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一-洛阳伽蓝记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一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內如隱堂本原在標題「洛陽」下。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皆另行,似覺醒目,今從之。以下各卷皆然,不具論。
永寧寺,熙平〔一〕元年,靈太后胡氏〔二〕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三〕南一里御道西。續高僧傳一、開元釋教錄六西作東。其寺東有太尉府〔四〕,西對永康里,南界昭玄曹〔五〕,北鄰御史臺。
閶闔門前吳集證本無前字。御道東,有左衛府。府南有司徒府〔六〕。司徒府吳琯本、漢魏本司徒府三字不重。南有國子學堂,內有孔丘像,顏淵問仁、子路問政在側〔七〕。國子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廟,廟南有護軍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衛府,府南有太尉府,元河南志三作太府寺。按水經穀水注亦謂「太尉、司徒兩坊間」,(見注〔六〕)則河南志誤也。府南有將作曹〔八〕,曹南有九級府,元河南志三將作曹南為太社,無九級府。府南有太社〔九〕,社南有凌陰里,即四朝時藏冰處也〔一0〕。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此下有注云:「凌,里孕切,又如字。」疑是後人所加之音釋。
中有九層浮圖〔一一〕張合校本圖作屠,音同相通。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各本皆同。歷代三寶記九、大唐內典錄四亦作九十丈。續僧傳、釋教錄作九十餘丈。水經穀水注云:「自金露盤下至地四十九丈。」魏書釋老志云:「永寧寺佛圖九層高四十餘丈。」酈、魏、楊三人同為魏臣,皆及見永寧浮圖,而所說不同如此。衒之嘗親自登臨(見後文),按理其說當可信。但考後魏尺度,前尺為今市尺0。八三四三尺;中尺為0。八三七0尺;後尺為0。八八五三尺(見中國度量衡史)。即以最小比例合之,九百尺亦須今市尺七百尺以上;再以浮圖九層合之,每層須八十餘尺。如此建築物,今日尚艱為之,況於一千四百年前之後魏乎?故楊氏所言,不過文辭誇美,固非事實,要以水經注與魏書之說為可信。至後來釋書所言,則皆據衒之此記,不足論矣。有剎〔一二〕三寶記、內典錄作「上有寶剎」。續僧傳、釋教錄作「上有金剎」。資治通鑑一百四十八云:「上剎復高十丈。」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三寶記、內典錄作「離京」。續僧傳、釋教錄作「去臺」。百里,已內典錄已作即。遙吳琯本、漢魏本已遙作「遙已」。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千(十)綠君亭本作十,注云:「一作千。」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亦作十。太平御覽六百五十八引作「三十」,當是,今正。又三寶記、內典錄、續僧傳、釋教錄皆作「三十二」。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也〔一三〕。剎上續僧傳、釋教錄上作表。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續僧傳、釋教錄、北山錄五石作斛。三寶記、內典錄作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三寶記、內典錄、續僧傳、釋教錄、北山錄皆作「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三寶記、內典錄圖下有角字。四角鎖上亦有金鐸,鐸三寶記、內典錄鐸字不重。大小如一石甕子。三寶記、內典錄、續僧傳、釋教錄皆無子字。浮圖有內典錄無有字。九級,角角三寶記無角角二字。皆懸金鐸,金鐸,三寶記、內典錄作「金銅鈴鐸」。合上下有一百二三寶記、內典錄、續僧傳、釋教錄作三。十鐸。浮圖有內典錄無有字。四面,面三寶記、內典錄面下有別各二字。有三如隱堂影印本作二,但細審其字,二劃相距較寬,與其他二字不同,當係版壞所致,非字誤也。今仍作三。戶六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师政
娥川主人
明·蔡德清
清·刘赤江
(明)闻龙
宋·宋子安
(漢)荀悅
(清)毕沅
海上独啸子
清·吴道源
宋·李思聪
唐·令狐楚
宋·洪知常
清·褚瑛
清·郑鹏云
汉·赵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