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修丹妙用至理论
修丹妙用至理论
修丹妙用至理論
經名:修丹妙用至理論。作者不詳。內引青霞子、張果、劉海蟾及《靈寶畢法》等,當出於北宋。以論外丹為主,兼涉內丹。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修丹妙用至理論
夫修生者,本以為身。身濟則神存,神存則成真。如此必有至藥服餌,遂至靈通。且古之賢哲,多能曉達此術。是後世慕學之徒,至於罄產竭資,窮年終老,而未聞有能達到者,何也。蓋不惟自昧所見,以失來訓,抑又恃於寡聞,故無由得盡於至理。或咽津導氣,以為修持。或遺形定慧,乃名真一。甚者又取五金八石滓質之物,妄加煆鍊,冀有成功。是皆庸下淺生,豈蹟玄元妙旨。然雖此道說有多途,而超凡之因,不離還丹一法。余忝生際遇,獲承師傳,安敢獨善其身。聊著九篇,曰《火候訣》,略為一卷,以接來者。學道君子,無輕示人,致招罪愆,累及九玄七祖,慎之慎之。
卦氣-
道生於一,一為藥之祖。故始於十一月,冬至一陽而生復,二陽而生臨,三陽而生泰,四陽而生大壯,五陽而生央,六陽而生乾。五月夏至,一陰而生媾,二陰而生遁,三陰而生否,四陰而生觀,五陰而生剝,六陰而生坤。起於一陽,盡其升降,周十二卦氣畢功。其藥在鼎,如子在胞,上水下火,以順陰陽,得木味而酸,得金味而辛,得火味而苦,得水味而鹹,終四季歸中宮,得土味而甜。
火候二
每自冬至,陽氣起於湧泉,復卦用事,終於乾,六卦為陽候也。夏至陽極陰生,媾卦用事,終於坤,六卦為陰候也。周十二月,盡二十四氣運用,而合天符三百六十度,晝夜皆依漏刻中,奪取正氣,神鼎中合鍊汞鉛,此即運火之機要也。凡一年三百六十日,合四千三百二十時,每日日一暮各係一卦。成七百二十卦計多數,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金鼎中。聖人蹙之,一月中有三百六十時,係卦三百六十爻,應三百六十日一年之候。又奪得一年內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一月之中。又蹙此六十卦氣候,於丑日六十時內,為一小周,計三百六十爻,應一年之候。又奪得一月內一年三百六十爻,四千三百二+年正氣,在於五日之中。復以兩日半周,合三十時,應三十日,係卦三百六十爻,應一年之候。又奪得五日內一年四士二百二十年正氣,在兩日半中。又從此分三十卦,一百八十爻,應半月十五日用事。復將此十五日,配於十二位中,自子至巳六辰,係卦一百八十爻,應冬至後到夏至前,一百八十日為半年。自午至亥六辰,亦係卦一百八十爻,應夏至已後到冬至前,一百八十日為半年。凡一月三百六十時,應一年,合四千三百二十時,象四千三百二十年,內除卯酉二位為沐浴之月,一年內合數除七百二十時,實得十箇月運用火候,只計三千六百時,象三千六百年,合天符三百六十度之數也。其沐浴傳在口訣,自古不載文字,得者深宜祕之祕之。
藥訣三
真鉛八兩,真汞八兩,右二味正一斤。每兩有二十四銖,計三百八十有四,應易卦之爻數,以合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並二十四氣,均其火候。內除六十日,是卯酉金丹沐浴之月,所得三百日三千六百時,奪三千六百年之黑,為真丹成就之積數,丹鼇之功見於此矣。火候有斤兩。初一月半斤,二月一斤,三月一斤半,四月二斤,五月二斤半,六月二斤,七月一斤半,八月一斤,九月半斤,十月四兩。每十日一加,以至於臧。如候藥成,寒定後開,慮失精氣。蓋火生於寅,王在午,墓在戌。且以一千八十時計之,奪得天地大數三周,其藥已變紅色,光輝奪日,乃謂之小還丹。內包五色,外形一體,其要在用八卦以應其月,推卦氣以盡其候。人以十月成胎,丹以十月脫胎,人道相通,陰陽造化,自然符會。《黃帝經》曰: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此之謂也。
正疑四
或謂《玉壺頌》以黃芽十月熟,又海蟾先生有八月秋石望月開之言,何也。蓋十月者,火候之數。八月者,氣運之方。大丹鍊養之道,不出陰陽之理。若陰陽差錯,卦氣殊謬,豈得成功也。然前賢言此,實有所謂不可嘮文求之。故《龍虎論》云:三年功積,百日為期。又云:須存卯酉,運火坎離。此亦隱意,相為表裹。非通師說,未易言之。
或曰:丹成可以目擊而見之乎。曰:昔陰君長生有言,老時紫,嫩時青,熟時紅,若不可見,安得云此。曰:如是乃外丹歟。曰:豈獨外也。且五金八石然皆外也,以滓質為之,並為死類,亦無長生之理。況大要在內真外應者,為還丹之功也。仍取陰陽氣候,不可差失。
太玄真人曰:人之和氣,冬至起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下也。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謂之三陽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項,四月至頂,為純陽用事。夏至起於湧泉,五月至膝,六月至股,七月至腰,謂之三陰成。八月至膊,九月至項,十月至頂,為純陰用事。此乃天地陰陽,蓋不離人身也。
東平先生曰:學道人消息取捉,取四蛇並二鼠。大哉言乎,盡此矣,其賊性命之機也。君子得知,則奪取五行之氣,陰陽之精,還源返本,而復歸於真、一。小人得之,則輕易而反以自賊也。能知此者,可不慎歟。《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誠謂此也。
甲庚五
每月初八,暮月見於庚。月屬水金所生,故日上弦鉛半斤也。至二十三日,且見於甲,逼日所出,水來剋火,火去消金,故曰:下弦汞半斤也。二氣交結,娠為夫婦,坎離既濟,上下相依,會合中宮,包五行氣生而出土,謂之黃芽。亦如人之有生,皆因受氣成質。自然之道,不可以智知,所鍊大丹,體亦如此。《元皇上經》曰: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昇合為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審能修之天相畢。此之謂也。
五行六
天一生水而潤下,為玄武,位應北方,卦主坎,藏主腎,色主黑,其味鹹,於物為鉛。蓋因乾元正氣而生,號曰中男。外象太陰而內陽者,玉兔也。陰極陽生,故鉛中出金,謂之陽,真砂是也。地二生火而炎上,為朱雀,位應南方,卦主離,藏主心,色主赤,其味苦,於物為砂。蓋得坤元正氣而生,號曰中女,外象太陽而內陰者,金烏也。陽極陰生,故砂中出汞,謂之陰,真汞是也。天三生木而曲直,為青龍,位應東方,卦主震,藏主肝,色主青,其味酸,於物為汞。蓋坤初受乾之氣而生,號日長男,火花也,為天魂。萬物以之生,謂之木精是也。地四生金而從革,為白虎,位應西方,卦主兌,藏主肺,色主白,其味辛,於物為金。蓋乾三偶坤之氣而生,號日少女,水花也,為地魄。萬物由之以成,謂之大丹頭是也。天五生土而稼穡,為勾陳,萬物之母,位應中宮,藏主脾,色主黃,其味甘,於物為四黃。蓋鉛汞乘此而含養,受五氣足而生黃芽,乃丹砂之城郭,謂之金鼎是也。
凡修大藥,非鼎不載。亦要四象備,水火交,鉛汞親,龍虎應,卦氣合,不失陰陽,鍊成真丹。經曰:孤陰不生,孤陽不成,一陰一陽,其道乃昌。此之謂真五行也。然五行知有相生,而不知有相制,則不能為用。惟真人為能見其為用之機,而賊取之,以成就其服食之丹,遂逃出陰陽之外,而獨立純陽之表,返與造化齊功。經曰:芽為金,以金伐木。砂為火,以火銷金。鉛為水、以水滅火。水既盛,以土鎮之。感乎其類,制乎其氣,此之謂相反制也。蓋所見去俗遠矣。
藥證七
鉛汞為丹,非世問鉛汞。四黃為櫃,非世之四黃。此三者皆生於天地之先,受陰陽氣結成,因其配合,而產黃芽,蓋為三五一是也。青霞子曰:芽若是鉛,棄鉛萬里。芽若非鉛,從鉛而始。鉛為芽母,芽為鉛子。既得金花,捨鉛不使。此言極是泄機,乃凡人不可解也。雖然得鉛已真,而汞或不親,是謂孤陽,孤陽不可為丹。謂其龍虎之氣走失,而火候不時故也。是以魏公亦嘗言鍊銀於鉛,神功自然灰也。鉛沈銀浮,謂之黃芽。其性微熱,其味甘,已是長生之寶。然孤陽之芽,未可獨立,須合以汞,為雌雄黃芽,蓋謂此也。
或者曰:鉛汞既非世問物,將何以為實。曰:天地之精,日月之根,陰陽之髓,水火之源,龍虎交合,剛柔互用,始於一三而終五,皇謂萬物之母。故天真皇人稱天有玄一,生於太陽,名為流珠,眾妙之門,訣而留之,可得長生。人有三人,其居不同,兼能守之,可為仙王,是真汞也,安得無其實,而名之為藥乎。
或者又曰:鉛汞既真,何以有生。曰:《劉公祕旨》云:欲得長生,當修所生。涓子亦云:夫求道修長生,如接樹焉。將已有命,資未來之命,此是生生相續之理,故號大藥。人得服之,豈不超世。設有智士,雖或得門,而不知火候,合天符而未為精達,儻謂不然,則丹經不云:五行匹配,八卦相連。而太乙真人亦不云:金丹雖鉛汞之神功,道在五行之妙用也。是知後學多迷不至者,蓋在火候無功,五行為疏。然則包真君云:八月鍊頭冬至取。逍遙子云:七日燒成白馬牙。青霞子云:十箇月成丹。又云:三月藥成紅紫色,既有火候何異端。如此曰三年功,十月胎,是謂之要,而諸家之說,略見其用耳。求其所致,則不異也。
具用八
壇三層,取淨好土,無砂石黑雜為上。仞列四面,應四時,又應四月純乾用事。每層高尺二寸,應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時。置爐高滿盡,應八卦。加鼎於上,鼎高三尺,應天地人。有三足,應三生萬物之象。上列九宮,應九星。其鼎有十病,亦宜細看。其壇下廣三丈六,應三十六旬。中廣二丈四,應二十四氣。上廣丈六,應二八一斤之數。先必齋潔焚香,排鏡劍,掛繒綵,列金銀信幣,乃與弟子升壇,按卦氣,看火候,以成就大藥。蓋示不為慢易也如此。
九轉九
九轉者,謂其藥在神鼎中,運用火候,每百日三轉,應三年之大數,奪得天符正氣一千二百年之功,三三合九,當其九轉,是奪得三千六百年之功,應九年之大數,而大丹始成。故《內經》謂一片火輪,九年丹鼇者是也。真人張果曰:白汞生朱砂,黑鉛化黃芽,三三合九數,變化有三般。又有以九轉之後,復制為一十八轉,為三年之功。《畢法》日..一年為小還,二年為中還,三年為大還。又日;藥一年已下,雖堪服食,終受氣不足。蓋其說亦要在三化為功也。《黃庭經》云:通利天道存玄根。百二十年猶可,還過此守道,誠甚難。唯待九轉八瓊丹,則運火應卦,以修大丹,不可不審知此也。
修丹妙用至理論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蘧园
清·屠继善
潘黃門集
宋·仁勇
宋·仁勇
清·吴之振
樵云山人
清·万密斋
台湾地舆全图
汉史氏
(漢)劉向
清·吴金寿
西秦·圣坚
(唐)皇甫枚
(清)李清馥
元·王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