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
宋会要辑稿目录:
帝系一
帝系二
帝系三
帝系四
帝系五
帝系六
帝系七
帝系八
帝系九
帝系一○
帝系一一
后妃一
后妃二
后妃三
后妃四"
崇儒一
崇儒二
崇儒三
崇儒四
崇儒五
崇儒六
崇儒七
道释一
道释二
礼一
礼二
礼三
礼四
礼五
礼六
礼七
礼八
礼九
礼一○
礼一一
又礼一一
礼一二
礼一三
礼一四
礼一五
礼一六
礼一七
礼一八
礼一九
礼二○
礼二一
礼二二
礼二三
礼二四
礼二五
礼二六
礼二七天头原批:「吉礼。郊祀职事。大礼五使。」
礼二八
礼二九
礼三○
礼三一
礼三二
礼三三
礼三四
礼三五
礼三六
礼三七
礼三八
礼三九
礼四○
礼四一
礼四二
礼四三
礼四四
礼四五
礼四六
礼四七
礼四八
礼四九
礼五○
礼五一
礼五二
礼五三
礼五四
礼五五
礼五六
礼五七
礼五八
礼五九
礼六○
礼六一
礼六二
乐一
乐二
乐三
乐四
乐五
乐六
乐七
乐八
瑞异一
瑞异二
瑞异三
方域一
方域二
方域三
方域四
方域五
方域六
方域七
方域八
方域九
方域一○
方域一一
方域一二
方域一三
方域一四
方域一五
方域一六
方域一七
方域一八
方域一九
方域二○
方域二一
蕃夷一
蕃夷二
蕃夷三
蕃夷四
蕃夷五
蕃夷六
蕃夷七
兵一
兵二
兵三
兵四
兵五
兵六
兵七
兵八
兵九
兵一○
兵一一
兵一二
兵一三
兵一四
兵一五
兵一七
兵一八
兵一九
兵二○
兵二一
兵二二
兵二三
兵二四
兵二五
兵二六
兵二七
兵二八
食货一
食货二
食货三
食货四
食货五
食货六
食货七
食货八
食货九
食货一○
食货一一
食货一二
食货一三
食货一四
食货一五
食货一六
食货一七
食货一八
食货一九
食货二○
食货二一
食货二二
食货二三
食货二四
食货二五
食货二六
食货二七
食货二八
食货二九
食货三○
食货三一
食货三二
食货三三"
食货三四
食货三五
食货三六
食货三七
食货三八
食货三九
食货四○
食货四一
食货四二
食货四三
食货四四
食货四五
食货四六
食货四七
食货四八
食货四九
食货五○
食货五一
食货五二
食货五三
食货五四
食货五五
食货五六
食货五七
食货五八
食货五九
食货六○
食货六一
食货六二
食货六三
食货六四
食货六五
食货六六
食货六七
食货六八
食货六九
食货七○
刑法一
刑法二
刑法三
刑法四
刑法五
刑法六
刑法七
刑法八
选举一
选举二
选举三
选举四
选举五
选举六
选举七
选举八
选举九
选举一○
选举一一
选举一二
选举一三
选举一四
选举一五
选举一六
选举一七
选举一八
选举一九
选举二○
选举二一
选举二二
选举二三
选举二四
选举二五
选举二六
选举二七
选举二八
选举二九
选举三○
选举三一
选举三二
选举三三
选举三四
仪制一
仪制二
仪制三
仪制四
仪制五
仪制六
仪制七
仪制八
仪制九
仪制一○
仪制一一
仪制一二
仪制一三
舆服一
舆服二
舆服三
舆服四
舆服五
舆服六
运历一
运历二
职官一
职官二
职官三
职官四
职官五
职官六
职官七
职官八
职官九
职官一○
职官一一
职官一二
职官一三
职官一四
职官一五
职官一六
职官一七
职官一八
职官一九
职官二○
职官二一
职官二二
职官二三
职官二四
职官二五
职官二六
职官二七
职官二八
职官二九
职官三○
职官三一
职官三二
职官三三
职官三四
职官三五
职官三六
职官三七
职官三八
职官三九
职官四○
职官四一
职官四二"
职官四三
职官四四
职官四五
职官 四六
职官四七
职官四八
职官四九
职官五○
职官五一
职官五二
职官五三
职官五四
职官六五
职官六六
职官六七
职官六八
职官六九
职官七○
职官七一
职官七二
职官七三
职官七四
职官七五
职官七六
职官七七
职官七八
职官七九
选举二○
试官下原题下注:「徐辑《大典》无卷数。」
宣和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以御史中丞陆德先知贡举,给事中赵野、起居郎李纲同知贡举,参详官国子司业梅执礼、辟廱司业程振、吏部员外郎周固、祠部员外郎刘彦
适、司勋员外郎倪涛、膳部员外郎权邦彦、秘书省校书郎胡松年,参详兼点检试卷官大理寺丞张璞、大理寺正高述,牒避亲官大理司直任林,点检试卷官校书郎曹大同、《九域志》编修官翁彦约、国子正傅崧卿、太学博士臧瑀、曾几、辟廱博士郑庭芬、邓纯亦、辟廱录夏承、太学录何大圭、秘书正字李本、国子小学博士申迎、文林郎林闶、樊澥、新广亲宅宗子
...更多
选举二一
选试
【宋会要】
孝宗淳熙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四川类试,诏成都府路瘔运判官赵不月鹿监试,权发遣成都府路提刑李蘩考试,知嘉州何耕别试所监试,知利州崔渊别试所考试。
八月五日,国子监发解,命监察御史陈升卿监试,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戴几先、户部员外郎周澄、将作少监兼权礼部郎官姚宗之考试,刑部郎中徐宅、太常博士许苍舒、秘书省著作佐郎郑侨、太学博士章谦、国子正袁说友、权监左藏东库钱宇并点检试卷,宗正少卿颜度别试所考试,太府寺丞元伯源、太学录楼锷并〔点〕检试卷。
淳熙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铨试、公试、类试,
...更多
选举二二
考试天头原批:「宋考课与职官全同,存目不录。」
【宋会要】
淳熙元年四月二十八日,诏:「干道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指挥,自今考试官并不许差知县,合于旧法内注文改『县丞不得差充考试官』为『知县不得差充考试官』。」
五月九日,臣僚言:「诸路漕司今秋考试官除知县不许差外,其余并止于见任官选差。如或不及旧来所差之数,则听那展考校程限,不必拘一月开院之例。如或其间寔有阙少员数过多去处,即欲令转运司申取指挥。」从之。
六月九日,诏:「考试刑法官一员,于郎官卿监内差;点检试卷官三员于,在京职事官内差。依绍兴二年七
...更多
选举二三
宋铨选
吏部详见职官
审官东院典职官同,存目不录。
两朝国史志:吏部判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凡文吏班秩品命今一出于中书,而小选(选)院不复置,本曹但掌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祠祭及幕府州县官格式阙薄、辞谢,拔萃举人兼南曹、甲库之事。南曹掌考验选人殿最式状,而送流内铨〔关〕试、勾黄、给历之事,令史九人,驱使官一人。〔甲〕库掌受制敕黄、关给签符优牒、选人改名〔废〕置之事,令史三人,驱使官一人。
元丰官制:吏部左右选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分掌其事。以上《续国朝会要》。
...更多
选举二四
宋铨选
审官西院典职官全同,存目不录。
尚书右选
【宋会要】
神宗正史职官志:审官西院,
熙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置。诏曰:「国家以西枢内辅,赞翊本兵,任为重矣,而狃于旧制,自右职升朝以上,必兼择而除授之。是以三公府而亲有司之为,非所以遇朕股肱之意也。今使臣增员至众,非张官置吏以总其事,则不足以一文武之法而砺中外之才。宜以审官院为东院,别置审官西院,置知院二,领合门祗候以上至诸司使磨勘及常程差遣事。俾铨叙有常经,黜陟有常守,官修而纪律振,任专而考察精,庶熙治纲,以副朕志。」乃
...更多
选举二五
【宋会要】
宋铨选中
侍郎右选 三班院
真宗咸平二年十一月,左赞善大大魏廷式同勾当三班院,时初取使臣殿最,命廷式与枢密都承旨赵镕、李着同主其事。
三年十一月,诏三班院公事不少,不许接见宾客。
四年五月,诏:「三班院应差使臣知县,选差有行止者,不得以衙前及富饶商贾授班行者充,仍令枢密院更切拣选。」
六月,诏:「三班院使臣应经磨勘已转班行者,改转后七周年再与磨勘。其供奉官、侍禁、殿直、奉职若补班行及四年以上,借职三年以上者,并依例与磨勘。所有曾经磨勘转不得者,候住程一次回起
...更多
选举二六
铨试右选、呈试附
绍兴三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寿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臣僚言:「吏部出官格法,左选则有铨试,右选则有呈试,其制一也。今左选铨试约束甚严,至于使臣校尉呈试,则因循弊幸,遂成空文。往往惟务请托,例以应格申部。欲望明诏有司,严立法禁,务绝请托之源,不惟稍谨入仕之路。况右武之世,使人人闲习弓马而后从仕,诚今日之先务。」从之。仍自(令)[今]呈试出官,令吏部郎官一员同监试。
寿皇圣帝隆兴元年二月五日,臣僚言:「今日官冗之弊极矣,欲清入仕之源,莫若减任子之法。三岁大比,所取进士不过数百人。三岁一部,以父兄任官者,
...更多
选举二七
举官一
【宋会要】
太祖建隆三年二月,诏:「翰林学士文班常参官曾任幕职、州县者,各举堪为幕职、令录一人。如有近亲,亦听内举。即于举状内,具言除官之日,仍列举主姓名。或在官贪浊不公,畏懦不理,职务废阙,处断乖违,量轻重连坐。」八月,左拾遗、知制诰高锡言:「近诏朝臣各举所知,虑有纳贿得荐者,请许人讦告。所告不实者罪之,如得实,告事人若白身授以官,有官请优与奖擢。如是奴婢、房邻、亲戚相告,非仕宦者即给钱五十万充赏。」从之。
四年,诏:「自前藩镇多奏初官人为掌书记,颇越资序。自今历两任有文学者,方得奏举。」又(
...更多
选举二八
举官二
英宗治平元年二月,枢密院言:「请自今使臣冲替及降监当者,历任曾经亲民,实有
武勇,堪捕贼者,元犯情轻,许举充权巡检,理监当资序。其入亲民差遣,曾犯赃私罪,实武勇者,亦听举沿边任使。」从之。
。不如所举,即坐举主之罪外,有他犯,不坐。」 九月二十三日,诏:「文臣自待制已上及三司副使、御史知杂、三院御史、谏官,外任安抚、钤辖、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武臣自正任已上及右职横行使副、诸路路分钤辖、沿边安抚,并许奏举诸司使已下至三班使臣堪充将领及行阵任使。内知杂已上及正任横行使并权路分总管,并许
...更多
选举二九
举官三
【宋会要】
大观元年二月二十日,诏:「比常降诏令从官各荐人材,逮今未闻荐上。可申命之,限一月闻奏。俟到,仰三省具名取旨。」
二年三月一日,诏曰:「天下无全材,作而新之,不可胜用。因而任之,无所不宜。今求材之路甚广,而所得未富,殆任非所长也。自今可博访人材,文学之士,处之于文馆;干敏之士,处之于寺监丞簿。求心计之才于漕计之属,养智勇之士于将帅之幕。审而用之,庶不失人。」
三年正月三十日,诏:「比令尚书待制以上各举所知二员,可申严日限。须管于十日内奏举数足,无致迁延。」
四月
...更多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王栐
元·脱脱
明·陆西星
邱文鸾
唐·释玄奘
清·惠周惕
郑杓
(唐)杜牧
(明)鄧士龍 編輯
唐·吴筠
周·墨翟
(唐)孟啓
(春秋魯)左丘明
清·顾祖禹
清·周玺
(宋)洪皓