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三洞众戒文
三洞众戒文
三洞眾戒文
經名:三洞眾戒文。原題張萬福編錄。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
三洞眾戒文序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萬福伏按三洞諸經,說戒多矣,難以具詳。學道求真,莫不先持齋戒。故靈寶昇玄步虛章云: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緣。又太極左仙公云: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由是詳之。
夫戒者,戒諸惡行,防眾行之最,若不持戒,道無由得,然道經不師受,則行之不神。三洞科儀,備有條格,而師資禀訓,各據一門,吳蜀京都,相承或異,良以教戒,須漸頓悟。人有賢愚,設法隨機,要存合道。恐跼見之徒,妄生疑惑,其傳授經法次第,已如三洞法目。今又依經,籙出戒文,附諸法次,受法之日,隨法轉授,令道士誦習,防非止惡,以制六情,進品上仙,遠超三界,自淺之深,非無優劣,從凡入聖,各有等差。聊舉大綱,庶通玄覺,即始起心入道,受三歸戒;籙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紐,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七戒;洞
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門;昇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觀身二百大戒。凡受法,各授法服,宣示法服科戒,簡授法位,乃授天尊要戒,及勸戒三日後,設齋謝恩,授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並具之于左。
右與所授經法,同時書寫,雖具在經中,臨事披覽難見也。
三洞眾戒文卷上
始起心入道三歸戒文出太玄部
元始天尊告太上大道君曰:夫道寞而無也,動而有也,布炁行神,眾兆生也,抱一含元,虛無空寂,文應象成,包真吐精,禀識作狀,迴黃化青,乘機赴會,緣感物情,吾故告汝,塞耳心聽。道者,眾物祖首,至無生神,造化天地、日月、山川,流精散炁,無所不之,遠而莫極,邇難得窮,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經緯宇宙,潤洽毛髮,守之清虛,悟之神明,淡泊不渝,躁聒勿譁,常在不亡,虛通無閡,載劫詎易,永世為範,可以保神,可以守身,可以治國,可以得仙。道、經、師者,眾常通也,抑惡舉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寶也,迴元轉化,根聖真也,身權假也,精構炁凝,歸於虛寂,神附託也,道行生存歸於常,命自來也,飲食呼吸歸於眾,罪福緣對,善惡吉凶從之興,群形生化,變幻浮虛,不可保久,歸之於道、經、師。若赤子歸母,眾物依地,不可須臾失戒。天不用此道,不能運行;地不用此道,不能載植;日月不用此道,不能明照;陰陽不用此道,不能生化;鬼神不用此道,不能徹視;君長不用此
道,不能治理;道士不用此道戒,不能常在,三道神妙,長生可守。太上大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曰:願以此道,教諸天人。於是燌百和寶香,奏鈞天廣樂,眾真散花,諸天齊到,命諸男女伏受三歸依戒。
第一戒者,歸身太上無極大道;
第二戒者,歸神三十六部尊經;
第三戒者,歸命玄中大法師。
天尊曰:三歸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柢,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炁啟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聯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府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神交泰。
弟子奉師科戒文
弟子別師經月,皆冠帶執簡問訊,不得白服。弟子別師經宿,皆禮拜長跪,還亦如之。弟子不得向師稱弟子,言皆稱名。弟子詣師,不得專輒而坐,命坐方坐。弟子不得喚師作道士,皆云家師。弟子不得犯師名諱,若人問
不止,下聲荅之。弟子不得唐突師,左右皆有司察之官。弟子見師有過失,當於深隱處長跪諫之,不得在人前言師是非醜鄙。弟子與師言,不得高聲大語。弟子與師共室,不得先臥在後起。弟子與師同食,不得在師前食聽在前止。弟子問訊師,皆當隨其所受高下,巾褐執簡,不得趣爾白服。弟子隨師起居行止,皆當謙卑恭敬,不得斯須無敬。弟子事師,師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應恭敬,譬如官長二千石、父母同等,不得自恃高貴,輕忽於師,其關不小,具在《明真科》。弟子與師同在席坐,師若起動行止,弟子即須倚立,不得安然端坐。弟子先未受法戒,或炁類齊等,或復耆年,或是姓從兄弟子孫,後詣師受法,皆須謙卑恭敬,言皆稱名,不得比常。弟子與師親服總麻者,皆不得相為師,所以爾者,受法,皆證三曾七祖父母,來監臨子孫所受,若違盟,九祖受考,殃及受法之身。弟子不得忿嫉責怒師主,及懷恨在心,罪科具出《明真經》。弟子詣師請道法, 皆當冠帶執簡,謙苦求請,不得趣爾。弟子與師別經年,月朔皆冠帶執簡,禮三拜長跪,問訊訖,復再拜,合成五拜,別亦如之,明各識焉。弟子不得與師爭口,忽忽哂意。弟子事師,皆當恭敬,不得傲慢無禮,罰在《明真經》中,宜各慎之。弟子不得與師爭競功名,無有推讓之心。弟子詣師,當請問所受,不得論及私鄙。弟子事師,師若遠行還,弟子皆當隨路遠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師至,弟子與師同行,不得踐師影,慎之。弟子與師共在座,不得受人跪拜,所以爾者,座無二尊。弟子不得陰行橫勃,忿鬪師主。弟子若出入,及所營作,每先諮問於師,不得自專。弟子事師,皆當恩愛信實,不得猶豫二心。弟子不得竊盜、發泄師器笈中,犯師禁戒,科律得罪。弟子不得背判師主,慎之,具在《明真經》文。弟子與師同處,不得洟唾左右,慎之。弟子侍從師,若值賓客,弟子侍衛師左右,不得高抗大坐,與凡俗無別,皆入不孝,慎之。弟子受師法業,後玄德成就,為人所宗,皆當謙下,存憶本師,勿忘先恩也。弟子事師,不得輒坐師牀席處所,神司之急示也。
右弟子奉師科戒,合三十六條。
三洞眾戒文卷上竟
三洞眾戒文卷下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
第一戒者,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徹。
第二戒者,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啼吟。
第三戒者,鼻無廣嗅,雜炁臭腥,易有混濁,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薰之屬,濁注五神,藏府憤潰。
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戒者,心無愛欲,搖動五神,傷精喪炁,體發迷荒。
天尊言:其六戒者,身之大患。來生男女雖受人形而六情不純,未見經教,不聞法音,形不自覺,沉迷罪門,致令短促,不竟天年,長處惡道,甚可哀憐。故說是戒,開度天人,善心信向,一意歸命,尊奉聖教,閉諸惡門,則形入虛空,六通智慧,六情恬夷,神自寧也,炁自和也,精自固也,壽命長遠,終不亡也。
萬福曰:六情者,染罪之門,喪身之源也,所以持戒先制六情,六情恬夷,神道歸也。故學士初入中乘,先須閉塞六情,然後漸階一道。故以為次,達者詳之矣。
三戒文
經曰:凡學妙精、玄變神化、大道眾術,當潔己清齋,誦習清戒,洞曉義趣,動靜通神,勤行善道,謹密妙事,諦在功過,勿生謬妄,心識明定,戒業又全,然後行道,應心如口。不能修此,人鬼亂壤,滅己誤他,為道兼濟,濟物安己,慎勿戲弄,以道誇人。又勿害他,以利於己,當持此戒,以制之也。
第一戒者,諦識因緣,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諦守少私,勿利我損物。
第三戒者,諦習勤行,勿混俗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行,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炁正神,降與為一,身神又一,一無二焉,得道常存,號曰太上。不行此戒,服佩符文,勞而無驗,非太上弟子也。
五戒文
經云:帝昊英告黃帝曰:吾受太上老君眾經要戒,勤行之報,得有今日,法應流布,勸化將來,不得閉塞,杜絕後生。子心精鍊,方與長生,宜廣宣戒,以成兼濟之功矣。黃帝稽首再拜,奉旨遵行。
第一戒者,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
第二戒者,耳不貪五音,願聞善,從無惑。
第三戒者,鼻不貪五氣,用法香,遣俗穢。
第四戒者,口不貪五味,習胎息,絕惡言。
第五戒者,身不貪五綵,履勤勞,以順道。
右五戒,五老帝君各遣二十五神,防護受持者身,免脫災害,延年壽命,安國寧家,救度一切。受授之時,依如三戒法,三戒招玄元始三炁,五戒延仁、禮、信、義、智五炁,三五為八,周有遍無,鍊而精之,洪纖畢備。
八戒文
太上曰:凡諸戒律,通應共行,其間緩急、繁簡、高卑,各有意義,准儀玄元,變化生數,階漸相成,三五八九,十百千萬,雖隨緣所堪,亦不可越略。知迴向正法,修長生不死,三、五已參,宜受八戒。
第一,星解五行,備修五德。
第二,習五事,不可無恒。
第三,平理八正,行藏順時。
第四,明識五紀,與炁同存。
第五,精審皇極,上下相和。
第六,修三德,期會三清。
第七,决定疑惑,化偽為真。
第八,考校徵驗,消禍降福,鍊凡登聖,無負三尊。
右八戒,持之必全,犯破即謝,首悔責躬,改意革心,堅防後失。行之三年,八方善神會來擁護。六年,保免六極。六極者,凶禍短折,常多疾苦,恒懷憂慮,積苦貧乏,形容醜惡,尫弱無施也。八年,永享五福。五福者,長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鍊有入無,自識宿命也。九年神通,超凡成聖矣。
三訣文
經曰:志學之士,才力未強,多知為敗,怠墮致殃,善行教者,照其所堪,隨品稍□,悱憤日新,且閉繁科,示以要訣,眾經諸法,漸次修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通由要起,要訣有三。
一者曰因。無始中來,仍有識性,性靈無滅,死苦尚存,生樂無機關。不識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慼身,苦樂是甘,無妄惑也。
二者曰緣。因循動靜,內外取和,不侵人益身,不陷己誤物,損而無傷,利而無害,識本知末,無邪疑也。
三者曰勤。謹慎心口,嚴勑身神,聞聖尋請,受教遵承,增廣善緣,斷絕惡因。正見子精進無退,不違師自任,不漫信浮隨,不驕怠亂群,不苟執干眾,不藏真出偽,不有始無終也。
右久憶此訣三,度人濟己,三皇神史自然見形,為之使役,通達真靈,鍊凡成聖,變麤為精,不知此三,終不得道。
八敗文
經曰:齋以齊整為急,急以齊整身心,身心齊整,保無亂敗。敗起多端,大略有八:
一者殺生自活,二者盜他自供,三者淫欲為快,四者妄語誑人,五者醉酒恣意,六者雜臥高廣大床,七者競翫香油華飾,八者?著歌舞作唱。
右八者,大人君子、學聖真仙,不為此八事,則八敗無從起,八敗無起,則八成自然立,立則不失,延年保命,神通洞達,思真行道,明驗必速也。
三要文
天皇曰:第一之要,先求長生;第二之要,當求藏形;第三之要,當避世榮。
十三禁文
仙人曰:夫欲延壽長生,避諸禁忌如右。
禁無施精,命夭沒;禁無大食,炁脉閉;禁無大飲,膀胱急;禁無大溫,消髓骨;禁無大寒,傷肌肉;禁無寒食,生病結;禁無欬唾,失肌汁;禁無久視,令目?;禁無久聽,聰明閉;禁無久泣,神悲慼、禁無卒呼,驚魂魄;禁無內念,志恍惚;禁無恚怒,神不樂。
七百二十門要戒律訣文
經曰:七百二十門要戒律文,諸天寶秘,佩身傳口,不書經中。若未遇其師,當服符取應,見神來降,仍請受之。凡人從无始中來,有識在心,心識浮動,迴易須臾,駟馬過隙,比之遲也,雲間迅電,亦非速也。心之善惡,反覆無常,一切諸急,莫若心之疾也。心之難持,甚於虎豹,猴猿鹿馬,皆易制也,一切之中,心難馭也。善能調御心者,其唯上聖之人乎?中下聖真,恒與心爭,晝夜俯仰,內省外觀,常恐越逸,損滅心神,神散不可追還,身隕豈得重立?立身不殞,養神不散,長生神仙,位登上聖,要在清齋。齋各有品,五情六欲,縱橫競興,內外參差,致生迷亂,背正向邪,棄本逐末,欺負幽明,招考沉淪,九泉之府,楚掠萬端,解脫無期,由於不齋故也。志學之士,急務修齋,齋直齊心,守戒為主,主以制心,心定則生,忘戒失主,心亂則死,死中求生,生求不死,悉當清齋,誦習行戒。情欲既多,戒遂無量,無量法門,眾聖開設,趣引群生,使之能入,各有方所,諸天不同,時有行藏,歷世舛異,大略不殊,一切所共,七百二十門最為妙勝。持之全者,入道究竟,故能變化七十四方,九天各八,八九七十二,爰上及下,合七十四方。不能持戒,或持之不全,各隨階品,變化不同,變化不同則不免累患,是故上聖令持之矣。一切含生,皆有三五,又有多少,愚智不同,更相領攝,抑揚相緣,一識既動,無端競興,守一不可,直指三五,交互扶持,三炁流行,八會相輔,太一遊歷,九宮相成,一源為本,九化為末,有本有末,九一居宗,宗本引末,末同還源,源一應末,末感既動,本應恆寂,寂應諸動,動名外來。外來曰動,內住曰寂,寂動於半,有異有同,同動以救去,異寂以濟來,來不驚寂,去不勞動,動而不勞,不離寂也;寂而不驚,不疑動也。寂照明徹,故無驚疑;動以徐生,故無勞隔。無勞隔者,常合長生;無驚疑者,長樂常住。住無所住,為而無為,為道之最。用本一焉,分化成數,八九迴旋,相乘積門,七百二十也。門者,文也,理也,還也,散逸應還,還修由文,得門能入,未歸源也。本因麤多,增緣精少,少多相傾,補續相涉,識悟轉開,見門稍審,長善勇猛,詣?速臻,臻未速者,經屆無央,大略變化,捨故即新,駭聽殊觀,正在七百二十門中,積歷八九,究鍊畢竟,七百二十,共為一矣。守一勿失,行一難堅,念念相仍,不可暫替,暫替則邪干,邪干則正翳,正翳則門塞,門塞則見迷,迷者陷苦,苦極思迴,識神感發,超然醒悟,更堅其念,念念相續,因積積久,一炁浹身,身神通徹,八九朗然,變化無窮,由悟守一,守一須資,唯戒為急。持之不虧,邪不得入,邪不得入,正炁相親,親密久之,自然混合,與道同真。資戒果遂,由戒入道,故謂為門,精志之儔,諦從之耳。萬福曰:夫人心不一,識有暗明,妙道無方,神化難測,心明則悟道,神昧則迷真,而心以寂明,神由動亂,亂則失道,明乃會真,故守正除邪,則妄心不起,背明向暗,乃惡念斯生。善否非他,諒自身造,迷悟在己,亦不由人,是以大聖天尊,弘慈化物,善權方便,接引無遺,廣設法門,招提一切,隨宜授藥,眾病消除,普勸行人,悉令持戒。戒有多種,大小異門,究竟歸根,同成正道,但三五六八,漸頓稍殊,識悟既明,終持一戒。一戒者,唯戒於心,不起他念也,即此戒謂守一勿失,念念相仍是也。學士當諦思行之矣。
三洞眾戒文卷下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张衡
(唐)虞世南 輯錄
(南宋)周密
唐·张鷟
清·汪昂
张先
宋·尹沫
明·沈鍊
明·韩奕
宋·江少虞
宋·梁克家
宋·调露子
清·蒲松龄
烟霞散人
(清)严可均 辑
清·江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