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史记新注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秦本纪第五&李零注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1〕女脩织,玄鸟陨卵,〔2〕女脩吞之,生子大业。〔3〕大业取少典之子,〔4〕曰女华。女华生大费,〔5〕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6〕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7〕赞禹功,其赐尔皂游。〔8〕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9〕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10〕舜赐姓嬴氏。〔11〕&【注释】〔1〕“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为嬴姓女祖先。据《封禅书》,秦出嬴姓,奉少皞为上帝,兼祭太皞、炎帝、黄帝,但不祭颛顼(音zh1nx)。这里不提少皞,而从颛顼的后代女脩讲起,是采用《世本》等书的帝系。《史记》叙事起自《五帝本纪》,各本纪、世家追溯族姓来源,均归统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所叙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音k))、尧、舜,其中不包括少皞。〔2〕“玄鸟”,燕子。女脩吞玄鸟卵生大业,与殷简狄吞玄鸟卵生契是同类传说。〔3〕“大业”,嬴姓男祖先。古书或以皋陶、益(即下文大费)为父子,皋陶为大业。梁玉绳《史记志疑》已辩其误(详见《陈杞世家》“伯翳之后,周平王时封为秦”下梁氏案语)。〔4〕“取”,同娶。“少典”,古氏族名。传说黄帝、炎帝都是少典氏之后。〔5〕“大费”,是柏翳因居费地而得氏名。《史记》所记古史人物往往用氏名为人名,如下文“咨尔费”,省称“费”,就是作人名。古代今山东境内有两个费:(1)音b@,是西周初鲁东郊地名(即《书·费誓》之“费”,春秋时为鲁季氏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2)音f8i,春秋时为鲁大夫费庈父(庈音q0n)的封邑(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南,见《左传》隐公二年)。〔6〕“帝”,指帝舜。“锡”,同赐。“玄圭”,赤黑色玉圭。〔7〕“咨”,叹词。〔8〕“皂”,黑色。“游”,同斿、旒,音li*,旌旗上下垂的饰物。〔9〕“姚姓”,舜为姚姓。“玉女”,美女。指舜族所出美女。〔10〕“柏翳”,下文作“伯翳”,即《五帝本纪》舜所命二十二人中的虞官益,古书一般作“伯益”。《陈杞世家》分伯翳与益为二人是不对的。虞官掌山泽苑囿,柏翳为舜调训鸟兽,子孙多以养马御车著称,是有一定传统的。“翳”,音y@。〔11〕“舜赐姓嬴氏”,先秦姓、氏有别,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逐渐合一,司马迁已不能分辨,常常混淆二者。其实这里的“嬴”是姓而不是氏。一般古书记载皆谓嬴姓出少皞之后,但这里却把嬴姓归于舜赐姓。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1〕二曰若木,实费氏。〔2〕其玄孙曰费昌,〔3〕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4〕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5〕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6〕鸟身人言。〔7〕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注释】〔1〕“鸟俗氏”,大廉的氏名。上文说女脩吞玄鸟卵生大业,下文说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左传》昭公十七年也有少皞氏“以鸟名官”的传说。“鸟俗氏”之名可能与这类传说有关。〔2〕“费氏”,若木的氏名。应是承大费为氏。〔3〕“其”,上文“鸟俗氏”与“费氏”并称,这里“其”字是代指与此句邻近的“费氏”。费昌为若木的玄孙,应距柏翳五世,但下文说“费昌当夏桀之时”,与柏翳相距却不止五世。〔4〕“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古代同姓氏族经分裂与迁徙,形成不同分支,有的进入当时的文化发达地区,有的僻处这些地区之外,文化相对落后,这就是所谓“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楚世家》说穴熊之后“或在中国,或在蛮夷”,是同样的例子。〔5〕“鸣条”,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县东。〔6〕“中衍”,读为“仲衍”,与孟戏是以孟、仲为行辈的兄弟。〔7〕“鸟身人言”,《山海经·海内经》云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古代志怪之书往往有此类描写。
&其玄孙曰中潏,〔1〕在西戎,保西垂。〔2〕生蜚廉。〔3〕蜚廉生恶来。〔4〕恶来有力,〔5〕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6〕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7〕还,无所报,〔8〕为坛霍太山而报,〔9〕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10〕赐尔石棺以华氏”。〔11〕死,〔12〕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13〕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14〕得骥、温骊、骅駵、騄耳之驷,〔15〕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16〕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17〕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18〕蜚廉子也,蚤死。〔19〕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20〕姓赵氏。〔21〕&【注释】〔1〕“其”,指中衍。“中潏”,“中”读为仲,“潏”音ju6。〔2〕“西垂”,即下文“犬丘”、“西犬丘”,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古代以“垂”为名的地名不止一处,除此还有:〔1〕春秋卫国的垂(在今山东曹县北之句阳店,或说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南,见《春秋》隐公八年);〔2〕春秋齐国的垂(在今山东平阴境,见《左传》宣公八年)。前者《左传》作“犬丘”,可见“垂”与“犬丘”是一地两名。这里的“西垂”与“西犬丘”也是一地两名,“西”是附加在前表示方位的字。旧或读“西垂”为“西陲”,以为泛指周的西部边陲,这是不对的。〔3〕“蜚廉”,古书或作“飞廉”,据本篇太史公赞是氏名。《墨子·耕柱》也有一个“蜚廉”,当夏后启时,年代与大廉相当,“蜚廉”这个氏名与大廉可能有一定关系。另外,传说有一种神兽名叫“飞廉”(亦名“龙雀”),鸟身鹿首,善走,能致风气,为风伯。上文说孟戏、中衍“鸟身人言”,下文说“蜚廉善走”,与这种传说的神兽似亦有一定关系。〔4〕“恶来”,据下文“恶来革”,是氏名。〔5〕“恶来有力”,据《晏子春秋·谏上》,恶来能手裂兕虎,勇力过人。〔6〕“材力”,勇力。〔7〕“为纣石”,似有脱误。《集解》徐广引《帝王世纪》以“作石椁”为释,但下文“石棺”是天帝赐给蜚廉而不是赐给纣的。《史记志疑》引《水经注·汾水》及《御览》卷五五一引《史记》,则认为“石”字是“使”字之误。“北方”,指殷畿之北。〔8〕“报”,复命。蜚廉“为纣石北方”适值周灭商,欲归来复命,已不可能。〔9〕“霍太山”,即霍山,亦名太岳山,主峰在今山西霍县东南,附近有重要商邑霍。《尔雅·释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上文“蜚廉为纣石北方”,疑即指取石霍山。“报”,祭名,指祭告纣。〔10〕“帝”,上帝。“处父”,蜚廉的字。先秦男子称字例曰“某父”,下文“衡父”、“造父”、“世父”等同。〔11〕“华氏”,光耀氏族。〔12〕“死”,《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与这里记载的蜚廉之死不同。其所说“飞廉”可能是指飞廉氏。〔13〕“宅皋狼”,孟增因居地而得氏名。《战国策·赵一》知伯使人到赵国“请蔡皋狼之地”,“蔡皋狼”即此“宅皋狼”,下文省称“皋狼”。其地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北。〔14〕“周缪王”,即周穆王。“缪”同“穆”。〔15〕“据《穆天子传》、《列子·周穆王》,穆王西行,驾有“八骏之乘”,穆王所乘主车,驾车之马为华骝、绿耳、赤骥、白义;副车,驾车之马为渠黄、踰轮、盗骊、山子,这里仅列举其中的四种。“骥”,音j@,即赤骥,是一种红色马。“温骊”,即盗骊,是一种黑色马。“温”字是“盗”字之讹。“骊”,音l0。“骅駵”,音hu2& li*,即华骝,“駵”同“骝”,也是一种红色马。“騄耳”,即“绿耳”,是一种绿色马。“騄”,音l)。〔16〕“徐偃王”,《韩非子·五蠹》谓徐偃王是被荆文王(即楚文王)攻灭,与此说异。〔17〕“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与霍太山邻近。〔18〕“恶来革”,“恶来”是氏,“革”是名,《楚辞·惜誓》省称“来革”。〔19〕“蚤”,同“早”。〔20〕“蒙”,承受。〔21〕“姓赵氏”,《秦始皇本纪》云秦始皇“姓赵氏”,《楚世家》称秦始皇为“赵政”。秦、赵同出蜚廉之后,但非子与造父从世系上讲属于两个分支,似秦人不应以赵为氏,《史记志疑》认为这是汉代才兴起的说法。
&非子居犬丘,〔1〕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2〕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3〕申侯之女为大骆妻,〔4〕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5〕为戎胥轩妻,〔6〕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7〕邑之秦,〔8〕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適者,以和西戎。
&【注释】〔1〕“犬丘”,即上文“西垂”、下文“西犬丘”。据《水经注·漾水》,犬丘地望在汉西县,即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古代以“犬丘”为名的地名不止一处,除此还有:(1)周懿王所都犬丘(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见《汉书·地理志》);(2)春秋卫国的犬丘(在今山东曹县北之句阳店,或说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南,见《左传》隐公八年);(3)春秋宋国的犬丘(在今山东永城县西北,见《左传》襄公元年)。这些以“犬丘”为名的地名和上文注释提到的几个叫“垂”的地名,彼此有一定联系。《集解》把这里的“犬丘”解释为周懿王所都犬丘,是错误的。〔2〕“汧渭之间”,指汧水(今千河)、渭水(今渭河)交会之处,下文作“汧渭之会”。今千河、渭河交会处在陕西宝鸡县千河乡西、宝鸡市卧龙寺东。“汧”,音qi1n。〔3〕“適”,同“嫡”。〔4〕“申侯”,此“申”是居住在今陕甘一带的姜姓申戎,即“西申”。西周末申南迁于今河南南阳市北,称“南申”。〔5〕“郦山之女”,申人的女祖先。“郦山”,在今陕西临潼县南。据《汉书·地理志》、《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杜预注、《国语·晋语》韦昭注,古有郦戎国,姬姓,居于郦山。郦,音l@。〔6〕“戎胥轩”,从世系推算应是中衍的曾孙,年代约当商晚期。〔7〕“附庸”,附属于大国的小国。据《礼记·王制》,附庸的大小在方五十里以下。〔8〕“秦”,是周人“分土为附庸”,应在周王畿内。下文说:“(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可以证明秦应在“汧渭之会”,即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处。《集解》徐广说、《正义》引《括地志》以此“秦”为当时一个叫“秦亭”的小地名(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这一解释与《史记》原文显然不合。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1〕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2〕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注释】〔1〕“庄公”,名其,见《十二诸侯年表》。秦君正式称公始于襄公。古代君王立国后往往都要追封祖考,《诗谱·秦风疏》说庄公称公“盖追谥之”。〔2〕“昆弟”,兄弟。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1〕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2〕襄公二年,〔3〕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4〕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5〕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6〕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三,〔7〕祠上帝西畤。〔8〕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注释】〔1〕“大父”,祖父。〔2〕“女弟”,妹妹,“缪嬴”,“缪”同“穆”。古代夫人从夫而谥,“穆”应是丰王的谥号。“丰王”,“丰”是戎族名,古代戎狄诸君往往自称为王。〔3〕“襄公二年”,《正义》于此句下引《括地志》:“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疑“襄公二年”下当有夺文,即言襄公徙都事。但《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作“文公徙汧”,《封禅书索隐》引皇甫谧说亦作“文公徙都汧也”,是指文公徙都“汧渭之会”。可见《括地志》引文有误,未可信据。〔4〕“雒邑”,周的东都,建于西周成王时,在今河南洛阳市。“雒”同“洛”。〔5〕“岐”,西周都邑,古公亶父所建,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境内的周原遗址上。〔6〕“丰”,西周都邑,周文王所建,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7〕“駵驹”,赤身黑鬣的幼马。“黄牛”,黄色的牛。“羝羊”,公羊。“羝”音d9。皆祭牲之名。周人用牲以牛为主,牛、羊、豕俱全叫“太牢”,有羊、豕而无牛叫“少牢”,郊祀之礼只用“特牲”,即骍(音x9ng)犊(赤色牛犊)一。秦人用牲以马为主,祠祭上帝(属郊祀之礼)是用赤色马外加牛、羊,二者礼制有异。“各三”,《封禅书》作“各一”。下文“初为鄜畤,用三牢”,是用三套马、牛、羊俱全的祭牲,“各三”与之规格相同,“各一”仅合一牢,规格似偏低。〔8〕“祠”,秦祭祀天地、山川、鬼神俱称祠。“上帝”,据《封禅书》,指白帝少皞。“畤”,音zh@,又音sh@,祭帝之所。古人祭祀上帝,与天相配,合称“皇天上帝”,但“帝”与“天”不同,是族姓所出的祖神。据《礼书》记载,郊祀祭太皞(青帝)、炎帝(赤帝)、黄帝、少皞(白帝)、颛顼(黑帝)“五帝”。秦奉嬴姓始祖少皞为上帝,但也兼祭青帝、炎帝、黄帝,先后立有西畤、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畦畤等六畤。其中西畤之立最早,在秦襄公居西垂时,地点应在西垂之郊。
&文公元年,居西垂宫。〔1〕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2〕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3〕十年,初为鄜畤,〔4〕用三牢。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5〕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十九年,得陈宝。〔6〕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7〕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8〕丰大特。〔9〕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公。〔10〕竫公之长子为太子,是文公孙也。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11〕竫公子立,是为宁公。〔12〕&【注释】〔1〕“西垂宫”,建于西垂。〔2〕“卒获为诸侯”,指秦襄公受封为诸侯。〔3〕“即营邑之”,这个在秦邑故地即“汧渭之会”重新营筑的都邑,《史记》未书其名。《封禅书》提到秦文公复获“陈宝”于陈仓。陈仓在今宝鸡县东,正在“汧渭之会”。这一都邑有可能就是陈仓城。〔4〕“鄜畤”,秦文公东进所立又一祭祀少皞之所。据《封禅书》,鄜畤是因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降,其口止于鄜的山坡而得名。鄜在今陕西洛川东北,但鄜畤不在鄜,而在今陕西凤翔南三畤原上,是《封禅书》所说“雍四畤”之一。《索隐》以为鄜畤作于鄜是不对的。“鄜”,音f。〔5〕“史”,史官。〔6〕“陈宝”,据《封禅书》,秦文公于陈仓城获“若石”,色如肝,是神物所化。其神常于夜间出现,光辉若流星,并伴有鸡鸣般的声响,秦文公立祠祭之,称为陈宝。《尚书·顾命》亦有“陈宝”,王国维《陈宝考》以为宝石名。实际上,古人所说的陈宝乃是陨星。祠祭陈宝,一直到汉代犹不衰绝。秦汉时期,陈宝祠在西北诸神祠中,地位仅次于雍西畤。〔7〕“三族”,有许多不同解释:(1)父母、兄弟、妻子;(2)父族、母族、妻族;(3)父、子、孙;〔4〕父的兄弟、自己的兄弟、子的兄弟。〔8〕“南山”,据《正义》引《括地志》,即“陈仓县南十里仓山”。仓山即陈仓山,在今陕西宝鸡市南。“梓”,音z!,树名。〔9〕“丰大特”,丰指丰水,即今沣河,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大特”,大公牛。据魏文帝《列异传》佚文(《水经注·渭水》、《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括地志》引),秦文公使人伐南山大梓,树能自愈其创,总是砍不倒。有人告诉文公说,树神最怕人披头散发。文公照他的话去做,才将树砍倒。树中有一青牛走出,逃入丰水中。后来青牛复出丰水中,文公使骑士击之,不胜,有人从马上摔下,髻解发散,青牛才畏而不出。秦后来设有一种“被发先驱”的骑士,叫“髦头”,据说即由此而来。“丰大特”即南山大梓中的青牛。秦于故道县(今陕西宝鸡市南)立祠祭之,称“怒特祠”。〔10〕“竫公”,《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作“静公”,《诗谱·秦风疏》作“靖公”。据陕西宝鸡县太公庙出土秦公钟镈应作“静公”。〔11〕“西山”,据《正义》引《括地志》,即“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秦陵山即今陕西宝鸡市北陵原。上文“南山”是因位于陈仓城南而得名,这里“西山”也是因位于陈仓城西北而得名。《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记文公“葬西垂”,与此不同。〔12〕“宁公”,《集解》徐广引别本“宁”字作“曼”(《史记》中“宁”、“曼”二字相混之例甚多)。《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汉书·古今人表》作“宪公”。据陕西宝鸡县太公庙出土秦公钟镈应作“宪公”,“宁”、“曼”皆“宪”字之讹。
&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1〕遣兵伐荡社。〔2〕三年,与亳战,〔3〕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四年,鲁公子翚弑其君隐公。十二年,伐荡氏,〔4〕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长男武公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鲁姬子生出子。〔5〕宁公卒,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6〕出子六年,三父等复共令人贼杀出子。出子生五岁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复立故太子武公。
&【注释】〔1〕“平阳”,宪公所立新都,在今陕西宝鸡县东阳平镇。《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称之为“西新邑”。〔2〕“荡社”,亳王都邑,《集解》徐广引别本“社”作“杜”,一说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一说在今陕西三原、兴平一带。〔3〕“亳”,西戎的一支。〔4〕“荡氏”,亳王居荡社,荡氏可能指亳。〔5〕“出子”,《十二诸侯年表》作“出公”,《汉书·古今人表》作“秦出公曼”。〔6〕“大庶长”,秦爵名。商鞅变法定秦爵为二十等:一至四级为公士、上造、簪袅(音z1n& ni3o)、不更,相当士;五至九级为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相当大夫;十至十八级为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相当卿;十九、二十级为关内侯、彻侯,相当侯。其中有些爵称出现较早,如大庶长即是。
&武公元年,伐彭戏氏,〔1〕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2〕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3〕初县之。〔4〕十一年,初县杜、郑。〔5〕灭小虢。〔6〕&【注释】〔1〕“彭戏氏”,戎族名,“戏”与“衙”古音相近,《正义》疑“彭戏”即彭衙。彭衙亦称衙,即秦汉衙县,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2〕“封宫”,建在平阳。〔3〕“邽、冀戎”,邽戎、冀戎,皆戎族名。“邽”,音gu9。〔4〕“初县之”,秦灭邽戎、冀戎,置邽县、冀县。邽县(后称上邽县)在今甘肃天水市。冀县在今甘肃甘谷县东。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来的小国建为国君直属的军事重镇,而不用作卿大夫的封邑,是为县。郡县制的县即由此而来。〔5〕“杜”,西周古国,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郑”,西周宣王母弟郑桓公所封,在今陕西华县。〔6〕“小虢”,西虢随平王东迁后留居原地的虢人。一说是“羌之别种”(《正义》引《括地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县虢镇。“虢”,音gu$。
&十三年,〔1〕齐人管至父、连称等杀其君襄公而立公孙无知。晋灭霍、魏、耿。〔2〕齐雍廪杀无知、管至父等而立齐桓公。〔3〕齐、晋为强国。
&【注释】〔1〕“三十年”,据《左传》庄公八年、《十二诸侯年表》,是“十二年”之误。〔2〕“霍”,在今山西霍县西南。“魏”,在今山西芮城县。“耿”,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南。三国皆周所封同姓。〔3〕“雍廪”,据《左传》庄公八、九年,为人名。《齐世家》作“雍林”,以为地名,是错误的。廪,音l!n。
&十九年,晋曲沃始为晋侯。〔1〕齐桓公伯于鄄。〔2〕&【注释】〔1〕“曲沃”,晋昭侯封文侯之弟成叔于曲沃,曲沃城邑大于晋都翼,历三世终于并晋,立为诸侯。其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2〕“伯”,同“霸”。“鄄”,音ji4n,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1〕从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阳。立其弟德公。
&【注释】〔1〕“从死”,陪葬。古代贵族死后往往以臣妾陪葬。陪葬制度盛于商代、西周,至东周渐衰。秦是后起国家,至此始有之。武公死,从死者仅六十六人。穆公死,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至献公始废止从死。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1〕以牺三百牢祠鄜畤。〔2〕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3〕梁伯、芮伯来朝。〔4〕二年,初伏,〔5〕以狗御蛊。〔6〕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立二年卒。生子三人:长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长子宣公立。
&【注释】〔1〕“雍城大郑宫”,雍城是德公所建都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南,大郑宫在雍城内。〔2〕“牺”,纯色的祭牲。“三百牢”,周人郊祀只用特牲,此用三百牢,数量惊人。《封禅书索隐》以为“百”是“白”字之讹。〔3〕“后子孙饮马于河”,指后来秦晋韩原之战后,秦穆公取晋河西之地而有之,扩地东至于黄河。此句承“卜居雍”之后,是说以占卜居雍之吉而兆示未来如此,与上文文公说“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同例。〔4〕“梁”,嬴姓,与秦同祖,在今陕西韩城县南。“芮”,姬姓,在今陕西大荔县。〔5〕“伏”,节令名,即阴历六月的三伏,传说秦德公始立。秦汉时期的伏日之祭叫“伏祠”。〔6〕“蛊”,音g(,字从皿、虫会意,原指食物在器皿中腐败生虫,引申为一切毒害人而不易为人所知之物,如疫病、淫惑、诅咒等,这里指伏日传播疫病的暑气。古人认为杀狗张挂于城门,可以禳除其害。
&宣公元年,卫、燕伐周,出惠王,立王子颓。〔1〕三年,郑伯、虢叔杀子颓而入惠王。〔2〕四年,作密畤。〔3〕与晋战河阳,〔4〕胜之。十二年,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注释】〔1〕“颓”,音tu0。〔2〕“虢叔”,此“虢”即下文晋所灭之虢。〔3〕“密畤”,雍四畤之一,在雍郊渭水以南,祭青帝。青帝即太皞,是风姓始祖,在古代帝系中与少皞关系比较密切。秦人于上帝少皞外,最先立畤祭祀的是青帝。〔4〕“河阳”,晋地,在今河南孟县西。
&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齐桓公伐山戎,〔1〕次于孤竹。〔2〕&【注释】〔1〕“山戎”,也叫“北戎”,主要活动于今辽宁、河北等省境内。〔2〕“孤竹”,在今河北卢龙县。
&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缪公。〔1〕&【注释】〔1〕“缪公”,又作“穆公”。本篇记穆公最详,往往与《晋世家》相出入。《晋世家》多依《左传》、《国语》,本篇则兼采《秦纪》,故有不同。
&缪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1〕胜之。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其岁,齐桓公伐楚,至邵陵。〔2〕&【注释】〔1〕“茅津”,戎族名,在今山西平陆县西茅津渡。〔2〕“邵陵”,即召陵,楚地,在今河南郾城县东。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1〕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2〕以璧马赂于虞故也。〔3〕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4〕百里傒亡秦走宛,〔5〕楚鄙人执之。〔6〕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7〕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8〕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9〕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人,〔10〕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11〕以为上大夫。〔12〕&【注释】〔1〕“虞”,姬姓,西周虞仲之后,在今山西平陆具。“虢”,这里的虢系西虢东迁,有南北二邑。北为下阳,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于秦缪公三年被灭;南为上阳,在今河南陕县,于秦缪公五年被灭。〔2〕“百里傒”,他书或作“百里奚”。百里是氏,傒是名。《孟子·万章上》等古书谓百里奚在灭虞之前已离开虞国到秦国,以五张羊皮的价钱自卖为奴,借养牛求仕于穆公,与此说异,本书《商君列传》存其说。〔3〕“璧马”,据《左传》僖公二年,晋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这里的“璧”即“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山西潞城县北)出产的名璧;“马”即“屈产之乘”,是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出产的名马。“赂”,音l),赠送财物。〔4〕“媵”,音y@ng,古代贵族嫁女常以所嫁女子的姊妹或侄女等陪嫁,叫做“媵”,陪送的臣妾也叫做“媵”,这里百里傒就是属于陪送的臣,下文百里傒自称“媵臣”。〔5〕“宛”,楚边邑,在今河南南阳市。〔6〕“鄙人”,边境居民。《商君列传》赵良语云“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则以百里傒本人为楚鄙人,这是不对的。〔7〕“羖”,音g(,黑色公羊。“五羖羊皮”,是五张黑色公羊的皮。〔8〕“说”,同悦。 〔9〕“蹇”,音ji3n。〔10〕“游”,这里指出外求仕。“”,同“铚”,音zh@,即秦汉铚县,在今安徽宿县西。〔11〕“币”,送礼用的帛,也泛指礼物。〔12〕“上大夫”,爵称。古代大夫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别。
&秋,缪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1〕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2〕重耳、夷吾出犇。〔3〕&【注释】〔1〕“河曲”,指今山西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黄河弯曲处。〔2〕“新城”,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居曲沃,称为“新城”。《春秋》书此事于僖公五年春,《左传》在前一年十二月。〔3〕“犇”,同“奔”。
&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1〕&【注释】〔1〕“葵丘”,宋地,在今河南兰考县。
&晋献公卒。立骊姬于奚齐,其臣里克杀奚齐。荀息立卓子,克又杀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于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1〕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丕郑闻之,恐,因与缪公谋曰:“晋人不欲夷吾,实欲重耳。今背秦约而杀里克,皆吕甥、郤芮之计也。〔2〕愿君以利急召吕、郤。吕、郤至,则更入重耳便。”缪公许之,使人与丕郑归,召吕、郤。郤等疑丕郑有间,乃言夷吾杀丕郑。丕郑子丕豹奔秦,说缪公曰:〔3〕“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伐也。”缪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4〕不听,而阴用豹。
&【注释】〔1〕“河西八城”,“河西”指黄河流经龙门至风陵渡一段的西面,是秦晋两国长期争夺的要地。据《左传》僖公十五、三十年,夷吾答应割让的城邑包括有焦(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郊)、瑕(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在内的“河外列城五”及河内的解梁城(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地点均在黄河流经风陵渡至三门峡一段的南北两岸(北岸为河内,南岸为河外),而不在河西。〔2〕“郤”,音x@。〔3〕“说”,音shu@,进言。〔4〕“调”,音ti2o,谐和。
&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1〕&【注释】〔1〕“隰朋”,《十二诸侯年表》、《齐世家》记管仲、隰朋之卒在齐桓公四十一年,当秦穆公十五年。此同《穀梁传》。“隰”,音x0。
&晋旱,〔1〕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2〕支曰:“饥穰更事耳,〔3〕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4〕&【注释】〔1〕“晋旱”,上漏书“十三年”。〔2〕“公孙支”,《左传》僖公十五年、《国语·晋语三》作“公孙枝”。字子桑(见《左传》僖公十三年、文公三年)。传说百里傒受穆公重用,是公孙支力荐(见《韩非子·说林下》、《吕氏春秋》中《慎人》、《不苟》等篇)。〔3〕“饥穰”,欠收和丰收。穰,音r2ng。〔4〕“相望”,指运粮的车船接连不断,彼此相近,可以看得见。《左传》僖公十三年作“自雍及绛相继”,“相继”意思与此相近。“绛”,晋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晋景公迁都新田(新绛)后称故绛。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1〕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驇。〔2〕缪公与麾下驰追之,〔3〕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4〕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5〕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6〕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7〕以报食马之德。〔8〕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9〕吾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10〕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曰:“我得晋君以为功,今天子为请,夫人是忧。”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11〕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12〕使太子圉为质于秦。〔13〕秦妻子圉以宗女。〔14〕是时秦地东至河。
&【注释】〔1〕“韩地”,指韩原,旧说在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以为在黄河对岸今山西河津、万荣两县之间。〔2〕“还”,同“旋”,盘旋。“驇”,音zh@,马困不得行。〔3〕“麾”,音hu9,是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麾下”指部下。〔4〕“驰冒”,奔驰冲击。〔5〕“野人”,古代居民有“国”、“野”之分,住在城里和城郊以内的居民叫“国人”,住在城郊以外农村的居民叫“野人”。〔6〕“畜产”,“畜”,音ch),“产”,亦作“■”。后世“出生”之“生”,古往往作“产”,如某人生于某国叫“某(国)产”,奴所生子叫“奴产子”等等,这里的“畜产”即畜生,亦作“畜牲”。〔7〕“推锋”,手持兵器向前冲锋。〔8〕“以报食马之德”,这个岐下食善马者为穆公解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爱士》等古书,但不见于《左传》、《国语》。〔9〕“齐宿”,“齐”同“斋”,斋戒。〔10〕“衰绖,音cu9 di6。丧服胸前所缀麻布饰物叫“衰”,头上、腰上所系麻绳叫“绖”。这里指穿戴孝服。“跣”,音xi3n,光着脚。〔11〕“馈之七牢”,按照礼制规定,诸侯馈飨用七牢。“馈”,音ku@,进食。〔12〕“夷吾献其河西地”,《左传》僖公十五年作“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所谓“晋河东”即夷吾所许河外、河内之地,均在黄河以东,与此作“河西地”不同。〔13〕“圉”,音y(。〔14〕“宗女”,同宗之女。据《左传》僖公二十二、二十三年,子圉为质于秦,与秦女嬴氏逃归,即位后立为夫人,称怀嬴,应即此宗女。但据《国语·晋语四》,怀嬴是秦穆公嫡女而非一般宗女。
&十八年,齐桓公卒。二十年,秦灭梁、芮。
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1〕而秦灭之。我兄弟多,即君百岁后,秦必留我,而晋轻,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归晋。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晋公子重耳于楚,而妻以故子圉妻。〔2〕重耳初谢,后乃受。缪公益礼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注释】〔1〕“梁,我母家也”,子圉之母为梁伯女,故有此言。〔2〕“故子圉妻”,即怀嬴。嫁文公后称辰嬴(见《左传》文公六年)。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只是秦穆公“纳女五人”之一,乃媵嫁之女非嫡夫人。
&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1〕王出居郑。〔2〕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3〕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4〕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注释】〔1〕“翟”,同“狄”。〔2〕“郑”,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出适郑,处于氾”,可知这里“郑”是指郑国的氾邑。氾在今河南襄城县南。〔3〕“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并未助晋入王。〔4〕“城濮”,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旧濮县南。“濮”,音p*。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1〕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2〕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3〕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4〕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阨矣。”〔5〕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6〕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7〕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
&【注释】〔1〕“郑人有卖郑于秦”,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卖郑者是戍郑的秦大夫杞子而非郑人。〔2〕“径”,同“经”。〔3〕“孟明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作“孟明”,三十三年作“百里孟明视”,百里是氏,孟明是字,视是名。〔4〕“西乞术及白乙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作“西乞”、“白乙”。西乞、白乙是字,术、丙是名。〔5〕“殽”,亦作“崤”,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分东西二崤山,为秦去往郑国所必经。“阨”,同“隘”,险要。〔6〕“更”,经过。〔7〕“滑”,原为周所封同姓小国,都于费,亦称费滑,在今河南偃师县南缑氏镇,后被晋国吞并,此时为晋邑。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1〕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文公夫人,〔2〕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3〕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如故,〔4〕愈益厚之。
&【注释】〔1〕“墨衰绖”,“衰绖”指丧服,丧服白色,不宜从戎,所以染成黑色。〔2〕“文公夫人”,秦穆公女,嫁晋文公后称文嬴。〔3〕“素服郊迎”,“素服”,凶服;“郊迎”,迎于郊外。据《周礼·春官·大宗伯》,古代“以凶礼哀邦国之忧”者有五:死亡、凶札、祸灾、围败、寇乱,此所哀者属围败,故为凶服如居丧。〔4〕“秩”,俸禄。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缪公于是复使孟明视等将兵伐晋,战于彭衙。〔1〕秦不利,引兵归。
&【注释】〔1〕“彭衙”,即秦汉衙县,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战于彭衙”,据《左传》文公二年推算,此役应在秦穆公三十五年。
&戎王使由余于秦。〔1〕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2〕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3〕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4〕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5〕“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6〕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7〕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8〕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詧,〔9〕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10〕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11〕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注释】〔1〕“由余”,《汉书·古今人表》作“繇余”,《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录有《由余》三篇。这里所记由余之事,见于《韩非子·十过》、《吕氏春秋》中《壅塞》、《不苟》等篇。〔2〕“阻”,依恃。〔3〕“罢”,通“疲”。“怨望”,怨责。〔4〕“弑”,音sh@,臣杀君、子杀父母叫“弑”。〔5〕“内史廖”,内史掌出纳王命、册命赏赐;廖,《汉书·古今人表》作“王廖”,是内史之名。〔6〕“辟”,同“僻”。“匿”,蔽塞。〔7〕“遗”,音we@,赠送。〔8〕“曲席”,座席三面相联如曲字()形。〔9〕“詧”,同“察”。〔10〕“女乐二八”,古代乐舞以八人为一佾(音y@,列也),二八即二佾。〔11〕“间要”,暗地约合。要,音y1o。
&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1〕以报殽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2〕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3〕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4〕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缪公之与人周也,〔5〕卒得孟明之庆。”〔6〕&【注释】〔1〕“王官”,在今山西闻喜县西。“鄗”,音h1o,又音qi1o,《左传》文公三年作“郊”,其地不详,应与王官相近。皆为晋地。〔2〕“封”,本义指垒土,这里指起坟冢。〔3〕“嗟士卒”,以下是节《书·秦誓》之文而语译之。〔4〕“黄发番番”,《秦誓》原文作“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衍,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黄发”,指老人。“番番”,孔氏传以为是勇武之义,本篇以“黄发”与“番番”连句,则是把“番番”读为皤皤(音p$),指头发皆白。〔5〕“与”,读为“举”,《左传》文公三年作“举人之周也”。〔6〕“庆”,福。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1〕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2〕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3〕从死者百七十七人,〔4〕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5〕仲行、鍼虎,〔6〕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7〕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8〕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缪公子四十人,其太子罃代立,〔9〕是为康公。
&【注释】〔1〕“益国十二”,《史记正义》韩安国云秦穆公“并国十四”,《李斯列传》云“并国二十”。上述茅津、梁、芮、西戎均在其内。〔2〕“召公过”,即《国语·周语上》邵武公过,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此年武公已卒,使贺穆公者只能是武公之子昭公。〔3〕“葬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南指挥已发现秦公陵园。〔4〕“百七十七人”,《十二诸侯年表》、《诗·秦风·黄鸟》疏作“百七十人”。〔5〕“子舆氏”,《诗·秦风·黄鸟》、《左传》文公六年作“子车”、“子车氏”。〔6〕“鍼”,音qi2n。〔7〕“《黄鸟》之诗”,即《诗·秦风·黄鸟》。〔8〕“广地”,扩地。〔9〕“罃”,音y9ng。
&康公元年。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1〕在秦。晋赵盾欲立之,使随会来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2〕晋立襄公子而反击秦师,秦师败,随会来奔。二年,秦伐晋,取武城,〔3〕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4〕六年,秦伐晋,取羁马。〔5〕战于河曲,大败晋军。〔6〕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余详反,〔7〕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8〕&【注释】〔1〕“襄公之弟名雍,秦出”,古代舅舅称外甥为“出”。据《左传》文公六年,公子雍之母为杜祁,雍并非秦出。〔2〕“令狐”,晋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令”,音l0ng。〔3〕“武城”,晋地,在今陕西华县东。〔4〕“少梁”,此时属秦,即穆公二十年所灭梁国地。〔5〕“羁马”,晋地,在今山西永济县南。〔6〕“大败晋军”,《左传》文公十三年云“战交绥,秦师夜遁”,与此不同。〔7〕“详”,同“佯”。〔8〕“共公”,各书记其名不同,《春秋》宣公四年、《谷梁传》宣公四年疏引《世本》云名稻,《史记索隐》云名貑,《十二诸侯年表》云名和。
&共公二年,晋赵穿弑其君灵公。三年,楚庄王强,北兵至雒,问周鼎。〔1〕共公立五年卒,〔2〕子桓公立。〔3〕&【注释】〔1〕“周鼎”,传说夏禹铸九鼎,成汤灭夏迁于商,武王灭商又迁于周,是谓周鼎。周鼎是三代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周鼎之轻重大小,是其有觊觎周室之心。〔2〕“共公立五年卒”,据《左传》,共公立仅四年,此作“五年”,是将桓公年数减少一年。〔3〕“桓公”,宋程公说《春秋分纪》、胡宏《皇王大纪》云桓公名荣。
&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1〕十年,楚庄王服郑,北败晋兵于河上。当是之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2〕与翟合谋击晋。二十六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3〕桓公立二十七年卒,〔4〕子景公立。〔5〕&【注释】〔1〕“晋败我一将”,《晋世家》作“虏秦将赤”,《左传》宣公八年作“获秦谍”,《十二诸侯年表》同《左传》。〔2〕“倍”,同“背”。〔3〕“泾”,今泾河。〔4〕“桓公立二十七年卒”,桓公在位年数应为二十八年,因减去一年入于共公在位年数,所以只剩下二十七年。〔5〕“景公”,《史记索隐》称“景公已下,名又错乱,《始皇本纪》作‘哀公’”,但今本《秦始皇本纪》“桓公”后仍为“景公”,《索隐》注:“一作‘僖公’。”《史记志疑》认为可能《秦始皇本纪》原本“景公”作“僖公”,司马贞为保存异文而将其附注于此,又把“僖”字错写成了“哀”字。但情况也可能是,司马贞所见《秦始皇本纪》景公以下世次错乱,“哀公”(别本作“僖公”)与“景公”位置互倒,“景公”讹为“毕公”,今本是从《秦本纪》改回。景公之名,《春秋分纪》作“石”,《史记集解》徐广引《世本》作“后伯车”,乃景公母弟后子鍼之字。
&景公四年,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十五年,救郑,败晋兵于栎。〔1〕是时晋悼公为盟主。十八年,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秦军走,晋兵追之,遂渡泾,至棫林而还。〔2〕二十七年,〔3〕景公如晋,〔4〕与平公盟,已而背之。〔5〕三十六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而自立,是为灵王。景公母弟后子鍼有宠,〔6〕景公母弟富,或谮之,〔7〕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8〕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三十九年,楚灵王强,会诸侯于申,〔9〕为盟主,杀齐庆封。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10〕后子复来归秦。
&【注释】〔1〕“栎”,音l@,晋地,《晋世家索隐》引《释例》谓在黄河以北,地点不详。《左传》襄公十一年记此役,云秦军是从辅氏,即今陕西大荔县东渡河伐晋,战于栎,以其地应在今山西永济县一带。〔2〕“棫林”,秦地,不详。“棫”,音y)。〔3〕“二十七年”,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推算,应作“二十八年”。〔4〕“景公如晋”,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到晋国参加会盟的是后子鍼而非景公。〔5〕“已而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是盟“成而不结”,未云背盟。〔6〕“后子鍼”,后子是氏,鍼是名。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子为伯车。“鍼”,音qi2n。〔7〕“谮”,音z8n,说坏话。〔8〕“重”,辎重。〔9〕“申”,楚灭申国(南申)所置县,在今河南南阳市北。〔10〕“哀公”,《秦始皇本纪》误作“毕公”。
&哀公八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而自立,是为平王。十一年,〔1〕楚平王来求秦女为太子建妻。至国,女好而自娶之。十五年,楚平王欲诛建,建亡;伍子胥奔吴。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2〕楚王亡奔随,〔3〕吴遂入郢。〔4〕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哀公立三十六年卒。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注释】〔1〕“十一年”,据《左传》昭公十九年推算,应为“十四年”。〔2〕“阖闾”,音h6& l+。〔3〕“随”,姬姓小国,与楚关系密切,在今湖北随州市。〔4〕“郢”,楚都,即今湖北江陵市北纪南城遗址。
&惠公元年,孔子行鲁相事。五年,〔1〕晋卿中行、范氏反晋,晋使智氏、赵简子攻之,范、中行氏亡奔齐。惠公立十年卒,〔2〕子悼公立。
&【注释】〔1〕“五年”,据《左传》推算,中行、范氏反晋为秦惠公四年事(见《左传》定公十三年),此误前一年;“智氏、赵简子攻之”为秦惠公四年至秦悼公二年之间事(见《左传》定公十三、十四年,哀公三、四、五年);“范、中行氏亡奔齐”为秦悼公二年事,此系合并前事而书之。《史记》中含混如此者甚多。〔2〕“立十年”,据《春秋》哀公三年,惠公立仅九年,比《史记》少一年,所以《左传》记悼公事多比《史记》提前一年。
&悼公二年,齐臣田乞弑其君孺子,立其兄阳生,是为悼公。六年,〔1〕吴败齐师。〔2〕齐人弑悼公,立其子简公。九年,〔3〕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4〕卒先吴。〔5〕吴强,陵中国。十二年,〔6〕齐田常弑简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7〕楚灭陈。秦悼公立十四年卒,〔8〕子厉共公立。〔9〕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10〕&【注释】〔1〕“六年”,据《左传》推算,应为“七年”。〔2〕“吴败齐师”,《左传》哀公十年云齐败吴师,与此相反。〔3〕“九年”,据《左传》推算,应为“十年”。〔4〕“争长”,古代诸侯会盟,要按宗法亲疏和年龄大小序次先后,先歃血者为盟主,晋、吴两国争之。“黄池”,宋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5〕“卒先吴”,《左传》哀公十三年、《国语·吴语》均作吴先晋而歃,与此不同。《史记》于《吴世家》存其说,《晋世家》则同此。〔6〕“十二年”,《十二诸侯年表》作“十年”,据《左传》推算,应为“十一年”。〔7〕“十三年”,据《左传》推算,应为“十四年”。〔8〕“立十四年”,《左传》未记悼公之卒与厉共公之立,但据年数推算应为“立十五年”。〔9〕“厉共公”,《秦始皇本纪》作“剌龚公”,《十二诸侯年表》省称为“厉公”。东周以来谥称往往本作两字而省称为一字。〔10〕“十二年”,据《左传》推算,应为“十三年”。
&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壍河旁。〔1〕以兵二万伐大荔,〔2〕取其王城。〔3〕二十一年,初县频阳。〔4〕晋取武成。〔5〕二十四年,晋乱,杀智伯,分其国与赵、韩、魏。二十五年,智开与邑人来奔。三十三年,伐义渠,〔6〕虏其王。三十四年,日食。厉共公卒,子躁公立。
&【注释】〔1〕“壍”,同“堑”,挖掘。“河旁”,黄河旁。战国以来,秦往往利用大河河堤加以扩建,作为军事防御手段。这里的“壍河旁”和下文的“堑洛”皆属此种性质。〔2〕“大荔”,戎族名。〔3〕“王城”,大荔戎的都城,在今陕西大荔县东。〔4〕“频阳”,在今陕西耀县东。〔5〕“武成”,即上文“武城”。〔6〕“义渠”,戎族名,在今甘肃宁县、环县一带。
&躁公二年,南郑反。〔1〕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2〕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怀公。
&【注释】〔1〕“南郑”,秦地,在今陕西南郑县。〔2〕“渭南”,《六国年表》作“渭阳”,是在渭水之北,与此正好相反。
&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1〕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
&【注释】〔1〕“庶长”,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十至十八级为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这里的“庶长”可能是这类爵称的笼统叫法。“鼌”,音ch2o。
&灵公六年,〔1〕晋城少梁,秦击之。十三年,〔2〕城籍姑。〔3〕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4〕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简公,昭子之弟而怀公子也。〔5〕&【注释】〔1〕“六年”,《六国年表》作“七年”。〔2〕“十三年”,《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六国年表》作“十年”。〔3〕“籍姑”,秦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北。〔4〕“献公”,《秦始皇本纪索隐》引《世本》作“元献公”。《越绝书·外传记地》称献公为“元王”,应是惠文称王以后追称。献公之名,《索隐》作“师隰”,《吕氏春秋·当赏》作“连”。“连”字通“联”,与“隰”字形相近。〔5〕“怀公子”,《秦始皇本纪》作“灵公子”。
&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1〕壍洛。〔2〕城重泉。〔3〕十六年卒,〔4〕子惠公立。
&【注释】〔1〕“令吏初带剑”,秦汉时期的“吏”是县令、长以下的小官,丞、尉叫“长吏”,丞、尉以下叫“少吏”,属于基层办事人员。这里的“吏”也应属于这一性质。剑是古代护身短兵,一般只有贵族才佩带,此令贱吏亦可佩之,是非贵族化吏治得到加强的象征。《秦始皇本纪》于次年记“百姓初带剑”,“百姓”较“吏”地位更低(战国时期的“百姓”与今语“百姓”已比较接近,而与商代、西周的“百姓”不同)。秦汉以来,带剑遂成为很普通的现象。〔2〕“洛”,今洛河。此时秦失河西,退守洛水,故堑洛。〔3〕“重泉”,秦地,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南洛河西岸。此因堑洛而增修其城。〔4〕“十六年”,《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六国年表》作“十五年。”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1〕十三年,伐蜀,取南郑。〔2〕惠公卒。出子立。
&【注释】〔1〕“出子”,与上“出子”谥称相同。《秦始皇本纪》、《汉书·古今人表》作“出公”。《吕氏春秋·当赏》称之为“小主”,当系幼年即位。〔2〕“伐蜀,取南郑”,这两句《六国年表》作“蜀取我南郑”,“我”与“伐”字形相近。上文言“躁公二年,南郑反”,至此五十四年,未知南郑属谁。属秦则宜从《六国年表》,属蜀则宜从本篇,二者必有一误。
&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1〕杀出子及其母,〔2〕沉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注释】〔1〕“庶长改”,即菌改。据《吕氏春秋·当赏》,献公是由庶长菌改迎自魏,故此言迎之于河西。〔2〕“杀出子及其母”,据《吕氏春秋·当赏》,出子母系自杀。
&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1〕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2〕“周故与秦国合而别,〔3〕别五百岁复合,〔4〕合十七岁而霸王出。”〔5〕十六年,桃冬花。〔6〕十八年,雨金栎阳。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7〕斩首六万,天子贺以■■。〔8〕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9〕虏其将公孙痤。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10〕年已二十一岁矣。
&【注释】〔1〕“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县北渭河北岸。“栎”,音yu8。〔2〕“太史儋”,太史是史官之长。“儋”,音d1n。下面这段话也见于《周本纪》、《封禅书》、《老子韩非列传》。〔3〕“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合”指非子受封于秦,定居于周王畿内;“别”指周平王东迁后,周与秦分居东方和西方。〔4〕“别五百岁复合”,这是后人假托预言以证后事,是指秦并周。秦并周为秦昭王五十二年,由此上溯至平王东迁,共五百一十五年,约数为五百岁。〔5〕“合十七岁而霸王出”,这也是后人假托预言以证后事。“十七”,《周本纪》、《封禅书》同,《老子韩非列传》、《汉书·郊祀志》、《水经注·渭水》作“七十”。这里应以作“十七”为是,如作“七十”,推算所得,将入于汉代。周并秦后七十年,当秦王政九年,是年王冠,平定嫪毐之乱,始亲行政事,“霸王出”可能即指这一年。前人或以“霸王出”为秦王政生年或立年,推算均无法密合。〔6〕“桃冬花”,这是一种气候反常现象。据古气候学家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气候变化,西周是一个相对寒冷期,春秋时期明显转暖,并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7〕“石门”,山名,在今山西运城县西南。〔8〕“■■”,“黼黻”二字的异写,音f( f*,是古代规格很高的礼服上面的一种花纹,也用来代指施用这种花纹的礼服本身。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据说黼是黑白相次,作斧形,刃白身黑;黻是黑青相次,作两“己”字相背形。〔9〕“魏晋”,这里指魏。战国时期人们往往称三晋(魏、赵、韩)之人为晋。〔10〕“孝公”,《索隐》谓孝公名渠梁。《越绝书·外传记地》称孝公为“平王”,应是惠文称王后追称。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1〕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2〕淮泗之间小国十余。〔3〕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4〕有上郡。〔5〕楚自汉中,〔6〕南有巴、黔中。〔7〕周室微,诸侯力政,〔8〕争相并。秦僻在雍州,〔9〕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10〕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11〕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12〕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13〕国家内忧,未遑外事,〔14〕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5〕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16〕西斩戎之獂王。〔17〕&【注释】〔1〕“河山”,“河”指黄河,“山”指崤山或华山。〔2〕“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与孝公并世者为齐威王(孝公六年立)、楚宣王(献公十六年立)、魏惠王(献公十六年立)、燕文公(孝公元年立)、韩昭侯(献公二十三年立)、赵成侯(献公十一年立)。楚宣王卒后,威王亦及其世,赵成侯卒后,肃侯亦及其世,此并书于一年,且将燕文公误为燕悼公,韩昭侯误为韩哀侯。〔3〕“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指淮水、泗水之间的鲁、宋、滕、邹、薛等小国。〔4〕“自郑滨洛以北”,这是指魏长城的走向。魏长城是利用洛水的堤防扩建而成,南端起自郑,沿洛水东岸北上。〔5〕“上郡”,郡和县一样,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而设置,战国时期的郡范围较广,下辖许多县。“上郡”是魏郡,西南以魏长城与秦接界,北与戎地接壤,东至黄河,即魏夺取秦河西地而设。〔6〕“汉中”,楚郡,在今陕西东南、湖北西北部,西北与秦接界。〔7〕“巴”,在今四川东北部。“黔中”,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巴、黔中都是楚郡。〔8〕“力政”,用武力征伐。“政”同“征”。〔9〕“雍州”,古代传说的九州之一,即以雍为中心的陕西、甘肃一带。〔10〕“振”,同“赈”,音zh8n,救济。〔11〕“东平晋乱,以河为界”,指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将出亡在外的夷吾、重耳先后送回晋国立为国君,并得到晋所献河西之地,扩地东至于黄河。〔12〕“诸侯毕贺”,指上文“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13〕“不宁”,不安定。〔14〕“遑”,音hu2ng,闲暇。〔15〕“丑”,羞耻。〔16〕“陕城”,魏地,在今河南陕县。〔17〕“獂”,同“豲”、“”,音hu2n,又音yu2n,戎族名。《汉书·地理志》天水郡道县(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即其故地。
&卫鞅闻是令下,〔1〕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2〕&【注释】〔1〕“卫鞅”,即商鞅,参看《商君列传》。〔2〕“景监”,秦寺人(阉臣),有宠于孝公,参看《商君列传》。
&二年,天子致胙。〔1〕&【注释】〔1〕“致胙”,“致”谓遣使送达;“胙”,音zu^,是祭肉。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1〕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2〕其事在《商君》语中。
&【注释】〔1〕“甘龙、杜挚”,秦大夫,见《商君书·更法》及本书《商君列传》。〔2〕“左庶长”,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级,是庶长中的最低一级。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1〕八年,与魏战元里,〔2〕有功。十年,卫鞅为大良造,〔3〕将兵围魏安邑,〔4〕降之。十二年,作为咸阳,〔5〕筑冀阙,〔6〕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7〕集为大县,〔8〕县一令,〔9〕四十一县。〔10〕为田开阡陌。〔11〕东地渡洛。〔12〕十四年,初为赋。〔13〕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14〕朝天子。
&【注释】〔1〕“与魏惠王会杜平”,此时魏惠尚未称王,称王改元在秦惠文君四年。“杜平”,魏地,在今陕西澄城县附近。〔2〕“元里”,魏地,在今陕西澄城县南。〔3〕“大良造”,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十六级,亦称“大上造”。〔4〕“安邑”,魏都,在今山西夏县西北。〔5〕“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6〕“冀阙”,亦名“象魏”,古代宫门、城门夹峙两旁的楼观,常用来张布教令。〔7〕“乡聚”,秦制,县下设乡,乡是仅次于县的基层居民组织。“聚”,村镇,如《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记秦武公“葬宣阳聚东南”,“宣阳聚”就是这种聚。〔8〕“大县”,秦的大县是指万户以上的县。万户以下为小县。〔9〕“令”,大县的长官叫令,小县的长官叫长。〔10〕“四十一县”,《六国年表》、《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11〕“为田”,“为”,音w6i,据四川青川县郝家坪出土秦牍《为田律》,是界划田地的意思。“开阡陌”,“开”,设立;“阡陌”,是用以界划百亩和千亩的田间道路。陌道与阡道垂直,方向据亩向(垄沟的方向)而定。亩向为南北,则陌道为东西,阡道为南北,亩向为东西,则陌道为南北;阡道为东西。这是商鞅改革秦田制的一项重要措施。〔12〕“东地渡洛”,指秦东渡洛水而有魏地。〔13〕“初为赋”,赋字的含义原指军赋,是一种按户征发兵役和军需品的制度。最初所征是以兵员为主,兵甲车乘多由国家置备,粮秣需量甚少。春秋以来,各国扩大征兵,兵甲车乘渐由乡里置备,春秋末年并出现专门的军粮征集制度,即“田赋”(见《春秋》经传哀公十二年)。这里的“赋”可能即“田赋”、而与《六国年表》所记秦简公七年之“初租禾”不同,后者应是田租即一般的粮食税。〔14〕“逢泽”,占薮泽名,属魏,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逢”,音p2ng。
&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1〕&【注释】〔1〕“马陵”,齐地,在今山东鄄城县北。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1〕号商君。〔2〕&【注释】〔1〕“列侯”,秦二十等爵的第二十级,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一级。列侯与关内侯(第十九级)不同,前者有封邑户口,后者只是虚封。〔2〕“商君”,战国时期盛行封君制度,封君一般是以功爵而封,封地多在边邑,地位很高。据《商君列传》,卫鞅是因封在於(在今河南西峡县东)、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等十五邑而得名为商君。
&二十四年,〔1〕与晋战雁门,〔2〕虏其将魏错。
&【注释】〔1〕“二十四年”,《秦始皇本纪》所附秦世系作“二十三年”。〔2〕“与晋战雁门”,《索隐》引《纪年》记此年秦“与魏战岸门”,这里的“晋”即指魏,“雁门”是“岸门”之误。岸门,魏地,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1〕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2〕黥其傅师。”〔3〕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4〕&【注释】〔1〕“惠文君”,据《后汉书·西羌传》、《吕氏春秋·首时》、《去宥》高诱注、本篇《索隐》,惠文君名驷。〔2〕“黥”,音q0ng,刺面涂墨之刑,又叫墨刑。〔3〕“傅师”,“傅”和“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两种官职。据《商君列传》,惠文君之傅为公子虔,其师为公孙贾。〔4〕“车裂”,古代酷刑,将人的头与四肢分系于车,驰而裂之。“徇”,音x)n,示众。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1〕四年,天子致文武胙。〔2〕齐、魏为王。〔3〕&【注释】〔1〕“王冠”,此时惠文尚未称王。“冠”,为成年男子加冠以示承认其为成年男子的礼仪,一般认为是在二十岁时举行。〔2〕“文武胙”,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3〕“齐、魏为王”,据《六国年表》、《魏世家》、《田世家》,是指齐、魏二国国君会于徐州“相王”。“相王”和自称为王不同,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国君通过正式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徐州相王是战国史上最早的“相王”。此年魏始称王,齐称王在前五年。
&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1〕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2〕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3〕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4〕与魏王会应。〔5〕围焦,〔6〕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7〕归魏焦、曲沃。〔8〕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十二年,初腊。〔9〕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10〕使张仪伐取陕,〔11〕出其人与魏。
&【注释】〔1〕“阴晋”,魏地,在今陕西华阴县东。“犀首”,公孙衍的号,参看《张仪列传》。〔2〕“七年”,《六国年表》作魏襄(当作“惠”)王二年,当秦惠文君五年,《魏世家》作魏襄(当作“惠”)王五年,当秦惠文君八年。〔3〕“八万”,《魏世家》作“四万五千”。〔4〕“汾阴”,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鼎。“皮氏”,在今山西河津县西。皆为魏地。〔5〕“应”,魏地,在今河南鲁山县东。〔6〕“焦”,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郊。据《六国年表》,秦所围除焦外,还有曲沃,故下文说“归魏焦、曲沃”。〔7〕“县义渠”,此年义渠置县,但其后复叛,所以下文复有秦伐义渠之事。〔8〕“曲沃”,魏地,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与焦邻近,和春秋晋邑曲沃是两个地方。〔9〕“腊”,岁终祭祀先祖。〔10〕“魏君为王,韩亦为王”,魏惠称王已见上文,韩称王亦先此五年。《史记志疑》以“魏君称王”为秦惠称王之误。《周本纪》:“(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正义》引《秦本纪》云“惠王十三年,与韩、魏、赵并称王”。似乎这里所记乃秦、韩、魏、赵四国相王,今本已有脱误。〔11〕“陕”,即上陕城。
&十四年,更为元年。〔1〕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齧桑。〔2〕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3〕七年,乐池相秦。〔4〕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5〕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八年,张仪复相秦。九年,司马错伐蜀,〔6〕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7〕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8〕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一年,里疾攻魏焦,〔9〕降之。败韩岸门,〔10〕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于蜀。〔11〕燕君让其臣子之。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12〕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张仪相楚。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13〕虏其将屈匄,〔14〕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15〕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16〕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17〕蜀相壮杀蜀侯来降。〔18〕&【注释】〔1〕“十四年,更为元年”,秦称王在十三年,此年始改元。〔2〕“齧桑”,魏地,在今江苏沛县西南。“齧”,音ni8。〔3〕“北河”,黄河流经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分为南北二河,北边的河称“北河”。〔4〕“乐池”,曾为中山相(见《韩非子·内储说上》),后入秦事秦惠王。相秦一岁,张仪复归为相,而乐池归赵,事赵武灵王(见《赵世家》)。“乐”,音yu8。〔5〕“庶长疾”,复见下文十二年,即《樗里子列传》之樗里疾(“樗”音ch),秦惠文君八年封爵为右更。右更为秦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级,属于庶长类。“修鱼”,韩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6〕“司马错”,据《太史公自序》,是周司马氏分散后住在秦的一支,为秦将,司马迁本人即出其后。〔7〕“中都、西阳”,据《赵世家》,是“西都、中阳”之误。“西都”,不详;“中阳”,在今山西中阳县。〔8〕“石章”,韩地,不详。〔9〕“里疾”,即上文“庶长疾”,“”同“樗”,里是以所居邑里为氏,疾是名。〔10〕“岸门”,战国时期韩、魏两国均有“岸门”。韩之岸门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魏之岸门在今山西河津县南。《六国年表》、《魏世家》记此役为秦败魏,与此不同。〔11〕“公子通”,惠文王子,《六国年表》作“繇通”,《华阳国志》作“公子通国”,即下文“蜀侯”。〔12〕“临晋”,魏地,在今陕西大荔县东。〔13〕“丹阳”,楚地,在今河南淅川县丹江北岸。〔14〕“匄”,音g4i。〔15〕“雍氏”,韩地,在今河南禹县东北。〔16〕“到满”,《正义》引别本“满”作“蒲”。〔17〕“丹、犁”,西南夷小国。〔18〕“壮”,《集解》徐广引别本作“状”,《华阳国志》作“陈壮”。
&惠王卒,〔1〕子武王立。〔2〕韩、魏、齐、楚、越皆宾从。〔3〕&【注释】〔1〕“惠王”,即秦惠文王。惠文王以下各王多用两字为谥,而后人往往省称为一字。〔2〕“武王”,《秦始皇本纪》作“悼武王”,本篇《索隐》引《世本》作“武烈王”,其名为荡。〔3〕“宾从”,服从、归顺。
&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1〕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2〕张仪死于魏。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南公揭卒,里疾相韩。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3〕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4〕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5〕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6〕王与孟说举鼎,绝膑。〔7〕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8〕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9〕昭襄母楚人,姓芈氏,〔10〕号宣太后。〔11〕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
&【注释】〔1〕“丞相”,又叫“相邦”,是最高执政大臣。〔2〕“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秦设丞相在甘茂定蜀之后,甘茂为左丞相,里疾为右丞相。“茂”字《说苑·杂言》作“戊”,与出土郝家坪秦牍相合。〔3〕“三川”,韩郡,因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周都格邑在其中。〔4〕“宜阳”,韩地,在今河南宜阳县西韩城镇。〔5〕“武遂”,韩地,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6〕“孟说”,古书多作“孟贲”。〔7〕“膑”,音b@n,膝盖骨。《集解》徐广引别本作“脉”。〔8〕“后”,即下文“悼武王后”。〔9〕“昭襄王”,《索隐》注:“名则,一名稷。”《甘茂列传索隐》引《世本》作“侧”,又引《赵世家》作“稷”。〔10〕“芈氏”,楚为芈姓。“芈”,音m!。〔11〕“宣太后”,最初地位较低,仅封为“八子”(女爵名,详下“唐八子”注),号为“芈八子”。昭襄王即位后,平定季君之乱,武王母惠文后死,悼武王后被逐,始尊为太后。昭襄王在位期间曾长期主持政事(因为王立年少,只有十八岁),四十一年始废之。参看《穰侯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匈奴列传》及《战国策·韩策二》。
&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1〕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2〕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3〕悼武王后出归魏。三年,王冠。与楚王会黄棘,〔4〕与楚上庸。〔5〕四年,取蒲阪。〔6〕彗星见。五年,魏王来朝应亭,〔7〕复与魏蒲阪。六年,蜀侯煇反,〔8〕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泾阳君质于齐。〔9〕日食,昼晦。七年,拔新城。〔10〕里子卒。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11〕 取新市。〔12〕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13〕取唐眛。〔14〕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魏公子劲、韩公子长为诸侯。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15〕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16〕楼缓为丞相。〔17〕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18〕至盐氏而还。〔19〕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20〕彗星见。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冉为相。〔21〕予楚粟五万石。〔22〕 &【注释】〔1〕“严君疾”,里疾封于严道(秦地,在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 〔2〕“庶长壮”,即公子壮,秦惠文王子,号“季君”(《六国年表》作“桑君”)。悼武王死,无子,公子壮与公子雍(亦惠文王子)、惠文后等结党,与昭襄王争位,是为“季君之乱”。当时宣太后异父长弟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出兵平定此乱。〔3〕“惠文后”,秦惠文王四年娶自魏,初为夫人(地位在后以下),称“魏夫人”(参《六国年表》),生武王,尊为惠文后(参《穰侯列传》)。〔4〕“黄棘”,楚地,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5〕“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6〕“蒲阪”,魏地,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7〕“应亭”,《六国年表》、《魏世家》作“临晋”。〔8〕“蜀侯煇”,即《华阳国志》之“公子恽”,秦惠文王子,封于蜀为侯。据《华阳国志》,蜀侯煇是因后母陷害而被赐死。此所谓“反”,是据秦史书之。“煇”,音hu9。〔9〕“泾阳君”,昭襄王同母弟公子巿(“巿”音f*),封于泾阳,号泾阳君。因宣太后主持政事,与太后异父长弟魏冉(穰侯)、同父弟芈戎(华阳君)及昭襄王同母弟公子悝(高陵君)权重当时,号称“四贵”。后宣太后废,“四贵”皆被逐。泾阳,在今陕西泾阳县。〔10〕“新城”,楚地,即襄城(《六国年表》作“襄城”),在今河南襄城县。〔11〕“芈戎”,宣太后同父弟,号华阳君(华阳,在今河南新郑县北),又号新城君(新城,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与华阳邻近)。〔12〕“新市”,楚地,在今湖北京山县东北。〔13〕“方城”,楚长城,在今河南南阳盆地一带,西与秦、北与魏接界。〔14〕“取唐眛”,《六国年表》、《楚世家》记此役于昭襄王六年。〔15〕“取八城,杀其将景快”,《六国年表》、《楚世家》记秦取八城在楚怀王三十年,当秦昭襄王八年,记秦杀景缺(即此景快)在楚怀王二十九年,即秦昭襄王七年新城之役。〔16〕“金受”,《正义》谓是秦丞相名,《史记志疑》则以为是《孟尝君列传》之说秦昭襄王免薛文相者。〔17〕“楼缓”,赵人,初为赵武灵王臣,此年入秦为相,免相后复归赵。〔18〕“五国共攻秦”,此时中山臣服于齐,去中山不数,共五国。〔19〕“盐氏”,魏地,在今山西运城。〔20〕“河北”,《魏世家》、《韩世家》、《田世家》作“河外”。河外指黄河流经风陵渡至三门峡一段的南岸。“封陵”,即今山西芮城县西风陵渡。〔21〕“穰侯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封于穰(今河南邓县),号穰侯。穰本韩地,昭襄王六年秦取之。参看《穰侯列传》。“冉”,音r3n。〔22〕“石”,容量单位,约合今两万毫升。
&十三年,向寿伐韩,〔1〕取武始。〔2〕左更白起攻新城。〔3〕五大夫礼出亡奔魏。〔4〕任鄙为汉中守。〔5〕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6〕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7〕复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8〕冉免。〔9〕封公子巿宛,〔10〕公子悝邓,〔11〕魏冉陶,〔12〕为诸侯。十七年,城阳君入朝,〔13〕及东周君来朝。秦以垣为蒲阪、皮氏。〔14〕王之宜阳。十八年,错攻垣、河雍,〔15〕决桥取之。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16〕吕礼来自归。齐破宋,宋王在魏,死温。〔17〕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18〕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19〕赦罪人迁之。〔20〕泾阳君封宛。〔21〕二十二年,蒙武伐齐。〔22〕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23〕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24〕破之济西。〔25〕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26〕又会穰。秦取魏安城,〔27〕至大梁,〔28〕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29〕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30〕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冉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31〕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32〕又使司马错发陇西,〔33〕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34〕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35〕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36〕白起为武安君。〔37〕三十年,蜀守若伐楚,〔38〕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39〕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40〕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41〕取之。击芒卯华阳,〔42〕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43〕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44〕南阳免臣迁居之。〔45〕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46〕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47〕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胡阳攻赵阏与,〔48〕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49〕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50〕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51〕十月,〔52〕宣太后薨,〔53〕葬芷阳郦山。〔54〕九月,穰侯出之陶。〔55〕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56〕取十城。叶阳君悝出之国,〔57〕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58〕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59〕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60〕四十余万尽杀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61〕秦军分为三军。〔62〕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63〕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64〕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65〕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66〕迁阴密。〔67〕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68〕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69〕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70〕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71〕&【注释】〔1〕“向寿”,宣太后娘家的亲戚,从小与昭襄王在一起,重用于秦。〔2〕“武始”,韩地,在今河北武安县南。〔3〕“左更”,秦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白起”,参看《白起列传》。据该传,白起为左更在次年,此年为左庶长(秦爵第十级)。〔4〕“五大夫”,秦二十等爵的第九级。“礼”,即下文吕礼。据《穰侯列传》、《孟尝君列传》,吕礼后来到齐国为相。& 〔5〕“守”,郡的长官。〔6〕“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有东西二山,隔伊水夹峙如门阙,故名。& 〔7〕“垣”,魏地,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8〕“轵”,魏地,在今河南济源县南。“邓”,魏地,在今河南孟县西。二城相连。& 〔9〕“冉免”,《六国年表》、《穰侯列传》记于十五年。〔10〕“宛”,即前年攻楚所得。& 〔11〕“公子悝”,昭襄王同母弟,号高陵君(高陵在今陕西高陵县),一号叶阳君(见下文),据《索隐》,最初还封于彭(地点不详)。“悝”,音ku9。“邓”,即本年攻魏所取。〔12〕“陶”,在今山东定陶县北。魏冉初封于穰,此复封于陶。陶本齐地,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商业城市,此时秦已取之。〔13〕“城阳君”,韩国封君。〔14〕“为”,“易”字之讹。& 〔15〕“河雍”,即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集解》徐广引《纪年》云“魏哀(当作襄)王二十四年,改宜阳曰河雍”,非此河雍。〔16〕“皆复去之”,此时各诸侯国已纷纷称王,王的称号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含义,所以为了表示统一天下的愿望,当时齐、秦两强乃于同年先后称帝,复因时机尚未成熟而皆去帝号。〔17〕“温”,魏地,在今河南温县西。& 〔18〕“河内”,广义的河内是指今风陵渡以东黄河北岸的晋南、豫北地区,狭义的河内是指豫北地区。& 〔19〕“河东”,今山西临汾、运城地区一带。& 〔20〕“赦罪人迁之”,秦移民戍边往往用赦免的罪犯和奴隶。〔21〕“泾阳君”,即上公子市,上文已言公子市封宛,此误重出。& 〔22〕“蒙武”,秦将蒙骜之子。《史记志疑》考为蒙骜之误。& 〔23〕“中阳”,赵地,在今山西中阳县。& 〔24〕“尉斯离”,以“尉”为氏,如同尉缭。“尉”是武官名,有国尉、太尉、中尉、郡尉、卫尉等各种名目。〔25〕“济西”,济水以西。〔26〕“鄢”,楚地,在今湖北宜城县。
〔27〕“安城”,魏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28〕“大梁”,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29〕“冉免相”,据《穰侯列传》,魏冉第二次免相在二十一年。〔30〕“新明邑”,不详。& 〔31〕“南阳”,古地区名称,在今河南南阳、邓县、唐河、泌阳、方城一带,原分属楚、韩二国,至此秦已占有其中的宛、穰等邑。〔32〕“光狼城”,代地,在今山西高平县西。〔33〕“陇西”,秦郡,秦灭义渠设陇西郡。& 〔34〕“邓”,楚地,在今湖北襄樊市。与上魏国的邓不同。〔35〕“南郡”,秦拔取楚都郢,将楚之江汉地区设为南郡。& 〔36〕“襄陵”,魏地,在今河南睢县。〔37〕“武安君”,此时武安(在今河北武安县)仍属赵,武安君似非以封地而得名。〔38〕“蜀守若”,据《华阳国志》,蜀侯煇死后,秦立煇子绾为蜀侯,三十年,疑绾反,乃诛之,从此改蜀为郡,但置守。“若”即蜀郡郡守张若。〔39〕“巫郡”,楚郡,在今湖北西部。“江南”,巫郡境内江水以南。秦取之设黔中郡。& 〔40〕“鸢”,音yu1n。 〔41〕“客卿”,战国时期各国往往聘用他国人为卿,称“客卿”。“胡阳”,据《战国策·赵策三》为卫国人。“卷”,音qu1n,在今河南原阳县旧原武西北。“蔡阳”,在今河南上蔡县北。“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均魏地。〔42〕“华阳”,魏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芈戎号华阳君即封于此。& 〔43〕“南阳”,魏地,在今河南获嘉县北。〔44〕“与”,犹“以”。秦把所占魏、韩的南阳(这里省去“南阳”)和楚的上庸并为一郡(即下“南阳郡”)。& 〔45〕“免臣”,释放的奴隶。把南阳被释放的奴隶迁到上庸。〔46〕“南阳郡”,秦郡,即上并地迁人而设。〔47〕“刚”,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皆齐地。〔48〕“中更”,秦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阏与”,赵地,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北。“阏”,音y)。& 〔49〕“芷阳”,《秦始皇本纪》作“茝阳”(“茝”与“芷”音同字通),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霸陵。秦昭襄王、庄襄王亦皆葬死。“芷”,音zh!。 〔50〕“邢丘”,在今河南温县东。“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51〕“安国君”,昭襄王次子,因前二年悼太子死而立为太子,即孝文王。〔52〕“十月”,“七月”之误。〔53〕“薨”,音h#ng,诸侯死称“薨”。〔54〕“郦山”,属芷阳。〔55〕“穰侯出之陶”,宣太后死,魏冉被黜逐,回到自己的封邑陶。& 〔56〕“贲”,音b5n。& 〔57〕“叶阳君悝出之国”,“悝”即公子悝。公子悝亦号叶阳君。叶阳在今河南叶县西南。宣太后死后亦被黜逐。这里的“国”可能即叶阳。〔58〕“上党”,古地区名,分属赵、韩二国,各置郡,韩之上党郡在今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南部。〔59〕“距”,同“拒”。上述秦攻韩、韩上党降赵之事,据《赵世家》、《白起列传》在四十五年,据《韩世家》在四十四年,此与攻赵的长平之役合并书于一年。& 〔60〕“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61〕“垣雍”,韩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 〔62〕“三军”,《白起王翦列传》作“二军”。& 〔63〕“龁”,音h6。“武安”,在今河北武安县。“皮牢”,在今山西翼城县东。皆赵地。〔64〕“太原”,古地区名,在今山西句注山以南、霍山以北,包括今太原市在内,属赵。& 〔65〕“邯郸”,赵都,在今河北邯郸市。〔66〕“士伍”,无爵平民之称。〔67〕“阴密”,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68〕“军”,驻扎。“汾城”,魏地,在今山西新绛县北。& 〔69〕“晋”,指魏。〔70〕“唐”,即张唐。《正义》以为地名是不对的。“宁新中”,在今河南安阳市。〔71〕“河桥”,即唐代蒲津桥之前身,在今山西永济县西。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1〕取阳城、负黍,〔2〕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3〕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4〕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5〕周初亡。〔6〕&【注释】〔1〕“摎”,音ji。〔2〕“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镇。“负黍”,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均韩地。& 〔3〕“首虏”,斩首,捕虏。〔4〕“约从”,“从”同“纵”,即合纵。战国时期,各大国间有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合纵是联合许多弱国而与一个强国抗衡,连横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5〕“九鼎”,即上文的“周鼎”。& 〔6〕“周初亡”,此是西周之亡,东周之亡尚在其后六年,故云“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1〕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2〕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3〕尊唐八子为唐太后,〔4〕而合其葬于先王。〔5〕韩王衰绖入吊祠,〔6〕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注释】〔1〕“吴城”,魏地,即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北。& 〔2〕“郊见”,指郊祀。〔3〕“孝文王”,据《索隐》名柱。〔4〕“唐八子”,孝文王母。据《汉书·外戚传》,秦制后、夫人以下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名号,汉以来增至十四等。汉的八子与中更禄秩相等。可见地位不是很高。〔5〕“先王”,指昭襄王。〔6〕“吊祠”,吊唁祭祀。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1〕弛苑囿。〔2〕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3〕&【注释】〔1〕“褒厚”,优待。&& 〔2〕“苑囿”,音yu4n& y^u,特别圈定供王围猎游娱的场所,一般是天然形成,林草茂盛,禽兽众多。先秦时期山林川泽包括苑囿一般属于国有,普通人不能随便入内樵采打猎,战国以来始渐渐放宽限制。〔3〕“庄襄王”,初名异人(据《战国策·秦策》),后更名为楚或子楚(据《战国策·秦策》和本书《吕不韦列传》)。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1〕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2〕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3〕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4〕韩献成皋、巩。〔5〕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6〕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7〕蒙骜攻魏高都、汲,〔8〕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9〕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10〕初置太原郡。〔11〕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注释】〔1〕“修”,指继续重用。& 〔2〕“相国”,据出土古文字材料,古书中的“相国”原来皆作“相邦”,“邦”字作“国”是汉避刘邦讳而改。“吕不韦”,参看《吕不韦列传》。〔3〕“阳人”,在今河南临汝县西。& 〔4〕“蒙骜”,其先为齐人,事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七年卒。子蒙武,孙蒙恬,世为秦将。参看《蒙恬列传》。“骜”,音4o。〔5〕“成皋”,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巩”,在今河南巩县西南。& 〔6〕“三川郡”,因韩三川郡而建。〔7〕“三年”,《六国年表》作“二年”。〔8〕“高都”,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高都镇。“汲”,《集解》徐广引别本作“波”。汲在今河南汲县西,波在今河南沁阳县西。& 〔9〕“榆次”,在今山西榆次市。“新城”,在今山西朔县南。“狼孟”,在今山西阳曲县。〔10〕“上党”,这里是指赵的上党郡,韩上党郡于昭襄王四十八年已并入秦。& 〔11〕“太原郡”,因赵太原郡而设。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1〕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2〕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三年,诸侯并起叛秦,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立月余,诸侯诛之,遂灭秦。其语在《始皇本纪》中。
&【注释】〔1〕“三十六郡”,《汉书·地理志》记郡国沿革,称“秦置”、“秦郡”、“故秦某郡”的郡名有:河东、太原、上党、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巨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南海、长沙、三川、泗水、九原、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共三十六。《秦始皇本纪集解》汪解三十六郡之名,去掉南海、桂林、象郡,增加鄣郡、黔中、内史。清以来学者说法极不统一。现在根据各种有关史籍考证,一般认为秦始皇二十六年以前所设三十六郡,其中不包括南海、桂林、象郡、鄣郡、内史,而包括黔中,并应去掉九原,补入陶郡、广阳、楚郡。〔2〕“五十一年”,秦始皇十三岁即位,立三十七年死,不足五十一年之数。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1〕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2〕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注释】〔1〕“以国为姓”,此所谓“姓”,实是氏。〔2〕“徐”,在今江苏泗洪县南。“郯”,音t2n,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莒”,音j(,初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后迁于今山东莒县。“终黎”,即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运奄”,即奄,在今山东曲阜县(或说运亦国名,在今山东郓城县东)。“菟裘”,在今山东泰安县南。“将梁”,在今江苏邳县。“黄”,在今河南潢川县西。“江”,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脩鱼”,在今河南原阳县南。“白冥”、“蜚廉”,地望不详。以上嬴姓十三国除秦在西方外,大多集中在今山东境内及淮水下游,属于东夷和淮夷集团。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应俊
明·汤显祖
薛涛
(魏)荀勖著
清·刘悟元
清·黄宗羲
(清)陈澧 注
曹丕
梁·陶弘景
刘宋·法显
宋·赵师秀
唐·李翰
(唐)沈亚之
宋·杨简
汉·葛玄
(后秦释)鸠摩罗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