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公署-褔建通志臺灣府
公署
臺灣縣
臺灣道署在府治西定坊,西向,廳事顏曰「敬事堂」,雍正十二年巡道張嗣昌增建官廳(中有斐亭,康熙間觀察高拱乾建,叢篁環植,翠色猗猗,故取衛詩有斐之義。澄臺在斐亭左,觀察高拱乾建,高可望海。寓望園在治後,康熙間觀察周昌闢)。
季麒光記略:園不依山則不古,園不依水則不靈,園不依喬枝古木則不紆回而盤曲;蓋以人勝者未有能成趣者也。若就方區員幅以寫其胸中之邱壑,其妙在於借景而不在於造景。東寧荒海之島,不入職方,有山則頑翳於蔓草,有木則鹵浸於洪濤,求天作地成之景,皆無所得,是蓋造物者之有所缺焉,以俟乎名賢之補救乎?憲副周公,治臺一載,政治之暇,就署後築小室,中置圖史,旁構一亭,顏曰「寓望」,取左史畺有寓望之言,則燕閒寂處已不忘周防捍禦之意也。復結草作亭,顏曰「環翠」,以蕉陰竹韻,依繞左右。當風來奏響,月落呈姿,雲容天籟與霓裳羽衣相賡和,真不啻渭川千畝、綠天萬樹矣。又一亭,顏曰「乾坤一草亭」。杜少陵僑居巴蜀,慨然有身世蓬鬢之思,公曠情逸致,俯仰宇宙,取諸懷抱於寄其所託,高霞相映,白雲可侶,信足樂也。亭之右建一方臺,銜遙天,吞大海,安平勝狀,如在几席。稍西一亭,為公觀射處,以「君子」名之,有取於無爭之義也。公他日內擢秉衝,俾余小子得以不文舊吏,從容頌禱,回記海風嶺草,瘴雨蠻煙,猶可以手聲而口貌之,則知此園之標奇天外,為後人翦茇所不加者,皆公政事之留餘也已。鶴馴堂在後堂。豐亭在治東南,觀察劉良璧建。禔室,乾隆間觀察蔣允焄建,有十二勝。
知府署在東安坊,南向。舊偽鄭宅,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愷恢廓重建,規制悉具。九年,知府王士任建三來堂,又置住屋一所為新署。署右側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地甚寬敞,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改建官廳(中有懷堂,總督劉世明題扁。四合亭在治後,亭側老榕三株,根幹蟠結,架空如橋,亙數丈,廣二尺,人可步履其上,名曰仙梁,亦曰榕梁。鴻指園,乾隆間郡守蔣允焄因四合亭而廣之。三來堂、榕蔭堂,俱嘉慶間郡守慶保題。來復堂,嘉慶間郡守楊廷理建)。
經歷署在府署東南。
海防南路理番同知署在西定坊,西向。舊在鹿耳門,雍正八年移駐於此。嘉慶二年,大風圯。八年,同知錢■〈雨上澍下〉借廉重建。中有內省軒,同知何愷建,澹懷軒、研北書屋,俱同知朱景英建。
通判署在澎湖大山嶼西澳,原巡檢舊署。
知縣署在鎮北坊赤嵌樓之右,西向。舊在東安坊,故偽鄭宅,規制甚隘。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蒞任,謀改易,邑紳張方陞、王克裦、諸生龔帝臣輩首事勸捐,知府方邦基以其事詳於督撫,得允乃移建今所(中有新民堂,在治內;後為愛堂,郡守方邦基題額。又有齋曰古春小築)。
典史署在縣署右。
巡檢司署在番薯寮。舊在羅漢門,即縣丞署,乾隆五十四年改為巡檢,嘉慶十五年移駐於此。
校士院,在東安坊縣學左。乾隆二十七年改建海東書院。今校士於道署。
鎮守臺灣挂印總兵署在鎮北坊。
中軍中營遊擊署在永康里,駐防中路口。守備署在永康里。
左營遊擊署在鎮北坊,駐防北路口。守備署在鎮北坊。
右營遊擊署在東安坊,駐防南路口。道光六年移駐北路,十三年照舊增設。守備署在東安坊,道光六年裁歸左營兼管,十三年復。
城守營參將署在北門內,駐防府治。左軍守備署在岡山。右軍守備署在下茄冬汛。
臺灣水師副將署在安平鎮。
中營遊擊署在安平鎮。守備署在本營內。
左營遊擊署在鹿仔港。乾隆五十三年,由安平鎮移駐,嘉慶九年領帑建。安備署在笨港,嘉慶九年建。
右營都司署在安平鎮。舊制遊擊,嘉慶十四年,移駐艋舺營,將北路淡水營都司移駐。守備署在安平鎮。
協鎮澎湖水師副將署在澎湖大山嶼媽宮澳。
左營遊擊署在媽宮澳。守備署在遊擊署東。
右營遊擊署在媽宮澳。守備署在媽祖宮東。
教場在郡城北。康熙三十六年,總兵張玉麒建演武廳,乾隆十六年,總兵李有用建內堂。臺灣水師營教場在安平鎮城南。乾隆十四年,副將沈廷耀於演武廳後增建內堂三間。澎湖水師營教場在媽宮澳。
接官亭在西門外海口風神廟前。
附廢署:御史衙在東安坊。初為鳳山縣公館,雍正元年改建察院行轅內,左右分建滿漢御史住宅。乾隆元年,滿察院白起圖闢左旁曠地為射圃。十五年,漢察院楊開鼎闢右旁曠地為射圃。後察院錢琦成之。乾隆四十六年停設。
鳳山縣
知縣署在城內興隆莊,東南向。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芳聲創建。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重建。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修堂廨。乾隆五年,知縣程芳建吏舍。二十一年,知縣丁居信建官廳。二十七年,知縣王瑛曾修。五十四年,知縣張陞吉修。
縣丞署在下淡水。舊駐阿里港,乾隆五十三年移駐。
典史署在縣東。
下淡水巡檢司署舊駐下淡水大昆麓,乾隆五十三年改駐縣舊城,即興隆里巡檢署。
南路營參將署在興隆莊縣治後,統轄本營、下淡水營官兵。下淡水營都司署在山豬毛口汛,乾隆五十三年分設駐劄。守備署在水底寮汛。舊在鳳彈下埤頭,乾隆五十三年移駐。軍裝局、火藥局俱在山豬毛口汛。
嘉義縣
知縣署在城內。舊諸羅縣原在佳里興,康熙四十三年移駐今所。四十五年,攝縣同知孫元衡建大堂、川堂、儀門。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後堂、內廨、左右兩廓。五十九年,署縣孫魯修。雍正六年,知縣劉良璧再葺。乾隆五年,知縣何衢重建吏舍。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重建。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義民守城,奉諭旨改名為嘉義。五十六年,知縣單瑞龍領帑重建。
縣丞署在笨港街坂頭厝。原在磚仔窰,雍正十二年移建今所。
縣丞署在斗六門,乾隆五十三年設。
典史署在縣署西。
巡檢司署在大武壟。乾隆五十三年以斗六門巡檢移駐。
佳里興巡檢司署在鹽水港。
嘉義營參將署在縣治。舊為北路左營都司署,道光十三年,都司移駐斗六門,添設參將駐此。
中軍守備署在縣治。道光十三年設嘉義營,以斗六門汛守備駐縣治,為參將中軍。
斗六門營都司署在斗六門。道光十三年,以北路左營都司移駐。
彰化縣
鹿仔港理番同知署舊在邑內南門街,即淡水廳署。乾隆三十二年,移泉州西倉同知駐此。四十九年,改建於鹿仔港倉前。嘉慶間改建於龍山寺前。
知縣署在縣城北。雍正六年,知縣湯啟聲建。乾隆五年,知縣許廷璠重建吏舍,後令劉靖、陸廣霖、蘇渭生、劉辰駿、張世珍相繼增建。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燬。五十六年,知縣宋學顥領帑重建。嘉慶十六年,知縣楊桂森修。
縣丞署在貓羅保南投街。
典史署在縣儀門外西偏。
貓霧拺巡檢司署在貓霧拺犁頭店街。
鹿仔港巡檢司署在鹿仔港米市街,嘉慶二十年移駐大甲。
北路協副將署駐劄縣治,在縣學後。
中軍都司署在副將署西。
淡水廳
同知署在竹塹士林莊。舊公館在彰化縣治,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七年,同知莊年重建門堂,規制悉具。二十一年,同知王錫縉改建今所。二十八年,監生何長興捐修。
縣丞署在艋舺。舊本八里岔巡檢司,雍正十一年設,後移駐新莊。乾隆五十四年,改為縣丞。嘉慶十三年,設艋舺營,距新莊僅十里,因改駐於此。
竹塹巡檢司署在竹塹城內。
北路右營遊擊署在竹塹城內。道光七年,以鎮標右營遊擊移駐,即舊右營守備署為之。
守備署在大甲溪,淡水、彰化交界。道光七年,由竹塹城內移駐於此。
通判署在噶瑪蘭適中五圍地方。嘉慶十六年新設,二十一年建。
縣丞署在噶瑪蘭頭圍,嘉慶二十五年建。
羅東巡檢司署在噶瑪蘭五圍,與通判同城,兼司獄。
艋舺營水師參將署,嘉慶十三年設遊擊,以臺協右營遊擊移駐。二十四年建,道光五年改為參將,統轄艋舺陸路、滬尾水師官兵,兼轄噶瑪蘭營官兵。
陸路中軍守備署在艋舺。嘉慶十四年,以延平協左營守備移駐。
水師守備署在滬尾。嘉慶十四年,以興化協左營守備移駐。
噶瑪蘭營都司署在五圍城,道光五年新設。
守備署在頭圍汛,嘉慶十七年設,道光五年移駐。軍裝庫、火藥庫俱在守備大堂東。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马中锡
春秋·卜子夏
清·夏鼎
元·脱脱等
金·邱处机
宋·王铚
陈守真
明·方孝孺
(唐)李白著
唐·虞世南
元结
晋·阮藉
(魏)潘岳著
(南朝宋)範燁 編繏,(唐)李賢 等注
明·郑心材
(清)严可均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