐)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加味逍遥散
(四方见内钓)
小柴胡汤
(方见症)
三棱散
(方见白浊)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卷十] 噫气
经曰∶脾病则面黄善噫。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而为噫。又善思、善味,其症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经曰∶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何谓也?窃谓∶上焦受气于中焦,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中焦亦脾胃之分也,脾土虚寒,由命门火衰,不能温蒸水谷。古人有服菟丝子,旬日间饮食如汤沃雪,亦此义也。补脾宜人参理中汤;补右肾宜用八味丸。胃气虚不能运化水谷者,六君子加木香。郁结伤脾者,加味归脾汤。木克土者,四君、柴胡、升麻;兼嘈杂者,加吴茱萸、半夏,治者审之。
治验一小儿禀赋虚羸,时常作痢,年十三岁,泄泻不食,手足并冷,诸药不应,余谓命门火衰,六君子汤、八味丸治之寻愈。毕姻后,劳心过甚,饮食顿少,发热下气,先用参、术各五钱,姜、枣煎服,诸症稍愈;又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参、术各一两,一剂诸症顿愈。又因劳心发热烦渴,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钱渴止;用参、各一两,归、术各五钱,附子一钱,三剂痊瘥。
——小儿十五岁喜噫,面黄腹胀,饮食难化,用六君、益智、木香渐愈。后因怒兼胁痛,少食下气噫气,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益智渐愈。后饮食过多,腹胀吞酸,服保和丸,热渴痰甚,用二陈、黄连、石膏之剂,大便不止,吃逆不食,手足并冷,余用六君、附子,四剂稍愈。又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及八味丸而遂安。
——女子十九岁患前症,用六君子汤送四味茱萸丸而愈。但怒即发,服此药亦即愈。后因怒气劳役,前症复作,血崩不止,先用柴胡栀子散一剂,随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痊,仍参虚羸治验。
本事枳壳散
治心下痞闷,或作痛多噫。
枳壳白术(各半两)香附子(炒,一两)槟榔(三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饮调下。
四味茱连丸
治腹胀噫气吞酸,食不能化。
吴茱萸(炒)黄连(炒)神曲荷叶(各等分)上为末,水煮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黄连当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黄用之。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肉桂,方见肾脏)
四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六君子汤
(三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卷十] 下气
刘河间云∶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喜噫下气也。若癫痫劳瘵,气下泄而不止者,必死。乃真气竭绝,腠理闭塞,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娄全善云∶下气属心虚。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气为泄者是也。经又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平人也。若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不能输化,故下气也。又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者,乃五谷之精,上荣心肺,以降肾肝,故曰其人寿。阳精者,乃胃中之清气,陷入肾肝,不能升浮上输心肺,故曰其人夭。若饮食过多,肠胃郁结,用平胃散。癫痫劳瘵,用补中益气汤。心气虚弱,用补心丸。心气虚寒,用补心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肝木乘脾,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脾气郁结,用加味归脾汤。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命门火衰,用八味丸。肾气不足,用六味地黄丸。
大凡噫气下气者,其脉不及本位。《内经》云∶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见此脉难治,但纯补胃气为善。
治验(兼仍参虚羸治验)一小儿脾气素弱,饮食少思,常患虚弱,毕姻后噫气,右关脉弱,不及本部,左关脉弦数而长,此脾气虚肝木胜之也,用六君、柴胡、炒黑山栀,治之寻愈。后因劳复作,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二剂而痊。后又劳,复头晕,仍用前汤,更加蔓荆子而愈。
——女子十四岁,性悉多怒噫气,常服木香槟榔丸,胸中爽快,次年出嫁孀居,前症复发,服清气化痰丸,发热痰甚,服芩、连等药,经行如崩,发热作渴,四肢抽搐,唇口自动,此因肝盛脾虚,不能统血归经,虚火动而类风也,用加味逍遥散,内归、术各用五钱,加钩藤钩二钱治之,诸症顿愈。又用加味归脾汤,久服而愈。
——女子早丧母,噫气下气,出嫁后患吞酸胸痞,用六君子送越鞠丸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而安。后因怒兼胁痛腹胀,小便淋涩,用加味逍遥散加车前子、龙胆草而愈。
——小儿十一岁,禀胃气充实,饮食过多,胸满噫气,用枳壳散渐愈,又用六君子汤痊愈。至十七岁,饮食停滞,腹胀兼痛,自用枳壳散,肢体倦怠,噫气下气,余用六君、干姜、肉桂而愈。
——女子年十六患此,先用参、术之药,不应,用六君子汤送四味茱连丸而愈,后又因怒气劳役,前症益甚,更兼发热,用柴胡栀子散二剂,随以补中益气汤而痊。
平胃散
(方见虚寒)
补心汤
(方见喑)
补心丸
(即茯神散为丸,方见惊悸)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人参理中汤
(方见惊泻)
越鞠丸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
(四方见内钓)
本事枳壳散
(方见前症)
柴胡栀子散
(方见发热)
四味茱连丸
(方见噫气)
八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卷十] 不寐
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主动,阴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而为人身指使之用;寐则神气各归五官,而为默运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脏腑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症,由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余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枣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症,当参求之。
治验一小儿患疮溃后,饮食少思,倦怠不寐,先用四君、茯神、当归、陈皮,饮食顿加,乃佐以八珍散为末,时服钱许,渐得寐。又因惊汗出,发热不寐,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汗热顿止;仍服四君、八珍之药得寐。后又饮食停滞,腹痛吐痰,不寐汗出,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楂而安。
——小儿十四岁,勤于功课,彻夜不寐,饮食无味,早间用补中益气汤,午后用异功散,饮食渐有味,夜稍得寐,仍用补中益气汤、八味汤而愈。毕姻后不寐,兼遗精盗汗,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小儿痢后,不食少寐,或兼盗汗,先用异功散加升麻、当归,饮食渐进,佐以补中益气汤,稍得寐。四年后,因用心记诵,患自汗不寐,饮食甚少,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异功散而愈。
——女子十七岁,丧母过哀不寐,发热或寒热,此脾血虚而火动也,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治之寻愈。后因饮食怒气,不寐腹痛,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痛止,仍用前二药而得寐。
仲景酸枣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甘草知母(炒)茯苓芎生姜(各五分)上水煎服。
本事鳖甲丸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酸枣仁(炒)羌活黄(炒)牛膝(酒炒)人参(各一两)五味子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圣惠》治骨蒸劳热,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三钱,水煎熟,下地黄汁一蛤蜊,食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三分,另研细)当归熟地黄(各一两半)人参酸枣仁(炒)柏子仁(各一两)犀角茯神沉香龙齿(各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
人参竹叶甘草(各二钱)半夏小麦麦门冬(各一钱半)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
五味异功散
(五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人参养荣汤
(方见自汗)
加味小柴胡汤
(方见痉症)
八珍散
(十全大补去黄、肉桂)
六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卷十] 惊悸
人身有九藏,心藏神、肝藏魂,二经皆主于血,血亏则神魂失宁而生惊悸也。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惊者,心卒动而恐怖也;悸者,心跳动而怔忡也。二者因心虚血少,故健忘之症随之,用四物、安神之类。丹溪谓亦有属痰者,宜用温胆汤加辰砂、远志之类。若思虑便动,虚也,用养心汤。时作时止,痰也,用茯苓丸。触事易惊,心胆虚怯也,用温胆汤。卧惊多魇,血不归源也,用真珠母丸。梦寐不宁,肝魂失守也,用定志丸。恐畏不能独处,胆气虚冷也,用茯神汤。睡卧烦躁,胆气实热也,用酸枣仁丸。眩晕惊悸,风痰内作也,用本事辰砂远志丸。思虑郁结,脾虚气滞,用归脾汤。前症虽曰属心与肝,而血之所统,实主于脾,脾之志曰思,思虑多则血耗损而不能滋养于肝,心者脾使之也,思虑内动,未尝有不役其心者。夫心为君火之藏,十二官之主也。夫君之德不怒而威,无为而治,故宜镇之以静谧,戒之以妄动,动则相火翕合,煽烁阴精,精血既亏,则火空独发,是以惊悸怔忡之所由生,五志之火,心所不能制者矣。故治脾者不可不知养心,养心者不可不知镇静而寡欲。然人孰无思也,思之正,则无妄动之欲矣。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养于心者也。
治验一女子素血虚惊悸,出嫁后更怔忡晡热,月经过期,用八珍汤加远志、山药、酸枣仁,三十余剂渐愈,佐以归脾汤痊愈。后因劳怒,适经行不止,前症复作,先用加味逍遥散,热退经止;又用养心汤而痊。
——小儿十五岁,彻夜用功记诵,去后少寐,仍不戒劳,患怔忡发热不止,用归脾汤为主,佐以八珍汤,诸症渐愈。后复作,服归脾、定志二药即愈。
——小儿十五岁,因用心太过,少寐惊悸,怔忡恶寒,先用补中益气汤、茯苓、酸枣仁、远志,恶寒渐止;又用加味归脾汤,惊悸稍安;又用养心汤而愈。
——小儿惊悸,睡卧不安,发热饮冷。用治要茯苓散而愈。又因劳役恚怒,发热吐痰自汗,用温胆汤二剂而安,又用归脾汤、宁志丸而愈。
——小儿十三岁,善思多忧,体倦发热,心怀畏惧,必多人相伴乃止,用茯神汤,佐以归脾汤,两月余渐愈。毕姻后,前症复作,加寒热头晕,先用前二汤而惊悸愈,后用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诸症渐愈。后因科举入场劳役,朝寒暮热,自服前二汤各三十余剂,不应,时仲秋,脉虚大,按之微细,面白腹痛,亦用前方,倍加肉桂、干姜,四剂亦不应,遂以八味丸料煎服四剂,稍缓;又四剂渐愈,乃用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而安。
——女子十五岁,性沉静,被盗所恐,遂惊悸,腹胁胀痛,寒热往来,不食无寐,善思恐惧,用酸枣仁丸、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而寻愈。出嫁后,因丧子兼大劳,惊悸无寐,吐痰发热,饮食少思,胸腹膨胀,服化痰药日吐痰四五碗,时考续至京,请治,余谓脾肺虚寒,不能摄涎化食而为痰也。用六君、干姜六剂,痰益甚,手足并冷,用前药,每加附子一钱,仍不应,乃用人参一两,附子二钱,四剂始稍缓,又二剂,仍用六君加姜、附各五分,数剂后,易桂治之而愈。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胆虚不能制脾,则脾之水饮作矣。
半夏(汤洗)竹茹枳实(麸炒,各二两)橘皮(二两,去白)甘草(炙,一两)白茯苓(一两半)上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宁志丸
治心虚多惊,若有痰,宜吐之。
人参白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当归酸枣仁(温酒浸半日去壳)远志(炒。各半两)乳香朱砂石菖蒲(各三钱)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枣汤下。
茯神散
治五脏气血虚弱,惊悸怔忡,宜用此安神定志。
茯神(去木)人参龙齿(另研)远志(去心)桂心防风独活酸枣仁细辛白术(炒,各三钱)干姜(炮,三两)上为末,每服四五钱,水煎服,蜜丸亦可。
治要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喜悲愁怒,衄血面黄,五心烦热,或咽喉间痛,舌本作强。
(方见喑)
茯神汤
治胆气虚冷,头痛目眩,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烦闷。
茯神(去木)酸枣仁(炒)黄(炒)栀子仁(炒)白芍药(炒)五味子(杵,炒桂心)熟地(自制)人上每服五钱,姜水煎。
酸枣仁丸
治胆气实热,不得睡卧,神志不安,惊悸怔忡。
茯神(去木)酸枣仁(炒)远志(去心)柏子仁(炒)防风(各一两)枳壳(麸炒)生地黄(杵膏。
各半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滚汤下。
定志丸
治心神虚怯,所患同前,或语言鬼怪,喜笑惊悸。
人参茯苓(各一两五钱)菖蒲远志(去心。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前服。
治要茯苓散
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得,心神恍惚。
茯神麦门冬(各一两半)通草升麻(各一两二钱半)紫菀桂心(各七钱五分)知母(一两)大枣(十二枚)淡竹茹(五钱)赤石脂(一两七钱五分)上每服一两,水煎服。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苓(二两)沉香(半两)上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参煎汤下。
世传密陀僧散
治惊气入心络不能语者,昔有人为野狼及犬蛇所惊,皆以此而安。
密陀僧(研极细末如粉)上茶清调一钱七分。
丹溪朱砂丸
治劳役心跳。
朱砂当归身白芍药侧柏叶(各三钱)川芎陈皮甘草黄连(炒,各一钱半)上用猪心血为丸,粟米大,每服百丸,龙眼汤下。
本事辰砂远志丸
消风化痰,镇心安神。
人参石菖蒲(去毛)远志(去心)茯神(各一两)川芎山药白附子麦门冬细辛铁粉辰砂(各五钱)上为末,用生姜汁,入水糊丸绿豆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二十丸,临睡生姜汤下。
归脾汤
六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三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真珠母丸
(方见不寐)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
(二方见自汗)
养心汤
(方见惊痫)
[卷十] 吞酸
吞酸之症有二,热与寒也。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东垣曰∶病机作热,攻之误矣,浊气不降,寒药岂能治之。二说似乎矛盾,而实一也。《素问》言热者,所以指其末也;东垣言寒者,所以指其本也。丹溪用吴茱萸之法,亦尝谓之寒矣,然亦当分其虚实而治之。若烦热作渴,好食啖物,饮食易化,是为实火内炽,而胃经热也,宜用清凉饮之类。若不渴喜食热物,饮食难化,是为虚火所致,而胃经寒也,宜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故东垣云∶邪热不杀谷,苟误认为实热,概用寒凉之剂,而变为中满呕吐反胃之症者,皆末传寒中之败症也。
可不慎欤!治验一小儿吞酸,用六君子汤而愈。后伤食复作,兼泻,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干姜,泻顿止,又以六君子煎送四味茱萸丸而愈。
——小儿吞酸嗳腐,发热口渴,先用保和丸二服,以消宿滞,又用六君、木香、干姜,以温养中气而愈。后伤冷粉,腹胀痛,余用异功散加干姜,诸症渐愈,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将愈;又伤食吞酸腹痛,用六君、木香二剂痛止,又四剂而愈。
——小儿吞酸,喘嗽腹胀,面白兼青,余谓脾肺之气虚,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二剂,喘胀悉愈,又用六君子汤及五味异功散而愈。
——小儿十三岁吞酸,每食碗许,稍多则泻或腹胀,面色黄或青白,此脾肺虚,肝木所胜,用六君、干姜、柴胡、升麻,间佐以补中益气汤而痊。毕姻后,兼勤于功课,仍吞酸唾痰,服清热药,大便不实,嗜卧少食,而似肉痿,用前药各百余剂而痊。
——女子吞酸唾痰,恪用清气化痰之药,余谓属中气虚,不信,后觉肚腹肿胀,大小便淋沥而殁。
六君子汤
(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异功散
(二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保和丸
(二方见虚羸)
四味茱连丸
(方见噫气)
[卷十] 脾弱多困
丹溪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夫胃阳也,主气。脾阴也,主血。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清气上升,糟粕下降,纳五谷,化津液,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阴阳得此,谓之橐。故东垣以脾胃为五脏之根本也。脾气既弱则健运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已失职,而嗜卧多困所由生焉。法当温补其脾,脾气既旺,则脏腑清阳之气升举,易于营运,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半夏,白术倍之,姜、枣煎服,诚良法也。若脾虚,好睡多惊,则是心血虚而火动之,宜安神养血。若因心脾气虚有痰者,宜用人参、五味子、茯苓以补心气;当归、芍药、酸枣仁以养心血;橘红、半夏以开痰。若因脾肺气虚,胸膈有痰,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胃;胆星天竺丸以化痰涎。若因饮食停滞而作,用四君子汤以益脾土;山楂、神曲以消饮食。若因脾虚而好睡,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气;当归、芍药以生脾血。芍药须用酒拌炒黄,不则酸寒伤脾,此假热以对假寒也。若乳母饮酒,致儿昏醉好睡者,以干姜、陈皮煎汤解之,不应,用异功散加干葛即愈矣。
治验杨永兴子年七岁,嗜卧兼惊,久不愈。余曰∶好睡是脾气虚困也,善惊是心血虚怯也。此心火不能生脾土,子母俱病。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加鹿茸而愈。
——小儿母因醉后饮乳,困睡不醒,遍身如丹瘤,先君谓酒毒为患,用葛花解醒汤,令母子俱服而愈。
——小儿病后嗜卧,饮食少思,面色痿黄,中隐青色,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为末,每服钱许,日二三次,月余稍愈。又饮食过多,更患呕吐,手足并冷,饮食顿减,先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木香、干姜,二剂诸症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为末,日服二三次,月余而安。
——小儿九岁,患痢后嗜卧唾痰,服化痰药,吐痰益甚,而卧床三年矣。面色痿黄兼白,或时青赤,右关脉微细,左关脉弦数,余谓肝火乘脾,用六君、升麻、柴胡三十余剂而稍健,乃以补中益气汤间服,又各三十余剂而少坐,又五十余剂而痊。
——女子十一岁,患痢后,嗜卧唾痰,饮食难化,胸腹膨胀,服化痰利气之剂益甚,余谓悉属脾胃气虚,而饮食化痰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两月而愈。又伤食吐泻,用六君子汤,月余不应,乃以人参五钱,干姜五分,姜枣煎服百余剂始应,仍用补中益气、异功散而痊。
胆星天竺丸
治小儿痰涎上壅,喘嗽不休。
牛胆南星(一两)半夏(汤泡去皮脐姜汁制)白附子(汤泡去皮脐。各五钱)天竺黄(三钱)天麻防风(各二钱)辰砂(一钱另研水飞)上为末,甘草汤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淡姜汤化下。
五味异功散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三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六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葛花解醒汤
(方见热吐)
[卷十] 寻衣撮空
寻衣撮空,许叔微谓之肝热。夫肝主筋,筋脉血枯,而风引之,故手指为之撮敛也,宜确服六味地黄丸,间有回生之功。钱仲阳用泻青丸,此治肝经实热,盖寻衣撮空,皆病后之败症耳神,脉弦浮而虚,血脱内躁热之极也,气粗鼻干,此为难治,用生地黄连汤主之。
治验王少参孙女年十二岁,脾胃素弱,后成疳症,发热,小腹膨胀坚直,大便溏泻,气喘咳嗽,彻夜烦躁不睡,鼻塞眼暗谵语,其脉大而无根,用人参一两、附子三分,腹胀渐减,脉渐敛。然犹寻衣撮空,鼻孔出血,用六味地黄丸料二服,如脱乃昼服独参姜附汤,及服六味地黄丸料,脉渐有根,诸症渐愈,又用六君子、补中益气汤而痊。(详见发热)一小儿停食,夜惊腹痛,服消食丸,泻数次,寻衣撮空,面青黄或色白,此脾土受伤,肺金休囚,肝火旺而然耳,先用异功散加升麻以补脾土;用六味地黄丸料以滋肝血,稍定,各二剂渐愈,却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间以异功散而痊。
——小儿受惊骇,恪服镇惊化痰等药,忽患前症,眼上面痿黄,或兼青赤,此肝经阴血虚,阴气旺而生风耳,当滋肝肾益脾肺,遂用异功散而痊。
——小儿面痿黄患瘰,忽发面色青赤,此脾气虚,木火相搏而为患也,用补中益气汤,佐以柴胡山栀散二剂,加味逍遥散三服,诸症渐退,又以地黄丸而遂痊。
——小儿流注,出脓甚多,患前症,此元气虚弱,内热而变耳。用八珍汤、异功散各数剂,方稍缓,又数剂而安,又补中益气汤而愈。
——小儿膝痈,误触其膝,出血甚多,患前症,恶寒面白,此阳随阴散而虚寒,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三分,四剂未应,用人参一两,附子五分,姜枣煎服稍退,又二剂顿退。乃朝用异功散,夕用八珍汤而安。
——小儿伤风表汗后,患前症,恶风面白,手足冷,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汗顿止而诸症渐退;又用四剂而安,乃十全大补汤而愈。
生地黄连汤
治血脱,寻衣撮空,摇头妄语。
川芎生地黄当归(各七钱)赤芍药栀子黄芩黄连(各三钱)防风(一钱五分)上每服三钱,水煎服。
加味逍遥散
异功散
六君子汤
(三方见内钓)
地黄丸
(方见肾脏)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柴胡栀子散
(方见发热)
泻青丸
(方见肝脏)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二方见自汗)
[卷十] 喜笑不休
经曰∶心藏神,有余则笑不休。又曰∶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又火太过曰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谑狂妄。又云∶少阴所至为喜笑。又云∶精气升于心则喜。此数者,皆言属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为腹痛,此水乘于火,阴击于阳,阳伏热生,狂妄谵语不可闻,心之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黄丸。肝火炽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余兼别症,各从其症而参治之。
治验一小儿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饮冷,手足并热,先用黄连泻心汤,未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黄丸料煎服,顿愈。常服此丸则安,月许不服,仍前复作,又服愈矣。
——小儿患前症,面青赤,此肝心二经风热所致也,用柴胡栀子散、六味地黄丸渐愈。又因乳母大怒发热,先用加味柴胡汤,又用加味逍遥散,母子服之并愈。
——小儿患前症,因乳母大怒,患血崩寒热,先用加味逍遥散一剂,用当归补血汤三剂,如此治之各数剂,母子并愈。
——小儿年十四岁,用心过度,饮食失节,患喜笑不休,脉洪大而虚,面色赤而或白,余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次秋科举,饮食劳倦,前症复作,或兼谵语,脉洪大,按之微细如无,用人参一两,姜、枣煎服稍定,又三剂而愈。又劳役用心,自汗作渴,烦躁似痫症,先用当归补血汤,二剂顿安,又十全大补汤而寻愈。
——女子十六岁,面色痿黄,素沉静,喜笑不休,月经先期,用柴胡栀子散、加味逍遥散而愈。次年出嫁,不时复作,但作时面赤勇力,发后面黄体倦,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后每发悉用前药即愈。
当归补血汤
柴胡栀子散
柴胡清肝散
(三方见发热)
黄连泻心汤
(方见烦躁)
地黄丸
(方见肾脏)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韩愈
元·徐元瑞
元·杨清叟
明·李春芳
(宋)桂万荣
清·包诚
宋·陶谷
周·吕尚
唐·惠英
清·高秉
清·许梿
(清)戴清泉
欧阳修
明·方文照
(宋)韩彦直
宋·张敦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