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二十四-水经注疏
卷二十四
○睢水 瓠子河 汶水
睢水躇?都鄢县,
(会贞按:集韵》,睢,水名,在梁郡,盖本此。)
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
(戴荡改{艹砀}。会贞按:旧本《环宇记》襄邑下,引此《注》作荡。《通鉴》汉高帝二年,《注》引亦作荡,不当改,说见《河水注》五。《渠水注》,渠水东南迳开封县,睢水出焉。此则本,汉志》为说,陈留之西,即浚仪之东也。二县并详彼篇。《左传·僖十九年》杜《注》,睢水受汴,与言受蒗荡渠同。汴水自荥阳受河,与蒗荡渠互受通称,故《一统志》谓睢水,故汴水分流也。水出今陈留县西北。)
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蒗荡水也。
(戴蒗荡作狼汤,盖依《汉志》改。会贞按:《通鉴》秦二世三年《注》,引《注》作蒗荡,当是郦氏变《汉志》狼汤作蒗荡也。又《汉志》水作渠。)
《经》言出鄢,非矣。
(会贞按:睢水自陈留东迳雍邱、襄邑、宁陵等县,方迳鄢县,则鄢县去水源甚远。故郦氏斥《经》出鄢之非。)
又东迳高阳故亭北。
(守敬按:《续汉志》,圉有高阳亭,画本属圉,详见下。《地形志》,雍邱有高阳城。《元和志》,高阳故城在雍邱县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环宇记》,雍邱,开封并载高阳城,盖在二县之交,在今祀县西。)
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
(朱故讹作使。赵改云:《汉志》陈留县下《注》,臣瓒曰,留属陈,故称陈留。盖留本郑邑,为陈所并,是以郦释高阳为故留之乡聚名也。使字误,当作故。戴改同。守敬按:苏林说见《汉书·梁孝王传》注。《五宇记》,小陈留城在陈留县南三里。晋《太康地记》,陈留先有陈留县以北有大城,故此号小陈留城。苏林以高阳为陈留北县,盖因此致误。考《高帝纪》沛公过高阳。文颖曰,聚邑名,属陈留圉。臣瓒曰,《陈留传》在雍邱西南。文《史记·郦生传》,陈留高阳人。徐广曰,今在圉县。《索隐》引故《耆旧传》,食其高阳乡人。是高阳者,乡聚之名,属圉,至确。圉在陈留南,何得云北县?故郦引苏说以证上文俗传之误所自。随实指在圉为乡聚名以明之。今本作在留,传钞讹耳。赵不知留为圉之讹,故诠释皆谬。圉县详《渠水》篇鲁渠水下。)
有《汉广野君庙碑》。
(守敬按:《史主·高祖纪》,郦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以食其为广野君,本传尤详。《续汉志》雍邱《注》引徐齐民《北征主》,有郦生祠。)
延熹六年十二月,雍邱令董生,
(何氏曰:《隶释》作董之,乃董督之义。赵云:按斯言未安。守敬按:明抄本作之,黄本作生。董生盖即令姓名;又或称生,如伏生、贾生之比。)
仰馀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
(朱长作苌,赵同,戴改。会贞按:黄本作苌,明抄本作长。)
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谘谋帝猷,陈、郑有涿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宇无闻,而单碑介立矣。
(朱宇讹作字,云:一作宇;单讹作军,云:当作单。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宇作单。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
(全云:按食其生前未尝封侯,是因其子高梁侯疥而误。守敬按:郦疥所封之高梁即《左传》高梁之墟,《汾水注》载之,其地不在此。食其号广野君,生前固未封侯。而《史表》云,以列侯入汉。此《风俗传》所由有异说欤?然《表》又云,以死事,子疥袭食其功侯,未尝云改封。疑疥所封本为高阳,而误为高梁也。)
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
(守敬按:郦峻无考,以上叙食其,下叙商例之,盖亦食其之昆弟乎?)
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
(朱脱此二字,全校增,戴、赵增同。守敬按:郦商即食其弟,见《史记·食其传》。商本传言为将军,赐爵列侯,食邑涿,徙涿别有所据。)
县有钅并亭,钅并乡。
(会贞按:《渠水注》云,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则此当作钅并乡钅并亭。又《氵反水注》引《陈留风俗传》,县有钅并乡亭,此或本作县有钅并乡亭,传写者误增倒耳。)
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
(赵云:按王常封山桑侯,不闻在陈留也。岂由乡亭进封,而史传失之乎?)
睢水又东迳雍邱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陈留郡,後汉因,魏属陈留国,晋属陈留郡,後魏为阳夏郡治。即今杞县治。)
县,旧杞国也,
(守敬按:《汉志》文。)
殷汤、周武以封夏後,继禹之嗣。
(守敬按:《史记·夏本纪》,汤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又《杞世家》,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封东楼公於杞,以奉夏祀。《汉志》亦云,周武王封禹後东楼公,是不以殷、周俱封夏後於杞。故《括地志》以夏亭故城在郏城县者,为殷所封,以雍邱县古杞国城为周所封。然考《大戴礼·少间》篇,成汤放移夏桀,迁姒姓於杞。《史》、《汉》载郦生说,汤代桀,封其後於杞。《文选·张士然〈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成汤革夏而封杞则殷已先封杞。殷敬顺《列子·释文》引《系本》,谓殷汤封夏後於杞,周又封之。则郦氏谓殷、周俱以杞封夏後,信矣。)
楚灭杞,
(守敬按:《汉志》,杞先《春秋》时,从鲁东北,至简公为楚所灭。《史记·杞世家》,楚惠王四十四年,灭杞。乃东迁後之杞,非故杞。郦氏本以为说,未遑细剖也。《环宇记》,杞为宋灭。)
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丘,故以氏县矣。
(朱丘作名,戴、赵同。会贞按:作县有五陵之名,无丘字,与下句不贯。考《书钞》一百五十七引《陈留风俗传》,雍丘县西。有五陵之丘。《御览》五十三引云,县有五陵之丘,故以名县。则此名为丘之误无疑。今订。《名胜志》,桃陵在杞县东南十里,又二十五里为青陵,翟陵在县西南五十里,又十里为石陵,武陵在县东北二十里,即《风俗传》所谓五陵也。)
城内有夏後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
(守敬按:《书钞》一百五十二引《陈留风俗传》,雍丘有夏後祠,有神井,能兴雾雹。古来享祠,至今不辍。)
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
(朱因讹作图,《笺》曰:当作围。赵改围,戴改因。守敬按:据此文是夏後祠原在雍丘城内,而《环宇记》谓,祺城在雍丘县西北十八里。陈思王《袭封雍丘王表》云,禹祠原在此城,汉光武移在雍丘城内。异。又云,植於雍丘作宫,请迁其神於旧馆。《续汉志》注引曹植《禹庙赞》,植移於祺城,是祠不在雍丘城,与上言城内亦异。盖上用圈称说,称汉人,故犹言城内也。)
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
(守敬按:《地形志》,雍丘有白杨陂。杨、羊音同,在今杞县东。)
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
(守敬按:汪《图》陂作氵反,非也。若是承氵反水,则当东南迳雍邱北,非东北流也。仍以作陂为是。)
东北迳雍丘城北。
(守敬按:即上雍邱县故城。)
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
(守敬按:水在今杞县东北。)
陂水
(朱水讹作之,戴、赵改。)
东合洛架口,
(朱口上有水字,赵同,戴删。守敬按:《氵反水注》作洛架口。(水上承氵反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守敬按:水在今杞县东北。)
睢水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北,
(守敬按:县详《淮水》篇涣水下。)
又东迳首乡城北。
(朱首乡作雍邱,戴、赵同。会贞按:此雍邱城无考,当误。《左传·桓十八年》杜《注》,陈留襄邑东南,有首乡。《释例》作首乡城。此雍邱二字与首乡俱形近,且地望亦合,当本作首乡,传钞者涉上文而误,今订。在今睢州东南。)
睢水又东迳宁陵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陈留郡,後汉属梁国,魏、晋因,宋属谯郡,後魏因。在今宁陵县南。)
故葛伯国也,
(守敬按:《汉志》宁陵颜《注》,引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葛乡故葛伯国见《氵反水注》。)
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
(守敬按:《汉志》作亻焉,《续汉》、《晋志》作?焉,通作?焉。汉县属陈留郡,後汉属梁国,魏、晋因,後废。在今枯城县北三十里。)
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
(会贞按:上已驳《经》出鄢之非,此乃推言致误之由。盖睢水至斯历鄢县,故《经》以为出鄢也。)
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
(守敬按:杨彦、杨禅,《後汉书》无传。二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东过睢阳县南。
(朱东上衍又字,赵同,戴删。)
睢水又东迳横城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御华向于横。
(朱御上有丰愆革扌?四字,赵同。戴删云:盖後人据《左传》增加。会贞按:明抄本无此四字。)
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地道记》同。)
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
(守敬按:《汉书·成帝纪》建始三年,颜《注》引如淳曰,横音光,故长安城横门亦曰光门,此以为非,何耶?)
睢水又迳新城北,
(守敬按:《续汉志》,谷熟有新城。《春秋》杜《注》,新城,宋地,在梁国谷熟县西。《括地志》,在宋州宋城县界。《九域志》,宁陵有新城镇,取此为名,在今商邱县西南。)
即宋之新城亭也。
(守敬按:《释例》宋地内,梁国谷熟县西有新城。疑城下本有亭字,为此《注》所本。)
《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盟于新城者也。
(守敬按:三《传》、《经》文与此同。《左传》但言同盟于新城,无公会至赵盾十七字,则《左传》二字衍,或依他条作经书二字。)
睢水又东迳高乡亭北。
(会贞按:高乡亭无考。据《元和志》,高辛故城在谷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於此。《环宇记》同。疑此高乡为高辛之误。在今商邱县西南。)
又东迳毫城北,南毫也,即汤所都矣。
(守敬按:互详《淮水注》涣水下。彼《汪》叙毫城,引《帝王世纪》,谷熟为南毫,即汤都也。)
睢水又东迳睢阳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为梁国治,後汉、魏、晋因,後魏为梁郡治,在今商邱县南三里。)
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後,为宋都也。
(赵云:按《尚书·序》、《史记·周本纪》、《宋微子世家》皆云,周公承成王命以封微子于宋。《注》云武王,误也。全、戴改作成王。会贞按:《礼记·乐记》,武王克殷,下车投殷之後於宋。《诗·商颂谱》,武王伐纣,以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封纣兄微子启为宋公。《潜夫论·志氏姓》,帝乙元子微子开,武王封之於宋今之睢阳是也。则作武王有据。)
昔宋元君梦江使乘辎车,被绣衣,而谒于元君。元君感卫平之言,而法语之于泉阳,男子余且献神龟于此矣。
(守敬按:以《史记·龟策传》文,《传》元君作元王,余且作豫且。)
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
(会贞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其王降,尽取其地。当以为郡,故郦氏谓是年置砀郡也。《汉志》颜《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
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
(会贞按:《汉书·高帝纪》秦二世二年,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
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
(全云:阎若琚云,睢阳是梁都,而班《志》置之第八,其第一县乃砀郡长。)
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
(全云:阎若琚云,睢阳是梁都,而班《志》置之第八,其第一县乃砀也。按秦立砀郡则砀县乃秦之治所。及汉改治睢阳,孟坚或仍秦地图之旧而未及改正耳。会贞按:《汉志》高帝五年为梁国。《史记·诸侯王表》王彭越。《越传》,越为梁王,都定陶。)
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後之爱子,景帝宠弟也,
(会贞按:《史记·梁孝王世家》,文帝四男,武是次子,与景帝同母,窦太後少子也。文帝十二年,自淮阳徙为梁王。《汉书·诸侯王表》作十年徙梁,误。)
是以警卫貂侍,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舍,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
(会贞按:此亦钞变《梁孝王世家》文。惟长卿二句,参以《司马相如传》。)
其所经构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
(朱脱曲字。赵增云:刘昭补注《郡国志》引《地道记》,梁孝王筑城三十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注》落曲字。戴增同。会贞按:刘昭《注》作十二里。《宋书·乐志》一载此事,亦作十二里。《类聚》六二三引《太康地记》作二十里。)
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鼓琴处也。
(守敬按:孙志祖《读书脞录》四,《列仙传》寇先,寇字误。《广韵》冠字《注》云,又姓。《列仙传》有冠先,据此则今作寇,乃後人妄改。《御览》一千卷引作冠先生。《水经·睢水》篇亦误。会贞按:《搜神记》一作冠先。)
先好钓,居睢水劳。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後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
(守敬按:以上《列仙传》文,十年作数十年。)
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
(守敬按:《左传·昭二十一年》文,里上有以南二字。杜《注》南里,宋城内里名。)
杜预曰:卢门,宋城南门也。
(守敬按:《左传》杜《注》作宋东城南门,考襄十七年,泽门杜《注》,宋东城南门,不应有两东城南门,必有一误。观此《注》称南门,引杜《注》为证。《方舆纪要》亦云,南门曰卢门,则卢门是南门非东城南门,郦所见杜书是善本,今本衍东字。又哀二十六年杜《注》,卢门,宋东门也。东亦南之误。)
司马彪《郡国志》,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
(守敬按:《通鉴》晋永和九年,姚襄在历阳,殷浩恶其疆盛,迁襄於梁国蠡台,即此,在今商邱县城内。)
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七十八引《述征记》,蠡台,梁孝王所筑於兔园中,回道似蠡,因名之。据此《注》彼脱续字。胡三省云,蠡,如字。若如《述征记》之说,音卢戈翻。是亦不甚以为然也。)
余按:《阙子》
(朱《笺》曰:汉《艺文志·纵横家》有《阙子》一篇,宋本作关,误。)
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失逾于西霜之山,
(朱《笺》曰:旧本《注》及《御览》与《文选·鲍照〈诗〉》注俱作西霜,唯《艺文类聚》作孟霜,赵作西,戴改孟。会贞按:明抄本作西,吴本作孟。《後汉书》注作西,《书钞》作孟。)
集于彭城之东,
(朱城讹作梁,戴、赵改。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作城。)
馀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
(会贞按:《书钞》一百二十五、《类聚》一百二十五、《类聚》六十、《文选·鲍照〈拟古诗〉》注、《後汉书·蔡邕传》注、《御览》五百四十七并引《阙子》文。石梁即吕梁,见《泗水注》。)
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
(会贞按:《通鉴》晋太和四年,大司马温与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温使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据前升平四年,燕以慕容垂为兖州牧、荆州刺史,镇梁国之蠡台,而是年不言燕戍蠡台。裣《晋书·桓温传》、《前燕载记》并略之。石门见《济水注》一叙桓温事。)
蠡台如西,
(朱如作而,戴、赵改。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作如。)
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
(守敬按:《初学记》二十四、《御览》一百七十八,引此凉并作掠,误。)
台东胡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
(会贞按:西当南之误。)
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
(会贞按:《晋书·宣五王传》,梁王肜,武帝践阼封梁王。)
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
(会贞按:《魏志·王基传》,东莱曲城人,豹,追赠北海太守。基封东武侯,追赠司空,谥曰景侯。是王氏为豹之孙,基之女。)
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
(会贞按:《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十二月,封肜为梁王。此二年当作元年。)
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
(朱《笺》云:此下疑有脱误。)
太康九年立。
(守敬按: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碑东即梁王之吹宫也。
(赵宫改台,戴改同。守敬按:非也。考梁王吹台在开封城东南三里,详见《渠水》篇。《御览》一百八十七引《郡国志》亦云:在汴州。此睢阳城中不闻复有梁王吹台。观下文故宫东云云即承此故宫言,故吹形近,乃传钞讹故为吹耳,宫字不讹也。)
基陛阶础尚存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
(会贞按:安梁不可解。故《御览》一百七十八引此安字。余谓当本作梁王,传钞讹王为安,又错入梁字上耳。地,《御览》作池,是也。下池东即承此池言。广周五六百步,(朱《笺》曰:旧本作齐周,吴本改作广周。戴作齐,赵作广。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作齐。)
水列钓台,池江又有一台,世谓之清冷台。
(守敬按:《御览》一百五十九引《图经》,清冷池有钓台,谓之清冷台。《环宇记》,清冷池在宋城县东北二里。梁孝王故宫有钓台,谓之清冷台,今号清冷池。是以钓台清冷为一台,与此异。)
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
(守敬按:《汉书》颜《注》引晋说同。)
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
(守敬按:《括地志》,兔园在宋城县东南十里。盖指一处言之,详见下。)
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
(守敬按:极字当衍,《索隐》无此字。)
俗谓之平台。
(守敬按:据此以上并如说,《汉志》颜《注》但引如淳曰,平台在大?《索隐》引无大字,是。?梁东北,离宫所在。下作师古曰,今其城东二十里所有故台基,其处宽博,土俗云,平台也。乃袭如说。《元和志》,平台在虞城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筑。《述异记》上,梁孝王筑平台,至今存。孝王盖因宋台增筑之。今商邱县东北十七里有平台集,接虞城县界。)
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
(守敬按:《汉书》止此。《御览》一百九十七引《隋图经》,《史记》谓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里,是曰兔园。《西京杂记》二,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筑兔园,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
复道自宫东出杨门之左。
(朱讹作杨州之门左,戴但删州字,以左字下属。赵从沈炳巽说,改作杨门之左。全改同。守敬按:《左传·昭二十一年》作杨门。《校甚记》谓《石经》、宋本等作扬,是也。杨、扬字同,详见王先谦《汉书补注·扬雄传》。)
阳门
(赵改阳作杨。守敬按:《礼记·檀弓下》作阳门,郦氏盖故意错出以示博。扬、阳古字通,详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即睢阳东门也。
(守敬按:见《左传》杜《注》。)
连属于平台则近矣,
(朱则作侧,《笺》曰:《御览》引此作则近。戴、赵改。)
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
(守敬按:郦氏引《汉书》以证如说,见平台在东门外,足徵晋灼言在城内之误。)
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
(守敬按:《文选·谢惠连〈雪赋〉》,梁王不悦,游於兔园,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
故齐随郡王《山居序》
(守敬按:《齐书·武十七王传》,随郡王子隆,武帝第八子,有文才,文集行於世,今佚。此序,他书亦未引。)
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谢氏赋雪,
(守敬按:《雪赋》见《文选》。)
亦曰: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今也歌堂沦宇,律管理音,孤基块立,无复曩日之望矣。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太尉桥玄墓,
(朱桥作乔,下同。《笺》曰:旧本作桥。而《陈球碑》作乔。惠栎谓古文通,故汉以後桥氏皆去木。晋、唐、宋、元、明诸《史》、《传》并同。《玄传》,梁国睢阳人,光和元年迁太尉。《环宇记》,墓在宋城县北十里。在今商邱县北。)
冢东有庙,
(守敬按:《环宇记》,墓前碑云,《汉故太尉桥公之碑》。至皇朝乾德三年,敕改为汉太尉桥公庙,盖改作之。)
即曹氏孟德亲酹处。
(守敬按:此据《玄传》。考《魏志·武帝纪》,建安七年,遣使以太牢祀乔玄,则非亲酹。且祀文云,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则是遣使无疑。《宋书·礼志》四亦云,建安中,遣使祀桥玄以太牢。)
操本微素,尝候于玄。玄曰: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已,後经玄墓,祭云:操以顽质,见纳君子,士死知已,怀此无忘。又承约言:徂没之後,路有经由,不以斗酒支溪过相活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哉?凄怆致祭,以申宿怀。
(守敬按:《注》全本《玄传》,祀文又见《魏志·武帝纪》注。《类聚》三十八引此有删节。)
冢列数碑,一是汉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桥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後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烈、
(戴烈改列。守敬按:《隶释》作烈。烈附《後汉书·崔る传》,即入钱五百万为司徒者。戴氏改作列,何谬也?)
廷尉河南吴整等,
(守敬按:劳格云,《隶续》载《刘宽碑》阴故吏名,有故吏廷尉河南整,公修,当即其人。)
以为至德在已,扬之由人,苟不?述,夫何考焉?
(朱?作骄,考作舍,《笺》曰:《蔡中郎集》载此碑,作苟不?述,夫何考焉。戴、赵改?,考。)
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陇西χ罕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道赵冯孝高,
(会贞按:此碑是凉州人官梁国者所立。而二语多误。砀、?焉并梁国县,?焉误骘,又衍为字,砀长当在陇西χ罕,上与左尉对,北次陌守当是人姓名及字,与赵冯孝高对,而文有误也。)
以桥公尝牧凉州,感三纲之义,慕将顺之节,以为公之动美,宜宣旧邦,乃树碑颂,以昭令德。光和七年
(朱讹作元年,赵同。戴改。)
主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阴
(守敬按:碑阴详下。)
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宁。
(守敬按:文见《邕集》,作《东鼎铭》。)
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
(守敬按:文见《邕集》,作《中鼎铭》。)
又是《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太尉。
(守敬按:文见《邕集》,作《西鼎铭》。)
《鼎铭》文曰:
(朱铭作名,赵、戴改。)
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
(守敬按:《邕集》作言行,鼎氏以此作之为是,谓碑但记行事耳。)
咨度体则,
(守敬按:《邕集》作礼制,鼎氏谓当从此作礼则,然此书各本,俱作体则。)
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
(守敬按:《邕集》作钲钺,庐氏谓当从此作征。)
书于碑阴,以昭光懿。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军鼓,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
(守敬按:《邕集》无此字,《隶释》有。)
文武之动焉。
(赵云:《隶辨》曰,按《後汉书·桥玄传》,光和六年卒。《蔡邕集·太尉桥公碑》有二,俱云光和七年薨。《水经注》谓是《碑》作于光和元年,恐误也。其载《鼎铭》文云,文德铭于三鼎云云,乃是蔡邕《桥公碑》中语,非《鼎铭》文也。邕有《东》、《中》、《西鼎》三《铭》,见于集中,又有《黄戊铭》,所云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亦邕《铭》中语。而谓碑文为李友所作,岂後人C11采《邕集》,误入他人之文耶?守敬按:卢文?召《钟山札记》,宋天圣元年,欧静所辑《蔡中郎集》,首篇乃《故太尉桥公庙碑》,文德武功云云为碑文,下有桥氏之先,出自黄帝一段,即所谓碑阴也。其四《铭》附後。郦氏删节引之,安得以碑文为鼎铭?此有传写舛误,今当删去鼎文铭曰四字,以故臣至光懿一段移於碑阴之上,而於故臣上增一碑是之字,则无不合矣。中郎又有《太尉桥公碑》一篇,乃为故吏崔烈等作者,即此《注》上所叙也。李友所作之碑,《邕集》不载,《隶辨》误以此碑连下碑阴为一,故臆谓误入《邕集》也。会贞按:《天下碑录》,汉桥玄碑二,在宋城县。汉朝群臣感桥氏德行之美,乃共立碑,一故吏博陵崔烈立,一陇西χ罕等立,所指数碑与此同。惟碑三误作碑二,汉朝上脱一字耳。郦氏先叙三碑,後叙碑阴,原不以碑阴充数。卢氏校衍鼎铭文曰四字,是也。而欲移故臣至光懿一段於碑阴之上,於故臣上增一碑是三字,稍未合。余谓宜移此侧面於碑阴下,於故臣上增是字,即得。)
庙南列二石柱,
(朱二五下脱石字,戴同,赵据黄本增。守敬按:明抄本有石字。)
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二石驼。
(朱石驼上无二字,赵以黄本校增。守敬按:黄本无二字。以上下文例之,当有二字。)
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凋毁。
(朱作雕饰,戴改凋毁。赵据黄本改毁。守敬按:明抄本作毁。)
惟庙颓构,鹿传遗墉,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
(朱《笺》曰:《御览》引《水经注》作逢淇陂。赵云:淇乃误文,不足据。守敬按:《御览》六十三本作逢洪泽,《淮水注》作蓬洪陂,在今商邱县南。)
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
(守敬按:城南大池即指逢洪陂,郦氏变文书之耳。)
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绝睢注涣。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北征记》,睢阳城南临?水,?水当即承城南大池之明水。考涣水又名秽水,岂以明水通涣并明水亦被以秽水之名乎?明水自蓬洪陂东南流入涣,互见《淮水注》涣水下。)
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
(会贞按:《御览》一百九十七,引此历作入。《通鉴》梁中大通四年,《注》引无于字。《九域志》,兔园有修竹园。《环宇记》,修竹园在宋城县东南十里,在今商邱县东南。)
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
(会贞按:《通鉴》注引实作弥,《方舆纪要》从之。)
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会贞按:《括地志》,兔园,俗人言梁孝王竹园也。本此。)
睢水又东,迳谷熟县故城北。
(会贞按:县详《淮水注》涣水下。)
睢水又东,蕲水出焉。
(会贞按:水详《淮水》篇。)
睢水又东,迳栗县故城北。
(朱栗讹作粟,戴同,赵改。守敬按:《汉志》作栗,《高帝纪》、《项羽传》、《周勃传》同。则粟为栗之误无疑。汉县属沛郡,後汉废,今夏邑县治。)
《地理志》曰侯国也。
(守敬按:《汉书·王子侯表》,武帝征和元年,封赵敬肃王子乐。)
王莽曰成富。睢水又东,迳太丘县故城北。
(守敬按:在今永城县西北三十里,县详下。)
《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
(朱《笺》曰:《汉书·王子侯表》,鲁共王子政封瑕丘,谥曰节侯。《地理志》,瑕丘属山阳郡,而敬丘即太丘,属沛郡,《注》似误引。赵云:按郦氏所言,未可非也。《地理志》山阳郡瑕邱下,不云侯国,沛郡敬邱下,云侯国。侯表中无敬邱侯,安知道元年见之本不作敬邱乎?守敬按:《史表》政作贞。)
汉明帝更从今名。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春秋》遇於大丘,明帝更名犬丘。下犬字为太字之误。《续汉志》作太丘,属沛国。魏省。)
《列仙传》曰: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属为业。以正月朔日,会衣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矣。
(朱无以正月至即此处共二十二字,《笺》曰:《列仙传》云,文宾者,太丘乡人也,卖草履为业,数取妪,数十年辄弃之。後时故妪年九十馀,续见宾年更壮,拜宾问道。冰?其至正月朔,会乡亭西社,教令服菊花、地胃、桑寄生、松子,妪亦更壮。赵据《名胜志》所引校增十二字,戴同。)
睢水又东迳芒县故城北。
(守敬按:前汉县属沛郡,後汉曰临睢,属沛国,魏省。在今永城县东北三里。)
汉高帝六年,封而彡跖为侯国》
(守敬按:《汉书·功臣表》,六年封跖,九年侯昭嗣。《史表》作六年昭,脱而彡跖一代,误甚。)
王莽之傅治也。
(朱无也字,戴同,赵据《名胜志》校增。守敬按:毛本《汉志》作博治,官本作傅治同。)
世祖改曰临睢。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世祖更名。《续汉志》同。)
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
(朱作与,赵同。《笺》曰:宋本作舆。戴改舆。守敬按:平舆见《汝水》篇。)
李君,二千石丞,
(朱丞作承,《笺》曰:当作丞。戴、赵改。)
轮氏夏文则,
(朱《笺》曰:《郡国志》,颍川郡有轮氏县,夏文则盖其邑人。戴以轮为讹,改作纶。守敬按:《汉志》作纶,《续汉志》作轮,此从当时之制书之,何反以为讹也?刻全书者贸然从之,此全氏身後袭戴之据。)
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阊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後人。
(守敬按: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下碑同。)
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思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儿定兴
(朱儿作倪,赵同,戴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儿。)
刘伯?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县北与砀县分水。
(会贞按:砀县详《犭隹水》篇。)
砀县在水北,芒县在水南,二县以水为界,故言分水。)有砀山。
(会贞按:砀山变详《犭隹水》篇。)
芒、砀二县之间,
(朱脱二字,赵据《御览》引此文校增,戴增同。会贞按:见《御览》四十二。)
山泽深固,
(会贞按:《汉书》颜《注》引应劭曰,芒、砀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
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
(朱《笺》曰:《列仙传》,涓子,齐人也。饵术,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於齐,隐於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又云,主柱者,与道士共上宕山,饵丹沙,三年,得神砂飞雪服之,五年能飞行。会贞按:《一统志》,砀山亦曰宕山。)
汉高祖隐之,吕後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
(会贞按:《汉书·高帝纪》,隐芒、砀山泽间,吕後求,常得之,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宋马永卿《嫩真子》四,芒、砀山有严曰紫气,盖高帝避难所也。)
京房《易候》
(会贞按:《隋志》,《周易飞候》九卷,又六卷,并京房撰。)
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会贞按:今本《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京氏此条,师下衍古字。《後汉书补注》八,引与此同。《类聚》一、又二十、《初学记》二、《御览》八,引稍略。)
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犭隹。
(朱讹作入于睢。赵同,云:按睢水岂可云入睢乎?《汉志》,睢水东至取虑入泗。《注》云,睢水东南流入泗,谓之睢口,《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其一而亡其二矣。《获水经》云,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此篇《经》文入于睢之睢,盖别水支流所淮,而非首受蒗荡渠之睢。道元故以出入回环,更相通注调停之。戴改睢作陂,云:考睢水与桐梧陂水互相通注,故《经》叙睢水言入于陂。守敬按:赵不知睢为误字,曲说殊谬。戴改陂亦误。此睢字当作犭隹,惟孙校依前犭隹水文作入于犭隹,是也。睢水自《汉志》以下,无不以为入泗者,而《水经》於《犭隹水》篇云,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於睢水则亦於萧县南入于犭隹截然而止,是明明指受蒗荡渠之睢水。郦氏知其误也。乃以白沟水出入回环迁就之。)
相县,故宋地也。
(守敬按:相县,宋恭公所都,见下。)
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
(守敬按:《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三年,使王翦击荆,虏荆王,盖即其地为郡。)
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
(守敬按:《汉志》但云高帝更名,《史记·正义》引《十三州志》,汉兴四年,改泗水为沛郡,理相城。阎若琚曰,沛郡治相,以《薛广德传》知之。)
汉武帝元鼎六年封南越桂林监、居翁为侯国,
(朱讹作元狩,戴、赵同。守敬按:《史记·建元以来侯者表》、《汉书·武帝功臣表》并作元鼎,则狩为鼎之误无疑,今订。)
曰湘成也。
(赵作相成,云:按《史》、《汉表》并作湘成。《索隐》曰,在堵阳,然则非侯沛郡之相。守敬按:《汉书·南越传》作湘城,城、成通。)
王莽更名郡曰吾符,县曰吾符亭也。
(朱郡曰二字作一之字,亭下有也字,赵同。《笺》曰:旧本作吾符高亭。《汉·地理志》,王莽改沛郡曰吾符,改相县曰吾符亭。戴改之作郡曰,删也字。)
睢水东迳石马亭,
(守敬按:亭当在今宿州之西北。)
亭西有汉故伏波将军马援墓。
(守敬按:洪亮吉曰,援,扶风茂陵人。本传又云,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卖城西数亩地,?葬而已。所云城西者,茂陵城西也。下文云,家上书讼冤,前後六上,辞甚哀切,然後得葬。则是定葬於茂陵旧茔可知。何缘远至睢水旁卜冢?道元误也。守敬按:扶风县《县志》,援墓在县西七里伏波村。)
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为沛郡治。後汉为沛国治。魏属谯郡,晋复为沛国治。宋、齐、後魏属沛郡。《地形志》相县有相城。在今宿州西北九十里。)
宋恭公之所都也。
(赵改恭作共,云:恭当作共。戴改同。会贞按:《春秋·成十五年·经》、《传》、《史记·宋世家》、《汉书·人表》并作共公。然《列女传》本作恭公。而《汉书·五行志》上,作恭公,不必改也。《史记·曹参世家·正义》引《舆地志》,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
国府园中,犹有伯姬黄堂基。
(守敬按:缃《素杂记》,天子曰黄送,三公曰黄阖,给事舍人曰黄扉,太守曰黄堂。伯姬之堂何以称黄堂?考《演繁露》,溪陂侧即春申君子假君所居之地,以数失火,涂以雄黄,遂名黄堂。此黄堂殆亦涂以雄黄而防失火欤?然卒不免於火矣。)
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
(守敬按:自夜被火以下,见《列女传》四,本《公羊》、《谷梁》,事在襄三十年。)
斯堂即伯姬焚死处也。城西有伯姬冢。
(守敬按:《一统志》,宋伯姬墓在宿州相城之西山。)
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守敬按:此《魏志·郑浑传》文。《晋书·食货志》更详。《方舆纪要》,陂在萧县西北。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睢水又左合白沟水,
(朱沟讹作渎。赵改,白沟水,见前《获水注》。戴改同。会贞按:赵谓白渎水当作白沟水,是也。而谓见前《获水注》则微误。彼水自梧桐陂北流注犭隹,此水自梧桐陂南流注睢,非一水也。)
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
(会贞按:梧桐陂在梧桐山侧,则陂盖取山为名。《一统志》,萧县南有永固湖,共南为梧桐湖,即古梧桐陂也,陂互见《犭隹水注》。)
陂水西南流,迳相城东,而南流注于睢。
(会贞按:水自今萧县南,西南流,至宿州西北入睢。)
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犭隹。
(朱犭隹讹作睢,戴、赵同。会贞按:此当作犭隹,即《经》入犭隹之犭隹。陂溢西北注犭隹即《氵反水》篇所谓西流水承梧桐陂北流注犭隹也。)
出入回,更相通注,故《经》有入犭隹之文。
(朱犭隹讹作睢,赵同。戴改陂。会贞按:此睢字亦当作犭隹。《犭隹水注》,睢水於萧县南注犭隹。此《经》称当萧县南入犭隹与彼篇应。而睢水与犭隹水不通流,郦氏就《经》诠释,叙梧桐陂水南流注睢,随言睢盛则北流入陂,又言陂溢则西北注犭隹,是回环通注,睢与犭隹通,因直决之,曰,故《经》有人犭隹之文。戴氏据《注》改《经》,注并作陂,不惟忘却《犭隹水经》注犭隹之说,即近上文亦但知睢盛则北流入陂之说,读《注》不审。案朱、赵作睢。)
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
(守敬按:《汉书》颜《注》引孟康曰,灵壁,故小县,在彭城南。《括地志》,在符离县西北九十里。《元和志》,在符离县东北九十里,东为西之误。在今宿州西北九十里。)
东南流,《汉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
(守敬按;《项羽传》,汉二年,羽从萧击破汉军於彭城,又追至灵壁东睢水上。)
即此处也。又云:东逼谷泗。
(赵云:按,又云下有脱文。朱《笺》曰:逼,宋本作通。戴、赵改通。守敬按:《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汉书》作迫之谷泗水,然则东逼谷泗,乃郦氏钞变史词,更端引之,无脱文。故《通鉴》汉高帝二年,《注》引此作《汉书》又云东逼谷泗。赵氏截又云二字作小字为句,而以东逼谷泗作大字,非也。)
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国相界。
(守敬按:《史记·诸侯王表·集解》,徐广曰,谷水在沛。谓在沛郡相县也,与服说同。《项羽本纪·集解》,瓒曰,二水皆在沛郡彭城,《汉书·诸侯王表》,瓒曰,谷在鼎城,泗之下流为谷水。与服说异。)
未详。
(朱未讹作又,赵改,戴改同。)
睢水迳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
(朱而字讹在睢水上,赵改,戴移同。会贞按:蕲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见《淮水》篇。《九域志》,谷熟有谷水,故县取水为名。)
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
(赵为改谓,云:为当作谓。全、戴改同。会贞按:为、谓古通。)
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
(守敬按:《方舆纪要》,谷水在徐州南。《图经》,睢水自谷熟而支分,其东出者曰谷水。又东北合於泗水,故有谷泗之称。自隋以後,谷水堙绝。《水经注》谷水,即睢水支流也。)
又云:汉军之败也,睢水为之不流。
(会贞按:今本《汉书·羽传》无之字,盖脱《高帝纪》有之字,可证。《史记·本纪》俱原有之字。)
睢水又东南迳竹县故城南。
(守敬按:前汉县属沛郡,後汉曰竹邑,属沛国。魏属谯郡。晋曰竺邑,後属沛国,後废。《地形志》,南济阴郡治竹邑城。在今宿州北二十里。)
《地理志》曰:王莽之笃亭也。李奇曰:今竹邑县也。
(会贞按:《汉志》竹县颜《注》引李说,《史记·曹参世家·正义》亦引。)
睢水又东与C12湖水合,水上承甾丘县之渒陂,
(赵渒改C12。会贞按:《新唐志》宿营州,符离东北九十里,有隋故牌湖堤。《九域志》,符离有陴河。《金史·地理志》,符离有陴湖。又云,陴湖即今渒湖。C12也、渒也、脾也、陴也,皆以形声相近错出。窃以牌、陴、渒三字皆从卑,而渒又从水,当以作渒为是,故至今犹称渒湖。?见《一统志》。?此《注》C12、渒参差,当改上句C12作渒。赵氏反改下句渒作C12,失之。在今宿州东北。)
南北百馀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解亭,
(会贞按:今本《旧唐志》亦作朝解城,而《方舆纪要》、《一统志》引《旧唐志》并作朝斛,知本作朝斛。《环宇记》虹县下,亦作朝斛。考《地形志》睢南郡有斛城县,即此。则解为斛之误,无疑。)
西彭城甾丘县之故城东。
(守敬按:汉县属楚国,後汉废,在今宿州东北十里。)
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睢水又东南,
(戴乙作又东睢水南。会贞按:此不误,戴乙乃不成语。)
八丈故沟水注之。
(会贞按:《地形志》斛城有五陂,与此八丈沟或非一水。)
水上承蕲水
(会贞按:此八丈故沟承蕲水即《淮水》篇所云蕲水又东南句,此八丈故渎出焉者也,)
而北会睢水,
(会贞按:水当在今宿州东北。)
又东迳符离县故城北。
(朱符作苻,赵据《汉书·地理志》改,戴改同。守敬按:黄本作符离。汉县属沛郡,後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晋复属沛国,後废。《地形志》,斛城有扶离城。在今宿州东北。)
汉武帝元狩四年,
(朱讹作元光四年。赵云:沈氏曰,是元狩四年封。又按《汉表》曰,邳离,属朱虚。此从《史记·年表》。)
封路博德为侯国,王莽之符合也。睢水又东,迳临淮郡之取虑县故城北。
(朱脱又字、县字,赵增,戴增同。守敬按:前汉县属临淮郡,後汉属下邳国,魏属下邳郡,晋属下邳国,宋废。後魏武定中复置,属临潼郡,在郦氏後。在今睢宁县西南。)
昔汝南步游张少失其母,及为县令,遇母于此,乃使良马踟蹰,轻轩冈进,顾访病姬,乃其母也。
(守敬按:明抄本作病姬,《环宇记》下邳县引顾野王曰,汉时,汝南步游张少孤,四岁,母拾麦,为人所卖。游张後为取虑令,春月按行高平,至里头,有病姬,马便不前,自下马问讯,乃其母也。此姬当妪之误。)
诚愿宿凭,而冥感昭徵矣。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乌慈渚。
(会贞按:渚当在今泗州西北。)
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渎旧上承蕲水,
(朱渎作沟。赵改,云:即长直故渎也。戴改同。会贞按:此长直故渎承蕲水,即《淮水》篇所云,蕲水又东流,北长直故渎出焉者也。有直渎县。晋义熙中,分盱眙县置,盖非此渎也。此渎当在今泗州西北。《淮水注》汶水下,亦有长直故渎,与此南北异流。)
北流八十五里注乌慈水。乌慈水又东迳取虑县南,又东屈迳其城东,而北流注于睢。
(会贞按:水自今泗州西北,东北流至睢宁县西北,入睢。)
睢水又东迳睢陵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临淮郡,後汉属下邳国,魏属下邳郡,晋属下邳国,东晋为济阴郡治,宋因,齐、梁属济阴郡。後魏武定时属彭城郡,在郦氏後。《地形志》,睢陵有睢陵城,即今睢宁县治。)
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楚为侯国,
(朱《笺》曰:孙云,按《史记·年表》,江都易王子刘定国,封睢陵侯。《索隐》曰,在淮阳。全、戴作楚同。赵改刘定,云:按《索隐》曰,《表》在淮陵。守敬按:《史》、《汉表》皆作刘定国,此作刘楚,误。是时,宣平侯张偃孙改封睢陵,安得又封江都王子?故《史记志疑》以《汉表》作淮陵为是。惟封睢陵,何得又注淮陵?淮陵属临淮,当本作临淮,传钞误临为陵,又错入淮字下耳。《景十三王传》称淮阳侯,亦淮陵之误。)
王莽之睢陆也。
(守敬按:吴本陆作睦,陈奂谓元本《汉志》作睦,非睢陵、淮陵,莽皆改为睢陵、淮陆也,)
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旧上承潼县,
(赵潼改作僮,下同。会贞按:赵依历代地志改作僮县,因并改下作僮陂,然於《淮水》篇又沿潼县,潼陂之旧不改,失於不照。县详彼篇。)
西南潼陂,东北流迳潼县故城北,又东北迳睢陵县下会睢。
(戴睢下增水字,全增同。会贞按:潼水故渎,自今泗州北,东北流至睢宁县东北入睢,今谓之北潼河,出泗州北小曲里,东流出白羊河,入骆马湖。《一统志》谓白羊河即潼水之下流也。)
睢水又东南流,迳下相县故城南。
(守敬按:县详《泗水》篇。)
高祖十二年,封庄侯冷耳为侯国。
(守敬按:《史记·功臣表》作庄侯冷耳,《汉表》作严侯冷耳,避讳,改庄作严。)
应劭曰:相水出沛国相县,
(朱相水上衍下字,赵同,戴删,全本删同。守敬按:《史记·项羽本纪·索隐》引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而《汉志》下相颜《注》引应曰,相水出沛国,故加下。盖钞略其辞。此引亦是钞略,相水上不当有下字,说见下。)
故此加下也,然则相又是睢水之别名也。
(朱相字上亦衍下字。赵云:按《汉志》下相县,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加下,不名下相水,道元误矣。戴删下字。)
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
(会贞按:《宋书·沈攸之传》称睢口,《魏书·孔伯恭传》又称睢清合口,盖清水入泗,泗水亦得清水之名,故睢水会泗水谓之睢清口也。《方舆纪要》,睢水在宿迁县东南十里,俗谓之小河,至今合於黄河,今曰小河口渡。)
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其一而亡其二矣。
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
(会贞按:《汉志》封丘,濮渠水首受?,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而不载羊里水源。据此《注》,羊里水即瓠子河之别称。考《史记·河渠书》河决瓠子,《集解》瓒曰,所决河名。《汉书·武帝纪》元光三年,河水决濮阳,是濮阳为瓠子河所出。此《经》云云,可补《汉志》之关。)
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
(守敬按:《河水》篇,濮阳县城北十里有瓠子河。《汉书·武帝纪》颜《注》引苏林曰,瓠子在鄄城南,濮阳北,广百步,深五丈。《环宇记》,瓠子口在濮阳县西南十七里河津。《明一统志》,在开州西南二十五里。在今开州南。至《晋志》白马有瓠子堤,白马与濮阳地相接。《地形志》,城阳有瓠子河,乃河所经,非河所出也。)
《尚书·禹贡》雷夏既泽,?、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许慎曰:?者,河?水也。
(赵云:按道元叙雷泽甚详,而?、沮甚略,殆以不见班《志》故耶?《括地志》,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沮二水在泽西北平地。《元和志》去县十四里,则明有其处矣。曾彦和则引,《尔雅》水自河出为?。许慎曰,河?水在宋。氵?之下流,入于睢水,睢水其沮水与?晁以道亦引,河出为氵?,济出为濋,求之于韵,沮有濋音。胡フ明非之,以为氵反、沮皆出豫入徐,於兖无涉。又云:氵?、沮皆济水所出,而河不与焉。故郑康成欲破《周礼·职方》兖州,其浸卢、维为雷?。《通典》不从,以济阳卢县自有卢水,高密莒县自有维水。胡フ明又非之,以周时徐并于青,兖,不得越青而东有维。济阳之卢水古不著名,《周礼》用古字,雷似卢,?似维也。且裴る《史记·集解》引康成说,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阎百诗曰,一下触字,郑盖以目验知之。惟雷泽之下流,未知何往,大抵不南注济则北注濮,濮亦弹簧归於济也。二水为《禹贡》著名之水,不容不诠,要在雷泽之傍者,近是。道元《注》甚鹘突,且移而被之岐西之雍沮,专门名家之学,疏缪若此,真卷中一话柄也。守敬按:《禹贡》、《尔雅·释水》、《说文》,?并作氵?。今本《说文》作河氵?水在宋。据郦《注》当是氵?河氵?水也。许盖以河氵?水解氵?字,与他处篆注相连者不同。故郦氏加者字以明之,於此足见郦氏小学之精。赵引《括地志》、《元和志》说《禹贡》与康成合,然非自河出,与《尔雅》、《说文》异。郦氏以瓠子河当之,正欲求合於《尔雅》、《说文》,郭注《尔雅》一引《说文》,是其前师。阎氏以鹘突讥之,过矣。至《渭水》篇亦引《禹贡》雍水,则必系後人羼入。郦氏既以瓠子为《禹贡》之?水,何得复以岐西之雍水当之?)
暨汉武帝元光三年,
(朱脱武帝二字,三讹作之,赵同。戴增武帝二字,改之为三。守敬按:《汉书·沟洫志》,孝武元光中,河决於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据《武帝纪》在元光三年。)
河水南?,
(赵作决。)
漂害民居。元封二年
(朱元封上有武帝二字,赵同。戴删云:系上文讹舛在此。守敬按:《武帝纪》塞河在元封二年。)
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
(守敬按:汲仁为汲黯之弟,官至九卿,见《史记》、《汉书·黯传》。《元和志》作汲人,人、仁古通。郭昌《史记》、《汉书》附《卫青传》,时为将军故得发卒也。)
塞瓠子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沈白马、玉壁,
(守敬按:《汉书》沈作湛,师古曰,湛读曰沈。)
令群臣将军以下,甚负薪填决河。
(守敬按:《汉书》填作?,师古曰,音大千反。)
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
(朱脱此八字。赵云:按《汉书》有浩浩洋洋虑殚为河句,方叶韵,戴增。)
殚为河兮地不宁,
(守敬按:《汉书》不下有得字。)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守敬按:吾山亦曰鱼山,详《济水》二《注》马颊水下。)
吾山平兮巨野溢,
(守敬按:《汉书》巨作钜,钜野泽详《济水》二《注》黄水下。)
鱼沸郁兮柏冬日。
(守敬按:《汉书》沸作弗,《史记》作沸。)
正道弛兮离常流,
(守敬按:《史记》正作延,《考异》曰,古文正与征通,或作征因讹为延耳。)
蛟龙骋兮放远游。
(守敬按:《史记》放作方。)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
(朱《笺》曰:《史记》作为我谓河伯兮)
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桑浮兮
(守敬按:《方舆纪要》,?桑亭在沛县西南。)
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朱维讹作唯,赵同,戴改。)
一曰:河汤汤兮激潺?,北渡回兮汛流难。
(守敬按:汛当依《汉书》作迅。)
搴长蒋兮淇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朱脱二十四字。赵云:按《汉书》有此文,属字与玉字叶。戴增。)
ㄨ竹林兮楗石?,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
(守敬按:《一统志》称,旧《志》,宣防宫在开州西南十七里瓠子堤上。自上使汲仁以下,《汉书·沟洫志》文。)
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
(守敬按:《河水》篇《注》濮阳县有宣防堰。)
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後,未及修理,河水东浸,
(守敬按:当作浸。)
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馀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
(守敬按:自平帝以下,本《後汉书·王景传》已引,见《河水》五《注》。)
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河水旧东流,
(朱讹作河,戴改决。赵改流云:河字当作流。全改同。)
迳濮阳城东北,
(守敬按:汉濮阳县为东郡治,?郡治见下。?後汉、魏同,晋为濮阳国治,後魏属濮阳郡,在今开州西南三十里。)
故卫也。
(赵作地。)
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
(朱相土讹作之相。赵相下增土字,云:《史记·殷本纪》,昭明卒,子相土立。《索隐》曰,相土佐夏,功著於商。《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邱,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戴改之相作相土。)
故《春秋传》曰:瘀伯居商邱,相土因之,是也。
(全云:帝邱岂商邱耶?阏伯之商邱在睢阳,非帝邱也。王伯厚曰:此盖出于《帝王世纪》之缪。赵云:按《环宇记》卫南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古帝邱,卫成公迁于此。郦氏以商邱当之,真属臆说。会贞按:《左传·昭十七年》,扌辛慎曰,卫颛顼之虚,故为帝丘。杜《注》,卫,今濮阳县。《续汉志》,濮阳,古昆吾国。《通典》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又《左传·襄九年》,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杜《注》,商丘在宋地。是颛顼、昆吾居帝丘在卫,阏伯、相土居商丘在宋,渺不相涉,乃《帝王世纪》谓颛顼自穷桑徙商丘,於周为卫,又谓相徙商丘本颛顼之墟故阏伯之所居。随举《春秋传》文为证,俱引见《御览》一百五十五,则混帝丘而一之,而以颛顼、昆吾与阏伯、相土所居一地矣,舛误殊甚。以郦氏之好辨,竟承用皇甫说,不置一辞,不可解也。)
卫成公自楚邱迁此。
(会贞按:《汉志》文,此楚邱在今滑县东六十里,非《汉志》成武县之楚邱亭也,辨见《济水》篇二楚邱城下。)
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
(会贞按:《史记·始皇本纪》,五年,初置东郡,六年,拔卫,迫东郡,其君角徙居野王。此《注》所本。《卫世家》则云,元君时,秦置东郡,徙卫野王。《沁水注》从之。盖两存其说,据《六国表》,以元君为是。)
治濮阳县,
(会贞按:阎若琚曰,郡治濮阳以《王尊》及《翟方进传》知之。秦时已然。)
濮水迳其南,故曰濮阳也。
(会贞按:水北曰阳,县在水北,故曰濮阳。)
章邯守濮阳,环之以水。张晏曰:依河水自固。
(朱章邯讹作沛公。赵云:按《汉书》谓章邯守濮阳耳,非沛公也。所引张晏《注》,亦抄变其辞。元文是张晏曰,依河水以自环绕作垒也。戴改章邯。守敬按:《高帝纪》无之以二字,郦以意增。又文颖《注》曰,决水以自环守为固也,此固字,盖参以文说。)
又东迳卤城南。
(朱脱此六字。赵据全云:以先司空本校增。戴增同。守敬按:此非别有据本,以下文照之,固当有此六字,此戴袭全之证。《续汉志》,濮阳有卤城,或曰古卤国。《春秋》杜《注》谓卤城濮阳东南,在今开州东南六十里。)
《春秋·僖公十三年》夏,会于卤。
(守敬按:此《经》文,夏上当有《经》书二字。)
杜预曰:东郡濮阳县东南
(朱脱此二字,赵据杜《注》增,戴增同。会贞按:明抄本、吴本并有东字,朱不增南字以补其阙,反云东字,谬甚,赵氏亦未遑考及此。)
有卤城者是也。
(朱卤讹作咸,是字讹在也字下。赵改乙,戴改乙同。)
瓠子故渎,又东迳桃城南。
(守敬按:《地形志》,离狐有桃城。此《注》谓桃城在鄄城西南五十里,当以今濮州南。)
《春秋传》曰:分曹地,自洮以南,东传于济,
(朱脱此六字。赵云:按《传》文是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戴增同。守敬按:《左传·僖三十一年》文。僖八年杜《注》,洮,曹地。)
尽曹地也。今鄄城
(朱鄄作甄,《笺》曰:孙云,一作鄄城。全、赵、戴改鄄。守敬按:鄄城县见《河水注》五《注》。)
西南五十里有桃城,
(赵云:按《方舆纪要》,桃城亦曰姚城,因姚墟而名。《援神契》,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世称为姚城是也。戴改桃作姚。守敬按:当作桃城,以释上文桃、洮之异,赵牵引姚墟,戴径改作姚城,非也。)
或谓之洮也。瓠渎又东南迳清丘北。
(守敬按:菏泽县西南有清邱山,或以当《春秋》之清邱,非也。《续汉志》,濮阳有清丘。京说在濮阳东南三十里。《通典》,临濮有清邱。《元和志》,在临濮县西三十五里。在今开州东南七十里。)
《春秋·宣公十二年·经》书,楚灭萧。
(守敬按:楚灭萧与晋人等盟清丘,《经》虽连书,截然两事。且楚灭萧明叙於《犭隹水》篇,此乃郦氏率笔,载入三字,当删。)
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京相?曰: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都尉治。
(赵魏下增东部二字,云:魏分立东西两都尉,此为东部都尉治,落二字。全增同。戴增东字。守敬按:《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浊漳水注》,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赵说似是而实非也。盖濮阳属东郡,不属魏郡,且与魏郡境,中隔大河,不得以曹魏事为说。考《魏书·官氏志》制诸州各置都尉以领兵,郦氏每称当时之制云,魏某州治,魏某郡治。此殆指後魏言乎?)
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
(守敬按:县详《济水》二句渎下。《方舆纪要》新沟在曹县北,非也。在今濮州东南。)
瓠河故渎又东迳句阳县之小成阳城北。
(朱脱县字、小字,《笺》曰:宋本无城北二字。戴有县字、小字,删城北二字,赵并同。会贞按:明抄本作小城阳城北,则宋本亦有谬。戴删失之。京相?称句阳县之小成阳,用经句所本。小成阳在今濮州东南三十五里。)
城北侧渎,《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
(朱脱林字,戴、赵增。守敬按:《类聚》十一引《帝王世纪》有谷字。尧葬谷林,见《吕氏春秋·安死》篇高诱《注》,尧葬成阳,此云谷林,成阳山下有谷林,是皇甫所本。咸阳详下。)
《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
(守敬按:二语,今本《墨子》不载,而《史记·太史公自序》引之。)
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
(守敬按:二语见《墨子·节葬》。《书钞》九十四《墨子》,蛩作邛。)
《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阴。
(守敬按:见《海外南经》。)
乐崇山。
(守敬按:《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历唐尧於崇山。张揖《注》,崇山,狄山也,亦引《海外经》为证。观此一事,知郦氏炫博,其采辑之功勤矣。)
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
(守敬按:崇、蛩声近,崇山、蛩山,皆狄山之异名,则葬成阳,一说也,葬狄山,又一说也。郦盖从《帝王世纪》,而以为成阳近是耳。)
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南半里许
(朱《笺》曰:旧本作西北,戴、赵改。会贞按:郦氏乃申明士安之意,而西南半里许与西北四十里,违异殊甚。页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谓,南半为四十之误,当是也。又按《御览》一百九十三引《续述征记》,小成阳城至囚尧城,与此文同,亦作西南半里许。岂郭氏别指一城以当小成阳,而郦氏据之乎?然谓士安以是为尧冢,不可通,究有误。)
实中,俗?彦以为囚尧城,
(守敬按:《括地志》,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史通·疑古》篇引《汲冢书》又作舜放尧於平阳,皆诬冈不足辨。)
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瓠子北有都关县故城,
(守敬按:前汉县属山阳郡,後汉废,在今濮州东南。)
县有羊里亭,瓠河迳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场地而变名,
(会贞按:《汉志》之羊里水,非瓠河不足以当之。本瓠河而又名羊里者,因迳羊里亭,以亭名为水名也。此郦氏释羊里水之文。)
犹《经》有新沟之异称矣。黄初中,贾逵为豫州刺史,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百户,即斯亭也。
(朱《笺》曰:《魏志》,贾逵征吴,破吕范於洞浦,进封阳里亭侯。守敬按:见《逵传》。《晋书·贾充传》亦作阳里,此作羊里,与《汉志》同。阳、羊,古字通。)
俗名之羊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
(会贞按:濮渠即《汉志》封丘下之濮渠水,详《济水》篇二。此枝津上承濮渠,即《济水》篇所谓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者也。)
东迳Θ邱城南。
(戴以Θ为讹,改作沮。会贞按:依下改Θ为沮,非也。《左传·襄四年》,魏绛曰:後羿自迁于穷石。《续汉志》,濮阳有Θ城,?《括地志》作锄城,锄、Θ同。?即郦氏所指Θ字不误,惟Θ城作Θ邱城,盖沿俗称耳。Θ城互详下。)
京相?曰:今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邱城。
(会贞按:京氏当是释《春秋·僖二年》楚邱之文,而所指者实Θ城,所云沮邱城,即Θ邱城之异名,故郦氏引以为证,而驳京释楚邱之失。谓沮、楚虽同音,以为即楚邱则非也。《环宇记》,故Θ城在卫南县东十五里,楚邱城在县西北四里。楚邱在今滑县东六十里,则Θ城在今滑县东如南约八十里。)
六国时沮、楚同音,
(朱脱音字。赵增云:同下落音字。全、戴增同。)
以为楚邱,非也。又东迳浚城南,西北去濮阳三十五里。
(朱西讹作而,戴、赵改而当作西,全、戴改同。)
城侧有寒泉冈,即《诗》所谓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会贞按:《通典》,寒泉在濮阳县东南,有古浚城,引《诗》云云。《宋书·索虏传》,魏主嗣遣万馀人过河,於濮阳城南寒泉筑垒。乃寒泉在濮阳之确证。在今开州南。而《御览》一百九十三引《郡国志》,系浚仪寒泉於汴州。《环宇记》,寒泉陂在浚仪县西十六里。《舆地广记》,开封县有浚沟,祥符县北有浚水,并引《诗》文,不知与毛氏《传》浚,卫邑不合也。)
世谓之高平渠,非也。京相?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又东迳句阳县西,句渎出焉。
(会贞按:句渎详《济水》篇。)
濮水枝渠又东北迳句阳县之小成阳东垂亭西
(朱小成阳下有县故二字。赵县改城,故东二字乙。戴删县故二字。)
而北入瓠河。
(守敬按:濮水枝津乃《汉志》封邱濮水之下流,其东迳须城至乘氏,与北济同入钜野者为正流,而以此为枝津,殆各因水之大小为说乎?互见彼篇。水自今滑县东南,东北流,迳开州东明县,至濮州东南入瓠河。)
《地理志》曰:濮水
(孙星衍曰:《志》濮下有渠字。)
首受?于封邱县,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邱城西。
(会贞按:廪邱县详下。)
考《地志》,句阳廪邱俱属济阴,
(朱句阳讹作山阳,赵同,戴据上文与《郡国志》改。守敬按:汉廪邱属东郡,後汉属济阴郡。郦氏所云《地志》,是《郡国志》之讹。两汉此地无山阳县,其为误字无疑。戴因上文改作句阳,是也。盖廪邱在雷泽东北,句阳在雷泽西南,而都关在雷泽之西北,属山阳,则为廪邱、句阳所隔,故郦氏以前《志》为误。)
则都关无隶山阳理。
(会贞按:前汉之廪邱属东郡,後汉始属济阴,故《郡国志》云,廪邱故属东郡。《注》谓句阳、廪邱俱属济阴,则指後汉言。然前汉之都关後汉已省,郦氏据後汉属济阴之廪邱,以议《前志》都关之隶山阳,非也。)
又按《地理志》,成阝都亦是山阳之属县矣。
(戴云:按成阝都,《汉书》今本作城都。)
而东杜
(朱《笺》曰:当作京相。赵云:当作京、杜,谓京相?及杜预也。与《洧水》篇京、杜地名文义正大光明。戴改京杜。会贞按:京言,廪邱县南有成阝都城,是释隐五年成阝侵卫文,引见後成阝都城下。而杜《注》称刚父县西南有成阝乡,不如京所云,然则《注》当但引京说作京相?考地验城,又言在廪邱城南。今本讹京相?为东杜,又下衍并字耳。如以鹿城为鹿上是京相?说,《济水》篇误作京、杜并谓此亭也,同。)
考地验城,又并言在廪邱城南,推此而论,似《地理志》之误矣。
(朱无理字,全、赵同。戴据上文增。会贞按:郦氏因都关又推及於成阝都,谓不当属山阳总之拘於後汉属济阴之廪邱也。)
或亦疆理参差,所未详。瓠渎又东迳垂亭北。
(守敬按:亭在今濮州东南。)
《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邱,《经》书垂也。
(朱《笺》曰:《左传》作犬邱。赵云:按《注》引《经》、《传》俱不误。《笺》说云云,于义何取?守敬按:黄省曾本误作大邱,当是朱氏据本作大邱,而以《左传》正之。杜《注》,犬邱,垂也,地有两名。)
京相?曰:今济阴句阳县小城阳,
(朱《笺》曰:克家云,当作成阳。戴、赵改成。)
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守敬按:《续汉志》,句阳有垂亭。《左传。杜《注》,句阳县东北有垂亭。)
又东北过廪邱县为濮水。
瓠河又右迳雷泽北,
(朱讹作左迳,戴、赵同。会贞按:左当作右。瓠河东流迳雷泽北,则泽在其右,不得言左迳也,今订。)
其泽薮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一十馀里,
(戴以城为讹,改作成。赵改同。会贞按:城、成古通,故两《汉志》成,《晋》、《後魏志》作成,此《注》亦城、成错出。大成阳县即城阳县,对城阳县言,以别一城阳为小成阳,此又对小城阳言,以城阳县为大城阳也。汉县属济阴郡,後汉、魏、晋因,後魏属濮阳郡,在今濮州东南九十馀里,与菏泽县接界。《禹贡》,雷夏既泽。《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汉志》,雷泽在成阳西北。《水经山水泽地》同。《括地志》,雷夏泽在雷泽县郭外西北。《元和志》,在县北郭外。在今菏泽县东北六十里,已涸。)
昔华胥履大迹处也。
(会贞按:《海内东经》郭《注》引《河图》曰,大迹大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义。《书》孔《传》、《序》、《疏》,顾氏引《帝王世纪》云,伏义母曰华胥。)
其陂东西二十馀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
(会贞按:《史记·五帝本纪》,舜渔雷泽。)
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
(朱叔武作季载,赵同,戴改。守敬按:《史记·管蔡世家》,是武王封叔武於成,成王始封季载於C13,而《索隐》引应劭云,武王封弟季载於成,乃仲远承用《史记》,偶误为季载。郦但据应语,先标此句为《史记》,未检原书,故沿其误。《括地志》、《元和志》、《环宇记》亦沿之。《舆地广记》则作叔武,故戴氏直改作叔武,以断葛藤。)
应劭曰:其後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
(守敬按:《括地志》同,盖本应劭,应未言成本国所在。京相?以成阝都城当之,《索隐》,则从杜预以为刚父之成阝乡也。)
《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
(守敬按:《续汉志》同。)
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
(地敬按:《注》上叙尧葬谷林,在成阳西北四十里,从古说。此谓陵在城西二里,则就当时所见实指之。《括地志》,在雷泽县西三里。《元和志》、《环宇记》同。唐、宋雷泽,即故成阳也。)
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
(朱台讹作都。赵改云:《後汉书·章帝纪》注引《述征记》作灵台。《隶释》载此文亦作台,都字误也。戴改同。守敬按:据後汉《尧母碑》文云,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遂以侯伯,恢践帝宫。庆都内殁,盖葬于兹,欲人莫知,名曰灵台。则灵台,尧母冢也。《元和志》谓尧母庙在雷泽县西南四里。雷泽即故成阳,则陵在成阳西南四里矣。)
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笱,不敢采捕。
(守敬按:汉修尧庙,则祠祀久矣。《环宇记》,尧母庙在雷泽县西南四里。《述征记》云,尧母庆都之墓,上有祠庙,绕墓有池,池中有鱼,头间有印,谓之印颊鱼。《御览》九百四十引《述征记》,非告祠,捕不可得。)
前并列数碑。
(赵云:按《隶释》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威宗永康元年,又《帝尧碑》,灵帝熹平四年,与《成阳灵台碑》俱云,《水经》有,今本只有成阳令管遵所立碑,即成阳灵台也。上二碑无之,盖缺失矣。会贞按:洪氏盖因《注》言,并引数碑,包孟郁修《尧庙碑》主《帝尧碑》在内,故云《水经》有,非缺失也。说见《渭水》篇华山碑下。)
栝柏数株,檀马成林,
(朱《笺》曰:檀马,或谓檀与?马也。《诗》疏云,?马,梓榆也。谚曰,砍檀不谛得{?木}迷,{?木}迷尚可得?马,言三木之相似也。)
二陵南北列,驰道迳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馀步,中山夫人祠,老妃也。
(守敬按:老妃称中山夫人,仅见此。考《大戴礼·帝老》,尧取敬宜氏之子女皇。《广韵》注皇作女皇。)
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桃聊荫,抉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
(守敬按:此言山甫冢在中山夫人祠南,则在城阳之西南,尧陵之东南。而《环宇记》谓在雷泽县西北一里,则与郭缘生所云在尧陵北混。疑乐史误西南为西北也。)
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
(朱讹作尧妃。赵增祠字,云:尧妃下落祠字,即中山夫人祠也。戴增同。会贞按:非也。《御览》五百六十引《续述征记》此条作《尧碑》,今据订。惟作二千七百二十一载则误与此同。计自唐元年丙子,至晋怀帝永嘉三年已巳,凡二千四百五十四年。)
见汉建宁五年五月
(朱讹作四年,赵云:按四年当作五年。成阳《灵台碑》云,建宁五年五月造。《後汉书·灵帝纪》,以夏五月已巳始改建宁五年为熹平元年,故建宁无五年也。造碑时,尚未知有改元事,故碑题仍称五年。郦以纪元建宁无五年,遂作四年,岂得其实乎?抑或後人妄更,未可知也。会贞按:上引《述征记》言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云云,记于《尧碑》,明明晋有一碑。何得言见汉所立碑?确有错简,此见汉至所立碑十六字,当移於前称曰灵台下为合。碑佚,今有重刻本。)
成阳令管遵所立碑。又云:
(朱作文云,戴、赵同。会贞按:文为又之误,今订。又云,亦谓郭缘生说也。)
尧陵北,仲山甫墓南,
(朱脱仲字,戴、赵增。)
二冢间有伍员祠。
(朱脱有字。赵增云:伍员上落有字。全、戴增同。)
晋大安中立一碑,是永兴中建,今碑祠并无处所。
(会贞按:此碑郦氏云无处所,盖已佚,故欧、赵皆不著录。)
又言:尧城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耳。
(会贞按:《御览》五百六十引《续述征记》,言尧陵,言尧母庆都墓,言仲山甫墓,与此同,惟略中山夫人祠,则此条亦郭说。郦因就目验以驳之。上文云,尧陵在成阳西二里,而郭言在城南九里,庆都陵在城西南,而郭言在东南六里,中山夫人祠在城西五十馀步,而郭言在城南二里,仲山甫冢在中山夫人祠南,则在尧陵东南,而郭言在陵北二里,与所见皆不合,故统以疏僻斥之叹《金石录》曰,《环宇记》,仲山甫墓在雷泽县西北一里,墓前有祠堂石室。予尝得其石室画像,上有八分书,题云,君为从事。以字画及衣冠人物验之,乃东汉时所为,决非山甫墓。汉末,仲氏为成阳大族,盖後人因仲氏葬於此,遂误指为仲山甫墓,其实非也。是成阳并无仲山甫墓,郦氏未遑辨及此。)
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佶峙,谓之历山。
(守敬按:《隋志》。雷泽县有历山。《元和志》,在县北十六里。《环宇记》,在县西北十六里。在今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孙星衍谓山高平地止二丈许,页圭绶谓其地名历山庙也,莽平无拳石。)
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
(朱迤讹作池。赵改云:池,《御览》引此文作迤。守敬按:见《御览》四十一。)
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据,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
(守敬按:《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陶洒滨。高诱《淮南子》注,历山在济阴成阳。《御览》百六十引应劭曰,历山即雷泽中山也。缘生或以为据,谓舜耕在此,而又因相近有陶墟,谓舜陶在此,接云墟阜联属,滨带瓠河者,意以河滨即瓠河也。)
郑玄曰:历山在河东,
(守敬按:《史记·集解》引郑说,《书·大禹谟》疏、《诗·魏谱·正义》云,《尚书·传》文也。历山见《河水注》四。)
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
(守敬按:《御览》四十二引此,谧下有曰字。《续汉志》成阳《注》,舜耕历山,济阴有历山乃节引之。)
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东赋》
(朱东讹作水,戴同,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东,赋载《汉书·雄传》。)
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严。
(守敬按:《汉书》于河之严四字,作以经营三字。营字与下耕字韵。师古曰,历观,历山上有观也。)
今雷首山西枕大河,
(守敬按:山详《河水注》。《括地志》,雷首山亦名历山。)
校之园纬,于事为允。
(守敬按:《御览》四十二引此,允作安,疑当从之。郦氏于河东之山下云,历山妫?,言是则安,此亦云然,盖专主郑说。故阎若琚谓历山所在多有,终以在今蒲州者为是。而孙星衍又力辨在今菏泽,则卒未有定论也。)
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也。
(朱脱所陶二字,《笺》曰:舜一作亭。赵云:按全云,非也。舜下落所陶二字,朱氏但见《汉志》注有陶丘亭之文,故改舜字以迁就之,而不知其有脱文也。戴增所陶处三字。全刊本但以舜字移陶邱上。守敬按:《史记》陶河滨,《集解》皇甫谧曰,定陶西南陶邱亭是也。郦氏钞变为文,定陶西南陶邱下,当作舜所陶也,与前舜所鱼也一例,全前校得之。陶邱详《济水》篇菏水下。)
不言在此,缘生为失。瓠河之北,即廪丘县也。
(守敬按;汉县属东郡,後汉属济阴郡,魏复属东郡,晋属濮阳国,後魏属濮阳郡,在今范县东南七十里。)
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
(会贞按:《左传·襄二十六年》,齐人城郏之岁,齐乌馀以廪丘奔晋。孔《疏》,《释例》以廪丘为齐地。按廪丘地在东郡,则是卫之邦城,齐竟不至此也。乌馀,齐大夫,得以廪丘奔晋者,盖齐人往前取得卫邑,以赐乌馀,如郑公孙段之得州,宋乐大心之有原也。宋、郑大夫,得以晋地为采邑,是以齐大夫得以卫地为采邑。杜见齐人以奔晋,故《释例》以为刘地。明年讨乌馀,皆取其邑而归诸侯,盖以廪丘归齐也。)
实表东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邱叛于赵,
(朱讹作公孙,《笺》曰:今《竹书》作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孙以廪邱叛于赵。赵增作公孙孙公孙会,云:按《索隐》曰,《纪年》,齐宣公十五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为太公和。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卒,田会自廪邱叛于赵。下公孙,乃公孙会也。今朱氏引《竹书》作两公孙孙,杀者是人,而叛者又即其人,岂可通乎?《史记·齐世家》亦云,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反廪邱也。戴增同。守敬按:《史记·田齐世家》,宣公四十五年,庄子卒。《索隐》引《竹书》作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索隐》所引,盖脱一四字,若是宣公十五年,不得在晋烈公十一年也。赵截去田庄子卒明年六字,尤非。惟《索隐》引《纪年》言田悼子卒在此所引後一年,亦小有参差。)
田布围廪邱,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邱,
(师,朱《笺》曰:《竹书》作氏。守敬按:《吕氏春秋》二,齐攻廪邱,赵使孔青将死士救之,与刘大战,大败之,即此事。未详青、屑孰是?)
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
(朱作田布败遁,《笺》曰:一作田师败逋。戴依改,全、赵但改遁作逋。)
是也。瓠河与濮水俱东流,《经》所谓过廪丘为濮水者也。
(会贞按:濮水入羊里水,羊里水即瓠河,是二水互受通称,故云瓠河民濮水俱东流。都关与廪邱接壤,《汉志》就都关言,故云,濮水至都关入羊里水。《水经》就廪丘言,故云,瓠河过廪丘为濮水也。)
县南瓠北,
(会贞按:明抄本瓠下有河字。)
有羊角城,
(会贞按:《左传·襄二十六年》,杜《注》,廪丘,今廪丘县故城。是羊角,今廪丘县所治羊角城是,则廪丘有二城,此所云县,指县故城在北,新城在南,即羊角城,故云县南有羊角城也。《晋志》,廪丘有羊角城。《地形志》,廪丘有羊角哀,哀当亭之误。)
《春秋传》曰:乌馀取卫羊角,
(朱脱乌馀二字,卫讹作晋。戴、赵增改。)
遂袭我高鱼,天大雨,
(朱《笺》曰:天,旧本作有。戴改。赵云:按天不误。)
自窦入,介于其库,
(朱无于字,赵同,戴增。)
登其克城
(朱作克,赵同,戴改。)
而取之者也。
(会贞按:《左传·襄二十六年》文。)
京相?曰:
(全曰下增羊角二字。)
卫邑也。
(会贞按:本传卫羊角为说。)
今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
(会贞按:京所云县,当指县故城,与杜说同。)
高鱼,鲁邑也,
(朱高邑二字作一今字,戴、赵改。会贞按:鲁邑亦本《传》说。)
今廪丘东北有故高鱼城。
(会贞按:杜《注》同。《续汉志》,廪丘有高鱼城。在今郓城县东北,从《纪要》。)
俗谓之交鱼城,
(守敬按:《通鉴》,唐乾宁二年,朱全忠遣朱友恭围朱瑾於兖州,朱?自郓城驰救,友恭败之於高梧。胡《注》即高鱼也,则俗讹高鱼为交鱼。後又转名高梧矣。)
谓羊角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迳阳晋城南。
(守敬按:城在今郓城县西。)
《史记》,苏秦说齐曰:过卫阳晋之道,
(全云:按胡三省曰,所谓卫阳晋者,以魏境有阳晋,故称卫阳晋以别之。《史记》,秦取魏阳晋是也。守敬按:《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阳晋。其城在今虞乡县西。)
迳于亢父之险者也。
(守敬按:《苏秦传》文,于作乎。亢父见《济水》二黄水下。)
今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一十馀里,
(守敬按:《括地志》,在乘氏县西北三十七里。)
与都关为左右也。
(赵也上增者字。)
张仪曰:秦下甲攻卫阳晋,大关天下之匈。
(守敬按:《张仪传》文。)
徐广《史记音义》云:关一作开。
(赵云:按此十一字《注》中《注》。守敬按:见《集解》。)
东之亢父,则其道矣。瓠河之北,又有成阝都城。
(戴云:按《汉书》今本作城都。守敬按:汉县属山阳郡,后汉废,在今濮州东南。《春秋·隐公五年》,(朱五讹作三,赵同,戴改三,全改同。)
成阝侵卫。
(守敬按:《左传》文。京相?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故成阝都城。(朱无城字,赵增,戴作成阝都故城。)
《地理志》曰山阳乡也。
(赵云:按乡当作县。戴删此八字。会贞按:戴盖以《注》载《志》於京说下为不顺而删之。不知下金安上之封国,王莽之改名,皆承此句也。)
褚先生曰:汉封金安上为侯国,
(朱《笺》曰:孙按《史记·年表》,金安上封都成侯。?韦按:《汉书·地志》,山阳郡有城都县而无都成,不审何在?赵云:按褚《表》,金安上封都成侯,《汉表》同。《索隐》,《志》颍川,而《地理志》无之。然金日?封?宅侯,?宅属济阴,安上之封,必与日?附近,山阳、济阴又地界连按也。全云:按安上封都成非封成阝都。小司马曰属颍川,而《地志》无此县,盖不可考。若山阳郡城都县王莽改曰城,谷者,乃王商所封之县,非乡也。《地志》亦无此语,善长此条,一误以都成为成阝都,再误以城都为成阝都,三误以县为乡,以至乐史亦因而误。守敬按:城都字通。以县为乡,盖刊刻之差,惟谓城都为王商所封,则全规郦甚审。据《汉表》王商以成帝河平二年封成都,至侯邑,王莽篡位,改为隆信公。金安上以宣帝地节四年封都成,至侯杨,王莽败,绝。则安上之封非成阝都,无疑。)
王莽更名之曰城谷者也。瓠河又东,迳黎县故城南,
(守敬按:前汉县属东郡,後汉废,在今郓城县西二十九里。)
王莽改曰黎治矣。孟康曰今黎阳也。恭瓒曰:按黎阳在魏郡,非黎县也,
(朱讹作非此黎阳也。赵云:按师古《注》引瓒曰,黎阳在魏郡,非黎县也,道元盖抄变其词。戴改作非黎县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孟说,并引瓒说以驳之。黎阳详《河水》篇。)
世谓黎侯城,
(守敬按:《左传·宣十五年》杜《注》,黎侯国在上党壶关,此则因为黎侯所寓,而有黎侯城之名耳。)
昔黎侯寓于卫
(朱黎侯下有阳字。全云:据善长说,阳似黎侯名,误矣。戴删阳字,守敬按:《诗·邶风·式微·序》,黎侯寓于卫。《毛传》,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於卫。)
《诗》所谓胡为乎泥中?
(守敬按:《式微》篇文。)
毛云: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下,城居小阜,
(会贞按:《元和志》,黎丘在郓城县西四十五里。黎侯寓于卫,黎臣讽其君归国,作《诗》曰,胡为乎泥中?盖恶其卑泾也。《环宇记》黎阳县下,东黎故城,一名东离狐城,在郓城县东?当作西。?四十五里,侧近卑湿,城居小阜。)
魏濮阳郡治也。
(会贞按:《隋志》,鄄城旧置濮阳郡,考《地形志》,濮阳郡所领县有鄄城,此《注》言郡治黎城则治鄄城地,非治鄄城城也。)
瓠河又东迳?乇县故城南,
(戴?乇改[C112],云:《说文》,[C112],从广,?乇声,济阴有[C112]县。守敬按:县汉县属济阴郡,後汉废。《续志》成武《注》引《地道记》有?乇城。《元和志》,故城在成武县西北二十九里。与此异,此所叙当在今郓县城西。)
《地理志》济阴之属县也。
(朱志下有曰字,赵同,戴删。)
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为侯国,
(会贞按:《汉书·霍光传》,武帝遗诏封金日?为?乇侯,《日?传》,日?昭帝少,不受封。岁馀,病困,光白封?,卧受印绶,一日,薨。则《褚表》以为武帝封者,就遗诏言也,《汉表》以为昭帝封者,就日?受封言也。惟《昭帝纪》称日?始元元年薨,《表》谓始元二年封,则误矣。)
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
(会贞按:後汉废王莽之县为亭,即谓之万岁亭也。)
瓠河又东迳郓城南,
(守敬按:鲁有东西二郓,说见《沂水》篇东莞县下。此西郓也,在今郓在县东十六里。)
《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随还,待于郓。
(守敬按:沙随见《氵反水》篇。)
京相?曰:《公羊》作运字。
(守敬按:《左传》待郓之事,《公羊·成十六年》不而成四、昭二十五、六等年,言鲁西之运,与文十二、成九等年,言鲁东之运,并作运。京盖统《公羊》全书言之,亦因当时有运城,见作运自《公羊》始也。)
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故运城,
(守敬按:《续汉志》,廪丘有运城。杜《注》,廪丘县东有郓城。作郓,从《左传》而言县东,与京合。《地形志》,寿张有云城。云、运一声之转。)
即此城也。
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为注渠,与将渠合。
瓠河自运城东北,迳范县与济、濮枝渠合。
(守敬按:县详下。《济水注》,北济会濮水,兼称济渠、濮渠,故此水自济出,谓之濮枝渠。)
故渠上承济渎于乘氏县,
(守敬按:县详《济水》二,)
北迳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
(守敬按:《经》之济渠,即济枝渠也。本是济濮枝渠,《经》但就济言,故以此水纳瓠渎为济渠水。自今钜野县西北,东流迳郓城县,至寿张县东南,会瓠河。)
又北与将渠合。
(朱脱此二字,赵同,戴增。)
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迳秦亭南。
(守敬按:亭详《河水》五。)
杜预《释地》曰:
(朱脱曰,戴、赵增。)
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者也。
(朱脱者字,赵同,戴增。守敬按:《释例》鲁地内文。《续汉志》注引《地道记》同,)
又东南迳范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东郡,後汉因,魏、晋属东平郡,宋、後魏因。在今寿张县东南二十里。)
王莽更名建睦也。汉兴平中,靳允为范令。曹太祖东征陶谦于徐州,张邈迎吕布,郡县响应。程昱说允曰: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
(朱脱此二字,戴增,赵据黄本校增。守敬按:明抄本有可立二字此《魏志·程昱传》文。)
即斯邑也。将渠又东会济渠,
(守敬按:水自今范县北,东南流,至寿张县东南入济渠。)
自下通谓之将渠,北迳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非也。
(会贞按:赵沟见《济水》篇,出马颊水注济,在将渠东,乃俗以将渠当之,误矣。故郦氏辨之。)
又东北过东阿县东。
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枝渎,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
(朱不重枝渎二字,赵同,枝改故。戴增二字。会贞按:赵改,非也。上叙将渠正流,此承将渠者明是枝渎,安得作故渎,致与正流混耶?)
东北迳范县北,又东北迳东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
(守敬按:水自今范县东,东北流,至阳谷县东南,入瓠河。)
又北迳东阿县故城东。
(守敬按:县详《河水》篇邓里渠下。)
《春秋经》书:冬,会齐侯盟于柯。《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
(守敬按:并庄十三年文。)
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
(守敬按:杜《注》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当依此作柯邑。)
按《国语》,曹沬挟匕首,劫遂邑于此矣。
(全云:事出《公羊》,非《国语》。守敬按:全说非也,考《公羊》,庄公升坛,曹子手剑从之。管子曰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文与此异。此盖《国语》逸文。据董赠?《国语·正义序》、《公羊》疏、《史记·索隐》、《正义》、《礼·祭法》疏、《文选》注与此《注》引《国语》,今本皆无之,则逸者不少矣,遂见《汶水注》沟水下。)
又东北过临邑县西,又东北过茌平县东。
(会贞按:并见《河水》篇邓里渠下。)
为邓里渠。
(会贞按:邓里渠详《河水》篇,此水东北流与邓里渠会谓之邓里渠,盖互受通称也。)
自宜防已下,将渠已上,无复有水。
(会贞按:上文云,永平十二年,王景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馀里。瓠子之水,绝而不通。则宣防下、将渠上,在东汉明帝时已新流。)
将渠下水首受河,自北为邓里渠。
(会贞按:《河水注》,邓里渠北流入河,则此下与河合流矣。故下文接言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
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
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
(朱脱渎字。戴增云:考《济水注》云,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济。又《河水注》云,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迳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即此。赵增渎字同,又改为作会。会贞按:为字不误,赵改会反误。以下至入海皆水也。)
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
(朱作济水二渎。戴云:四字有舛误。考《河水注》云,济水受河始自是出,东北流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是河水自四渎口分流入济,与故济渎合,然则二渎当是故渎之讹。赵删济水二字。守敬按:若从戴说,改二为故,则济水二字,当作与字,於文方顺。从赵订删济水二字,则不烦改字。盖二与故形不近,济水叠文易衍。祝阿县详《济水》篇。)
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
(会贞按:县详《济水》篇。)
脉水寻梁
(朱梁下有邹字,戴、赵同。会贞按:邹字衍。观《晋水注》寻梁契集,《济水》篇寻梁脉水,《沅水注》脉水寻梁,皆其辞例足徵。此本无邹字,盖後人见《经》有至梁邹之文,遂妄增邹字以合《经》耳。戴、赵俱不觉,何也?今删。)
济无二流,盖《经》之误。
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又东北至济西,
(会贞按:此济字当齐之误。)
济河东北入于海。时水东至临淄县西
(会贞按:县见《淄水》篇。)
敢,南过太山华县东。
(会贞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省,後复置,仍属泰山郡。魏因,晋属琅琊国,後废。在今费县东北六十里。)
又南至费县东,
(会贞按:《通鉴》六十《注》引此,至作过。县见《沂水》篇治水下。)
入于沂。
时即而彡水也,
(守敬按:《左传》杜《注》,而彡,水名。)
音而。
(赵云:按二字《注》中《注》。守敬按:《释文》同。)
《春秋·襄公三年》,齐、晋盟于而彡者也。
(守敬按:见《左传》。)
京相?曰:今临淄惟有忄画水西北入?,
(朱讹作沛,《笺》曰:孙云,沛当作?,下同。全、赵改?,戴改济。)
即《地理志》之如水矣。
(朱之讹作曰,赵据《名胜志》校改,戴改同。守敬按:《汉志》,临淄,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澅水自临淄西北入?,故知即《汉志》之如水。《淄水注》,时水出齐城西南二十五里,即如水也。澅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西北入于时水。是澅水与时水不同源而同流。而彡,如声似一水。《淄水注》谓时水即如水,此《注》谓时水即而彡水,时与如、而彡亦一水。则澅水即如水,亦即而彡水,亦即时水,以与时合流,互受通称也。《注》辞旨曲折,骤难索解,今详疏之。)
而彡、如声相似,然则澅水即而彡水也。盖以澅与时合,得通称矣。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
(会贞按:今临淄县之乌河即时水,源流详《淄水》篇,故此《注》但叙自西安分出之枝津也。以下叙枝津皆省称时水。西安县见彼篇。)
西流,德会水注之。水出昌国县黄山,
(会贞按:德会水见《汉志》。旧《志》名郑黄沟,今名丰水,又呼为朱龙河,出淄川县东北黉山。)
西北流迳昌国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齐郡,後汉属齐国,魏属齐郡,晋属齐国,宋属齐郡,後魏徙废。《地形志》,武城有昌国,地在今淄川县东北三十里。)
昔乐毅攻齐,有功,燕昭王以是县封之为昌国君。
(守敬按:《史记·乐毅传》,燕子之乱,齐大败燕。燕昭王欲报齐,毅伐齐,破之济西,攻入临?。昭王封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
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迳城西北入德会,
(会贞按:水在今淄川县东北。)
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
(会贞按:《地形志》,东魏有苍浪沟。)
又北流注时水。
(会贞按:水自今淄川县东北,西北流,至临淄县西北入时。)
《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入如是也。
(朱如讹作洳,戴、赵改。守敬按:时水枝津之道,即《汉志》如水之道。德会水注时即《汉志》所谓入如敢。)
时水又西迳东高苑
(赵作宛,下同。)
城中而西注也。
(守敬按:城在今新城县东二十里。)
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迳其城南。
(朱脱迳字,戴、赵增。)
《史记》:汉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王国,都高苑。
(朱讹作邑。赵改云:《汉书·地理志》,千乘郡有高苑县。戴改同。守敬按:《史记》作都宛脱高字。)
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
(守敬按:《集解》引徐广亦脱高字。)
故俗谓之东高苑也。
(朱脱高字,戴、赵增。赵云:按道元此《注》,是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而《文帝纪》及《汉志》皆云十六年,又《史记·世家》胶西王?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地入于汉为胶西郡。又《五宗世家》,胶西王端用皇世子为胶西王,立四十七年,卒,国除为郡。而《地理志》云,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首高密县,岂胶西国废,复置高密国而改治者与?《巨洋水注》又云,高密郡治桑犊亭,世谓之故郡城。《地志》桑犊,北海之属县也。後汉郡、且皆废,故《续志》无之。会贞按:《史记·文帝纪》十六年不载此事,赵说当作《汉书·文帝纪》及《地理志》。页圭绶云,汉胶西国治高密,故宣帝改为高密。《史表》,文帝分齐为胶西国,都宛,此密字形讹。《元和志》,文帝分齐立胶西国,都高密,是也。乃徐广云,乐安有高苑县,《水经注》沿其误,称胶西都高苑,高苑属千乘。胶西本刘之胶西郡,能治高苑耶?守敬按:下丙倩之封,至孝武建元三年始国除。西高苑逼迩东高苑,倩不闻徙封,文产不应复以东主苑为王国,疑胶西本治高密,非高苑,页说当是。但徐广所见本已然,今不敢质言之也。至《巨洋水注》,高密郡治桑犊亭,乃汉後事,赵未见及。)
其水又北注故渎:
(守敬按:故渎即上西迳城中西注者,本是一水,因後人於城东遏令南注,绕城南,又于城西北流,合旧道,矿谓之注故渎也。)
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迳延乡城北。
(守敬按:汉延乡县属千乘郡,後汉省。《地形志》,沧州乐陵郡湿沃有延乡城。当在青州乐陵郡湿沃下,在今新城县东。)
《地理志》
(朱有曰字,赵同,戴删。)
千乘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
(会贞按:《魏志·三少帝纪》,明帝景初三年,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为新沓县,即从城也。北魏《郑义碑》,纵容凤阙,纵即从。)
延、从字相似,读随字改,所未详也。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迳高苑县北,注时水。
(会贞按:水在今新城县东。)
时水又西迳西高苑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千乘郡,後汉属乐安国,魏属乐安郡,晋为乐安郡治,宋省。《地形志》,鬲有高苑城,在今长山县北二十里。)
汉高帝六年封丙倩为侯国,
(会贞按: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索隐》,倩音七净反。《汉表》作猜,当误。)
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注。京相?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
(守敬按:《续汉志》,博昌有时水。县见《淄水注》渑水下。)
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
(朱源上讹作上源。赵乙,云:《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般阳县。後魏《地形志》作盘阳。戴乙同。《周礼·职方》郑《注》,时出般阳。般阳县见《济水》篇泷水下。)
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岐流,
(朱岐作枝,戴、赵同。会贞按:《左传》杜《注》作岐流,《释例》同。《释文》,岐,其宜反。《史记·齐世家·集解》、《续汉志》博昌《注》引杜说,并作岐,此枝为岐之误无疑,今订。)
旱则竭涸,
(朱涸作耗,戴改,赵据黄本作涸。会贞按:明抄本作涸。)
为春秋之乾时也。《左传·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
(会贞按:《经》、《传》并言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杜《注》,乾时,齐地。)
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
(全云:时水二支,一至梁邹入济者,其流甚短,一东行至钜定入马车渎者,其流甚长。别见《淄水注》,此道元所以补《经》也。会贞按:据《济水注》,梁邹城下当有东北二字,乌河旧自今临淄县西北分流,西迳新城县、长山县,至邹平县东北入济,已湮。)
非?入时,盖时来注?。若?分东流,明不得以时为名。寻时、?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斯为谬矣。
(会贞按:济、时之流,有东西之殊,又时、沂隔越崇山,无相通之道。如《经》说,是时自济出,逆流东至临淄西,又南绝淄水逾艾山迳华费入沂。合淄、沂等篇观之,其谬审矣。)
汶水出泰山芜县原山,
(守敬按:《汉志》泰山郡莱芜原山,《禹贡》汶水出西南入?。[三二][《说文》汶水出莱芜县西南,入?同。]是《经》所本。故郦氏释《经》,止节引《汉志》也。莱芜县详《淄水篇》。《括地志》,原山在淄川县东北七十里。《禹贡锥指》,山高耸出群山之上,亦名马耳山。《地形志》,嬴有马耳山,又曰岳阳山。在今莱芜县东北七十里。)
西南过其县南。
(朱其讹作嬴,赵同。戴改云:盖後人因注内言汶水又西南迳嬴县故城南,遂凭臆妄改。考《注》云故不得过其县南也,此句乃举《经》文之误,今订正。)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
(会贞按:齐城指临淄城,详《淄水》篇。《注》谓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又谓原山在县西南六十许里,言之凿凿,盖郦氏以目验得之。)
《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
(赵云:按《经》自谓汶水过嬴县南耳,不云过莱芜县南也,郦氏诠诂,殆自相伐。守敬按:赵氏不悟《经》文嬴字是後人所改,故以匡郦《注》,经戴氏订正,则条理分明矣。会贞按:郦氏所见《经》文必作过其县南,故辨之,如是嬴县,则《注》与《经》全不相应矣,赵未见及。)
《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
(会贞按:《名胜志》引此数下有十字。)
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
(朱讹作草药,赵据《名胜志》校改。戴改同。)
饶松柏,林藿绵?,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严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之惧,危蹊绝径,
(戴绝作断。)
过悬度
(守敬按:各本皆作度,明抄本则作东,东、束形近,当本作束,谓悬殊车束马也。)
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馀,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
(会贞按:《御览》墨作黔。)
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邱,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邱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邱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医,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余时迳此,为之踟蹰,
(戴踟改踌。)
为之屡眷矣。余按:麦邱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
(朱此三字讹在川谷上,赵同,戴移。会贞按:黄本不误。)
盖志者之谬耳。
(会贞按:《韩诗外传》十,齐桓公逐鹿,至麦邱之邦,遇人,年八十三。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邦人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又曰,使吾君好学士,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又曰,无使吾君得罪於群臣百姓云云。公曰,善!扶载以归而断政焉。《新序》略同。愚公谷详见《淄水》篇。麦邱、愚公各是一事。《从征记》谓麦邱所栖愚公谷,未知何据?恐误。观邦人称吾君,又《史记·赵世家》言齐麦邱,《方舆纪要》平邱城在商河县西北,愚公在临淄县西二十里,其北为愚公谷,则麦邱、愚公在齐不在鲁无疑。故郦氏以此麦邱为志者之谬。乃阎若琚以此麦邱为是,谓霸主越境而田,莫能御之,而讥郦氏之辨为泥,未审。至《环宇记》谯县下载麦邱城,引桓谭《新论》叙齐桓公事,则在《春秋》陈地,去齐尤远,更是後人傅会矣。)
汶水又西南迳嬴县故城南,
(守敬按:县属泰山郡,汉、魏、晋、宋、後魏因。在今莱芜县西北四十里。)
《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也。
(守敬按:《左传》婚作昏。)
又东南过奉高县北。
(戴改东南作西南。守敬按:《泰安县志》亦改作西南,盖本戴校。页圭绶以为非。)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
(朱脱之祀泰山四字,全校增,戴、赵增同。守敬按:《汉书·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御览》三十九引丘渊之《齐记》,嬴、博二县共界,汉武封禅,割此作县以供祀,故曰奉高。阎若琚谓汉泰山郡治奉高,盖本此《注》。後汉、魏、晋、宋同。後魏属泰郡,在今泰安县东五十里。泰山详下。)
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
(守敬按:墓在莱芜县西。)
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嬴、博之间,
(守敬按:札葬子于嬴、博之间,见《礼记·檀弓下》,郑《注》谓是鲁昭二十七年,札聘上国时。襄二十九年,札尝出聘。孔《疏》以为,是年,孔子方九岁,观葬非其时也。足见郑氏采择之精,而郦氏本以为说,诚有识矣。博县见下。)
即此处也。《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
(守敬按:嬴、博相距三十馀里,安得其西六十里为嬴、博之间,疑《从征记》之六十里为十六里之误。其高可隐也五字,《礼记》文。郑《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御览》五百六十引丘渊之《齐道记》,奉高东南三十里,有延陵儿冢,本云其高可隐,今乃二丈馀,似是後人培之。依上县北,则东南为东北之误。)
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渍埽之,今不能。然碑石麋碎,靡有遗矣,惟故趺存焉。
(朱脱故字。赵云:据《隶释》校增。戴增同。守敬按:此碑郦氏时已麋碎,故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
屈从县西南流。
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
(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魏、晋?《志》牟上衍东字。?宋、後魏同。《地形志》,牟县有牟城。在今莱芜县东二十里,今牟汶出县东南海眼泉。)
俗谓之胡卢堆。
(守敬按:《一统志》,胡芦山在莱芜县东南五十里,形势险隘,旧名戎芦关,疑非此堆也。)
《淮南子》曰:汶出弗其。
(守敬按:《?形训》文,今莱芜县东有棋山。)
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
(朱作也,赵同,戴改。赵云:按高诱曰,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此青州之东汶,其水东北流入潍,见下二十六卷。道元以牟县故卢堆当之,误矣。守敬按:朱虚之汶入潍。《淮南子》,汶出弗其,西流入济。则非朱虚之汶。而高《注》云,弗其山在北海朱虚县东。故郦氏於高《注》截去在北海朱虚县东七字,而属之於此,犹恐读者误会,於篇末复辨之。赵氏不详审,反以匡郦氏,疏矣。会贞按:《读书杂志》九,《淮南》汶出弗其,流合於济。《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莱芜有原山,《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此《淮南》之汶也,而云出弗其者,弗其盖原山之别名。《淮南》与《地理志》似异而实同也。王说甚审。惟《地理志》甾水、汶水并出原山,而《淮南》淄水出自饴,汶出弗其,则不以为出一山。郦氏盖有见于此,故於《淄水》篇以自饴为原山之别名,而此以牟汶当《淮南》之汶,以胡卢堆当弗其乎?)
牟县故城在东北,
(守敬按:上言阜在牟县故城西南,则故城在东北。)
古牟国也。
(守敬按:《汉志》,牟故国。《春秋》杜《注》,牟国今泰山牟县。)
春秋时,牟人朝鲁。
(守敬按:见《经·桓十五年》。故应劭曰:鲁附庸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脱鲁字。)
俗谓是水为牟汶也。
(守敬按:《九域志》,莱芜有牟汶水。)
又西南迳奉主县故城南。
(朱讹作而,戴、赵改西。会贞按:非也。汶水在北,先东南过奉主县北,再屈从县西南流,北水方西南注之,则是迳县南无疑,今订。)
西南流注于汶。
(会贞按:今牟汶自莱芜县西流,至泰安县东,入汶水。)
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
(朱不重水字,戴、赵增。)
源与中川分水,
(会贞按:中川水见《齐水》篇二,云,出山茬县之分水领溪,一源两发,谓分为中川水、北汶水也。故北叙北汶水出分水溪,谓源与中川分水。今水曰泮河,出狱西北桃花谷。)
东南流迳泰山,
(会贞按:各本俱连下东字为句,页圭绶谓当作迳泰山西。惟下文蛇水出泰山,山之支阜,亦有在北汶西者,今以山字断句,东字下属为合。《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周礼·职方氏》,兖州山镇曰岱山。《诗·鲁颂》,泰山严严。岱、泰古通用。《汉志》,岱山在博县西北。《元和志》,泰山在乾封县西北三十里。在今泰安县北五里。)
东合天门下溪水。
(朱合作右,戴右下增合字,赵改合。会贞按:当以东合相连为文,赵改是也。)
水出泰山天门下谷
(会贞按:此水在北汶之东。《水道提纲》谓北汶亦曰氵柰河,不知氵柰河即天门下溪水也。今水出狱西白龙也。)
东流。古者帝王升封,
(会贞按;《管子·封禅》篇,古者封太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无怀、ж义、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C42、尧、舜、禹、汤、周成王也。此就泰山言,故但云升封。)
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核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
(朱无也字,《笺》曰:当有也字。戴、赵增。)
石壁?C14,
(戴此下增如无道径,遥望其人,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乃知是人二十四字。守敬按:郦氏钞略为文,不必增。)
仰视严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见丈尺。
(朱脱见字,赵同,戴增。守敬按:《续汉志》注有见字。)
直上七里,
(朱七下衍十字,赵同,戴删。守敬按:《名胜志》引此有十字。《初学记》五?及?十三引《汉官仪》同,并误据《东山经》郭《注》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十步。桂馥又谓山高十四里,则直上不得有七十里也。《续汉志》注无十字。)
至天门,
(朱无至字,戴、赵同。守敬按:《初学记》有至字,今增。)
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
(守敬按:以上应劭《汉官》载马第伯《封禅仪记》,引见《续汉书·祭祀志》注,郦氏有删节。)
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
(朱不叠日观二字,赵同,戴增。守敬按:《续汉志》注、《类聚》一引应劭《汉官》并叠日观二字,《初学记》五引《汉官仪》及《泰山记》同。)
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睿波注壑,
(会贞按:所云注壑,盖即注北汶之变文。今氵柰河东南流至泰安县西南,入泮河。)
东南流迳龟阴之田。
(朱田字讹在下句龟字下。赵据《左传》齐人来归郓、让、龟阴之田乙。戴乙同。会贞按:此句叙北汶,田在今泰安县东南。)
龟山在博县北一十五里。
(守敬按:《续汉志》,博县有龟山。《春秋》杜,注》,博县北有龟山。即郦氏所谓在县北十五里者。《金史·地理志》奉符有龟山,亦指此山,而今无之。又《地形志》梁父有龟山,《隋志》同。《元和志》,在泗水县东北七十五里。《明史·地理志》,在新泰县西南。乃别一山,或与此混而为一,失考甚矣。博县见下。)
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
(守敬按:《琴操》,陵迟,作不用。《书钞》一百九引《琴操》与此同。)
望山而怀操,
(朱望上有故字,全、赵同,戴删。守敬按:《名胜志》引此无故字。)
故《琴操》有《龟山操》焉。
(守敬按:《琴操》云,《龟山操》孔子作。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此曲,喻季氏若龟山之蔽鲁。)
山北即龟阴之田也。
(守敬按:《春秋》杜《注》,田在龟山北。)
《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会贞按:今曰梳洗河,出狱南黄岘领。)
南流历中下两庙间。
(朱下讹作阶,赵同,戴改。)
《谷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
(守敬按:《汉志》,博县有泰山庙。《续汉志》同。《风俗通》十,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元和志》,岳庙在乾封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之南。乃下庙也。今庙在泰安县城西北隅,三庙详见下。)
墙阙严整,庆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馀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馀,广八尺。
(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八丈。)
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
(守敬按:《初学记》五、《类聚》八十八引《从征记》互有详略,合之可为此《注》之证。又《御览》三十九引《泰山记》,泰山庙在山南,悉种柏树千株,大者十五六围,长老传云,汉武所植。庙及东西房三十馀间,并高楼三处,春秋响祀泰山君,常在此坛,与《从征记》可参异同。)
不常浚渫,而水旱不灭。库中
(赵库作庙)
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
(朱虎讹作勒,《笺》曰:《後汉·祭祀志》云,建武三十年,群臣上言宜封禅泰山,诏不许。三十二年正月,上读《河图》感动,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是年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辛卯,封泰山,甲午,禅于梁阴。此云十三年,乃三十之误也。赵云:按《注》明云,石勒建武十三年,朱氏以汉建武证之,以为当作三十年,可哂甚矣。但建武是石虎年号,《注》云,石勒,误耳。戴改虎。守敬按:朱氏何至如赵所哂,盖读石字断句耳。《名胜志》引作石镌,作三十年,亦惑于朱说改之也。)
永贵侯张余
(朱永作未,《笺》曰:宋本作永。戴、赵改永。守敬按:明抄本作永,《名胜志》又误作宋。)
上金马一匹,高二尺馀,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水。
(赵云:入于汶水四字羡文。戴删。会贞按:非也。此谓环水入北汶。就当时水道言,以北汶为正流,故谓环水入之。而《山海经》环水,必是入出莱芜之汶,故《注》於环水入北汶後,以环水与北汶同流,迳明堂,引《山海经》环水注汶。随叙环水入汶,即北汶入汶,北汶、环水得通称也。若删此四字,以下但是环水入北注,则遗却北汶入汶,与上汶水又南右合北汶之文,不相应矣。)
又东南流迳明堂下。
(朱明堂上有南字。赵云:按南字羡文,或汉字之误,盖周明堂与汉明堂为二矣。戴删,并删流字。守敬按:《汉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地形志》,奉高有故明堂基。武帝所坐之明堂,周明堂也,在今泰安县东北四十里。此《注》所指之明堂,汉明堂也,在县东十里。)
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
(朱作常,戴、赵改。)
于山之东北?。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
(守敬按:《郊祀志》作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颜《注》言其阻??不显敞。)
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
(朱讹作水,赵据《汉书·郊祀志》改,戴改同。)
如带图也。
(守敬按:汉武帝三句见《武帝纪》,于山以下见《郊祀志》,此缀合为文。)
古引水为辟?处,
(守敬按:《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官仪》,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观者。)
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
(守敬按:据此《注》,环水即石汶,近《志》以泰山之东溪出登仙台者为石汶,非也。《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汶,(朱作江,孙云,按郭璞曰,江一作海。此江字固误,海字亦非,当作汶。全、戴改汶。)
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
(戴水下增数川合注四字,全增同。会贞按:此叙汶水经流,不必增此四字,戴误删上入于汶水四字,故臆增,谓北汶、汶水合注耳。)
又西南流,迳徂徕山西。
(守敬按:《地形志》,梁父,徂来山在北。《元和志》,山在乾封县。《九域志》,奉符有徂徕山。在今泰安县东南四十里。)
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
(守敬按:《鲁颂·?宫》篇文。徕作来。)
《广雅》曰:道梓松也。
(守敬按:《释木》文,今未详。)
《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
(守敬按:《内篇》、《对俗》篇文。青牛下,有或如青羊句,万岁作千岁。然《御览》九百五十三引《抱朴子》亦作万岁。)
又称天陵偃有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
(守敬按:今《抱朴子》无此文,上句引见《类聚》八十八及《御览》。)
《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
(朱十作千,赵同,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十。)
非忧王室之无柱也。
(朱讹作王实,《笺》曰:宋本作王室。赵依何焯校改正室,戴改同。守敬按:《类聚》八十九、《御览》九百五十八引《鲁连子》并作王室。)
《尔雅》曰:松页柏身曰枞。
(守敬按:《释木》文。)
《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
(守敬按:梁父县见後淄水下。)
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
(会贞按:《续汉书·五行志》四,延熹四年,泰山博尤来山判解。亦见范《书·桓帝纪》章怀《注》,太山有租来山,名尤来。)
赤鼎渠帅樊崇所保也。
(朱帅讹作师,保讹作堡,赵但改师作帅,戴但改堡作保。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帅,《诗地理考》五,引此作保,今并改。)
故崇自号尤来三老矣。
(守敬按:范《书·刘盆子传》但言樊崇转入泰山,自号三老,文较略,此盖本他家《後汉书》。)
山东有巢父庙,
(朱脱有字,赵据《名胜志》校增,戴增同。守敬按:庙之建置无考。唐竹溪六逸结社於??石峰,而孔巢父且以巢父为名,或亦慕巢父之高风,而以庙为邻乎?)
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迳县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迳阳关亭南,
(守敬按:亭详下。)
《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
(守敬按:《左传》,齐高厚围臧匕於防,师自阳关逆臧孙。)
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守敬按:三水并在今泰安县东南。)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迳博县故城东,
(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魏、晋、宋因。後魏曰博平,仍属泰山郡。《地形志》,博平有博平城。在今泰安县东南三十里。)
《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
(朱脱齐取二字。赵云:按《左传》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取博。杜预曰,博,齐邑。《注》所引未备。戴增齐取二字。)
灌婴破田横于城下。
(守敬按:《史记·灌婴传》,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攻下蠃、博。)
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
(守敬按:此驳《经》过县西北之文。)
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
(守敬按:《续汉志》,博有龙乡城。刘《注》引《左传》,齐围龙。杜预曰,在县西南。在今泰安县东南三十里。)
《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
(朱无魁字,《笺》曰:《左传》作卢蒲就魁。戴、赵增。)
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守敬按:钞略《左传》文。)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
(守敬按:《史表》作龙,《索隐》求其地而不得,故以庐江之龙舒当之,不知此《注》已确有其地。《汉表》作龙阳,乃传钞衍阳字。)
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
(守敬按:《史记·索隐》引应劭云,山在钜平县北十馀里。《括地志》,在博城县西南三十里。在今泰安县南五十里。)
黄帝所禅也,
(守敬按:《管子·封禅》篇,黄帝禅亭亭。《史记·封禅书》从之。而《白虎通》三、《风俗通》二、《书钞》九十一引《礼》并书五帝禅亭亭,异。)
山有神庙。
(守敬按:《汉志》钜平有亭亭山祠,《地形志》同。)
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
(会贞按:《史记·河渠书》,汉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泰山下引汶水以溉田。此分出之水,当所汉之所穿也。)
汶水又西南迳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
(会贞按:《续汉志》,钜平有阳关亭。《释例》鲁地内,钜平东有阳关城。?《地形志》亦云,钜平有阳关城?。《括地志》阳关故城在博城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今泰安县东南六十里有阳关村。朱此下有《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矣十五字,赵删云,此文已见上,此复出。全、戴删同。)
阳虎据之以叛,
(朱《笺》曰:旧本作居之。赵云:按据亦作据,《笺》说非。)
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
(会贞按:见《左传·定八年》、九年杜《注》,莱门,阳关邑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
(全云:此又一淄水,杜预所云入汶水者也。郑谯误以为莱芜之淄。王士祯不知而妄非之。守敬按:《左传·昭二十六年》杜,注》,淄水出泰躇?父县西,北入汶。《隋志》,嬴县有淄水。《齐乘》,泰山南亦有淄水。《一统志》,淄水俗名浊河泉,出泰安府治东南泉河集,於平地石缝中涌出,今以出新泰县西北之羊流河当之。)
西南流迳菟裘城北。
(守敬按:《释例》鲁地内,梁甫南有菟裘城。《地形志》,梁父有?裘泽,泽字疑误。《元和志》,?裘故城在泗水县北五十五里。在今泗水县北。)
《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
(守敬按:《左传》文。)
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
(守敬按:《晋志》同。)
淄水又迳梁父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魏、晋、後魏因。《地形志》,梁父有梁父城,在今泰安县东南九十里。)
县北有梁父山。
(守敬按:《後汉书·光武帝纪》注,梁父,泰山下小山也。《地形志》,奉高有梁父山。《括地志》,在泗水县北八十里。在今泰安县东南。)
《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
(会贞按:《齐策》,秦攻齐,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开山图》以泰山、亢父对举。《魏志·武帝纪》,太祖亦言,吕布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则亢父本山名也。)
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
(会贞按:见《管子》,详上。)
故县取名焉。淄水又西南迳柴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废,在今泰安县东南。)
《地理志》
(朱有曰字,全、赵同,戴删。)
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
(会贞按:淄水迳柴县,故世谓之柴汶,与上汶出牟县,俗谓之牟汶同。乃《水道提纲》云,董家河源出泰山东南麓,东南流五十馀里,南入汶水,即古柴汶。与此不合。)
淄水又迳成阝城北。
(朱成阝下脱一字。赵增县字,云:《续志》济北国,成,本国。刘昭《补注》曰,《左传》卫师入成阝。杜预曰,东平刚父县西南有成阝乡。刚父《晋志》作刚平。戴增同。会贞按:赵说非也。成阝、成通用。刘昭於泰山钜平下云,桓六年会于成。杜预曰,县东南,成城即孟县之邑。谓此成阝也。在今宁阳县东北九十里。若济北之成,本国,刘氏因举《传》注言成国者以释之。成阝乡即《洙水注》之盛乡城也,在宁阳县北。赵氏乃以成国当成邑,谬甚。此是成阝邑,然则《注》文当依杜说增作成阝城,不当增作成阝县,县不在此也。)
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
(赵云:按《史表》作成侯。《索隐》曰,属汲郡。《地理志》,涿郡成县,侯国。守敬按:《汉志》涿郡有成县,而别郡无成县,故《索隐》谓在涿郡。以《续志》济北、成县推之,则郦氏系董渫於此为有因。渫当本封成县,而前志泰山郡下,讹作式,袁宏、范晔所见,已是误本,无论郦氏。郦氏盖见汉无成县,遂系董渫於成阝邑耳。)
《春秋》齐师围成阝,成阝人伐齐,
(饮马于斯水也。(会贞按:见《左传·昭二十六年》。成阝作成,也上当有者字。)
昔孔子行于成阝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
(朱《笺》曰:《列子》,荣启期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守敬按:见《列子·五瑞》篇,无被发字。《文选·嵇叔夜《琴赋》》注、《御览》四百六十八引亦无。《说苑·杂言》、《伪家语》四,本列子说,亦无此。盖郦氏以意增。《列子·释文》,成阝,鲁之邑名,与郦说合。高士奇谓孔子游于成阝之野,即成阝国,异。成阝国见《洙水》篇盛乡城。)
淄水又西迳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
(守敬按:今羊流河自新泰县西北,西南流合小汶河,又西至泰安县西南入汶水。)
汶水又南迳钜平县故城东,
(守敬按:前汉县属泰山郡,後汉、魏、晋、宋同。後魏为郡治。《地形志》,钜平有钜平城。在今泰安县西南。)
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
(守敬按:《齐风·南山》篇文。)
今汶上夹水有方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
(守敬按:《齐风·南山》篇文。)
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
(守敬按:《齐风·载驱》篇文。)
《淮南子》曰:犭各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
(全云:按王伯厚云,《列子·释文》,《史记》汶与岷同,谓汶江也,公江边人云,狐不渡江。然则非东州之汶。守敬按:《淮南·原道训》,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说本《周礼·考工记》,郑《注》称郑司农云,汶水在鲁北,故郦氏引证於此。而殷敬顺辨之,谓《列子》与《周礼》通言水土性异,则迁移有伤,故举四渎以言之,其说确不可易。乃段玉裁云,《周礼》自指鲁北之汶,而斥殷敬顺疑为岷江之误,疏矣。)
汶水又西南迳鲁国汶阳县北,
(守敬按:汉县属鲁国,後汉因,魏属鲁郡,晋、宋、後魏同。《地形志》,汶阳有汶阳城。在今宁阳县东北五十四里。)
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
(朱亭上有池字,赵据《左传》注校删,戴删同。守敬按:《一统志》,?河在曲阜县东北五十里。《环宇记》,在县北四十二里,源出九龙山,东南流入激水,其溪涧险隘。《春秋》杜《注》汶阳县北有曲水亭,即以此水为名。)
《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朱无盟字,赵据《春秋经》文增,戴增同。)
《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
(朱讹作三年,赵据《後汉书·章帝纪》改,戴改同。)
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秉屯于汶上,
(朱秉作恭,戴、赵同。会贞按:惠栎《後汉书补注》,《恭传》未尝为执金吾,或别有据。今考《耿秉传》,章帝建初末,徵为执金吾,帝每巡郡国,秉常领郡兵宿卫左右。至章和二年,副窦宪击北匈奴,则元和时秉正为执金吾,此误秉为恭也,今订。)
城门基{渐土}存焉,
(朱城门二字讹在于字上,赵同,戴乙。)
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朱而上无西字,赵而改西,戴增西字,全增同。赵云:《禹贡锥指》,《元和志》乾封县界有五汶,源别而流同。五汶者,曰北汶、嬴汶、柴汶、牟汶,其一则经流也。按郦《注》无嬴汶。嬴汶在今莱芜县南三十里,源出宫山之阴,流合牟汶。宫山者,新甫之别名也,山在新泰县西北。泮水源出泰山分水领,即北汶,《州志》谓之堑汶,在今泰安州南。五汶之外有小汶,在州东南七十里,源出宫山,流迳徂徕山南,又西入汶水,所谓大汶口也。嬴汶流合牟汶,故郦《注》不言五汶,以小易嬴,斯为当矣。又有水出莱芜县寨子村,流合牟汶者,近《志》指为浯汶。据《汉志》琅琊灵门县有高泵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说文》云,水躇?门山,世谓之浯汶,在今莒州界,与莱芜无涉,志妄言耳。东汶出朱虚县小泰山,北流至淳于县入潍,在今临朐、安邱界。《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入济。高诱曰,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是即入潍之东汶,言入济者,《淮南》之误也。一清按:五汶之名,始于郭缘生《述征记》,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凡有五,北汶、嬴汶、柴汶、浯汶皆源别而流同。浯汶远在琅琊,阑入泰山郡域,近《志》因之而误。东樵正之,是矣。乃欲以小汶易嬴汶则非。考《泰安图志》,嬴汶与牟汶合,自莱芜县东北流,迳县西南,至泰安县东北之故县镇,与出仙台领水会,名曰大汶,亦曰堑汶。东樵以北汶为堑汶亦非。又西南流与石汶合,石汶者,环水也,又西南流与北汶合,北汶者,泮水也。《济水》篇《注》云半水出分水溪者是也。四汶共流而西南,小汶水会之。小汶出新泰县东北龙堂山,西流百二十里,入泰安县东南境,至县西南,迳徂徕山南,故柴城北,而合于大汶。寻其川脉,即古柴汶之道。柴汶本躇?父县东,西流迳菟裘场面,又西流迳梁父县故城,又西流迳柴县故城,又西流迳成阝县北,又西流迳阳关城南,而西合于汶水。今梁父县东之上源已绝,而下流仅至古柴城,即入于大注,不能至阳关城。阳关城更在古柴城之西。然小汶之行甚远,其吐纳水亦甚夥,傥古有是水,道元无容不详记之,此必沟通之以合于柴汶,其後水流既盛,而柴汶遂为所夺。大汶、小汶之名,皆起于後世,彼以合嬴、牟、北、石四汶,故名之曰大,此则专合柴汶,故名曰小。是五汶者,又并而为二,以出于大汶口,西历?冈城坝,又西北历戴村坝入于大清河,即古济水之故道也。盖嬴、牟二汶,由东达西,横水也。北、石二汶,自南注北,直水也。柴汶出东北以注西南,亦横水也。五汶之史,不当云嬴,以郭《记》、李《志》皆先记之矣。道元不别出嬴汶者,以嬴为汶水发源经流也。郭《记》书中屡引之,而此独不从其说,未知何故?岂亦以其误数浯为不足据耶?予有《五汶考》五篇,辞多不载。守敬按:页圭绶云,余按五汶之说,诸书不同。莱芜之嬴汶非嬴地,迳无嬴城,惟原山之汶出嬴地,迳嬴城,则嬴汶即汶经流,故道元不之及。据郦《注》,五汶是牟汶、柴汶、北汶、石汶及经流也。李氏、胡氏并去石汶不数,何耶?《泰安府志图》以经流合天津河後,名堑汶,与胡氏所见《州志》又异。《齐乘》以经流为北汶,与郦《注》不合。至小汶,古人统於淄水内,乃柴汶别史,有柴汶,不得益以小汶也。浯汶,近《志》固误,然出壶山,非出高{石木}山,见《汉志》。其水自入潍,不合东汶夫出太山谓之汶,东汶出小泰山,故亦得汶名,有?吾山水入之,故又称?吾汶。浯水,《汉志》、《水经注》皆不称汶,如《说文》说,则增一汶矣。出弗其之汶,本文明言入济,则弗其自是原山,或馀四汶所出之异名,而高氏误称在朱虚东,郦氏驳之,最是。乃胡氏反据之以驳《淮南》,弗思甚矣。)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
汶水又西,?水出焉。
(朱?作洗,《笺》曰:谢兆甲云,洗当作?,克家云,出焉当作注焉。赵云:按出字不误。《洙水注》云,?水出东平阳,上承汶水。又云,?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则?水所出者,汶水也,所注者,洙水,非汶水也。戴出改注。守敬按:赵氏此条最审,戴不从而从克家,何耶?会贞按:《洙水注》,?水承汶水於刚县西,据此《注》,?水先自汶水出,汶水後迳刚县,则?水出刚县之东,与彼篇不合。细审之,盖?水出刚县东北,西南流迳刚县西,两篇似异而实同也。参观自明。)
又西迳蛇丘县南,
(守敬按:汉县属济北郡,後汉、魏、晋属济北国,宋为济北郡治,後魏属东济北郡。在今泰安县西南。)
县治铸乡故城。
(朱《笺》曰:宋本作冶铸乡。赵云:按非也。蛇丘县治铸乡故城,岂可改治为冶乎?戴改治作有,删故字。会贞按:《续汉志》,蛇丘有铸乡城。戴所据。然此即本杜预为说,与上汶阳下县北有曲水亭一例,不得从《续汉志》臆改也。全本改治作有,盖亦为戴所惑。)
《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
(朱此下有是也二字,赵同,戴删。会贞按:襄二十三年文。《礼记·乐记》,周武王土帝尧之後於祝。郑《注》,祝或为铸。《吕览·慎大》篇,武王封黄帝之後於铸。异。)
杜预曰:济北蛇邱县所治铸乡城也。
(戴云:按《左传·集解》无铸乡城三字。会贞按:此《释例》小国地内文,戴氏偶失检耳。观《注》他处引《释例》,或作杜预《释地》,或作杜预《春秋释地》,此杜预下有脱文。)
又西南过刚县北。
(朱刚作讹作冈,下同。戴改。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属济北国,魏属东平国,晋曰刚平,仍属东平国,宋省,後魏复置,属东平郡。在今宁阳县东北三十五里。)
《地理志》:刚,故阐也。
(朱刚讹作乡。赵改冈云:《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刚,故阐戴改刚。守敬按:《释例》鲁地内称,东平刚县西北阐乡城。疑此《注》引《汉志》脱刚字,乡字当在阐字下,今本《汉志》脱乡字。)
王莽更之曰柔也。
(戴删也字。赵云:按《地理志》本作刚县,故新莽以柔易称。)
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让及阐,
(会贞按:见哀八年,《左氏》及《公羊》、《谷梁》皆作让。让与?阝通,《说文》作?阝,引《春秋传》齐人来归?阝,《汉志》颜《注》引应说亦作?阝,此作让,则郦氏改之。?阝详下。)
今阐亭是也。
(朱脱今阐二字,赵并删亭字,戴增今阐二字。会贞按:《汉志》注引应说,作今阐亭是也。)
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
(王校云:赵唯此作刚,疑传写误。)
县北
(会贞按:郦氏引《释例》,或作杜预《释地》,或作杜预《春秋释地》。考《释例》,阐,东平刚平县西北阐乡城,非郦氏所据。此乃杜《注》文,当止作杜预曰与他处一例。《春秋释地》四字,是後人所加。杜言刚、刚平、北、西北、岐出举北可以该西北、惟刚、刚平大异。《续汉志》作刚。《魏志·诸王传》,太和五年有刚殇公子勤。《晋志》作刚平,是魏、晋间改刚为刚平,殆杜氏成书有先後之殊,故举县名不一乎?隐五年杜《注》称刚父,父字是衍文。)
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
(会贞按:《地形志》,刚治刚城。)
俗人又谓之阐亭。
(朱阐讹作关,戴、赵改。)
京相?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
(会贞按:《洙水注》,?水上承汶水於刚县西,阐亭东。是谓阐亭在刚县西,盖从京说。)
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
(守敬按:《一统志》,肥河在肥城县南,盖古蛇水。误。肥河乃下文之泌水,今有大会河,出肥城县东北,即蛇水也。)
西南流迳汶阳之田,齐所侵也。
(守敬按:,公羊·庄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子手剑从之,曰,愿请汶阳之田。何休《注》,齐数侵鲁取邑,欲复鲁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服虔曰,郓、让、龟阴三田,汶阳田也。而《元和志》云,汶阳城侧,土田活壤,故鲁号汶阳之田。乃後起之说。)
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
(守敬按:《左传·僖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杜《注》,汶水北地。)
蛇水又西南迳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
(守敬按:《春秋·定十三年·经》书:筑蛇渊囿,无传。此《左传》当作《春秋》。)
故京相?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迳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让是也。
(守敬按:下文《春秋》二字及桓公三年四字,当在此句《经》书上。经无下字。)
今俗谓之夏晖城。
(守敬按:《续汉志》蛇丘有下让亭,《春秋》杜《注》,蛇丘县西有下让亭,《晋志》作下让亭,误。俗谓之夏晖城,以音近至讹。在今肥城县东南。)
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让,
(守敬按:今本《左传》作齐侯送姜氏,陆氏《释文》云,本或作送姜氏于让,是陆氏以无于让二字为正。厥後孔氏《正义》从之。唐《石经》以下,遂无有此二字者。惟日本古钞卷子本,有于让二字。此《注》引作于下让,按《经》文只作让,杜《注》始以下让释之,郦氏於《经》、《传》并增下字,为夏晖作证耳。余谓郦氏所据本,陆氏所称一本是,而无此二字者非也。盖古者《经》、《传》别行,如《传》无于让二字,则不知送于何地?自合《经》、《传》後,则有删此二字之本。陆、孔以删本为正,遂沿讹至今。)
非礼也。
(朱也上衍是字,全同。赵又於是上增也字,云:《传》文曰非礼也,此落也字。戴删是字。)
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守敬按:今大会河自肥城县东北,西南流至县东南,入汶水。)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
(守敬按:格马山见《济水》篇,此脱格字,又或省称马山。彼篇之宾溪水出山北,此沟水出山南,今肥城县东有小会河,世有犹名沟水河。)
西南流迳棘亭南,
(守敬按:《释例》鲁地内称,济北蛇邱县北棘亭,或谓在今泰安县西南境,当在今肥城县东南。)
《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南去汶水八十里。
(守敬按:页圭绶云:今马山去汶水尚无八十里,棘在马山南,似不能八十里,疑有误。)
又西南迳遂城东。
(守敬按:下言遂城在蛇丘西北,在今肥城县南。)
《地理志》曰:蛇邱,遂乡,故遂国也。
(守敬按:《汉志》遂并作隧,颜《注》音遂。全祖望直以为俗本之讹,遂、虞後,见《左传》昭三年、八年。)
《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
(守敬按:见《左传》。)
京相?曰:遂在蛇邱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
(守敬按:杜《注》在县东北,《释例》小国地内同。)
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邱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
(守敬按:京与杜同,不得单斥杜,明有讹文,杜预当作京、杜。)
又西迳下让城西而入汶水。
(守敬按:今小会河自肥城县东,西南流至县,东南入汶水。)
汶水又西迳春亭北,
(守敬按:今有春城,在宁阳县西北三十里汶水之阴。)
考古无春名,
(守敬按:《汉书·王子侯表》有春城侯允,东平炀王子。元始二年封。此春亭在东平东,当即允之所封。郦氏谓古无春名,偶失检耳。)
惟平陆县有崇阳亭,
(会贞按:《续汉志》,东平国有堂阳亭。刘《注》,故县,後省。但汉之深圳阳县属钜鹿郡,去此甚远,且後汉未省。相近惟泰山郡之富阳,省於後汉,富、堂形近,似刘氏所见《续汉志》作富阳。然考《地形志》任城郡,、任城东阳平郡馆陶,并有唐阳城,盖在二县之交,与平陆近,唐、堂通用,城、亭通称,即《续汉志》之堂阳亭无疑,则作堂阳不误,且亦足证此文崇为堂之误。)
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
(朱脱亭字,戴、赵增。)
推
(朱作进,《笺》曰:一作推。戴、赵改。)
?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赵云:按推?所《注》,谓京相?《春秋土地名》也。是《注》既不引其书,何为滥及乎?会贞按:赵谓?所《注》为京相?《春秋土地名》,是也。谓《注》不引其书则非。此乃指上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之说也。郦意谓古止有唐阳亭,此则名春亭又疑是?所云阐亭故言并所未详也。)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
(朱脱东字,全以胡渭本增,戴、赵增同。)
《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
(守敬按:今本《汉志》作故梁国。钱大昕谓国字衍,以此《注》引无国字为是。全祖望云,东平本宋地,宋亡,齐得之,本不属梁,其属梁,自封彭越始。据《汉书·文三王传》梁为大国,北界泰山,则此梁地也。)
景帝中六年,
(朱中下衍和字,戴、赵删。)
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
(守敬按:《史记者证诸侯王表》,景帝中六年,以梁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武帝元鼎元年,国除,为大河郡。)
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
(守敬按:《汉书·诸侯王表》宣帝甘露二年,立子宇为东平王。阎若琚曰,东平国治无盐,以《东平思王宇》及《翟方进传》知之。则国不在章。郦氏盖因《经》称东平章县,遂於此叙之也。)
王莽之有盐也。
(朱也上衍城字,戴、赵删。)
章县
(守敬按:汉县属东平国,後汉、魏因,晋省,在今东平州东七十许里。)
按《世本》,任姓之国也。
(守敬按:《左传·隐十一年·正义》、《急就篇》注并引《世本》,章,任姓。)
《春秋》齐人降章者也,
(朱无《春秋》二字,戴同,赵增。守敬按:《春秋·庄三十年》文,章作鄣。杜《注》,纪附庸国。)
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
(朱城字讹在东字上,赵移於故字下。戴移,增县字。守敬按:杜《注》,无盐县东北有鄣城。无盐见下。)
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
(朱讹作肥县东北自源。赵肥下增成字,自源,依全氏校改白原。戴增成字,删自字,源作原。守敬按:页圭绶云,泌水即今康河,出肥城县东北。)
西南流迳肥成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後汉废,後魏复置,为东济北郡治。《地形志》,肥城治肥城。即今肥城县治。)
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
(会贞按:《汉志》肥成颜《注》引应劭曰,肥子国。说者谓《汉志》肥累故肥子国,以应劭为非。郦氏称乐正子春云云,想是旧闻为应劭所本,惟此事究无可考。)
左迳句窳亭北,
(会贞按:《一统志》亭在今肥城县南,旧《志》今县东南凤皇山,即其地也。)
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城
(戴城改成。)
句窳亭,复其租而迳泰山,即是亭也。
(会贞按:《後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二月已未,凤皇集肥城,辛未幸泰山,九月,诏凤皇所见亭、部,无出二年租赋。章怀《注》引《东观记》,凤皇见肥城句窳亭槐树上。官刻《东观记》脱句字。)
泌水又西南迳富城县故城西,
(戴城改成。守敬按:两《汉志》作成,《晋》、《後魏志》作城。汉县属东平国,後汉、魏、晋因,宋省,後魏复置,属东平郡。《地形志》,富城治富在今东平州东北。)
王莽之成富也。
(《笺》曰:旧本作城富。赵云:按《汉书·地理志》正作成字,何旧城,本之足云?)
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
(守敬按:今康河自肥城县东北,西南流至东平州东南,入汶水。)
汶水又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
(守敬按:前汉县属泰山郡,後汉废,在今汶上县东北四十里。)
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
(赵作亡。)
新之故目耳。
(守敬按:《潜邱?记》曰,《水经注》汶水西南过桃乡县故城西,世所谓鄣城也。按汶上县东北四十里有桃城,在汶水南。东平州东七十里有鄣城,在汶水北。郦氏合而一之,非也。余谓郦氏本辨俗以桃城当鄣城之非,不知阎氏何以云然?非下当有也字。会贞按:《续汉志》无盐有章城,即此,而俗误以为章县城,故郦氏辨之。《地形志》,无盐有南鄣、北鄣城,盖以故县为北鄣城,以此为南鄣城也。)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守敬按:安民亭见《济水》篇,《经》所言乃汶水入济之故道。)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泒别之处,谓之四汶口。
(会贞按:即今戴村坝地,详见下。)
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后阝乡城南,
(会贞按:《汉志》,无盐有后阝乡。《释例》鲁地内称,无盐县东南后阝乡亭,此言无盐之后阝乡城,本杜为说,而别引《汉志》於下,盖杂采以示博。《地形志》,寿张有邰城,邰乃后阝之误。《括地志》,在郓州宿城县东三十二里。在今东平州东南四十里。)
后阝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溪矣。
(朱后阝昭伯讹作鲁叔孙昭伯,起讹作及。全云:后阝昭伯以斗溪启祸,昭伯亡後,后阝始归叔孙昭子,善长误矣。戴改後昭伯、改起。守敬按:斗溪事在《左传·昭二十五年》,善长何至以后阝昭伯来鲁叔孙昭伯,此由传写之误无疑。原本当如戴氏所订。)
《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后阝。今其城无南面。
(守敬按:后阝城自汉已不立县,至北魏即有基址,未必尚存雉堞,道元盖据旧籍言之。)
汶水
(会贞按:谓左二水也。)
又西南迳东平陆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东平国,後汉、魏、晋因,宋曰平陆,属东平郡,後魏同。在今汶上县北。)
应劭曰:古厥国也。
(朱脱国字。赵据《汉志》注引应说增,戴增同。)
今有厥亭。
(守敬按:《环宇记》,中都县,汉为东平陆县,亦古之厥国地,今邑界有厥亭存。本应说。)
汶水又西迳危山南,
(会贞按:《明史·地理志》,危山在东平州东北。《方舆纪要》,在州东北三十里。以此《注》考之,当在州东南,以叙左二水及之,叙右二水不及之也。)
世谓之龙山也。
(会贞按:《地形志》,无盐有龙山。沿俗称。)
《汉书》曰:朱作《汉书·五行志》曰。何氏曰:事在《宣元六王传》,非《五行志》也,善长误矣。戴改《汉书·宣元六王传》曰。守敬按:郦氏引《汉书》本文及《注》文甚详,当必检原书,断非凭记意录入者。观郦氏他处引《汉书》皆不著篇名,此必只作《汉书》曰,後人不得所出,见其文似《五行志》而旁注之,又混入正文也。)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
(守敬按:《名胜志》,瓠山圆而长,形似瓠,在今东平州北二十里。)
晋灼曰:《汉》注作报山。
(全氏曰:八字《注》中《注》。赵云:按《汉志》,北海郡瓠县,师古曰,瓠即报字。而《宣元六王传》瓠山,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师古曰,报山,古作瓠字,为其形似瓠耳。又通而为狐。《地理志》河东狐讠聂之狐,《史》、《汉表》俱作瓠。徐广曰,音胡。《索隐》曰,即狐字,可证也。会贞按:自《汉语注》至四尺,皆《汉书》注晋灼文,全氏未检《汉书》注,以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岭八字为《注》中《注》,赵亦贸然从之,疏矣。)
山胁石一枚,
(朱作丈,《笺》曰:《汉书》注作枚。戴、赵改。)
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
(朱作高,《笺》曰:《汉书》注作广。戴、赵改。)
四尺。
(戴云:按晋灼曰至此乃《注》文。此下又属《汉书》文本。)
东平王云及後谒,
(赵云;後谒下有错简。据全校移下。《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十字于此。後谒下增曰字,改书作世。戴依移,增改同,又改表作象。会贞按:卢文昭《钟山札记》,《水经注》引《汉书》东平王云及後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後谒弃市,国除《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即如《汉书》所言石立宣帝起之表,亦是高尚等之语。今新校《水经注》移其文作东平王云及後谒曰汉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是不独受诬於当日,而更受诬于後世矣。余谓此十字是《注》中《注》,与上晋灼同,故上又以《汉书》二字起文,当从旧本为是。)
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後谒弃市,国除。《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
(戴淀作淀,下同。会贞按:淀与淀通。《禹贡锥指》,茂都淀即今南旺湖。《一统志》,湖在汶上县西南三十五里。)
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
(会贞按:二水又自淀分出,此西南出者为南水,下西出者为北水。)
谓之巨野沟。又西南迳致密城南。
(会贞按:《注》从《续汉志》作致密成,《元和志》作殷密城云,在中都县西三十九里。《旧唐志》同。《环宇记》亦作殷密。《通鉴》後唐同光元年《注》两存之。《一统志》直以致密作殷密,为传写之误。)
《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
(会贞按:县见《济水》篇。)
古中都也,
(朱也讹作城,赵据吴本改,戴改同。会贞按:黄本作也。)
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凋伪矣。
(会贞按:《家语·相鲁》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云云。)
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
(会贞按:洪水又谓之桓公渎,详《济水》篇。此桓公河即桓公渎,下洪渎即洪水。郦氏故意错出耳。)
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
(朱巨作臣,《笺》曰:一作巨。戴、赵改。)
西南迳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
(会贞按:对上左二水言,则此次一汶及下右一汶乃右二水也。次一汶为右二水之南水,右一汶为右二水之北水。)
西迳后阝亭北,
(会贞按:即后阝乡城,犹《济水篇》阚乡城亦称阚亭也。)
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
(朱潴讹作遂,全同作遂,赵改迳,戴改潴。会贞按:泽渚在今东平州东。)
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
(会贞按:见《魏志·武帝纪》。)
其右一汶,西流迳无盐县之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为东平国治,後汉因,魏、晋属东平国,宋为东平郡治,後魏因。《地形志》,无盐有无盐城,在今东平州东二十里。)
旧宿国也。
(守敬按:《续汉志》,无盐本宿国,任姓。)
齐宣後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
(守敬按:《列女传》六,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极丑。宣王善其言,立为後,齐国大安。)
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
(守敬按:见《汉书·王子侯表》。全据此《注》谓《表》曰东海为误。)
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汶水又西迳后阝乡城北,
(朱后阝讹作洽,下同。戴、赵改。又北讹作南,戴、赵同。会贞按:据下引《汉志》无盐有后阝乡,则作后阝是。惟杜预言,后阝在无盐东南。此叙右一汶西流,先迳无盐,後迳后阝乡城与杜说异。如谓别有一洽乡城,究无解于下引《汉志》文也。或今本迳无盐云云一段,与后阝乡城云云一段,先後倒置乎?又后阝乡城即后阝亭,上次一汶在南,既迳后阝亭北,此右一汶在北,安得反迳后阝乡城南?则南字的是北之误,今订。)
《地理志》
(朱有曰字,戴、赵删。)
所谓无盐有后阝乡者也。汶水西南流,迳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
(守敬按:《春秋》以下三句,本《续汉志》,《春秋》曰良。此良无考。《左传·昭十三年》,晋侯将会吴於良。。杜《注》,下邳有良城县。哀十五年,楚伐吴,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亦即良城县,则良不得在寿张。或谓《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县得名盖以此。《志》有堂聚,堂为寿之误,当以此正之。)
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
(朱父讹作母。赵改云:即赵孝王也。《後汉书》校。戴改同。守敬按:《後汉书·宗室四王传》,赵孝王良,字次伯,光武之叔父。光武少孤,良抚循甚笃。全、戴入同。)
故光武改曰寿张也。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作故曰寿张,误。)
建武十五年,
(戴以五为讹,改作二。守敬按:《後汉书·樊宏传》是十二年。)
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
(守敬按:山当在今东平州西北。)
南迳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迳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
(赵据《後汉书》校改仓作苍。守敬按:苍、仓古字通。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元和二年
(朱二讹作三,赵据《後汉书·章帝纪》校改,戴改同。守敬按:事见《後汉书·光武十王传》,作三年,此沿其误。《後汉纪》在二年,与《章帝纪》同。)
章帝幸东平,祀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迳须昌城南入济,
(朱讹作浦,下同。赵改?,戴改济。)
一水南流注于汶。
(会贞按:长直沟在今东平州北,漆沟在州西。《注》言沟水奇分为二,谓长直沟、漆沟互相绝也。一水西迳须昌城南入济者,漆沟也。一水南流注注者,长直沟也。)
注水又西流入济,
(守敬按:今汶水自莱芜县西南流,迳泰安县、肥城县、宁阳县,至戴村坝皆故道,以下旧迳东平州入济,合流以注于海,此禹迹也。至明永乐九年,筑戴村坝汶水,尽出南旺以资运,而安山入济之故道,填淤久矣。)
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
(朱作浦,《笺》曰:今《淮南子》云,汶出弗其,流合于济。全、赵改?,戴改济。)
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
(守敬按:篇首已载之,此复申辨之。赵氏於篇首反以朱虚东汶驳郦氏岂未读此耶?)
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宋翔凤
春秋·范蠡
明·刘伯温
(清)武林缪艮莲仙
唐·道宣
汉·韩婴
唐·张读
(清)温睿临、李瑶 撰
(南宋)朱熹
(明)郦琥
清·冯桂芬
清·杨陆荣
(前秦)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
南唐·谭峭
宋·张载
宋·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