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二十七-水经注疏
卷二十七
○沔水上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
(王刻本作谷口。守敬按:又考《後汉书·岑彭传》及《法雄传》注、《通鉴》汉高後三年《注》、《环宇记》引此《经》,并作谷中,与各本合。)
沔水一名沮水。
(守敬按:《汉志》武都郡,沮,沮水出东狼谷。《说文》则云,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水经》从之。是沔水好沮水,故郦氏释《经》谓沔水一名沮水。然此水实东汉水之别源也。《元和志》,沮水出顺班县东北八十二里。今曰上沮水,出略阴县北境山。)
阚る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
(守敬按:阚る《十三州志》文,仅引见此。《广韵》,沮洳,渐湿也。)
县亦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
(朱出上无水字,戴、赵增。守敬按:县见《漾水》篇仇鸠水下。)
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
(赵脱流字,云:按《汉志》武都郡河池县,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秦、陇之大川。而《漾水注》又有河池水,出河池北谷,西南入浊水,别是一水也。守敬按:《水道提纲》,氵尽水出西北山,东南流,与上沮水会,盖即此水,非《注》下文之氵尽水也。汉置沮县,属武都郡,後汉、三国、?先属魏,後属蜀。?晋因,永嘉後入氏,在今略阳县东北一百十里。)
沔水又东南,迳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
(朱此十八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会贞按:《通临》晋宁康元年,梁州刺史杨亮,遣子广与秦梁州刺史杨安战,广兵败,沮水诸戍皆委城奔溃。《注》晋盖阻沮水列戍以备秦。戍在今沔县西北。今上沮水自略阳东南流,至沔县西入汉。《禹贡锥指》,宋开禧二年,金人陷大散关,叛将吴曦退屯置口,即沮口也。)
所谓沔汉者也。
(会贞按:《漾水》篇有东西两川,受沔汉之名语。《华阳国志》二,始源曰沔,故曰汉沔。疑汉沔本作沔汉,为郦所本。)
《尚书》曰:れ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山也。
(守敬按:《西山经》云,れ冢之山,汉水出焉而《海内东经》又云,汉水出鲋鱼山。郭氏即以れ冢之汉水释之《环宇记》,顿邱县有鲋?禺山。《皇览》云,颛顼冢在濮阳顿邱城外。《北堂书钞》九十二引《山海经》,汉水作濮水,水在濮阳,正颛顼葬主,似为得之。在郭、郦所见本已误。此条再必。)
东北流得献水口。
(会贞按:《注》文献水即下庾仲雍所称之水,郦意谓自汉出之口也。)
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
(会贞按:庾仲雍《汉水记》文,详见《漾水》篇,是水即彼篇之通谷水也。)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
(赵据胡渭校删汉水二字。孙星衍云:东北当作西北。守敬按:原文俱不误。)
同为汉水之源也。
(会贞按:《经》以沮县沔水县为汉源,而《禹贡》れ冢之漾尤正源,故云同为汉水之源。)
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
(朱此讹作北,赵据《汉志》注校改,全、戴改同。会贞按:见《汉志》沔阳县下。)
孔安国
(朱孔上有故字,赵同,戴删。)
曰:漾水东流为沔,
(守敬按:孔《传》东下有南字,此依《禹贡》省。)
盖与沔合也。
(守敬按:汉即沔,郦氏因上从《经》以沔水别为一源,谓出れ冢之水合之,故此释《传》说,参以已意,谓漾与沔合。)
至汉中为汉水,
(守敬按:此句亦孔《传》说。)
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
(会贞按:《通鉴》梁天监四年,汉中太守夏侯道迁降魏,白马戍主尹天宝引兵击之,即此戍也。在今沔县西北,亦谓之白马城,见下。)
氵尽水入焉。
(朱自沔水又东迳白马戍至此,讹作《经》,戴、赵改《注》。)
水北发武都氐中,
(守敬按:《汉书》,武都地杂氐、羌,後杨氐徙居仇池,见《漾水》篇此即氐境也。《环宇记》,氵尽水出西县北四十五里,独石谷。今曰白马河,出沔县北龙门沟。)
南迳张鲁城东。
(会贞按:《通典》,关城俗名张鲁场面,在西县西四十里。今沔县西北。)
鲁,沛国张陵孙。曾
(朱讹作陵,戴、赵同,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作曾。今订。)
学道于蜀鹤鸣山,
(守敬按:《元和志》,鹤鸣山在晋县西北七十九里。在今崇庆州西北。)
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
(朱住讹作往,《笺》曰:谷道当作阁道。赵改住、改阁,云:《蜀志·刘焉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谷道,疑是史误。戴改住同。守敬按:事见《後汉书·刘焉传》,《三国志·焉传》、《张鲁传》并《注》、《典略》、《华阳国志》二,此参酌为文,而有倒错。自初平至谷道十九字,依《华阳国志》当在传于鲁下,鲁、至间当增既字,方合。不然,鲁至二字不可通。《後汉书》作斜谷,《华阳国志》作谷道,《蜀志·焉传》作谷阁,不如赵氏所云。潘眉云,谷阁谓斜谷及阁道。《三秦志》自秦入蜀有三谷四道,然则谷道、阁道并通。)
用远城治,因即崤领,周回五里,
(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此作建城治,即峭领,为城周五里。此远为建之误,崤为峭之误,又依上订,用当作鲁。)
东临睿谷,
(会贞按:《通鉴》汉建安二十年,《注》引此作峻谷。)
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秀道,登陟二里有馀。
(会贞按:此条未详所出。)
氵尽水又南迳张鲁治东
(会贞按:治在今沔县西北。)
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
(会贞按:《舆地广记》旧有张天师堂,今曰氵尽口化。)
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
(会贞按:庾仲雍《汉水记》文,仅引见此。《环宇记》称,《汉水记》西县有白马山不如此详。又称,《张衡家传》衡於氵尽口升仙时,乘白马,後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马,因名。《舆地纪胜》,山在西县五里,《舆地广记》,张鲁治谓仙官所治也。)
东对白马城,
(会贞按:《地形志》沔阳有白马城。)
一名阳平关。
(会贞按:《魏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公至阳平,破张鲁弟卫,即此《文选用干令升〈晋纪总论〉》注引张莹《汉南记》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通典》在褒城县西北。)
氵尽水南流入沔,
(会贞按:今白马河南流,至沔县西入汉。)
谓之氵尽口。
(会贞按:氵尽口已见《张衡家传》。又《通鉴》晋义熙三年,氐王杨盛遣军临氵尽口,即此。)
其城西带氵尽水,南面沔川
(朱川讹作州,戴、赵改。)
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氵尽口城矣。
(会贞按:《环宇记》引《郡国县道记》,西县本名白马城,又曰氵尽口城,宋於此城侨立华阳郡。)
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
(守敬按:《蜀志·後主传》,建兴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此垒近阳平,居当作屯,在今沔县西。)
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
(会贞按:《事类赋注》七引《梁州记》,沔阳城激汉上十五里,有诸葛武侯所镇,在汉水南,背山向水。此垒亦在今沔县西,与上垒隔汉水相对。)
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
(朱此句讹作《经》,无县字,《笺》曰:原本是《注》文,谢云,赵宋本作《经》文。赵以谢为误,改《注》增县字,戴改增同。守敬按:《类聚》六十四、《御览》一百八十五并引《梁州记》沔阳城先沔阳县所治也。接言萧何、刘备事。汉县属汉中郡,後汉、蜀、晋、宋、齐因,後魏属华阳郡。在今沔县东南十里。)
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
(朱言字在萧字上,赵同,戴移。会贞按:《名胜志》引此,言字在旧字下。)
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王位于此城。
(赵据《蜀志·先主传》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增中字。戴增同,删城字。守敬按:《梁州记》,沔阳城,旧萧何所筑,刘备为汉王,权住此城,盟於城下。今城外有盟坛犹存。郦氏据之,但参以《汉书·高祖记》、《蜀志·先主传》文耳,不必增删。)
其城南临汉水,
(守敬按:《梁州记》城在汉水南,此言城南临汉水,与上迳故城南合,则城在水北。据记言先沔阳县所治,岂县本在水南,後移于水北欤?然思沔阳命名之义,似又不当在水南。如其是也,则宜详城郭之流移;如其非了,又宜纠正之,而郦氏不置一辞,何耶?)
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
(守敬按:《华阳国志》二,定军山在沔阳县。《类聚》四十引《梁州记》,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元和志》,在西县东六十里。在今沔县东南十里。)
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
(会贞按:曹公定汉中,在建安二十年,刘备斩渊,在二十四年,此钞略《蜀志·先主传》文。)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
(朱茔讹作营,赵同,戴改。会贞按:《蜀志·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薨,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据《类聚》四十引《梁州记》,入山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今松柏碑铭俨然。则墓茔似有定处。《通典》,诸葛亮墓在西县东南。今武侯冢在定军山祠旁,有明万历十九年碑记。)
山东名高平
(会贞按:《舆地广记》作地名高平。)
是亮宿营处,有亮庙。
(会贞按:《诸葛亮传》,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地形志》,华阳郡沔阳有诸葛亮庙。《陕西通志》,庙内有《唐御史碑》,至今尚存。)
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如听立祀。
(会贞按:自亮薨至此,本《襄阳记》,引见《诸葛亮传》注。)
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
(会贞按:士季,钟会字。《诸葛亮传》,景耀六年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彩。)
营东即八阵图也。
(戴改营作茔。会贞按:承上宿营言,不当改。)
遗基略在,崩褫难识。
(会贞按:《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事类赋注》七引《梁州记》,沔阳城溯汉上十五里云云,门前累石以为阵,水至坏其行列,水去辄复故。《元和志》八,阵图在西县东南,诸葛亮累细石为图。《汉中府志》,在定军山下,图列八阵,聚细石为之,各六十四聚。又有二十四聚,作两层,每层各十二聚,其迹尚存。八阵图亦见《江水》篇永安宫下。)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蜀志·後主传》,建兴七年,丞相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姜维传》,景耀二年,维令诸围皆歙兵退就乐二城。《华阳国志》,蜀时以沔阳为汉城,以城固为乐城。按沔阳、成固皆汉县,本自有城。武侯之筑二城於南山下原上,必非即以沔阳为汉城,成固为乐城。《华阳国志》云云,但以汉城在沔阳,乐城在成固地耳。郦氏於成固,引《华阳国志》为乐城,而於沔阳,不云是汉城。顾祖禹谓此城即汉城,对乐城言,故曰西乐。以此推之,成固之乐城,当亦去成固不远。郦氏时堙没,故《注》文不详。《通典》、《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并云,西乐城在西县西南,是在今沔阳县西南。此《注》叙西乐城於沔阳之下,则在沔县东南。)
城在山上,
(朱脱城字,赵据《方舆纪要》引此,增作城在沔阳东山上。戴但增城字。守敬按:《名胜志》引作城在山上。)
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
(守敬按:两汉及蜀,汉呆一属益州,自晋以下属梁州,而益州地在西南,此就晋以下言也。)
山多群獠,
(守敬按:獠见《漾水》篇东游水下。)
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
(赵删以字。)
保而居之,为苻坚所败。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
(朱仍下脱守字,全、赵、戴增。守敬按:杨亮,《晋书》附见其子《?期传》,但云终梁州刺史。《载记》,苻坚使王统、朱彤入剑阁,梁州刺史杨亮率巴獠万馀拒之,战于青谷,王师不利,彤乘胜陷汉中,当即《注》所指之事。又《?期传》,咸康中,屯成固。苻坚将潘猛距守康回垒,?期击走之。姜守未详。《载记》有苻坚宁州刺史姜宇,或即其人,传写有误宇为守,此称刺史,盖本俱仕晋,後入秦也。)
城东容裘溪水注之,
(朱无水字,戴、赵增。)
俗谓之洛水也。
(会贞按:《九域志》西县有洛水,至宋犹沿俗称。)
水南导巴领山,
(朱导作遵,《笺》曰:宋本作导。戴、赵改。会贞按:今水曰养家河,出沔县南巴山。)
东北流。水左有故城,
(会贞按:城在今沔县东南。)
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拓之,以拒曹公。
(会贞按:《蜀志·黄忠传》但言建安二下四年,於定军山击夏侯渊,斩之。《先主传》同,皆不言拒曹公事。考《先主传》,斩渊後,曹公自长安南征,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曹公引还。《注》谓先主遣忠於此拒曹公,别有所据。)
溪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会贞按:今养家河东北流,至沔县东入汉。戴云,按《注》内自此以下称汉。)
汉水又左得度口
(朱此七字合下水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会贞按:口在今沔县东。)
水,出阳平北山。
(会贞按:今水曰旧州河,出沔县东北百丈坡。)
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一曰浊检,
(朱此句一字讹作二,戴、赵改。守敬按:《名胜志》引作一。)
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
(朱《笺》曰:《尔雅》,?丕,大者??,小者鱿。郭《注》,??似鲇而大,白色,音画。《华阳国志》,??字作C25,或是蜀语,或写误耳。《广雅》,鲋一名鲭,今之鲫也。守敬按:度水有二源以下,《华阳国志》文,稍增字句。)
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
(守敬按:阳平县不见他书,未详何代置,当在今沔县东北。)
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
(戴改而作西,守敬按:非也。今旧州河南汉至沔县东入汉。)
又东,右会温泉水口,
(会贞按:《初学记》七引《梁州记》,汉水南有温泉。此温泉在汉水右之确据,口在今沔县东。)
水发山北平地,
(赵改地作池。会贞按:盖因下称池水通注汉水故改。考《舆地纪胜》、《史胜志》引此并作地,且平池字亦不辞,当仍原文为是。《纪胜》汤泉在西县东南三十五里,凤凰山之南。今沔县东南四十五里有金泉水,当即此水也。)
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
(会贞按:《纪胜》引此作扬汤,《名胜志》此,仍作汤汤。)
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
(会贞按:《类聚》九、《御览》七十引《汉水记》,与此文略同。)
池水通注汉水。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
(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水北出远山,
(守敬按:《舆地纪胜》,青羊峡在西县,黄沙水所出。今黄沙河出沔县东北云?山。)
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守敬按:《蜀志·後主传》,建兴十年,丞相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地形志》,沔阳有黄沙城,在今沔县东北,即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
其水南注汉水。
(守敬按:今黄沙河南流至褒城县西入汉。)
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壮高,
(会贞按:《御览》四十三引此作崔嵬状高,疑上嵬为崔之误。)
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
(守敬按:《御览》七百六十二节引《汉水记》有女郎捣衣砧。《注》多用《汉水记》说,此条或是《记》全文。又《事类赋注》七引《郡国志》梁州女郎山,张鲁女浣衣於石上,女便怀孕,生二龙,及女死将殡,柩车忽腾趾升此山,遂葬焉。其水傍浣衣石犹在,谓之女郎山。又《环宇记》龙蹊引《道家杂记》,张鲁女尝浣於山下,有雾?身,遂孕,後耻之,投汉水而死。鲁因葬女於龙冈山顶,後有龙子,数来游母墓,遂成蹊径。皆可与此相印证。)
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
(会贞按:水在今褒城县西南。)
汉水又东合褒水,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水西北出卫领山,
(守敬按:《汉志》武功县,褒水与斜水并出衙领山。《环宇记》,山在褒城县西北九十八里。《方舆纪要》,衙领山,俗谓之马鞍山雍、梁之间,称为阻隘。斜水出其北,褒水出其南。斜水见《渭水》篇。,褒水今名黑龙江。)
东南迳大石门,
(守敬按:《方舆纪要》,大石门当即斜谷口。)
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
(守敬按:《秦策》,秦栈道千里,通於蜀汉。《史记·高祖纪·索隐》,栈道,阁道也。崔浩云,险绝之处,傍凿山严,而施版梁为阁。此栈道曰褒斜道,即石牛道,详见下。)
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经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比谷一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守敬按:《元和志》引此《书》,稍略。)
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
(赵此句戍字作屯。守敬按:《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注》引此作戍。)
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守敬按:《蜀志·赵云传》,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魏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宽容往拒,失利於箕谷。又裴《注》引《云别传》,云退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军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此二书即其事也。子龙,赵云字。後苗,邓芝字。赤崖即赤岸,褒斜阁道所经,在今褒城县西北。)
後诸葛亮死于五丈原,
(守敬按:《蜀志·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八月,卒于军。五丈原见《渭水》篇。)
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守敬按:《蜀志·魏延传》,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自後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
(守敬按:《魏书·世宗纪》但言,正邕四年,开斜谷旧道。又《周书·崔猷传》,魏恭帝元年,太祖欲开梁、汉旧路,命猷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馀里,至于梁州。又《方舆纪要》引《汉中志》,褒斜谷中,宋时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时有版阁二千八百九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不定,明因故址修造,约为二千二百七十五间,统名曰连城栈。)
褒水又东南迳三交城,
(会贞按:城在今褒城县北。)
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
(守敬按:句有讹文,长安去此甚远,水不得出其地,且在太白山之东,下云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此亦不得云北出长安,以地望求之,或是北出陈仓乎?)
一水西北出仇池,
(守敬按:後魏有仇池郡,见《漾水》篇,去此颇远。杨氐居仇池亦见《漾水》篇。《注》言此水出仇池,盖谓出氐境也。今水曰武关河,一名石沟河,在褒城县北百四十里。)
一水东北出太白山,
(守敬按:《渭水》篇温泉水出太一山,亦曰太白山。此水与之同出一山,南北分流,今名太白河。)
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
(会贞按:《蜀都赋》刘渊林《注》,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环宇记》丙水源出褒城县西北牛头山。《明一统志》,水在沔县北八十里。)
十月入地,
(会贞按:《事类赋注》二十九、《御览》九百三十七引此,并无地字。《名胜志》引作也。)
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
(朱无有字,戴、赵增。会贞按:《名胜志》引此作有泉,然《事类赋注》、《御览》引并作水泉。)
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
(守敬按:左思《蜀都赋》文,赋见《文选》。)
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
(守敬按:《方舆纪要》,小石门在箕山,近褒谷口。在今褒城县北。)
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
(守敬按:《名胜志》,石门广二步,深八步,高一丈。)
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
(朱桓论作灵,汉下衍太字,守讹作夫。赵改桓,据碑删改作汉中太守,戴并与赵同。)
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
(守敬按:此条隐括《石门倾》文,《颂》载《隶释》。洪适曰,《华阳国志》杨君名奂。又曰,《故司录校尉楗为杨君颂》,隶额在兴元,威宗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立碑,云,司隶校尉杨君,厥字孟文。《水水》及欧、赵绵谓之《杨厥碑》。蜀中晚出《杨淮碑》云,司隶校尉杨君讳淮,字伯邳,大司隶孟文之玄孙也。始知两碑皆以厥为语助,此乃後政颂其勋德,故尊而字之,不称其名。《汉隶字原》引《墨宝》云,在褒城县北五里磨崖。今存。)
以为右牛道。
(守敬按:《集古录》言,此碑述修褒斜路,是也,郦氏下言因石牛道而广之,则此道即石牛道。故云以为石牛道。)
来敏《本蜀论》云:
(守敬按:敏字敬达,义阳新野愉,来歙之後蜀志有传。)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守敬按:严可均《全三国文》失采来敏此说。《类聚》九十四引《蜀王本纪》,略同,为来所本。)
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
(守敬按:扬子云有《蜀都赋》,《江水》篇引之,此左思《赋》文。)
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
(会贞按:二句,《蜀都赋》刘渊林《注》文。汉中、褒中并见下。)
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
(会贞按:《後汉书·顺帝纪》注引《三秦记》,褒斜,汉中俗语名,南谷名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文选·西都赋》注引《梁州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方舆纪要》,褒斜道今之北栈,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县西南三十里。)
所谓北出褒斜。
(朱脱斜字,戴、赵增。会贞按:此语未详所出,俟考。)
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
(守敬按:汉褒中县属汉中郡,後汉、蜀、晋因,东晋改为苞中,见《环宇记》,《宋志》无此县。但於郡睛此《永初郡国》云,有苞县,盖宋初改苞中作苞,旋省。《梁州记》称褒县,《书钞》一百五十八引云,入褒谷中十四里,有褒县旧城。即《注》所称褒县故城了。後魏复置褒中县。为褒中郡治,在今褒县东南。)
本褒国矣,
(守敬按:《舆地广记》,故褒国,周幽王後褒姒生於此。)
汉昭帝元凤六年置。
(守敬按:《汉志》不著置立,此据《华阳国志》二,今本《志》作元年置,盖误。故廖刻改作六年。《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并作六年。)
褒水又南流入于汉。
(守敬按:《汉志》,褒水南至南郑入汉。今黑龙江南流迳褒城县南入汉。)
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
(会贞按:《梁州记》,万石城在褒谷下七里。在今褒城县东南。)
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馀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
(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二引此瓮作盆,《舆地纪胜》引仍作瓮。)
水南遏水为阻,
(会贞按:南上水字误。《方舆纪要》引此作城,疑本作东,与水形近致误。东南与下西北对。)
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
(会贞按:《方舆纪要》,此城晋、宋间筑。考《宋志》晋安帝世,秦州寄治汉中南郑,领各侨郡县,皆关陇之流民,即此所谓流杂,顾说是也。)
汉又东迳汉庙堆下,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赵改《注》。守敬按:《舆地纪胜》,汉庙堆在南郑县西十八里。在今县西南。)
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後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
(朱谓作为,全、赵、戴改。)
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守敬按:《史记·封禅书》,秦时沔祠汉中。《索隐》,《水经》云,沔水出武都沮县。《注》云,东南注汉,谓汉水,故祠之汉中。乐产云,汉女,汉神也。此正汉中《注》明叙汉女是庙为汉神庙。而《书钞》一百五十七引《梁州记》云,南郑城激汉上五址里,水边有汉武堆,汉武尝游於此,以为钓台。後人睹其崇基,谓之汉武堆。则郦氏所非之汉武堆,指《梁州记》也。又《环宇记》南郑县载,汉庙堆言西渡汉水侧有高阜,即高帝游憩於上,故後人立祠,甚灵,迄今人畏,莫敢生幔。乃因汉高尝王汉中而傅会之,盖出郦氏後,是以辨未及。)
东过南郑县南,
(朱东上有又字,赵同,戴删。守敬按:《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注》、《名胜志》引此,并有又字,则衍久矣。又全改此句作《注》,不知凡言过者皆《经》文,改《注》非也。秦置县,为汉中郡治。汉因,後属焉。後汉复为郡治,蜀、晋、宋、齐、後魏因。在今南郑县东北二里。)
县故褒之附庸也。
(会贞按:本《华阳国志》二,《志》云,汉中郡本附庸国。属下有脱文,以此《注》证之,属下乃脱褒字。褒国见上。)
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
(会贞按:此《华阳国志》三文。然《志》因叙蜀王猎谷中,与秦惠王遇,其事在周显王时,谓是时褒汉地属蜀耳,非谓蜀至此始有其地也。观《史记·秦本纪》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六国表》作蜀取我南郑,文虽不同,足徵是年蜀有南郑。秦惠公十三年,当周安王十五年,在显王前十九年。郦氏节引常说,未深考耳。)
至六国,楚人兼之。
(会贞按:《春烽》迤周元王八年,《史记·六国表》起元王元年,元王下距显王百年,不得系六国於显王之後,且《史记·秦本记》於孝公元年言,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当周显王时。则楚有汉中尚在其先明甚。考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见《华阳国志》二,原不误。郦氏钞变其词,与显王二语相属,遂成语病。《舆地广记》承用《注》文,又为郦氏所误。)
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
(会贞按:《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七年,秦取汉中之郡。《秦本纪》,惠王後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据《六国表》,楚怀王十七年,秦惠王後十三年,当周王三年。此《注》赧王二年云云,本《华阳国志》卷二,误。其实《华阳国志》卷三,仍作三年也。守敬按:吕东莱《大事纪》云,《水经注》言,秦惠王始取楚汉中,而《秦本纪》躁公二年已书南郑反,岂先尝属秦与?余考《六国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已先书城南郑,盖始属秦,继属蜀,又属楚,终属秦也。《正义》谓春秋及战国时,其地属於楚,殊欠分析。)
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劂为称。
(朱此句脱郑字,戴、赵增。守敬按:《地理通释》七引此,亦脱郑字。《路史·国史纪》:今兴元,耆旧传云,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汉中,为献了,盖一此,注》。桓公封郑见《渭水》篇下。)
即汉中郡治也。
(守敬按:阎若琚曰,《元和志》,汉中郡自汉以还,多理南郑。高帝都之,是汉中治南郑矣。又《水经注》云,秦惠县即郡治,汉因之。可知南郑之为郡治,实始於秦也。《通鉴》胡《注》谓,汉中治西城,误。徐松曰,《仙人唐公房碑》,成固人,王莽居摄二年,君为郡吏,是时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馀里,休谒往来,转景即至,阖郡惊焉。西成即西城,是汉中治始在南郑,後移西城,胡氏未为误。)
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保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
(守敬按:《汉书·高帝纪》元年正月,项羽立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萧何传》,何云,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王乃就国。)
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北结,
(戴南凭下增津流二字,绝句,以北结下属。守敬按:《舆地广记》、《地理通释》七引此,并无津流二字。《事类赋注》八引小城下接环字,有删节,然足知吴氏以南凭北结连读,所见本亦无津流二字。)
环雉金墉漆井,
(守敬按:《事类赋注》引漆井,作有七井。《沮水注》,漆或作柒,俗为数目字。然则此当本作柒,传写变为漆,又脱有字也。)
皆汉所修筑也。地沃川险,
(守敬按:《舆地广记》亦云,地沃而川险,水丰壤沃利方三蜀,见下,又《御览》三百五十三引曹洪《与魏文帝书》曰,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狱三涂,皆不及也。)
魏武方之鸡肋,
(守敬按:《华阳国志》二,魏武帝平张鲁,留夏侯渊等守汉中,以鸡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杨修知之,曰,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也。《後汉书·修传》叙此事於操平汉中时,同,惟《魏志》注引《九州春秋》系於刘备杀渊,操至阳平之下,异。)
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
(守敬按:子绪言,杜袭字。《魏志·袭传》言,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而太祖释骐骥云云,则是汉中已失,以袭为留府长史,镇长安。郦氏引於此。当是记忆之误。)
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
(守敬按:勋,济南惠王遂曾孙,《晋书》附《遂传》言,庾翼镇襄阳,以梁州刺史桓宣卒,请勋代之,初屯西城,退守武当,不云尝治南郑,略也。)
自宋、齐、魏咸相仍焉。
(守敬按:见《宋志》、《齐志》、《魏书》、《地形志》,《地形志》不言梁州所治。据《环宇记》、《舆地纪胜》兴元府下并云,後魏亦置梁州及汉中郡,是仍治南郑矣。)
水南即汉阴城也,相承言吕後所居也。
(守敬按:《地形志》汉中郡有汉阴县,盖即置於此城,在今南郑县南。)
有廉水出巴领山,
(守敬按:《环宇记》引《梁州记》范柏年对宋明帝曰,臣乡有廉泉。即此水。《地形志》,华阳有廉水。今水出褒城县西南,大巴山密谷。)
北流迳廉川,故水得其名矣。
(朱脱矣字,赵据《名胜志》增,戴增同。)
廉水又北注汉水。
(守敬按:今水东北流,至南郑县西南,入汉。)
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
(赵云:按《汉志》,汉中郡南郑县旱山,池水所出,东北入汉。《环宇记》南郑县旱山下,有石池,水多莼菜。即此水了。会贞按:《舆地纪胜》旱山在廉水县西南十五晨。今水曰老渚河,出南郑县南笼盖山。)
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
(守敬按:《环宇记》引《周地图主》,山傍有石牛十二头,一云五头,盖秦惠王所造以绐蜀者。)
盖社主之流,
(守敬按:《史记·封禅书》杜毫有三社主之祠。)
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水,
(守敬按:地多群獠,故俗以獠子名水。《史记·苏秦传·正义》引周地志云,南渡老子水,登巴领山。老、獠音同,即俗说也,今称老渚河,则传呼实失矣。)
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
(会贞按:今老渚河东北流,至南郑县东南入汉。)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
(朱此八字讹《经》,戴改《注》,赵改同。)
长柳,村名也。
(守敬按:《九域志》,南郑有长柳镇。今人柳村堡,在南郑县东南三十里,与城固县接界。)
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
(守敬按:《後汉书·李固传》,南郑入,官太尉,为梁冀所诬,见害。《注》引谢沈《书》,临终,敕子孙殡殓於本郡?尧之地。《舆地碑记目》,墓在城固县西三十里。碑,唐韦皋撰,盖因故碑剥落不可识,故另作碑文也。今有石碣,题曰: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
汉水又东迳胡城地。
(守敬按:《地形志》,汉阴有胡城。《九域志》,汉中郡有古胡城。《蜀记》云,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堂邑父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城也。在今城固县西。)
义熙十三年,
(朱作十五年,戴、赵同。守敬按:《初学记》七、《御览》六十二引孙严《宋书》,言汉中城固县,岸崩出铜钟事,不云在何年。《书钞》一百八引《晋地居注》称咸熙十年,误。晋纪年无咸熙之号也。此作义熙十五年亦误。义熙十四年十二月,安帝崩,则义熙无十五年。据《宋书·五行志下》、《符瑞志上》,事在义熙十三年七月,则此十五年当作十三年无疑,今订。)
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章,
(戴改彰。)
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晓而云霁,
(朱而作乃,《笺》曰:当作而。赵仍,戴改。)
乃觉城崩
(朱乃觉作及角,《笺》曰:旧本此乃觉。吴本改及觉,赵作及,戴作乃。守敬按:明抄本作乃。)
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
(守敬按:义熙中,索邈为梁州刺史,见《涔水》篇。)
奉送洛阳,归之宋公府。
(朱脱公字,何焯校增,戴、赵增同。守敬按:刘裕於义熙十三年十二月,由洛阳南归,益足徵事在十三年。)
南对扁鹊城,
(守敬按:城在今城固县西南四十里。)
当是越人旧所迳涉,
(赵作陟。)
故邑流其名耳。
(守敬按:《名胜志》亦云相传扁鹊所居,但《史记·扁鹊传》云,入咸阳,秦太医令李?盆使人刺杀之。不言至汉中。)
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领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
(守敬按:磐,《漾水》篇作?。磐余水与宕渠水同出巴领,南北分流。《漾水》篇叙宕渠水,带言?余水,此则叙磐余水,带言宕渠水,所云南入蜀水者,宕渠水。今有黄沙河,在城固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巴山,北流入汉,盖即磐余山也。)
庾仲雍曰:磐余运送有城二十里。汉水又左会文水,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
(守敬按:《环宇记》引《梁州记》,范柏年对宋明帝曰,臣乡有文川,即此水。《舆地纪胜》引《图经》云,文水在城固县北。《县志》文水县西北四十里。胡城见上。)
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
(守敬按:《渭水注》杜阳北山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不知所极。以此《注》证之,北入当南入之误。此石穴在南,盖相传与杜阳谷地穴通,故以为仙人宫之前门也。)
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迳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
(守敬按:今水东南流,至城固县西,入汉。)
谓之高桥溪口。
(守敬按:《通鉴》魏太和元年,新城太守孟达叛,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寒以救达。胡三省以此高桥当安桥,顾祖禹谓安桥应在洵阳县东南非此也。)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水出北山,南流入汉。《汉中府志》,黑水在县西北五里。)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墓宿黑水,四五十里,
(会贞按:《括地志》,黑水出城固县西北太山。《元和志》、《环宇记》、《舆地广记》引《笺》上二句同。《通鉴》齐中兴元年《注》、《名胜志》引《笺》,三句全同。张澍辑《武侯文集》,四五十里作四十五里,盖误。)
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会贞按:句有脱文。)
又东过城固县南,
(戴、赵改城作成,下同。守敬按:两《汉》、《晋志》作成,《宋》、《齐》、《後魏志》作城,成、城通。)
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赵云:按观道元释魏兴安阳之文,此条《经》文。疑後人所续增。守敬按:赵说非也,此正足证《经》为三国魏人作。《涔水》篇见後。)
常琚《华阳国志》曰:蜀以城固为乐城县也。
(守敬按:《华阳国志》二乐城下无县字,且乐城亦无立县事。此县字当是後人所加。《舆地广记》,蜀改城固为乐城,晋复故。又为此文所误,观《蜀志·後主传》,建兴八年,魏司马懿等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则蜀名城固无疑。乐城说见上西乐城下。)
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
(会贞按:立郡详後西城县下。)
安阳隶焉。
(守敬按:汉县属汉中郡,後汉因,汉末废,魏复置,属魏兴郡,在今城固县东北,後徙,见下安康县。)
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
(会贞按:《汉志》,南郑旱山,池水所出。安阳,ň谷水即涔水,但言出西南。《涔水经》乃云出旱山,此《经》同。郦氏於《涔水》篇,发端不提旱山,此篇从《汉志》,叙池水出旱山。於涔水亦不及旱山,盖以池水、涔水之间有磐余水。磐余水出巴领,不应涔水与池中水隔巴领,同出一山也。是郦氏置旱山不论,隐有不从《经》文之意,正其矜慎处。汪士铎《水经注图》,乃移池水於磐余水後,与涔水比,武断甚矣。)
左谷水出西北,而东南入汉。
(朱作左谷水出西面而东北入汉,《笺》曰:克家云,当作出西南。赵云;按面字不误,盖左谷水与涔水异源而同流也。戴以左谷水以下十一字为衍文而删之。会贞按:皆非也。准以水道,当本作出西北而东南入汉,传写误南为面,又与北字互错耳。涔水,本篇,详叙。左谷水,下文详叙。兹对举者,盖涔水、左谷水俱於此入汉,故总挈之,以见三水相会,正释下文及《涔水》篇三水口之说也。)
左谷水
(朱《笺》曰:宋本左作右。赵云:按左谷水出《汉志》,右谷水则未闻也。)
出汉北,
(赵云:《汉志》安阳左谷水出北,出安阳县之北也。道元《注》出汉北,非是。戴改汉作西。守敬按:《舆地纪胜》、《史胜志》引此并作漠。《汉志》褒中褒水之东,旬阳旬水之西,止载此水,盖以谷在汉水之左,故名左谷水。郦氏作出汉北,于文为变例,乃从左字生义,戴、赵不察耳。)
即C26水也。
(朱C26作智,下同。《笺》曰:六朝?胥字皆书作巩,此智水、智乡即{巩耳}水、{巩耳}乡也。後世传写,误作智字。赵改C26,云:按?胥,汉碑作C26,与智字形尤近。古隶已然,何待六朝?戴改?胥。会贞按:观朱本,此C26水及下谓之C26乡不曰C26水三C26字,原作C26,馀皆作?胥。盖郦氏好奇,故意错出。全、戴依後概改作?胥,赵依前概改作C26,泥矣。)
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
(会贞按:《舆地纪胜》,听山在南郑县西北二十七里,西抵?胥水小溪。又云,?胥水出扶风界,秦领西二十里。《汉中府志》,?胥水源出太白山。)
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C26乡,水曰C26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
(会贞按:《唐公房碑》,君字公房,成固人。《隶释》云,隶法,房字其户在侧,故人多不晓,或作防,或作?,皆误也。《华阳国志》,二褒中县有唐公房祠。《续汉志》,褒中《注》引作唐公防祠,褒中、成固,地相接也。《类聚》九十五引《梁州记》C26水北C26乡山有仙人唐公房祠,与此略同。)
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唯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
(会贞按:《公房碑》,王莽居摄二年,君为郡吏,有仙人与期C26谷口山上,乃与君神药,曰,服药以後,当移意万里。又以药涂屋柱,饮牛马六畜。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修然与之俱去。与此叙得仙事异又《碑》称,公房为御史,鼠??反车被具,乃画地为狱,召鼠诛之,视其腹中,果有被具,不言鼠吐肠胃事。考《神仙传》,仙人李八百以《丹经》一卷授唐公?,公?入云台山中,作药,药成,服之仙去。《隶释》引《博物志》,公?得道,鸡犬皆升仙,惟以鼠有恶不得去。鼠自悔,每月一吐其肠胃,更生,谓之唐鼠。为郦氏所本。其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二语,则《神仙传》叙刘安事,此参用之。)
公房升仙之日,?胥行未学,
(朱?胥下有之字。赵删云:《环宇记》、《隶释》引此文俱无之字,是也。《晏公类要》作知字,知即C26之缺文,後人更加?胥字于知辽上,作?胥知行未还。今本之字又从知字音同转讠为。金石文字记?胥字,一传为?胥,再传为??,三传为{巩耳},四传为{巩耳},皆胥之变也。《诗·有女同车·释文》?胥音细,《字林》作??。《战国策》韩且坐而胥亡乎?胥臣之反而行,并作?。《书·大传》不爱人者及其胥馀,作?。《晋书·五毛志》沦胥於北,《音义》,胥,息馀反。《张骏传》有黄龙见于扌胥次之嘉泉。《吕光载记》,迎大豫于扌胥次。《音义》,扌胥,子鱼反,次音恣。《汉志》,武威郡有扌胥次县,此皆胥字之误。《汉仙人唐公房碑》,?胥字作C26,晋王右军帖,有女C26字。)
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
(朱脱此二字,《笺》曰:以为下脱一?胥字。赵云:按非也,《环宇记》引此文是信然二字,今校补。《隶释》载此文,作其俗以为神,盖盘洲以意增尔。戴增同。会贞按:《公房碑》使C26乡春夏毋蛟蚋,秋冬鲜繁霜,疠蛊不遐,去其螟?贰,百谷收入,较此为详,而不言?胥居此川事,此亦别有所据。郦氏下言刊石产碑,表述灵异,而叙公房事,则皆杂采他说,盖故以示博,後人或据碑驳《注》,殊失郦意。)
因号为?胥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
(朱有也字,戴同,赵删。)
刊石立碑,表戍?异也。
(戴删也字,会贞按:《集古录》云,《汉公房碑》者,乃汉中太守南阳郭芝为公房修庙记也。碑载《隶释》有刊石昭音,扬君灵誉之文。洪适云,碑在兴元。《汉隶字原》引《墨宝》云,在城固县西北三十里。碑今存,多残缺。)
?胥水南历?胥乡溪,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
(会贞按:《元和志》通关山在城固县东北九里。《舆地纪胜》在城固县北,?胥水之南,据此《注》则在?胥水北。《汉中府志》谓在县北三十里。)
山高百馀丈,上有匈奴城,
(朱《笺》曰:旧本作上有匈如城,吴改作匈奴城,未有所因。玮疑当作上有邱如城。赵云:按匈奴城即胡城也。《行水金鉴》,匈奴城在今成固县西。吴?改本不误。会贞按:《舆地广记》、《名胜志》并作匈奴城,惟胡城明见上文,此自别一城,不得混而为一。且匈奴城在通关山上,则在城固县北亦不在县西。)
方五里,睿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保守汉中,
(守敬按:《汉书·萧何传》,何进韩信,信说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欲修北道,
(守敬按:《元和志》、《舆地广记》并作欲修此道。)
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胥水又东迳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馀丈,周回数?每。
(守敬按:《环宇记》引《汉中记》,兴道有七女池,昔有人无男,养七女,父亡,女负土各为一冢,不知定葬可冢?其冢罗列如七星,各高七丈,取土处,今成一池,号为七女池。《御览》六十七引《方舆记》,略同。《舆地纪胜》引《汉中记》,七女冢,三在城固县,四在兴道县。在今城固县北,接洋县界。)
元嘉六年,大水,
(守敬按:元嘉六年,汉中大水。《宋书·五行志》不载。)
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
(赵改称作胜。守敬按:《御览》五百五十九、《名胜志》引此并作称。)
得一?专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
(守敬按:?郭即《檀弓》所谓夏後氏之┾周也,後有以木为?郭者,故字从木。此复以砖为之,改石为土。《求古精舍金石图》有太元二十一年卜氏?郭。项伯,下相人,封射阳,其冢安得在此?《史》、《汉表》并云,伯有子睢,坐罪国除。是项伯非无子。此固俗说,然郦氏不辨之,亦疏。)
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
(守敬按:《类聚》九引《梁州记》,明月池南二里,有七女池,是七女池北为明月池,此言池东不同。《御览》六十七引《方舆纪》,明月池在兴道县西北,中有一台,云是汉高所营,在今洋县西北。)
状如偃月,
(守敬按:《环宇记》引此,状作形。又云,明月池,其地属明月乡,则池似非取状为名。)
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
(守敬按:《汉书·张良传》,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是良尝?此,张良渠之名亦有所自。)
?胥水迳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
(守敬按:《舆地纪胜》,樊哙台在城固县北五里,上容百馀人。旧《经》云,樊哙所筑。)
又东南迳大城固北,
(会贞按:即《经》之城固县也。据下文及《涔水》篇,尝置梁州於此,而县移治,因以此为大城固,以县为小城固。然不过暂时事,而流俗遂相沿不改。前汉县属汉中郡,後汉、蜀、晋、宋、齐、後魏因。在今县东北六里。)
城乘高势,北临?胥水。
(守敬按:舆地纪胜》城北及东皆临{巩耳}水。)
水北有韩信台,
(守敬按:韩信台,寻《注》文即高祖所置拜信之坛。《舆地纪胜》,韩信坛在城固县东六里,而《名胜志》引《城冢记》,韩信台在汉王城东五里,相传韩信所筑。异。)
高十馀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齐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
(守敬按:《汉书·韩信传》,汉王择日齐若,设坛具礼,拜信为大将。)
?胥水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
(会贞按:今水南流至城固县东南入汉。)
谓之三水口也。
(会贞按:汉水居中,?胥水於此南入汉,涔水於此北入汉,三水相会,因名三水口。故此篇及《涔水》篇均有三水口之文。)
汉水又东会益口,水出北山益谷,东南流注于汉水。
(会贞按:《舆地纪胜》,益水在西道县西十里。《洋县志》,益水河在县西北二下五里源出秦领,南流入汉。)
汉水又东至氵党城南,与洛谷水合。
(朱此十三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魏书·世宗纪》,正始三年,将军赵遐破梁军於傥城桑坪。《隋志》,兴势旧置傥城郡今洋县治。《环宇记》、《舆地纪胜》引此并作骆谷。《方舆纪要》,洛与骆通。)
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
(会贞按:《渭水》篇有洛谷水,出南山洛谷,此水与之同出一谷,南北分流,故亦取谷为名。今有铁冶河,出洋县北,即此洛谷水也。《元和志》,傥谷一名骆谷,在兴道县北三址里。又云,骆谷在长安县西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方舆纪要》,傥骆道,南口曰傥,在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在??县西南百二十里。谷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路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
其水南流,右则氵党水注之。水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
(会贞按:《地形志》,龙亭有氵党水。《明一统志》,氵党水出洋县北石?坐山,流入汉水。今铁冶河下流合氵党水,南至洋县西入汉。赵此下据《通鉴》注晋义熙六年引,增所谓洛口也五字。守敬按:各本皆无此五字,盖胡氏说,赵遂据增,非也。)
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成作城,下同。赵、戴改《注》,改成。会贞按:小成固城在今洋县东。)
州治大城固,
(会贞按:《元和志》,晋平谯纵後,梁州刺史尝理成固。《环宇记》,东晋末,梁州移理城固,即上大成固也。)
移县北,
(会贞按:移县北三字有脱误,《一统志》引作移县治此,当是也。)
故曰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
(会贞按:後魏置兴势县,取此山为名。《一统志》谓龙亭之镇势山即此,似误。兴势山当属兴势,不当属龙亭也。《元和志》,兴势山在兴道县北二十里。《环宇记》,在县西北四十三里,形如盆缘,外险而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方及四门,因为兴势之名。在今洋县北二十里。)
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处通照。
(朱止一处字,戴、赵同,并连上烽火楼读,又作通煦。《笺》曰:孙云,当作通临。赵改临,戴改照,并连下汉水读。会贞按:《元和志》、《地理通释》作处处通照四字为句,是也,今据以订正。《蜀志·後主传》但言,建兴八年,魏司马懿等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此虽有所据。)
汉水东历上涛,而迳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
(守敬按:《舆地纪胜》,上涛在城固,下涛在兴道县东十五里。城固之说似误。《名胜志》,洋县东里许有饮马滩,又十五里有上涛、下涛,俱作雷声。)
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
(守敬按:《後汉书·蔡伦传》,封龙亭侯。《地形志》,晋昌郡有龙亭县。今洋县东十八里有龙亭山。)
自白马迄此,
(守敬按:白马戍见上,以今地言之,为沔、褒中、南郑、城固、洋五县境。)
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
(守敬按:《华阳国志》二,汉中郡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汉水又东迳石门滩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赵改《注》。守敬按:《名胜志》,上涛、下涛东五里为鸳鸯滩,又三里为石门滩。在今洋县东。)
山峡也。东会酉水,水北出秦领西谷,
(会贞按:下文云,杨难当令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宋萧思话令萧坦攻拔之,贼退酉水,谓是水也。此言酉水出秦领酉谷,後又言甲水出秦领山,据《三秦记》秦领东直商、洛,西尽?、陇,东西八百里。或谓秦领在咸宁、蓝田二县界,实不足以尽之。今酉水河在洋县东七十里,出县东北秦领。)
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领。
(朱出寒下有脱文。赵增泉领二字,云:下蘧?溪口《注》阳都坂西连寒泉领是也。《方舆纪要》,寒泉水出洋县东北寒泉山。全、戴增同。会贞按:《舆地纪胜》,寒泉山下引《汉中记》唐公?师事李八百,公?中渴,八百以杖指崖,出涌泉,即此。《环宇记》,寒泉在旧黄金县北八十四里。在今洋县北一百三十里。)
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
(朱原作源,戴、赵改。会贞按:厌原风雨池详见《赣水》篇。厌作散。)
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汉,谓之酉口。
(会贞按:今酉水河南流至洋县东入汉。)
汉水又东迳妫虚滩。
(朱此句讹作《经》虚,下衍为字。戴、赵改《注》,删为字。又虚,全、赵作墟。守敬按:滩在今洋县东。)
《世本》曰:舜居妫滩,在汉中西城县。
(守敬按:《地理通释》云,《水经注》《世本》曰,舜居饶内,在汉中西城。又云,《世本》曰,饶?,《古文尚书》、,周语》嬴内音妫?。又《环宇记》引颖容《释例》曰,舜居西城,本曰妫?。西城县见下。)
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
(守敬按:此亦《世本》文。《汉志》应劭《注》引之。下按应劭之言云云,承此为说。然则或字当作应劭二字。)
或作姚墟。故後或姓姚,或姓妫,
(朱姚墟作妫墟,故下有舜所居也四字。赵改、删云:妫墟当作姚墟。则昭《郡国志补注》曰,《帝王世纪》,姚墟在西北。《困学纪闻》曰,《左传·正义》曰,《世本》舜姓姚氏,虞思犹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是即姓姚姓妫之分。此文姚墟字故与上妫墟别也。舜所居也四字,重文宜衍。戴改、删同。)
妫、姚之异,事妄法未所从。
(全、赵、戴改事作是。守敬按:妫、姚非妄,事妄二字当时衍文。)
余按应邵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
(会贞按:妫墟滩去西城尚远,而应邵言妫墟在西北,故郦氏依而释之。)
汉水又东迳猴径滩,
(朱此八字讹作《经》,猴径滩作猴经滩,《笺》曰:旧本作猴滩滩,亻?与径通,吴本改作经。戴改《注》改径。赵改同。会贞按:滩在今洋县东。)
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焉。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
(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初学记》七引此,大小作大小。)
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
(守敬按:《元和志》,黄金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骆谷伐蜀,蜀将王乎拒之於兴势山,张旗帜至黄金谷,谓此山也。谷在今洋县东八十里。)
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为戍,兴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馀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
(守敬按:《南齐书·高帝纪》,黄金山,张鲁旧戍,南接汉川,北枕驿道,险极之固。《通典》,故黄金城在黄金县西北八十里。《元和志》故铁城在黄金县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言其险峻,故以铁为名。据《宋书·萧思话传》,铁城戍在黄金戍东,铁城史山上,黄金在山下。)
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妻宝据铁城。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讨。
(会贞按:《宋书·萧思话传》是梁、南秦二州刺史。又朱无西讨二字,全校增,戴、赵增同。)
话令阴平太守萧坦攻拔之,
(朱坦讹作祖,赵据《萧思话传》改,戴又改垣。会贞按:戴改非也。)
贼退酉水矣。
(会贞按:此条钞略《萧思话传》文。《传》酉水讹作西水,当以此正之。)
汉水又东合蘧?溪口。
(朱此九字讹作《经》,又溪讹作汉,《笺》曰:克家云,当作溪。戴改《注》、改溪。赵改同。)
水北出就谷,
(会贞按:《渭水》篇有就水,出南山就谷,此水与之同出一谷。南北分流。《隋书·五行志》,梁州就谷山崩,即此谷。今水曰金水河,出洋县东北秦领。)
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迳巴溪戍西,
(会贞按:戍在今洋县东北。)
又南迳阳都坂东,
(会贞按:坂在今洋县东北。)
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领。
(会贞按:寒泉领见上。)
《汉中记》
(守敬按:《汉中记》,《隋志》不著录。)
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领、阳都坂,
(会贞按:《黄金峭》见上。)
峻?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领,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涂,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
(会贞按:《诗》匪兕匪虎《疏》,兕,野牛。然《说文》云,兕状如野牛,则野牛非即兕矣。《类聚》九址四引杜预《奏事》曰,臣前在南,闻魏兴北山有野羊,大者千数百斤。试令求之,各得一枚,并头角蹄,按其形不与中土羊相似,然是野兽中所希有。)
腾严越领,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艮阻,地穷坎势矣。其水南历蘧?溪,谓之蘧?水,而南流注于汉,
(会贞按:今金水河南流至洋县东入汉。)
谓之?口。
(会贞按:《通鉴》梁天监十四年,宁州刺史任大洪破魏除口戍,盖即《漾水》篇之除水口,胡氏乃以此?口当之,顾祖禹斥其误。)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孙星衍曰:洋水疑即潜水,郑注《尚书》曰,安阳有潜水,其尾入汉。《地理志》,安阳县有潜谷水出西南,北入汉。考今石泉县则汉安阳境,西与西乡接界,其南但有洋水北注之,是为潜水无疑也。《经》云,涔水自旱山注之,郦君未之脱及,不可详究。守敬按:涔水即ň水,见《涔水》篇。以成固南之水当之,安得谓郦氏未之说及耶?钱坫以洋水释潜水,盖以洋水为较大也。而孙氏及陈沣遂沿其说。)
川流漫阔,广几里许。洋水导源巴山,
(会贞按:如《注》文,洋川之名,起於汉初,而《汉志》失载。《隋志》,西乡有洋水。《环宇记》,洋水出废洋川县东巴领,今羊河出定远厅南星子山。)
东北流迳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
(赵云:按《环宇记》西乡县有平西城。《後汉书》,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晋置西乡县于此城。《方舆纪要》云,定远城在西乡县治南,後汉班超封邑也,亦曰平西城。《晋志》,西乡县治平西城。《注》作平阳城,下文又云谓之城阳水口,事义全乖矣。守敬按:《环宇记》又云,蜀先主立南乡县,属汉中郡。晋太康二年,改为西乡,即今西乡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续通典》亦云,在今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皆《注》平阳城之证。惟《注》谓平阳城即去城固南城三百馀里,南郑四百馀里之定远城,则未审耳。考《蜀志》,张飞与张瑛并封西乡侯,董厥封南乡侯,是後汉之西缚,蜀仍故名,又别置南乡县,至晋改为西乡县。与後汉之西乡非一地。盖所谓平阳城者,晋之西乡县城也。所谓平西城者,後汉之西乡城也。观乐史、宋白云,在西乡县南十五里,则平阳城在今西乡县南。观郦氏云,自城固南城南入三百馀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则平西城当在今定远县西。)
自城固南城南入三百八十里,
(戴删南城二字。会瞳按:城固有南、北二城,见《涔水》篇。此南城二字非衍文。戴氏臆删,失於不照。《通鉴》宋元嘉十一年,行参军王灵济别将出洋川,攻南城,拔之。乃南城近洋川之切证。)
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
(朱脱米字,《笺》曰:宋本作追求洋川米。戴、赵增。守敬按:明抄本有米字。)
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县,
(守敬按:程大昌《考古编》引作更名洋川县然汉无置洋川县事,四字终疑有误。)
故又目其地为祥川,
(朱故又讹作又故,祥讹作洋。赵乙,作故,又据《御览》九十八引此改。戴乙、改同。)
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
(朱载诞讹作诞载,戴、赵乙。全云:西乡县本晋置,而戚夫人产定陶,不闻为蜀女。道元好奇之过。守敬按:程大昌疑姬家因乱,自定陶转徙洋川,高祖以王汉中时得之。然考《汉书·外戚传》,高祖得定陶戚姬在为汉王二年後,程说亦未足据。《舆地纪胜》引《汉中记》,谓戚夫人乃洋川人,则此条当是《汉中记》之臆说。)
城即定远矣。汉和帝永元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
(朱讹作顺帝永光,戴同,赵改。守敬按:《後汉书·班超传》是和帝永元七年封。《注》引东观记以汉中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
洋水又东北流入汉,
(会贞按:今羊河北流,迳西乡县,又东北入汉。)
谓之城阳水口也。汉水又东历敖头,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会贞按:《通鉴》宋元嘉十一年,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遣萧承之缘道收兵,得千人,进据?敖头,即此。在今石泉县东,接汉阴厅界。)
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
(守敬按:魏移置安阳县属魏兴郡,晋改曰安康,仍属魏兴郡,宋为安康郡治,齐、後魏因。《魏书·淳于诞传》,安康郡阻带江山,要害之所。)
有戍,统领流杂。
(守敬按:《宋志》安康太守,宁都令文,蜀郡流民。宁都见下,此地与之相接。)
汉水又东合直水,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水北出子午谷岩领下。
(守敬按:《地形志》,安康有直水。今曰迟河,出长安县腰竹领即子午谷岩领也。《史记·索隐》引《三秦记》,正南谷名子午。颜师古曰,旧子午道在金州安康县界。《元和志》,在长安县南百里。子,北方也,午,南方也,道适南北,因名子午。安康与长安南北相对也。《方舆纪要》,南口顺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口在西安府南百里,谷长六百六十里。)
又南枝分,东注旬水,
(守敬按:直水枝分,注旬,见後旬水下。)
又南迳蓰阁下,
(朱脱迳字,戴、赵增。守敬按:阁在今宁陕厅东。)
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
(守敬按:《汉书·张良传》,汉元年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此《注》所指为子午道。《元和志》、《舆地纪胜》、《名胜志》、《一统志》则以褒斜道当之,而《方舆纪要》又与郦说合。)
又东南历直谷
(守敬按:以今水道证之,东南当作西南。)
迳直城西
(守敬按:《地形志》有直城县属金城郡。在今汉阴厅西北。)
而南流注汉。
(守敬按:今迟河西南流,迳宁陕厅至石泉县东南,汉阴厅西北入汉。)
汉水又东迳直城南,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C30,
(朱C31讹领。赵改C30,云:黄本作C31,盖C30字之误,音都回切,地之高阜隆起,形似虾蟆,故以名之,亦谓之虾蟆培。赵次公《东坡诗》注云,昔先生与子由,自眉州乡里,舟行趋京师,过峡州虾蟆培,从舟中望之,颐颔口吻,甚类虾蟆,即此石也。戴改同。守敬按:虾蟆培在今湖北东湖县西北。大江之湄。赵氏牵引《东坡诗》注谓虾蟆培即此石,殊谬。)
历汉阳氵无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
(会贞按:此溪涧滩碛,在今石泉县南,汉阴厅西,紫阳县西北,今并不能实指。)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朱此十三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晋志》,桓温平蜀以巴汉流人,立晋昌郡,领十县,中有宁都。宋属安康郡,齐因,後魏属魏明郡,在今汉阴厅东南。)县治松溪口。
(守敬按:今紫阳县北有小松河,西南流入汉。)
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
(守敬按:宋置县,属魏兴郡,齐因,後废。在今紫阳县南六十里。)
县治王谷。
(朱脱县字,戴、赵增。守敬按:《陕西通志》紫阳县南六十里,有王瓜溪,或曰,即王谷之讹。)
谷道南出巴獠
(会贞按:《江水》篇有清水,出巴领南獠中,即在此谷之南少西,是谷道南出巴獠之明徵。)
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
(会贞按:《博物志》,山居多瘿,饮泉水之不流者也。此则井盐,食之致疾为异耳。)
汉水又东迳鱼脯谷口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赵又据黄本改?作谷,戴改同。会贞按:明抄本作?,?、谷可以通称,不必依下文改也。後云汉水左得育?,与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可证。口在今安康县西,紫阳县东。)
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
又东过西城县南。
(孙星衍曰:《华阳国志》魏兴郡本汉中西城县,然则汉水於此,始过魏兴,审知前安阳上魏兴是後人加之。守敬按:彼文谓魏兴之安阳耳,至此始过魏兴,盖安阳在魏兴之西也。安得因魏兴在此,以安阳上魏兴为後人所加?)
汉水又东迳鳖池而为鲸滩,
(朱无为字,赵改而作为,戴改而作南。守敬按:《初学记》七引此,而下有为字,是也。戴、赵所勘均未审。在今西城县西。)
鲸,大也。
(守敬按:《说文》,鲸,本作??,云,海大鱼也。此节引之。)
《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
(守敬按:左思《蜀都赋》文。)
汉水又东迳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故川谷擅其目矣。
(会贞按:今有岚河,出太平县,北流至安康县西入汉,以两岸山多岚气,故名,与注文合。)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
(会贞按:《九域志》,西城有吉水。《一统志》引旧志吉河亦曰急河,在兴安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平利县界,东北流入汉。在今安康县西南。)
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
(会贞按:吉挹,《晋书·忠义》有传,与此《注》互有详略异同。《舆地纪胜》引《元和志》,魏山在西城县西南九里,其山东西南三面,绝险不通。晋吉挹为梁州督护,苻坚使韦钟伐之,挹於急口峻山为垒,钟三年不能下。《通典》、《环宇记》亦作三年。据《通鉴》韦钟固挹,在太元三年八月,挹见执在四年四月,则此注作二年是也。吉挹城在今安康县西南六里。)
汉水右对月谷口,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会贞按:口在今安康县西。)
山有坂月川,
(孙星衍据《初学记》七引此,删上口字,以山字属月谷读,改有坂月川作有月坂,有月川。会贞按:《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月川水出汉阴县东梁门山,水出麸金。《陕西通志》谓之月河东南流,至今安康县西入汉。)
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
(会贞按:严可均《全三国文》失采孟达此语。)
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
(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汉县属汉中郡,後汉因,建安中为西城郡治,魏属魏兴郡,晋初因,後为郡治。宋、齐、梁因。在今安康县西北。)
《地理志》曰:西城,故汉中郡之属县也。
(戴删曰西城故四字。)
汉末为西城郡。
(会贞按:《魏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
(会贞按:自建安以下本《蜀志·刘封传》,惟《封传》但言魏假仪魏兴太守。郦氏盖以仪在蜀为西城守,入魏为魏兴守,知此时改郡名,故直言改为魏兴郡也。《华阳国志》二,魏黄初三年,以申仪为魏兴太守。则改名在是年。《宋志》,魏兴郡,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
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
(会贞按:《刘封传》,仪屯洵口。《环宇记》,魏文帝时,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三年,改理平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永嘉後,复移理西城故城。)
氐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
(朱作弘治,《笺》曰:旧本作私治於此,谓氐略汉川梁州而私治於西城也。吴改作弘治。孙云,当作移治。会贞按:梁州本治汉中南郑,见上。《宋地》,谯纵时,梁州刺史治魏兴,纵灭,刺史还治汉中之苞中县。《齐志》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刺史张光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又为氐杨难敌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後为谯纵所没,纵平复旧。每失汉中,刺史辄镇魏兴。是州移治此屡矣。《注》但举氐略汉川时为说耳。)
城内有舜祠、
(会贞按:《续汉志》注引《帝王世纪》,西城有舜祠。)
汉高帝庙,
(会贞按:《环宇记》引《梁州记》,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祖庙,乃别一庙也。《一统志》,汉高祖庙在兴安州南三里,盖後人改建於汉南。)
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汉水又东为?湍,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孙星衍曰:今俗讹为团山,有团山铺,在兴安州西。会贞按:在今安康县西。)
洪波氵奔荡,
(会贞按:《初学记》七、《御览》六十二引此氵奔作漭,以形近致误。)
氵崩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鱼夺鳍逆流,
(会贞按:《初学记》引此鳍作?。《庄子·外物》有扬而奋?之文。然《史记·司马相如传》楗鳍擢尾,《正义》鳍,鱼背上鬣也,则二字通。)
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汉水又东合旬水,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水北出旬山,
(赵云:按《汉志》,旬阳县北山,旬水所出。会贞按:《隋志》丰阳、洵阳并有洵水。今洵河出镇安县西北秦领。)
东南流迳平阳戍下
(会贞按:戍当在今镇安县南。)
与直水枝分东注,迳平阳戍入旬水,
(会贞按:此即上文叙直水所云枝分东注旬水也。当作与直水枝津合,便明《注》文欠简明。)
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与柞水合。水西出柞溪,南流迳重严堡西,屈而东流,迳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
(会贞按:《长安志》,氵乍水在乾佑县东五里,出万年县界秦领下,流入金州洵阳县界。今水出孝义厅北,东南流至镇安县东南入洵河。重严堡当在镇安县境。)
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南,
(守敬按:两《汉志》作旬、《晋志》作洵。汉县属汉中郡,後汉省,晋复置。属魏兴郡,宋、齐、梁因。在今洵阳县北。)
县北山有悬书崖,
(守敬按:在今洵阳县北。)
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
(朱人上有今字,戴、赵删。守敬按:既云人不能上,何从刻石,恐是乡俗傅会之谈,故欧、赵皆不著录。)
不知所述。
(朱述作道,戴同,赵改。守敬按:《环宇》记引此作述。)
山下有石坛,
(朱脱有字。戴、赵增。守敬按:《环宇记》引,有有字。)
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
(守敬按:《通典》,洵阳有马迹山。)
旬水东南注汉,
(会贞按:今洵河东南流至洵阳县东入汉。)
谓之旬口。
(朱脱谓字,戴、赵增。会贞按:申仪为魏兴太守,屯洵口,即此,见上。)
汉水又东迳木兰寨南,
(朱此句讹作《经》,脱寨字。戴改《注》,赵改同,并增寨字。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有寨字,《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注》引此同。在今洵阳县东。)
右岸有城,
(朱右讹作石,戴、赵改。会贞按:《通鉴》注引作右。)
名伎陵城,
(朱无伎字,赵引《通鉴》注曰,晏公《类要》,伎陵城在金州洵阳县。庾仲雍《汉水记》,即木兰寨。此疑落伎字。戴依增。会贞按:《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与《通鉴》注同。此有脱文审矣。但伎与陵字,义不属。考《隋志》金川有焦陵山,金川即今安康县,与洵阳接,疑城取山为名,本是焦陵,而焦、伎音近,晏公《类要》讹焦为伎,王象之、祝穆、胡三省皆沿之。象之且分载焦陵山、伎陵城,遂判然各别矣。兹姑从赵说而辨之。)
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矣。
(守敬按:《通鉴》魏太和元年,孟达叛,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兰塞以救达。《注》据《汉水记》谓蜀兵向木兰塞,郦氏以为吴军救孟达于此,与《汉水记》异。)
汉水又东,左得育溪,
(朱此八字讹作《经》,又溪讹作汉,《笺》曰:克家云,当作育溪。戴改《注》,改溪,赵改同。会贞按:《环宇记》,氵育水在废氵育阳县西一百步,自商州上津县来,东注于汉。今曰蜀河,在洵阳县东。)
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
(朱兴讹作与,戴、赵改。守敬按:兴晋县见下。)
汉水又东合甲水口,
(朱东下衍注字,合讹作谷,《笺》曰:注一作迳。戴删《注》改合。赵据黄本删,改合同。全、戴删、改同。会贞按:明抄本作又东合。《汉志》上雒下作甲水,此《注》与《环宇记》同。而《隋志》丰阳有申水,《唐志》洵阳有申口镇城,两《唐书·来?传》并作申口,《通鉴》同。胡《注》亦以洵阳、申口镇释之。甲、申形近,隋唐时讹甲为申也。故《环宇记》仍作甲。)
水出秦领山,
(会贞按:《汉志》,甲水出秦领山。据《环宇记》,秦领山在上洛县西南一百里。然秦领绵延甚广,此特山之首耳。说见前酉水下。《一统志》,甲水一名吉水,亦称夹河,出今商州西南秦领。)
东南流,迳金井城南,
(会贞按:城在今镇安县东北,故今水有金井河之目。)
又东迳上庸郡北,
(会贞按:郡见後卷堵水下。)
与关?水合。
(朱?作?付,下同。《笺》曰:宋本作?。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
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
(朱青讹作清,赵同,戴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青。《事类赋注》七引《郡国志》兴州青泥领上多云雨,屡成泥淖,盖同《渭水注》,?柳城,魏置青{泥土}军于城内,城与此山近,军殆取山为名欤?今商州西南五十里有武安山,即青泥西山。色河出此,即关?水也。後魏置魏兴郡,有阳亭县,《注》水出上洛阳亭云云,则郦氏时县属上洛而山在其境也。)
南迳阳亭聚西,
(守敬按:阳亭县盖即置於阳亭聚,依例当作南迳阳亭县,而云迳阳亭聚,偶变文书之耳。)
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水出弘农丰乡东山,
(会贞按:丰乡属弘农见下。《山阳县志》,丰河一名县河,出县东二十里圈领。)
西南流迳丰乡故城南。
(守敬按:後魏上庸郡有丰阳县。今山阳县治,详郦氏所指之丰乡故城,即丰阳城也。)
京相?曰:南乡淅县有故丰阝乡,
(戴、赵改淅作析,下同。会贞按:《左传》杜《注》,析南有丰乡。与京同。析县详《丹水》篇。《春秋大事表》,今河南南阳有淅川县,西南有丰乡城,其地与郧阳相接。)
《春秋》所谓丰淅也,
(朱《笺》曰:《左传》作丰析。戴、赵改丰阝作丰。会贞按:《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雒。)
于《地理志》属弘农,
(朱脱志字。赵增云:《郡国志》,南阳郡析,故属弘农,有丰乡城是也。戴增同。)
今属南乡。
(会贞按:此句释京相?南乡淅县之文,非郦氏谓当时也。)
又西南合关?水。
(会贞按:今丰河西流迳山阳县,又西入色河。)
关?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
(会贞按:《环宇记》,魏废帝三年置上津郡及上津县。然此《注》称关?水入上津,则非魏废帝置审矣。《方舆纪要》谓梁置郡及县,是也。在今郧西县西北一百四十里,今色河南流迳山阳县南入吉水。)
甲水又东南迳魏兴郡之兴晋县南,
(朱兴晋作与阳,脱县字,《笺》曰:宋本作兴阳,?韦按:《晋志》魏兴郡六县,有洵阳而无兴阳,宋本亦误。戴、赵改兴晋、增县字。全、戴改、增同。守敬按:魏置平阳县属魏兴郡,晋改曰兴晋?今本《晋志》误作晋兴。?仍属魏兴郡,宋、齐因,後废。在今郧西县西北。)
晋武帝太康中立。
(守敬按:《宋志》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平阳名兴晋。)
甲水又东,右入汉水。
(会贞按:《汉志》,甲水东南至锡入沔。今吉水东南流,迳镇安县、山阳县,至郧西县西南入于汉。)
汉水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
(守敬按:《初学记》七引此文,渊并作泉,《御览》六十二引同,盖徐氏避唐讳,改,而李氏沿之。在今郧西县西南,白河县北。胡鼻山未详在汉南、汉北?)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
(朱此十四字讹作《经》,《笺》曰:应劭曰,锡音阳。戴改《注》,锡同。赵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锡。考《汉志》作锡,《续汉志》及《晋》、《宋》、《齐志》作锡、王先谦云:《左传》释文,锡音羊,或作锡,星历反。是古本原无定字,故县名亦有更改。然应劭後汉人,时尚有此县,应音必不误。汉县属汉中郡,後汉因,魏置锡郡,寻省,以县属魏兴郡,晋因。沈约谓太康五年改锡县为郧乡,非也。说见後卷郧乡下。宋仍属魏兴郡,齐属齐兴郡,後废在今白河县东。)
为白石滩。
(守敬按:今白石渡在白河县东南二里。)
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
(守敬按:《续汉志》锡县,《春秋》曰锡穴。《左传·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鹿木},至於锡穴。杜《注》锡穴,{鹿木}地。)
故属汉中,
(朱汉下有水字,《笺》曰:当衍。戴、赵改。)
王莽之锡治也。县有锡义山,
(会贞按:《元和志》,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丰利县东北六十五里。《环宇记》,在废丰利县东北六十里。在今郧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
(戴乙作数十丈。会贞按:《道书福地志》作十馀丈,与十数丈合。戴乙误矣。)
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
(赵蘅作衡。会贞按:《御览》九百九十四引此作薇蘅,《事类赋注》二十四引又作微蘅。据《述异记》上锡义山多生微蘅草。)
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会贞按:《御览》四十二、《环宇记》引《道书福地志》与此条前後文同。)
汉水又东迳长利谷南,
(守敬按:谷在今郧西县西。)
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
(朱利作谷,戴改,赵据黄本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利。汉县属汉中郡,後汉省。《宋志》晋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郡,五年改长利为锡。《方舆纪要》则谓五年省长利入郧乡当从之,在今郧西县西。)
汉水又东历姚方,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当在今郧县西。)
盖舜後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守敬按:上引《世本》,舜居妫?,在汉中西城,姚方与西城近,故意以为舜後枝所居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汪宗沂
董康
(清)朱翊清
唐·怀素
清人 原著
灌圃耐得翁
(南朝)刘勰
明·沈鍊
(北宋)郑文宝
清·胡式钰
清·胡建伟
清·王先谦
李亦畲
东晋·佛陀跋陀罗
南北朝·雷学所
清·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