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鴨江行部志 (金)王寂 撰-遼海叢書
鴨江行部志 (金)王寂 撰
●目錄
志節本敘
鴨江行部志
跋
●鴨江行部志節本敘
曩讀滿洲源流考引鴨江行部志知其必與遼東行部志同出於永樂大典以為無好事者為之輯出其亡佚也久矣近始知此書尚有輯本舊藏盛伯熙祭酒家後展轉入海鹽朱氏譬如孔壁遺書尚不隨秦火以俱盡聞之喜可知也第朱氏頗祕惜此書迄未付刊以公諸世人所得見者僅朱氏所撰考證一篇 【 原名鴨江行部志地理考截入地學雜志第二十年第一期】 稱引記文甚簡可見厓略而已考滿洲源流考凡三引此書其一其二皆為湯池縣其三為蘇州關而皆具於是篇蓋原自大典輯出之遼東鴨江兩行部志皆非足本撰源流考時所見亦僅此此其所以可貴也遼東行部志輯本既經江陰繆氏刊行而此書見存於朱氏者實為人間孤本函商借鈔久未得請姑以是篇附刊於遼東行部志後過屠門而大嚼縱不得肉猶勝於無仍望原本早出庶不致終成廣陵散也金毓黻校竟記
●鴨江行部志節本
金 王寂 撰
海鹽朱希祖考證
二月己丑僚屬出餞望海門會食於白鶴觀之鶴鳴軒白鶴者蓋取丁令威故事也東南望華表山雲煙出沒顧揖不暇
按遼東行部志云予以使事出按部封僚吏送別於遼陽瑞鵲門之短亭王寂時提點遼東路刑獄則未出巡時必駐節遼陽遼東行部志之瑞鵲門及鴨江行部志之望海門必皆為遼陽府城門遼史地理志神冊四年葺遼東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城名天福八門東曰迎陽東南曰韶陽南曰龍原西南曰顯德西曰大順西北曰大遼北曰懷遠東北曰安遠宮城在東北隅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街西有留守衙門戶部司軍巡院天顯十三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金史地理志東京路遼陽府其沿革略與遼志同惟稱太宗天會十年改南京路然考大定元年金世宗即位遼陽又稱東京金史完顏福壽傳稱世宗即位於東京是也金志失載金之東京既仍遼之舊則遼陽漢城之巡院即為提點遼東刑獄衙署無疑惟遼代遼陽八門之名金代必有因有革瑞鵲門及望海門不知何門所改金志不載遼陽八門之名故已無可稽考惟此二門之名幸賴此二行部志遺留尚可補金志之缺耳
又按康熙盛京通志華表山在遼陽城東六十里遼史地理志鶴野縣渤海為雞山縣昔丁令威家此去家千年化鶴來歸集於華表柱以咮畫表云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雖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纍纍
宿於靈巖寺
金史地理志興定三年以石城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滿洲歷史地理第二卷金之疆域遼陽府條云遼東志遼陽東南八十里有安平之礦山行省碑在焉 【 二百二葉】 金之巖州定為今之安平 【 二百二葉】 然則靈巖寺在今之安平在遼陽東南八十里
庚寅遊上方
辛卯復登此山之正觀堂 他年為靈巖一段佳話
壬辰遊龍泉谷 谷去寺三里而近
按上方龍泉谷皆在靈巖寺附近正觀堂條云他年為靈巖一段話佳龍泉谷條云谷去寺三里而近可證
癸巳次澄州
澄州遼之海州今之海城縣金史地理志天德三年改海州為澄州其治所為臨溟縣
甲午發明秀亭
按在澄州
戊戌宿析木之法雲寺
金史地理志析木縣遼銅州附郭縣皇統三年屬澄州今名析木城
道出雞山 先人雞山詩云記得垂齠此地遊雞山孤立水東流而今重過山前路山色青青人白頭
遼史地理志鶴野縣渤海為雞山縣金仍之則雞山為鶴野縣矣遼東志鶴野縣之遺址在遼陽西八十里
己亥宿湯池縣護國寺湯池本遼時鐵州以其東有鐵嶺故名之矣隸耀州今神鄉鎮也
湯池縣在今蓋平縣東北七十里地名湯池是也金史地理志蓋州湯池縣遼鐵州湯池縣有鎮一曰神鄉據此則遼之耀州即金之神鄉鎮也遼史地理志耀州隸海州東北至海州二百里
滿州歷史地理第二卷遼之疆域耀州條云耀州今海城縣南大石橋北附近有岳州城一村即古之耀州岳為耀之音轉今之海城與岳州城相去約五十餘里遼史謂耀州之東北二百里有海州與地理不合按遼之耀州金名神鄉鎮遼之海州金名澄州自澄州至湯池不過一日程而神鄉鎮與湯池近遼史謂相去二百里誤也耀州為今之岳州城村其說殆近之
辛丑次辰州
金史地理志蓋州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城為名其治所曰建安縣據此金明昌六年以前其地仍遼辰州之名六年以後改為蓋州寂在明昌二年巡行至此尚稱辰州屬曷蘇館路今為蓋平縣
甲辰次熊岳縣宿興教寺
金史地理志蓋州熊岳縣遼盧州熊岳縣遼屬南女直湯河司遼史地理志熊岳縣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有熊岳山按熊岳縣元廢明稱熊岳堡今名熊岳城在蓋平縣西南六十里
乙巳次龍門山雲峰院龍門之南有大山焉崇高峻拔諸峰環列皆北面事之連延數十里意謂此必熊岳也然詢及土人無有知者比龍門具體而微其掩抱窈窕則又過之
康熙盛京通志龍門湯山在蓋平城南一百里
丙午遊北巖曷蘇館節度使距此不及一舍
按呂氏春秋不廣篇注軍行三十里為一舍
丁未次曷蘇館宿府署之公明軒 節度使紇石烈明遠所題
滿洲歷史地理第二卷金之疆域蓋州條云蓋州其治所為建安縣遼為辰州 【 今之蓋平縣】 金代曾為曷蘇館路治所 【 二百三葉】 又曷蘇館路條云曷蘇館路治所今之蓋平縣 【 一百八十六葉】 又云今之遼陽府鶴野縣長宜鎮有曷蘇館然此為小地名與曷蘇館路有別 【 一百八十七葉】 又云金史地理志曷蘇館路既列入上京路又列入東京路蓋辰州本為曷蘇館明昌四年置故曷蘇館路在四年以前殆屬於上京路四年以後改名辰州乃編入東京路然而曷蘇館東方鴨綠江邊之婆速路始終屬於東京路以彼視此則曷蘇館路何獨飛離東京路而屬上京路此於地理甚不可解今亦不能得適當之說明矣 【 一百八十八葉】 案滿洲歷史地理以蓋州明昌六年以前名辰州為曷蘇館路治所此一誤也曷蘇館路在明昌四年以前屬上京路四年以後改名辰州乃編入東京路此二誤也觀鴨江行部志則曷蘇館路治所在熊岳縣龍門山北巖附近三十里熊岳在蓋平南六十里龍門又在熊岳南四十里曷蘇館暑又在龍門北巖南或西南三十里觀王寂行程自可推測而知蓋寂所次曷蘇館府署之公明軒其軒名即金曷蘇館節度使紇石烈明遠所題見鴨江行部志本條及上文遊北巖條然則曷蘇館路治所在熊岳縣龍門山北巖附近三十里離今之蓋平即金之辰州後改蓋州者百數十里此可以證明其誤者也王寂至曷蘇館節度使府署在明昌二年則明昌四年以前東京路確有曷蘇館路考金史地理志上京路篇曷蘇館路置節度使天會七年徙治寧州嘗置都統司明昌四年廢注云有化成關國言曰曷撤罕酉又考金史太宗本紀天會七年十一月庚戌徙曷蘇館都統司治寧州又地理志東京路篇蓋州遼名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據各節觀之曷蘇館節度使下嘗設都統司 【 此官不見於金史百官志】 蓋初與節度使同治所天會七年都統司徙治寧州有化成關明昌四年改曷蘇館節度使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同時並廢曷蘇館都統司惟寧州之名不見於金史地理志而遼史地理志上京道 【 臨潢府在今西喇木倫河北波羅城為金之北京】 有寧州在上京東北三百五十里今扎嚕特旗東邊作金史地理志者誤以遼上京之寧州為金上京之寧州遂將曷蘇館路重出於上京路此事實之顯而易見者也不知遼之東京道亦有寧州遼史地理志東京道寧州在順化城下兵事皆隸東京統軍司寧州有化成關則寧州必在遼之蘇州附近金史地理志復州化成縣遼蘇州皇統三年降為縣來屬貞祐四年五月陞為金州 【 今亦名金州】 鴨江行部志三月丙辰條訪諸野老云此蘇州關也遼之蘇州今改為化成縣關禁設自有遼以其南來舟楫非出此途不能登岸然則地理志所謂化成關即遼之蘇州關此可證寧州與蘇州實相近而同隸於東京道也不然若為上京之寧州則金之上京路實無寧州遼上京道之寧州亦不在金上京路內金史地理志既誤以寧州在金上京路遂重列曷蘇館路於上京路而滿洲歷史地理又曲解為明昌四年以前曷蘇館路屬上京路四年以後改名辰州乃編入東京路此其誤又可以此書及遼志證明之矣
三月壬子行復州道中是夕宿于復之寶嚴寺
復州即今之復州其治所在永康縣
丙子自永康次順化營中途望西南兩山巍然浮于海上訪諸野老云此蘇州關也遼之蘇州今改為化成縣關禁設自有遼以其南來舟楫非出此途不能登岸相傳隋唐之伐高麗兵糧戰艦亦自此來南去百里有山曰鐵山常屯甲士七千人以防海路每夕平安火報自此始焉西南水行五百餘里有山曰紅娘子島島上夜聞鷄犬之聲乃登萊沿海之居民也
金史地理志復州永康縣倚舊名永寧大定七年更順化營即遼之順化城與寧州蘇州皆相近故可望蘇州關蘇州改為化成縣故關亦改名化成而化成之名與順化城似亦有關係
丁巳次新市
戊午宿龍巖
己未發龍巖山前數十里北望大山連延不絕數峰側立狀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謂之磨石山以出磨石故也予惡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競秀巖所恨山民無好事者何足與語此哉
按以上皆自順化營赴大寧鎮途中地名
庚申赴大寧鎮中路亂山重複人跡僅通然皆培塿無可觀者又東行四五十里南望層巒疊嶂空翠溟濛百道飛泉環流山麓 【 下缺】
金史地理志蓋州秀巖縣本大寧鎮明昌四年陞今為岫巖縣又東行四五十里尚在途中蓋將赴婆速府路即今之九連城己抵鴨綠江邊矣
此志所以名鴨江者以巡行所至不出金之東京一路金之東京路北界上京路西至北京路以遼水為界南盡遼東半島東則與合懶路及高麗之鴨綠江口為界高麗史柳韶傳德宗二年韶始置北境關防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鴨江入海處東跨威遠興化靜州寧海寧德朔雲安水清塞平虜寧遠定戎孟州朔州等十三城抵耀德靜邊和州等三城此所謂高麗北境之長城也以今地理按之蓋西起鴨綠江口東行今朝鮮之宜川定州北越清川江經寧遠又東南行於定平之東達於海此長城之境界西與金東京路為界東與金合懶路為界故鴨綠江下流入海之處雖與高麗為界而鴨綠江中流實貫乎東京路之中部蓋鴨綠江左岸今朝鮮之咸境南道平安北道等地大半皆屬於金之東京路也明昌二年寂之巡行蓋以東京一路為限且自言予以職事有鴨綠江之行故以鴨江行部名焉
鴨江行部志終
●鴨江行部志跋
舊鈔本鴨江行部志一卷金王寂撰前有清宗室盛昱私印按寂有拙軒集六卷由永樂大典輯出已刻於聚珍版叢書繆荃孫藕零拾又刻其遼東行部志一卷從永樂大典輯出然不載入四庫全書其書作於金明昌元年起二月丙申訖四月庚寅凡一月又二十五日為日記體時寂提點遼東路刑獄巡按各部記其所事故曰行部志志載其祭廣寧公文云某祗服王命周按部封雪孤窮無告之冤去乾沒橫行之蠹可以見其職掌矣此鴨江行部志即巡按遼東次年所作起明昌二年二月己丑訖三月庚申凡一月有二日此二書於金上京東京北京三路地理頗多異聞可以補正金史地理志余別有遼東行部志地理考及鴨江行部志地理考此不贅述行部志在金元之際似有刻本元好問中州集王寂小傳言行記載其先人雞山詩云記得垂齠此地遊雞山孤立水平流而今重過山前路山色青青人白頭此詩今見鴨江行部志惟平流東流稍異元氏所稱行記即行部志無疑遼東行部志出於永樂大典而大典必鈔自宋本此鴨江行部志似亦由大典錄出乾隆四十三年敕撰滿洲源流考曾引遼東行部志及此書三月丙辰條自永康次順化營中途望西南兩山巍然浮於海上訪諸野老云此蘇州關也等句 【 滿洲源流考卷十一】 則此二書曾入內府而皆出於大典無疑然不刻於聚珍版叢書亦不收入四庫全書四庫館臣為拙軒集提要時臚陳寂之著述亦未嘗齒及則此二書失傳久矣今遼東行部志已由繆氐刊行此書則尚未行世余亦擬付刊以廣其傳中州集言寂所著書有拙軒集北遷錄而不言二行部志殆既引其行記故略而不言耳中州集卷二王寂送張仲謀使三韓詩注有閻子秀鴨江行記今已不傳此三書皆金門詔盧文弨補金史藝文志所不載可據以再補者也遼東行部志有寂詩五十七首文三首為拙軒集所不載而鴨江行部志亦有詩二十六首文三首不載於拙軒集可以錄出別為一卷附於拙軒集之後民國壬申一月三十日海鹽朱希祖記
附錄:
拙軒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金王寂撰寂字元老薊州玉田人登天德二年進士厯官中都路轉運使諡文肅金史不爲立傳元好問中州集載其詩入乙集中而仕履亦僅見梗槪今以寂詩文所著年月事蹟叅互考証知寂自登第後於世宗大定二年爲太原初縣令十五年嘗奉使徃白霫治獄十七年以父艱歸明年起復眞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遷通州刺史兼知軍事又遷中都副留守二十六年冬由戸部郎出守蔡州二十九年被命提點遼東路刑獄章宗明昌初召還終於轉運使之職而集中謝帶笏表有世宗享國臣得與諫員語則又當爲諫官又有羣言交搆擠臣不測之淵語而丁未肆眚詩有萬里湘纍得自新句丁未爲大定二十七年世宗本紀載是年三月辛亥以皇長孫受册肆赦並與集合是寂之刺蔡州當以人言去國而集中情事不具其顚末莫能詳也中州集稱寂著有拙軒集北遷錄諸書今北遷錄巳失傳而好問所選寂詩僅七首又附見姚孝錫傳後一首其他亦久佚不見惟永樂大典所載寂詩文尙多雖如好問所摘留别郭熙民詩諸聯及蔣一葵長安客話所紀盧植墓詩逸句皆未見全篇亦不能盡免於脫闕而各體具存可以得其什七矣寂詩境淸刻鑱露有戞戞獨造之風古文亦博大疏暢在大定明昌間卓然不愧爲作者金朝一代文士見於中州集者不下百數十家今惟趙秉文王若虚數家尙有傳本餘多湮没無存獨寂是編幸於沈埋晦蝕之餘復顯於世而文章體格亦足與滹南滏水相爲抗行謹次第裒綴釐爲六卷俾讀者攬其崖畧猶得以考見金源文獻之遺是亦可爲寳貴矣(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别集類)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俞大猷
清·汪景祺
(宋)华岳
安阳酒民
元魏·吉迦夜
(宋)秦观撰
清·李光庭
明·乐天大笑生
宋·刘籍
明·黄仲昭
(清)李希圣
(明)不著撰人
清·沈曾植
(明)朱鼎臣
元·朱世杰
(宋)阮阅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