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洛阳伽蓝记-南北朝·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目录:
洛阳伽蓝记
序
例言
洛陽伽藍記序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一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二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三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四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五
附編一
附編二
附編三
附編四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阳(或作杨、羊)(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
...更多
序
一洛陽伽藍記與北魏佛教我國南北朝時代,在經濟上和文化上都較落後的北魏拓跋王朝,百六十年間留下的著作不多,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可稱北魏的三部傑作。齊民要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而有科學價值的農書。水經注是一部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的地理書。洛陽伽藍記以記北魏京城洛陽佛寺的興廢為題,實際記述了當時的政治、人物、風俗、地理以及掌故傳聞,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這三部書因鈔刻舛誤,錯字脫文太多,都很難讀。水經注一書,清代的學者,從全祖望、戴震到王先謙、楊守敬,都還下過不少的工夫,而其他兩書,校訂注釋的工
...更多
例言
一、本書分校與注兩部分:校文附於正文下;注文別附於正文每章後面,用數目符號標明之。
二、本書傳世刻本,我所見到的有下列各種:
(一)如隱堂本誦芬室與四部叢刊三編即據之影印(二)吳琯古今逸史本(三)綠君亭本津逮祕書本即用此版併印,故與之實為一本(四)漢魏叢書本王謨刻本(五)徐毓卿本不題刻書年月觀其字體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六)璜川吳氏真意堂活字本(七)照曠閣學津討源本(八)吳若準集證本(九)洛陽西華禪院重刊集證本(一0)李葆恂重刊集證本(一一)唐晏鉤沈本(一二)日本大正藏經本(一三
...更多
洛陽伽藍記序
漢魏叢書本題作「伽藍記序例」。唐晏鉤沈本作「原序」。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魏上有後字。吳若準集證本撰作譔,同。三墳五典〔一〕之說,九流〔二〕百代(氏)各本皆作代。歷代三寶記九、大唐內典錄四、續高僧傳一引作氏。按上句「三墳五典」為一義,此句當亦相似。百代與九流義不相侔,必誤。蓋北朝及唐人書氏字常作氏,形與代極似,遂以致誤。本書卷一景林寺下「學極六經,說通百氏」,與此句法相同。可證。百氏猶百家。梅鼎祚釋文紀以為三寶記字誤,傎矣。今據以正。之言,並理在人區,吳集證本人作寰。按人區句係
...更多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一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內如隱堂本原在標題「洛陽」下。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皆另行,似覺醒目,今從之。以下各卷皆然,不具論。
永寧寺,熙平〔一〕元年,靈太后胡氏〔二〕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三〕南一里御道西。續高僧傳一、開元釋教錄六西作東。其寺東有太尉府〔四〕,西對永康里,南界昭玄曹〔五〕,北鄰御史臺。
閶闔門前吳集證本無前字。御道東,有左衛府。府南有司徒府〔六〕。司徒府吳琯本、漢魏本司徒府三字不重。南有國子學堂,內有孔丘像,顏淵問仁、
...更多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二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東明懸尼寺,彭城武宣王勰所立也〔一〕。在建春門外石樓(橋)吳集證云:「樓當作橋,各本俱誤。」按水經注穀水「逕建春門石橋下」。據此,吳說當是。今從之。南,穀水周圍,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圍作迴。案元河南志三作圍。遶城至建春門外,東入陽渠石橋。河南志三無石字。吳琯本、漢魏本橋作檻。橋吳琯本、漢魏本無橋字。案河南志亦無橋字。有四柱,河南志四柱作「四石柱」。在道南,銘云:「漢陽嘉四年將作大匠馬憲造〔二〕。」逮我孝昌三年,大雨頹橋,吳琯本、漢魏本無橋字。柱始埋沒。河南志作「大雨道南柱埋沒」。」道北二柱,至今
...更多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三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
城南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一〕。吳琯本、漢魏本無也字。說郛四亦無也字。景明年中立,因以為名。在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其寺東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二〕,卻負帝城〔三〕,青林垂影,綠水為文。形勝之地,爽塏〔四〕獨美。山懸堂《光》觀,〔光〕盛一千餘間。各本堂作臺,光觀二字倒(吳琯本間字空格)。今光觀二字從乙。吳集證本與此同,云:「按此十字疑有脫誤。」〔複殿重房〕,各本皆有此四字。吳集證本無,與此同。按此與下句「交疏對霤」為對文,有之為是,今據補。交疏對霤〔五〕,青臺紫
...更多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四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
城西沖覺寺,太傳清河王懌捨宅所立也,在西明門外一里御道北。
懌親王之中最有名行,世宗愛之,特隆諸弟〔一〕。延昌四年,世宗崩,懌與高陽王雍、廣平王懷並受遺詔,輔翼孝明〔二〕。時帝始年六歲,太后代摠萬幾,以懌明德茂親,體道居正,事無大小,多諮詢之〔三〕。是以熙平、神龜之際,勢傾人主,第宅豐大,踰於高陽〔四〕。西北有樓,出凌雲臺〔五〕,俯臨朝市,目極京師,古詩所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六〕者也。樓下有儒林館、退(延)賓堂,按元河南志三退作延。考下
...更多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五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 城北禪虛說郛四作靈。寺在大夏門御道西。寺前有閱武場,歲終農隙〔一〕,甲士習戰,千乘萬騎,常在於此。有羽林馬僧相善觝角戲〔二〕,擲戟與百尺樹齊等;虎賁張車〔渠〕各本車下皆有渠字。吳集證本無,云:「按魏書靈后補傳:太后從子都統僧敬與備身左右張車渠等數十人謀殺乂,復奉太后臨朝。則此當從何本補一渠字也。」今從各本補。擲刀出樓一丈。帝亦觀戲在樓,恆令二人對為角戲。中朝〔三〕時宣武場〔四〕〔在〕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場下有在字。按太平御覽九百九十六引此亦有在字,義較足,今據補。大夏門東北,今為光風園,漢晉四
...更多
附編一
佚文僧肇法師制四論合為一卷,曾呈廬山遠大師,大師歎仰不已。又呈劉遺民,歎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方袍之語出遺民也。太平御覽六百五十五佛耶舍比名覺明,日誦三萬言,洞明三藏,與羅什法師情好,其出毗婆娑論及四分律。為人髭赤,時號為「赤髭三藏。」太平御覽六百五十五按以上二條,御覽原列於伽藍記融覺寺曇謨最條後,題為「又曰」。考本書記述僧俗故事,皆屬當時(後魏)人物,此則記東晉時人事,與他例不合,疑或有誤。此文亦見高僧傳卷二佛陀耶舍傳及卷七釋僧肇傳,但稍有不同。 王濛好茶,人至輒飲之。士大夫甚以為苦,每欲候濛,必曰:「今日有水厄。」曾慥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胡瑗
(明)秀水沈德符景倩
清·薛雪
(东汉)佚名
宋·丁谓
明·沖虛子
唐·皇甫松
(清)徐时栋
明·王起隆
唐·赵蕤
元·纳新
清·芝屿樵客
清·陆宗舆
宋·非浊
清·陈惟彦
清·周声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