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无量寿经义记
无量寿经义记
无量寿经义记卷下
无量寿经义记下卷
者乃至七宝□□□□□□□□□□□□□□□□□合成池体也。此池体亦□□□□□□□□□□□□□□□□二明池体。以七宝合成也。三明池体□□□□□□□□□□□中辩明法相说。昔空无常十力四无□□□□□□□□□□□第十子段。从其池岸上讫。弥覆水上。此□□□□□□□□□□诸菩萨及声闻众者。此是信说门中第三段。明无量寿国。纯大乘学无三乘差别也。就此章复为六子段明义。
第一子段。从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讫净若无形。此明菩萨声闻有大神力在。宝池中纵任随意也。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者。此亦寄事以表意。宝池总譬三世诸佛教理。明水能洗除尘垢。明教能生解。解能除或人一形之中以足为卑。众惑之中以见谛烦恼最为下坠。今明初地已上乃至三地皆除见谛烦恼。如水没脚足也。欲令至膝者。从四地□六地断思惟九品惑尽。如水没膝也。欲令至腰者。明七地菩萨断爱佛功德或处二门中间。如水半腰也。欲令至颈水即至颈者。明八地以上乃至九地入无生寂灭念念增明。断恒沙等障烦恼尽。唯有一品细无明在如水没颈 唯有头在。欲令灌身者。明法云一地断除无明尽。如水遍洗身净也。欲令还复者。息化归本故言还复也。调和冷暖者。调和众生贪嗔痴。三不善根令众生苦也。开神悦体者。应根说法称适物情也。净若无形者。万惑斯尽无复累碍。譬如虚空无有形别也。
第二子段从宝沙映彻讫名曰安乐。此明菩萨声闻随意欲闻宝池妙音辩明法相即自然应之也。宝沙映彻者。譬大土金刚后心照理既周与佛齐等。故言无深不照也。微兰回流者。应入生死接物也。转相灌注者。传化小行菩萨令增进也。不迟不疾者。言教接物从小至大不得[去*頁]说也。波扬无量者。应化无方演说诸法。或闻佛声叹佛宝。或闻法声者叹法宝也。或闻僧声者。叹僧宝也。或闻寂灭声者。叹涅槃无累为寂灭也。无我声者 无吾我二十五有也。大慈悲声者。慈欲与乐悲拔苦也。无所作声者。无为理中无有为起作也。
第三子段。从阿难彼佛国诸往生者讫泥洹之道。明彼土贤圣感得自然果报。欲有所须七珍宝器森然在前也。虽有此食实无食者。明现贤圣感食百昧现前。虽不餐味但以见色闻香自然饱满。身心怡悦。谓圣食。不甘汁泽故言不食也。
第四子段。从其诸声闻菩萨讫无极之体。此明纯大乘学无三乘差别也。感同一类者。明声闻菩萨人天。此三大士。智慧高明。同行大乘 万善同归。更无异趣故言同类也。形无异状者。同紫磨金容三十二相。相好齐等长短亦均也。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者。同修大乘无有三别。因顺娑婆故有天人之名。名虽有三同行一乘也。非天非人者。容根端政微妙奇特。非人天方类也。皆受自然虚无之身者。明此身虚妙火外映彻如光如影也。无极之体者。身大无量寿命亦长也。
第五子段。从譬如世间贫穷乞人讫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明西方大士容貌端政世之无双。今以此土帝王乃至第六他化自在天比于百千万亿倍。不及一分也。故知。因旷劫来久今得妙胜果报也。
第六子段。从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讫卷。明彼土人天所感果报。自然七珍随意受用。亦同诸菩萨所得果报不异。总结净土门果报讫耳答上四十八愿中摄人天愿也。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此是正说中第三赞叹劝修门也。前章以明彼佛长寿因果。利根之徒即蒙解悟钝根之人犹未能了。是以十方诸佛共相影向。应机人而作赞叹彼佛寿命长远及国土纯净。天人妙乐劝引。钝根勤修妙因取于妙果也。就劝修门中凡有十劝修明义。第一劝修。先叹彼佛。然后此土三辈众生愿生彼国也。第二劝修。明十方菩萨往诣西方。赞受妙法流通十方也。第三劝修。明观世音一生次补佛处。如无量寿无异也。第四劝修。明无量寿佛济度。为众生说法也。第五劝修。广明众生有得有失也。第六劝修明简释也。第七劝修。明破净戒也。第八劝修。明诚劝也。第九劝修。明广现国土也。第十劝修。明解戒也。
第一劝修。从其有众生生彼国者。此土众生殖因既久发心。往生因得信首五根已立。在不退位中假名空成就。是正定聚人 即应前四十八愿中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皆悉于住正定之聚也。所以者何。释所以住于正定之聚者。皆由修因真正故堕正定聚也。
无诸邪聚者。彼国淳净无诸邪见。造作五逆谤方等经也。及不定聚者。在正行中不退作邪行也。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者。明无量寿佛何须此赞叹。为时情故令生渴仰情至修因而取果也。威神功德者。威举其外德。神举其内德。圣智外被为威冥来益我内解为神也。功德者。修功进行而得此善故言功德也。诸有众生闻其名字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者。众生闻叹彼国清净妙乐。皆发至心念念相续愿生彼国也。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者。若偏谈善体善有习因相生。自然感果复无回向。若就果报复为阴身及以财帛所系。复无回义。所以得有回义者。以我所得果报回施一切众生。以回施之功我生善。善既增长。所系果报便断。粗果报既断。得受细妙之身。回粗来作细故言回向也。住不退转者。回向心为因。终得不退转为果也。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已下明十方诸天人民有发心专政愿生彼国。欲生彼者凡有三辈。三辈之人上中下三品殊别。然此经文虽略辩三品而义含有九。今就观无量寿经广明三辈分为九品。佛自解释分明历然矣。其上辈者。凡生方有九品人。上品生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也。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者。此是上品之人。愿生彼国。即弃欲出家发菩提心修慈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发愿往生。具此功德从一日乃至七日。精进勇猛昼夜不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诸天大众。皆乘七宝宫殿。观世音执金刚台。与大势志。至其人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其人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赞叹行人劝进其心。行人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见彼佛身及众菩萨众相具足。于光明林中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遍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人也。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者。此是上辈中品人愿生彼国。此人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而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愿生彼国。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志无量大众。皆持紫金台现其人前。赞言。法子。如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我今迎持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人自见坐紫金台中。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一宿宝莲华方开。行人身作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其人身行人眼目开明。因前宿习得闻众声。纯甚深第一义谛。行人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得不退转。即能飞至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辈中品人也。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者。此是上辈下品人愿生彼国。此人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彼国。行人临欲终命。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志。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行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行人即自见坐莲华。坐已华合。即随佛后往生彼国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未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意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辈下品人也。此等众生临寿终时讫上辈经文总举三品人。随佛住彼自然化生也。
其中辈者。亦有上中下品人也。虽不能行作沙乃大修功德者。此是中辈在家上品之人愿生彼国。受持五戒八戒斋法。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前。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其人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举头之顷即得往生彼国。莲华寻开。得闻众音赞叹四谛。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辈上品人也。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者。此是中辈中品之人愿生彼国。明此行人。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及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勋修。此行人临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其人前行人。自见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我来迎汝。行人即自见身坐莲华中。莲华即合生于西方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道。经半劫已成阿罗汉道。是中辈中品人也。
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讫散华烧香者。此是中辈下品人愿生彼国。明此行人。孝养父母行世仁善。此人临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妙乐。亦为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如人屈伸譬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终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志。闻法欢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道。是名中辈下品人也。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讫如次如上辈者也。此总明中辈三品人愿生西方。而彼佛与诸大众来相迎接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亦有上中下品人也。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者。此明下品人愿生彼国也。或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得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千劫重罪。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志。至行人前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众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人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华。随化佛后生七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以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下辈上品人也。
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者。此是下辈中品人也。明此行人。或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罪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发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说彼佛光明神力 亦赞戒定慧解解脱知见。此人闻已得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在莲华中。经六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志。以梵声音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即发无上道心。是下辈中品人也。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者。此是下辈下品之人愿生彼国也。明此行人。先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恶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者。说妙法教令念佛。行人见苦逼切不暇念佛。善知识语其人言。若不能默念。但举声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志以大悲音声。为其人广说实相之法。除灭罪法。行人闻已生欢喜。即发无上菩提之心。是名下辈下品之人也。不生疑惑。乃至一念者。明一念心没定明了不生狐疑。若有狐疑无量寿佛眉间白豪苑转如五须弥山。起心疑言。为有此白豪如五须弥。为当无耶。起如此心便堕狐疑城中。十二劫勤苦忏悔行道。满十二劫便得出狐疑城。始登不退位也。此人临终梦见彼佛者。此下总明三品人愿生彼国也。
第二劝修。从无量寿佛威神无极讫偈叹。十方菩萨往诣西方。听受妙法宣通正教也。
诸佛如来莫不称叹者。诸佛所以共赞彼佛政欲级引凡夫菩萨现同故。往诣彼国听受经法。宣布未闻也。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者。此下凡有三十偈。悉是释迦颂彼佛德也。大判此偈凡作四阶明义。第一有七行。总叹十方菩萨以华香音乐供养彼愿得净土。如西方无异也。第二从应时无量尊此下有八行。明彼佛应其所请。为说妙行必登净果也。
第三从诸佛告菩萨此下有八行。明十方诸佛叹诸菩萨。令修万行往近彼国也。第四从声闻若菩萨此下讫偈。明佛智深远非二乘十地之所测也。就第一阶中东方诸佛土。此下二偈明恒沙菩萨住至彼土也。各赍天妙华。此下二偈明菩萨赍妙华音乐以供养佛也。究达神通慧。此下二偈叹佛智慧深远无与等者也。见彼严净土。此一偈明菩萨见西方净土。发心愿得净土亦如是也。第二阶中应时无量寿尊。此下二偈持欲为说净果先现客笑及以放光也。大士观世音。此一偈明观世音因机致请也。梵音犹雷震。此一偈明阿弥陀佛将欲说法。先诫敕令殷重心。十方来正士。此下四偈如来为说一切万法如幻如梦。若能深达此理净土即便可阶也。就第三阶中诸佛告菩萨。此二偈劝人发心往生彼国。明十方佛令菩萨皆得记受得清净妙土也。其佛本愿力。此一偈明无量寿佛有昔本愿力往生者有利益也。菩萨兴至愿。此下二偈劝令修净因。必获于净果。所得果报不异西方也。若人无善本。此下三偈明善能修因者得闻彼妙法。不修因者不得闻此法也。第四阶从声闻或菩萨劝人莫强思量佛智。明声闻菩萨不能测佛智。何况凡夫能测佛智也。下已盲人声闻智。从如来智慧海深广无崖底。四偈叹佛智慧难得测量。寿命亦难得辩。不但寿命难得辩。佛出世亦难得值。不但佛出世难值。值佛生信亦难。若有智慧生信即易。无慧则难也。
第三劝修。从佛告阿难彼国菩萨讫示现同彼如我国也。明观世音等位阶十地。于一生次补佛处。善能往还接引众生也。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者。明观世音昔与娑婆众生结缘。命还来应生。然此菩萨本自无形应物故。形今除应物之形故言唯除本愿也。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色身用化众生。令脱三界众苦。何等为四。一未解者令解。二未度者令度。三未安者令安。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有二菩萨最尊第一者。一是观世音。二是大势志。此二菩萨德行高远次补佛处。故言第一也。此二菩萨讫命终转化生彼国者。明观世音舍此身生西方成佛。是以释迦赞叹。此二菩萨舍命现成佛。所得国土淳净而妙乐也。明此大士本自无形。何所可舍。政欲级引时情故现。命终时众见二大士舍命生彼佛。檦心情重悉愿往生彼国也。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者。明众生往彼国行道积久。入无生平等智慧。成满便登初地也。神通无碍具六神通者。飞行自在也。诸根明利者。神智洞达超越无方为利也。其钝根者成就二忍者。成就信忍柔顺忍。明此人住下三十心殖因来久勤修万行。满三阿祇劫愿生彼国。经二忍登六地位也。其利根者是住下三十心满。亦三阿僧祇劫勤修万行。情根复利愿生彼国。即登八地之位得无生法忍。亦经历下地位过也。从彼国菩萨承佛威神讫还其本国。明菩萨所得神通速疾欲往十方。供养诸佛不赍香华于彼佛国。忆念则得随意供养也。
第四劝修。从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已下。明阿弥陀佛于七宝树下广说妙法也。叹七宝出五音声。此音声中辩宫商角徵羽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声。闻音皆悟道也。从生彼佛国诸菩萨等已下。明菩萨内备无尽之法。外能自在为人说法。就此章有三子段明义。随顺知慧者。明菩萨三业。随佛智行身业。随佛智慧行口业。随佛智慧行意业。随佛智慧行也。无违无失者。明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也。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者。此下叹三善根。有四句。明八住无意地贪欲也。照无生理。不见我之可受我之可取。混然无相。岂有贪欲可得也。无染著心者。若内有烦恼见境。是有生著。内既无烦恼外何所可染也。去来进心者情无所系者。内无有贫。外能随意现化也。随意自在无所适莫者。有感斯应不偏。为一人故言无所适莫也。无彼无我者。此四句明无嗔恚也。无竞无讼者。第二句。若是凡地可有诤讼。明此八地菩萨心会无生平等理中。岂有嗔恚在德也。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者。第三句。明菩萨内德慈悲救苦众生。常行利益之心。明知无嗔柔软调伏无忿恨心者。第四句。若刚强众生以柔和语调伏。教令入正道。亦无致忿也。离盖清净无厌怠者。此下明无遇痴也。离三界惑盖得清净之心。明心精进勤策故无厌怠心也。等心者。平等之心也。胜心者。八地无生之心。求于上地故言胜也。深心者。入无生寂灭之理。念念增进。为深心也。定心者。在境而不散也。爱法乐法喜法之心者。始起心观境为爱见。境应心为乐。混然一相不见无之别故喜法之心也。灭诸烦恼离恶趣心者。灭三界或累也。究竟一切菩萨所行者。究竟十地之行也。得深禅定者。不但解四禅而已。乃深入四空定。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也。诸通明慧者。通是六神通。此是定家果。明是三明慧能决断也。游志七觉者。明小乘行七觉。从斯陀含至阿罗汉断思惟惑尽。菩萨行七觉从四地至七地。亦断思惟惑尽故判七觉。何等为七。一择法觉者。简择诸法取最胜法也。二精进觉。就思惟中昼夜勤察不息也。三喜觉。得正观在心欣悦无量也。四念觉。念念增明也。五定觉。定是念家果心缘在境而不乱也。六猗觉。明受乐唯泰也。七舍觉。舍于三界粗细之惑尽也。肉眼清彻者。此中凡有五眼。前四眼制因地。后一眼主在佛地。若不判作境智唯是一慧眼。若不尔唯一法眼境。是所照智。是能照就坟自为四眼。于法眼中离出三眼对色者名为眼。天眼色有粗妙。肉眼见粗。天眼见妙。十四种色中唯一色法粗故是肉眼所见。余有十三种色细妙故属天眼所见也。因缘之法莫过有无有者。是色属肉眼所见。无者是第一义谛法身佛性。是妙有。照于妙有妙无名为慧眼也。照于四阴非色非心心数及无为法有漏无漏行不同肉眼。天眼之粗不及慧眼之妙。三眼所不摄。还伏法眼名也。肉眼天眼约根受名法眼。从境以立称。慧眼就慧体以立号。四眼所不周见色不尽。乃至照空未穷穷原尽性。其唯是佛。是以迦之佛眼也。肉眼清彻靡不分了者。明肉眼唯见粗色未及细色也。天眼通达无量无限者。明天眼见细色明了故。言通达非一切处通达也。此二眼从根受名制在三十心中也。法眼观察究竟诸道者。此法眼从初地至七地明。此法眼摄一切有为无为数缘。非数缘无作佛性等法也。慧眼见真能度彼岸者。此慧眼从八地至十地。慧能鉴空会无生真如之理。与佛果相近故能度彼岸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者。此一眼是佛眼。五眼具足。觉了一切有无之法无不朗然。大明降金刚已下未得此眼。唯成佛当得了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者。如来以四无碍辩法辩义辩辞辩乐。说辩常为众生演说妙法也。等观三界空无所有者。三界之法悉为虚伪。无有一法真实也 志求佛法具诸辩才者。不见三界一法可乐。便求如来真实妙典而具于四辩也。除灭众生烦恼之患者。如来有无量智慧之力。除众生烦恼之患也。从如来生者。八地以上智慧辩才从如来而得故。言从如来生也。解法如如者。明八地以上解与佛同。善能应现作佛身说法。亦如佛所说故言解法如如也。善智习灭音声方便者。善知三界外习灭应现音声以接众生也。修诸善本志崇佛道者。修念进崇于佛果也。知一切法皆悉寂灭者。会无生理不见有无之相故。言寂灭也。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者。三界内生者是因。身者是果。烦恼业为因。生死五阴身为果。明八地菩萨除三界内分段报身。是一除三界粗烦恼是二。此二粗报于八地边成余。今八地除此二余粗报故言二余俱尽也。又一解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者。判余此细习烦恼在三界外。唯八地菩萨至十地能断尽。明此细习有二种余。一者业余。二者是烦恼余。所以言余者。寔由七地菩萨断三界粗内粗业粗烦恼尽。未断三界外无明住地细习故言余也。今言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者。明八地菩萨断已自分尽。未能断九地十地分也。生者是业。即是因也。身者是果。以念念为身。八地菩萨断意生身余业余烦恼尽故。言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也。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者。明八地菩萨上断二余烦恼唯有念念。意生身与无生理会闻九地十地甚深妙法。念念修进何容心德疑惧也。
第二子句叹大乘内德德量高远。从其大悲深远微妙讫于世间无污染故者。叹大乘内德也。悲能拔苦。寔由理深德妙故能尔也。靡不覆载者。内德讫既备善能覆载众生也。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者。究竟因中一乘便到泥洹之彼岸也。决断疑网慧由心出者。决断无明细惑之疑网。智慧明鉴由心而出也。于佛教法该罗无外者。佛教弘广该罗万法无不悉尽也。智慧如大海者。自下有二十三譬。明此大乘德。内外化海水深而能广明大乘妙理。理深润旷。举手低头之善悉入大乘海中也。三昧如山王者。明须弥山七宝所成。乃是众山之王。八风所不动。明此三昧定力。众邪所不能干也。从慧光明净乃至等一净故者。明大乘光明圆满清净超于二乘七地也。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者。地能胜一切好恶之物。明大乘之善平等无二善能摄生三乘众生。如地能生一切万物也。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深故者。水能洗垢。大乘能除烦恼之垢深也。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者。火能焚薪。明大乘之法能焚烦恼之薪也。
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阂故者。明大乘有自在之力纵任无方无障碍也。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者。此大乘平等之心应化众生虽入五欲而无所著。如虚空无异也。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者。莲华虽处淤泥不为淤泥之所染。明大乘虽应在三界五欲中教化而不著于五欲也。
第三子句明大乘内德满足善能外化也。从犹如大乘运载群萠出生死故讫百千万劫不能穷尽。犹如大乘运载群萠出生死者。明八地菩萨所得大乘未及于佛故言犹如。明此大士用大法教化众生运载。令出脱于众苦也。犹如重云振大法雷觉未觉故者。云能覆荫一切万物。雷能振声骇动物情。明菩萨内以慈悲为覆荫。外说四辩以引接。譬如若雷音之振声也。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者。天雨润萠芽。菩萨说法润益众生故也。如金刚山众摩外道不能动故者。明金刚能碎万物。菩萨金刚之智能碎万惑也。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者。明大乘平等普覆一切众生也。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者。譬菩萨威伏外道也。如诸游禽无所藏迹故者。大乘之理平等不偏。如禽兽无有藏迹。若有藏便是偏也。犹如牛王无能胜故者。国是菩萨而八地以上胜于地下也。象王者明菩萨力大也。如师子王者。明无畏说也。旷若虚空者。明大乘之心运载弥旷如虚空也。修六和敬者。身口意念见净施人衣食。此六是同一意。出家人法一一共相咨受心无障隔。若有微富豪障隔六和敬则不成。灭三垢障者。灭贪嗔痴烦恼也。因力者。明八地菩萨恒以大乘化接众生。始开悟物情逐境立名。故言因力也。明大士唯是一慧体逐境有深浅。判名亦随境也。缘力者。为作外缘令众生神解暂增长快蔬也。意力者。明意地恒觅众生善机欲接之也。愿力者。明菩萨为有重愿愿度一切众生也。方便之力者。方便言巧巧度众生也。常力者。常欲度众生也。善力者。总上来诸力悉是善也。定力者。在境而不乱也。慧力者。慧以观照为义。照于万境。多闻之力者。众生机缘不一。欲得种种闻法故从境立名。故多闻之力也。施戒忍辱行者。六波罗蜜以化物。此正念者。劝作十念令生彼国也。止观者。始入定家初门也。诸通明力者。通是六通。明是三明也。如法调人伏诸众生力者。刚强众生化也。如是。以刚强伏之然后与正法受之。柔顺者以软语化也。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总结诸力明菩萨悉具也。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者。叹此菩萨殖因来久供养无量诸佛。是以得如此诸力也。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者。无生空理。岂容生灭心。会此理寂然不乱为三昧。三昧是定也。成就无量功德讫不能穷尽。上叹大乘内德。外化诸力用既竟。此总结之力也。
第五广明得失劝修。初修从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讫如教奉行不敢有疑。所以明得失者对弥勒更举彼土菩萨天人及以妙土。是众生所应得而贪著于五欲。斗诤于钱财。乃以父母兄弟皆无义理。不知弃之以修善。是六失。就此章中复有四子句。
第一子句从初讫男女共忧钱财也。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者。将欲叹其失。先叹其所失之果。果者是何。菩萨及以净土是也。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者。劝令修因取自然佛果也。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者。经文冲应言无著于上下。明自然之体虽复应在人天六道而不染著。玄鉴未来三世不可穷尽。故言洞达无边际也。然解著于上下者。明彼土果报。天之与人无有色欲界之隔。天亦来在下。人亦上至天。国土通同无障隔。上下自在纵任故言洞达无边际也。宜各勤精进怒力自求之住生安养国者。劝令勤策修因必得于妙果。横截五恶道自然闭者。精进勤策修善增明。不复五道受生恶道俱然闭也。升道无穷极者。妙理清升其土真净旷若无边故言无穷极也。易往而无人者。劝修八万四千诸波罗蜜行。便是难劝修十念力故。便是易于易中。修十念亦不能得一念成就。若修十念乃至一念得成就者。便得往生净国。以其不能成就故。故言易往而无人也。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者。明彼国净无有五道之苦违于善心。唯有自然妙善善善资故言之所牵也。何不弃世事乃至受乐无有极者。劝令修善得生净国寿命遐劫也。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者。明薄俗之人少于道训不识有为无常。唯共诤不急之事弥增重罪。圣人劝言。何以不共诤修十念。念西方无量寿佛。便得往生妙乐净国也。无尊无卑者。在重惑之中以苦为乐。既不识苦之可厌。复何由能识菩提之可崇也。
第二子句明者。无劝修也。从有无同然忧思适等讫莫能知者。所以明有无者。明众生为惑所缠不识有为无常。但只知有田忧田有宅忧宅下悉如此。从初乃至与痛其居者。明已有田忧之也。从贫穷下劣困乏常无已下明无有田宅亦忧欲有之也。
第三子句明无义劝修。从世间人民父子兄弟讫欲何乐乎。当相敬爱无相憎嫉者。劝令修善学礼义识尊卑上下。共修善道生于西方净土之国也。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者。此明无义之人现世共相憎嫉。已得无量重罪。未来世转甚惑入三涂地狱。无有休息也。
第四子句明不信劝修。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讫痛不可言甚可哀愍。不信人死更生者。果中不信也。惠施得福者。因中不信也。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者。善恶双不信也。然谓之不然者。然实修善得善惠施得福。而今不信修善得福故言谓之不然也。不然者。只是不信之异名也。终无有是者。明不信终无有修善得福也。但坐是故且自见之者。但坐先师祖父行不信善恶致使见行。见此法用依先师行不信也。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者。行不信种类前世后世传相承受行恶不异。故言同然也。自不能见无有语者。不自见已之重恶。复无善知识语令修善也。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者。无善知识语其吉凶祸福勤学修之也。
第六明简择劝修。从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讫四教奉行不敢有疑。所以明简择者。简去诸恶。择取妙善也。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者。劝令简恶以修善世间荣之。物皆是无常。不如修一豪之善必离生死之苦也。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者。诫敕催学令离五欲。使善根日夜增长。不得在他人后也。与佛相值听受经法者。殖因来久。今值遇佛诫令听法击厉时情也。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者。时众闻彼佛国土长寿妙乐快当物情故言快哉甚善也。长与道德令明者。既生净土以善自居神解。与无生理会为合明也。次于泥洹之道者。此弥勒乃至一生补处之士邻佛之境故言次于泥洹之道也。无得疑或中悔者。无量寿佛眉间白豪宛转如五须弥。众生见此白豪起于疑言。此白豪为是无量寿佛白豪为非是作。如此疑后生西方落狐疑城中。莲华合头不开。在此莲华中行道忏悔。满五百岁莲华方开。见佛闻法。虽见佛闻法由不明了。虽不明了已渐悟于道也。生彼边地七宝殿堂者。此由是狐疑。城中人虽有此疑愿生彼国。有愿力强得生彼国。以狐疑故不得近佛。唯得始入彼佛境界边在莲华中住。莲华合头不开故言生在边地也。
第七明破五戒劝修。从佛告弥勒如等能于此世。特欲明五痛五烧。先广明五戒十善之相。此五戒十善悉具意地三善根无贪痴嗔也。修十善幡十恶修五戒幡五恶。此五戒是在家律仪。凡律仪者。诠量轻重也。今言五戒者。戒以心恶为义。心恶之义即是心善自心意地恶不起。复能外化即是行善也。此戒亦言彼。彼解脱亦言事。事得解脱于不。不得杀边解脱乃至不饮酒。于不饮酒边得解脱也。然众生欺惑情重违破五戒。起于五恶乃至五烧也。就此章中凡有七段明义。第一段总明破五戒相。五痛五烧是也。从如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讫长寿泥洹之道。如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者。若能无意地贪嗔痴便是无众恶。无众恶故内德便生也。十方世界最无伦匹者。能无贪嗔痴。是世之所无故无伦匹也。所以者何。释所以意地无贪嗔痴者。何只由修善幡恶故无贪嗔痴也。自然作善者。彼国天人无有三毒。唯有淳善也。易可开悟者。入理之人易为道化也。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者。释迦自明所得国土。爰是秽恶众生洹以三毒四倒以为过患。是以幡五戒起五恶也。此五恶是起恶之因。何者是五。一者杀生。二者偷盗。三者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此五恶是过去时因能灭现在。五痛五烧之果也。五痛者。是现在果。因恶而果痛。烦恼炽然盛自相燋然故言五痛也。五烧者。是未来果。现在果既不实。未来便应磨灭烧尽也。教化群生令舍五恶者。劝令修善令幡五恶。恶因既不起。俱然无五痛五烧之果也。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令持五戒之善也。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者。是无为之果也。第二段明杀生破不杀戒。从其一恶者讫是为一大善。就此段中有五子句明义。第一子句明过去造杀生因也。从其一恶者讫犯者。不杀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者。明过去行恶。因众生修行杀恶业。现在得短寿六根不具报也。残害杀戮者。不知反流尽源。唯以杀戮为怀。此造地狱之因也。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者。过去有造恶因现在必受贫贱下劣斯报也。第二子句明现在受余果报也。从故有贫穷下贱讫不逮之属贫穷下贱者。此下八句明现在余果定。是由前身造杀生恶业不行布施。只劫夺他物。是以堕地狱。受罪毕已余殃不尽。现在受得人身。虽得人身聋盲喑哑六根不具足也。第三子句明修善得果报尊贵也。从又有尊贵讫转相受身。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者。明行善因得善果也。皆由宿世慈孝修善德所致者。明过去时行此慈孝善因。现在得尊贵豪富果报也。第四句与上聋盲喑哑人作譬受二世果报也。从譬如王法痛苦极形者讫一痛一烧勤苦如是。一譬如王法痛苦极一刑者。明聋盲喑哑示人现世受极重苦报也。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者。现在已受苦未来世复受三涂之重苦也。转贸其身者。受六道之身非一更故言转贸其身也。改刑易道者。既讫受六道之身所行恶道亦同也。所受命或长或短者。受六道之形所行造业亦不同。是以寿有长短也。第五子句明劝结也。从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讫是为一大善明。此劝修。若能勤修自策者。便得无为泥洹之道。若不能修行起恶者。便堕三涂如大火烧人也。
第三段明偷盗破不盗戒也。从佛言其二恶者讫是为二大善。就此段中有五子句明义。第一子句段明盗因。从佛言其二恶者讫无所恃怙。此盗中句明义无异前章也。第二第三子句双明也。从独来独去无一随者讫事至乃悔善恶祸福追命所生者。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双明也。或在乐处者。此是善果也。或入苦毒者。此是苦果也。第四子句与前行恶人作譬也。从今世现有王法牢狱讫二痛二烧勤苦如是。此明二世苦。现在受五法之苦。未来世受三涂之苦也。第五子句明劝结。从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讫二大恶。第四段明贪淫破不淫戒。从佛言其三恶者讫是为三大善。就此段中有四子句明义。第一子句明贪淫因。从初讫但欲唐得。第二子句明行恶因果。从眄睐细色患人而苦之也。第三子句明后受三涂苦报 从亦复不畏五法禁令讫三痛三烧勤苦如是。如是之恶著于人鬼者。造如此重。或注其名字。或在人中六根不具。或在鬼中也。第四子句段明劝结也。从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讫三大善。第五段明妄语破不妄语戒。从佛言其四恶者讫是为四大善。就此段中有五子句。第一子句明妄语因。从佛言其四恶者讫难得诚实。第二子句明恶果。从尊贵自大讫天神记识。第三子句明修善因也。从赖其前世颇其作福德讫营护助之。第四子句明行恶众生后世受三涂地狱果报。从今世为恶福德自灭讫四痛四烧勤苦如是。第五子句明劝结。从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讫四大善。第六段明饮酒破不饮酒戒。从佛言其五恶者讫是为五大善。就此段中有六子句明义。第一子句明饮酒方便。从佛言其五恶者讫用自振给。特欲饮酒先起方便饮酒。是正犯戒体也。第二子句明饮酒是恶因也。从耽酒嗜美讫父母兄弟眷属。第三子句明行恶果报。从六亲憎恶讫无得脱舍。如是人心意俱然者。明六亲及一切世人同心愿令其死故言心意俱然也。第四子句明善因果也。善人行善者。明行善因也。从乐入乐唯明入明者。善果也。第五子句明行恶未来世爱重苦报也。从恶人行恶讫五痛五烧勤苦如是。第六子句明劝结。从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讫五大善。人能于中一心制意者。此明十善意地贪嗔痴也。端身正念者。明身无杀盗淫也言行相副者。不妄语也。所作至诚者。不绮语也。所语如诸者。不两舌也。心口不转者。不恶口也。此是十善幡十恶劝持五戒十善必得生天也。
第七段明总结五痛五烧劝修。从佛告弥勒菩萨吾语如等讫古今有是痛哉可伤。总结劝修所以来者。上明五痛五烧违负五戒起于重恶。现世受报得贫穷下贱六根不具。后世受报必堕三涂地狱之中。是以劝令修善令免此苦。是以总结劝修来也。
第八明戒敕劝修。从佛语弥勒世间如是讫受佛重诲不敢违失。流通方法所以来者。劝令自策。就此章中有四子句明诫敕诸弟子。第一从初讫为德立善。第二子句格量功德。从正心正意讫如是忪务未尝宁息。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者。无量寿国淳善无恶。彼国人修善心纵容不甚有急。此土众生淳秽。若能于秽中反流尽源。精勤一日一夜苦行道者。胜在西方为善百岁。所以然者。明心勇猛处胜也。彼佛国土无为自然者。明彼国淳善无为豪毛之恶。常以大乘法乐以自勋心也。第三子句明如来授与经法劝令修之。从吾哀如等讫升无为之安。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者。随众生有授道之器。授已法药令悟道也。第四子句明佛灭度后经法渐灭劝令勤修善也。从吾去世后经道渐灭讫受佛重诲不敢违失。明佛灭之后人民语伪。还起五痛五烧。剧于前世。是以如来诫敕弥勒。我灭度后勤行正化度脱众生令离三涂也。
第九明现国劝修。从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讫亦皆自然。上开宗中愿欲得见彼佛。寿命长远国土清净眷属淳黄金色会。释迦重命阿难。汝起更整衣服礼西方无量寿佛。乃可得见二圣共相影响。无量寿佛即放大光明普照诸佛世界。时众悉见彼佛微妙净土。无不愿生彼国也。普照一切诸世界金刚围山者。明彼佛明光淳黄金色。今照十方石沙诸山悉同黄金色也。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者。借譬以明光色大水弥满不见万物。明此光明照十方世界及以诸山。悉作金色不见石沙之异也。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者。明阿难见彼佛色身相好。如百千万亿夜摩天宫。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十六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眉间白豪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也。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也。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又明无量寿佛吾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明阿难悉见此事也。如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微妙之物为悉见不者。彼间本无净居天。借此间天以况彼国。阿难答言悉见也。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明此土众生愿欲生彼。疑佛智慧为深为浅。命终得生彼国。在狐疑城中方经五百岁。方出狐疑城见佛。为说法便得解了然。极钝根者。经五百岁耳。若利根者。或二百一百岁乃至五三十岁。得出此城见佛闻法。彼国淳是化生。无有胎生。今言胎生者。只犹在狐疑城中不见佛不闻法名胎生也。又一解旧经本解言。在狐疑城中见佛闻法不明了。以不明了故落不闻中故言名为胎生。其实是化生也。
第十明解。或劝修。从尔时慈氏菩萨何因何缘讫我今略说之耳也。就此章中有四段明义也。第一章从初讫谓之胎生也。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者。弥勒请问胎生化生之法用也。愿生彼国不了佛智者。此人愿生彼国唯疑佛智为深为浅。有此疑故命终生在狐疑城中。经五百岁。此是钝根人也。利根者或一百乃至五三十岁也。自下释胎生之所以也。第二明化生也。从若有众生明信佛智讫无有智慧疑惑所致。明彼国淳是化生身相光明智慧如诸菩萨具是无异也。第三段与胎生人作譬。从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讫无上智慧。转轮圣者。譬佛也。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者。与胎生人作譬明胎生也。不见佛不闻法如王子犯于大王系在宫中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者。明胎生人在狐疑城中。虽复行道忏悔不乐在此城中。恒欲出此城求至佛边也。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者。在狐疑城中虽脱此间石沙之苦。犹不乐住在城中欲求出此城也。为失大利者。若不疑惑佛智即得生在佛边。闻法悟道故为大利。只由狐疑故失此大利益也。第四段明释迦引证也。从于此世界有几数不退菩萨生彼佛国讫略说之耳。此引证所以来者。寔由上彼佛放光照十方世界。此土诸菩萨悉见彼佛国土清净长受妙乐。是以我国土诸菩萨悉往生彼国。何但我诸弟子往生。亦有他方十四佛国土诸菩萨往生彼国。乃至十方世界诸菩萨亦尔。是以引证得知彼土淳净妙乐也。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彼国者。此是释迦国土菩萨位阶。七地悉往生西方无量寿佛国也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者。明此菩萨德量甚高与弥勒同类位阶十地。诸小行菩萨者。诸言不一。此小行菩萨是住下三十心人。初十心是习种性人也。初六心有退。至第七心不退。此人作四念处观。在外凡夫位中也。中十心者。是性种性人也。在软顶忍位中也。最后三十心者。是解行地人也。在世第一法位中也。不但我刹土诸菩萨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者。此是正明引证由。彼佛国土清净妙乐致使我诸弟子及诸他方诸菩萨悉往生彼土也。其第一佛名曰远照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者。所以列他方十四名佛者。欲令出十方诸佛弟子悉往生彼国。诸佛证明彼土清净妙乐也。自下诸佛弟子类可知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者。何但十四佛国菩萨往生乃至十方世界诸菩萨众皆当往生彼国也。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者。此是第三分流通门也。上说序正已竟。次说付嘱流通。就流通中有三段明义。第一从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讫应当信顺如法修行。明说此经既竟便付嘱流通令后代使不断绝也。特留此经正住百岁者。像法将灭龙王舐一切经字悉尽。唯留此无量寿经文字在世经百年流通。后代受持读诵也。自得随意所愿度危难也。如来兴世难值难闻者。此下凡有五难得。闻此经已乃至信乐受持此之甚难也。第二从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讫经。明无量众生诸天人民及诸菩萨闻说经竟。皆悟道得果也。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者。得悟须陀洹果也。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者。得阿罗汉道也。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者。得七地不退也。第三何。但有情之类得悟道。亦使无情之物六种震动降于妙华也。
无量寿义记下卷
一校竟
比丘洪琇许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李光地
(清)鄭用錫
金·尹志平
(唐)陈子昂撰
司馬光 編,胡三省 注
后秦·弗若多罗
清·惜华楼主
(清)许重熙
宋·张炎
(晋)顾微
清·李百川
唐·令狐德棻
(明)诸圣邻
明·沈鲸
(清)李清馥
赵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