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瀋故卷四-遼海叢書
瀋故卷四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堂子
學校原附永平
九門
蒙古
衞兵
大佛寺
遼河城
黃龍府蓋牟城
搖車
玄菟山
白貂
白豕
老邊
奚車
線電
旅順石刻
香水梨
神穴
鰾膠
吹城
義州
世襲王
古今鹽務
高麗王
察院行臺
跳神
鎖甲
護臘
韓州古鏡
漕運
省城之西即古遼澤
得魏晉遺書
三王一公
專祠
虹螺山影
聖像
火炕
契丹小兒讀書
中庸衍義
顏魯公祭姪稿石刻
大淩河道旁磨崖字
管公屯
看花樓
普濟寺碑
巡撫總兵
明時額兵
任宏嘉
大內尊藏
金王寂拙軒集
北盟會編所載人物
元遺山集所載人物
○堂子
省城大東邊門內有廟焉為設竿祭天神之所名曰堂子即俗所呼鄧大人廟也蓋其中有上神亭祀明將鄧子龍位鄧與太祖有舊故附祀
○學校原附永平
順治元年八月順天督學御史曹學溶請將遼東等十五學改附永平府設教官三員分司教導擇遼地經明行修之士充其任其拔貢廩給事宜仍與各州縣同從之五年閏四月命陝西設遼陽教官一每科中舉人二名歲貢二名改永平府寓學為遼學裁教官一每科中舉人三名歲貢三名以吳三桂移鎮陝西故也
○九門
省城兩北門間俗呼為九門勢亦似曾有門者然志不載
○蒙古
元至元十二年三月遣官往遼東僉揀蒙古達嚕噶齊千戶百戶等官子弟出軍按元史百官志遼東設官較各省尚略乃至特遣官員揀其子弟不可解也
○衞兵
明時瀋陽隸山東布政使司而瀋陽中屯衞兵則統於北京後軍都督府
○大佛寺
在義州城內佛像三俱高三丈餘殿約四丈數十里外即望見之洵奇觀矣
○遼河城
扈從東巡日記云遼河一名勾驪河上有小城名開城本朝初定遼時所築
○黃龍府蓋牟城
以開原為黃龍府蓋平為蓋牟城沿誤已數百年矣不知黃龍府即今吉林之隆安城 【 其誤蓋由開原曾名扶餘路】 蓋牟則今承德縣界也 【 以一蓋字沿誤】
○搖車
吳振臣寧古塔紀略云生子滿月下搖車如吾鄉之搖籃小兒哭不已則搖之口念巴不力如吾鄉之嗄喏喏也按搖車今只東三省有之小兒繈裹其中仰面而睡故枕骨皆平一望而知為三省人
○玄菟山
玄中記云玄菟北有山山有花人取紡績為布按今之海龍圍場地即玄菟故郡也惜無有仿而為之者
○白貂
今之銀鼠即昔之白貂五代史耶律德光脫白貂以衣晉高祖是也
○白豕
遼東白豕語出朱浮與彭寵書
○老邊
奉化縣東北土阜蜿蜒由懷德縣西南入界至小城子過龍王廟至老壕屯長數十里高丈餘土人名之曰老邊岡殆明初遼東都司之北鄙也
○奚車
雜志吳文肅奎使遼詩云奚車一牛駕 【 按今昌圖府即昔之奚境有奚王嶺土人名曰蒙古兒陀羅海】 朝馬兩人騎北人長於騎自古已然兩人同騎三尺童子皆能之余嘗議以為練步兵萬不如練騎兵千亦用其所長之意也
○線電
盛京電線之設自光緒十一年始初設南路通營口經錦縣以達於山海關至津入京繼設南路通旅順東南路通鳳凰城以達朝鮮再設北路以通吉林其線南北各二條東南一條每百里約線杆七百根其設局之處曰省城曰營口曰鳳凰城曰旅順曰山海關其報分四等頭等曰公報督撫將帥之奏牘公文也二等曰局報局員互相詢問之公務也三等四等皆商報也
○旅順石刻
旅順水師營中有石刻一長約今尺一尺二寸寬半之字三行其文曰勑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八字其字結體頗似柳城石刻考舊書渤海靺鞨傳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將崔訢往冊拜祚榮為驍衞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云云與碑文只隔一年殆即是也惟史名訢碑作忻稍不同耳
○香水梨
新唐書渤海傳九都之李樂游之梨樂游於今無地可考今奉省之佳者以遼陽香水梨為最他省所無也 【 此梨按年進呈曝乾為薄餅名梨乾實妙品也】
○神穴
懷仁縣東七十里亂山重疊中有穴焉土人名曰仙人洞殆即後漢書高麗傳之所謂大穴名襚神者也口極狹入者須匍匐蛇行再進百餘步乃能傴僂四壁皆石作龍鳳獅象種種形狀再進則臨陡崖越而下如擊鼓聲蓋中空也再進則有石七級每級皆如羅列花盆之狀大小方圓曲邪其勢不一每盆皆有水泓然其盆齊其深各三寸餘盆沿又皆有捲雲花樣亦異矣哉再進則地愈寬其高處穴鱗次如千門萬戶然而兩洞相距處皆有天然飛梯可通來往天地之生物真不可以理測矣再進則水前阻勢如井如鍋其深不見底從旁繞行乃可下再進十餘步則泉聲琅琅由此穴注彼穴也至此蓋已三里餘矣欲再進則氣候頓異燭不復光凝目遠望尚隱隱有房櫳人亦不敢深入故莫得窮其境焉內有蝙蝠一大尺餘
○鰾膠
陳繼儒曰呵膠出虜中可以羽箭呵噓隨融故曰呵膠陸子履詩云此膠出自遼水魚白羽補綴隨呵噓又嘉祐雜志契丹鴨子水牛魚鰾製為魚形贈遺婦人貼面花今遼東鰾膠并不甚著唯愛琿所出瓜鰾形製不一光潔可愛以上各說蓋指此云
○吹城
省城每年春秋二仲月自朔日起至望日止軍士持畫角乘城而鳴 【 土人名之曰催錢糧】 蓋整軍經武之遺意也
○義州
國初以義州賜察哈爾康熙十五年乃設官
○世襲王
天眷東顧肇造丕基一時命世之英罔非天潢之冑故今日河山帶礪俱是懿親雖非劉氏不王然皆立功所致也按會典除開國三詔以前凡世襲者俱不罔替而親郡王中世襲罔替者凡八曰禮親王 【 太祖二子改號曰康後復號】 曰睿親王 【 太祖十四子追削後復封】 曰豫親王 【 太祖十五子改號信後復】 曰肅親王 【 太宗一子改號顯後復】 曰莊親王 【 太宗五子初曰承澤後復】 曰鄭親王 【 顯祖子舒爾哈齊六子改號簡後複】 曰克勤郡王 【 太祖子禮親王代善一子又封曰衍福後復】 曰順承郡王 【 代善子禮親王薩哈璘三子】 皆順治元年以前所封因而盛京均有邸第今禮邸在灰市睿邸在木行西邊豫邸在木行東邊肅邸在西華門西莊邸在龍王廟後鄭邸在小南門裏克勤郡邸在將軍署後順承郡邸在莊邸北大紅袍
○古今鹽務
據漢書遼東郡平郭下注有鹽官是奉省之榷鹽當自武帝後始 【 元狩四年置鹽鐵官】 其征榷之制史文缺略莫得而詳歷晉至宋割隸與國遼金以下乃可考見遼志曰遼東新附地不榷酤而鹽麯之禁亦弛馮延休韓紹勳相繼商利欲與燕地平山例加繩約其民病之又曰五京及長春等州置鹽鐵轉運想見當時自有定制惜乎史無明文然遼紀又稱聖宗統和四年南京留守奏百姓歲輸三司鹽鐵錢折絹不如直詔增之則彼時固有折絹之制也至金始造其詳無聞世宗大定二年詔粱肅措置治邊兵食肇州北京廣寧鹽場許民以米易鹽二十年併遼東等路鹽場為兩鹽司其時山東斤三百為袋袋二十有五為大套鈔引公據三者俱備然後聽鬻小套以石計遼東大套之石十皆套一鈔石一引零鹽積十石亦一鈔而十引二十五年十月帝聞遼東食鹽無引目者即以私治罪因罷鹽使司二十九年後置以十三萬為額承安三年後定鹽課舊課歲入十三萬一千五百七十二貫八百七十文增為三十七萬六千九百七十貫二百五十六文此金時之大較也元太宋九年始立遼陽鹽課命北京路征收所以大鹽濼硬鹽立隨車隨引載鹽之法每一石價銀七錢半帶納匠人米五升世宗至元四年立開原等路運司武宗至大元年增鹽課而遼東仍舊順帝至元十年罷遼陽濱海民煎熬野鹽蓋遼東一省在元時土人甚少故官制亦疏其鹽法亦不甚留意也明代則海州衞場一大片嶺關場一蓋州衞場一梁房口場一復州衞場二金州衞場一廣寧中屯衞場二右屯衞場一前屯衞場一寧遠衞場二其引課之數史志不載據茅元儀武備志稱原額鹽十四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引現額鹽引一十一萬一千四百二引二十斤該銀三萬九千七十六兩五分其稱原額者洪武之初現額者萬曆初年也又明史食貨志載成祖時罷遼東鹽場不設官軍餘煎辦召商易票以給軍凡大引小引之制如內地蓋亦有有廢置云至我朝康熙十八年召募商人呂進寅等領引行鹽二十年因戶部侍郎達都言鹽價昂貴將及二倍民人難以資生乃停止奉天銷引聽民人自行貿易直至同治六年奏准試辦每鹽一石捐東錢一吊文以八成歸公光緒三年加至二吊四百文十年又加至四吊八目文亦均以八成歸公其設局抽釐之處曰營口 【 為總局】 曰望海甸 【 寧遠西】 曰常家屯 【 廣寧東近田莊臺】 曰馬帳房 【 廣寧南七十里】 曰天橋廠 【 錦縣東南】 曰三道溝 【 蓋平西六十里】 曰熊岳曰白旗口 【 復州九十里】 曰高家心子 【 金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曰涼水灣 【 岫巖西南一百八十里】 又分卡二曰安東縣曰大孤山
○高麗王
近人東瀋紀要云高麗昭休王 【 橘】 宣文王子王后張氏生於瀋蓋自崇德丁丑高麗臣服我朝時宣文王 【 ??日矢?】 以質子入瀋也外瀋之王生於中國亦可謂佳話也
○察院行臺
遼陽州鐵嶺縣廣寧縣國初皆有察院行臺今之將軍衙門乃開國時吏部公署
○跳神
薩瑪有男女土人深信之以為能治病也必延請乃至至則索香花牲醴之類 【 無准價視家之有無】 滿其欲乃請神腰著裙幅綴以鈴手執大鼓 【 即俗稱太平鼓者】 聲蓬蓬然目或瞠或閉身搖搖如欲傾口刺刺有詞如劇如謠不辨其何語謂有神助不自知也神之姓非胡即黃一入病者居無論何疾皆目以祟遇神與祟鬬則有上刀山 【 用鍘刀數十積為山巫赤足履其上】 開天門 【 用利刃自劈其額】 穿紅鞋 【 用耕犁鐵鏵燒盡赤而赤足著之】 之戲往往傷生又跳神處觀者不禁故男女雜沓圍若堵牆然官役至紛紛駭散薩瑪雖正跳舞亦兔脫矣
○鎖甲
西陽雜俎載遼東有鎖甲高麗言前燕時自天而落
○護臘
事物原始遼東軍人著靴名曰護臘今東三省之靰革?刺蓋音相沿而訛也
○韓州古鏡
道光初元吉林將軍文誠公富俊在昌圖八面城得出土古鏡一周圍篆書內清析 【 析:斯】 外昭明光輝象天 【 天:夫】 日月心忽揚而顧照雖塞而不泄長毋相忘見日之光三十一字背面楷書韓州刺史四字按今八面城即遼金時之韓州治見余盛京疆域考中
○漕運
金史武都傳由海道漕遼東粟賑山東按此為元人海運之漸
○省城之西即古遼澤
崇德三年修治自瀋陽至遼河大路高三丈 【 一本作尺】 廣十丈路旁濬濠以睿親王饒餘貝勒董其役唐書太宗征高麗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不可通長孫無忌等率萬人斬樵築道聯車為梁者即此嗣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復修治之然一經雨水猶不可行唐時征高麗即此一端亦可見其不易矣
○得魏晉遺書
孫盛著魏晉春秋桓溫見而大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其子遽拜請刪定諸子號泣請為百口計盛怒不許諸子自改定之盛乃書兩本寄於慕容雋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相參校多有不同
○三王一公
開國時期之降將封王者四封公者一除定南王孔有德為山東人餘皆籍盛京吳三桂錦縣人其祖墓在中後所之抱河嶺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茂俱海城縣人續順公沈志祥岫巖州人
○專祠
省城賢王祠為怡賢親王 【 允祥】 也三公祠為文忠公 【 文祥】 文勤公 【 崇實】 清愨公 【 都興阿】 也僧王祠為科爾沁親王 【 僧格林沁】 也陳公祠為陳忠節公 【 克讓】 也昌圖亦有僧王祠及海公祠 【 海盛成都駐防舉人前昌圖通判】 慶 徐三公祠 【 徐棠順天人前梨樹城照磨】 興京有劉公祠 【 劉景醇江蘇舉人前署興京通判】 以上三祠皆同治初年死馬賊之難者也錦縣關帝廟前殿有周忠武公 【 遇吉】 三代像 【 母中坐夫婦侍坐子女立侍】 寧遠州龍王廟有劉松嵐方伯 【 大觀曾任知州】 小像鐵嶺銀岡書院有郝冰滌中丞 【 浴 【 浴:滌】 為吳三桂所劾謫戌 【 戌:戍】 鐵嶺後以講學地施為書院】 栗主海城有尚王家祠
○虹螺山影
山距錦縣數十里每夕陽時山影入縣城外小淩河中其理殊不可解
○聖像
海城縣南門外有廟一楹內塑孔子仲子二像夫子坐子路捧劍而侍蓋未修文廟以前所立者
○火炕
燕書曰公孫鳳隱昌黎九城寢於土牀此土牀即今之炕又舊唐書高麗傳冬月皆作長炕下然熅火以取煖可見東省之炕自古已然事物原會云北方煖牀曰炕而未詳所始失之眉睫矣
○契丹小兒讀書
夷堅丙志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頃奉使金國時接伴副使祕書少監王補每為予言以為笑如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兩句其讀時則曰月明裏和尚門子打水底裏樹上老鴉坐大率如此補錦州人亦一契丹也
○中庸衍義
夏良勝江西南城人正德戊辰進士世宗時以議大禮下獄論杖謫戍遼東三萬衞踰五年卒於戍所在戍著中庸衍義十七卷自性道教達德九經之屬援據古今推廣衍釋意在格君之心
○顏魯公祭姪稿石刻
此帖後有陳深陳繹曾文徵明三跋據書畫舫所記殆即停雲館本也唯帖後多嘉靖庚戌羅洪先一跋國朝鄧秉恆一跋又均稱聶雙江家所藏墨蹟則不但非停雲亦非餘清戲鴻也帖尾有翁覃谿先生附刻一行此所謂聶雙江本也念庵跋則後於停雲之刻九年矣亦足備考云云而亦未詳此本所刻源流似為覃翁刻矣道光間復州漁人于海濱網得此石以塞豚柵士人某見有字跡移置於家遂漸摹榻尚不知其可寶也嗣士人家中落稱貸於州少牧趙君石乃歸趙夫以希世之珍既落遼海土人不能守而遊宦得之甚可惜也
○大淩河道旁磨崖字
大淩河店西四里許路旁有石巍然面平處勒畫如碑式道出其下惜高三丈餘不能摸讀且石為風雨泐損字形全失僅末行有路聲聞三字尚遙遙可辨云
○管公屯
輿地之學必須有據如通志云海城西北五十五里管公屯乃幼安依公孫度時所止按史稱幼安等遊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至廬於山谷時避亂者多居郡南而幼安獨居郡北示無還意漢遼東故郡在今遼陽西北則通志所考似屬非是
○看花樓
鐵嶺東門外有堵牆如傑閣俗傳為李氏 【 成梁】 看花樓高處有門形上嵌石額橫尺許從倍之質素而文黝現天然梅花一枝
○普濟寺碑
碑立於順治四年內敘太祖高皇帝天命十年本京南關內建崇德八年多羅愛習喇額只革王機二漢郎 【 蓋即鄭親王積爾哈朗】 云云蓋修建時碑也又一碑係領藏經時所立其後結銜有兵部理事官馬汝鯨都察院啟心郎蔣國柱吏部啟心郎盧興祖禮部啟心郎陽河道副使陳弘業山海副使楊茂魁戶部侍郎馬鳴佩刑部侍郎馬汝龍 【 下刻男馬雲程】 工部侍郎盧登科 【 下刻男盧顯祖揚祖】 巡漕監察御史張仲元巡按監察御史蔡應桂居士馬應元陳仲元江南傅敭赤書
○巡撫總兵
明陸容菽園雜記云各處巡撫銜名不同遼東曰贊理軍務各處總兵印文亦不同遼東曰征虜前將軍
○明時額兵
萬曆三十五年巡按御史蕭□言往時遼兵十萬稱雄九邊自萬曆十九年閱視科臣侯克先查汰缺伍定為經制兵僅八萬餉亦如之今全遼大營堪戰者少為今之計莫急於補先年之額兵且以原設之餉補原額之兵庶進戰退守不借援而裕按是時遼兵日壞其後尚書李化龍又言邊兵止七萬餘除老弱外其精壯不過二萬有奇而散布於三大營兩協七參將十二遊擊二十五守備之間單弱已甚緩急何濟宜復其舊額召募勇敢屯據要害嗣按臣熊廷弼議募有馬壯軍萬人以備開原皆未克行蓋額兵無用徒縻餉??胥且一官食數十百兵之餉不必私為剋扣已費不貲故權緩急當識時務僅云足額而不精練仍與無兵同也
○任宏嘉
任葵尊通政督學奉天革生童納金之陋習仁廟知之戲示百官曰是蚩蚩者乃不識錢
○大內尊藏
敬典閣上層供奉十代聖容凡十箱行樂圖四箱每春秋二分由陪京大臣恭晾太廟供奉冊寶凡六十四分敬典閣中層尊藏玉牒黃檔紅檔凡二百四十包寶十顆敬典閣下層尊藏玉牒黃檔紅檔凡一百包崇謨閣尊藏實錄一千五百十三包聖訓三百八十包實錄圖一匣老檔十四包又恭存列祖列宗所遺御用鞍轡弓箭腰刀鎗劍櫜鍵
○金王寂拙軒集
王寂字元老蘇州玉田縣人登天德二年進士歷中都路轉運使卒諡文肅金史不為立傳以寂所著拙軒集考之父礎亦進士歷奉聖州市判海州析木令定州唐縣令等官寂於大定十五年嘗奉使白霫治獄 【 殆即定州今義州邊外】 其往還所著有柳城西聞蟬有感詩曰坡老放歸舟繫汴驚聽騾鐸鳴北岸文公嶺外得京官照蝎壁間猶喜見我今薄宦天一角適以平反叨使傳柳城西路忽聞蟬駐馬久之增感歎臨歧凄咽固有意似對鄉人論牛面吾廬環水夏陰合聒耳長嘶吾每倦安東地冷無此物所以相逢眷還眷晚風晨露汝易足何苦叨叨聲不斷商胡遷客淚橫臆落日窮途方寸亂朱門砧杵快新涼乞汝秋天從叫喚有宿錦州廣濟寺僧房臥屏一幅畫一綸巾羽服隱几胡牀命短童汲水澆花若有所待者相望一翁桶帽涼衫倚杖於溪橋之上意其眷戀風景而緩其行也迺賦二首詩云垂柳陰陰晝日長野人無事自清涼祇應冷笑黃塵裏為米癡兒有底忙溪橋泉石想佳哉欲去遲遲首重回不道西莊閒處士胡牀虛左待君來有題懿州寶巖寺壁雨竹詩云寧為強項侯不作折腰吏羞對桃李顏傷春泣紅淚有自東營來廣寧道出牽馬嶺西去路幾半里松檜鬱然桃李間發問之云利器梁侯之先塋也其櫬尚附淺土遂命酒哭奠而去公初待我以國士雖晚意少疏而恩禮未易忘也詩云九仞終虧一簣功想知銜憤泣幽宮死生怒臂屈伸頃得失奕碁翻覆中只有松杉全晚節不隨桃李嫁春風門生故吏知多少誰敢生芻奠此翁有覺華島并引云予自少時即聞遼東覺華島為人間佳絕處凡道經海上未嘗不駐鞍極望久不能去第簡書有期不得一到為恨大定乙未之秋仲月十有四日予自白霫審理冤獄歸投宿龍宮下院謀諸老宿期一往焉老宿曰今秋風勁波浪淘湧雖柁工篙子往來其間亦不免縮頸汗背當俟隆冬冰合如履平地然後可以著鞭耳予竟不聽明日登舟行未及半風濤掀簸舟人為之變色於是收帆弭檝維石於此渡予歎曰此而不濟則命也迺割牲釃酒投詩以禱之遂復鼓枻以進已而風停浪靜天水湛然極目萬里恍然如坐大圓鏡中指顧之間已登彼岸舟僧詢大德者謂予曰正直動山鬼詩句起墊龍者信不誣矣予笑曰如二公者千古仰之猶太山北斗豈庸人末士所可擬哉是必憐其勤而報以誠也不然則劉昆所謂反風滅火蝗不入境者皆偶然耳雖然此一段奇亦不可不紀也詩云宮亭湖神感且通往來送客能分風廣德王祠禱輒應重樓翠阜浮霜空我行擬上覺華島香火遍走青蓮宮中流未濟成齟齬船頭西向旗角東雲奔霧湧白浪捲一葉掀舞洪濤中平生行止類如此憑仗願有信與忠嘗聞主海尊位置顧豈變化難為功指呼蛟蜃掃陰翳天水萬里磨青銅解維轉柁飽帆腹雙槳不舉追驚鴻茲遊政要償素願勿使坐歎詩人窮投文再拜瀝微懇為我寄語白龍翁又有賦高晦之李仲佐二詩敘其高敘云天德辛未家君守官白霫僕是歲登上第交遊飲博皆一時豪俊於今二十六年矣適以審刑復來留數日故人高晦之以舊見訪問當時所與遊者往往鬼錄高本富家今貧甚僕向最年少今老矣感歎久之為賦詩以自遣贈李敘云李仲佐遼東之豪士也初識於大元帥席上怪其議論英發坐客盡傾至於通練世務商較人物雖博學老儒或有所不及僕喜其為人臨分以二詩贈行且將以為定交之劵也皆足補金史之缺而備遼東山川人物之掌故也
○北盟會編所載人物
侍從梁球廣寧府人石琚榜下及第亮時為戶部尚書葛王立復為戶部尚書極有才張恭愈字師韓廣寧府人狀元孫用康榜第二人及第張汝霖字仲澤遼陽人太師浩之子亮時特賜及第尋復正奏名及第亮時在翰林院葛王立遷吏部尚書兄汝為字仲宣浩之長子石琚榜及第葛王立貶為庶人次年復官除戶部侍郎張景仁字壽寧廣寧人劉仲淵榜別試及第久在翰苑葛王立除翰林侍讀學士楊伯雄咸平府人狀元劉仲淵榜及第葛王立除翰林直學士
○元遺山集所載人物
王黃華碑庭筠三十二代祖烈漢末居遼東子孫散處東夷十七代孫文林仕高麗為西部將歿於王事又八世曰樂德居渤海以孝聞東丹王都遼陽樂德曾孫繼遠仕為翰林學士因家遼陽繼遠孫中作使咸飭避大林延 【 案應作大延琳】 之難遷漁陽孫六宅使恩州刺史遷白霫生永壽居韓州遼天慶中遷蓋州之熊岳縣遂占籍焉胡公景崧碑同知遼東路轉運使事本路稅額以牛頭徵者數積百萬石多有名無實無所從出而重為主典者之累公躬自閱實無有欺抑者凡椿配之數悉從蠲貸所在倉官坐傷耗而礙銓調者率以新官代之內翰馮公碑調遼濱主簿縣有和糴粟之未給價者十萬餘斛散貯民居而以富戶掌之有腐敗者則責償於民歲既久官吏囊橐為姦民殊以為苦公白於漕司即日還之一境稱快順安令趙公碑遷懿州順安令過廣寧愛其山水清美姑留寓焉贊皇夫人姓梁氏廣寧人曾大父忭遼祕書監弟援某朝宰相世為閭山甲族耶律公思忠辦才東丹八世孫考履明昌初尚書右丞兩代三人均葬義州弘政縣東南恆州刺史馬君慶祥出於花門貴種遷遼東因家焉京兆推官康公碑遼制罷文資之注酒使副者純用任子且增內廷供奉臺儤直之目凡歷監當久及課最者得他遷謂之出職康德璋世為遼陽人曾祖某澄州刺史祖斌天會中進士咸平路轉運副使完顏懷德碑父習捏驃騎尉上將軍義州節度副使葬宏政之宏山劉光謙字達卿瀋州人泰和三年進士
瀋故卷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魏焕
祝允明
张震南
清·袁焯
元·刘一清
明·冯从吾
汉·孔鲋
黄维翰 纂辑
唐·薛易简
明·宋濂
(明)沈德符撰
(清)温睿临、李瑶 撰
(清)申涵光
战国·孤子
明·袾宏
清·周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